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單細胞生物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授課教師
學科
生物
微課名稱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視頻長度
時間07分25秒
知識點來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
知識點描述
生物體生長是由于細胞的生長和細胞分裂;細胞分裂的過程
預備知識
細胞的結構
教學類型
模型法
適用對象
已學習細胞的結構組成
設計思路
利用生物3D視頻模型,讓學生直觀感受細胞分裂變化過程
目
標
1、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2、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
3、說出細胞分裂與細胞生長的關系。
4、模型對比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重 點
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難
點
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準
備
微課平臺及課件 耳麥
教學過程
(時間7分25秒)
畫面內容
解說詞
長度
一、生物體生長的原因
同學們好歡迎來到微課堂,我們今天來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5秒
圖片對比直觀感受大小
1分02秒
數目對比直觀感受數量變化
總結歸納
細胞的生長
觀看視頻,思考細胞是一直生長下去嗎?
43秒
講解細胞生長有限度,所以生物體生長還需數目的增多
細胞分裂
細胞分裂的概念
2分31秒
觀看植物細胞分裂的過程,分析總結分裂的幾個階段
觀看動物細胞分裂的過程,分析總結分裂的幾個階段
總結細胞分裂的過程
二、染色體組成及分裂的變化
染色體的組成
染色體的位置
1分12秒
染色體的結構
染色體在分裂時的變化
觀察對比分裂前后染色體的變化
46秒
課堂小結
總結課堂內容
56秒
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 人教版教材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文件編號:1003-7586(2011)07-0034-03
“從生物圈到細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節的內容,由“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兩部分組成。本節是學生升入高中后第一節生物課,教學效果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高中三年生物學習,又因教材內容涉及較多的初中知識。因此,本節教學除完成知識上的教學目標之外,還具有熟悉學生,了解學生,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1 分析學情、培養興趣
1.1設計調查問卷
精心設計調查內容,了解學生學業情況,設計的內容既要簡潔明了又能達到學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過哪些與生物學有關的書籍?初中生物學你學過嗎?你在初中做過生物實驗嗎?你參加過生物學競賽嗎?是什么層次?獲過什么獎勵?根據你對生物學科的了解,你對生物學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師具有什么特點?……調查后將問卷收回,認真統計分析,掌握所任班級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做到上課時有的放矢,結合實際情況組織教學。
1.2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方面,總有一種“親其師,信其道”的現象。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博士曾對師生關系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做過專門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廣大一線教師大聲疾呼:“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本人?!倍_學第一課無疑是眾多途徑中比較關鍵的,也是容易產生長遠影響的一個契機。教師可以利用新生入學時,幫助學生找班級、找宿舍時,或利用軍訓期間去傾聽和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風格及學習需求。同時幫助學生制定學期、學年發展計劃,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依據。
2 教材內容的處理
每一種教材不可能對每個地區、每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都適應,因此教學時應因校、因生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
2.1補充和拓展
在新課引入后,首先要補充“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因為學生在初中學習的這個知識點已經忘記了,補充的目的是重溫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育與繁殖、衰老死亡、遺傳變異、細胞結構(除病毒外)、適應并改變環境。這樣做能夠引導學生回答并引出本課重點知識。其次是在學習“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時拓展以下知識: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發育順序:卵巢開始-卵細胞成熟-釋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層-著床于子宮-胚胎(附胚胎的形態特點)-胎兒(細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受精卵之前為生殖,之后為發育,在此過程中離不開細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還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等知識,同時與SARS病毒進行比較,目的是引導學生比較病毒和細胞差異,并探究病毒增殖過程與細胞的關系,得出病毒增殖過程不能離開細胞。
2,2刪改
教材中“問題探討”素材滯后于科技的發展,不利于“驅動”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要靈活應用時事熱點、最新科技進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師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學校出現流感疫情,
并發生3宗因流感病癥兒童死亡個案。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學及幼稚園放假兩周。這個案例比教科書“問題探討”中素材更加鮮活。這樣充分利用與學生生活距離較近的素材,拉近課本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討SARS,應提前引導學生上網收集SARS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分析、去討論。只有這樣,討論才有深度。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處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課堂上展示一下,讀一讀,而沒有加工、分析。因此課堂教學要達到有效、高效,必須進行教學資源的優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圖等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
