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現象

家庭教育現象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現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庭教育現象

家庭教育現象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父親缺位 兒童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9

Father Absence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Family Education

LIN Cunjing, BO Tongj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9)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children's lives, the father a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but the current survey found that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high, the father should be through active learning parenting knowledge, establish new concepts tutor,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to get along, not only do the children's teachers, and other ways to make child's friends and reduce the role of the father absence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father absence; children’s education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引領他們成長的引路人。我國有句古訓:“子不教,父之過。”可見在中國古代父親對于孩子的成長負有很重要的責任,且發揮著重要作用。可是現在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父親被迫或者主動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使許多家庭中出現了“父親缺位”的現象,這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1 父親是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及影響者

保羅?阿馬托(Paul Amtao)是最早強調需要重新對父親身份進行概念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父親(家長)身份的五角星”模型,這個模型基于三個主要的資源,分別是人力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這些資源都是由父親來提供的,以確保和支持他們孩子的發展。該模型強調母親和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同樣的能力和機會。

關于現代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有研究認為應是多樣化的,首先是“照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成人的悉心照顧以及關心,這一過程是離不開父親這一角色的。第二是“信任感”,有研究認為父親與子女的感情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而維持孩子與父親親密關系的,正是這種信任感。父親與孩子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加深這種信任感,即父子或父女之情。第三是“認同作用”,父親這一角色對于男孩性別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父親還承擔著家庭文化傳承的作用,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會通過從父親那里知道的家庭文化而產生一種文化認同。第四是“安全”,父親大都具有寬闊的肩膀和有力的雙手,這會給孩子帶來充足的安全感。第五是“家庭防衛”,不同于母親的嬌弱,父親在家庭面對困難或者危險的時候往往會挺身而出,保衛自己家庭的安全。第六是“幽默”,研究發現中國的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幽默感,這種幽默會減少子女在面對困難時的尷尬和焦慮,并幫助孩子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第七是“獨立”,父親角色在中國的家庭中往往是“嚴父”,不會溺愛孩子而造成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變差。第八是“自信”,父親幫助孩子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后,就能夠讓孩子積極地面對生活,幫助其自信心的建立。第九是“耐性”,父親對于子女的教育往往會采取啟發式教學,耐心等待孩子自己認識道理,而不是溺愛式的直接說明道理,甚至是直接幫助孩子做完事情。第十是“互補者”,母親與父親在家庭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不完美的家庭中,相對于其他長輩,父親是母親最好的互補者。

2 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不高

家庭教育現象范文第2篇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淵源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崇尚自然,提倡思辨,其豐富的教育思想時至今日依然閃爍著睿智之光,亦能給現代家庭教育諸多的啟示。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曾做過東周王朝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因王朝政亂,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的要求,寫下《道德經》五千余言,此后便不知所終。①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教育思想對現代家庭教育有深刻的啟示。

一 自然無為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精髓,老子對“道”的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只注明章節)。道是一種充滿著無限生機的生命力量,是萬物的本原,是事物變化的動力。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第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老子所說的“道”,是天然的、是一種人生理想的寄托。同時,對于人在宇宙中的價值,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四種最大的東西中,人是其中之一。天地由道生,人由天地生,按照天地規律辦事,天地按照道德規律運行,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萬物都要按自己的本性自然生長,人也如此,倘若對人的發展強加了外界干預,會違背了生命特性。由此,老子是把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作為最高的追求。只有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才能真正讓生命價值得到升華。任何不合理的人化過程,都是一種破壞。因此,“道”的規律就是自然無為的法則,人的生命價值是在遵循“道”的規律中不斷被體現出來的,追求生命的自然價值是老子哲學的宗旨,這是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家庭教育也要道法自然,提倡自然無為。“無為”也是一種“為”,就是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本性。但目前很多家長不顧孩子智力水平、個性特點,對孩子期望過多、過高,為了不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處于幼兒時期,就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特長;另外,不少家長在孩子正常的學校教育之外,又給孩子請家教,額外布置大量作業,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孩子身心俱疲。這種過高、過多、過早、過急的教育方式時間久了會讓孩子的學習興趣大減,學習效率下降,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種違背自然法則的家庭教育造成了與身心發展規律的相背離,結果往往導致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教育是為了促進個體的發展,“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受到現代文明壓抑和異化的過程,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文明的合理壓抑和異化,但現實情況是人承擔了越來越多的額外壓抑,人被異化為某種機器,從而喪失了人的本性。”② 因此,家庭教育要依據孩子的本性和身心特點給予合理的引導,“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讓孩子有自由探索和選擇的權利,給孩子適當的自由空間,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干涉;要重視孩子興趣的培養和引導,保護好孩子的天賦。如果急功近利,強加干涉,只會對孩子的個體發展造成破壞,欲速則不達。

