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表演游戲 藝術教育 幼兒發展
表演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是根據按照童話、故事中的角色、情節和語言進行創造表演的游戲,也就是指幼兒通過扮演某一文藝作品中的角色運用一定表演技能(對話、動作、表情、語調等手段)創造性地表現和再現文學作品的一種游戲形式。表演游戲是幼兒園游戲活動的一種重要游戲類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兒對作品的理解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但滿足了表演愿望,學習到一些優美的語言,體會到一些積極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潛移默化地養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具有了表現的機會和場所。
藝術教育是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新穎、獨特、有個性地表達自己。這種表現情感的能力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理解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能力。這種創造性對成人來講未必是新穎的創造,而對幼兒自身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表現。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創造性表現,藝術教育必須通過情感的體驗和“創造”之母的孕育,使創造性表現能力得到發展。
把表演游戲和藝術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尋找出契合點,使藝術教育中的對幼兒創造力及情感發展的培養通過表演游戲這種獨特表達形式展現出來,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注重讓幼兒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表演的樂趣。
一、在選擇、理解故事內容的過程中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選擇內容是表演游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材內容適合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凡是幼兒熟悉并喜歡的故事、童話、詩歌等兒童文學作品,以及幼兒周圍生活中有趣味、有意義的人和事都是幼兒表演的基本素材。在幼兒初次接觸表演游戲時,應選擇角色個性鮮明、情節簡單,擁有趣味、動作性強,對話多次重復、語言朗朗上口等方面的兒童文學作品。所以,我們在組織幼兒進行表演游戲前,經過仔細揣摩和反復篩選,選擇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這篇作品。因為在《小蝌蚪找媽媽》中,有孩子們常見的、較為熟悉的小蝌蚪、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等角色,而且這些動物的動作性強,適合幼兒愛動的特點,又易于表演,另外,通過游戲,幼兒能獲得愛媽媽的體驗。為了幫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故事,我們還組織小朋友一起制作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畫,請小朋友一起商量分配了任務,誰畫第一張,誰畫第二張,讓小朋友體驗了合作的過程。此外,《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有很多都是重復的,特別適合幼兒的語言特點。如:“媽媽,你是我們的媽媽嗎?”“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是……”非常的口語話,幼兒很容易掌握。而且,在表演的時候,不同的角色都有特定的動作,因此在表演游戲過程中,不論是自己表演還是觀看他人表演,都會氣氛活躍,情緒高漲,最終體驗合作表演的樂趣。因此,在表演游戲中我們要激發幼兒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游戲中獲得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二、在環境創設和道具制作過程中促進幼兒藝術創造力的發展
環境的創設是表演游戲開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創設環境時,教師應啟發幼兒根據表演的主題和情節,認真思考,共同創設相關的環境,為幼兒提供多種輔助材料和孩子們一起商議并制作道具。如在幼兒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后,我和孩子們共同商議,用彩色紙等材料制作了頭飾,創設了適合故事內容的各種道具;根據表演內容和情節,我們還利用舊掛歷紙、鮮艷的彩色塑料袋,根據動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裝。在表演活動中,孩子們還可用輔助材料充當道具。道具不必要求精致、鮮明,以免影響游戲的開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隨著游戲進展的情況,我們應隨時教會幼兒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兒利用廢舊報紙、掛歷紙、塑料紙(袋)折疊,剪貼,制作自己在表演中需要的東西,培養動手能力。
三、在表演過程中促進幼兒藝術表現力的發展
