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新中式家具作為全球家具設計風格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其在強調以文化作為主要設計思想的同時,還打破了傳統中式家具呆板厚重的感覺,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力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結合,更具有親和力。把復古的味道簡化到極致,使古典韻味與現代實用相得益彰。其以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打動著全球消費者的心扉。
近幾年來中國風席卷世界,所帶來的新中式風格也成為當今最流行的家具家居風格之一,其所推崇的設計元素和材質,詮釋出了濃烈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古樸典雅、韻味深遠。
新中式風格誕生于文化復興時期,伴隨著民族意識增強,中國設計界開始從模仿中理出頭緒,逐漸成熟的新一代家具設計師隊伍開始醞釀出含蓄端莊的新中式風格。在中國文化風靡全球的當今現狀,中式元素與現代材質的巧妙結合,表達出清雅秀美的東方式精神境界。
新中式風格的基本內容
新中式風格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中國傳統風格文化意義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演繹;一是對中國當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礎上的當代設計。新中式風格不是純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的體現。
新中式家具的特點
所謂新中式風格和舊的中式古典主義風格具有很明顯區別,傳統的中式古典主義風格追求雕廊玉砌,攀龍附鳳,風格單一刻板,給人一種老氣橫秋、冰冷森嚴的感覺,不符合現代人追求自由舒適的生活需求,而新中式古典主義風格則摒棄了傳統中式古典主義的弊端,在保留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對傳統古典中式紅木家具進行的改良與創新,造型更加新穎活潑,線條簡約流暢,做工考究,款式豐富,極大的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不管是紅木沙發系列,還是紅木臥室系列,茶廳系列以及一些裝飾性的小工藝品,都散發出現代時尚氣息,深得年輕人的喜愛。
綠色環保,蘊含東方藝術魅力
伴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一股“低碳風”席卷了全球,家具制造行業成為低碳環保的忠實擁護者。哥本哈根會議其實不僅提醒了各個國家的節能減排義務,也同樣為家具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整個家具行業中,最為環保低碳的應數實木家具,而實木家具則以中式古典家具為典型。中式古典家具所采用的材質使其在設計制造過程中具備了實現百分百低碳的可能,符合在整個社會環境下追求的環保與健康的消費理念。消費者在選購家具產品時,低碳環保也進而成為首選標準。
與眾多現代家具相比,家居賣場里的新中式古典家具品牌銷售情況一路看好,不僅一些文化品位較高的中老年人對中式家具情有獨鐘,越來越多的年輕一族也看中了新中式家具的古典時尚,希望把家布置得更為高雅,更具文化韻味。新中式家具的購買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體現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品味。這也是當下新中式古典家具之所以受歡迎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還因為它打破了傳統中式家具給人的呆板厚重的感覺,在造型、比例及色澤上力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更具親和力。其實每一種設計風格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為支撐,以此來傳遞特定文化氛圍中人們的生活追求,新中式古典主義風格是以中國傳統古典文化作為背景,其所營造的是極富中國浪漫情調的生活空間,紅木、青花瓷、紫砂茶壺以及一些紅木工藝品等都體現了濃郁的東方之美,這正是新中式古典主義風格與其它風格所不同的地方。這種極簡主義的風格滲透了東方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因此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非常喜歡這種新中式風格,它不僅永不過時,而且時間愈久愈散發出迷人的東方藝術魅力。
融匯古今,中西合璧
“ 古為今用”,這是整個設計界都非常重視的一條主要設計原則,先人的智慧和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結晶,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意義的參考坐標,讓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飛得更高。在這一點上,許多企業都能想得到,但做得不夠。中式家具的設計遠不能停留在一些有形的“符號”上面,更應該深度理解其文化的精髓與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國人的思想,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儒釋道思想,交錯復雜,讓人感覺中國沒有一成不變的價值觀念。其實,聰明的中國人,講的是“禮儀之邦”,宋儒在這一點上講的是非常到位的,宋儒將“禮”講成“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人講的是一個“理”,只要“理”上講得通就可以去做。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因果報應”、道家的“道”,遵循的都是一個“理”,凡事都應合理而行。
我們要研究明式家具,一定不能忽視宋代的文化,它受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研究清代家具便不能忽視明代文化,這就是古為今用。清代的家具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洋為中用”。研究清代家具,則不能忽略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今我們要研究“新中式”家具,更應該深度理解清代家具風格的形成,它有太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清代家具風格則是一個成功的典范。
