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園林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上林苑的營建。在魏晉南北時期頻繁起始的更朝換代,統治階級爭奪激烈交替的社會狀態下,士大夫階層為逃避現實中的困惑,崇尚放蕩不羈的行事風格,思想處于一種活躍暴發的狀態,大多縱情于山水或避禍離世過著隱居生活。在這種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文人墨客開始活躍起來,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以描寫自然野趣的田園詩歌和山水畫隨之興起,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對自然情趣的審美觀有力地推動了造園藝術的發展。
2.1意境的追求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階層對于世事的感悟與態度,避世及享樂的意識促使這2個階層熱衷于構筑“不出世既賞世”的園林形式。階層的態度導致其意識領域的開放,使其十分重視意境及韻味,對詩畫意境的追求也體現在造園態度上,追求“多方勝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中國文人畫作的特點在于寫意,與西方寫實相比,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超脫原貌的精神,這種“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的情懷在園林中的體現,成為了中國園林的特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通過各種身心的感受營造整體環境,來更進一步感受這種自然之美,如拙政園中的留聽閣(取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和聽雨軒(取意雨打芭蕉),留園中的雪香云蔚亭(來源于味覺的感受)等。
2.2形式的表達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獨立性及不可復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根據造園的目的、造園人的心性及造園立意的不同,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格特色。如網師園精巧幽深、典雅隱逸的宋代園林;拙政園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留園布置精巧、奇石眾多的清代風格。
2.3空間的利用園林中的不同空間布局與利用呈現出園林之間迥然不同的風格。如同借由空間的豐富組成形式,在園林整體環境構成中產生引導的作用,廊的運用常具有明顯的引導意味,將人們引致某個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體垂直立面空間中增強韻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間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輪廓線造成水平面上視覺的疊加,極富變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景物虛與實使得空間滲透效果十分顯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進行分隔空間的處理,在分隔的同時又使其相互連接和滲透。在密集的景物中產生豐富的變化,曲折幽深卻又不顯閉塞
3古典園林建筑類型
隨著園林的逐漸發展興起,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住房,在這樣的形式下產生了類型豐富的建筑,如堂、廳、樓、閣、館、軒、齋、榭、舫、亭、廊、橋等。人們賦予了每一種建筑形式不同的內容加以區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樓,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邊筑平臺,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亭,體積小巧,造型別致,供人休息、避雨。屋頂的形式多變、類型豐富是古典園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種屋頂運用不同,表現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廡殿頂因其造型大氣和裝飾精巧多見于皇家及寺觀園林;歇山頂因其屋脊靈巧富于變化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硬山頂樣式簡單,是人字形屋頂的一種;懸山頂形式較為多變,也是人字形屋頂的一種;卷棚頂線條較為平緩,緩和建筑的聳立感;攢尖頂因其靈活輕巧多用于體量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在這些屋頂形式的基礎上,造園者又在屋頂上加蓋一層,形成重檐,較于單檐屋頂更顯莊重大氣,二者的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觀性。
4現代園林中對古典元素的運用
現今的園林建設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但不論在哪種形式的園林形式中,古典園林的應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區、公園及街道綠化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臺、牌坊等,但在這些古典元素的運用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美感和協調感。
4.1“疏忽”的意境中國古典園林對于國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風骨情操和對意境的追求,園林不僅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種處世的態度和對情感的抒發。現代園林中的古典園林要素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間格局規劃布置,遺漏園林建筑的的構造技藝。造園者的意圖已經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實際住宿和游玩的美觀需求。這種本因精神與自然欲求而產生的古典園林,現在已經僅僅成為人們對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測和向往,在現代園林中的出現也只是一種祭奠和懷念。
