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單細胞生物的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活動 興趣 效率
一、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開展廣泛的學生活動
由于受過去傳統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大多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學生發現知識,解決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能力得不到鍛煉。即使部分教師在課上設計了一些學生活動,但都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走的形勢而已。而真正注重學生的參與,加強學生活動,是需要教師在平時就注重在課堂中開展的。而活動的內容也是可以豐富多樣的。比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具有生物教學、生物知識的電影、電視以及生物知識的短片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看而獲得的感想結合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有效學習。這樣不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鍛煉。此外,還可以開展內容豐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常規知識問答等。這些活動學生都比較樂于參與,而且易于接受。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尋找、搜集相關知識用以解決在活動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樣他們的主動性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且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生物課的興趣也就大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到各個學校,所以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就應該充分運用好這一資源。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課的實效性。如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料,不僅可以烘托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落實知識點。如在講《光合作用》時,視頻播放一小段有關原始地球的錄像,然后就人類生存而言,讓學生比較原始地球和現在地球氣體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為導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聽課明顯認真了許多。接下來,視頻展示:植物生長的一生。問題:植物為什么長大?所需營養物質來自哪里?展開教學。講到普利斯特利實驗的時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實驗過程,引導思考:幾組實驗的現象是什么?有無植物的兩組實驗裝置起什么作用?該實驗裝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三、聯系實際深化教學
高中生物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即為較強的實時性,學習生物課,除了掌握相關知識點,樹立一定的價值觀外,還應該學會時刻參與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會用所學知識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樹立自己一定的評判標準和原則。而對高中生而言,教師主要做的就是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動方案,并將這些活動方案適當的聯系相關生物知識,開設部分專題活動,強化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身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探討相關知識,幫助其端正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如講解《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教師可以這樣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的完善等,人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緩衰老,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來探討這問題。首先:讓我們一塊來看短片,片名:“人的一生”然后回答學案上的問題。人的一生必然要經歷哪些生命歷程出生——生長 ——成熟 ——繁殖——??????? ——??????? 的生命歷程。播放《人的一生》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出生,衰老,死亡都是非常重要,活細胞也一樣。衰老和死亡是細胞不可忽視的部分。小組討論:完成問題:我們學過的單細胞生物有: ???????????????????????(舉一例,單細胞生物的衰老????????????? (= 或 ≠)細胞的衰老。人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有哪些?人體是由許許多多的????????? ——不同的?????????? ——不同的器官—》不同的????????? ——人。人的細胞時刻都在????????????? ;所以,老年人的體內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的體內也有衰老的細胞。得出結論: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系,單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多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細胞時刻都在更新。
總的來說,高中生物活動課,是提高生物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發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視野得到開闊,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學內容。當然這除了合理利用相關教學資源外,還需要教師善于把教材相關內容聯系學生實際,聯系社會實際,幫助學生在實際中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問題設計;生物教學;對策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論哪種模式的教學,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都要提出問題,生物教學也不例外。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但在實際的生物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并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教學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對生物教學問題設計進行探討。
一、生物教學問題設計的現狀
筆者經過長期的生物教學實踐發現當前的課堂提問教學現狀主要包括兩種:第一,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回答“是”或“不是”、“對”或“錯”等,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第二,教師提出問題后,課堂上鴉雀無聲,一兩分鐘過后,盡管學生進行了討論,但只有個別學生回答了問題,無法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當前很多生物教師的教學問題設計普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躍,但究其本質是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價值,并不能真正激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第二,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啟而不發”,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學問題設計的對策