中國文化的藝術魅力
中國文化影響了世界文化近十七個世紀,可以說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包容”。中國文化中的包容,是全世界僅有的。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容忍不同的信仰,只有中國可以。新中式家具的設計和發展,不能總是將目光釘在中國文化上,更不能停留在中國的一些設計元素和符號上,西方家具中同樣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地方。也只有這樣,中式家具,才能以其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在不久的將來,才會影響全球,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喜愛與追捧。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圓 動靜態韻律 魅力
一、“圓”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呈現
中國古典舞做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她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的提煉、加工、整理、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中國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動勢動態上始終遵循著“圓”和“終點回歸起點”的走圓運動原則,充分體現了“圓”的運用在中國古典舞中的特殊意義,也表現出“圓”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的核心價值。要清楚的展現“圓”在中國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須了解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起源。
在欣賞舞蹈中也要求圓圓相扣,雖曲折不斷,最終還是要求圓圓滿滿。因此中國舞蹈必須遵循這一規律,締造出中國人喜歡的舞蹈藝術的“圓”。何為中國古典舞的“圓”呢,舞蹈界人士是這樣解釋的。
二、中國古典舞“圓”的理論
中國舞蹈在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以“圓”為主要審美特點的審美趨向,而“擰”是中國舞蹈身韻美的支柱。從造型,動律,運動線,舞蹈技巧都表現出“擰”的特點。而“擰”的本質是曲線,曲線是圓的變形,這一切都源于中國文化對于圓的審美情趣,同時也有人認為太極圖是中國古典舞的典型反映。無論從宗教祭祀舞蹈,還是宮廷宴樂,直到元,明,清的戲曲舞蹈都體現了圓的審美標準。
那在審美上自然仍以“擰、傾、圓、曲”為主要特點,但是由于戲曲舞蹈在元、明、清這樣一個思想禁錮的時代中產生,自然在舞蹈的審美上也過于壓抑與內斂,戲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國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漢、唐兩代舞蹈藝術奔放、外化是中國舞蹈藝術發展史上獨具魅力的時代。在周、漢、唐、宋的舞蹈雖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圓”為主要的審美標準。
那么中國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樣的舞臺概念,宮廷舞蹈的表演場地多是一個眾人在四周的觀看形式。民間樂舞的表演更是場所不定像“踏歌”之類的民間節慶聯歡舞蹈更是隨時隨地。到了宋代民間藝人雖然有了固定的場所“瓦子”、“游棚”也是眾人圍而觀之。直到元、明、清雜劇戲曲的出現逐漸有了表演的“戲臺”。中國的“戲臺”不同于西方的舞臺,是一個平面。由左、右上下場,而是一個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場是由舞臺最后墻的兩扇向正前方開的門“出將”、“入相”進出。在這樣的表演場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滿足正面觀眾的需要,還要滿足剩余觀眾的舞蹈審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動作走向無時都要讓180度或360度的觀眾看上去都是美的。在這一點上與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滿足正面的觀眾審美需要不同,這樣舞蹈主要在一個平面展示。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開、繃、直、立”而中國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圓”一樣,從各個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運動線上也都以“圓”為主要的美學依據。
邵洋老師創編的舞蹈《羅成叫關》就多次運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來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該劇目有幾個動作的設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員一手握拳,一手探撐,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時而運氣,時而曲腰始終靜止在一個點上用頭,肩,腰,臂去劃“圓”,表現了主人公羅成將軍自感身遭陷害,無語面對蒼天的復雜心情,也是“圓”的靜態在此劇中的具體體現。
三、中國古典舞“圓”的魅力及展望
中國古典舞作品遵循“圓”的規律,從而體現出“圓”的魅力。舞蹈《羅成叫關》也就是一例,編創老師為制造“圓”專門設計了一根馬鞭和一縷長發,這也是該劇目的亮點所在。舞蹈《夜奔》,編導也運用了多顆粒手法,將古代舞者頭,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調動,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間都嚴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動式”以及“三圓”的運動規律。奧運會開幕式中的舞蹈《畫卷》也運用了圓的技法,將古典舞與中國書法文化,扇文化融為一體,把舞樂,書畫融為一體,無一不貫穿著“圓”的韻律。