從古到今,探索園林設計和自然相統一,一直是國內造園師們追求的目標,也成了國內古典園林的自然觀。在古代中國,園林多半是依山傍水建筑,鳥語花香、美不勝收,足以見證中國古代造園師們崇尚自然,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和諧。在園林的植物配置方面,不管是喬木還是灌木,甚至是花草,都需要進行精心布置,盡量做到合理配比。整個園林之中,植被、建筑、道路和水系的比例,無不恰如其分,搭配科學,雖為人造景觀,但極為優美。充分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其設計給人宛若天開的感受。
2古典園林的營造手法
2.1崇尚自然
中式園林講究崇尚自然,講究的是把人工美與自然美整合到一起,達到水融之境界。讓觀者欣賞到“天人合一”佳作的同時,感受到建造師們對自然的崇尚。要做到此點,務必要協調好建筑與自然景觀之間的主次關系,使園林在時間與空間上實現完美地銜接,既可以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的淡泊與含蓄,又可以讓世人看到四季不同的風姿,自內心深處開始崇尚自然。
2.2移步異景
對中國古代園林與建筑的處理,關鍵是空間上的藝術處理。尤其是江南,基本都是私家園林,面積是有限的,要想讓此園林呈現出秩序井然、視野開闊的藝術效果,要借助于多種多樣的組景方法,比如蘇州的“拙政園”,其設計的經典就在于借用了“北寺塔”之景。北寺塔高聳而美麗,輝映在“遠香堂”到“倚玉軒”再到“凌波曲橋”之間,讓觀者感受到無限生機,難免心生敬意。此外,憑借著添景、漏景等絕妙的設計手法,讓傳統園林美不盛收,置身其中,移步異景時,感受到它的妙趣橫生。
2.3筑山理池
俗話說得好,山有脈即貴,水有源則貴。實現了脈源融匯貫通,就會滿園生動起來。古代園林師們,就是從自然的山石之中提煉出了形態,并將其神韻融于園林山石當中,使其自成一景。水體是除山石外的一個重要自然元素之一,園中無水便不成園。在傳統園林建筑中,組景離不開山石、植物、建筑的相互組合,才能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2.4植物配置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講究因地制宜,且取法自然,使花草依然可以展現出人性化的內涵。在配置時,務必要講究三美:色彩美、姿態美、香味美。通過自然的色澤、優美的姿態、迷人的花香來展示園林的清幽、自然。讓植物豐富園林的建筑,為其增添了諸多生機,比如蘇州拙政園的“聽雨軒”,就是借助于琵琶、殘荷,實現了與建筑的遙相呼應,人們聽到風雨拍打琵琶、殘荷的聲音,即刻會感受到園內充滿了生機,享受到大自然般恬靜。
3古典園林空間營造手法在當今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當代人的審美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對于園林的建筑,既要美麗實用,還得功能齊全,所以傳統的中式園林建筑再也無法直接指導當代園林建筑了。可是,古老園林的構成元素———山石和水體等還是必不可少的,還有些借景等設計方法依然會被當代園林的設計建造者們所借鑒。當代園林設計者追求的是簡潔、合乎目的,注重的是功能和使用,這與傳統園林注重觀賞性,強調裝飾性是完全不同的。當代的造園思想先進了不少,其設計方法也豐富了許多。不但要講究視線上的合理,還要進行明確的空間劃分,要的就是美觀實用,這一切都體現出了傳統園林的時代延續性。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式”風格貫穿于現代園林的建造之中,在設計與建筑中體現出來的時代潮流、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完美結合,融入其中的現代設計語言等均屬于“新中式”的特征。以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例,來感受“新中式”的風采,此建筑為現代與傳統、美學與功能完美整合的典范,它的“白墻黑瓦”與周圍的環境協調相映,又把中庭的粉墻、假山背景同曲折蜿蜒的廊橋、周圍建筑,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宛若一幅出塵脫俗的水墨畫。多邊形的漏窗設計被運用于建筑的內部之中,巧妙地把室外的美景拖到了室內,使建筑不再受空間的限制。不管是建筑的形態,還是色彩的搭配,新館的設計師們都尊重傳統和歷史,采用新的材料,運用了新的思維,卻詮釋了古典園林的詩情畫意,并且借助于古典園林的設計方法,結合現代的時尚元素,實現了拙政園與新館的完美過渡。
4結語
在當代景觀設計中以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顯性基因:即可視的,淺表感覺的傳統符號決定的遺傳過程,我們稱之為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顯性傳承”。從最初的古典園林景觀重現,到新中式景觀,都是通過提取并重構古典園林符號,結合新材質,新技術,從視覺感官上再現傳統園林片段的物象外形。這主要體現在四大造園要素中,即山石、水體、建筑等。例如天津竹境格調居住區的中式景觀設計是較為成功的新中式探索,以傳統文化元素,琴棋書畫為主題營造住區內部景觀組團,抽象的屏門、漏窗、戶槅、孔洞、格柵,亭臺廊榭等符號的融入,滿足了使用者對傳統文化直觀的視覺意像:隱文化元素——郁郁蔥蔥的竹林,山水文化元素的解構演繹,傳統的素雅色彩,隱約可見的白墻與鋼管形成的輕盈屋頂,與方塔園中何陋軒的建構視覺效果相似。由防腐木材結合現代輕鋼材質、鋁制而成的簡約樸實的景觀小品,鋼化玻璃、鋼材欄桿與冰裂紋窗景相互映襯,遠觀輕盈飄渺如同水墨畫,淋漓盡致的呈現了古典園林視覺元素。
2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隱性傳承”
相對于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顯性基因,其隱性基因潛移默化的滲透于當代景觀設計中,是不可視的,內涵的外在感觀性的遺傳過程,包括崇尚自然的觀念、和樂的人本思想,“天一”“師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相地合宜”的造園手法,整合系統的思維與“意境”的審美精髓等,不僅繼承與發展了傳統品性、保留場所精神、認同地域文化,也延續了傳統建構邏輯與歷史文脈。看似無序無形,實則蘊含著隱形的秩序與邏輯,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質、哲學思想,文化內涵的物化圖像,并通過集體無意識的文化積淀作用于本土設計師與使用者,而這也是缺乏文化底蘊的外籍設計師無法企及的。長久以來,消費主義與視覺至上的審美思想成為主流文化,使得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隱性基因”被忽視,其實它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嬗變,并無處不在,從未離開,只是隱藏在現代元素中不被識別。由本土設計師營造的現代歐式主題景觀其實也無意識的滲透著古典園林隱性基因,在歐式符號與片段的視覺形式下隱現著傳統建構邏輯、審美內涵與場所精神,空間秩序的表達相對于歐式園林的秩序井然,更為含蓄,這正是集體無意識所隱藏的巨大力量。例如深圳黃埔雅苑居住區景觀設計,雖然是歐式主題景觀,但是整個園林視野通透,內外交融,小中見大,鬧中取靜。盡管歐式景觀元素隨處可見,鳥瞰其中發現古典園林的建構邏輯仍隱藏在整體居住區景觀空間、相地、造山,理水的設計手法構成了虛實對比,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引人入勝、漸入佳境的空間秩序。
