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非專業學生;野生動物保護;教育
我國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方面,除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外,還先后建立了多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加大執法和專項打擊的力度,并積極開展各種科研和宣傳工作。國內大多數綜合大學特別是農林院校均開設了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相關的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及利用方面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保護野生動物不光是專業人士的職責,更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因此,不僅需要針對專業學生開設野生保護相關課程,針對非專業學生也有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必要。通過全面地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提升全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可以促進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野生動物資源永續利用。
一、高校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必要性
1.改善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現狀的需要
盡管各地政府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們付出了艱苦努力,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現狀仍不盡如人意,濫捕、濫殺、濫食、虐待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如藏羚羊事件、“打鳥界”現象、“虐貓”錄像、“活狐取皮”、地下熊莊等,讓人觸目驚心。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的餐廳有一半以上經營野生動物,且這些野生動物絕大部分來源于野外。由于人類的貪婪和生境的喪失,許多野生動物的處境日益艱難。然而,這種現狀并未引起普通大眾的注意,有些人甚至是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有必要在高校中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讓大學生了解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現狀,增強大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2.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的需要
大多數人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喜愛美麗的野生動物。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怎樣做才是真正地愛護動物。日常生活中,一些關愛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卻有可能是一種傷害。例如,許多城市人喜歡買野鳥來養,可是,在網捕、販運、買賣的全過程中,鳥的存活率僅為5%,市場上每出售一只野鳥的代價是幾十只野鳥的犧牲。有些家長給小孩子買小動物來養,本意是培養孩子的愛心,但孩子的喜愛多是一時的沖動,而不能很好地照顧動物,結果成了另一種謀殺。當人們在動物園、馬戲團等地欣賞動物表演的時候,他們可能不會想到,臺上的動物演員們曾遭受怎樣的血腥訓練和野蠻虐待……事實上,野生動物和人類一樣是地球的主人,同樣擁有生的權利,尊重和保護它們的生存權是社會文明的表現。大眾應該對野生動物保護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而在高校中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就如同種下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種子――受到教育的大學生們將來會走上各行各業,走進社會各個角落,他們將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教育周圍的人們,發動人們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物種資源。這對于提高全民族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有著深遠的意義。
3.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是未來世界的建造者、使用者和維護者,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物種的保護等等都需要他們來承擔。面對21世紀劇烈的競爭,面對信息時代知識與技術日新月異的挑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從專業型人才的培養轉為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培養。人才的“高素質”不僅體現在精深的專業素質上,還體現在良好的道德素質上。而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不但使學生擁有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領,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態道德。生態道德能喚起人們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愫,這對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也非常重要。
4.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大學生不僅熱情洋溢、充滿愛心,并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社會責任感。全國各高校幾乎都有與動物保護相關的社團,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觀鳥興趣小組、環保協會、綠色家園等等。這些社團長期開展各種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和保護生物的宣傳和實踐活動,如2003年江蘇省各高校發起了主題為“選擇”的全省高校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巡回展覽,參與的社團來自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廣播電視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揚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大學,活動內容包括標本展、繪畫展、攝影展、影片展等多種形式。此次活動,規模巨大,影響范圍廣泛,起到了十分良好的宣傳效果。在每年的“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活動中,也都活躍著大學生的身影。從越來越多的校園社團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對社會、對環境、對大自然有著深深的熱愛和使命感、責任感。但是,只有熱情是不夠的,大學生們還渴望擁有更多的動物保護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滿足其成長成才、發展興趣、展現自我的需要,才能為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添磚加瓦。因此,高校應該通過各種形式來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工作。
二、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課程設置
1.單獨設課
單獨設課可以開設專業選修課或者是選修課。