其實,“圓”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不斷地劃著,中國古典舞也將利用自身的藝術優勢,為人類世界劃出更大更美的圓,正如清人張英所說,“天有不圓,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貼,乃至藝術,必極圓而后登峰造極。” 圓是中國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著“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運動軌跡,差異的對立的方面,互相結合,互濟不足,從而構成了高度協調,平穩,一致的整體。這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就是圓。
中國古典舞作為一門高品位的藝術,必須要堅持以觀眾為中心的原則,在遵循規律的同時必須尊重觀眾的審美需求,不僅要把“圓”呈現給大家,而且還必須與觀眾的心理設想相吻合,這樣才能引發觀眾的審美.因此在運用“圓”的舞臺實踐中,切忌圓規式劃圓,形同機械,味如嚼蠟,不能調動觀眾對中國古典舞藝術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圓”,巧妙地運用“圓”才能真正使中國古典舞這一璀爛的明珠永遠放射出她那奪目的光輝。
參考文獻:
一、文化價值
中華民族是詩的國度,中華詩歌博大精深,是漢語言中的精華。在中小學教學古典詩詞,就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上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走進歷史,了解并深刻認識我們民族的悠久文化。有人認為歷史離我們太遠,古典詩詞已遠離我們現代的語言形式。殊不知,只有認識了昨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開創明天。古典詩詞的學習,是許多中小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并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回溯過往,多少英雄豪杰、治世良策被歷史的塵沙湮沒,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這些名字卻熠熠生輝,“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三歲小兒亦朗朗而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上古時代到明清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用詩詞來抒發內心的感觸。可以說,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引以為豪的文化遺產,也是每個炎黃子孫最為耳熟能詳的話語。古典詩歌“充滿洋溢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好的精神,一種品格,一種操守和修養。”
二、教育價值
同志說過:“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許多傳世佳作,它們的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育人,即鑄造人的靈魂。學習古詩文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先賢的智慧和情懷,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古典詩詞的題材涉及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相思離愁、愛情友情、山水田園、愛國憂民、自然風物無一不入詩。因此,從古典詩詞里學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誦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養成豪邁開闊的胸襟;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學會珍惜友情親情;誦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發濃郁的愛國熱情。欣賞一首詩的過程,便是再造一首詩的過程,日積月累,不僅令學生的大腦汲取不同的知識、思想,還讓他們從小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接受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情感不斷豐富,情操不斷得到升華,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促進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不僅明確規定了義務教育每學段要背誦的古詩文篇目,還規定了閱讀要求:第四學段,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力求通過古詩文的熏陶為學生的人生涂上最佳的底色。
三、審美價值
對美的追尋一直是全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態、審美趣味。經過歲月淘洗流傳下來的優秀古詩詞就是美的積淀,歷經千年而魅力不減。首先古典詩詞的魅力體現在它的辭藻美。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辭藻美是詩歌審美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詩人們為選詞煉句而苦苦求索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詩圣杜甫曾云:“為人性僻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明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短短十字卻刻畫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博大。古典詩詞的魅力還體現在它的含蓄美。從欣賞的角度看,詩歌具有言簡意豐、言近旨遠的特征,能使讀者展開積極的想象和聯想,激起讀者的欣賞情趣。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這是因為,古代詩歌的體制一般比較短小,一首詩詞的字數句數都是固定的,所以詩人在創作時必須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短中見長,淺中含深,以最少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思想感情。再次,古典詩詞的魅力還體現在它的意境美。古人寫詩講究情高韻遠、動態傳神,一首首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和畫往往融為一體。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立體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通過繪景營造出閑適、優雅的意境。縱觀浩瀚的詩詞海洋,從《關雎》《蒹葭》到《無題》《清明》,無一不是情、景、意三者的完美結合。
