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鄉家庭教育

城鄉家庭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家庭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鄉家庭教育

城鄉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家庭教育 對策 城鄉結合部 教育方法 教育觀

一、家庭教育現狀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尤其筆者教導的城鄉結合部的學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這里孩子的家庭結構更為復雜,家庭教育效果參差不齊。主要表現為家庭教育觀念不正確、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家庭教育內外部環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脫節等幾個方面。

(一)教育觀念不正確。

1.只注重智育成績,輕視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長認為“小時學文化,長大學做人”。

2.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標培養孩子。

3.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使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負責精神。

4.忽視對子女創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養。約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長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家長對孩子教育態度的好壞。

(二)教育方法不當。

筆者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后發現,當前城鄉結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順其自然、不理不問。

其一,很多城鄉結合部的家長在孩子教育上順其自然,“我不是也沒受過多少教育嗎,不是過得也很好”。這樣的想法使得這里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

其二,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給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決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問題,長輩們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管理能力差;熱衷于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不良行為和習慣就是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的。

2.“粗暴對待、迷信課外”。

其一,這種類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長文化水平的影響,家長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確的方法,子女犯了錯誤就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這樣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學生內心封閉,恐懼感隨時籠罩在他們心上,對家長持敵對態度,孩子心理受到極大傷害。

其二,誤認為網絡、補課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家長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家長想幫孩子解決學習問題實在無從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補課,只好迷信網絡。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養成了課堂不聽課、課后迷網絡的壞習慣。

(三)家庭教育內外部環境不利。

其一,親情殘缺。近一半長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們的父母要么離異,要么長期由父母一方照顧孩子,另一人則外出務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邊,忽略孩子對健全親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環境差。父母為了生計無暇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習慣不好,家庭環境喧鬧等使孩子無法靜心學習。

其三,城鄉結合部社會環境復雜,各種不良現象對孩子誘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脫節。

家長沒有主動聯系學校、老師的習慣,很多家長把到學校了解孩子情況視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學校請,家長也會推三阻四,找各種借口不配合學校教育孩子。發現孩子的問題,不調查研究,只簡單粗暴地非打即罵,致使孩子養成學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壞習慣。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解決以上問題的對策

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作為一名長期在教育戰線上耕耘的教師,深感責任重大。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其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在工作中采用相應對策。

(一)與家長建立長期固定的聯系。

1.開好家長會。從我班家長獲得家庭教育知識的途徑和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方式來看,相當一部分家長是靠家長會獲取家教知識和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因此開好每次家長會對孩子、家長、學校都是極為重要的。

2.辦好家長學校。班主任在對學生家長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配合學校定期開辦家長培訓班。

3.學校結合實際定期舉辦由師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大型勵志、感恩等公益活動。班主任、任課老師可以結合班級特點、課堂特點密切學生與家長的關系,最終達到和諧家庭、和諧校園的目的。

(二)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家長是教師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課堂。

1.指導家長會愛子女。家長愛子女天經地義,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必須使家長明白:愛的缺乏和過度,都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和后果。家長對子女的愛必須有理智、有分寸。只有這樣,愛才能轉變為偉大的教育力量,才能發揮愛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優秀家長的家教實踐是最生動的教材,最易為其他家長學習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幫助這些家長總結經驗。

3.教師指導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適中。要讓每個家長都知道孩子走向社會,成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讓其點綴大地,是大樹就讓其成為棟梁。如果脫離子女的實際水平,提出過高要求,即使孩子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實現目標,那他將會失去自信,感到絕望而徹底放棄自己。

4.把學生心聲反饋給家長。理解孩子是優秀家長必備的心理素質。在家長會上讓家長聽聽孩子的心聲,會給家長心靈以極大的觸動,自覺改正一些不恰當的家教方式。

參考文獻:

城鄉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學生的學習成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探討學習成績的決定因素中,家庭教育不容忽視。毫不夸張地說,幾乎家庭的每一方面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在農村和城市學校教育資源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學生的成績也會相差懸殊,因此農村家庭教育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值得我們重視。在這里,僅結合我在農村中學對潛能生的家庭情況的調查,談談農村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一、家長文化程度不高

在我們這個地區,有的農民的整體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養較低。雖然希望子女學習好,但是就知識對孩子將來就業的影響認識不夠。受思維所限,目光短淺,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有的學生在小學成績不夠理想,就對自己的孩子的未來失去信心;有的學生在初中的時候成績不理想,也聽之任之,對孩子不抱有希望;還有的認為孩子的能力是注定的,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有過多的投入,影響孩子的認知。雖然家長的文化程度不是影響孩子學習的直接因素,但是家長的思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不和諧,家長與孩子缺少溝通

