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技進步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技術進步;索洛模型;貢獻度;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要素
中圖分類號:F012/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65-1285/c.2016.02.03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玨.技術進步對克拉瑪依經濟增長的要素貢獻度實證分析[J].克拉瑪依學刊,2016(2)17-2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高投入、高能耗以及人口紅利獲得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隨著環境污染、勞動成本加大、資源瓶頸問題的出現,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正迫切需要轉變為集約式的經濟增長,技術進步作為主要動力,其貢獻率大小已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當前經濟增長研究也多傾向于技術進步貢獻率分析。
一、模型的選擇
索洛模型作為技術進步增長理論的先驅,首先提出技術進步的概念,即除了資本和勞動以外的各要素之和為技術進步,又稱為全要素生產率(TFP)。雖然這種說法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相比仍顯粗獷,但其簡便的計算方式仍是衡量技術進步貢獻度的最優途徑。根據1992年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作用測算工作的通知》中使用增長速度方程的建議,考慮到充分利用現行統計體系(指標、采集口徑、加工方法等),本文確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結合“索洛增長速度模型”對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作用進行測度。
1.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表示如下:
Y=AKaLb
其中Y代表生產總值,K代表資本投入,L代表勞動力,A表示外生的技術進步因素,a、b為假定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的彈性系數。在CD生產函數計算時,由于部分年份投入要素資本和勞動力變量之間常常相關程度很高,因而參數估計時會遇到多重共線性問題,系數矩陣將是奇異的或接近奇異的,其逆矩陣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極不穩定。因而,當二元回歸式不能直接應用時,可將生產函數做如下變換取對數得:
In Y=In A+alnK+b In L
由于假定規模報酬不變,即a+b=1,則上式可變換為:
InY/L=In A+a InK/ L
采用這種方法,需要較多年份的歷史數據,樣本過少會使回歸結果缺乏代表性。同時,對回歸結果必須進行統計檢驗,只有當檢驗獲得通過,并且經濟意義合理時,才能用回歸出來的參數評價技術進步。衡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參數時,回歸方法和模型密切相關,模型不同,回歸估計的參數可能差別很大。
2.通過步驟1得到資本彈性系數a后,根據規模報酬不變得到勞動的彈性系數b,然后依據索洛增長速度模型如下:
Y/Y=aK/K+(1-a)L/L+A/A
其中Y、K、L、A分別表示產出、資本、勞動、技術進步的增量,Y/Y則代表產出的增長速度,進一步可以推出:
A/A =Y/Y -aK/K-(1-a)L/L
從而得到技術進步增長率,其中A/A解釋作為新的要素,當資本和勞動要素出現邊際收益遞減時,長期經濟增長是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的。
二、克拉瑪依市技術進步增長模型的建立
(一)克拉瑪依市概況
克拉瑪依市是新疆僅有的3個地級市之一,以石油石化工業為支柱產業,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7.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19.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億元。“十二五”初步估算年均經濟增長率為8.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66∶84.93∶14.41,處于工業化后期前半階段,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1]
(二)指標數據的采集
合理的指標是開展實證分析的前提,全面而翔實的數據是模型得以成功運用的基礎。選取指標時,首先要求指標要具有現實意義;二是指標應為增長要素或關鍵要素,剔除異常數據;三是確保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具有相關性,對各指標進行關聯度檢驗,關聯性較大的予以保留。本文選取克拉瑪依市1978―2014年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克拉瑪依市宏觀經濟數據庫系統。[2]資本量K投入指經濟系統運行中所使用的資本量,可用固定資產投資額來表示,勞動力L投入體現可用在崗職工人數表示,產出Y用生產總值表示。
三、克拉瑪依技術進步增長模型推算
(一)克拉瑪依1978―2014年技術進步增長率推算
