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人跌倒的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跌倒不僅是OP骨折最常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增加了OP性骨折的發生率,是老年人傷殘、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跌倒產生的后果十分嚴重,但老年人群對其危害性尚未引起普遍重視,老年人對于如何預防跌倒的知識和意識缺乏,需要家人和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在“老人院”,老年人OP患者集中,跌倒發生率高,而目前“老人院”的護工絕大多數文化知識水平較低,服務水平遠遠達不到職業要求。本研究中護工接受培訓前的OP知識和協助康復治療護理操作摸底考查表明,處于較低的得分水平,表明多數護工不了解OP的危險因素;由此可見,要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就必須提高護工的知識水平和照護能力。運用循證健康教育模式培訓方法,幫助仁愛“老人院”護工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通過指導護工對OP危險因素的分析,實施防跌倒的干預措施,護工較好地掌握了OP的基本知識和防跌倒、緩解疼痛的多種操作技能;與培訓前比,考核成績有明顯提升。結果說明,循證健康教育培訓方法獲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培訓后,護工對于確定跌倒的危險因素和實施恰當的干預措施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2“老人院”護工接受循證健康教育培訓
在護士的督導下“老人跌倒危險護理措施表”得到有效的實施;“危險度”和“跌倒率”比培訓前降低了。可見,通過有效培訓可使護工在短時間內學會并正確掌握OP相關的知識,對防跌倒和提高OP老人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循證小組通過對OP患者危險因素的評估和對護工進行考查和調查后實施針對性培訓,使護工認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OP危險因素和跌倒所致機體損傷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可成為老年人致死的原因。因而,在任何時侯,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加強防跌意識,以預防為主。
3實行循證健康教育培訓
充分考慮了OP患者各級“危險度”和護工的學習接受能力,要求在崗護理人員加強責任心,熟練掌握應急預案,對護工的協助護理操作質量進行監控,進一步提高了跌倒風險管理的護理質量。循證健康教育立足于當前最新、最好、最正確的證據之上,使健康教育發揮最大的效果。循證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護理管理者在“老人院”建立健全社區護理質量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在制定決策時與此同時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護理人員利用最新的信息資源,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和素質結構,展現更多的理性思維,尋求更多的科學技術支持,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判斷能力、觀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以及工作技能,推動了健康教育深入發展。
4小結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腦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間跌倒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對患者住院病史進行度調查分析,查找導致跌倒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相關護理對策,組織實施。同時將同期住院未跌倒的老年腦血管病患者64例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64例跌倒患者,2例骨折,其余患者未導致嚴重后果。引起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有:女性、住院設施不完善、環境不熟悉、性低血壓、意識突然喪失、藥物、自我生活能力判斷過高等。結論:重視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通過科學布置病房環境,做好入院宣教,讓患者熟悉住院環境,科學用藥,注意用藥后不良反應,評估患者跌倒的危險性,做好預見性護理,跌倒后及時科學應對,可以減少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跌倒發生率。
【關鍵詞】老年;腦血管病;跌倒;相關因素;護理