對于生態旅游、生態環境等鄰近專業來說,應該開設專業選修課。此類專業的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與野生動物打交道,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事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其他專業,可開設公共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的受眾面更廣,影響范圍更寬,更能吸引眾多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來。
獨立開課,可以擁有較充裕的授課時間,從而保證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教師還可靈活安排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此外,授課教師應為專任教師,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對教學質量才有保障。
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均沒有對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特別是針對非專業學生的教育,因此難以單獨設課或給予該課程充足的時間。
2.融合到相關課程
將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內容融合到相關課程中去,例如,融到環境保護學、生態學、生態旅游開發等課程中去,因為此類課程均會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野生動物方面的問題。例如,生態學會涉及到物種多樣性的問題,生態旅游開發會涉及到動物產品開發的問題等等,因此可將動物保護的相關知識融合其中。事實上,這種設課方式,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的重視度、業務水平等,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同時,由于授課時間短,學生無法深入領悟到真正的內涵,更不可能達到技能目標。此外,由于開設相關課程的專業并不多,故受眾面也有限制。
3.專題講座
由專任教師或外聘專家、學者定期進行專題講座,對于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來說,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式。特別是專家、學者們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多年,專業知識淵博,同時擁有豐富的保護宣傳教育經驗,更能以親身經歷和傳播技巧去打動
聽眾,收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如北師大的“周三學堂”,每周三邀請一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面向全校甚至社會開放,并通過網絡平臺向公眾轉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專題講座具有靈活性、易操作性和低消耗性的特點,在高校中應不難開設。但教學高層部門要提前統籌安排,除了保障師資外,更要保障講座內容的系統性、延續性、統一性,不能因隨意性使教學流于形式,影響預期效果。
三、提高野生動物保護教育教學質量的途徑
1.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教學質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線,而教學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因此,要提高野生動物保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培養一支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目前,大多數未開設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沒有專業教師,而專業人士也較少考慮到沒有專業設置的學校去任職。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委培方式或委派適合的在職教師參加進修深造,或者長期聘請鄰近兄弟院校的專業教師及相關單位專業人士擔任外聘教師。不論采用何種方式解決師資問題,都應考慮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才能從源頭上保障其教學質量。
2.目標教學明確,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教育,是為了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提高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同時滿足學生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課程設置的不同,其教學目標要求也不同。只有教學目標明確,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于專業學生的教學,不僅要求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同時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而對于非專業學生的教學,其目標則是注重于使學生了解野生動物保護的常識,促進保護意識的提高,至少,使他們不成為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消費者。因此,針對非專業學生安排的教學內容不用過于系統、全面,理論性過強,而應偏重于安排動物保護的基本常識和基本技能,以及有助于道德培養的內容等。例如,專業課中必須安排“野生動物野外調查方法”這一內容,而選修課、講座等則不需要安排,但應安排諸如“動物野外救助與放生技能”等類的內容。
3.重視實踐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與專業課不同,針對非專業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神奇自然和偉大生命的熏陶與感染,感受到保護野生動物的刻不容緩,從思想深處植入動物保護的意識。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多安排各種實踐活動,例如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食用野生動物調查、野外觀鳥等,在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
關鍵詞:兒童立場;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閱讀課程;藝術課程;影視課程
當今社會,生態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社會才能得以持續發展。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對小學生展開生態道德教育,不能是枯燥乏味的說教,也不能是生硬呆板的規定,而是要基于兒童立場,發現和保護童心,理解并順應天性。基于兒童立場的生態道德教育,是指以兒童的認知水平及生活實踐為起點,關注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努力從生態問題出發,引領兒童以兒童的方式親歷自然,體驗感悟,使生態認知、情感和行為等自然地建立和生長,從而提高兒童的生態道德素養。事實上,課程是實施生態道德的載體。如果沒有相關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那么相對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策略方法研究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應將研究的著力點放在基于兒童立場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上。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以校本課程開發為抓手,開發和構建基于兒童立場的生態道德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呢?
一、挖掘生態德育內涵,開發“古典詩詞”“動物小說”閱讀課程
許多古典詩詞、動物小說作品均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素材,這些素材是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滲透和熏染的良好載體。為此,筆者搜集和系統地閱讀了古典詩詞、沈石溪動物小說等,研發了富有個性特色的生態道德教育的閱讀課程,旨在閱讀中滲透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
