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產業結構優化;SWOT

中圖分類號:F42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2-02

國際海洋經濟理論認為,當前陸地資源已經出現危機,而海洋資源卻沒有充分開發,未來必將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新空間。為此,各主要發達國家早在二戰后就開始了對海洋經濟的研究,甚至出現對海洋資源的爭奪。盡管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11年年初,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承載著我國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大開發的國家使命。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資金與技術等原因,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出現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海洋開發戰略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為此,本文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為例,運用SWOT方法,對其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現狀

1、山東海洋經濟發展歷程

山東省政府于2003年開始建設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海上山東”建設穩步推進。2004年,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半島城市群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生產總量占全省的64%,經濟增長貢獻率64.8%。2005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已成為全國最密集的城市和產業集聚區之一。2009年,山東省出臺了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201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18724.9億元。傳統海洋產業全面復蘇,海洋服務業較快增長,新興海洋產業高速發展。2011年,山東省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其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21395.1億元。 “海上山東”的發展輪廓已初具規模。《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形成“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總體開發框架的關鍵。藍色經濟區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2、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形態分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二、三產業,此為原始階段,海洋只是滿足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第2階段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三、二產業,此為初級階段。當時海洋產業的發展以海洋漁業、海洋鹽業等傳統產業作為重點,同時帶動了旅游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階段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二、三、一產業,此為中級階段。這說明當資金和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山東半島海洋產業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海洋礦產業及海洋化工業等海洋第二產業,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經濟進入了快速工業化發展階段。而高級階段的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三、二、一產業,在這一階段,傳統的海洋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實現升級,新興海洋產業規模擴大,海洋第三產業成為海洋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并未達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過相關調研和數據分析,將研究對象的內部優勢因素(Strengths)、劣勢因素(Weaknesses)、外部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進行深度挖掘,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將各種因素匹配組合,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制定行動計劃。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地理區位條件優越。山東半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條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東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國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員,國家和省屬涉海科研、教學事業單位近60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29個,成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

(3)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山東省內有9條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國第一;民用航空事業快速發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擁有24個國家一類港口。山東半島地區已經形成了高速公路、鐵路、港口中、航空為主體的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

(4)自然資源豐富。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選擇灘涂、淺海、港址、鹽田、旅游和砂礦等六種資源對沿海各省市進行豐度指數評價,山東位居第一,表明山東海洋資源具有顯著的綜合優勢。

(5)投資環境優越。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創建了多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并按照國際慣例簡化手續,使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資企業理想的投資園地。

2、劣勢分析(Weakness)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灰色關聯度 海洋產業 產業關聯度 海洋三次產業

一、海洋產業發展情況

海洋產業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而形成的各種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總和,即:人類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所進行的各類生產和服務活動,或人類在海洋及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活動。

改革開放后,中國海洋經濟迅速發展,90年代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海洋經濟總量年均增長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3%,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中國海洋經濟已形成 29個產業,它們是海洋水產、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等。“十二五”規劃指出海洋經濟將成為持續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論與方法對中國海洋主要產業發展進行關聯度分析,選取2001-2006年的數據,將前12類海洋產業全部納入分析中,其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合并為一個產業,即海洋電力與海水利用業。

二、灰色關聯分析原理與方法

設有m個時間序列,即:

……,t=1,2,…,N

N為各序列的長度即數據個數,m個序列代表 m個因素。

另設時間序列:

,t=1,2,…,N

該時間序列稱為母序列,而上述 m個時間序列稱為子序列。關聯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關聯性大小的度量,其計算方法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原始數據變換。各因素的量綱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時數值的數量級相差懸殊。采用均值化變換,即先分別求出各個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對應序列中的各個原始數據。

第二步,計算關聯系數 經數據變換的母序列記為{X(t)},子序列記為{Xi(t)},母序列與子序列的關聯系數可由下式計算:

式中 ρ 稱為分辨系數,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計算關聯度。母序列與子序列的關聯度以這兩個比較序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之平均值計算,即:

第四步,排關聯序。將 m個子序列對同一母序列的關聯度按著大小順序排列,組成關聯序,記為{X},直接反映各個子序列對于母序列的優劣關系。

三、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一)海洋產業總產值與各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選定2001-2006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按上述灰色關聯分析的步驟進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國海洋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2002-2006年中國海洋年鑒和文獻

計算,得出結果:關聯系數: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關聯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從結果看,11 個海洋產業與海洋總產值的關聯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海洋水產、沿海造船、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電力與海洋水利、海上油氣、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藥物、海洋鹽業和海濱砂礦。

(二)海洋產業總產值與海洋三次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選定 2001-2006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按上述步驟進行關聯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國海洋三次產業之比 單位:億元