將克拉瑪依1978―2014年數據標準化處理后代入IBM SPSS19分析軟件,設定因變量為InY/L,自變量為lnK/L,結果如表1、表2。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系數通過t檢驗,R2擬合程度很高,F值符合要求,自變量和因變量直接的相關關系是成立的。從而得出a=1.326,根據假設規模報酬不變,b=-0.326,資本、勞動力與GDP的關系可以用下面的線性方程表示:
Ln (Y/L) =-3.058+1.326ln (K/L)
但問題在于測算的勞動貢獻系數為負,與傳統經濟理論相違背,需要進一步展開定量及定性分析,從定量角度將勞動、資本與產出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
在崗人數與產出相關性不大,固定資產投資與產出高度相關。進一步展開定性分析,1999年前,克拉瑪依市是新疆石油管理局一家企業獨大并由它承擔教育、醫療、廣電、物業等各項企業辦社會職能,職工人數在全市就業人口中占絕大多數;1999年后,隨著中石油全面深化改革,新疆石油管理局職工大量買斷下崗和改制分流,3年間職工人數下降近26%,同時駐市央企一分為五,在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后的3年間,總產值上升63%,可以解釋為原有勞動力冗余,減員增效效果明顯。為了剔除這一勞動量異常因素,以1999年為節點分為兩個階段,從央企改革前和改革后再次進行檢驗分析。
(二)分階段回歸分析
首先,對1999年克拉瑪依經濟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符合要求,K、L與Y均高度相關,勞動投入數據可以保留,然后進行回歸分析。
將2000年之后數據進行同樣相關性分析,K、L與Y均高度相關,進行回歸分析。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系數仍然通過t檢驗,R2擬合程度很高,F值符合要求,自變量和因變量直接的相關關系是成立的。從而得出:
央企重組前 a=1.119,b=-0.119
央企重組后 a=1.13,b=-0.13
對比表1全階段時期的K和L彈性系數,可以作出判斷,央企重組對克拉瑪依經濟影響是巨大的,結合表3、表4,說明在不同階段克拉瑪依勞動力的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很小,說明勞動效率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三)分階段貢獻率分析
1.前階段要素貢獻度分析
利用以上表3數據代入索洛增長速度函數,計算出不同階段產出要素投入的增長率以及要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度,計算結果如下:
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經濟增長要素作用,將表5中各要素用下列各圖對比。
從表5、圖1、圖2、圖3、圖4可以看出,1978―1999年克拉瑪依經濟規模受新疆石油管理局一家企業獨大的影響,城市經濟體系基本依賴石油勘探開發及礦區建設,而油田發展又受集團公司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在經濟增長中資本投入貢獻額度最大,但資本投入方式仍是粗放式,其作用受油田開采難易影響,忽上忽下、波幅巨大,比如1978年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增長一倍,但產出僅增加6%。本階段勞動貢獻度圍繞軸線不明顯,表現為勞動力貢獻副作用明顯,這與在該階段管理局對油田職工子女包分配,導致勞動力冗余、生產效率低下、新增就業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很小的實際情況是吻合的。技術進步貢獻度則圍繞軸線上下波動,波幅相對較窄。通過比較,技術進步與資本貢獻存在一定程度的負相關性,表明克拉瑪依技術進步要素對經濟發展發揮了穩定劑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緩沖資本負增長帶來的副作用。這一時期資本投入決定性大而效率低,平均資本投入增長為12.05%,但帶動的產出為9.21%,多數年份投資決定經濟增長幅度,部分年份技術進步決定經濟增長幅度。
2.后階段要素貢獻度分析
將央企重組后階段表4的彈性系數代入索洛增長速度函數,形成表6。
可以發現,2011―2014年,K貢獻率和技術進步全要素貢獻率嚴重異常。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央企投入基本不變的情況下,2011―2014年,克拉瑪依市財政累計融資140億元用于會展中心、文體中心、工程教育基地等民生工程建設,并沒有產生明顯的經濟收益,故反映在經濟指標上是K增長率40%以上,而Y增長率僅為1%~5%。因此,將異常年份數據剔除,得到新的平均增長率。
從表7和圖5、圖6、圖7、圖8可以看出,在此階段最明顯的是勞動貢獻度開始上升,主因是克拉瑪依第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第三產業在經濟中占比從10%上升到21.9%,第三產業吸引了大量就業人員,新增就業對經濟貢獻度開始顯現,年均貢獻率從-4.8%轉為4.03%。資本貢獻度有所下降,但占比仍然很大,主要是石油石化央企在克拉瑪依經濟中占比仍在77%以上。由于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克拉瑪依經濟受國際油價影響開始增大,2002―2006年國際油價從20美元起步至70美元左右,克拉瑪依經濟同期實現兩位數的增長,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油價從147美元高點跌至60美元,下降55%,克拉瑪依經濟應聲下跌27%,其中值得欣慰的是地方經濟的增長開始產生一定的緩沖效應。在此階段,技術進步貢獻度圍繞軸線波動明顯增大,表明技術進步在經濟中的作用正在加大,其三個特點:一是在央企重組前技術進步貢獻率為正的年份占全部的年份54%,央企重組后占到73%,技術進步正逐步成為推進克拉瑪依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二是技術進步在經濟波動中的穩定劑作用也日益明顯,技術進步對資本貢獻度的緩沖使得經濟增速波幅收窄;三是除個別年份外,技術進步與資本貢獻開始呈現正相關,說明資本投入中技術進步含量在增加,生產方式正向科技型、集約型轉變。
