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文第1篇

檔案是當今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其社會信息價值的最終體現。當今電子檔案在檔案事業的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簡要介紹了檔案的開放與應用現狀,分析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義,指出了當前檔案開放和信息安全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檔案開放;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人類文明發展有文字之后,檔案便開始了漫長的保存與利用過程。檔案的開放和安全保障是信息保存和開展相關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檔案的開放和信息的保護遭到多方面的干擾,電子檔案的興起更對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檔案安全利用是檔案部門需要重點研究和建設的項目。

一、檔案開放與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檔案開放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政府實施“信息公開”制度和“政務上網工程”的要求。檔案開放能夠推動民主政治的實現,并能推動其發展。檔案信息必須附著于不同的載體上,在保存過程中遇到破壞在所難免,而因此造成的信息的丟失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另外,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檔案管理電子化,即電子檔案的普遍應用,網絡開放性更是威脅著檔案信息的安全使用。無論是從自然環境還是社會人文環境來看,加強檔案信息安全的研究和保護都刻不容緩。

二、檔案開放利用的現狀

目前,我國檔案信息資源的開放程度仍然較低,開放的檔案僅占國家檔案保存總量的28%。首先,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動嚴重威脅保存檔案的硬件設備。其次,網絡安全直接影響著電子檔案的安全。在虛擬的網絡環境里,黑客、病毒等的惡意篡改和攻擊嚴重毀壞了檔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網絡一旦癱瘓,所有的信息可能會消失殆盡。另外,信息安全的相關法規存在漏洞、執行能力差,安全管理上工作細致性不足,風險評估體系和水平不足。

三、檔案開放與信息安全的辯證關系

作為檔案工作的核心和最終目的,檔案開放必須有嚴格的工作標準和規定。檔案工作者利用多種渠道獲得相關信息,進行統一的加工整理形成檔案,交給檔案使用人員同時加以保存。非保密檔案可以依法向社會和人民大眾公開,提供給民眾參與社會化服務與政策的機會,保障知情權的行使。檔案的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共享和資源的高效利用,能有效地促進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檔案的開放過程中,信息的安全保護相當關鍵。檔案的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共享和資源的高效利用,但在檔案的開放過程中,信息安全保障是現階段高校檔案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檔案具有歷史性、真實性和唯一性,一旦損毀,勢必給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影響檔案工作的發展。因此,如何健康安全地開放檔案是檔案工作的關鍵。

四、檔案安全保障措施及防范體系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

當前,我國涉及檔案安全的法規主要是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它可以幫助檔案開放工作健康、科學地發展。但針對信息安全重點建設的等級保護、風險評估、應急響應等內容在法規里仍是空白,這阻礙著檔案信息安全系統的完善和對信息的保護。因此,必須建設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檔案部門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感,保障法規的執行力度。同時,針對電子檔案的法規也需建設和完善起來,以指導和規范電子檔案的安全使用。

(二)加強檔案基礎環境建設

對于實體檔案,如紙質、膠片、磁帶檔案要嚴格控制材料的選擇,并根據不同的環境需求分開保存,分別配備相應的庫房設備。電子檔案的保存硬件設備即服務器、終端、存儲設備和網絡設備。這需要保證設備的物理條件,相關單位需定期檢修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電子檔案安全更重要的環節是網絡的安全保障,網絡的安全管理、漏洞檢測和病毒查殺都需要網絡安全技術的保障。

(三)加強安全技術能力建設

1.實體檔案信息安全保障技術。主要有保存技術和修復技術。保存技術重點對庫房的環境建設和裝幀技術展開。修復技術用于解決在檔案的保存、利用過程中受不可抗外力作用,如紙張老化、膠片斷折、光盤磨損等。加固技術、去酸去污技術,修裱技術都是常用的修復技術。電子檔案安全保障技術就是從系統安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用戶安全等角度進行安全保護。2.檔案信息安全保障手段。通過安全審計保障系統安全;利用數據加密技術、備份技術、應急響應技術保障數據安全;利用防病毒技術、防火墻技術、漏洞掃描技術保障網絡安全;利用身份認證、權限控制技術保障用戶安全。3.檔案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對檔案管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首先,應該大力推廣信息安全觀。將個人電腦設定防毒措施,加強資料備份觀念。防止在檔案信息公開的過程中無意帶入電腦病毒。檔案部門需要在檔案服務器上安裝殺毒工具,建立起基本的防毒安全環境。在工作過程中,養成重要資料備份的習慣,將檔案信息備份到服務器中,并備份到光盤或磁盤中。另外,制定文件信息安全防護和應急計劃,定期進行修訂。

(四)完善檔案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檔案的管理工作是真正實現檔案安全的重要部分。好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負責的管理人員和到位的工作程序是保障檔案信息安全的靈魂。建立起檔案信息安全組織體系,設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門,規劃組織,明確職責。制定檔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整體規劃確立明確的目標,擬定長期規劃。同時加強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檔案信息進行檢查。

(五)大力推廣應用電子檔案

從安全角度來看,電子檔案較傳統紙質檔案有較大的安全性。首先,電子文件對環境條件、氣候條件耐受性較高,不易被破壞,因此較安全。第二,在文件保管使用的整個環節都可以憑借高科技手段加以安全保護。第三,影響電子文件信息安全所需智力、技術、設備、環境等條件較高。第四,我們一直在不懈努力大幅度提高電子文件的安全技術研發功效,努力杜絕文件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檔案開發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本身存在很大矛盾。公布檔案信息不可避免面臨很多未知因素,本身對于檔案安全就是一種挑戰。要達到雙贏的效果,就必須從軟硬件環境、法律法規、安全技術、管理體系、行業標準、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研究。檔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檔案工作的保障,也是檔案應用工作的生命線。當今社會,傳統檔案與電子檔案并存,必須在完善傳統檔案安全保障理論的基礎上研究電子檔案。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必須從保存環境、法律法規、管理體系等方面著手研究。

參考文獻:

[1]尹振芳.淺析檔案開放利用的安全保障[J].網友世界,2013(7):18-19.