有的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吵鬧、打架,甚至有的拿孩子撒氣;還有的在家里玩麻將,缺人手的時候,還讓孩子幫忙;有的家長離婚后,雙方父母都忽略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關心很不夠。這些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響,影響他們的認知,使得孩子無心向學。

三、家庭和學校教育不一致

學校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部分家長不能夠積極地配合學校的教育。學生出現問題需要與家長溝通,但是還有些家長不能到校。有的只是讓孩子的爺爺奶奶來學校,收效甚微。就是連開家長會的時候,還有好多家長推脫不能到校。甚至還有些家長把孩子的教育推卸給學校,認為孩子的學習完全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致使有的學生經常違反紀律,抄襲作業,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家長發現了這些問題后直接推給了老師,更有甚者對孩子撒手不管。最后老師對孩子的學為力。

城鄉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家庭教養方式職業成熟度90后大學生

1 引言

職業成熟度是衡量一個人職業發展水平的程度,它指可代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程度與選擇的準備度,成熟度愈高,也會有越好的準備狀態來作明智、適當的職業選擇。

從2009年起,第一屆以90后為主的大一學生走進了大學校園,他們思想早熟個性獨立、自信張揚;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絕大多數90后均為網民,多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家庭對他們無微不至和過渡寵愛,家庭的經濟依賴性強,當遇到困難問題、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對父母有較大的依賴性。面對就業,興趣和特長是首要的因素,他們雖然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未來就業問題考慮不深。面對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高校在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建立職業咨詢機構等措施后,面對90后大學生高校又應該如何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基于上述,本文從家庭教養方式的角度來探討90后大學生職業成熟發展現狀及其關系,為90后大學生就業指導提供建議。

2 方法

2.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300名大學生,回收問卷290份,回收率為96.7%,有效問卷258份,有效率為90.0%。

2.2研究工具

家庭教養方式問卷(EMBU):采用岳冬梅修訂的瑞典UMEA大學精神系C.Perris等編制的《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修訂后的EMBU問卷經測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有66題11個因子組成,即父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分干涉、父親偏愛被試、父親拒絕否認、父親過度保護、母親情感溫暖理解、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懲罰嚴厲、母親偏愛被試。

職業成熟度量表:采用張智勇等人修訂韓國版《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經檢驗量表的一致性系數、分半信度、重測信度比較高,具有良好的效度。量表共34題六個維度,即:職業目標、職業自信、職業價值、職業自主、親友依賴、職業參照。

2.3研究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3 結果

3.1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總體情況

3.2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人口統計量的差異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是否獨生在職業自信上存在顯著差異;父親的文化程度在總職業成熟度,職業自信、職業價值上存在顯著差異。

3.3大學生家庭教養方式與職業成熟度的相關分析

情感溫暖理解(父)與職業成熟度總分、職業價值、職業參照都存在正相關;拒絕否認(父)與職業成熟度總分存在負相關,職業價值、職業參照都存在正相關;懲罰嚴厲(父)與總職業成熟度、職業參照存在顯著負相關;過度保護(父)與職業自信、職業價值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親友依賴存在正相關。

情感溫暖理解(母)與職業成熟度總分、職業價值、親友依賴、職業參照存在正相關;過度干涉保護(母)與職業價值負相關,與親友依賴正相關;拒絕否認(母)與職業成熟度總分、職業價值存在負相關;懲罰嚴厲(母)與職業成熟度總分存在負相關;與職業參照存在顯著正相關。

4 討論

4.1職業成熟度的特點分析

研究發現,90后大學生整體職業成熟度處于中等水平,職業自主性較強,親友依賴較低,分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職業自主、職業參照、職業價值、職業自信、職業目標、親友依賴。說明學生職業自主、職業參照、職業價值、職業自信中等水平;但在職業目標、親友依賴方面不夠成熟,水平偏低。已往研究發現,90后大學生個性更獨立,網絡依賴性更強,視野更加開闊,接受信息的渠適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知識面、早熟度也遠遠超過同齡期的父母輩。所以在選擇職業或者是進行個人職業劃時,就較少依賴親友的意見。另外一項調查研究顯示,95.4%的同學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重要的,有清晰目標的學生只占5.7%。雖然對他們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少,對未來的把握還是欠成熟的,所以職業目標依然模糊。