四、藝術價值
在古代,詩歌往往是用來吟誦的,詞則是用來歌唱的。古體詩詞嚴遵格律,對體制、聲韻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歌行體、律詩、絕句以及各種詞體,無不朗朗上口,和諧美妙,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對后世新詩創作和現代流行歌曲都有著廣泛的影響。一些現代歌曲就直接取材于古典詩詞,如《在水一方》《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關鍵詞】高中 語文教材 古典詩歌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在這個期間,文學可以說是歷史長河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流傳下來的大量的古詩詞,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精髓。從高中語文教材編排來看,存在大量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精華。對名篇佳句、詩歌鑒賞進行背誦默寫已經成為歷年高考的重點。它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一直是師生頭疼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難等思維模式的約束,不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鑒賞習慣與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養學生讀詩興趣
古典詩歌作為最有文學魅力的文學形式,它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藝術,有“語言鉆石”、“文學之母”的美稱,由于它具有語言抒情、形象鮮明、語言精練等特征,在簡短的文字中隱藏著豐富的意境,為了明確這類信息,必須從詩歌意象明確潛在意境。所以學生在語文教材學習中,必須根據詩詞形象、意象,深入詩詞內部,感悟詩歌魅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詞,還必須發揮聯想與想象,深入詩歌情境,得到美感。
從教學實踐情況來看,朗誦詩歌配樂,對引領學生進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過朗誦配樂不僅能激發學生潛在感觸、記憶,還能將主觀體驗和樂聲有機的聯系起來,從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詩歌妙處。例如:在教學《蜀道難》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凝神靜態,將作者描繪的景物展現在腦海。在詞曲教學中,根據音樂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學,引領學生進入意境,這樣就能讓學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詞曲情調,如:《虞美人》、《竇娥冤》、《送別》。在教學時,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學,一旦學生會唱,就很難忘記,這樣既達到了加深記憶的目標,同時也是背誦的過程,還能在優美的歌聲中品味情感與詩意。
二、加深文化積累與沉淀
在傳承華夏文化的過程中,古典詩歌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為了讓學生從課堂教學中愛上古典詩歌,除了要對課本進行教學,還應該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有更廣的涉獵范圍,從而不斷提高文學積累與素養。通過在班級開展詩歌朗誦、摘抄比賽,每學完一個單元或者階段,讓學生輪流上臺背誦喜愛的課外詩作,其他同學可以筆記,或者摘錄,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畫質”。例如:在學習先秦詩歌告一段落后,通過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學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僅打開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古典詩詞的浩瀚。
在對唐宋詩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點,很多學生都很喜愛,此時老師可以根據這個時機讓學生搜羅王維的其他詩歌進行拜讀。這樣就能讓“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行到水窮時,坐看云起時”、“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詩人追求寧靜、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藝術造詣毅然躍于胸中。
從古典詩歌形式來看,雖然短小,但是精煉,擁有豐富的情感、優美的意境和內容。所以在古典詩歌學習中,應該將其和現代白話文以及詩詞結合起來,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審美情趣。例如:在教學《生查子》這篇詞時,學生很容易理解“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中甜美的憂傷,此時我們可以選取《青春》、鄭愁予的《錯誤》,進行對比鑒賞與體會,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容易學到知識,還能陶冶情操。
三、增強參與力度,提高鑒賞能力
從整個高中教學過程來看,語文詩歌教學涉及內容具有很大的時間跨度、涵蓋區域廣、體裁多樣、內容豐富,由于詩歌鑒賞需要良好的文學功底、素養、領悟能力以及審美視覺,所以它成為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本著參與教學、鼓勵鑒賞的原則,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進行詩歌鑒賞。