[2]吳新麗.論電子檔案開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青年與社會,2014(2):150.

[3]陳振.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C].山東大學,2009.

[4]曲照言.論電子檔案開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數字化用戶,2014(10):105.

[5]肖寒.企業電子檔案開放與信息安全措施[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3(12):65.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文第2篇

【關鍵詞】檔案;開放利用;安全保障

一、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檔案是人類文明的伴生物。自從發明了文字、出現了檔案,人類就試圖開發利用它,使其為自己服務。檔案價值是潛在和隱蔽的,檔案的開放利用能夠使檔案價值得到實現。檔案開放利用是檔案價值的最終體現,是檔案管理的核心目標。同時,在檔案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伴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因此,我們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應注重檔案的信息安全保障,只有建立科學有序的安全保障體系才能使檔案的價值得到完全,高效的體現。檔案信息總資源的利用是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延續,是檔案利用者的行為,即個人或組織的“利用檔案”;用以解決工作學習等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最終為個人或組織提供信息支持。

二、檔案開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檔案信息安全面臨的環境問題

檔案具有唯物性和意志性,檔案信息同時存在于自然環境和意識環境中。無論是實體檔案還是電子檔案都必須有其賴以生存的硬環境和軟環境。良好的軟、硬件環境能夠保證檔案得到正確的保存和利用。然而在檔案的開放利用過程中常常因為環境問題而使檔案的安全受到威脅。

1.檔案信息安全面臨的軟環境問題

(1)檔案安全保障公眾意識淡薄

檔案工作是關乎國家與人民的事業,它對社會的當今與未來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做好檔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項有利于千秋后代的事情。然而由于檔案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社會公眾對其認識相對不足,了解不夠深刻,從而造成使檔案安全工作難以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和支持。僅僅依靠檔案工作者平時的安全保障措施是遠遠不夠的,有些檔案利用民眾因為不清楚檔案的特殊性,使得擋案在開放利用的過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都對檔案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2)檔案開放利用活動動力不足

許多檔案信息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只有得到適當而又充分的開發利用才能使其不至于隨著歷史的流逝而消亡。從開發利用角度認識檔案保管、保護的重要性有利于檔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開展。然而從目前狀態來看,檔案開放利用的活動尚且不踴躍,開發意識與利用欲望還不強烈。因此我們要做好檔案開放利用的服務工作,為社會利用活動的幵展增加新動力。

(3)檔案安全工作資金難以保障

檔案安全工作需要資金來保障。由于檔案安全保障需要在貯藏環境、網絡環境等方面加強工作,所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由于歷史等各方面原因,檔案部門一直處于資金缺乏的狀態,造成了許多檔案安全保障工作無法開展。資金問題己成為制約檔案工作發展的不利因素,只有各有關部門加以足夠的重視才能挽救這種局面。

2.檔案信息安全面臨的硬環境問題

(1)檔案安全面臨各種自然災害威脅

檔案信息資源生長并運用于自然界,而自然界存在的雷電、水災、火災、地震、脈沖、強磁場等災害時有發生,直接危害到檔案信息的安全。鑒于以上各種自然災害的存在,檔案庫房的選址就成為要求慎重對待的問題。然而由于各種條件限制,許多檔案機構對庫房位置的選擇并不合適;例如許多檔案庫房被設置在地下、地震帶、易燃易爆等環境下。這些不穩定乃至惡劣的庫房環境對脆弱的檔案信息資源無疑是巨大的威脅。檔案具有其原始性、唯一性,尤其是一些珍貴的歷史“孤本”、文物,更容易被自然災害破壞,并且一旦遭到毀壞將無法恢復。面對這種特殊的檔案資源,在選擇庫房建設地址時,檔案工作者更應該給予充分重視;相關及上級有關部門也應當全力幫助檔案機構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的地區作為庫房建設地。

(2)檔案載體及存儲環境問題(包括電子檔案存在計算機里)

檔案信息需要依附于各種載體而呈現。載體的性質,優劣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檔案信息的生存狀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檔案載體也由最早的甲骨、金石等發展到現在的光盤、硬盤。然而伴隨著檔案載體的進步,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對檔案信息的安全造成了威脅。傳統載體多以紙質的方式出現,隨著年代的推進,紙張會經歷氧化、發黃、變脆等過程,進而危害檔案信息安全。一些新材質例如磁帶、光盤、硬盤也會遭遇磁性減弱,磨損等傷害,使得檔案信息丟失,殘缺乃至消失。電子檔案則會因為計算機硬件,軟件以及系統等問題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

三、信息安全保障面臨的技術問題

相比較于其他文獻信息部門,檔案機構的信息技術則顯得相對落后。除了少數具有專門性質的檔案信息管理部門,大部分檔案機構可用于檔案整理、利用、傳輸的技術裝備還相當不完善。技術的缺陷造成檔案信息利用受到限制,同時也給檔案信息安全帶來危險因素。

1.實體檔案安全技術問題

實體檔案在保存的過程中會因環境的惡劣,裝幀的不恰當等因素而造成檔案的損壞。檔案一經損壞將很難修復,而在現實情況下,檔案經常因為技術問題而得不到合適的保存。例如:檔案蟲害無法根除、保存分類不明等問題。

