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教學金融專業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高職金融專業教育存在問題
1、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鉤
雖然各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有了相對充分的認識,但在具體實施中可能因專業課程特點、教學條件的限制等因素沒有得到有效的展開。金融專業作為一個理論和實踐都相對較強的專業,表現得尤為突出。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先開設經濟學基礎等相關課程如《西經濟學》,其次是開設金融基礎課程如《金融學概論》,最后是專業分析法課程如《證券投資分析》或《期貨投資分析》等相關課程,前兩次課程的設置都具備很強的理論性,因此如此設置的結果導致專業理論性太強,而往往導致留給學生實踐的時間不多,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造成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鉤,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①受傳統理論教學思維的影響,很多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或在調整教學思路面無從著手,因此在課程設置面往往忽視了實踐教學在課程中的比例;②實踐教學設備的欠缺,部分院校認識到金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因條件限制,無法開展實踐教學的內容。
1.2專業設置與現實需求的脫鉤
根據金融專業職業教育層次以及對求職招聘網(前程無憂網)中金融行業人才需求狀況以及能力要求做一統計發現。在金融行業中,投資咨詢業招聘的崗位中80%以上屬于營銷性質的崗位,如理財經理、投資顧問、電話銷售員等。而金融營銷人才在能力要求面必須具備相對扎實的金融專業基礎知識、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以及較強的心理壓力承受能力等等。因此,金融行業不僅僅需要是專業的人才,更需要一個懂營銷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中在課程設置面,更多精力把專業基礎課程作為重點,忽視了對學生營銷能力的培養相關課程的開設。即使開設營銷相關課程,亦更多地注重理論上的教學,而缺乏相應的實踐。從而導致人才的培養某種程度上與市場的需求存在一定脫節現象。
1.3金融專業師資、行業經驗有待提高
對于職業導向的高職教育,高學歷、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對高職專業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高學歷已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基本門檻,但高職稱等高級人才仍普遍存在稀缺的狀態。同時高職教育在豐富行業從業經驗面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具備豐富從業經驗的教師相對更能了解行業的基本情況、行業對人才市場需求以及行業從業所必須的能力要求。但從各高職金融專業教師配置來看,具備金融行業從業經驗的教師所占比例仍占少數。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職教育行業相對金融行業在收入面不具備優勢,甚至相差較大,因此引進金融行業精英人才變得更加困難。
2、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改進案的思考
2.1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時間
為適應金融專業理論強和高職教育職業導向的特點,在專業課程設置面應綜合考慮,不應偏廢一。在實踐教學面,高職院校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條件好的院校要積極創造進行實踐教學的基本條件,條件不足的要努力創造。同時,加強教師教學思維和式的轉變,可專門組織教師在實踐教學式、法面展開研究探討,并多與兄弟院校增強溝通交流,吸取相互間的長處。另外,高職院校亦可以通過引進金融企業開展共同教學,將企業辦進院校,將企業的實際業務通過學生在課堂開展,提升理論課程在實踐面的實操性。此外,為增強實操性,對實操性較強的相關課程,在課程安排面,可適當將部分課程在實訓室展開。
2.2深入了解行業人才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行業不斷變化需要高職院校及時掌握相關信息,據其調整教學設置,適應市場需求,能提高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和競爭力。可以通過以下幾面的途徑得到實現:①對用人單位的每一年度拜訪調查或通過歷屆金融就業的畢業生的信息反饋了解金融企業人才需求的狀況和需求結構;②通過對主要求職招聘網站金融行業招聘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了解行業對具體崗位和能力需求;③與金融相關企業人事部門合作展開人才培養。
2.3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