學生對第一節生物課都會有某種新鮮感,部分學生還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焦慮。因此,教師能否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希望和新鮮感,克服學生的不安和焦慮,幫助樹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學時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觀察、閱讀,通過質疑討論、反饋矯正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采取表格歸納、概念圖等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本節教學目標的達成。
3.1表格歸納法
教學要達到有效,必須用一種易于學生感知的方法。本節知識零散,學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記。教師不仿采取表格歸納教學法,因為表格歸納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于學生接受。例如,教學“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明確告訴學生設計的表格要利于識記、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舉熟悉的例子。這樣做的目的是先行讓學生從觀察、體驗中認識到實例或特質,并能總結出規律(表1)。還可以讓學生列表比較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病毒與細胞的區別;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區別等。
3.2概念圖法
俗話說:“一圖勝千言”,人們往往會從圖形、圖像中得到較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較多且相互之間有密切聯系,又極易混淆的知識內容的學習上,用概念圖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策略。概念圖是通過人腦的“加工整理”,把隱形的思維可視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通過學生的繪圖能夠反映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果學生對知識有不完全以及錯誤的理解,或者有創新的科學思維,就會反映在學生畫的概念圖中。教師在教學“生命系統結構層次”時,可采取先讓學生通過表格歸納法比較概念之間的區別。當學生已經獲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讓學生(按照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按其內在關聯進行組織呈現和意義建構??梢宰寣W生根據教材P14的圖示先行嘗試畫概念圖,然后師生共同總結的概念圖(如圖1,這僅是其中一種畫法)。這樣能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打破了傳統的羅列條款式展示教學內容的方法,學生不容易產生疲勞,還能直觀地發現知識內容間的聯系,使學生在第一次接觸知識時便形成一個系統的概念體系,從而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概念間的聯系并形成系統論觀點。
4 以生活案例滲透系統論的觀點
案例教學是把實踐引入課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滲透生物學觀點。由于學生僅具有初中生物基礎(調查發現還有的學生初中未學過),因此在第一節生物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接
受能力編寫教案。
本節系統論觀點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其二,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與系統論觀點相應的案例資源豐富多樣,有書面、音頻、視頻等形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課前的學情調查分析)選擇相應的案例資源。
在滲透系統論第一方面時要圍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為主線來構建,通過舉例說明細胞形態的生物(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動:生殖、發育、縮手反射等)、非細胞形態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等眾多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比如由受精卵經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發育成新個體,組成新個體的每個細胞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現象,但各細胞之間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體一系列復雜的生命活動。例如,生長、發育、繁殖、遺傳和變異、生命活動的調節等生命現象中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至于比細胞更微小的層次,如細胞器、細胞中的各種分子、原子等,雖然也可以看作系統,但是不能表現出完整的生命活動,這樣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教學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舉反例來證明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關鍵詞 細胞 顯微鏡 多樣性 統一性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
1.1 課程標準要求和解讀
(1) 課程標準要求: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2) 課程標準解讀:課程標準要求是“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其中技能性目標動詞“使用”為獨立操作水平,即“獨立完成操作;進行調整和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具體內容要求是“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首先要認識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在此基礎上學會操作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等重要的實驗技能,來觀察不同細胞的結構。
1.2 教材分析
(1) 內容分析:“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內容。本節教學內容可用2課時完成,本節課為第一課時。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和比較細胞來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笆褂酶弑讹@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是初中顯微鏡操作的進一步延伸,也為之后學習細胞結構、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高倍顯微鏡的操作使用。
1.3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分析:學生在本章的第一節課中已經學習了生命系統的層次,了解了從微觀到宏觀的生命科學研究歷程,也認識到細胞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但學生對生物的基本單位――細胞的了解還不到位?!安煌锏募毎Y構是否完全相同”,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雖然,學生在初中使用低倍顯微鏡來觀察細胞,但是時隔兩年,已經遺忘了顯微鏡的結構和操作過程。
從學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可以利用低倍鏡觀察,非常想知道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各種細胞的形態結構,愿意到實驗室里進行操作。