(一)課堂的問題設計要面向不同層次學生
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生物課作為一門實驗性、科學性、探究性極強的課程,其問題設計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才能使得課堂教學效果更高。所設置的問題既要讓優生深入思考,又要讓中等生甚至后進生回答問題,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有不同進步。比如,在單細胞生物這節課中,出示單細胞生物的圖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堂問題:“觀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和思考,就會對單細胞生物的共同特點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學生會理解的相對深層,學困生理解的層次相對簡單。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發展[1]。
(二)設計問題串,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的綜合學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課堂的追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究性學習”,探究源于問題,問題是探究的源頭,是讓學生通過思考、推理和對比等思維活動來分析、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例如,在“細菌”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在病人進行手術時,為什么要對病人進行消毒?”“請你們談談對細菌的認識。”“細菌分布在哪呢?細菌分布無處不在,我們看見過細菌嗎?”“為什么我們看不見呢?因為細菌非常小,我們肉眼看不到。那么細菌究竟有多小呢?”“細菌的形態有桿狀、球狀、螺旋狀,那么它的結構怎么樣呢?”“細菌細胞包括哪些結構呢?每一種結構有什么作用?”[2]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對生物知識的深入。教師適當地給予引導和補充。學生通過一個問題的解答,完成了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又將知識點之間相互的聯系和內涵挖掘出來了,不僅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還重點理解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是一個提升。
(三)注重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生物學科是應用性和實踐性特別強的一門學科,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其學習途徑廣泛,不局限于課本。因此,生物課的問題設計,要注重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聯系,這樣不但提高了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培養了學生應用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長壽是我們每個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擁有健康呢?”學生進行相互討論。這些都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話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分不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課堂教學設計即為問題的設計,課堂問題的有效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還能促使學生內化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是生物課堂教學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滿足,真正實現生物課堂的高效教學[3]。
參考文獻:
[1]周.注重問題設計,提效英語教學[J].新課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淺談《細菌》一節的有效理答[J].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情境教學;應用
依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生物,提高學習效率,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促進高中生物教學發展。本文對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以及實驗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進行了具體分析。
一、創設生活情境
生物和生活的聯系緊密,將學習與日常生活聯系,使復雜抽象的知識通過實際已有的經驗體現出來,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W習“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最容易想到的比如人體的衰老,身邊爺爺奶奶等為什么會變老,包括學生自己也在不斷地長大,人們都想能夠青春永駐,就連古代的帝王也要遍尋長生藥,還有兒童早衰癥是怎么得的,這些都與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關。學生通過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聯想,比如“學生還年輕,身體里的細胞都是幼嫩的細胞嗎?”“老年人身體中的細胞都是衰老的細胞嗎?”“人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是一回事嗎?”“細胞衰老死亡,生物也會死亡嗎?”結合身邊的人和事進行聯想,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更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根據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學生會總結、得出答案,知道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體內都有稚嫩的細胞和衰老的細胞,人體的衰老與細胞衰老也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1]。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對于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來說結果也是不同的。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就相當于其本身的衰老和死亡;而對于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與死亡只是一個細胞不斷更新的過程。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高中生物中也有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這部分知識學生自己理解起來很難。即使經過教師講解,但由于教師講授不當或者知識太抽象,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也會有不理解的知識。在這時,教師可以將其與生活結合起來,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點通過巧妙的比喻表現出來,讓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形象化、簡單化,還可以增加一些趣味,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輕松理解,還能增強學習樂趣[2]。