人口統計學差異特點為:90后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不存在來源、性別和母親受教育程度差異,這和以往的研究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被試的群體差異有關,另一方面由于現在的經濟、信息科技、教育的高速發展使男女、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小,因此有待進一步研究。90后大學生在職業自信在是否獨生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的分數要高于非獨生子女。父親的文化程度不同的90后大學生在總職業成熟度,職業自信、職業價值上存在顯著差異,父親文化程度在專科以上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在父親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學生。

4.2家庭教養方式與職業成熟度的關系

相關分析顯示,家庭教養方式各個維度與職業成熟度及各因子存在顯著相關,說明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學生職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父母親越是采用情感溫暖、理解教養方式,職業成熟度就越高,其在職業價值和職業參照方面也就越成熟,但是孩子會對母親產生依賴,對父親則相反;另一方面,父母親采取拒絕否認、懲罰嚴厲的教養方式,孩子的職業成熟度水平低,在職業參照更多與母親交流并參照母親的意見,而父親則不然;職業價值方面,在選擇職業目標考慮因素時,受父親的影響較大。此外,父母親對孩子的過渡保護,只能增加孩子職業目標確立和職業選擇的依賴性,不會提高孩子的職業自信水平。這也驗證了Youniss的結論,青少年通常就職業選擇、升學及個人問題等向他們的父母尋求意見,請父母做參謀。所以父母是子女職業選擇的重要咨詢對象,他們應該采取情感、理解的教養方式,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的家庭環境,進而促進大學生主動的向父母及身邊的同學、老師等詢問或討論自己的職業生涯行為。

4.3研究啟示

對90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時,應該充分考慮90后大學生的職業成熟特點并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做到以下幾點:發展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提高職業成熟水平;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著重培養非獨生子女的職業自信;加強與父母的溝通交流,了解已有的人際關系資源;協調好家庭教育力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從而提高大學生職業成熟發展水平,為以后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亞真,葉一舵,潘賢權.大學生生涯成熟狀況與自我同一性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8.

[2]鄧然,尹啟華等.90后大學生群體特征調研[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0,20(3):88-90.

[3]劉濤,宮翠萍.淺析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10,7(2):45-47.

[4]蘇燕.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及其對高校教育帶來的挑戰[J].高教視窗,2010,(1):163.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修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6]張智勇,榮煌,竹延軍.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的信度與效度[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

城鄉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關鍵詞:青少年;家庭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5-0190-02

教育為樹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構成了人類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環境中,受家庭氛圍、親子關系、父母教養方式等家庭因素影響,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新人。家庭不僅是一種血緣關系,還是一種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倫理關系,同時受到法律的保護。家庭教育功能與家庭不可分離,也使它區別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長期性、連續性、復雜性、全面性、針對性、潛移默化性、隨機性、繼承性和強制性等特點。

雖然不同研究領域對青少年的界定有所爭議,但是心理學關于青少年的研究對象大多處于初高中階段。對于青少年的年齡范圍我們大體規定為11、12歲開始到18歲左右結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方面都出現顯著變化,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復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這個時期,青少年不僅需要家庭提供物質供其生理發展,也需要父母在心理發展、社會性發展方面做出正確的引導。

家庭教育的特點以及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共同決定了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一、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結果。家庭作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場所,對青少年身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繼續。

(一)家庭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保障

家庭為青少年成長提供物質基礎,滿足其生理需求,保證青少年身體健康發展;家庭教育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滿足青少年情感需求,影響其性格形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教會子女說話、行走、為人處世的方式,在社會生存下去的法則。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得以成長的基礎。

(二)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發展的關鍵

家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個體發展的關鍵。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決定了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來自于父母。家庭教育最早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都會潛移默化地留在子女記憶中,子女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個體品德和個性形成的起點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最早的教育印象最深刻,影響最長久。家庭教育不僅是子女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子女社會化的途徑之一。

(三)家庭教育持久地影響青少年成長

家庭教育是對青少年成長影響最持久的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雖然是個體成長過程中連續進行的,但與家庭教育相比,還只是人生整個歷程中的一個階段。個體從出生起就開始接受家庭教育,盡管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與父母的產生距離,由于血緣的聯系,家庭教育的影響還會持久地發揮作用。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雖然不同階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樣,但始終伴隨著個體。

二、家庭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不當家庭教育的影響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因為獨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強化,往往使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驕橫、自私而又脆弱的性格。家長對獨生子女期望過高,其教育行為常表現為:過度保護、過多照顧、過分寵愛,使子女缺乏獨立性,成為子女身心發展的障礙。

(二)家庭教育條件的不平衡

不同家庭的家庭教育條件不同,有的家庭氛圍好,親子關系融洽,父母教養方式合理,對青少年的成長自然是有利的。但是,有的家庭教育觀念偏差,甚至不重視教育,或者父母離異等,這些不利的家庭教育條件都會對青少年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三)家庭教育比較封閉