家庭教育要自然無為,另一方面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漸進。老子說:“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跑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一個階段出現的問題,父母要能從容冷靜的思考。如果家長盲目攀比、操之過急,就等于起跑太急太快,后面的路程就沒有力氣跑下去了。所以要允許孩子進步稍慢些,也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自然無為,也要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要適中合理。每一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龍鳳”的過高標準反過來卻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殘缺,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克魯斯特斯之床一樣。這樣做違背了“道”的規律,扼殺了孩子的自然本性和生命的本真面目,最終將抹殺孩子正常個性的形成。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第二十八章)孩子能在成長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愿望喜好,盡自己的所長所能去行為處世,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快樂、隨緣、踏實、坦蕩,還能保持著嬰孩時代的清澈與純凈,他一定能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生活,充分地發揮自主意識,會比別人更多地體驗到生命的幸福感,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二 不言之教

老子強調“不言之教”。他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這與他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認為,不用言辭的教化,無所作為的裨益,天下很少有人能懂,多言的教化已擾亂了天下。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不言之教,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講, 是指家長以身作則,以自己良好的行為給孩子做榜樣。許慎認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③ 家庭教育是一個上施下效的過程,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孩子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啟發。

但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卻重言傳、輕身教,有的家長整天對孩子喋喋不休地進行訓誡、督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對于這種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孩子十分反感,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對抗行為,親子關系緊張。有的家長將言傳和身教割裂開,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要孩子多讀書,自己卻從不讀書、不看報;要孩子講禮貌,自己卻滿口臟話……這樣做,孩子不僅難以信服父母,還耳濡目染,滋生了壞習慣。孩子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身教勝于言教。父母既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自我教育,以身作則,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避免不良的示范作用,“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在“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的示范中,不斷促使孩子向善。

家庭教育中倡導“不言之教”,也是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的渠道,受傳統影響,中國的家長在家庭中有絕對權威,孩子在家長面前難以有平等、民主。如何在現代教育中建立起和諧的家庭關系,老子的“不言之教”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 貴師

老子很重視教師,但他的“貴師”觀與孔子不同,孔子認為師有“善”與“不善”之分,“擇其善者而學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卻提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十七章)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善人”不尊拜“善人”為老師,“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訓,這種人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糊涂。這是一個精要深奧的道理。

老子的“貴師”觀認為一個人應該向所有人學習,不僅向善人學習,而且還要向不善者學習。傳統家庭教育觀念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深蒂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積極上進的學生交朋友,和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拉開距離;不去看壞的現象,不去聽壞的話,不去接觸壞的事物。但是,孩子面臨的是一個隨時都在變化的復雜社會,只是單純地灌輸給孩子美好的東西,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體驗真實生活的機會,將導致孩子對現實社會缺乏必要的認識,對人生的理解也會比較片面,把事情看得太美好,一旦遇到意外情況或挫折時,他會無所適從,難以適應,必然會在理想和現實中遭到沉重打擊。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或事端,有的孩子想方設法逃避困難,有的還會采取極端的方式去應對,往往導致事倍功半或慘遭失敗。所以老子的“貴師”觀告訴我們,家長應當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去體驗和欣賞美好,理解和認識善惡,明辨是非,提高孩子對社會復雜性的認識。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對生活失望和沮喪,從而更理性地看待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家庭教育中需要借鑒一些反面人物,可以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這是孩子學會判斷是非善惡,引發孩子更深層次思考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孩子長大成人后才能辯證地看待榮辱得失,荊棘坦途。

四 貴柔

老子的“貴柔”思想是指以柔弱為貴,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不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這段話的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死后身體就僵硬了,就像萬物草木活著時,枝干柔弱,死后才枯槁堅硬。如果軍隊強大了就會被消滅,樹木強大了就會被折斷。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存的一類。堅強處于劣勢,柔弱處于優勢。老子還以水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柔弱的東西能強大,在于柔能克剛。