老年人跌倒是常見的問題,年齡越大,跌倒資料越多,約1/3的65歲以上老人每年跌倒1次以上,是老人健康的嚴重問題,會給老人及家人照顧帶來較大的負擔[1]。當老人患者有腦血管疾病時,平衡功能下降,更容易跌倒,住院患者跌倒引發醫療糾紛。我們對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跌倒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護理措施,以防范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跌倒,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臨床資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腦血管病患者中,住院期間有跌倒史者64例,其中男20例,女44例,年齡65~89歲,平均年齡74.8±7.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第4屆老年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頭顱MRI或CT確診。患者病情穩定,意識清晰,跌倒前能獨立行走。診斷:腦梗死14(22%)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36(56%例),TIA 10(16%)例,腦出血4(6%)例。跌倒次數: 1次48(75%)例,2次14(22%)例,≥3次2(3%)例。
1.2 方法:對患者住院病史進行度調查分析,查找導致跌倒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相關護理對策,組織實施。同時將同期住院未跌倒的老年腦血管病患者64例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跌倒的后果:64例跌倒患者,2例骨折,其余患者未導致嚴重后果。
2.2 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跌倒相關因素:經過二組患者單因素比較發現,引起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有:女性、住院設施不完善、環境不熟悉、性低血壓、意識突然喪失、藥物、自我生活能力判斷過高等。
3 護理分析與護理對策
3.1 跌倒原因分析:引起老年腦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間跌倒原因與患者的健康狀況及活動水平有關[2],可以分為生理性與疾病性因素。
3.1.1 生理因素:1、性別:跌倒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2倍,這與老年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低下,骨質疏松且骨質增生明顯有關[3]。2、環境因素:51%的患者跌倒與環境有關[4],主要是患者不熟悉醫院環境,醫院的光線太強或術暗,地面過硬或過濕,臺階較多等。有少數患者是因為病號鞋服不合身而導致跌倒。
3.1.2 疾病因素:1、腦血管疾病時,容易出現性低血壓,導致短暫性腦功能失調,意識障礙而跌倒;腦血管疾病時,患者合并有平衡功能失調,或偏癱等癥狀,行動遲緩,動作不穩,共濟失調,容易跌倒;腦器質性損害導致小腦病變、皮質損害、深淺感覺障礙、肌肉協調差,導致跌倒。2、藥物:腦血管疾病時,經常使用、苯二氮卓類藥、抗抑郁焦慮藥、降壓藥、利尿藥等,這些藥物會導致患者定向障礙、意識模糊、步態不穩、性低血壓等,而引起老年人跌倒[5]。3、認知障礙:不少老年患者在疾病恢復期,對自己的行動能力評價過高,對跌倒的危險性估計不足,擔心給家屬或護士增加麻煩,而勉強行動,導致跌倒。4、其他:便秘、長時間蹲位后突然站起等也是引起老年患者跌倒的常見原因。
3.2 護理對策
3.2.1 科學布置病房環境。51%的老年患者跌倒與病房環境有關,提示在病房設計與布局上,應考慮老年患者行動的便捷性,光線充足柔和,夜間有夜光燈,地面保持干燥,整潔,不亂堆放物品,通道就保持暢通;走廊、衛生間、樓梯要有扶手,盡量不設計臺階;應提供大小合身的病號服與鞋子;衛生間設坐便器,以防長時間蹲位后站起出現性低血壓。
3.2.2 做好入院宣教,讓患者熟悉住院環境:在患者入院時,或者患者可以自己活動時,護士應該主動向患者介紹病房設施條件,讓患者盡快熟悉住院環境。告訴家屬與患者,盡量避免患者自己活動,在患者活動時,要家屬陪同,以防跌倒。患者康復階段的運動,應根據病情進行科學選擇,不能盲目進行,以免過度的活動導致跌倒。
3.2.3 科學用藥,注意用藥后不良反應。當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可能引起性低血壓、意識障礙、定向障礙、共濟失調等不良反應的藥物時,要交待患者注意事項,避免獨自行動,導致跌倒。
3.2.4 評估患者跌倒的危險性,做好預見性護理。在患者入院或病情穩定時,應該做好患者跌倒的風險預測,對高風險患者,加強護理,與家屬溝通,陪護期間,要高度重視患者跌倒。對一些修改要強,對自己行動能力估計不足,有可能會獨自勉力行動的患者,要交待家屬特別注意,護士也要經常反復提醒患者不能獨自活動,以免跌倒。
3.2.6 跌倒后對策:當患者一旦跌倒,就先就地檢查患者病情,判斷是否存在骨折等,再進行科學的救護,防止不當救護導致繼發性損傷。對患者跌倒引起的外傷進行相應處理。因老年人反應遲鈍,外傷的損傷可能當時反映不明顯,因此,對暫時無明顯疼痛不適的患者,也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以免誤診。對跌倒的患者主動查找跌倒原因,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
參考文獻
[1] 李林濤,王聲涌.老年跌倒的疾病負擔與危險因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4):262-263.