不同于西方園林的直白,歐式涼亭,整齊劃一的植被結合曲折的溪流,蜿蜒曲折的休閑步道,空間高低起伏,亭臺水岸,步移景移。局部微地形隱喻著古典園林的模山范水,這樣的“歐陸風”并不是所謂的“中國性缺失”,在古典園林的隱性基因建構框架中,將西方的軸線秩序與傳統的自然含蓄并置,不僅營造了適合當展的自然宜居景觀環境,同時以為滲透著傳統的場所精神與審美價值觀,從而使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生命力不僅未被現代化所代替,反而靜靜的綻放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熠熠生輝。從意識形態來講,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隱性傳承”,其根源是榮格創造的集體無意識概念,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深層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層次是不自覺的,它包含著連遠祖在內的過去所有各個世代累積起來的那些經驗的影響。”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后天的人群或種族所生活的共同環境,即具有社會文化場所性的環境,它包括一切室內,室外的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這種環境的根本特征是舒爾茨所謂的“場所精神”,它造就并延續著存在于人的精神層面最深處的集體無意識及其原型。傳統的集體無意識包含著千年蘊育積淀而成的尋根性、歸屬感、文化地域認同感、審美偏好,民族精神凝聚力等,它與生俱來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社會生活。而園林是集生活、歷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古典園林中的建構邏輯與“意境”的審美理論源自于集體無意識的傳統文化積淀,因此含蓄內斂而又融情入景的意境體現,激發使用者產生精神共鳴,從而獲得愉悅的園林景觀體驗。
3結語
【關鍵詞】蘇州古典園林;園林藝術;審美性;當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區的文人私家園林最為集中,這些物質富足且有文化素養的士階層營建私家宅園,是他們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釋道的思想及傳統藝術的影響,園中反映出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境界,凝聚了中國文人和匠師的藝術智慧。
一、蘇州古典園林的傳統審美性及傳統文化功能
私家園林中遺存數量最多、藝術性最高的蘇州,在社會條件上,歷代富庶、未受戰亂。從唐宋以來是絲織品、各種美術工藝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舉登第者最多。自然條件上,蘇州的地理位置決定其隨處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當地產石。[2]在如此條件下營造出的蘇州古典園林有其獨到的藝術風格,即文人山水園是山池、建筑、園藝、雕刻、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成為一種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種文化藝術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間。蘇州古典園林的私人性和選址于市井之中,決定了它在功能上與私人居住緊密相連,其傳統文化功能集中在園主個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質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園,園中會集中體現主人的審美情趣,它是園主在長期生活中培養形成并始終遵從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的統一體。在審美方式上,中國傳統美學的三大范式“比德”“緣情”和“暢神”[3]中,前兩者是物我的往來:“比德”所獲得的美感是在人與物之間道德的比附中實現的,是道德感的滿足。園主在園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尋找“德”的品質,不同于道德教訓,是在對“物”的發現中得到快樂,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園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邊上梧竹構景,梧桐被視為圣潔之樹,竹子有高潔之意;獅子里雙香仙館的“雙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些植物都是用于園主自我勉勵與標榜。“緣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觸之下發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搖蕩性情”的人與物的相互活動,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就體現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園林布局構成可行、可居、可觀、可游的整體空間。園景空間環環相扣、庭院布局層層疊疊,屋宇山池花木互為借景,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和無窮的景趣變化。“暢神”則是天人之間的往來,是中國傳統審美中的最高追求。園主幽坐園林,伏筆詩畫、斟茶鳴琴、觀山景流水,人與外物的對立感弱化后,那種雖居市井,卻獲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與超越感。
二、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現代性