四、結論
總體來看,改革開放后克拉瑪依市的技術進步呈現了這樣一些特點:波動很大,作用增強,有效緩沖。首先,相對于絕大多數的城市技術進步貢獻度分析,我們發現技術進步貢獻度在克拉瑪依市波動幅度很大。這是因為克拉瑪依市的經濟目前是特例,不僅對一般城市,就是相對東營、庫爾勒等石油城市,克拉瑪依也缺乏其他規模支柱產業彌補石油產業,導致單一資本投入占比高,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必然造成技術進步貢獻率波動大。其次,技術進步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可以量化的科學技術進步作用,也包括政策、制度、創新等不能量化預測的部分,站在這個角度看待克拉瑪依的技術進步作用日益增強,無疑證明克拉瑪依的科技發展、技術創新以及科技、經濟政策是有效的、成功的。最后,從克拉瑪依近40年的經濟增長來看,雖然有波動但日益穩定,在勞動力貢獻不明顯、資本貢獻波動大的情況下,技術進步起到非常重要的緩沖穩定作用,對城市經濟、社會民生的穩定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促使勞動貢獻度逐步趨穩,技術進步貢獻度更呈現逐步走好的態勢。
五、發展建議
1.以技術進步推動主導產業升級
石油工業今后一段時期仍是克拉瑪依的主導產業,它既有成本高、投入大、遠離市場的劣勢,也有資源獨特、產品特殊、區域核心的優勢,這種優勢資源的稀缺性在過去是克拉瑪依科技進步的基石,抓好稀缺性開發就能使產業具有市場活力,而稀缺性開發的關鍵就是技術進步。因此,克拉瑪依要更加注重技術進步的力量,通過不斷提升石油產業中技術進步要素含量,保持并促進石油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保障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
2.以技術進步發展新興替代產業
產業替代是最徹底的集約發展模式,它可以擺脫原有產業的束縛。[3]46在資源型產業穩產期積極推進產業替代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關鍵點。克拉瑪依在新疆已經具有比較高的技術積累,也具有發展替代產業的物質基礎,發展3大新興產業,充分利用已有的技術、資金和人才優勢,借助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工程教育基地建設東風,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疆科技創新高地,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創新體系,實現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
3.以技術進步作為經濟發展衡量標準
在經濟新常態下,從國家到地方已逐步放棄單純GDP考核經濟發展的做法,克拉瑪依無論經濟規模還是產業結構都不應再維持單一的GDP考核機制,應納入以新加坡經驗的技術進步要素生產率改善做相應評價,特別是把經濟分解為3個產業,進行技術進步要素生產率的統計和核算,克拉瑪依正在申報的“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建設就可以將其作為試點,當然,這需要一系列制度、機制、資本、人力等環境要素改革的相應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宋嶺,秦放鳴,孫慶剛.大力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關鍵詞:建筑電氣設計;高低壓配電系統; 照明設計;可靠性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合理設計建筑電氣的各個系統,對滿足建筑功能要求及節約基建投資是極為重要的。在實際的設計中, 往往由于工程的周期短、時間緊、任務重,沒有處理好電氣設計各方面的關系, 致使建筑電氣設計總體質量不高。本文將在筆者結合工作實踐的基礎上, 逐步找到改善建筑電氣設計水平的有效途徑。
1 建筑電氣設計的基本要求
建筑電氣設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高壓與低壓供配電系統、照明系統、動力系統、電氣設備的選型及安裝、配電箱系統、電纜導線敷設等,對上述設計內容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可靠性、簡潔性以及選擇性。
1.1 安全性。確保在進行任何操作、切換時,工作人員極易設備的安全,并且還可以在較為安全的條件下進行日常的維護和檢修。對于電氣設備而言,需均在額定電流、電壓的情況下運行,在發生事故時能夠安全切斷事故區域的供電。
1.2 可靠性。根據實際用電負荷的等級,要求在各種運行方式下提高供電的連續性,從而確保供電的可靠性。
1.3 簡潔性。主結線應盡可能簡單、明顯,并且無多余的電氣設備;投入或切斷某些設備、線路時的操作應方便,分合閘設備安裝的位置需直觀。這樣不僅能夠避免誤操作,同時還可以使系統運行的可靠性有所提高,在處理事故時也能更加簡便、快速。另外,簡潔性還體現在具有適應發展的可能性。
1.4 選擇性。從事故范圍最小化的角度考慮,電氣設備的選擇性也是設計中不應忽視的問題。選擇性通常都是從不同整定電流的配合以及斷路器脫扣時間的配合加以設計,然而選擇性的提高必然會導致經濟性的降低,因此,建議在較為重要的回路中考慮選擇性。
2 提高建筑電氣設計可靠性的有效途徑
2.1 選擇合理的供電方式