[2] Dargent MP,Breart G. Epidemiology of falls and fall-related injuries in the age[J]. Rev Epidemiol Sante Publique,1995,43:72-83.
[3] 胡國平,眭萬瓊,陳蜀萍.老年人跌倒的相關因素及其預防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5):397-399.
[4] 范寶華,王秀平.老年人的跌倒問題及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1,18(2):24.
關鍵詞:神經內科;跌倒;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167-02
一、引言
神經內科病人大多以年老體弱、意識障礙和感覺、運動、認識障礙為特點,極易發生跌倒。導致骨折、肌肉損傷、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等嚴重不良后果,造成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影響醫院的信譽度,也給病人及家庭造成負擔。神經內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對住院患者發生跌倒的危險因素進行科學評估,并制定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大大降低了跌倒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二、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719例,其中男性397例,女性322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65.5歲。其中急性腦梗塞324例,腦出血142例,血管性眩暈73例,運動神經元病41例,帕金森5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40例,癲癇26例,病毒性腦炎15例。
三、跌倒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1)年齡因素:神經內科病人老齡化,研究發現,65歲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險性增減,其后跌倒危險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80歲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危險[1]。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下降,所患疾病大多與思維、行走步態有關,表現為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出現感覺障礙,易發生跌倒。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器官功能逐漸減退,視覺、本體感覺和前庭感覺功能減退,易發生跌倒。(2)心理因素:許多老年患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讓人幫助;有的患者有內疚感,覺得自己患病拖累了家人,特別是長期患病的病人,尤其是夜間,不讓留陪護或不忍心叫起陪護,自己下床因出現體力不支而跌倒,因此夜間是發生跌倒的高峰;另外,焦慮、抑郁及挫折感,使患者降低了對周圍人、自己、環境的注意力。(3)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癡呆、帕金森病、腦卒中、小腦疾病、外周神經病等,會影響腦部血流的灌注及氧供應及機體的平衡功能。神經內科部分病人合并多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不同疾病均會增加跌倒的危險因素。
2.護士因素。護士人力資源缺乏,部分護理人員年資低、知識老化,防范意識及知識薄弱,沒有做好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從而不能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應的指導。護士巡視病人不夠,未及時發現及解除安全隱患,床頭無“防跌倒”警示牌,未根據病情留陪護或過度依賴陪護,患者、陪護、衛生員跌倒安全教育指導監督不到位,導致過于自信、放手、地面潮濕而跌倒等[2]。
3.家屬因素。家屬認識能力不足或缺乏。在護士評估到患者有跌倒的危險因素后,告知家屬留有陪護時,家屬過高的估計病人的能力,拒絕陪護。病房條件差,也是家屬不愿陪護的原因。教給家屬安全防范措施,如床檔的使用方法,患者家屬自以為這個用不著。
4.環境因素。病房燈光不足或無夜光燈;地面不平、太滑或者有積水;通道有障礙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樓梯過陡、過滑,沒有安全扶手;病床高度不合適,無床檔,無呼叫器;床椅不穩;浴室、廁所未安裝防滑墊和扶手。
5.藥物因素。很多藥物明確規定高空作業者慎用,其實是藥物影響平衡、視覺、精神、血壓等,增加跌倒的發生率。
四、護理對策