2.電子檔案安全技術問題

隨著檔案信息化的進行,電子檔案的安全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一方面網絡應用技術迅速發展,檔案信息化建設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不斷前進;另一方面是安全技術的史新緩慢,這種現象造成了檔案信息化與安全保障之間的矛盾。安全保障技術是一種以防為主的對抗發展技術,不斷出現的安全問題成為安全技術發展的動力。電子檔案管理的各個過程遭遇的系統安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用戶操作安全等問題使得我們必須加大各種相關安全技術的普及應用,并且不斷更新各種技術,進而使電子檔案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四、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良好的軟、硬件支撐能力建設

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首先應從基礎環境建設入手。通過軟、硬件環境的支撐能力建設,保證檔案在開放利用過程中的物理安全。其主要內容包柄檔案工作者和利用者的安全意識培養、政府及各類基金的資金投入以及保存環境等各方面建設。

2.完善的政策法規指導能力建設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文第3篇

關鍵詞:GIG;軍事信息化;通信能力;OSI

中圖分類號:TN9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09)03-050-04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Building of Global Information Grid

JIA Xiuquan,WANG Yubao,QIN Jihua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100041,China)

Abstract:Global Information Grid (GIG) is the militar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of American army going all out for it,it is a technical vehicle of future network center warfa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a profound study of the GIG so that new military revolution can be propelled.This paper commences with the concept,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systematic architecture of GIG,and mainly analyses building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GIG:Firstly,the model of layered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of GIG is analysed,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OSI.Secondly,building of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of communication safety information are researched.Finally,the paper gives several proposals on GIG abou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or our army.

Keywords:GIG;military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bility;OSI

0 引 言

全球信息柵格(GIG)是在全球范圍內工作的一個超大規模信息系統,是新時期、新戰略、新思想下的產物[1]。它能提供一套增值功能來支援信息處理、存儲和傳送,并實現人網互動、網絡管理、信息分發管理、信息保障等功能的最優化,它是未來分布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趨勢[2]。在軍事領域,全球信息柵格通過改造現有的“煙囪式”系統,整合現有的各種信息資源,形成一個可以實現“陸、海、空、天”多維信息的互聯、互通網絡,把“傳感器網、計算機網和武器平臺網”融為一體的現代化信息作戰網,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1 全球信息柵格發展規劃和體系結構建設

1.1 GIG發展規劃

1999年5月,美國國防部在的國防信息基礎設施主計劃8.0版――實現GIG,提出了建設GIG的完整設想,2001年6月,美國國防部在《網絡中心戰報告》中提出建設全球信息柵格網計劃[3]。根據計劃,全球信息柵格將分三個階段實現:在目前階段是集成現有的網絡和處理設施,建立聯接各軍種和總部現有系統的集成信息環境,初步形成集成的系統體系結構概念藍圖;2010年,初步建成全球信息柵格未來系統體系結構藍圖,并具備初始作戰能力;2020年GIG全面完成建設,具備按需分配信息帶寬、自動信息管理、端到端的全面互操作能力。

1.2 GIG體系結構建設

體系結構是系統的基本框架,它規定了系統的組成原則、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活動之間的關系和實現這些關系的方式。GIG 是一個規模宏大的系統,包括所有軍隊專用的和租用的通信和計算系統,以及這些系統的各種軟件、數據、應用、服務和保密業務。GIG的結構框架分為5層,如圖1所示[4]。

GIG體系結構的設計與開發以通信和計算機系統為依托,目標是將國防部范圍內具有不同體系結構的各種信息綜合集成為具有單一體系結構的系統,以解決各類信息系統集成和互操作的問題。GIG體系結構可以從作戰視圖、系統視圖和技術視圖3個角度進行描述。作戰、系統、技術視圖3個體系結構之間的簡要關系如圖2所示[5,6]。

1.2.1 作戰視圖

GIG的作戰視圖描述在特定的背景下實施一個特定構想,為作戰時提供所需要的作戰要素、任務、活動以及信息流。它具有信息傳送、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人與GIG交互、網絡管理、信息分發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7項功能。

1.2.2 系統視圖

系統視圖可以描述為實現保障和支持作戰的功能要求所需要的系統以及相互之間的連接關系。對單個系統而言,系統視圖包括關鍵節點、電路、網絡、作戰平臺等物理連接、位置及標識,規定系統及組成部分的性能參數。對于一個域而言,系統視圖說明多個系統如何連接和進行互操作以及特定子系統的內部結構和運行。

1.2.3 技術視圖

GIG的技術視圖采用聯合技術體系結構,技術視圖主要是處理各部件的布置、交互以及相互依賴關系的一組最小規則。技術視圖為各個技術系統的實現提供指導方針,在此方針下制定工程規范,建造通用構筑塊并建立生產線。

2 全球信息柵格通信能力建設

通信能力建設意在創建一個綜合通信網,為作戰人員提供穩健的、動態的、靈活的信息企業環境。戰場空間內每一種資源都是可連接的,都能夠生成、處理或傳送信息。地面、機載、海上通信部分都采用明確定義、可互操作的協議與接口,實現戰術級的有效數據交換、作戰級的動態信息共享、戰略級的靈活決策制定和分發。