現今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誤區——“不打不成才”,對孩子采用強硬專制的手段,濫施家長權威。不聽話,罵;成績差,罰;闖了禍,打,如此嚴厲又簡單、粗暴。結果是事與愿違,導致家庭關系冷淡、緊張,孩子人格扭曲,性格異化,報復心、仇恨心理強烈,為孩子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隱患。

另一方面,不少家長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要爭,爭名次、爭先進、爭榮譽,無形中形成了孩子爭強好勝的性格。培養孩子不服輸的勁頭固然好,但有句古話——出頭的椽子先爛。不顧一切一直勇往直前,只想永遠站在最高、最搶眼的地方,其負面的影響是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只能贏卻輸不起;不懂得包容、退讓,自以為是;不考慮人際關系的好壞,剛愎自用;禁受不住挫折,不懂得愛惜生命;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甚至在成人后對通過艱辛努力而獲得的成績卻感受不到絲毫的快樂與幸福。

老子“貴柔”思想啟示家長對待孩子的過失不應動輒體罰施暴,應盡可能地以說服教育為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耐心開導、理解尊重,在和諧的氛圍中與孩子交流溝通。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安慰,需要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孩子在充滿溫情的教育中更懂得親情可貴,更容易輕松愉快的學習,更能樹立起自信,也更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時還要讓孩子逐漸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成功,不是盡力往前沖才是唯一的路。人生需要學會適當地放棄和退讓,才能更多地體驗到成就感和價值感。

此外,老子的“貴柔”思想還體現在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愛。“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rdquo;(第八十一章),“人之道,為而不爭。”(第七十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修養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與世無爭,正由于它與世無爭,所以世上許多的人和事都像流水一樣流逝了,但水卻依然亙古流淌。正因為生命“柔弱”,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一輩子都要珍視生命,讓生命像水一樣充滿柔性。

現今的教育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愛鉆牛角尖,缺乏抗挫力,思維單向而偏激,受到打擊就不能正確對待,每年都有學生自殺的新聞見諸報端。老子“貴柔”的思想正好啟示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人生,在這條永遠的單行道上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全身心地去享受生活的各種滋味,“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快樂的真諦。凡事不爭即可得,不是一時受挫,生命便永遠黯然無光。所以對生命要用心體會,倍加珍惜。

五 結束語

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有家庭存在,也就有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在教育也隨經濟發展而躁動不安的今天,豐富、睿智、深沉的老子教育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諸多啟示。作為一位出色的教育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積極地借鑒先哲的教育思想,無疑會給我們的家長以極大的啟迪和幫助,更好地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使教育真正地成為“人”的教育。

注 釋

①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②王剛、朱兵香.道法自然: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考試周刊,2008(14)

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0

參考文獻

[1]崔仲平.老子《道德經》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趙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3]卞敏.哲學與道德智慧[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4]王建軍.中國教育史新編[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金元浦.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楊啟亮.道家教育的現代詮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家庭教育現象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兒童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銜接

所謂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年長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對子女實施的教育影響。它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使這個細胞得以運行的保障。我國歷來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在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方面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傳統教育與時展的沖突、教育理念和教育實際的差異、期望與現實的矛盾,都是家庭教育中的兩難問題。

首先,社會大轉型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難度。家庭教育的實效和失敗責任不全在家長,社會轉型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難度,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滲透,價值評判呈現多重標準,新媒體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價值觀、人生態度、行為選擇、心情心態等都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撼動與沖擊。

其次,傳統型的教育理念與生活方式時尚化之間的矛盾是家庭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代父母基本上都是在傳統的教子理念與方法的熏陶下長大的,不少父母的現有的家長觀、教子理念與方法都深深地刻著他們成長的那個時代的印記。在時尚與傳統的沖擊中,涉世未深的孩子更先脆弱與無助,幼小的心靈、簡單的頭腦、無邪的雙眸……難以承載如此紛繁莫測的家庭與社會的反差,內心渴望與外界壓力的沖撞;自卑、自閉、退縮、敵對、出軌、反抗……很有可能成為他們的選擇。

再次是期望與現實的矛盾。例如:家長不能容忍孩子的失敗,以失敗為恥,剝奪孩子經歷失敗的權利,凡事都要求盡善盡美,不能接受任何一點紕漏;處處設置清規戒律,害怕孩子越軌和犯錯,容不得孩子與大人有任何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孩子成了家長幻想世界中理想世界中的克隆版,甚至很多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型人才,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及對孩子個性的培養,當家長一切美妙的幻想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時,便造成了期望與現實的矛盾。

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家長需要學習和補充的知識有哪些呢?