建筑電氣設計中供電方式通常有很多種選擇,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其一,10kV 高壓側雙電源進線。該供電方式可以通過箱式四工位開關或是分段開關實現環網功能,并經由聯絡開關柜后至變壓器。低壓側通常采用單母線進行分段,正常情況下為分段運行;
其二,10kV 高壓側單電源進線,低壓側單母線分段或不分段。在上訴的兩種供電方式中,第一種的可靠性比較高,但是前期投資較大,而第二種雖然可靠性較之第一種稍低,但是其總的投資成本較小。就當前的情況看,第二種供電方式的可靠性已經基本可以滿足一般建筑電氣的要求,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則應盡量選擇第二種。須注意的是,考慮到以后的發展,配電室再設計時應預留出一定的位置,以便能夠安裝高壓進線柜。
2.2 變壓器容量和臺數的選擇策略
在建筑電氣設計中,合理確定變壓器的容量及臺數是確保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內容,而且在進行選擇時應盡量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日后負荷的增長,因此,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計算出近期和遠期的負荷情況:
2.2.1 負荷預測法。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的建筑電氣設計中,近期每戶的用電負荷大約為6kW;遠期負荷約為8kW。
2.2.2 單位面積法。根據有關資料中介紹的經驗值,我國建筑電氣設計用戶的單位面積計算負荷大約為:近期35W/㎡,遠期70W/㎡。基于上述兩種計算方法得出的結果,由于用戶的作息時間不同,取同時系數,同時考慮到變壓器的功率因數以及經濟運行,取其最佳的負荷率及功率因,然后計算出近期和遠期的變壓器容量。可將近期容量作為變電所的變壓器容量,并預留出遠期的變壓器容量,這樣就能夠滿足建筑電氣的用電需求。
2.3 進戶線及室內電氣設計
為保證用電安全,在建筑內應采用TN-C-S 和TN-S;進戶線必須采用三線制進線。電氣線路的分支數不應少于5 回;調電源、插座電源和照明電源應分路設計;廚房及衛生間的插座電源宜設獨立回路;空調電源回路導線截面積不應小于4㎜2,其它回路不應小于2.5 ㎜2。室內電氣設計的其它方面,要做到每間房、廳四面墻至少有一個插座,但客廳應適當增加插座數量。
總之,住宅室內電氣設計應有超前意識,宜一次性投資,這樣才能避免以后因更換導線或增加插座而產生麻煩、美觀等問題,同時能夠增大電氣安全和防火安全系數。
2.4 合理的配電系統
在電子技術愈演愈烈的今天,已經很難估計會出先何種家用電器產品,特別是廚房用電設備為適應這種難以預料的發展,除了在廚房設置較以往多一些的插座外,其供電回路的容量也適當放大,可視住宅面積大小,其配電線路選為:BV- 3×4㎜2。對于面積較大的高級住宅,其安裝容量按家用電器的設置累計而成,通常大于10kw。單身公寓面積雖小,但“五臟俱全”,其用電量約為3~4kw/ 戶。在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今日,提高用電可靠性、縮小停電范圍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有些設計中, 應給予廚房用電一個專用回路,其上設置IΔn=30mA 的漏電斷路器;客廳、餐廳及臥室用插座則由另一回路供電,其上亦設IΔn=30mA 的漏電斷路器; 照明、空調用回路不設置RCD,原因是它們可視為固定安裝設備不會像電吹風、電熨斗這些時常要拔出插入的設備,使人們有發生間接接觸觸電事故的可能。如果照明、空調配電線路發生漏電,當漏電電流達到300mA 時,則電流總開關跳閘,防止電氣火災發生的可能。
2.5 建筑電氣設計安全技術
2.5.1 防人身電擊技術。在自動切斷供電的保護措施中,采用TN或TT 接地制式對低壓配電系統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漏電保護電器作為實用的防電擊措施之一,已為廣大電氣設計者、管理者及使用者所接受,并付諸實踐。RCD的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用電水平,成為防觸電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RCD 在使用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RCD 無法對因種種原因引起PE 線電位升高進行檢測。因為RCD所檢測的僅只L1、L2、L3 相線及N線導體中是否有剩余電流,而無法檢測出具有保護功能PE 線是否帶剩余電流。RCD 的這種不足是可以通過等電位聯結保護措施來彌補的。
2.5.2 防電氣火災技術。近年來,電氣火災不斷增加,已居火災起因首位,電氣設備或線路故障起火是十分常見的起火原因。電氣故障主要是帶電導體之間的短路和帶電導體與“地”之間的短路。這里所說的“地”是泛指與地有聯系的設備外殼、金屬管路及構架等外露可導電部分的短路,通常將前者稱為短路,后者叫做接地故障。接地故障雖也表現為短路形式,但它在短路電流值、故障后果和保護措施上與相間短路均不相同。能引燃起火的電弧電流在500mA 以上,IECTC64 認為RCD是防范電氣火災的措施之一。在設計中,將防電氣火災的RCD 保護設備設在進線處。當電源總箱供電范圍內任一處發生能引燃起火的接地故障時,進線處的RCD 都能及時切斷電源的,從而避免電氣火災的發生。
3 結論
總之, 電氣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層建筑的使用質量,只有經過仔細的研究,根據實際情況, 綜合考慮設計的經濟性可靠性安全性,在靈活運用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電氣設計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孫鳳娟.如何提高建筑電氣設計的可靠性和經濟性[J].科技信息,2010(5).