2.1 GIG通信體系參考模型

GIG通信體系結構參考模型是基于OSI模型和TCP/IP模型提出的[7],主要分為7層,如圖3所示。其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是通信子網,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服務層、應用層是資源子網,主要是網絡中涉及數據處理的部分。傳輸層位于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之間,是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橋梁。任務層是GIG所特有的,針對軍事任務需要提出的,是特定應用程序的集合體。GIG通信體系模型的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后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GIG通信體系結構參考模型與OSI參考模型的特性比較見表1[8]。

物理層 是GIG通信體系參考模型的最底層,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基礎。物理層傳輸數據的單位是比特。

數據鏈路層 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實現兩個相鄰結點鏈路上無差錯的協議數據單元傳輸。數據鏈路層傳輸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幀。

網絡層 通信子網的最高層,它關系到通信子網的運行控制,體現了網絡應用環境中資源子網訪問通信子網的方式。網絡層的主要任務是設法將源結點出的數據包傳送到目的結點,從而向傳輸層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數據傳送服務。

傳輸層 負責數據通信的最高層,任務是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絡資源,為兩個端系統的服務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在這一層,信息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段或報文。

服務層 組織2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并管理數據的交換。它處理在2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提供從互聯網到IP地址的映射。

應用層 提供通用的和特定任務的應用程序。它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它不僅提供應用程序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程序的用戶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

任務層 提供來自應用層的、完成一項具體軍事任務所必需的、特定應用程序的集合體。任務層的功能是:將應用層傳遞的數據轉換成供武器系統或聯網作戰人員使用的有用信息;將作戰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具體步驟,確定為完成這些具體步驟所需的應用程序;通知應用層用戶要調用的應用程序,并按執行順序完成調用。

2.2 GIG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充分利用現有體系結構的特點,實現系統的兼容性、可擴展性和互操作性,以便使其既能適應已有的信息環境,又允許新技術的嵌入 [9]。

根據美國防部2004年1月的聯合轉型路線圖,針對通信基礎設施主要分三個部分進行重點建設:地面段、無線或無線電段和空基段[10]。

(1) 地面段建設

基于光纖技術,主要包含GIG帶寬擴展(GIG-BE)計劃。主要用于提升美國國防部現有通信網絡中最繁忙部分的傳輸容量,為全球范圍內的主要軍用計算機中心提供更大的帶寬和高生存性的通信。美軍現有的GIG帶寬擴展技術主要有密集波分多路復用技術、在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使用已在商業上成熟的技術、在網絡層使用MPLS建立虛擬私人網絡并完成加密功能、兼容原有網絡系統、激光通信技術、部署寬帶互聯網等。2005年12月,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DISA)宣布GIG-BE已實現完全作戰能力,使用OC-192(10 Gb/s)信息高速連接了DISN中的100多個骨干節點[11]。到2010年前預計推出1 700部可以使用的寬帶終端,它所能提供的瞬時可交換帶寬為4.875 GHz,傳輸容量為1.2~3.6 Gb/s[12]。

(2) 無線或無線電段建設

無線或無線電段建設將基于可編程、模塊化的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具有接收與發射RF頻譜內使用的多種波形與網絡連接協議的能力,可為作戰人員提供RF頻譜內垂直與水平的網絡連接,向各級梯隊指揮官提供話音、視頻與數據等業務。2006年2月美國JTRS聯合計劃執行辦公室將原來按照“集群”劃分的裝備形態改成了按照“區域”劃分,初步分為:地面區域、機載和海上區域、網絡企業區域和專用無線電區域。

(3) 空基段建設

空基段將基于激光技術的帶寬通信衛星,能提供帶寬得到巨大提高的通信能力和基于互聯網協議的一體化、多部門網絡連接能力,實現空中與空中情報、監視以及偵察資料的全球實時連接。美軍計劃未來5~10年,升級和替換現有的通信衛星系統。用寬帶補網衛星替換DSCSⅢ,用移動用戶目標系統替換UFO系統,用先進的極高頻系統替換Milstar系統。

2.3 通信信息安全建設

安全保密性關系到GIG技術的成敗,同樣的信息被敵軍截獲并利用,將會給我軍帶來沉重的打擊,甚至決定戰爭的勝負。為此,早在2001年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DSB)就向美國國防部提交了《國土防御 防御性信息戰》的報告,報告中指出了對GIG的信息保障的實施計劃[13]。目前通信信息安全建設主要技術有虛擬私人網絡(VPN)和深度防御策略(DID)。

(1) 虛擬私人網絡

虛擬私人網絡是多個地理上分散的,由通信網絡連接起來的站點的集合。利用多協議標識交換(MPLS)技術組建起相互獨立的VPN,各個VPN只是邏輯上相互隔離,某個VPN上的信息不能被其他的VPN內的用戶查看和更改,這樣VPN就保證了其信息在邏輯上的私有性。

(2) 深度防御策略

深度防御其核心思想是在GIG的主機、網絡和支持基礎設施等多個層次上配置、維護和監視信息安全設施,保護信息和信息系統抵御網絡攻擊,使入侵者在攻破一層防御后馬上遇到另一層的防御。深度防御策略將各種有效的防御方法組合在一起,使各種防御方法相互彌補弱點,以抵御各種攻擊手段,為信息尋求最可靠的防護。

3 GIG對我軍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3.1 從作戰需求出發,加強體系結構研究

技術始終隨著需求改變而不斷發生變化,借鑒美國GIG發展的成功經驗,從作戰需求分析出發,構建適合我軍的通信系統體系結構。以作戰需求為基礎,使得開發的產品更有針對性。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改變了傳統的戰爭基本規律,作戰重心、集中兵力等戰法核心要素發生了變化,戰爭呈現了無序性、非線性等形態,這就決定了必須針對新的作戰樣式,充分了解實際的作戰需求和存在的問題,加強體系結構方面的研究,為通信系統頂層設計打好體系結構框架。