比如在學習“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產生和傳導”時,這部分的知識就很抽象,很難懂,但是如果用生活常識來比喻神經沖動和神經纖維的關系的話,就會簡單得多。比如根據教師的講解,學生會對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并在這個基礎上尋找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學生都知道“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玩骨牌的時候,將骨牌按照一定的間距排成行,如果推倒第一個骨牌,那么其余的骨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也都會倒下。這一效應就能使要學的知識形象化,更容易理解。神經沖動也一樣,不具有中間狀態,因此當神經沖動發動時,就會像骨牌一樣發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比如在學習“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時,學生最容易想到酸奶,因為平時都在喝,肯定也想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學習,學生會對知識點記得更牢。
在學習“細菌”時,學生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但是仔細想一想,離自己的生活其實很近。比如想到腐爛的香蕉, 學生聯系這節課要學的知識,就會產生“香蕉為什么會腐爛?”“爛了的香蕉還可以吃嗎?”以及“如何做才能讓香蕉停止腐爛?”等這樣的問題和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更專注于教師的教學,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
另外,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還可以深化已經學習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比如通過學習“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學生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從而學會合理地運用每一分鐘,不浪費時間,珍惜生命。學生也可以在學完知識后,聯系實際,升華情感。比如通過學習“關注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學生認識到生物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學會關注身邊的事,合理運用生物資源[3]。
二、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課本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單調地講授知識點,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生物的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將知識點和實際問題結合進行分析的話,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因此通常會出現教師覺得已經講解得很透徹了,但是學生的理解還是有問題,運用上也存在不足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教師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向學生提問題,將解決問題作為教學主線,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4]。
例如,在學習“細菌”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可以拿腐爛的香蕉作為例子,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香蕉為什么會腐爛?”“爛了的香蕉還可以吃嗎?”以及“如何做才能讓香蕉停止腐爛?”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果。
三、創設實例情境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一直將考點和重要的知識點作為生物教學重點,而對教材中一些概念的背景知識、生活實例通常都不向學生詳細解釋。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生物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以課本知識點為背景的實例來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5]。
比如在學習“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時,教師可以舉例酸奶的發酵、辣白菜的腌制等;在學習“反射弧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實例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如膝跳反應就是反射弧的一種體現,還有人們進入寒冷的環境時立毛肌戰栗,在碰到很熱的水時,人們會立刻把手拿開等。借助這些在實際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向學生引出神經元和神經傳導途徑等較抽象的概念,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的價值;平時不起眼的事情通過與知識點的連接,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四、創設實驗情境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創設實驗情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建立實驗情境,進行適當的實驗演示,通過實驗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生物這一自然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很多知識點和結論都是通過多次的實驗探究得出的。因此,在生物^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將要教授的知識點和實驗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僅靠死記硬背知識點是不夠的,學生也無法靈活地應用知識。要讓學生掌握某一知識點的由來,實驗就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出發,讓學生積極思考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最終得出實驗結論。教師需要巧妙、靈活地應用實驗情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分析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真正透徹理解生物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例如在學習“蛋白質、淀粉、還原糖及脂質的鑒定”時,生物教師就可以使用試管和鑒定試劑進行鑒別試驗,并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出淀粉遇碘變藍等結論,之后教師再給學生講解實驗現象的原因。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和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主動應用到實踐中,有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不斷進行創新,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黃巍.讓教學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幾點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0(08):33-34.
[2]張世蕉.生物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幾個方面[J].生物學教學,2007(09):16-18.