[2]張建忠.建筑電氣設計的可靠性與經濟性探討中[J].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1)
[3]徐海寧.呂紅燕.李文林.提高建筑電氣設計的可靠性和經濟性[J].城市建設,2009(3).
[4]王其林.論建筑電氣設計的可靠性和經濟性工[J].程建設與設計.2009(3)
【關鍵詞】科技進步 工藝美術 發展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豐富的歷史內涵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工藝美術起源于人類開始制造工具的時代,大多都是由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同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工藝美術”這一概念產生于近代歐洲,即莫里斯的“工藝美術運動”,在中國,他作為專用概念的成立和使用是在20世紀初期。這以后,許多學者都對“工藝美術”進行詮釋,最新的是吳山1987年主編的《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工藝美術”條目作如下解釋:工藝美術是“造型”藝術之一[1]。工藝,是工業的一種加工手段,即體現從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工業技藝”或“工業藝術”,但并非所有工藝都是藝術的,工藝美術應具備對一定物質材料作藝術加工的因素……
李硯祖曾在他的《工藝美術概論》中說:“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偉大才智的標志。技術具有不斷發展和進化的本質屬性,作為社會生產力的要素,它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動力。”他又說:“工藝材料、技術與藝術是工藝美術的三大構成要素。……技術是造型的手段,沒有工藝技術就沒有工藝造型,也就不可能有工藝美術的存在。”[2]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工藝美術必受到技術上的制約,這就使得工藝美術與科技有著密切的關系,科技進步促進中國工藝美術發展。
1 石器時代
設計藝術理論研究學者諸葛鎧認為“藝術起源于300萬年前石器制作的那一刻起”。原始人類為了獲取生活資料,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只有攝取自然環境中的現存工具,如木材、石頭等。經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用礫石(鵝卵石)來作為原材料,而且其中的許多的石器保留了圓潤的一端便于手握,另一端打擊成缺口作為刃部。他們認為這樣更有利獲取生產資料。
原始人類在沒有任何技術的直接承繼的初期,要取得一點進步往往都要經過若干萬年的時間。如從距今300萬年前的到距今175萬年前的石器發展,也只是從一些粗糙簡單的礫石器,發展為具有不同用途的砍砸器、盤狀器和球形器等。然而,當發展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時,石器已經從最初的粗糙、簡單、品類單一到精美、復雜和品種多樣,如對玉器的雕琢,最具代表的是玉龍。
若沒有高超的技術,那半圓的、形神兼備的玉龍如何雕琢得成功?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材料性能的認識,進而利用材料的特性發明了新的技術和新型器物。比如石器時代穿孔技術的發明,可以說是石器制作技術上的一項突破,它的發明導致了帶柄石器工具的產生,如石斧、骨針等,而骨針又可以縫織皮毛,這又影響了服飾工藝的發展,可視作技術對工藝美術的影響,他們既具有審美功能,又有適用功能,當然在當時是以適用功能為主的。
2 陶器時代
當兩個石頭碰撞達到一定的溫度時,就產生了火花,也就開始了火的使用,這是人類技術史上了一項偉大發明,作用之一就是導致了制陶技術的產生。陶器是農業定居生活的產物。在火未發明之前,人類要想裝液體,只有把泥土捏成碗的形狀,然后把他曬干,但用這樣的容器盛水,時間長了結果只能是碗被水融掉。幸運的是人們很早就發現了火,這使人類以自己的技術力量改變了物質原來的化學性質,制造出了一個嶄新的品類――陶器。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制陶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的,李硯祖先生曾在《工藝美術概論》中寫道:“從制陶工藝的發展來看,從陶土的不陶洗到陶洗、選擇,從手捏成型、泥條盤筑到慢輪制作,從裝飾上的磨光到畫紋飾、刻花、堆紋,從露天燒制到發明豎穴式和橫穴式窯,可以看到制陶工藝技術不斷進步發展的上升序列。”