選擇了一個適合幼兒的文學作品,就要制作一個詳細的實施計劃,幫助幼兒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據幼兒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游戲情況及時調整、修改計劃,以便于游戲的順利開展。并且結合藝術教育,老師要重視幼兒情感體驗的過程,當進行正式的教學活動時,通過設置各種情景,給孩子以真實、真切、準確、強烈的情感體驗,并讓幼兒回憶已有的經驗,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使幼兒由感而發,有情可發;當進行非正式活動時,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足夠的空間,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氛圍,讓幼兒大膽獨立自如地表現。在過程中,老師應使幼兒多聽、多看、多感受,讓幼兒逐步積累多種社會經驗、生活經驗、情感經驗,這些經驗也是由感受體驗而獲得諸多的親身體驗、經驗,久而久之便成為幼兒創造表現的主要源泉。如在故事《小蝌蚪找媽媽》中,有小蝌蚪、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青蛙媽媽等角色,我們通過故事欣賞讓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并且借助共同創設良好的環境及充足的道具,讓孩子們感受到每個角色的特點,同時重點指導幼兒在活動中角色的對話、動作及表情,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探索適合自己的角色。
你一定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吧,我家就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
一天上午,爸爸送我去學拉丁舞,媽媽帶著弟弟去利群商場做美容,媽媽把弟弟放在了五樓售書處,讓他看書或者看電視,自己去二樓做美容,可能媽媽
美容的時間有點長,弟弟竟哭了,跑下樓去找我的媽媽(也就是他的姑姑),正好被服務員看見了,領他去了一樓服務臺,用喇叭廣播著:“常煜涵的媽媽請注意,聽到廣播后,請到一樓總服務臺,您的孩子在等你。”
正在這時,爸爸去地下超市買火鍋料,聽到了廣播,趕緊去一樓總服務臺,跑著把弟弟領到了二樓美容室,找他的姑姑。服務員在后面一邊追一邊叫喊著:“快來人啊,有人搶劫小孩啦!”一堆人跟著我爸爸跑到了美容室,一問才知道,他是常煜涵的姑父,真是虛驚一場。我弟弟在大家的笑聲中不好意思地低下頭,笑了。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以課標為教學指導思想,體現以學生為本,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增進學生健康,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本課所學的內容是(立定跳遠),根據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對較差、情緒變化較大,而身心發育快的特點,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實物演示、音樂渲染等手段創設課堂教學的情景,誘發學生學習體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中去體驗各種學習內容。
一、實施過程
情境教學片段――小蝌蚪找媽媽
師: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讓我們一起來當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嗎?
生:(興奮地)好:
師:那你們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嗎?
生:知道,老師你看我把雙手當成小蝌蚪長長的尾巴。
生:我把腳尖踮起來輕輕地移動。
師:讓我們一起游吧。
(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池塘里快活地游著。)
師出示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的圖片并講解――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別處去找吧。”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蝌蚪遇到鯉魚媽媽的情境,你們邊表演邊思考一個問題――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師扮演鯉魚媽媽,生扮演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蚌。)
師: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怎么模仿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雖然長出兩條后腿,但我看到圖片上的小蝌蚪還甩著尾巴在游,所以我把雙手當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圖片上小蝌蚪的兩條后腿有的伸、有的縮,我認為那是小蝌蚪在學蹬腿,所以我邊蹬邊甩尾巴。
師:小朋友們觀察真仔細。讓我們以六人小組的形式輪流來扮演鯉魚阿姨和長出了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好嗎?
生:好:(在音樂伴奏下學生分六人小組進行表演。)
師出示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圖片并講解――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只烏龜伯伯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烏龜伯伯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蝌蚪遇到烏龜伯伯的情境,小朋友們邊表演邊思考――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生:好!(投入地表演著。)
師:請說說你是怎么模仿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我把雙手舉在頭上當成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
生:因為剛長出的腿比較短,我把手放在身體旁邊當小蝌蚪的兩條前腿,邊蹬邊游。
生;我看圖片上小蝌蚪的動作很像我學蛙泳的動作,邊蹬腿邊劃手。
師:小朋友們的想像力都很豐富,模仿的動作都各不相同。讓我們以六人小組的形式輪流來演烏龜和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好嗎?
生:好!(在音樂伴奏下學生分蛆進行表演。)
師出示小蝌蚪長成小青蛙的圖片井講解――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跟睛。小蝌蚪游過去叫:“媽媽,媽媽尸青蛙媽媽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你們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嗎?