[3]謝兆梅.情境創設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研[J].高考(綜合版),2012 (11):43.
蘇教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一)
生物體的組成
1.細胞分裂: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使細胞的數目增多;
細胞的生長:使細胞的體積增大;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裂)和體積增大(細胞的生長)。
2.細胞分裂過程:細胞核先分裂,然后細胞質分裂,最后細胞膜和細胞壁形成。
3.細胞分化:指分裂后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向著不同方向變化的過程。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
4.植物體組織:分生組織(具有分裂能力,如莖的頂端、根的尖端)、保護組織(保護作用,如葉的表皮)、基本組織(有營養作用,如葉肉、果肉)、輸導組織(輸導水分、無機鹽、有機物,如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
5.動物體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吸收功能,如皮膚的表皮層)、結締組織(具有營養、連接、支持、保護功能,如血液和骨)、肌肉組織(運動功能,如肌肉)、神經組織(有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功能,如腦和脊髓)。
6.組織:形態相似、結構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細胞群叫組織。
7.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器官。
8.系統:動物或人體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叫做系統。
9.動物和人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10.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 器官(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個體。
11.人體是一個統一體:人體的消化、吸收、循環、泌尿、生殖等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密切配合、協調統一,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12.單細胞生物:
(1)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但是它們能獨立地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 (2)有草履蟲、變形蟲、甲藻等。
13.草履蟲:生活在有機物豐富、水流平緩的池塘和污水溝中,以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一只草履蟲每天吃4.3萬個細菌,所以它能凈化污水。
14.草履蟲的結構及功能:
表膜:呼吸排泄功能; 纖毛:依靠纖毛擺動,在水中旋轉前進;
伸縮泡:排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15.草履蟲能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作出適當的反應,如草履蟲的趨利避害行為(如草履蟲能趨向肉湯,避開鹽水)。
蘇教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二)
綠色植物的一生
1. 種皮(保護)
種子結構 子葉(貯存營養);
胚 胚芽─→發育為莖和葉;
胚軸─→發育為連接根和莖的部分;
胚根─→發育為根;
胚乳(貯存營養),只有單子葉植物有。
2.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種子萌發的外接條件:足夠的水、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3.種子萌發條件實際應用
⑴將大米播到地里,長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壞。
⑵浸沒在水中的小麥種子不萌發,原因是缺乏空氣。
4.根尖: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部分這一段。
5.根尖的結構 成熟區─→細胞體積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伸長區─→細胞體積較大,呈長方形,使根尖伸長
分生區─→細胞體積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緊密,分裂產生新細胞 根冠──→保護
6.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最關鍵的部位是分生區。
7.根的生長主要是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和伸長區細胞伸長的結果。
8.根的生長具有向地生長、向肥生長、向水生長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是因為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濃度是直接影響根細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⑴ 細胞吸水:外界溶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
⑵ 細胞失水:外界溶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如施肥過多出現“燒苗”現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無機鹽:含氮無機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無機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花的開放,果實、種子成熟,使碩果累累)、含鉀無機鹽(促進糖類的形成和運輸,使莖桿健壯)。
12.枝芽發育成莖,花芽發育為花。
13.芽的結構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芽原基→發育成新芽
幼 葉→發育成葉
芽 軸→發育成莖。
14.木本植物莖的結構 樹皮:(內側部分是韌皮部,有篩管,從上往下運輸有機養料的功能);形成層:(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新的 韌皮部, 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
木質部:(內有導管,從下往上運輸水和無機鹽,有很強的支持力);
髓:( 有貯藏營養的作用)。
15.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加粗是因為:草本植物莖中無形成層。
16.花的結構: 花瓣
花托
花萼
雄蕊 花藥:產生花粉
花絲:支持花藥
雌蕊 柱頭:接受花粉,萌發產生花粉管
花柱:花粉管穿過
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
17.雄蕊、雌蕊是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
18.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受精卵——胚,胚珠——種子,子房壁——果皮,受精卵——胚,珠被——種皮。小麥、玉米子粒是果實,葵花子、西瓜、葡萄、黃瓜是果實,蠶豆、綠豆、西瓜子、杏仁芝麻是種子。
蘇教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三)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光合作用。
2.范-海爾蒙特的柳樹栽培實驗,說明綠色植物生長主要物質是水。
3.普利斯特萊的(小鼠、蠟燭、植物)實驗說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更新空氣。X| k |B| 1 . c|O |m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場所是葉綠體。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黃的形成。
5. 表皮:分上下表皮,外壁有一層透明的角質層,表皮上有保衛細胞形成的氣孔,它是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且表皮中只有保衛細胞有葉綠體。