(1)家政知識。這涉及衣食住行、衛生保健、教育娛樂,甚至涉及經濟文化、法律宗教,這些知識即使是有高等學歷的父母,也得花精力學習才能掌握。

(2)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育學是關于教育發展規律的科學要使孩子身體、智能及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家長必須學習掌握教育學知識,了界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并能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到家教實踐中去。

(3)網絡知識。在城市,互聯網已經相當普及,孩子對這類新事物很敏感,不僅感興趣,而且一學就會,并陶醉其中,有條件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應該接受網絡素養教育。包括:了解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培養發現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在網上具有保護自己安全的能力。

如果家長能學會這些方面的知識,那跟孩子溝通起來就非常容易,你在孩子心中就不再是無能的形象,你也很快就能建立起安全防火墻,避免孩子在虛擬世界中亂沖亂闖,而不是盲目地把孩子與網絡世界隔絕。為了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也需有如下教育能力:(1)思維觀念更新的能力。(2)身教能力。(3)言教能力。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營養,愛的語言多了,一定會結出愛的果子,惡的語言多了,一定會結出惡的果子;肯定的話,是孩子成長的正信息,否定的話是孩子成長的負信息。《家教周報》第750期刊載的彭大貴“四說”可以借鑒到此:(1)關心話語簡潔說;(2)訓導話語含情說;(3)開心話語帶理說;(4)憂心話語變通說。

除此之外,對孩子的批評也是有講究的,比如:要心平氣和,不要怒氣沖沖;要話語暖心,不要出言刻薄等。最后,家長還需要提高帶領孩子活動的能力。家長要明確一個認識:玩也是學習,在玩中我們的孩子可以初步培養規則意識,鍛煉與提高身體的柔韌性與協調性,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玩,尤其是與同齡人一起玩。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兒童生性好奇,好動,有探索世界的強烈愿望,有多種多樣的興趣愛好,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父母的應該遵循孩子的興致所至著意培養。”這段話堪稱真知灼見。

綜上所述,教育者本身的綜合素養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同時,對孩子在學校的發展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我們講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聯呢?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需要一致的行動,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和全面發展,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持不同的態度,那么孩子在學校里很可能處于嚴重不利的地位,因此把學校的力量和家庭的力量合為一體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一環,因此,爭取家長積極配合是學校開展工作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那么,究竟該怎樣做到家長與學校的積極配合呢?我們必須做到四大點:(1)家長參與管理是家庭與學校配合的前提。如果家長們能成為學校的編外教師,或者成為學校辦學的宣傳員、監督導,成為學校建設的基地,其教育力量是無窮的。

(2)教師開展家訪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的關鍵,開展家訪工作,有利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理解,使家長支持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的轉化工作,共同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教育學生的方法。

(3)家校平等合作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的基礎。有人說得好,學校與家庭的關系好比是由學生連接起來的兩座橋墩,兩者是并列的、平等的,學校與家庭應該互訪、互勵、互諒。從互訪來看,目前學校普遍有固定的家訪日、家長校訪接待日、校長接待日,逐漸建立起家校互訪制度。從互勵上來看,學校通過多種途徑、方式聽取家長意見,改進工作,同時又對家長成功的教育方法及時給予肯定。從互諒來看,由于家校交往頻繁,聯系密切,增進了互相理解,使家長體會到學校教育之甘苦,互動配合教育。

(4)家長會議召開是促進學校教育與家長教育的紐帶。通過召開不同形式的家長會,使得家長們互相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改進教育方法,同時,教師、家長的平衡交流,不僅縮短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而且也解決了家庭教育中遇見的問題,從而改進教育教學中的各項要求。

因此,面對新世紀教育教學中遇見的各項難題,學校可以通過與家庭各方位的聯系,很多在學校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獲得解決,使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得到改進,與孩子的隔膜得到消除,與此同時,學校也和家庭密切了感情,改進了學校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現象范文第4篇

[關鍵詞]梁啟超家書;家庭教育;特征;現實借鑒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才情影響了幾代人,他的子女受其影響頗大,功勛卓著,其中三人當選為院士。《梁啟超家書》一書中記錄了不少梁啟超對子女的教導與訓誡,所以《梁啟超家書》就成了研究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1《梁啟超家書》中的主要教育觀念