人才的引進對提升高職教學質量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高職院校最近幾年人才引進力度的加大,高學歷層次的人才基本能滿足理論教學的需求,但理論教學與實踐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提升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在人才引進面需注意幾點:首先引進金融行業從業經歷豐富、學歷高的人才加入教師隊伍;其次,聘請金融行業高級管理人才參與教學任務的設置或教學任務具體實施;另外定期委派金融專業教師進入企業兼職實習,加深教師對行業人才需求的了解。
作者:周東波方勇華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改革
一、金融專業保險課程教育教學現狀
金融保險業人才來自三渠道:高管人才來源高校,占總人數5%;二是普通高校與職業院校本專科畢業生,占總人數80%;三是職業培訓機構生源,占總數15%。從人員數量對比看,高職院校是金融專業通用技能人才培養重要基地,承擔人才培養主要責任。然而,普通高校與職業院校金融專業保險課程教育存在如下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不清晰,教學難達到行業選用人才標準
可根據金融保險業人才需求設置專業和靈活制定專業課程教學方案是高職院校優勢。所選課程能圍繞學生技能智術訓練與能力鍛造,教學管理較為靈活。但部分高職院校為滿足招生和迎合部分高考低分學生專本需求,承諾所讀含有專本連讀教學基礎。為達到目標,高職院校會沿襲普通高校金融專業課程模式,把教學辦成本科壓縮型模式,部分院校把專業教學精力花在學生“專升本”工作,辦學方向成問題。另一個原因是高職校專業負責人沒有行業培訓經驗,對銀行保險人才市場信息不了解,制定教學計劃與課程時也只好照抄普通高校方案,沒有職業教學特征。據作者通過調查所得到的數據顯示,廣東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負責人多來自普通高校,幾乎沒有金融保險業職業培訓與企業管理經驗。人才方案與教案由他們設計,在專業課程培養目標、策略與實施方案方面存在潛在缺陷,無法按行業人才標準培訓學生。在高職院校金融專業中,有行業人才培訓與管理經驗雙師型教師數量太少。職業教育素質太低。
2、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欠科學系統性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者,應該根據金融保險行業發展規律,結合本校自身辦學優勢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按照通用服務型人才具體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由于主觀原因和客觀條件限制,目前高校在教學工作操作中,一些院校既沒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選擇適合本校條件開設金融保險專業,更沒有按照金融保險行業特點來設計、選定專業主干課程。而是照搬普通高校做法,凡經濟管理類專業都可設金融或保險專業。據了解,目前廣東省所以高職院校均開設金融(保險)專業。專業課科目配搭不合理。例如,金融專業投資類課程不設風險管理課或保險課,或上保險課而沒有風險管理課,經濟類課程不設投資風險課等。課程安排順序顛倒。例如,先開保險實務后上風險管理課者。還有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重疊等,這些現象的存在說明教學管理者對專業學科科學性與系統性認識存在問題。
3、教學模式與實施過程存在缺陷
(1)專業設計與教學內容同質化程度高,課程設計與教學沒有個性。由于學校辦學歷史長短不一,專業優勢不同,辦學方向及人才培養目標差別,不同類型學校同一專業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應有差異。當前金融專業保險課程模式與教學千校一面現象突出,課程設計拘泥于一種模版。說課活動本是中學教育模式,這種格式化的模式已搬到大學課堂。在高等教育中使用中學教學模式說明教學管理者對高等教育理論認知和教學技術把握存在問題。存在這種現象,一個原因與部分高職院校是成人院校或中職學校升級相關,這種學校為數不少。另一個原因是在師資隊伍不變、教學制度與管理模式都不變前提下,在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方面沿用以前東西。高校擴張如僅是收生數量和辦公樓教學樓面積擴大為指標,畢業生素質能力水平難以提高。
(2)對課程在專業中位置認知與教學規律把握不準。以高職院校目前流行金融專業保險課開設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保險是金融類專業核心課之一,上課一般排在第三學年。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已具備,部分專業課尚未開設。學生對保險公司管理、風險評估、保險市場等知識尚欠缺。在第二學年末,保險課教師應對學生已學課程關聯知識把握程度與能力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才能確定課程授課范圍、知識點深廣度與教案內容。只有完成該學情調查評估后制定的教案才有針對性。據作者《保險課程設計與教學改革》課題專門調查得出相關數據顯示,廣東省內被調查11所同類型高校金融保險專業中只有2所做過課程前評估,被調查103名教師中95名從未做過類似評估。調查還發現,被調查11所高校中有8所學校金融專業保險理論課上課順序存在問題。