家庭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單元。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進行,教什么,如何教,主要取決于家長。而家長的水平是有限的,這必然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另外,家庭教育易受感情的影響。父母感情用事或表現為嬌慣溺愛,或簡單粗暴,這都不利于青少年成長。

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建議

(一)家庭方面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關心青少年全面發展

第一,重視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理論中,道德教育居于主導地位,他認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首先都必須是一個有良好品德的人。當今社會,由于升學的壓力以及德育成果的滯后性,雖然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德才兼備的人,但是往往更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環境,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未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家長應重視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所謂“成人才能成才”。

第二,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家長要關心子女的身心健康,注重培養其良好性格。為了正確的引導青少年健康發展,家長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習相應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2.選擇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科學教育

第一,尊重子女,維護其自尊。教育的終極目的和歸宿是讓個體獲得幸福生活,這也是人類一切教育目的共識。從這個意義上看,尊重子女的權利,會使子女在成長發展的最關鍵時期,學會平等和關愛。同時,子女在受尊重的前提下,還能夠擁有自信,愉快地創造自己幸福的人生。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鄭重告示:尊重兒童權利是每一個家長的職責。個體在成長時期,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和關愛,成年后他們也會懂得尊重和關愛他人。在他們做父母以后,也就自然會尊重他們的孩子。這是社會價值觀良性循環的必然結果。

第二,恰當施愛,培養其獨立性。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但是過分的溺愛不利于子女成長。日常中除了滿足子女的正常需求以外,對于過分的要求應當以恰當的方式拒絕,不能用粗暴的方式解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時,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讓他們做一些有意義、力所能及的事,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培養青少年獨立、堅強的個性。

第三,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成長中的青少年,喜歡模仿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我國古代以來提倡躬行身教,榜樣示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說明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家長是子女最直接、最經常的模仿對象,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以身作則對子女是最無聲而有力的教育。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互尊互愛

家庭生活的溫馨和諧就像無聲的語言,既是促進子女身心健康成長和實現和諧親子關系的前提,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

第一,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要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不僅要遵循人際關系的一般原理原則,更要處理好愛情、親情、友情和社會情感的關系。良好的夫妻關系應當是愛情型,平等互助型,分工合作型,一體建設型的。夫妻關系對子女的教育意義在于:通過夫妻關系,子女認識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生態度、美好情感,為其奠定道德基礎。夫妻之間互敬互愛,互信互諒,互相關心理解體貼,尊重人格獨立這種高尚、美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教育子女的精神力量,也會成為子女的精神財富。另外,夫妻關系影響親子關系,還影響子女性別角色的發展。

第二,建立良性親子關系。“人生最重要的關系是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任何一種人生哲學如果不講求這個根本的關系便不能說是適當的哲學,甚至于不能說是哲學。”親子關系是人生的一門哲學,更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因素,建立良性親子關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發展水平。青少年在親子關系中享受被愛,同時也學會愛人。

(二)社會方面

1.依托社區組織機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教育是目前三大教育板塊中最薄弱的一塊,要想改變家庭教育的現狀,關鍵在于提高家長的素質。依托社區組織機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是一條捷徑。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才有利于家長正確施教。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可以以社區為依托,聘請社區內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或教授,擔任家庭教育的指導,面向社區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積極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還可依托社區內成功的家庭典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2.設立家長學校,規范家庭教育

政府機構可以建立網絡家長學校或實體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給予家庭教育科學的理論指導。從實踐的角度考慮,結合實際情況,可將家長學校與優生優育政策結合,同時與正在實施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聯系到一起,制定相關規定和計劃,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全方面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在國家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顯現。只有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質量和民族素質。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必將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佑蘭.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黃乃毓.家庭教育[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3]夏扉.論家庭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

城鄉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一、家庭結構影響兒童的人際交往觀的形成

一個新生的嬰兒對于周邊人的反應并不是很多。例如,嬰兒對誰有愛心、恨心,想接近誰、避開誰等都沒有先天的傾向,只是在后來,有了與其它人交往的經驗之后,才為他以后的社會化打下了基礎。在嬰兒早期生活里,如果被成人極端忽視,會對他成人之后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后果。在家庭中,兒童同哪些成員交往,誰是主要的教育執行者,以及家庭生活的方式等等都同家庭結構有密切的關系。不同家庭結構給兒童社會化帶來的影響也是不穩定、不均衡的,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均不同程度的比完整家庭子女差,離異家庭子女的具體表現有:愛哭、自我控制能力較低、不愛交際、自卑、冷漠等等。嬰兒對照看他的人(往往是母親)形成的關系,是他后來至少是幼兒期間行為的核心。