中國彩陶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花紋精美、圖案繁麗、格式活潑,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然而這些彩繪要繪到陶器上是何等的不易啊!一次燒是不行的,有的要經過二次燒,甚至要三次燒,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就是要經過多次燒才能達到效果。二次燒的溫度要比一次燒的溫度低,這個過程要使用降低溫度的溶劑來達到這一目的。“唐三彩”是用鉛作為溶劑,然而鉛不穩定,具有流動性,溫度高了就回流淌下來,而褐色與白色較穩定,所以穩定的與不穩定的混在一起就形成一種非常美妙的色彩斑斕的效果。如果沒有高超的制造技術,不可能有這么震驚中外的工藝美術品。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制陶的溫度上升到1200℃時就產生了瓷,這最早產生在中國,這些瓷器給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又添了一筆。
3 青銅時代
據今4000年左右,中原地區邁入青銅時代的門檻,青銅工藝是繼陶器工藝之后又一輝煌的工藝美術創造。“銅是人類最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人類開始以天然銅緞制小件工具和飾物,繼而發明冶銅技術”[3]。但是在一開始并不能直接冶煉青銅,最先緞制的是紅銅,人們在冶煉過程中加入技術,最后才緞制成具有威懾力的大型的青銅器。據說,“最初,人們使用的是地表常與自然銅伴生的孔雀石、藍銅礦等,用這種礦石冶煉的銅是較純的自然銅。接著是開采氧化礦層中的礦石,冶煉出的銅往往含較多的砷或銻。含砷的銅經過冷鍛會很快硬化,其性能優于紅銅。可是,一旦采用了硫化礦石,由于在焙燒階段大量的砷要流失,所以煉出的銅又是較純的銅,其硬度不如砷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需要尋找新的物質來提高銅的硬度,銅錫合金就成為生產硬銅的基本工藝,并最終導致青銅時代的到來。顯然,同期的起源發展依紅銅、砷銅、青銅先后序列,也是由銅礦礦床的結構和性質決定的。”[4]
若沒有長期鑄銅經驗的積累,技術的提高,如何能鑄出像長信宮燈及司母戊大方鼎呢?這是目前世界上所見的最大的鼎,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1700多斤。今人知道古人制銅的方法主要有陶范法和蠟模法(俗稱失蠟法),有學者認為失蠟法不夠科學,因為在制作大型或細膩的青銅器時,當銅液還沒流滿蠟模時,銅液就已經凝固了。如果推測是運用分鑄法,那么在沒有發明焊接之前(焊接最早于周代)三腳鼎(作為烹飪器,便于在器體下用火加溫,但足是空心的)的三腳是如何安置上的呢?所以,有許多大型的、裝飾復雜的青銅器的制作至今都是一個謎。
另外,早商時期的在張家寨南街出土的一隊四腳鼎等更令人不可思議,兩鼎皆有1米高,重量一樣,是一對“雙胞胎”。就算用陶范法,制作內范和外番,也難以做兩個一模一樣的。
4 鐵器時代
發展到漢代時,鐵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極大地推動了漢工藝美術的發展,鐵與銅一樣也是外來的,但在當時鐵由中央控制,由于鐵的價格比銅低,所以鐵的使用非常廣泛,比如戰場上用的兵器、盔甲等還有農民耕作的農具都是鐵制作而成。到了清代,在安徽的蕪湖出現了很有名的工藝品類――鐵畫,它是用鐵片經過鍛打、焊接制成的室內裝飾品。據記載,“康熙年間,有湯天敵者,少為鐵工,與畫室為鄰,日窺其潑墨勢”。于是得到啟示,以鐵制畫。他制作的鐵畫蒼勁有力,古樸大方。在家具工藝中,已形成京作、蘇作、廣作、海作之分。蘇作保持明式傳統,廣作則重裝修,采用浮雕及鏤空等多種手法。[5]
以上所述石器、陶器、青銅、鐵器時代,從總的方面看科技促進工藝美術發展,技術的一次次提高,帶來了工藝美術的一次次飛躍。但是,在如今高科技發展的今天,有人認為中國工藝美術過時或者滯后了。而現代的工藝美術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化身了新的面貌存在。例如,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原用竹藤等編竹籃,改用成硬塑料皮編籃,這樣一方面為了抑制濫砍濫伐,另一方面二次利用了塑料,而且塑料的使用壽命比竹藤長。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科技還是同樣一如既往的促進工藝美術的發展,如現代制陶瓷的窯已不是以前用的柴窯了,而改用含高科技的電窯燒制,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產品的損失率。只是現代的工藝美術品大多是滿足人們審美需要而被放置在家中美化生活,使用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諸葛鎧先生認為,工藝美術作為一個行業和設計藝術專業中的學科方向,并沒有消亡。在審美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社會里,工藝美術在發揚傳統手工技藝之長,并與現代審美觀念結合,而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未來的時代里,科技的進步會使我們得到更多更美的工藝美術品。也許工藝美術會尋找出一個更好的出路。
參考文獻
[1]諸葛鎧著.《設計藝術學十講》.山東畫報出版社,P12.