3.2 走軍民通信建設相結合之路,提高我軍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能力

與美軍相比,我軍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各種專用網絡之間不能實現有效的互聯、互通,作戰指揮平臺、傳感器平臺、射手平臺還不能實現無縫連接,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我軍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而要想多快好省的搞好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走軍民通信結合之路,將軍民通信力量和通信設施各個部分彼此連接成有機的整體,形成軍用通信和民用通信協調發展的機制。降低成本、高效能地提高軍事通信能力,不僅能戰時迅速建立覆蓋全球、立體部署的軍事通信網絡,平時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軍事通信網絡資源支持國家經濟建設,達到民用通信和軍事通信整體優化的目的。

3.3 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加強我軍通信網絡安全建設

傳統的軍事通信網絡較簡單,互連較少,因此多集中在信息保密技術的研究。未來軍用通信網絡要復雜的多,并且戰爭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越強,通信網絡安全問題變得越重要。通過對美軍GIG系統關于通信網絡信息安全的認識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加強我軍通信網絡安全建設。

4 結 語

未來的戰爭必然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戰爭,戰場信息瞬息萬變,誰能及時掌握信息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GIG正是在實現網絡中心戰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贏得未來信息化戰爭關鍵所在。該文通過對全球信息柵格通信能力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對我軍軍事信息化建設由平臺中心站向網絡中心站轉變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DoD Information Officer Guidance and Policy Memorandum No.4D8460:Department of Defense Global Information Grid Networks[R].Washington:DoD,2000:5-9.

[2]Unclassified Capstone Requirements Document(CRD)[M].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2001.

[3]總裝電子信息基礎部.“全球信息柵格”的發展現狀及前景[R].2002年世界武器裝備與軍事技術發展報告,2003.

[4]劉曉明.美軍面向服務的全球信息柵格體系結構淺析[J].指揮自動化,2006(2):70-72.

[5]李英.美軍國防部體系結構框架的發展及其與GIG體系結構關系研究[J].指揮自動化,2006(3):72-73.

[6]方程.關于全球信息柵格體系結構研究的幾點思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7,19(2):249-252.

[7]康質彬,趙新國,黃程林.全球信息柵格中的通信體系結構研究[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6,19(2):97-101.

[8]陳華,孟宗杰.網絡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9]丁雪麗.美型通信體系結構(TCA)的發展[J].計算機與網絡,2005(9):57-59.

[10]李大光.全球信息柵格-信息化戰爭的支撐技術[J].國防技術基礎,2006,13(6):28-31.

[11]程遠國,趙厚奎.全球信息柵格與帶寬擴展[J].艦船電子工程,2008,13(6):27-29.

[12]吳巍.我軍新一代通信網絡發展設想[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07,12(5):445-449.

[13]趙厚奎,程遠國.全球信息柵格的安全標準[J].網絡安全,2008(2):34-36.

作者簡介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文第4篇

一、加強檔案室服務能力建設的意義

(一)能夠更好地體現和實現檔案工作價值

檔案工作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檔案的價值。檔案室工作是一個單位的寶貴財富,是業務工作開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只有加強檔案室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利用服務水平,使檔案資源有效運用于主要業務工作中,間接或直接地發揮作用,產生實際效果,才能真正發揮檔案的作用,體現檔案資源和檔案工作的價值。

(二)能夠更好地樹立和提升檔案意識

檔案資源如不加以利用則形同固紙堆毫無意義;通過提供利用服務工作,使大家能夠及時便捷地查詢到所需檔案,使檔案資源“活”起來,在工作中使大家在利用過程中體會到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意識到檔案資源和檔案工作的價值,才能真正樹立起檔案意識,從而越來越關注和重視檔案工作。

二、提高檔案室服務能力建設的途徑

(一)加強檔案資源建設,夯實檔案服務能力建設基礎

檔案資源建設是開發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完整齊全、整理科學的檔案資源,沒有對檔案資源進行嚴格管理、深入挖掘等基礎工作,檔案服務利用工作就成了“無本之源”,成為“紙上談兵”了。具體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加強檔案資源建設。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為檔案資源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檔案收集、鑒定、整理、管理、統計、銷毀、電子檔案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起完備的制度體系使檔案資源建設中各個環節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二是加強收集工作,進一步豐富檔案資源。從檔案門類上講,除文件類檔案以外也要注重實物、聲像、照片等門類檔案的收集;從檔案載體上講,既要注重紙質檔案也要注重電子檔案的收集;從檔案內容上講,要加強重大活動檔案的收集力度。從而實現檔案及時、全面收集和管理,不斷充實和豐富檔案資源。

三是加強鑒定工作,確保檔案資源價值。根據國家檔案局8號令,制定完備的、可操作的《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的確定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表》。確定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劃分保管期限是機關檔案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是做好機關檔案工作的前提,是確保檔案價值和決定檔案命運的關鍵。因此一定要明確機關工作中形成的所有文件材料的歸屬,制定切實可行的收集制度以有力保障檔案鑒定工作。

四是做好檔案解密工作,保證檔案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檔案的解密和劃控工作直接影響著檔案資源的結構和服務工作,因此一定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相關規定,由檔案部門會同保密部門、文件形成部門一同完成檔案的解密工作。并盡量與文件管理部門協商參與文件密級管理工作,使文件在形成時定密工作規范、合理,實現檔案前端控制。

五是加強整理工作,保證檔案資源利用便捷。要根據工作實際情況,采用恰當的分類方法、編號排序方法、上架方法,做好檢索工具編制工作,積極推動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的不斷優化,從而保證檔案資源更好地開發利用。