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表述過“在人類生活中, 較少的東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礎上, 較多的東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慣例的基礎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 每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 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上文簡試析過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傳統審美性是以園主的趣味為立足點,使園主在生活和休憩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時代不同,今天的蘇州園林已不再作為私家宅園由個人把玩,而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游覽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審美主體就由園主個人變為大眾消費群體。參觀者的審美活動由體驗性、自律性擴展出了消費性與泛娛樂化。
蘇州古典園林在營造時傾注了園主的主觀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時園林的呈現也是客觀藝術規律性的反映,對于藝術的共同感,在園林之中,一個合格的游賞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觸動的,但感受的強度則與游賞者對自然和生活的不同體驗、文化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對園林藝術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所以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能忽視這種審美的無功利性,從而提高實踐藝術審美的自覺性與體驗性。當代,作為旅游形式的蘇州園林實地游賞或是通過現代傳播的書刊、圖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蘇州古典園林的風光。這一變革為傳統審美活動增添了消費性和泛娛樂化的變革。現代旅游是商業行為,那么對于游賞者就是消費行為。消費和娛樂有本質上的聯系。由于當代消費群體的旅游目的大眾化與多樣化,對于蘇州古典園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讀體現為世俗化,重視感官放松的視聽愉悅,或休閑放松與陶冶情操交織于一體。
從本質上看,當代人對于蘇州園林的審美活動在于它是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整體生活態度與生活觀念的培養, 進而造就一種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審美特征廣泛地滲透到園林游賞之中, 可以使游賞過程更具有藝術性, 增強在其中培養性情、志趣、休閑的功能。
三、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文化功能之當代轉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蘇州古典園林藝術,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審美本質和時代特征所決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特征變化會引起文化功能與以往相比有所發展。
“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蘇州古典園林作為藝術品,它的審美功能不會褪色。蘇州古典園林的審美功能上文已詳,在此就不做贅述。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審美功能滲透在以下將詳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滲透于游園賞景之中,同時此功能會通過園林的圖像、影視及書刊傳播得到更好的發揮。蘇州古典園林藝術與園主生活狀態密切相關,不論是游賞者的實地體驗還是通過媒體形式體驗,蘇州園林所體現的文人人生態度和生活志趣會給文化主體(當代游賞者)提供行為模式上的參考,這為當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蘇州古典園林有休閑功能。林諾斯基在《文化論》一書中認為,藝術的首要功能是滿足人們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滿足于社會組織、科學技術發展、禮儀、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對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園林藝術既能滿足當代人消費娛樂和豐富閑暇生活的低層次需求, 也能滿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審美素養全面提升的高層次需求。最后,蘇州古典園林有符號功能。蘇州古典園林藝術有著明顯的時代性、地域性特征。當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實體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號。正如臺灣社會學家龍冠海所揭示的“ 一個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類皮膚的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明的更為有意義和合乎科學。它供給研究社會的人作為辨別各民族的一個根據, 比地域與政治的疆界及所謂民族特征更為合乎現實”。作為有形的文化實體,亭臺竹草、墨香詩畫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別是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化標記, 象征著江浙的文明和繁榮。營建私家宅園這種于市井中的獨與天地相往來的處世態度與生活情趣作為無形的文化無處不在地起著確定人群類型、文明程度的符號象征功能。這些文化符號都會形象的在中外游園者的頭腦中形成文化印象。
【參考文獻】
[1]陳從周.園林談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