(生用自己的方式跳著。)
師:老師給你們表演一個好嗎?
生:太好了。
師:(邊表演邊念口訣)一前上擺,二后擺屈膝,三兩腳蹬地跳出,四雙腳輕落地。
師:老師把這動作取名叫“立定跳遠”,小朋友覺得怎樣?想學嗎?
生:太好了,想!
老師把立定跳遠再示范一遭,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一看完成動作的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師:輪到你們練習時看誰把動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媽媽旁邊。
生分四人小組討論、練習。(在《小青蛙找家》的音樂聲中練習。)
師巡視指導并給予一定的幫助。
二、思考
1.創設學習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這種教學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討。
2.本案例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有效。
三、案例分析
1.情境教學法是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
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創設情境并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活動環境中,讓學生入景動情、明理知味,用情景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從而獲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導學生把興趣指向學習內容,調動學生學習、鍛煉的積極性,以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本課把教材內容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通過游戲貫穿課堂。在課堂中緊緊扣住故事發展的情與景,使情景交融,學生的練習處于“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這節課,學生始終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環境中,自覺、自主、能動地學習,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一、現代幼兒音樂教育的作用
現代幼兒音樂教育具備特殊力量,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關鍵影響,因為音樂是影響情感,理解音樂并非孤立的句子,也不是單一的詞匯在發揮作用,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具備綜合能力才能獲得音樂感受,所以音樂教育對幼兒提高綜合能力、獲得全面發展有利。同時,幼兒通過體驗音樂能更好地了解環境,辨別音樂的聲音和一般的聲音,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使幼兒增長知識。音樂還能幫助幼兒平衡情感,消除內心緊張,因為幼兒唱歌、聽音樂能慢慢鎮靜或振奮,在表現情緒不同的音樂中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幼兒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短和年齡有直接關系,而音樂教育對材料的科學選擇有助于直接激發出幼兒的興趣,從而增強他們的注意力,延長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另外,現代幼兒音樂教育能幫助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自我表達能力以及感受自身價值的能力等,為幼兒營造適宜成長的環境,從模仿、實驗、探索中體驗音樂,進一步形成并增強幼兒的理解能力、辨別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為發揮現代幼兒音樂教育具有的這一系列作用,探索現代幼兒音樂教育教學策略顯得至關重要。
二、現代幼兒音樂教育教學策略
(一)將音樂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在現代幼兒音樂教育中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創造能力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所以不能將幼兒音樂教育局限在幼兒園教師專門組織的音樂活動之中,還要講起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幼兒園可設計并實施幼兒音樂化的一日生活,科學選擇經典名曲、童謠,在幼兒入園、早操、游戲、午餐、午休、起床、散步以及離園等環節播放,讓班內、園內的每一個角落均充滿和諧的、優美的音樂,促使幼兒從入園開始就感受到濃烈的音樂氣息,進而以飽滿的情緒和愉悅的情感投入到一日生活之中。在被美好音樂熏陶的同時,幼兒能慢慢了解聽到某樂曲時應該做什么,伴隨音樂自然而然產生積極的情緒。當幼兒在一段時間里熟悉一組貫穿一日生活的樂曲之后,教師可更換另一組樂曲,以便幼兒接觸大量樂曲、歌曲,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過度,形成音樂能力、提高音樂素養。