1.古典詩詞感悟生態美
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古典詩詞情景相融,意境優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風景的贊美。如果從生態美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些作品,不難發現其中描寫的種種生動鮮活的生命形象和清新雅致的自然風景,往往隱藏著生態美學的意蘊。古典詩詞的教學,教師要善于挖掘其生態美學價值,引導學生發現隱藏于詩詞中的生態美,感悟其所揭示的生命意義,讓古典詩詞教學成為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一條新路徑。不妨從美形、美情、美理3個方面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生態美。例如,體現鮮明的色彩美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通過由表及里、以淺入深,從感性認識至情緒體驗,循序漸進地以板塊組合法推進教學,引領學生感知、領略和欣賞古詩中生態美的情愫,發展他們的審美情趣。
2.動物小說親近自然
兒童是大地之子,較之成人,他們與大自然、與動物世界靠得更近些。兒童閱讀動物小說,更容易走進動物故事中的情境,更容易破譯動物故事的情感密碼,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兒童會在不經意間受到故事的感染和熏陶。在《沈石溪動物小說》閱讀課程開發中,筆者精選《狼王夢》《第七條獵狗》《保姆蟒》《刀疤豺母》《鳥奴》《最后一頭戰象》6本小說作為生態道德教育閱讀課程選讀書目,組織學生展開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圍繞“怎樣關心和保護動物”“怎樣理解動物之間的情感”等主題進行閱讀交流。在動物小說中,相親相愛的情豹布哈依,對主人忠心耿耿的保姆蟒,讓孩子改變了對動物的“成見”,原來動物也是有情感的。孩子們還學到了多樣的生態環境,那里有高山深澗,有森林湖泊,還認識到各種動物的不同生活習性等。教師引領學生在閱讀中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瑰麗,促進學生對動物故事的深入解讀,觸動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和意識。
二、凸顯生態道德教育元素,開發“‘護生畫集’欣賞”藝術課程
藝術課程中含有大量的生態德育元素,在對兒童展開藝術欣賞時,滲透生態道德教育非常自然、適切。如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不僅具有巨大的藝術審美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因素,對當下的生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筆者以豐子愷的《護生畫集》為依托,凸顯生態道德教育元素,開發生態道德教育藝術課程——“護生畫集滲透生態德育案例”,精選《護生畫集》中20個適合高年級學生欣賞的作品,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反復觀察、品味、表達,準確理解畫面和文字的內涵,引導學生將作品欣賞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深入其境,感受畫面的生態美。具體地說,如在《護生畫集》第2集中的“襁負其子”這一畫作的欣賞中,教師首先讓學生理解配文“母雞有群兒,一兒最偏愛,嬌癡不肯行,常伏母親背”的含義,讓學生感受動物之間的親情和母愛,讓學生由物及人,思考人間的真情,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振,觸動兒童心底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再如,在“蝴蝶來儀”畫作的欣賞中,教師可先讓學生說一說在畫面中觀察到哪些事物,這樣的情境讓你有怎樣的感想?接著讓學生理解配文“不為瓶中花有蜜,只緣聽讀護生詩。欲去又遲遲”的內涵,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小組討論“蝴蝶為什么遲遲不愿離去”,并在班級內討論交流。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體驗愈加強烈,在無形中激發和陶冶了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由于畫集中的有些文字偏深,教師在編寫生態道德教育案例時須查閱相關資料,給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加以注釋,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讀原文,在文本的逐層理解中感受和欣賞畫面的生態道德意蘊。對于作品中經典的詩句,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吟誦,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拓展生態道德教育題材,開發“綠野尋蹤”影視課程
關鍵詞:森林;生態保護;生態意識;重要性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遠遠落在后頭,而在社會大發展過程中,我國面臨的生態問題越來越嚴峻,做好森林生態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一、森林生態功能價值與森林生態效益價值
(一)森林生態功能價值。森林具有天然的生態功能價值,其對周圍環境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森林在土地荒漠化地帶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平衡的作用,在干旱的地帶可以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在氣候嚴峻的地帶還可以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等等。
(二)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森林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能夠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具有森林生態的效益。例如,比如利用農田防護林來對周圍環境進行調節能夠實現農田增產,增產的量就是農田防護林產生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
二、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國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以來,2016年我國南方有再次發生特大型洪水,受災面積約為14個省份,直接經濟損失137億元,不僅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影響,還對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相關研究表明,過度開采森林以及亂砍濫伐是造成洪水災害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相關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草原退化現象十分嚴重,退化面積約為90萬平方米,占現有草地面積高達3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8.2%,上述數據充分說明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提醒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森林資源匱乏是引起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現階段我國政府以及人民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快森林工程建設,但還是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探索與努力。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世界標準水平的23%,與世界水平相差懸殊,因此必須進行不斷的努力,利用科學的手段對森林資源覆蓋率進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過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上述木材蓄積量呈現出大幅度下降趨勢,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發展,對木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導致樹木數量銳減,按照當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樹木使用量僅剩7-8年。因此,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勢在必行。退耕還林是增加森林覆蓋面積的有效手段之一,對該種手段進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積進減少,對人類社會發展有極大推動作用。