論文關鍵詞:古建園林賞析,素質課,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素質課程的建設是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針對高校開設藝術類素質課,是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藝術類素質課可以使學生健身娛人、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挖掘想象力、開拓形象思維、、增強創造力,同時也是當今高校教育發展方向。藝術教育對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建園林欣賞作為一門精神產品的藝術類素質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領略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和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活動。課程主要是從傳統建筑園林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力求深入淺出,以提高大學生藝術情操等綜合素質為目的,從旅游鑒賞的角度闡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園林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從文化淵源、典型案例、歷史典故中,提供給學生可以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帶有趣味性藝術知識和精神糧食[1]。古建園林賞析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類素質課,針對大學素質課教學的現狀,怎樣提高這種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值得我們一起探討的。下面多年的素質課教學實踐出發,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討論藝術類素質課程的教學。
1 藝術類素質課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與審美素質
由于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相對滯后,大學生在藝術上的文化品位不夠渾厚可能導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對真、善、美的認識理解出現了偏差。大學生作為高層次的“文化型,創新型人才”應該有更高的審美修養教育論文,特別是氣質、情感、涵養、風度、形貌、言談舉止等各個方面都應更加得體。藝術類素質課程的開設是提高大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如古建園林賞析課程,是一門具有景觀鑒賞價值和體驗自然真諦的綜合藝術。課程介紹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發展、演變、特征、美學思想,配制大量鑒賞價值較高的經典案例。
1.2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識到教育需要多一點引導、激勵及自我潛能研發,少一點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期刊網。而約翰·海瑞思曾說:“真正的教育就是發現,而真正的教師是勘探者。”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相互理解、相互促進。所以藝術類課程的開設是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華大學早就實行了“大學生藝術素質必備”,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沒有藝術選修課學分的學生不允許畢業,藝術對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和培養,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來越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園林賞析本身就是對東西方藝術的一種鑒賞,而經典園林卻是設計者創新能力的體現。
2 素質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綜合素質課是大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以學生的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養的原則,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基本方法,能夠反映自身專業特色的多種科學的教育。近些年,大學課堂素質課的規模不斷壯大,質量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但同時其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2.1 素質課程選擇受到限制
綜合素質課,顧名思義其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盡可能地塑造相對完善的個體。學校應在綜合素質課選修過程中的科學性、計劃性問題上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避免“盲目放羊”狀況的出現。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師為了生計去掙“工分”而揀輕避重講求“效益” 變得更加現實, ,而許多大學生也不是認真規劃、合理選擇素質課,或者是學校素質課本身就少,學生沒有選擇余地,導致學生如何拿夠規定的學分,如何能輕松拿到學分,怎樣不去上課也可以拿到學分還能取得好成績成為他們追逐和選課的依據。所以像電影欣賞、音樂欣賞就成了學生素質課的首選,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卻無人問津。
2.2課堂教學質量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少部分老師對待素質課的敷衍態度對課堂來說是個致命的傷害。據調查,高校有部分教師沒有經過系統教育課程的學習,有些教師可能專業學術能力強卻沒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講課沉悶無趣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些教師可能在講課內容把握上沒有抓住重點熱點,或者所講內容太專業化,其所講并非學生所想聽或者能聽懂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課堂是學生自身原因,無論教師講得多么生動也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種種情況勢必造成師生雙方配合不夠默契。