(二)加強檔案信息化工作,拓展檔案服務手段

2009年初,北京市檔案信息會上明確指出“目前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統一規劃下,在各級各類檔案館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深入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推進檔案信息上網,提高檔案管理工作的廣度和效率,加速檔案信息的利用。”因此,檔案室檔案工作作為國家檔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信息化工作對推進檔案室資源建設和加強服務能力建設也是極其重要的。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

一是著重做好傳統紙質歷史檔案數字化工作。“要把紙質檔案數字化作為一項檔案安全工程和檔案方便利用工程。”傳統紙質歷史檔案多以案卷級整理方式進行整理,著錄和編目也是只到案卷級,在實際查詢利用時必須從案卷標題上加以判斷是否可用,再進一步調閱案卷查詢卷中文件。這樣查準率很大程度上依賴整理時檔案立卷是否合理,以及案卷標題擬寫是否準確,如果查準率和查詢效率都很低,頻繁翻查檔案原件也不利于檔案保護,因而不能很好地保障檔案資源建設和利用。所以要盡快實現紙質檔案數字化,才能實現文件級檢索、電子化利用。

二是加強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建設。隨著檔案利用需求量的不斷增加,需求的多樣性、廣泛性的增強,所需檔案的相關性查詢,傳統手工檢索提供利用服務已不能滿足用戶需求,電子檔案管理系統應運而生。而后逐步發展,單機版、聯機版,局域網絡間使用、互聯網絡使用,檔案網站建立等一步步發展,不斷滿足不同檔案利用的需求,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在現代辦公中已經不可或缺。同時,對電子檔案管理系統進行不斷優化:加強系統的檢索功能,提高查詢效率;強化系統解密功能,提供更多可利用檔案資源;開發照片檔案管理功能,豐富檔案庫。

三是加強電子檔案管理系統與辦公自動化系統的銜接。隨著辦公自動化系統的不斷發展,各單位在文件流轉環節大都采用電子文件形式流轉,因此如果檔案部門還是采用文件歸檔后掃描加工電子化,再進入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利用,勢必造成重復掃描、利用滯后。因此要做好電子檔案管理系統與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無縫銜接工作,充分利用文件在進入辦公自動化系統時原件掃描、登記相關要素、傳閱流轉印記等成果,將其直接加載到電子檔案管理系統中。具體是將前期登記要素、傳閱批示印記直接轉化成檔案著錄標引項目,并使文件在兩個系統間轉化的同時完成歸檔相關步驟和工作,并可實現文件隨辦結、隨歸檔、隨利用。

(三)嚴格利用程序,確保檔案在利用過程中的安全

確保檔案在利用過程中的安全,才能更好地保護檔案,以便可持續的提供利用,具體要重點做好以下環節的工作。

一是要確保檔案在利用過程中的安全。建立完善的利用制度,明確利用范圍、權限、方式、手續、時限等。在檔案利用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利用制度,針對檔案密級和內容分權限審批、分密級管理,嚴格審批手續和利用程序,注意催還,確保檔案利用安全。

二是要加強電子檔案的安全。要制定完善的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管理規定,建立完備的系統安全保障機制,通過加強系統各種硬件存放地的安全保衛設施、加強系統管理和操作人員的安全保密教育、增強分級管理和分級控制權限的技術手段、加強數據備份和日志管理、加強系統監控等方法,實現和保障電子檔案系統的安全。

(四)注重檔案利用效果反饋,提高檔案服務質量

要注重利用效果的信息反饋和注意收集匯總,分析利用率、利用群、利用目的、利用中的問題,不斷提高利用效率和利用效果。不斷分析總結,提高利用效果,切實加強檔案服務能力建設。

一是檔案利用時督促利用者認真填寫檔案利用(借閱)登記表。在利用登記表中詳細登記利用者、利用內容、利用目的、,審批簽字印記等,既方便針對借閱檔案的催還工作,又方便檔案統計工作,同時可作為對檔案利用效果分析的重要依據。

二是定期對檔案利用狀況進行分析,找出利用規律、利用側重點、重點利用部門、主要利用目的等。比如:某張照片檔案、某幾份工作參考重要文件、某卷歷史檔案等利用頻繁,可單獨記錄重點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利用時能快捷提供服務。

三是不定期調查利用效果。通過電話問詢、歸還檔案時問詢、發放利用效果反饋表、征集檔案利用實例等方式,收集利用效果,并進行匯總分析。

四是召開座談會,調查需求、利用效果和希望改進方向,更好地提高利用水平。

(五)加強檔案資源開發,推進檔案服務深度

“要深入研究發掘檔案內容,對檔案信息進行整合、加工、提煉,使檔案信息產品具有綜合性、條理性、知識性、思想性,使檔案服務深化、增值。”

一是積極采用多種途徑努力做好檔案查詢利用工作。查詢利用是利用服務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要著重探索創新查詢手段、拓展檢索途徑來提高查全率、查準率和查詢效率,最終實現全文件級檢索。具體方式如下:一方面對采用案卷級和文件級不同整理方式整理的檔案分別編制檢索工具;一方面按不同的著錄標引要素編制多角度檢索工具;一方面不斷優化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大力推進電子檔案查詢利用工作,更方便、更快捷地提供利用。