計算,得出結果:關聯系數: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關聯序:X3 >X1 >X2

從分析結果看,海洋產業總產值與三次產業的關聯度第一位是第三產業,其次是第一產業,最后是第二產業。

從中國海洋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01年海洋三產之比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產之比卻變為14.0 :42.0 :44.0,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為 14.0%,由原來的第二位下降為第三位,第二產業的比重由 17.2%上升為 42.0% 。從灰色關聯分析結果看,雖然第一產業的關聯度仍然大于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第一產業比重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從新興海洋產業發展來看,根據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若按照與海洋總產值關聯度高低進行排序,依次為濱海旅游第三、 海洋電力與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氣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藥物第九。這說明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問題

我國海洋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大海洋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區域海洋經濟發展還不平衡,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依然較低,海洋經濟發展受海洋災害影響仍然較大。

(二)應對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問題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力度

要從調整這些傳統海洋產業的內部結構入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對這些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以科技帶動海洋產業,增強對發展海洋經濟的貢獻能力,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2.培育壯大新興海洋產業

根據我國沿海各地區的特點積極扶持,實現海洋新興產業健康發展。針對沿海旅游業要逐步擴大其服務范圍,進行海陸結合,在海岸地帶和島嶼上建立多功能綜合性旅游區;針對海洋油氣產業,重視對老油田的技術改造,加快大型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積極發展上游產品,開拓下游產品,提高海洋石油產業的整體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3.積極培育未來海洋產業

海洋未來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形成一個群體,產業發展前景看好。積極支持海洋未來產業的發展,加快產學研結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進程,引進國內外高級人才;實施產品帶動戰略,選擇一批重點項目,開發技術先進、效益高、出口創匯能力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支柱產品,培育出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白福臣.中國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及發展前景[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1).

[2]吳凱等.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6).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第3篇

究三大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規模總量和海洋產業關聯效應的差異,運用多種預測模型預測未

來十年三大海灣間地區海洋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和貢獻的差異。結果顯示:三大海灣空

間地區海洋經濟差異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2007年后呈現協調優化發展趨勢;濱海旅游

業、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油氣業、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漁業分別對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

灣三大經濟區的拉動效應較大,形成各具區域特色的重要優勢海洋產業;據模型預測結果分析,

到2015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海洋經濟比

重將分別達到34%、21%、25%;萊州灣、渤海灣的海洋經濟直接貢獻率分別平均以2%和1%的速度遞增,而遼東灣則平均以0.1%的速度遞減,到2020年遼東灣、渤海灣、

萊州灣的海洋經濟直接貢獻率將分別為36%、29%、46%。

關鍵詞 海灣空間;海洋經濟;產業關聯效應;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目前沿海地區三大經濟區之一,是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區。渤海內有三個主要海灣,即: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由于海洋地理構成、自然資源賦存、科學技術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歷史發展基礎等不同,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如何均衡協調發展渤海內三大海灣的區域海洋經濟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有關海洋經濟差異的研究多以省際為空間尺度,對海洋產業地域系統及三次產業結構的空間演變進行分析[1-3],少數學者從產業集聚空間變動的角度進行了一些差異性研究[4- 5]。本文以海灣地理完整性為研究邊界,研究分析遼東灣(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秦皇島)、渤海灣(唐山、天津、滄州、濱州、東營)、萊州灣(東營、濰坊、煙臺)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量規模、海洋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并進行差異性對比分析,為制定區域性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決策參考。數據以所收集的海洋統計報表為準,跨海灣城市數據近似以大陸岸線比例系數分割處理。

1 海洋經濟規模總量差異

2001-2008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海洋生產總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發展速度比較快(圖1),平均年遞增率2791%,相比各海灣地區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遞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過GDP的增速,海洋經濟成為三大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的基底與增長速度的不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各異,差異較為顯著,為分析差異演變過程,引入泰爾指數法和變差系數法[6],泰爾指數和變差指數都是一個熵指數,反映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數越大,表示經濟發展的地區間差距越大,其計算公式分別為:

泰爾指數:T=∑ni=1Xi∑ni=1X×lnXiX

變差系數:V=

∑ni=1(X-X)2n

X

式中:Xi為各海灣海洋經濟總產值,X為渤海海洋經濟平均值。

通過計算,結果(圖2)顯示:2001-2008年間,三大海灣海洋經濟差異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2003-2007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差異較大,以2005年為界,可以將海洋經濟差異演變劃分兩個階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灣地區間海洋經濟差異逐漸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經濟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發展對渤海灣地區推動作用,促進渤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拉大了與其他海灣地區的差距,迎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期;2004-2005年渤海灣地區進一步受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影響,差異急劇擴大。二是,2006年受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半島城市群對遼東灣、萊州灣的推動作用,差異急劇縮減;2007年后小幅度縮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進入均衡發展趨勢期。

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目前沿海地區三大經濟區之一,是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區。渤海內有三個主要海灣,即: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由于海洋地理構成、自然資源賦存、科學技術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歷史發展基礎等不同,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如何均衡協調發展渤海內三大海灣的區域海洋經濟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有關海洋經濟差異的研究多以省際為空間尺度,對海洋產業地域系統及三次產業結構的空間演變進行分析[1-3],少數學者從產業集聚空間變動的角度進行了一些差異性研究[4- 5]。本文以海灣地理完整性為研究邊界,研究分析遼東灣(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秦皇島)、渤海灣(唐山、天津、滄州、濱州、東營)、萊州灣(東營、濰坊、煙臺)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量規模、海洋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并進行差異性對比分析,為制定區域性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決策參考。數據以所收集的海洋統計報表為準,跨海灣城市數據近似以大陸岸線比例系數分割處理。