3 提高素質課教學質量的方法
針對高校素質課教學現狀,以古建園林賞析素質課的教學實踐出發,本人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論文,為提高大學素質課程的教學的質量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3.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進
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提高素質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古建園林賞析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上課時如果像針對專業學生一樣講解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采用理論與經典案例相結合教學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園手法以四大名園之一皇家園林頤和園為案例,而講到“欲揚先抑”“開門見山”的藝術法則卻用私家園林代表拙政園為案例來分析,用高清圖片說明,同學們的記憶深刻,比純粹理論授課的效果顯著。針對古建園林賞析課還可以采用“直觀法”教學,把學生帶到城市公園實地上課,把公園當作教室,另外“互動式”教學在素質課也應該經常使用,由于素質課多為外專業教師上課,相互交流較少而經常出現老師唱獨角戲的情況。要讓學生搜集閱讀一定量的信息、參加些社會實踐活動、搞一些調查研究、寫一些小論文等等,來鍛煉學生觀察、認識社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學手段的多樣可提高藝術類素質課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上課一定要能吸引學生的眼神,教學手段單一很容易使學生審美疲勞,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各種媒體的組合應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多媒體在教學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古建園林賞析課程知識豐富,如果單憑課堂的泛泛講授,學生對課堂知識理解,很難使學生對園林藝術的精華產生深刻的認識,上課時除了用大量經典的圖片,還可以用高清的視頻圖像來輔助教學。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不能勝任對各種多媒體資料的快速傳遞,而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會較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網絡上關于古建園林的知識很多,因此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手段,積極推廣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個體的體驗、反思,批判、追問意識以及相應多種能力的養成期刊網。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來思考,思考要與社會人生聯系起來,而且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思路和辦法,之后還要進行交流。總之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是提高藝術類素質課的教學效果的保障。
3.2引導學生科學地選修素質課,加強素質課課程建設管理
藝術類素質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樣也可強化其專業及未來職業的針對性教育論文,在課程學習態度上要努力讓學生樹立這樣的理念,認真對待各門課程不僅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更是對國家、社會提高人的素質、培養高素質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積極回應,從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種積極的印象。學校應該盡量多開設門類齊全的素質課,在學科專業上加以限制,讓學生每學期都有較大的選擇范圍,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完善其知識結構,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2]。
加強綜合素質課課程建設,切實滿足師生綜合素質課課程建設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教材、教學資源及圖書資料等方面的建設。重點扶植、建設一些具有代表現的課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闊的視野相結合,這樣的教學要求必須是動態的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編寫和教師校本教育的教學狀態并形成互動,構成合力,建構良好文化素質課建設理念和機制。每門課程應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攀登到所學學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學生以最短的路徑到達學科學科前沿。若沒有適當的教材可以選用,學校應當考慮編寫適合素質課教學要求的特色教材。課程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學校要加強素質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管理引導教師采取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實例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素質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托.園林藝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蘇志翠.大學生選修綜合素質課中的問題、原因和建議[J],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