從能力要求上看:高中一年級學生已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師師不斷引導。
2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視頻及觀看實驗室里已有的裝片,能獨立操作顯微鏡。
通過觀看自制臨時裝片的視頻及親自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學會制作臨時裝片。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種類生物的細胞,總結不同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3 評價設計
3.1 課堂評價
目標一評價:通過學生電腦屏幕顯示的物像及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回答,評價學生對顯微鏡操作步驟的掌握情況。
目標二評價:通過學生對所制作的臨時裝片的觀察情況,評價學生對臨時裝片制作的掌握情況。
目標三評價:通過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回答,評價學生對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理解情況。
3.2 課后評價
設計課后練習題,要求所有學生準確完成針γ扛瞿勘晟杓頻牧廢疤猓并根據批閱情況進行改正。
4 教學設計
4.1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導學案,課后延伸的拓展資料;多媒體課件;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等有關實驗儀器;大腸桿菌細胞(細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蟲(原生動物)等單細胞生物和水綿、蛙血涂片等多細胞生物的觀察材料;組織各組組長錄制有關臨時裝片的微課視頻。
學生準備:準備制作裝片的實驗材料;學生組長課前錄制臨時裝片的微課程視頻。
設計意圖: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課前培訓各小組長,以便以后協助教師指導同學正確使用顯微鏡。
4.2 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初中生物學習中所觀察到的精美細胞圖片,引導學生描述這些細胞的名稱及形態、它們的共同結構及最好的研究方法等。
學生認真觀察、小組討論后回答: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呈長方形,位于外部保護內部細胞;保衛細胞由兩個半月形細胞組成,控制進出葉子的氣體和水分的量;肌肉細胞呈長梭形,有收縮功能;神經細胞呈星狀,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傳遞效率,紅細胞呈圓盤狀有利于氣體的交換。這些細胞的共同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最好的研究方法是用顯微鏡觀察。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初中有關知識,導入新課。
4.3 教學過程
(1) 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學生回顧初中所學顯微鏡的知識,討論正確使用低倍顯微鏡的步驟;教師播放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視頻,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視頻內容包括: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和用具;實驗過程(低倍鏡的使用方法:取鏡安放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的使用方法: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高倍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收鏡。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顯微鏡各部分結構并討論使用方法。學生再通過視頻的收看,明確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步驟,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 使用高倍鏡觀察標本。
教師將已準備好的標本,如大腸桿菌細胞(細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蟲(原生動物)等單細胞生物和水綿、蛙血等多細胞生物涂片發放給學生。學生結合導學案進行小組討論,在操作顯微鏡的過程中學會使用高倍鏡觀察各種細胞,明確顯微鏡操作過程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并填寫導學案的相關內容。
利用裝片進行高倍顯微鏡的操作練習,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會、感受高倍顯微鏡使用方法,并鍛煉學生交流、表達的能力。
(3) 制作并觀察臨時裝片。
教師播放各小組組長錄制的臨時裝片制作方法的微課視頻(黑藻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菠菜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并總結不同生物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用單個細胞或單層細胞的材料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是: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鑷子夾起一小塊材料放置于載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勻或展開,蓋上蓋玻片;多細胞構成的器官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雙面刀片在葉的上表皮劃一個小方塊,用鑷子撕取方塊中的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的清水中展開,蓋上蓋玻片)。
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學習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之后組內學生分工,分別利用不同材料制作臨時裝片。每一組成員先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再交換觀察、交流制作的體會。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視頻,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并通過親手制作,在觀察中學會分享、交流。
(4) 實驗結果記錄。
教師在導學案上設計一個觀察記錄表,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結果填入表1。
學生邊觀察邊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觀察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5) 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
① 試歸納觀察到的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共同點,并描述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可能原因。
② 大腸桿菌與本實驗所觀察到的細胞有什么主要區別。
③ 從上述記錄表中,能得到實驗的結果和結論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① 不同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大小上千差萬別,細胞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是這些細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是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分化的結果。