1.1全面豐富的個人品德修養內容梁啟超時刻心懷祖國。他教導子女“人生天地間,各有責任”,所以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療治中國的積患,就好過那些“最可惡、可憎、可鄙”的旁觀者。梁啟超時常教育子女,人生并非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有身處憂患的時候,那么培養直面憂患的樂觀態度就成了人生取勝的關鍵。除了此之外,在舒適的環境下不要迷失自己也是梁啟超教育子女的一個方面。他認為“一個人若是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么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定會消磨志氣”。“有志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的路上走”。梁啟超教導子女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卻自己寒士子弟的本色,培養自己儉以養德的寒士之風。他認為“使汝等常長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與此同時,梁啟超也認為,“寒士”與“寒酸”不同,必須花的錢就不必省。他相信孩子們“都是很規矩的孩子,不會亂花錢”,但是也不必太苦。1.2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梁啟超提倡因材施教。他不是要孩子們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而是要孩子們“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梁啟超認真分析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個性,教育培養他們。除此之外,梁啟超極力主張趣味主義。在他看來,有了興趣,生活才有動力,趣味喪失,生活便沒有了意義。而“凡人必常生活與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梁啟超主張勞逸結合,不能過分的操勞于工作學習。所以他要求“來復日必須休息,且需多游戲運動”。對于子女“每來復十四小時”,他認為“大不可”。他認為“做學問,有點休息,從容點,所得才會深刻點;所以你不要只埋頭埋腦做去”。在做學問方面,梁啟超認為應該做到“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想他則甚?急他則甚?”求學就是學習規矩的時候,學好了規矩方能在做學問上游刃有余。“至于將來能否大成”,“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這樣“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2《梁啟超家書》中教育觀點的現實借鑒意義

2.1培養子女的愛國情懷愛國教育并不是只有在梁啟超生活的那個年代才應該被重視,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也應該提倡愛國主義教育。而如今,許多青年缺乏奉獻社會的意識。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注意子女愛國精神的培養,加強孩子們的愛他人,愛祖國的教育,從小樹立孩子的公德意識,讓他們成為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對社會做貢獻的有用的人。2.2養成子女的堅毅品質梁啟超很注重培養子女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現如今的孩子時時處在父母的保護之中,對社會的競爭壓力缺乏了解,一旦走上社會,就很難適應。這就意味著家長必須培養子女堅毅的品質,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逐漸成熟,成為行業里的佼佼者。2.3培養子女的寒士家風梁啟超教育子女不僅要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更要在優越的環境中克己自勵。家長們要逐漸的讓孩子們學會勤儉篤學,集中精力,不可在吃穿用度上浪費過多的精力,也不應在優越的環境中迷失自己,不能過分注重物質享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加勤勉專心。2.4尊重子女個性發展他充分尊重子女的個性發展,引導子女按照自己的個性和興趣特點選擇職業,并培養子女的興趣愛好,豐富子女的生活。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善于挖掘和發展孩子的內在潛力,充分尊重子女的個性,這對于充分的調動子女的積極性、發揮孩子們最大的社會價值,有很大的作用。2.5引導子女勞逸結合、循序漸進在學習上,梁啟超教育子女要勞逸結合,多游戲多運動;循序漸進,莫問耕耘,但求收獲。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們勞逸結合,這樣可以使孩子們輕松愉快,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此同時,還要腳踏實地,打牢基礎,爭取每天都有收獲。同時,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知道,做學問就要腳踏實地,只有去除投機鉆營的心理,才能求得真學問。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們要想讓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高孩子們的自身素質與能力。為此,我們要從各方面吸取經驗。而梁啟超作為一個成功的父親,他身上有很多值得當下的我們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梁啟超家書[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2]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3]俞祖華,俞夢晨.像梁啟超那樣做父親[M].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家庭教育現象范文第5篇

一、主張及早施教

顏之推特別重視早期教育。他認為一個人的發展幼年時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所以要特別重視幼年教育,并應盡早進行。“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雖然一般人做不到這一點,也要及早進行。“當及嬰稚識人眼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也就是兒童剛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時候就要加以引導教誨。他說:“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之后,思慮散逸,故須早教。”兒童時期精神集中,易于學習,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期,并以自己為例論證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吾七歲時,誦讀《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兒童時期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具備接受教育的條件,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在一定時期一定階段有一個高峰期、最佳期即關鍵期。所謂關鍵期就是兒童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比較容易而且掌握的比較牢固的時期。抓住了這個關鍵期,當此時而開導之,則順而易;錯過了關鍵期,過此時而防閑之,則逆而難。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也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的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時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他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由此可見,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