1.對于病人和家屬。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發生的措施,向病人及家屬提供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對跌倒的重視,要因人而異,教育多樣化。對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視力較差、聽力下降的病人,利用床頭交接班,護理治療時重復多次教育,在走廊發現患者步態不穩,及時給予扶助,對不安全因素的認識和預防,重要的注意事項及時予以書面告知,護士與家屬雙簽名,以示告知;對久病臥床及服用降壓藥的患者,教會3步起床法[3]: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壓暈厥的發生。教育無陪護患者有需要幫助時,不要怕麻煩,避免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而發生跌倒。
2.對于護士。加強護士安全防范教育及培訓,護士是預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人員[4]。所以護士要學好防跌倒知識,樹立防跌倒意識,并通過真實事例敲響警鐘。多關心和尊重患者,熱情主動,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關系,使他們相信護士,聽從指導。針對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每位護理人員要心中有數,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護士還要尊重陪護的勞動,積極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其配合護士做好安全工作。
3.對于環境因素。引導病人熟悉病區環境,對不安全地帶進行重點說明;日間光線充足,夜間設置腳燈,保持病房、走廊、廁所地面干燥,地面濕、滑時出示“小心滑倒”警示牌。及時清理病人身邊的雜物,呼叫器設置在合適位置,病人經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隨手可得到的距離內;同時囑咐病人穿穩定性好且防滑的鞋子。其他安全檢查:床有護欄,床腳輪要有良好的制動功能,廁所設有緊急呼叫,安裝防滑墊和扶手。改善病房環境,病室整潔,安靜,開水、熱水、冷水保證到位,讓患者及家屬用起來方便。
4.跌倒高危評估,評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險性被認為是預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的對策。通過對年齡、活動能力、溝通能力、意識、感官、不太平衡、眩暈、有無跌倒病史、是否服用鎮靜劑、抗精神藥等特殊藥物、有無照顧及睡眠型態等幾個方面來細化評估[5]。對有跌倒危險的患者進行重點護理管理,:(1)在患者床頭掛“防跌倒”警示牌,嚴格交接班。我院采用紅底白字的標示。(2)對有跌倒病史的患者在詳細詢問后,重點預防,必要時專人陪護。
五、結語
跌倒是一種社會流行病,是環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分析神經內科病人發生意外跌倒的原因,完善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的評估和護理措施,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肖春梅,周巨林,李陽,等.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1014.
[2]張建華.老年人護理安全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7,7(7):12-13.
[3]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24.
關鍵詞:老年人跌倒 緊急處理 家庭預防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20-01
跌倒是一種不能自我控制的意外事件,指個體突發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改變,而腳底以外的部位停留在地上、地板上或者更低的地方[1]。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殘的第三大原因,每年約有30%的≥65歲老年人發生過跌倒,≥65歲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的構成比較高,其主要與骨質疏松和平衡能力下降等自身因素有關[2]。15%發生過2次以上,并伴有骨折、軟組織損傷和腦部傷害等,因而導致老年人活動受限、醫院就診或死亡[3]。跌倒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基于人們缺乏急救知識和預防措施,本文對老年人跌倒的緊急處理及家庭預防指導做如下綜述。
1 老年人跌倒現場緊急處理
好心扶起跌倒老人卻被誣陷是你撞的,此類事件在各地層出不窮。為此,衛生部出臺了《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4]其中明確指出: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跌倒后的現場處理。以下是老年人跌倒的相關急救措施。
1.1 檢查確認傷情
(1)老人意識不清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有嘔吐,立即將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如有抽搐,移至平軟地面防止碰傷,必要時牙間墊硬物防止舌咬傷;如發生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有外傷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