② 大腸桿菌沒有明顯的細胞核,沒有核膜,細胞外有鞭毛等。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認識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
(6) 評價反饋。
教師要求學生比較在光學顯微鏡下所看到的真菌細胞、植物細胞、動物細胞與原核細胞的區別(表2)。
學生在學案上獨立完成在光學顯微鏡下所看到的真菌細胞、植物胞、動物細胞與原核細胞的區別的列表比較。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獲得教學效果反饋,并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鋪墊。
5.4 課堂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這節課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總結、歸納、交流和表達能力。
5.5 板書設計(略)
6 教學反思
(1) 本節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實驗與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發展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 通過這次實驗,學生掌握了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高倍鏡的使用方法,規范了操作程序,培養了歸納和總結能力,也為后面的實驗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3) 教師重視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突出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從教學方法上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
(4) 實驗材料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個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良好機會。在過去的教學中,筆者一直把現成的實驗材料直接分發給學生使用,忽略了這一重要資源的利用。
經過研修,我發現自己對培訓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以前,上網給人的印象就是聊天、游戲,偶爾是在需要時上網查找些資料,拼湊點東西。而好的教育論壇卻不是這樣,它是一個現代化的、跨躍時空、地域界限、多層面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的網絡交流互動平臺。在那里可以和全國各地的優秀教育管理者、教師、教研員、教育專家學習、交流、探討。在那里可以遇到好多的名人、專家,可謂人才濟濟。在那里也可以常能獲得最新的教育教學改革信息和成果。在感受著這些名師、專家們的精彩的同時,我也會被一些不知名的一線教師們的真實、鮮活的反思案例所感動,課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在那里都可以品嘗到。
應該說在網絡中學習,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實踐,是在體驗著別人的實踐,感受著別人的內心思考。在網絡的學習過程中,我還從中學習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最近,天天在一定時間學習,并參與其中,這樣對自己的幫助很大。每天我都記一定的學習筆記,寫下當天學習心得,堅持下來發現收獲頗豐,我也喜歡上了這種學習方式。通過這次學習使我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從中學到了很多處理問題的方式。每看完一個案例,都會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思想,讓我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若是出現這樣的問題應如何去處理。把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樣慢慢積累,發現自己也學到了不少東西。網絡是個新天地,那里有學不完的知識。網絡是科技信息的大全,漫游其中,
仿佛走進大千世界,你需要什么,那里就有什么,就看你有沒有本事從哪里找到。這幾天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只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才不會落伍,才能與時俱進,永不言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強網絡學習,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當中。
幾年的生物教學,我自認為是扎扎實實,把課本吃透了,但是,經過了這幾天的培訓之后,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和認識依然是停留在了膚淺的表面,對很多深層次的內容和思想我都還沒有領會到。到今天本來覺得薄薄的幾本書,我現在剛剛意識到它的博大精深。
首先,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我們刜中時的教材編排就是先植物后動物然后才是人,而現行教材是完全打破了原來的教材編排次序,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種編排別別扭扭的,不如以前的教材編排合理。經過這幾天的研修,我終于明白教材為什么這么編排了,現行教材更注重生物與生物圈的關系,看問題的角度更宏觀一些。
【摘 要】“變”是課堂教學的一大特點。由于課堂是動態的,因而會有一定的變化,不會按照預設一直進行。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活躍,大腦閃現的問題多。為此,如何將這些生成性問題轉變為有效教學資源成為關注熱點,本文將深入分析生成性問題轉變為有效教學資源的途徑。
關鍵詞 初中生物;生成性問題;有效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會不時涌現出一些生成性問題。以往大多教師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置之不理”,因為教師為了“挽回面子”(由于沒有充分預設);或是簡單應對這些生成性問題。如此,大好的教育資源白白浪費了,學生的生成性問題由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下降。為了,探討生成性問題轉變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成為課堂走向高效的必要。
一、巧用追問,引領學生思維深入發展
利用追問能有效應對課堂中的生成性問題。課前,一般教師都會預設各種問題,但是,由于學生思維很活躍,經常會迸發出一些預設之外的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巧用追問,引領學生思維深入發展的同時將生成性問題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例如:在學習初中八年級生物《動物的生殖》這一課時,利用追問的方法,成功應對生成性問題,并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預設:利用鯽魚、蟾蜍為代表,引出二者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即體外受精和卵生。利用大象和狗為代表,引出二者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即體內受精和胎生。課堂上,利用多媒體以表格形式呈現,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學習內容。教師原先的預設是讓學生看表格,尋找規律。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突然迸出兩個問題:體內受精的動物一定就是胎生的嗎?能不能是卵生的?體外受精的動物一定是卵生動物嗎?教師先贊揚學生能夠大膽提出問題。以下為教學片斷:
師:有學生認為體內受精的動物有可能是卵生的,你們能舉出例子嗎?