顏之推還認為早期教育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年少,性情未定,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話“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認為早期的教育和訓練就象與生俱來的。“驕慢已習,方復制止,捶打至死而無威,忿忿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待惡習已經養成再去改變是很難的。朱熹在《蒙童須知》中也曾提到:“蒙童治學,始于冠履,次及言行步趨,次及灑掃損潔,次及讀書寫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即要求孩子懂事時就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應引起家長注意的是:早期教育應促進兒童德智體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早期智力開發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是早期智力開發并不等于早期教育,更不能忽略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個孩子的樣子,如果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早期教育還應重視道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如果不以道德作為智育的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

二、堅持嚴而有慈,把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

顏之推認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態度應當是既要威嚴又要慈愛,兩者不可偏廢,要做到嚴慈結合。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特別強調對子女光有愛是不夠的,一定要從嚴教育。他根據多年的社會觀察指出:“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父母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該責備教育時反而夸獎或一笑了之,等孩子懂事的時候,還認為事情本來就應該如此,不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顏之推還主張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應堅持平等原則,他說:“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顏之推主張在教育子女方面嚴而有慈,把愛護和教育子女結合起來的思想對當今仍有借鑒意義。首先,父母對孩子不可溺愛,嚴而有度。家長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理智和情感的結合,是愛護和嚴格要求的結合,父母對孩子的愛要建立在有利于孩子未來和終身發展的立場上,不能對孩子的缺點和過失采取姑息縱容的態度。同時,家長對孩子嚴格要求也要嚴而有度,對孩子提出合理可行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更不能操之過急。其次,要有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時所持的態度和選擇的行為方式,對家庭教育的效果有重大的影響。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應該是教養結合、嚴慈相濟、情理交融,既要關心愛護孩子又要嚴格要求孩子,既要理解尊重孩子又要對其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進行批評和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再次,家長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在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對家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家長不僅需要一般的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家長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評價孩子的能力,指點孩子的能力,保護孩子的能力,協調親子關系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家長不僅要了解孩子的物質需求和身體狀況,而且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發展需要,及時的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發現孩子的個性傾向、興趣志向以促進其健康的成長。

三、重視理想教育,要勤學以求上進

顏之推認為只有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生存于世,并要求子弟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志向,以自立求發展。他說:“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諸求自身耳。”正是從這種求生存、求自立的思想出發,他非常重視子弟的理想教育,并主張通過勤學以實現其理想。所以,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他說:“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也,無過于讀書也。”而且他還認為,任何一行都有技藝,只要善于鉆研勤于學習就能掌握技術為己所用,并列舉了大量古人通過勤學最終學有所成,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的實例來規勸子弟要勤學以求上進。

顏之推認為,人最終要依靠自己來求生存和發展,主張子弟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并通過勤學來實現目標,這一思想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指導和啟發意義。首先,父母和學校要重視孩子的理想教育。有目標,才會有動力。家長和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包括他的興趣和能力),給孩子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其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其次,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加以幫助和引導,這有助于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獨立的生活。最后,要勤學,獲取真知和生存的本領。

四、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

家庭教育將家庭生活與教育活動交織在一起,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子女對父母愛戴和信任感成為他們接受父母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內在動力。顏之推說:“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青少年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父母的品德、修養、言行舉止、生活態度、價值觀等都成為孩子注意的中心,對兒童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顏之推認識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兄長以身作則非常重要,他指出:“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他很強調長輩風范對后代的影響,認識到家長自己的品行和人格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荆州市| 竹溪县| 博客| 桑植县| 平江县| 奉化市| 清新县| 绿春县| 朝阳县| 高邑县| 富平县| 根河市| 清丰县| 桐柏县| 新泰市| 潮安县| 阳东县| 遂溪县| 营山县| 贡嘎县| 镇坪县| 滦南县| 土默特右旗| 广西| 土默特左旗| 宁国市| 西畴县| 子洲县| 芒康县| 股票| 新昌县| 西丰县| 郎溪县| 朔州市| 宜兰县| 千阳县| 宣威市| 石阡县| 聂拉木县|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