在詩歌教學中,可以根據座位進行編排,讓兩人為一個小組,一個人進行主講,在早讀或者授課時間,輪流上臺進行問答,最后再由老師歸納、點評。在這種教學方式實施的過程中,為了保障教學質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必須根據作品內容、手法、時代、意境對學生提問,讓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對作品進行研究;在老師點評中,老師不僅要對學生儀態、語言表達進行評價,還必須站在審美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細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詩歌。
古典詩歌作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詩都是對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帶著虔誠的心去感受、體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不斷培養鑒賞能力,讓學生愛上詩歌,領悟語言魅力與藝術。
[關鍵詞]唐詩宋詞;古典情懷;教學品鑒
中華古典詩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流芳至今。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脈搏,也是世界文學中獨一無二的精神盛宴。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典詩詞,蘊含著高貴的古典情懷,它們既是古人內心的道德法則,又是今人學習品鑒傳承的精神動力。當代學生置身高速發展的電子網絡時代,加上物質的充裕,多元文化的影響等客觀因素,他們對古典詩詞“既愛又恨”。“愛”之古韻久長,又“恨”之難以品鑒吸收,而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典詩詞教學,又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而,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品味詩詞蘊含的古風古韻,深入品鑒其古典情懷。
一、“古典情懷”的界定
詩詞大家周汝昌先生說:“詩講究性靈,有神韻,有境界。”先生所云“性靈、神韻、境界”廣義上講,就是指詩的音、韻、質、境,音韻和諧,質文并茂,境界自出,可算是詩的天成之品。狹義上講,可以理解為詩詞本身所蘊含的情懷。百度漢語上,把“情懷”理解為“含有某某感情的心境”、“心情、情趣、胸懷”;更進一步可理解為某個人在特定的時境中具有的心胸情懷。“古典情懷”則指在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典詩詞里表現出來的個人或集體與時代關聯的情感價值觀念。這種情感是時代召喚與個體奮發共同作用的產物。
二、“古典情懷”的內涵
古典詩詞源頭甚廣,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典詩詞作品中,主要包含如下幾種情懷:
(一)尋求安身立命的鄉土情懷。中國人一直有濃厚的鄉土情結,多數人骨子里難以釋懷的都是關于鄉土、家國的客觀存在。古代詩人在其詩詞中寄寓了對故鄉的眷戀不舍之情,那片存留成長軌跡的土地,仿佛是支持此生施展大志的支點。少小離家,卻不忘老大歸家。衣錦還鄉自然是歡欣,客居流浪仍然心存鄉情。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讓無數眷念故土之人潸然淚下,溫庭筠“客行悲故鄉”讓背井離鄉之人更加失魂落魄。
(二)伸展宏愿的家國情懷。古人崇尚“有國才有家”的“大我”之觀。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榮辱休戚相關。讀書出仕或橫刀立馬建功立業以報效國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即使身老心傷,也不忘為國盡忠。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是為國惜才、為國安達而憤慨呈請的呼喊。古人骨子里的愛國心,是支撐他們一路勇敢前行的動力。葉嘉瑩先生說:“要培養年輕人的愛國心和民族精神,不能只靠空談死板的說教,而一定要使他們在精神上或情感上受到感化和感動才行,而中國古典詩歌就正充滿了這種感發的力量。”個人對于國家的特殊情感,都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沾染不同的特色,但是,文人志士骨子里的愛國精神是一致的:國家興盛繁榮,個體才會有生存的榮譽感和幸福感。
(三)存思含愁的重情情懷。親情、愛情、友情,一直是古典詩詞謳歌吟詠的重要內容。濃郁得化不開的親情,讓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甜美又迷惘的愛情,美好o限,燕子雙飛,鳥兒雙宿,此情可待,往往卻成追憶;濁酒一杯,征程萬里,勸君盡酒,哪怕遠隔千山萬水,真摯的友情亦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減色半分。
(四)關照自然中沉思人生的追問情懷。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能蓋壓全唐,不僅在于詩題一字一景,景境統攝全篇,更在于作者在沉醉自然的同時,有對人生、宇宙的深沉的追問:花月流水永恒?人生渺茫短暫?王勃看落霞,觀孤鶩,秋水長天下不禁追問:閣中帝子何時已去?沉思今朝,更不墜青云之志!他們對于自然的關照中,都有發自生命內里的思索和嗟嘆:自然永恒浩渺,生命該怎樣度過!
(五)逆境猶且堅韌的奮懷。“窮且益堅”,即使身處逆旅,抑郁不得重用,依然孜孜努力奮發。杜甫一生躓踣流離,卻仍不忘大庇天下寒士;辛棄疾拍遍欄桿,雖無人會其登臨意,依然橫刀立馬、犁耕紙上。
(六)人格平等的自我激勵情懷。鐘鼓饌玉的物質盛宴,卻難以換取詩人內心的狂放與人格的平等。李白傲骨錚錚,仰天長笑,揚長拂袖是對其自身高貴精神的自我肯定與激勵。詩人一顆高貴的心因不失品格而流芳千古。王維以山水的純凈照應人格的晶瑩,綠苔石碣上、蜿蜒溪水里,自然盛放著不容沾染玷污的人格魅力。
總之,古典詩詞里呈現的古典情懷,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寶貴財富,它給我們點亮了精神的明燈,讓我們在這個摸爬滾打的物質奔流的時代,不至于失去了本心,失去了詩心!
[ 參 考 文 獻 ]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M].
北京:中華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