生:(陷入思考)
師:大家再想想我們學過的卵生動物有哪些?
生:昆蟲、兩棲類、鳥類、魚類等。
生1:我知道了,昆蟲是雌雄異體,屬于體內受精,卵生的。
生2:也就是說體內受精的動物有可能是卵生的,并不全是胎生的。
師:非常棒。體外受精的動物一定是卵生動物嗎?
……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靈活應對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先是贊揚,再利用追問,逐層深入,變師答解疑為學生自主解疑。學生跟著教師的問題,快速思考,得出答案。這樣一來,生成性問題轉變為教學資源,教師以追問形式活躍學生思維。
二、組織討論,再次點燃生物課堂教學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不失為一種應對生成性問題的好方法。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加以重視,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這一問題,能將生物課堂教學再次點燃。而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其內心也得到滿足。學生在討論中,學會思考、分析,尋求問題答案。而如果教師直接給出問題答案,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則顯得意義不大。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人的生殖》這一課時,以組織討論的形式,應對生成性問題,將生物課堂點燃。本課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以及人的生殖過程。學生了解了受精卵的發育過程主要是: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兒。此時,有一個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正常的女性都有兩個卵巢。如果一個卵巢摘除了,這位女性還能不能生育?此時,教師靈機一動,智慧理答,組織討論交流: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但是老師想傾聽你們的想法。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不時參與小組,一起與學生進行交流分析。有小組學生認為摘除一個卵巢是可以生育的,前提是另一個卵巢功能良好;有小組學生認為摘除一個卵巢會對生育影響很大,也有可能造成不孕等。師:大家再想想為什么有些女性要摘除卵巢?是什么問題?摘除卵巢對女性還會有什么影響?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之上的,主要是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將課堂推向。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巧用討論法,變生成性問題為有效教學資源;再結合學生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動手實驗,享受動手實驗探究樂趣
生物學科離不了實驗。在需要實驗探究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應對生成性問題。在實驗中,學生可以享受動手實驗探究的樂趣,也能借助實驗,解決心中疑惑。例如:在學習初中七年級生物《單細胞的生物體》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探究,成功將生成性問題變為教學資源。在講到“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這一知識點時,有學生提問:草履蟲,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是否也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此時,教師引導:假設能,你能用實驗驗證嗎?在教師的號召下,學生開始分組進行實驗,動手探究。教師給學生選擇的刺激物是:肉汁、食鹽。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四人一組,兩人利用肉汁實驗,兩人利用食鹽實驗,根據實驗得出結果。最后,學生總結:單細胞生物也能趨利避害。在這個案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并沒有盲目回答“能還是不能”,因為這樣只能讓問題喪失原有的利用價值。反之,教師引導學生以自主實驗的方式探究出答案,學生既能享受動手樂趣,又使實驗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出答案。因此,以實驗形式應對生成性問題,能夠有效將其轉換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總之,課堂隨時都有預設之外的問題,教師要靈活應對,凸顯出自身的教學智慧。當然,并不是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能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合理篩選。篩選之后,針對不同的生成性問題,利用不同的方法應對,讓問題的價值得以凸顯,并引領生物課堂教學走向精彩。
參考文獻
[1]孟昭學.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點滴[J].新課程(教師).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