(3)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分散和系統性差。目前高校金融保險專業會開展實踐教學項目,如社會服務、專業課實習、畢業實習與論文等。但這些教學環節分散,由不同機構管理。因職能目標不同,學生實踐教學各環節孤立,未能形成訓練任務連貫和學做一體。
(4)師資團隊建設落后與實踐教學研究投入不足,實踐教學師資數量少、質量不達標。高校在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力度有限,對項目投入不足,教師隊伍建設滯后,與逐年上升的招生人數相比,數量過少與質量較差。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教師課堂離開電腦與PPT課件無法完成課程教學現象普遍,教學過程中教師動手能力不強,對學科知識活化能力差,較難使用案例信息貫通到項目任務中,教學技術不熟練。實踐教學長期處于一種輔助位置。長期以來高校考核教師以發表學術論文為主,缺乏實踐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應用類科目實踐教學處于一種低水平。來自行業第一線專家在應用性學科教師隊伍中數量過少。金融保險類專業應用性強,以能力訓練為首,專業課程設計能否實現知識—技術技能—職業一體化,課程教師團隊是關鍵。
二、高職金融保險專業課程設計與教學改革對策與建議
經過百年實驗,屬近現代高等教育的新類型的高職教育目前已進入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專業水平為目標的階段。培養擁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素質的技能型通用人才是高職學校首要任務。我們認為高職院校金融專業通用服務型人才培養須從課程設計入手。專業課程改革須以“系統實用”為宗旨和方向,構建新課程體系。在學科系統化思想指導下,課程設計以學科為基點,保持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模式。為達到這個目標,辦學者應該在專業構建與教學層面改革,包括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方法、教材與實訓基地創辦、教師團隊等方面。高職院校教學不能辦成本科高校“本科生生源基地”,又要區別于中職教育。在正確專業構建與教學模式中,學科教學確保實現學生學后“學成致用與能用、學得夠用、學后會用”目標。
1、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確保學生“學而致用與能用”
“學而致用與能用”含義,一是學生通過學習,能為就業帶來好處,有一技之長;二是學生在課堂練成的技能能解決具體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專業課程設計與教學必須按照社會需求出發,以行業崗位職業技能為訓練標準,以學生能力培訓為綱。首先,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以任務行動導向課程教學理念。目前我國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努力把學生培養成“高端”人才導向與國情和人才市場需求不相符。這種現狀必須改變。中國金融保險業對高學歷人才需求量遠少于通用服務型人才需求。因金融行業性質,對客戶服務及業務操作類人才學歷與從業經驗要求低,招聘對象為專科學生。這應成為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改變授課形式與教學內容調整。金融專業保險課程應采用豐富多樣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結合模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訓練。按“保險大課堂”或“銀行大課堂”方式構建專業課,將職業理念貫穿全過程,教者與學者面對面交流。首先,教學者把課時、教學內容、教學法和教學手段等改革,課程模塊設置打破常規,在課程內容設計中適度壓縮理論知識,學習任務仿真企業工作,突出“做中學”。在教學形式上重視課堂學習與就業一致,采用項目任務驅動方式,培養學生服務意識與職業觀。教師教學堅持“實踐至上”,指導學生過程中強調溝通能力、動手與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提升訓練,在布置任務時應學生特點,在不同階段下達適應性作業,讓學生接受失敗鍛煉。其次,在條件許可時按企業訂單班模式,突出實踐、生產實訓特點。再次,可以把課堂搬到保險公司或銀行機構上培訓課程,確保學生在真實工作崗位完成任務質量。同時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及校外頂崗實習基地教學。
2、實現學生“學得夠用”教學單元設計改革