三、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
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存在隨意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具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我國大約有400多種的野生動物長期處于飽受威脅的狀態,瀕臨滅絕。更不要說是世界上的所有野生動物了。野生動物的身上一般會帶有很多的傳染病,人類食用之后會出現生命的危險,并且,由于病毒的傳染性很強,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威脅,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科學研究表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類食用森林中靈長類動物所造成的,最后導致一場世界性的災難。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與我們一起生活在地球之上,我們應該對其進行保護,而不是大肆迫害,不能夠隨意的捕食與殺害。而禁止違法捕殺以及食用野生動物不僅僅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是對人類自身安全的維護。
四、增生態保護意識的意義
(一)保護生態系統完整和多樣性。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以植物、動物、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因素以及包括陽光、水、土等生態系統構成的非生物因素兩部分,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表現出多樣性,一般來說,當生物的種類越呈現多樣性的時候,生態系統就越具有穩定性,能夠獲得更好的可持續性發展,當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被人為地進行破壞,出現種類減少,將威脅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甚至引起整個生態圈的崩潰。
(二)保護森林生態能夠為我國帶來很強的經濟效益。我國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建立在對大自然的掠奪和破壞之上的,這就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國的自然資源越來越緊張。為此,我國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促進我國的發展向著可持續的方向前進,為我國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生產開發與對自然環境的利用維持在平衡狀態,盡量使得利用少于開發,維護森林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狀態。
(三)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自然環境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要想人類能夠更好的發展就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大自然的被破壞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種情況之下,就需要對人類的生產活動進行有效的控制,在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而基礎上進行人類的生產活動,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節約自然資源。我們所說的生態保護,不僅僅只是對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還包括人們的生活工作的社會、經濟、生活等方面的保護。人們在進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對我們生活的空氣、水資源等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問題。目前,我國水、空氣、生活環境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人類的活動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去提升對資源的利用率,確保資源最大化的服務于社會生產,通過技術創新控制污染物,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管理;探析
Abstract: our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nd all nature reserves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ure reserv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successively through the reserve legisl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so on to regulate the nature reserve work, and introduced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reserv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s, accumulation and summariz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serve area sentiment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methods, promote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s.
Keywords: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保護區概況
元陽縣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云南省滇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境內,1988年由元陽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總面積:16409.9平方公頃,1994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復[1994]53號)批復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復[2004]59號)批準進行保護區邊界和面積調整,調整后面積為16187.1平方公頃。以保護亞熱帶中山苔蘚常綠闊葉林以及棲息的珍稀并未瀕危動植物為主。具有巨大水源涵養生態功能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屬哀牢山脈南延部分的南段,呈西北―東南走向,是元江和藤條江的分水嶺,地理位置處于東經102°47′32″―103°10′13″之間,北緯22°50′32″―23°04′57″之間。