[2]李硯祖著.《工藝美術概論》.山東教育出版社,P10.
[3]《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百科權術出版社,1986年,P533.
新聞背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上月末成都春季糖酒會上獲悉,廣糧集團繼去年推出王老吉養生粥后,再次推出綠色罐裝的王老吉飲料 “王老吉蓮子綠豆爽飲料”,目前在做推介工作。廣藥在3月29日宣布成立廣藥王老吉大健康產業公司,廣藥集團旗下王老吉、敬修堂、潘高壽等品牌的非藥資產或將撥進該公司里面,包括綠盒王老吉業務。 廣藥集團宣布力爭在2015年實現“大健康產業”的規模達500億元。同時,集團計劃在2012年完成整體上市,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由此不難看出,廣藥集團對王老吉的吸金預期十分高。
筆者認為,對于廣藥集團來說,利用王老吉品牌,最合適的途徑是大力擴大綠盒王老吉業務,專注于涼茶產品,而不是本末倒置,去盲目地進行品類延伸。按照廣藥這樣的布局,未來面臨的將會是不可收拾的爛攤子,形成不可挽回的商業大敗局。
加多寶是品類專注的受益者,數年以前,可能沒有人會想到一種包裝的王老吉涼茶可以年銷售超過100億,現在由于商標權使用的不確定性,導致一家企業始終走專注品牌路線,另一家企業反而走品牌品類大延伸,美其名曰發展大健康產業,實際在飲鴆止渴,快速消耗王老吉品牌在消費者腦海建立的正宗涼茶的心智資源,也算是中外商業品牌發展史上的奇觀。按照正常人的思維,購買商標使用權的加多寶一方更有理由去全面開發王老吉多品類產品,去賺取快錢,不必過于在意王老吉品牌的貶值,現在反而顛倒過來,擁有王老吉商標的廣藥,急功近利,過分透支王老吉的品牌價值。
沒有節制地進行品牌的品類延伸,長期來看對品牌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華倫天奴、金利來、花花公子、維珍等品牌,就是因為沒有選擇地品類延伸和商標授權,最終走向末路。一個真正偉大的品牌,在一個品類上獲得極大成功,還需要有拒絕唾手可得的品類延伸利益和商標授權的金錢誘惑的雙重勇氣。國內最大的毛巾品牌潔麗雅,把品牌延伸到內衣和襪子產品上,聽說這些產品的銷售還是不錯的,但對于潔麗雅品牌來說是造成損失的,其實潔麗雅內衣和襪子是走了先易后難的一條路,如果使用獨立的品牌,那就是走了一條先難后易的發展道路。霸王涼茶,其實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很多人都說有洗發水的味道,所以它的發展只會跟在王老吉、和其正等品牌后面,品牌壯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關鍵詞】建筑工程;技術改進;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都在倡導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綠色環保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我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應時代要求產生的。基于節能理念,建筑工業中也要應用節能技術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節能施工技術的應用,既可以保護環境,減少污染,還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體現了節能的真正價值所在。本文就主要以節能技術的創新應用為例子闡述了實現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對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1、節能施工創新技術的重要性
節能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上的運用,就是要減少能源消耗,實現綠色建筑。節能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注重環境與建筑的相互協調,維持二者的良好鄰里關系,做到和睦相處;在施工建筑材料的選擇方面,要提前制定選購方案,材料本身要是節能材料,從采購到運輸、加工,整個過程也應該保證是綠色環保的,要實現循環再利用;在施工工作中,選用高素質節能建筑人才,技術使用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的技術和措施。
我國是一個能耗大國,大家應該積極響應號召,一切以節能減排為目的。節能施工技術在建筑方面的應用可以幫助我們盡量少用不可再生資源,節約土地、水、建筑能源等,同時也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場所和工作環境。節能減排體現在建筑行業,就是要從圖紙設計開始,到使用的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全面實現節能目標。建筑相關單位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章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標準條款,既保證正常施工運營,又保證節能減排,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應用節能施工創新技術的優勢
房屋建筑節能施工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可以應對時代要求,推動新能源的開發,加大對太陽、風能的使用,降低對傳統建筑材料的依賴性,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有效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節能施工技術本身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既可以推進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提升建筑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還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起到了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效果。