(二)依托小故事鋪墊好幼兒音樂欣賞活動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時幼兒依托音樂認識世界的思維活動的一種,即教師指導幼兒傾聽音樂、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使幼兒獲得良好的音樂教育,形成對音樂的興趣和美的情操。而在幼兒音樂欣賞活動中如何將抽象的音樂與具體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時幼兒心靈被打動的關鍵,這就離不開小故事的鋪墊。例如:在教幼兒欣賞歌曲《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就可依托小故事進行鋪墊。即:浩浩的家門前有一條清澈的小溪,他有一天來到小溪邊玩耍,一只小蝌蚪突然孤孤單單地游過來,哭著問浩浩能不能幫它找一找媽媽,浩浩安慰小蝌蚪,答應幫它找媽媽,于是浩浩問小溪里的小魚是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小魚說它不是,浩浩又問小螃蟹是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小螃蟹也說不是,浩浩急得大哭起來,他的奶奶此時走過來,提醒浩浩去問一問小溪對面的青蛙,所以浩浩急忙找到青蛙,問它是不是小蝌蚪的媽媽,青蛙說它是,而此時浩浩發現找他幫忙的小蝌蚪已經變成了小青蛙,它很感謝浩浩的幫忙。通過這個小故事,幼兒們對浩浩、小蝌蚪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時教師再播放匹配故事主題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從幼兒們側耳傾聽的樣子可以看出,依托小故事為音樂欣賞活動做鋪墊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三)在音樂審美教育活動中深化幼兒體驗
對幼兒來說,熱愛音樂是天性,因為他們活潑、天真,對音樂有天然的向往、親近,音樂是每一名幼兒都需要的,是其最早的一種生活體驗。所以在日常的音樂教育教學層面,教師要注重轉變教育理念,重建現代幼兒音樂教育理念,正確處理音樂審美與知識技能的關系,在幼兒的音樂審美體驗中有機滲透知識與技能,激發幼兒對美的表現與創造情趣,把音樂教育變成師幼共同的表現、體驗與創造音樂美的過程。例如:教師可在音樂教育中適當創設和音樂意境保持一致的教學情境,幫助幼兒身臨其境欣賞音樂。就拿春天來說,當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欣賞和春天有關的歌曲、樂曲或舞蹈時,就可將嫩綠色作為基色調,在教室的四周布置一些迎春花、桃花、柳樹等,把教室變得富有春天的意境,從而豐富全體幼兒對春天的體驗,在學習音樂、欣賞音樂時也能有更直觀、更深刻的體驗。又如:在唱歌、學習韻律等現代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創造讓幼兒親身參與的機會,讓幼兒在此基礎上自然而輕松地學習音樂。就拿《拍皮球》這一首兒歌來說,教師可先讓幼兒想一想拍得重或拍得輕會使皮球怎樣,幼兒們紛紛回答拍得重皮球就跳得高、拍得輕會使皮球跳得很低。接下來,幼兒們在教師的伴奏下快速學會歌曲《拍皮球》,且教師讓幼兒一邊唱歌一邊表演拍皮球的動作,加深幼兒對歌曲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在親身參與中變得越來越濃厚。
它們的身子呈黑色,像穿了一層黑綢衣一樣;尾巴又細又長;頭上的眼睛小得看不見;嘴巴也很小,用顯微鏡看是紅紅的,用眼看只是一個小小的紅點點;尾巴上面還有一點像柳葉一樣的東西。
它們游動時尾巴一擺一擺地,蕩漾起了一圈圈的波紋。全身游動時真像一個黑色的逗號。嘴里吐出一個個水泡,發出了一點“啪!啪!”的聲音,好像在說:“好舒服啊!”
我正準備喂小蝌蚪時才想起:我還不知道蝌蚪吃什么。于是,我跑到爸爸那里,對爸爸說:“爸,您知道蝌蚪吃什么嗎?”
“嗯”爸爸說,“蝌蚪吃沙蟲子。”
聽爸爸說了后,我又想起污水溝里有沙蟲子。找了十多分鐘,終于找到了七八條。我把這幾條沙蟲裝進了一個紙盒,跑到養蝌蚪的水池那兒,把沙蟲全倒進去了。蝌蚪看見了,馬上爭先恐后地游到小蟲那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沙蟲子就被蝌蚪們“一掃光”了。
過了幾天,它們長出了兩條后腿,尾巴變短了點;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得很小很小了;又有幾天過去了,它們的身子變成了淡綠色,尾巴不見了;再過了一兩天,全身是綠中帶黑,已經可以在陸地上跳了。因為這個水池太小,所以我用了個臉盤將它們送進了池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