保護區內最高海拔點2939.6米,位于中部的大白巖子山,最低海拔點1270米,在東部的大坪鄉境內。保護區處于滇南底緯高原,靠近北回歸線,屬于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區內海拔高差大,相對高差1669.6米,年均溫在8.617.9℃之間。立體氣候顯著,出現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及南溫帶幾種不同的氣候類型 ,不同的氣候類型,孕育了保護區植被多樣性。 區內原生植被保存比較完整,共劃分有7個植被型(含1個人工植被型)、10個植被亞型(含2個人工植被亞型)、16個群系(含2個人工群系)。根據2010年科考統計,保護區植物種類有1246種,其中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8種,云南省級重點保護植物18種,觀音山特有植物3種。由于保護區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動物資源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保護區分布有哺乳動物81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爬行類43種,兩棲類38種,其中: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鳥類162種,其中: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18種。同時,保護區內還隱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如用材樹種、鞣質與染料樹植物、食用植物、飼料植物、纖維植物、香料植物、藥用植物、油料植物、園林綠化觀賞植物和其他植物資源等。
2、保護價值
保護區是中國古特有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保存了復雜多樣、原始完好的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物種極其豐富,珍稀瀕危物種和特有種較多,特別是部分物種種群數量較多,在我省自然保護區也都不多見。
保護區最具保護價值的為苔蘚常綠闊葉林及其中藏的珍貴和特有物種。較原始的苔蘚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600米的近山頂或山梁地勢較平緩的地帶,它們或為當地特有的植物,或為國家級保護植物,可見其生態系統的保護價值和獨特性。在生長苔蘚常綠闊葉林的溝谷地帶也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國家保護植物,如大果五加、十萼花、水青樹等許多古老的保護植物以及二0一0年觀音山科考隊發現的兩個新種金平鳳仙花、異萼直瓣苣苔。
3、保護對象
保護以亞熱帶中山苔蘚常綠闊葉林為主的、具有巨大水源涵養生態系統功能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以長蕊木蘭、大果五加、水青樹、十萼花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元陽石豆蘭、金平鳳仙花等觀音山特有物種。
保護以蜂猴、熊猴、鳳頭鷹、蟒蛇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保護以哈尼族古老、特有梯田農耕文化以及黿山等自然圣境。
4、歷史沿革
元陽縣的東、西觀音山、箐口大魚塘林區、麒麟臺大皮甲山、分水嶺林區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豐富,既是全縣重要的水源林區和天然綠色水庫,同時,也是境內多數中低山河流的源頭。林中流出的泉水灌溉著十余萬畝良田,視為全縣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山”。為了切實加強對該區域自然資源的保護,1984年11月元陽縣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做出了《關于管護東、西觀音山及所屬山脈水資源的暫行規定》,開始對觀音山地區實施保護,1988年7月,元陽縣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元人發[1988]11號)通過將其劃為縣級自然保護區,初步確定了保護和管理范圍,并通過了《元陽東、西觀音山及所屬山脈水源林自然保護區暫行管理辦法》,并于1988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1993年由紅河州林業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牽頭,對保護區進行了綜合考察;1994年初元陽縣人民政府委托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開展觀音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設計,并完成了保護區升級準備;1994年5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復[1994]53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元陽縣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批復》,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9年9月,元陽縣機構編制委員會(元機編[1999]04號)文件決定成立元陽縣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確定編制29人,解決了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問題,使保護區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入了正軌。
5、法律地位
1988年元陽縣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東、西觀音山及所屬山脈水源林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的通知》,把元陽觀音山劃定為縣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經省政府批復(云政復[1994]53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元陽縣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批復》,對紅河州《關于申報元陽觀音山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請示》進行了批復,批準觀音山晉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此明確了觀音山自然保護區的法律地位。
6、必須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管理計劃的編制和實施
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是在對自然保護區的資源與環境特點、社會經濟條件、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現狀以及潛在可能性等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明確自然保護區的范圍、性質、類型、發展方向和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規模與目標,制定自然保護區保護、科研、監測、宣教、資源利用、社區發展、行政管理與資金估算等方面的行動計劃與措施的過程。管理計劃是自然保護區開發日常工作的基礎性文件,用于指導和調控自然保護區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應高度重視總體規劃和管理計劃的編制,堅決克服編制和實施兩張皮現象,制定出切合各個保護區實際的總體規劃和管理計劃。再者保護區各個層次的工作人員必須參與到總體規劃和管理計劃制定中,他們熟悉保護區的基本情況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在資料收集、分析評價、功能區劃和確定管理項目等方面最有發言權。
7、改革林區護林員身份和工資
當前,林區護林員的工資待遇低下,護林職工情緒出現波動,森林資源將會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由于當前護林員的工作偏低難以養家糊口,森工企業的職工技術單一,年齡偏大(其平均年齡43歲左右),文化程度低(90的人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當然也有一部分年輕的護林員趁身體好,已外出靠苦力打工掙錢。
這些具體表現都是因體制不順、資金匱乏、職工收入與全省其他行業差距大,生態顯著改善與林區經濟增長緩慢的不協調所造成的。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領導干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所面對的難題,也是迫在眉睫必須解決的問題,更是當前和今后林區工作的中心和重點。