二、家庭生活和父母性格影響兒童性格的形成

在一個家庭里,每一個成員都能以禮相待、融洽溫暖、互相尊重,有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而父母成員之間經常當著孩子面前爭吵、言行粗暴,幼兒就容易形成許多不良的個性。所以兒童心理學家哈特維克認為:寧靜愉快家庭中的兒童與氣氛緊張及沖突家庭中的兒童在個性方面有很大不同,個性由素質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素質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是受環境的條件所決定的而特定的;環境的作用力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也看素質如何而定,這就是父母如何教育的問題。有些人會說:“這個幼兒和她父母的性格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其實并不是由于遺傳的緣故,因為父母和子女是在同一家庭起居生活,兒童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為,因而,往往由于父親是急性子,他的兒童也是急性子,或者母子同是神經質的。

三、家庭教育方式和態度影響兒童的個性形成

我們的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還存在另一些問題和失誤。究其緣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教育和教育方法,比如一些母親特別擔心兒童的安危,常常對兒童的行為加以種種的限制,如禁止爬高,不可以單獨一個人玩滑梯。于是,這個母親所撫養出來的孩子,就形成不了有冒險心或生氣勃勃的行動,而是容易變成沒有氣魄的、軟弱的、神經質的小孩。還有些家長對幼兒生活上有太多的依戀,事事都給幼兒做好,但有些事情兒童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做的,結果家長抑制了這種能力的發展,這種影響一直伴隨著幼兒長大成人,在相同的年齡層次里,這類成人在生活自理上就比其它人要差得很遠。在我園大班里就有一個幼兒因為不會剝蛋殼,其它幼兒都吃完了,他還看著熟雞蛋無從下手。

西蒙茲指出:雙親教養子女的態度基本上可以用兩個獨立的軸來表示,一是接受——拒絕(不是給孩子愛,就是拒絕孩子的愛);二是支配——服從(不是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就是一味服從孩子的要求)。現在還有些家長不惜代價給自己孩子投入智力投資,這就使它可以給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同樣也可以使人因此而追求享受不求上進。因此,優越的先賦地位對子女成長起什么作用,主要取決于家庭教育。

四、父母的期望影響著兒童步入社會的人生選擇

幼兒出生后,在不斷與人交往過程中,進而形成自身的個性,成為社會的一員。但是,這一切必須通過幼兒與父母雙向互動作用來實現。父母對幼兒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父母家長的期望對幼兒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這種期望和教育構成了幼兒的啟蒙社會經驗,尤其是對孩子的成就與需要、學習成績等卻有較大的影響。比如,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學會關心、愛護他人、學會主動交往、能夠完成大人交給的任務,這就使幼兒較早形成了獨立、主動、善交際、處事果斷等個性特征。

期望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較高的期望,另一種則是消極的較低的期望。兩種不同性質的期望對兒童的發展影響很大,積極期望有助于促進兒童發展。相反,消極期望則會妨礙、阻礙兒童成長與發展。

真愛孩子,應該將尊重和平等放在首位,因為孩子年齡雖小,但他們也是人,就如同一棵棵幼苗,盡管很弱小,但畢竟是有根,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父母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痛苦和煩惱,真誠地與之交談,漸漸地,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了,和爸爸、媽媽成了相互信賴的知心朋友;真愛孩子,應給孩子營造一個自由鍛煉的空間,努力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鍛煉機會。比如:上哪個興趣班,由孩子自己去選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讓他們自己去做,哪怕是點滴的小事,洗碗、洗手絹、打掃衛生、削鉛筆等,不妨多搞些旅游、野炊等磨煉意志的戶外活動;真愛孩子,還應讓他們在復雜紛繁的人際交往中學會合作與處事的本領,勇于面對挫折與失敗,不僅具有健康的體魄,更要塑造,孩子健康的個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安龙县| 乌拉特后旗| 合江县| 山东省| 汉沽区| 佛冈县| 莒南县| 科技| 随州市| 阜平县| 海口市| 清水河县| 田林县| 高阳县| 汾西县| 会同县| 木里| 六枝特区| 探索| 阿瓦提县| 屏南县| 平昌县| 旬邑县| 门头沟区| 宝山区| 临武县| 横峰县| 芦山县| 同德县| 油尖旺区| 神池县| 公主岭市| 厦门市| 樟树市| 宁津县| 灯塔市| 辉南县| 兰西县| 永济市|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