2.1 門窗節能技術的優勢
(1)采用新型玻璃。有一種低輻射玻璃如果制成中空的,比較適用于北方,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隔熱。它的傳熱系數是普通單層玻璃的1/4-1/3。這種低輻射玻璃的主要特點是反射率低,這是因為它的表面涂了一層半導體氧化物的薄膜,可大量獲得太陽的輻射能,對紅外光和可見光的透光率較高。因為對常溫下長波紅外熱的反射率高,因而有很好的保溫性能。
(2)提高外窗氣密性。在門窗框與墻縫間,設置泡沫塑料密封條,采用彈性松軟、密閉型材料;在框與扇之間,可以使用橡膠、泡沫密封條等;扇與扇之間之間可以使用縫外壓條等;扇與玻璃之間的密封可以使用彈性壓條等。
(3)門窗節能施工的控制要點。門窗嚴禁用射釘槍固定;墻體間縫與框之間的填充材料要嵌滿壓實,表面平整無裂縫;中空玻璃的安裝要符合要求規定,彈性止動片要安裝在玻璃兩側,間距不大于300mm,壓條連續時,第一個彈性片應距槽角50mm。
2.2 屋面節能技術的優勢
(1)合理選擇保溫材料。保溫材料有很多,板狀的有水泥聚苯板、聚苯乙烯板、加氣混凝土塊等,散料澆水泥現場澆筑的有浮石、爐渣、珍珠巖等。在選用屋面保溫隔熱材料時,又按照有關設計要求和產品規范,選擇容重低、吸水率低、導熱系數小的保溫材料,材料保存方面要注意防水防潮,在施工時,如果有必要,可首先進行適配。
(2)倒置式屋面。傳統屋面構造中,防水層在保溫層上面。所謂倒置式屋面,就是將這兩層顛倒。因為在傳統工藝中,通常使用水泥珍珠膨脹巖、礦棉巖棉等非增水性材料,如果吸濕,會增加導熱系數,因此需要一次建立防水層、保溫層、隔氣層,復雜了構造,增加了造價。同時由于防水材料位于最上層,老化的加速會導致縮短防水層的壽命,為防止此現象的發生而加鋪的保護層,會增加額外投資。
(3)屋面綠化。經過綠化的屋面,可以降低屋面的表面溫度和屋面下的溫度,同時還可以降低建筑物周圍環境溫度。種植屋面保溫效果明顯。
(4)屋面保溫施工的注意要點。首先,保證基層施工的平整和干燥。其次,板材之間的粘合要牢固,松散材料的鋪設要保證厚度、壓實、平整。再次,在基層防水層的鋪設完畢后,要及時進行保溫隔熱層的施工,還要防止保溫隔熱層的受潮、受損。然后,保溫層厚度的偏差不能超過5%的范圍。最后,要在保溫層上設置封閉隔離層。
3、實現節能施工技術對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幾點建議
20世紀70年代,由于世界能源危機的爆發,促進了建筑節能技術的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意識到建筑節能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當時特殊的國情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嚴重制約了節能技術的研究和發展。當下,對環境的重視,和諧發展觀的提出,說明我國已經把節能施工放在了足夠的高度。建筑市場上各種節能減排技術的使用,使得我國建筑工程空前發展,能源浪費的情況進一步呈現下降趨勢。關于實現節能施工技術對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應主要朝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1)加強節能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房屋建筑節能減排技術還處在幼稚階段。雖然,國外的節能技術應用已經到達非常成熟的地步,并且依然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但是在理論方面的研究卻不夠系統,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來供我們學習借鑒。因此,我國的研究人員要在節能理論方面做大量工作,促進我國專業人才的學習,最后為我國建筑工程服務。
(2)新型節能材料的開發利用。在節能材料的市場,還是國外產品居于主導地位,這就會在無形中提高成本。因此,我國自己必須要研發節能材料,占領市場,降低成本,追逐超額利潤。
(3)借鑒國外先進技術。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其實是我們學習國外的三十年,建筑節能技術也不排除在外。雖然,經過不斷地借鑒和學習,,我們的節能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國外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這就要求我們要繼續更廣泛地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洋為中用,來促進我國建筑節能技術的發展。
綜上,我國的房屋建筑節能技術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從技術理論和技術層面來講,都能夠滿足我國建筑行業的基本要求,但是還是要繼續推進節能技術的廣泛使用和節能材料的研發,使得我國建筑工程朝向一個健康、穩定、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4、結語
節能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應用,不僅可以很好的造福人類的安居生活,還能夠實現建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將節能施工技術與建筑工程技術良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因此,要大力推廣節能施工等創新技術,加大投入,這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節能減排,還會使建筑行業發展更繁榮,同時促進社會進步。因此,我們要有效利用施工創新技術和先進技術,不斷研發新技術,發展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參考文獻:
[1]王金奎,史慧芳.窗墻比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中的應用[J].低溫建筑技術.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