“學而能用”指畢業生到與專業對口崗位時能發揮其專長,對任務有清晰了解。對教師專業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三年學習評價可用這個標準。面對這個試金石,學校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上,應按行業初級員工崗前培訓內容設置課程單元。首先,課程體系設置必須堅持“寬基礎、活模塊”原則。開設應用性專業課程必須考察適合本校畢業生就業目標行業情況,對其招聘員工所要求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等標準了解清楚后,才確定開設課程科目。合理制定課程知識面點、及課程授課順序。以崗位任務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教學。其次,課程教師團隊必須學會總結經驗,結合學生就業方向,用專業+基地+公司模式辦教。使用KSAO系統工具,根據企業人力資源崗位,基于崗位工作過程所需人才資質訓練模型,重新設計課程建設程序。對課程目標定位、學習情境與教學情境、科目與課程內容等改革KSAO系統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人才能力素質評價一種模型。企業通過職位分析確定職位目的、工作關系、職責和活動、權限、任職者素質等要素,形成職位描述和職位規范,在此基礎上建立人才資源系統。
KSAO表示Knowledge,Skills,Ability和Others特征簡稱。我們認為該系統方法可用于專業課程整體方案設計,內容包括目標定位、學情設計、課程內容構成、師資質量、教學效果評估等。首先,選定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從事典型職業崗位,如金融保險證行業。學校教師團隊可深入廣州深圳等地金融保險企業,開展專業適應性專題調查,獲得企業初級人才職業資質標準。例如可選擇保險公司產品推銷、核保、核賠和客戶滿意度調查等初級員工崗。根據結果確立本校專業課程所適用人才類型與職業崗位為標準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其次,確定企業典型崗位工作任務,對崗位所需知識、技能與創新能力評估,得出人才職業素質指數或操作勝任力指數,依法剖析分解并制成單個任務項目,再將項目清單中每項任務規范化,依工作性質將相同工序合并,然后按功能分析法組合成任務集,每個任務集組成單個訓練項目。再次,課程教學將每個訓練項目行動領域轉化為認知范圍,實行項目模塊化處理。使用行動導向原則、工業設計模塊化原理、建構主義學知識重建論等工具,課程教師團隊將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知識提煉,在每個訓練項目交學生學習訓練。教師分析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與其他素養。每個學習任務對應一個課程模塊。按照工作任務獨立性、課程模塊關聯性、學習漸進性、課時分配合理性、教學規律性和教學資源共享優化原則,對所有學習任務對應程模塊進行類化編碼。模塊形成課程體系。最后決定課程程序化管理與人才效果培養評價模式與指標。課程團隊根據課時計算方法,及課程教學組織規模、學時測算,得出課程授課節數。按照科學性與情境性及人本性原則,將課程內容和科目串聯成線性教學鏈,螺旋式知識構造課程,階梯式授課。課程將人力資源理論人才資質評價KSAO模型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校期間熟悉工作崗位所需的工作環境與對象,了解工作過程與內容,學會工作手段與熟悉企業組織結構。據介紹,廣州某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保險課程改革,將原來《保險理論與實務》與《保險實訓》合并成《保險實務》。教材由學校教師與保險行業培訓專家共同完成目。經一段時間實踐后就業企評價好。目前該課程已通過評估,成為該校國家級高職類網絡精品課。
3、實現學生“學而會用”教學效果評價與師資培養
“學而夠用”是指畢業生在企業實訓過程中沒有因為缺乏某類知識而無法完成工作。金融保險專業應用性強,教學重點應放在技能力訓練上。首先,課程教學應突出知識、技術與技能三者通用性、專業性、職業性。以融合行業員工知識量、職業技能、過程控制所需知識為訓練路徑。課堂教學突出實踐性。嘗試任務驅動、項目訓練、情境設置等手段,學習任務貫通“教、學、做”。課程采取“過程評價”“、銷售業績指數法”、“以證代考法”、“企業勝能力評估法”等方法代替課程一次考試評價學生成績方式。并據此設計課程教學方案。其次實施行動型教學法。參照金融保險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開展教學。如采用ISO品質系統,以標準化、系統化、模塊化、流程化設計教案與管理教學,確保過程控制與效果可檢測。教學團隊成員除了熟悉專業教學外,教師還應學習現代企業ISO系統。實現專業課教學內容模塊化信息化。
最次,以金融保險企業初級人員崗位背景,以真實企業案例設置教學情景和設定學習任務。專業核心課程可完全參照職業崗位標準設計,通過企業專家與教學團隊共同完成。在學習情景上取用企業真實案例。最一次,改進現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引導重于訓導理念,在強調與工作有關隱性知識,讓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知識,自我獲得學科知識。在教學環節中將傳統教學法與國際通用培訓法結合,配合專家輔導、案例教學、最佳實踐、討論式教學、教練技術、角色扮演和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學校必須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制定教師培養相應政策和措施。第一,學校利用資深教師幫帶新教師,使用師徒制方式培養師資;第二,學校應改變唯學歷是從人才招聘觀念,從金高職院校金融專業保險課程教學改革融保險企業引進企業高級人才充實教師隊伍;第三,為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安排教師在職培訓進修及下企業鍛煉方式提高教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