(2)老人意識清醒詢問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則立即送往醫院或撥打急救電話;詢問是否頭痛、手腳無力等,提示可能為腦卒中,處理時應避免加重腦出血[1];檢查四肢有無骨折,老年人在跌倒后局部疼痛和壓痛,且局部腫脹、瘀斑、肢體功能障礙、畸形的應懷疑骨折發生,及時送往醫院治療[5]。在送往醫院途中要注意平穩搬運病人,病人應保持平臥姿勢。
2 老年人跌倒的家庭預防指導
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身體素質差,平衡能力下降,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內在原因,地面滑,光線暗等外部原因,易引起跌倒。社區護士應該對社區人群(包括老人、家屬、社區鄰里)進行健康宣教,讓大家都認識到預防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性。具體措施如下。
2.1 篩選高危人群,增強防跌倒意識
運用跌倒風險量表評估,篩選出有跌倒傾向的患者(如糖尿病、腦卒中、高血壓等,虛弱無力、面色蒼白、偏癱或行走時不穩、抬腿困難、步速慢、年齡≥65歲等評估可能有跌倒高風險),有愛心、耐心地協助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護理。
2.2 合理布置局室,保證光線充足
室內布置應足夠寬敞,少堆放雜物,室內光線充足,夜間有照明燈,地面隨時保持干燥,浴室內放置防滑墊。
2.3 注意外出安全,提防跌倒發生
老年人外出,應避開上下班高峰,鼓勵老人穿戴色彩鮮艷的衣帽,以便引起路人和駕駛員注意,減少意外傷害的危險[6]。坐公交時要扶穩,跨越臺階時要小心。行動不便者使用拐杖或者應有人攙扶。
2.4 指導合理用藥,避免誘發跌倒
很多藥物可以影響神志、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增加跌倒的發生率。老年人應慎用藥物,如利尿劑、四環素、異煙肼、抗癌藥、強的松等均可影響骨質的代謝。應該指導老年人合理用藥,不隨意加減藥,了解藥物的相關不良反應,避免同時服多種藥。對服用鎮靜、安眠藥的老年人,未完全清醒勸其不要下床活動。
2.5 指導合理飲食,防止骨質疏松
食物中如果缺乏鈣質,會降低人體構造骨骼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指導老年人加強膳食營養,保持飲食均衡,適當補充VD和鈣劑;絕近期老年女性必要時進行激素替代療法,增強骨骼強度,降低跌倒后的損傷嚴重程度[1]。
2.6 指導合理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老年人應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體育鍛煉和適當的活動,保持骨關節的靈活性和防止肌肉萎縮無力和骨質疏松,特別是要加強下肢肌肉、關節的鍛煉。方式如;跑步、步行、爬樓梯、跳繩及負重鍛煉,每天運動30~40 min,每周堅持4 h以上。但應遵循循序漸進,不超過耐受力的原則。在此基礎上,積極參加適宜運動鍛煉,廣播操、健身操、跳躍等[7]。另外,對于跌倒高危人群:老年人、老年病及功能障礙者,應堅持積極的康復醫學干預策略,實施適宜的康復功能訓練以有效預防跌倒的發生。可能的康復干預措施主要包括:注意力、平衡、步態,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等[8]。
2.7 調整生活方式,減少跌倒風險
(1)轉身、轉頭時動作一定要慢;(2)走路保持步態平穩,盡量慢走,避免攜帶沉重物品;(3)放慢起身、下床的速度;(4)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獨自活動[1];(5)穿著舒適合身,避免過于緊身或過于寬松的衣服,鞋子要合適,避免穿過大過軟的鞋子,最好能夠防滑。
2.8 合理健康宣教,了解跌倒知識
社區可組織健康保健預防等知識學習講座,設立健康教育宣傳欄。家庭也可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向家中老人普及預防跌倒的知識。老年人跌倒時如果背部朝地,雙腳屈膝,將屁股挪到舒適位置,雙手伏地,休息片刻,體力恢復后可以稍挺背使自己變成坐位,或者翻轉身體使自己變成俯臥位,再向他人救助報告自己跌倒;如果腹部朝地,抬頭,雙手支撐地面,抬起臀部,雙腿屈膝,可以倚著椅子或者身邊其他支撐物緩慢站起,再向他人求助報告自己跌倒。
參考文獻
[1] 化前珍.老年人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6-128.
[2] 任紅紅,于普林.老年人跌倒的干預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0):883-886.
[3] 周白瑜,石婧,于普林.北京市社區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其后果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8):779.
[4]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2,19(8):9-10.
[5] 何亮.淺談老年人跌倒的預防及處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9):45.
[6] 李春玉.社區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31.