葉片 葉肉 柵欄層:靠近上表皮,細胞排列整齊、緊密含葉綠體多
海綿層細胞排列疏松含葉綠體少
葉脈:具有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功能,還有支持葉片功能。
6.光合作用的實質: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表示式:二氧化碳+水 光 有機物+氧氣
原料:二氧化碳、水 ;場所:葉綠體 ;產物:有機物、氧氣 ;條件:光。
7.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暗處理→選葉部分遮光→照光→摘下,酒精脫色→沖洗,滴加碘液顯色→沖洗后,觀察顏色變化。
8.暗處理:目的消耗掉有機物;選葉部分遮光:目的進行對照;酒精脫色:目的脫去葉綠素。觀察.結果:光照部分變藍,遮光部分不變藍色。
9.結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同時需要光。(原理淀粉遇碘變藍)
10.將金魚藻或黑藻放在陽光下光照,觀察:金魚藻不斷釋放出小氣泡,收集該氣體,用帶火星木條檢驗;發現木條復燃。說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
11.呼吸作用:生物體吸收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1)表示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2)、實質: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
12.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光照越強、溫度越高、濕度越大、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強。
13.光合作用的應用: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增施有機肥、或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塑料大棚白天適當升溫,夜間適當降溫等,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14.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溫度、氧氣、植物細胞含水量等,溫度越高、氧氣濃度越高、植物細胞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強,反之越弱。
15.農作物及時松土,促進根部氧氣供應,根呼吸作用旺盛,利于根的生長和根對無機鹽的吸收。
16.塑料大棚中適當降低夜間的溫度,能減少植物呼吸作用對有機物的消耗,達到增產目的。
17.采用降低溫度、減少氧氣含量方法延長種子、果實、蔬菜的貯藏時間。
18.北方的蘋果比南方甜、x疆的瓜特別甜,原因是晝夜溫差大,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遠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使得果實中營養物質含量比較高。
看了“蘇教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的人還看了:
1.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知識點
2.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蘇教版
3.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
又源于人體內環境的研究.理解內環境和穩態等核心概念,并圍繞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則是本課時學習的重要價值之一.但由于本節內容比較抽象,而且要求同學學習本節內容之前要有生物分類、動物生理學等知識儲備.因此要求把握重點的同時在學習方法上力求能有所改進,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和模型化,易于理解,益于增效.
體液的成分及各種細胞外液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習中的難點,解答題時如何理解并突破這一難點,我們可通過下面題例進行探討.
題例分析1 在高等多細胞動物體內,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的正確關系是( ).
我們知道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構成了人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人體的內環境,其實質是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則是細胞內的液態成分,細胞內液與外液成分之間的關系為:
本題考查內環境(細胞外液)組成的區分以及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分析時應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經驗甚至直觀圖片搭建認知的橋梁有助于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展示血漿實物,直觀認識事物;回憶手腳磨出水泡,說明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聯系生活,形象直觀;也可利用有色(紅藍)粗毛線、紅墨水、清水、玻璃球等構建體液間的物質交換模型.以上種種都有利于學生建立對細胞外液的感性認識,便于真正理清各成分間的聯系,從而確定答案D
將抽象問題的形象化與模型化,我們還可在“問題層層引導,模型逐級構建,多媒體展示圖片”等方面下功夫.單細胞生物是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轉換,而人體細胞必須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細胞可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不斷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同時不斷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解答這類題型時,除要求正確把握概念,如內環境.注意區分相關概念,細胞內液、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還涉及知識點中對內環境的動態變化的理解,穩態維持的調節機制等都要求我們重視對前面知識點的整合和應用,重視本節知識與人體的器官系統的聯系,才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時可借助構建模型或課件展示圖片并討論,界定好概念,弄清內在關系,從而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復雜問題簡單化.
題例分析2 下圖是人體內組織細胞和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示意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內環境指圖甲中的標號_______ 等部分.內環境主要是由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 等組成的細胞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其 _______ 保持相對穩定性.
(2)組織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氧是如何從毛細血管到達細胞的?(用圖甲中的標號表示) _______ .
(3)寫出圖乙中各標號代表的過程① _______ ;② _______ ;③ _______ .細胞與內環境直接交換的④為 _______ .
(4)健康人體內血液的pH是7.35~7.45,若外界因素作用突然發生改變,就會引起“酸中毒”或“堿中毒”.倘若pH低于7或高于7.8,則有生命危險,由于人體體液中存在緩沖系統來維持血液pH的相對穩定,以保證正常生理活動.
當人體運動產生一定量酸性物質時,人體內環境穩態是否失衡? ②當大量強堿性物質進入人的體液后,可能對人體內環境穩態產生怎樣影響? _______ .
本題提供參考答案是(1)ABD 血漿、組織液、淋巴,滲透壓、溫度、酸堿度等.(2)CDAE;(3)消化吸收;呼吸作用;(泌尿)排泄.養料、氧氣.(4)否 , 當大量強堿性物質進入人體后,超過緩沖系統的調節限度,可能打破人體的酸堿平衡,甚至導致堿中毒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