8、改善護林員生活的建議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我們要以這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活動為契機,搶抓機遇,把握機會,切實解決民生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經解決:
8.1護林員轉為事業編制
(1)、防火辦應實行公安建制,納入國家政法編制。
(2)、向上級努力爭取,建立一支森林消防大隊。各專業(半專業)森林消防隊等另行申請事業編制。
(3)、全局護林員轉為事業編制。
8.2增加護林員薪水酬勞
根據當前全省各行各業職工工資待遇,適當調整林區護林員的工資,盡量拉近與地方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差距,并且隨著其他行業職工的增資,也不斷上調林區護林員的工資,以增加護林員工資收入來維護家庭及林區社會穩定。
8.3優惠政策向林區傾斜
國民經濟迅速突飛猛進,全國各行各業的職工的工資待遇也隨之上升,由解決溫飽走向小康,而我們林區曾經一度為國家基礎建設做了突出貢獻的林業職工卻為吃飯問題犯愁、更別說養家糊口、奔小康了。為此呼吁國家將優惠政策向林區傾斜,讓我們生活在深山老林、為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護林員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同時讓曾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林業工人得到回報。
8.4當前我局的森林管護面積逐年增多,而現有的護林人員本來就少,如果再不置換護林員身份,再不增加工資,護林員離職自尋出路的現象越來越多,這樣不但將增大林區社會不穩定因素,而且森林資源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后果是嚴重的。
9、切實做好保護區的基本建設
[關鍵詞] 林業規劃調查方法系統
[中圖分類號] F31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124-01
森林是陸地上功能最完善的生態系統,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忠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林業調查規劃和調查指標的不斷變化。林業調查規劃趨向多元化,林業生產理念逐步成熟,其中生態公益林和生態環境綜合建設,已經成為現代林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調查規劃的界線不在是傳統意義上的總體范圍,而是以森林生態系統作為對象。林業調查規劃應有機結合農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有機地結合,杜絕盲目規劃現象,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規劃的協調功能。林業行業社會化進程的加速,是多行業結合的綜合性規劃,利用新的方法,不斷適應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出現的問題。
一、建立適合林業調查規劃的質量管理體系
掌握質量管理體系的必要性,建立完善質量體系是林業調查管理的核心,貫徹質量管理標準。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往往能給一個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作為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建立符合標準要求的質量管理體系,是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工作性質所具有的客觀要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既要滿足內部管理的需要,在落實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成果質量上,落實管理職責,將采用有效的做法,確保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有效地運行。其次是重視質量策劃。強調整體優化,認識調查規劃研究對象,全新定位適合流域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調查規劃體系,以“管理”方式為手段而建立的體系,使質量管理程序化和規范化,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要達到良好的質量管理效果,加強生態系統研究,做好流域綜合性調查規劃設計的試點工作,總結建設規劃的特點和經驗,為制定切實可行的調查規劃細則提供科學依據。必須將質量管理的重點從管理結果向管理因素轉移,分析并將不合格消滅在形成過程之中,做到防范于未然。對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成果既要符合適應的標準和規范,又要保證成果實現的經濟性。強調質量與效益的統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與調查對效益的追求總是客觀存在的,需要不斷改進自身的工作質量,應以質量為中心,在過程控制等活動中以全員參與為基礎。
二、“數字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用3S技術,向著更加集約經營方向發展
森林資源統計材料和圖面材料。取決于規劃設計調查過程中提供成果的數字化程度。采用結構化系統開發的方法,支持用掃描圖象及數字化儀輸入方法獲取空間數據的采集。合理安排各種境界線及管理,自動完成面積的求算及平差。支持多用戶網絡上操作。子系統與處理模塊之間采用方便靈活的菜單設計,建立林場區劃航片圖,在認真分析系統各功能模塊的基礎上,用于存儲系統自備的各類圖形及參數,為系統實施階段的編程和調試打好基礎, 以數字化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軟件MAPINFO為平臺,實現森林資源數據與圖面數據融為一體,,將掃描好的地形圖柵格圖像文件調入系統,利用調繪線與林相底圖線在視覺中疊加描繪而成。對于近期不能進行規劃設計調查的單位,用現有的資源檔案轉換成數字化信息就可以。需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系統從實際出發,對現場進行 G S 是G S I操作能力,采用 G S P式的面積求算 , 手工進行各項分類數據處理,調查人員業需要提高認識度, 借助測繪系統,保證調查后差分處理 。能快速 、實時的獲取數據,并且及時分析,利用小班線的轉折點, 規大的數據處理功能,精確定位功能確定坐標, 標注在地形圖上,為林業調查與規劃提供準確的信息。
三、規范有序開展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活動,完成調查規劃設計需要重點考慮成果的實用性
林業調查規劃控制應重點了解顧客的要求以及與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針對具體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活動的實施計劃,充分收集輸入信息,識別存在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如果發現問題或不足,需要對供方進行評價和選擇。對供方提供的產品進行驗證。
四、現代科技手段的利用
把林業地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數字模型等先進技術手段,使用如衛星定位系統、羅盤儀等儀器,引入林業調查規劃;建立數理統計與計算機數據結合模式,減輕了野外勞動,加快并提高調查效率和質量。 創新機制,增強森林資源流轉速度進一步加快,充分調動林業調查規劃設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采取有償服務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在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控制中形成程序作業文件,關注評定林業調查規劃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確保林業調查與規劃設計的管理手段必須有效運行,編制內部審核實施計劃和檢查表。對調查規劃設計成果進行外業驗收,保持林業產品的監視和測量。
參考文獻
[1]常家傳,馬金生,魯長虎.鳥類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1992.
[2]邵文杰.河南省志-動物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3]杭馥蘭,常家傳.中國鳥類名稱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7.
[4] 鄭作新.脊椎動物分類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