進入21世紀,我國老人數量不斷增加。預計2025年將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3%,2040年進入老年化高峰期。老年人跌倒將日益嚴重。而老年人骨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了老人的生存質量。主要的原因是跌傷和骨質疏松二大類,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與生存質量,骨折后2年內的死亡率在我國高達30%。因此,老年人骨折的防治是當今全球關注的嚴重問題。針對這一社區老年問題實施了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社區護理干預方法,包括對社區老人的防跌倒干預、骨質疏松的知識行為性干預二大主要內容。具體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又可分為健康教育干預和社區行為知識干預。通過連續不斷的、多層面的社區護理干預降低了老年人骨折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一般資料
深圳某一花園小區總人口25539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611人。調查發現:曾經發生各種老年人骨折55例,占老年人口3.4%;其中腕部骨折23例,脊柱骨折15例,下肢骨折10例,鎖骨骨折5例,前臂骨折2例。
分析骨折發生原因
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性骨折是一種隨增齡而骨量減少,骨顯微結構異常,骨脆性增高,骨強度減小,骨正常抵抗外力作用減弱,即使輕微外力或扭傷或跌倒均易造成的骨折,是老年性骨折發生常見原因。有資料表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率在50歲以后隨年齡的增加而按指數比例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廣東地區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12.2%,其中脊柱骨折發生率7.8%,髖部骨折率0.4%。本文未對老人進行骨密度測定。
跌倒:資料顯示,長期生活在保健機構老人有近半數的人都跌倒過。每年約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而且跌倒的概率隨著年齡遞增,80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發生率高50%。其中5%~10%的跌倒會造成腦部的損傷、軟組織損傷、骨折和脫臼等傷害,時下跌倒已成為美國老年人死因的第6位[1],是英國75歲老年人受損害后主要死亡原因[2]。在世界各地,70歲以上老人跌倒死亡數占跌倒總病死數的40%。多數因為視力下降,神經系統疾病及其后遺癥、損害腿功能的關節炎、性低血壓、鎮靜劑和其他藥物的作用。另外,反射減慢、肌力減弱和協調動作能力下降均可降低老年人對跌倒沖擊的身軀保護能力,增加骨折的機會。本社區環境屬于山形,高低錯落,老年人因跌倒致發生骨折65%。
交通事故損傷:因機動車輛事故引起的骨折占35%,是老年創傷性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
針對常見發生原因,正確實施社區護理干預
所調查研究的該社區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健康狀況與精神狀況一般,經濟來源也相對不足,獲取知識的來源較窄導致預防骨折的相關知識不足。因此加強社區老年人對骨折發生的防范及保健知識的宣傳,顯得尤其重要。并敦促社區加強環境改善。
社區健康教育干預:①集中進行老年人骨折專題講座,耐心講解,每個月1次;②制定防跌倒、防意外損傷措施宣傳小冊子,定期把宣傳資料發放到每戶居民家中,以引起老人及家人的關注;③現場指導防跌倒及促進骨密度增加的有氧運動訓練;④家訪,電話詢問或咨詢有關問題。
社區行為知識干預:①積極預防骨質疏松:積極宣傳改善老人的生活方式,鼓勵老人參加各種適宜的鍛煉活動,如:散步、游泳、氣功、打門球等,加強戶外活動,增加光照時間,促進骨吸收;杜絕吸煙、高鹽飲食、大量飲用濃茶及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增加鈣的吸收及骨形成,適度增加膳食中的肉禽蛋奶等含鈣物質的攝入。做到合理膳食,科學膳食,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生率較高,更應關注。②加強老年人個人防護及居住環境設施的建設: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機能減退,身患各種疾病,身體的反應能力及平衡能力減退,易跌倒、滑倒致傷。因此,老年人平時注意穿摩擦力大的鞋子,防止跌倒。對行走不方便者要借助拐杖等輔助設置;在房屋結構上盡量簡潔,房間光線明亮,地面磚要防滑防潮,在老年人居住區增加扶欄等設備;社區管理處及時將行人道的一些坎改成小斜坡。建議老人出門最好有人相伴,隨時提醒,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意外,確保出行安全。
討 論
經落實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后,社區老年人普遍反映良好,受到社區居民好評。半年來未接到有老人因在社區跌倒或滑倒而受傷或骨折或發生交通意外。因此,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老年性骨折,尤其是創傷性骨折是可以避免的。通過積極的社區護理干預來預防老年人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及老年人跌倒發生,在降低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的同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