二是主動尋找切入點扎扎實實做好檔案編研工作。檔案編研工選題要準、要新、要貼合工作重點和工作實際,同時注重時效性;內容要盡量完整,注意全面的、系統的進行收集、篩選、編纂1;編纂要注重工作效率,不能滯后于實際工作需要。總之,檔案編研要對單位主要和重點工作有針對性、有實際效用,不能為了編研而編研,脫離實際工作。必要時可以聯合相關部門進行聯合編研,更好、更廣泛、更貼近工作范疇。

三是采用多種形式主動提供檔案資源利用。檔案工作者還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爭取采取多種形式主動提供利用。比如,舉辦單位歷史及榮譽展,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針對單位階段性、重點工作舉辦主題展;建設檔案信息網站,提供檔案利用。

(六)提高檔案工作者素質,提高檔案服務能力

要切實做好并提高檔案室服務工作,提高檔案工作者思想意識、自身素質和能力是提高檔案室服務能力的關鍵。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文第5篇

(一)加強防災減災氣象服務

全力推進“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建設。建立多災種綜合、多部門聯動、多環節應對的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加強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依據。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和評估,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指揮系統。整合全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項目,建立完善《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實現全市自然災害監測設備、資料信息和預警信息通道的共享,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綜合能力和水平。

建立氣象災害防御系統。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救援隊伍。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建成廣覆蓋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網絡。建立氣象災害防御管理系統,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隊伍和應急預案動態管理平臺。開展氣象災害防御認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影響評估系統。構建有效聯動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系統,逐步理順管理機制,完善人工增雨防雹系統,落實完善鄉鎮氣象工作站職責,編制農村氣象災害風險規劃。

建立應急氣象服務系統。強化氣象應急及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市級氣象應急指揮中心和市、縣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災害性天氣實景監測系統和氣象災害數據庫,依托《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強化信息共享、部門聯動和突發公共事件的聯合預警以及預警信息的快速,提高預警及應急響應能力;建設移動應急保障服務平臺,滿足對重大氣象災害、突發公共事件、重大社會活動等的氣象應急保障服務需求。

(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建立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和工作平臺。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氣候資源,大力開發和推廣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開展太陽能等資源詳查和應用評估,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提供氣象科技支撐。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建立城鄉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推進城鄉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重大工程、農業結構調整等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服務工作。

(三)加強為農氣象服務

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全面完成鄉鎮自動氣象站建設,發展覆蓋鄉鎮的精細化、網格化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業務,推進農村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深化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完善氣象信息手段,提高農村氣象服務信息接收能力。

不斷完善農業氣象預報情報系統,建立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開展花椒、核桃、油橄欖、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產量與品質預報。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業氣候區劃細化工作,特別是細網格的特色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加強農業生產氣象咨詢服務和農業氣象科技知識普及。

加強農業生產領域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加強影響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與影響評估。開展異常天氣氣候條件下糧食產量動態監測和綜合評估業務。加強重大農林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條件等級預報服務。制定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標準和災情調查規范。重點圍繞構建特色農業“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發展格局做好工作。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建設。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系統,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決策指揮和效果評估系統,提高作業的科學水平和效益。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建設,積極實施以農業抗旱、森林防火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常態化。

(四)做好公眾氣象服務

建設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做好氣象實況監測、常規氣象要素預報、各類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開發與公眾工作、出行、健身、醫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建設公眾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系統,開展公眾氣象服務需求與滿意度調查和公眾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

建設市、縣氣象科普宣傳業務平臺。公眾關心的重大天氣、氣候、環境和空間氣象事件信息及氣象新聞,傳播和普及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等科學知識。加強針對公眾需求的氣象科技和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普及工作。增強公眾科學應用氣象產品的意識和水平,提高公眾的防災自救能力。

(五)強化專業氣象服務

建設完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和平臺。建立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系統。積極開展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氣象服務,做好城市電力、熱力、供水、油氣線路和管道沿線的天氣預報預警等服務。

做好城市氣象服務。建立和完善城市突發氣象災害各類應急預案,做好城市高影響天氣的氣象服務,開展城市氣象環境評價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開展城市居民生活氣象評價服務。

做好交通氣象服務。初步建立服務于公路、鐵路等交通行業的交通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重點做好新建鐵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氣象服務。做好新建飛機場氣象服務。

做好旅游氣象服務。建設旅游景區氣象觀測系統,開展旅游景區特殊氣象景觀和旅游氣象指數預報;建立旅游安全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加強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

做好衛生氣象服務。開展人類疾病發生、流行的氣象條件分析和預報服務,開展人體健康指數預報。

做好山洪地質災害氣象服務。開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服務,開展流域及局地山洪氣象監測預警服務。

強化重大活動、重大工程項目等專項氣象服務。不斷總結重大活動氣象服務經驗、技術方法、業務流程以及組織方式。圍繞各級政府發展戰略、規劃等,開展重大工程項目氣象保障服務。針對防雷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大活動保障等需求,開展雷電預報預警服務。

二、加強預報預測體系建設,提高天氣氣候精細化預報預測能力

(一)進一步推進現代天氣業務發展

加強數值預報產品解釋應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基于上級部門和歐洲氣象中心數值預報產品的天氣氣候預報預警業務系統,開展短期和中期天氣預報業務,開展預報技術總結、產品檢驗業務。建立中短期災害性天氣的集合預報釋用業務。訂正上級部門下發的指導產品,制作7天精細到鄉鎮的氣象要素預報產品。

加強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建立適應本市災害天氣特征的物理量指標體系。建立雷電、冰雹、暴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短時臨近預警業務系統和低溫冷凍害、高溫、干旱等預報預測業務系統。

進一步優化市、縣二級天氣業務流程。發展精細化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業務,逐步建立無縫隙預報業務體系。完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流程和技術,提高預報預警時效。發展基于動力和統計釋用的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技術。短期預報業務注重提高定量降水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做好災害性天氣種類、強度和落區預報。中期預報業務,注重發展常規氣象要素以及災害性天氣中期概率預報技術方法。

建立分類預報產品檢驗業務。改進完善各類預報產品的客觀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檢驗評分系統。改進常規氣象要素預報檢驗業務,建立并完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中期天氣預報和延伸期天氣趨勢預報的檢驗業務。

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精細化氣象預報工作。開展山洪地質災害精細化降水預報技術和短時強降水概念模型及閾值指標研究。建立山洪地質災害短期潛勢預報系統、短時強降水臨近監測報警系統及山洪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系統。

加強專業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建立、改進及優化城市空氣質量、紫外線輻射、人體舒適度等城市環境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建立服務于公路、鐵路等交通行業的交通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建立衛生醫療氣象預報業務系統和旅游氣象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森林、草原火險等級氣象預報業務系統。

(二)進一步推進現代氣候業務發展

依托省級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建立和完善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制作月、季、年短期氣候預測產品。開展干旱定量化評估業務。完善延伸期—月氣候預測業務,制作月內精細化天氣過程預測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和服務產品。加強季節—年度預測業務,制作市縣級預測產品和針對地方需求的精細化預測產品。發展定量化氣候影響評估評價技術,建立完善氣候影響評價業務平臺。

三、加強綜合觀測體系和信息與技術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現代化發展支撐能力

(一)提高綜合觀測能力

完善和優化地面氣象觀測網業務布局。全面實現地面觀測自動化,加強觀測數據稀疏區觀測能力,顯著增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完善區域天氣觀測網建設,加快鄉鎮自動站建設,實現全市195個鄉鎮全部覆蓋。在暴雨、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加密布點建設自動氣象站。對已建4要素以下自動站升級改造為4要素或以上。

加強高空氣象觀測業務。在武都建設一部風廓線雷達。

優化調整農業氣象觀測業務布局。保證糧、油等大宗農作物的氣象服務觀測和牧業氣象觀測,穩步開展當地服務需求明顯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等氣象觀測。加強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能力建設,改善農業氣象觀測條件,實現全市土壤水分觀測自動化。逐步建設農田(林、牧)小氣候觀測系統,開展農田(林、牧)實景觀測試驗示范,完善農業氣象災害調查和農業氣象遙感觀測業務。

加強專業氣象觀測網建設。在氣象災害多發區及重點地區鐵路、公路(次等級公路)重點路段建設交通氣象觀測網。建設全市雷電監測網,在主要林區建設森林防火監測網,逐步建設城市環境氣象監測網。

做好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加大《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的執法和宣傳力度,積極爭取將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納入政府目標考核范圍,完成全部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爭取納入當地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改善不符合規范要求的臺站氣象探測環境。

(二)增強信息與技術保障能力

建立市縣級技術裝備保障體系。建設全市氣象裝備保障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引進開發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系統。制定市級業務設備儲備件目錄,建設市縣級氣象監測系統儀器設備備件庫。建設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建立市級移動氣象計量檢定標校系統,增強觀測系統穩定運行能力。

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網絡系統。重點加強地面高速寬帶網絡、3G無線網等應急網絡建設和應用,加快推進氣象通信網絡的升級換代,提升氣象數據存儲、傳輸分發和網絡安全控制能力,確保氣象信息和相關災害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

加強氣象信息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氣象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氣象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數據存儲管理與服務等實時業務應急備份系統,增強氣象信息系統安全備份能力。

四、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提高氣象事業持續發展支撐能力

(一)加強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

集中力量開展提高氣象服務能力、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綜合氣象觀測能力的攻關和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精細化天氣預報、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應用及數據共享、農業氣象等應用氣象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領域取得新突破。

(二)優化氣象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

建立科研與業務雙向交流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從科研開發到成果轉化各環節的緊密合作機制。優化開放合作與交流機制,加強與科研業務機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鼓勵不同性質崗位人員相互兼職、輪崗和掛職等人員交流。

(三)加強氣象人才支撐體系建設

加大氣象教育培訓力度。按照提高氣象隊伍整體素質的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全體氣象從業人員的培訓活動,大力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和技能拓展、提高的教育培訓,拓寬知識領域,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快高層次氣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和選拔學科帶頭人和氣象技術能手,提升全市氣象科技人才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加強優秀年輕干部的培養、選拔和任用工作,繼續推行干部輪崗和上掛下派交流,不斷提高基層臺站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好水平。

五、加強基層氣象基礎能力建設,改善工作生活條件

按照“高起點,高規劃,高標準”的要求,以“立足實際,著眼發展,突出特色”為原則,對未達到業務用房標準的臺站優先建設。對現有布局不合理的業務用房進行改造和擴建。對改造價值不大的業務用房拆除重建。對水、暖、電等不符合要求的臺站進行徹底整改。形成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工作舒適的新臺站。滿足基層臺站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汉沽区| 武宁县| 灵寿县| 鲜城| 怀来县| 开原市| 新源县| 江华| 罗甸县| 长宁县| 九江市| 昌吉市| 山西省| 博白县| 清远市| 建湖县| 石阡县| 西乌珠穆沁旗| 武陟县| 伊宁市| 平乡县| 鄢陵县| 封开县| 明星| 荃湾区| 东辽县| 全椒县| 博兴县| 安化县| 北流市| 沈阳市| 叶城县| 化隆| 阳泉市| 昭苏县| 潼关县| 巴楚县| 仁怀市| 永平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