1 海洋經濟規模總量差異

2001-2008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海洋生產總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發展速度比較快(圖1),平均年遞增率2791%,相比各海灣地區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遞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過GDP的增速,海洋經濟成為三大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的基底與增長速度的不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各異,差異較為顯著,為分析差異演變過程,引入泰爾指數法和變差系數法[6],泰爾指數和變差指數都是一個熵指數,反映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數越大,表示經濟發展的地區間差距越大,其計算公式分別為:

泰爾指數:T=∑ni=1Xi∑ni=1X×lnXiX

變差系數:V=

∑ni=1(X-X)2n

X

式中:Xi為各海灣海洋經濟總產值,X為渤海海洋經濟平均值。

通過計算,結果(圖2)顯示:2001-2008年間,三大海灣海洋經濟差異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2003-2007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差異較大,以2005年為界,可以將海洋經濟差異演變劃分兩個階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灣地區間海洋經濟差異逐漸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經濟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發展對渤海灣地區推動作用,促進渤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拉大了與其他海灣地區的差距,迎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期;2004-2005年渤海灣地區進一步受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影響,差異急劇擴大。二是,2006年受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半島城市群對遼東灣、萊州灣的推動作用,差異急劇縮減;2007年后小幅度縮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進入均衡發展趨勢期。

圖1 2001-2008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生產總值變動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圖2 2001-2008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差異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灣空間的海洋經濟差異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產業關聯效應差異

海洋經濟規模總量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產業發展程度及其關聯效應的不同。海洋產業關聯效應是指以灰色關聯理論為基礎,通過具體測算海洋產業要素與區域經濟要素之間的相關程度來分析海洋產業與區域經濟的關聯關系[7]。灰色關聯分析模型研究對象是兩個系統或是系統的兩個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較因子)隨時間變化時其方向和速度的關聯系數,關聯系數的大小體現了原始因子受比較因子的影響強弱,運用其對GDP與各海洋產業間時間序列的相對變化進行計算和比較。關聯系數計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為母序列與子序列之間的絕對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為母序列與子序列之間最大絕對差值,是系統整體性關聯空間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為母序列與子序列之間的最小絕對差值;σ為分辨率,取σ=0.1。

通過2001-2008年數據均值化處理代入模型運算后,結果(表1)顯示:遼東灣地區對GDP拉動效應較大的海洋產業依次有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漁業;渤海灣地區對GDP拉動效應較大的海洋產業依次有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水綜合利用與電力業;萊州灣地區對GDP拉動效應較大的海洋產業有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油氣業。由此可見,渤海內三大海灣地區各自依據海洋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產業格局。

遼東灣地區濱海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為0616 22,濱海旅游業產值在海洋經濟中比重較高,遼東灣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秦皇島、大連等國內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游客,對遼東灣地區的“食、宿、行、游、購、娛”的帶動作用較明顯;遼東灣地區海洋船舶工業發展較好,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系數為0508 44,2008年遼寧船舶工業總產值31324億元,居全國船舶工業第三位,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為龍頭形成的船舶產業集群,極大豐富了海陸產業聯動的產業鏈條,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灣地區海洋交通運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黃驊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灣海洋交通運輸業產值85億元,渤海灣是京津冀經濟區的核心區,也是對外貿易往來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氣業對渤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為0726 35,海洋油氣業是渤海灣地區的重要海洋產業,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產量1 55715萬t,居全國首位,同時天津是全國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基地。

萊州灣地區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分別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漁業是萊州灣地區傳統優勢產業,2008年漁業產值達19779億元,產業發展成熟且上下游關聯性強,隨著養殖技術不斷升級,其產業效益和產業帶動作用也不斷提高,海洋化工業是萊州灣地區重要支柱產業,濰坊市屬于全國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濰坊海洋化工業產值223.7億元;海洋交通運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關聯系數0.778 03,但受港址資源建設條件限制,港口規模不足,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同時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的海洋三次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有所不同。分別將各海灣地區2001-2008年海洋三次產業產值和地區GDP歷史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2)顯示:遼東灣和萊州灣兩地GDP發展均與海洋三次產業密切相關,相關系數在09以上,海洋三次產業的發展推動了GDP的增長;渤海灣地區GDP與海洋第二、三產業密切相關,尤其是海洋第二產業推動了GDP的增長,而海洋第一產業對其推動作用不明顯,相關系數不到06。相關性分析結果與各海洋產業關聯效應系數基本一致,從側面證實海洋產業關聯效應的合理性。

3 海洋經濟發展貢獻差異

隨著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經濟日益成為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占當地GDP比重逐漸上升,其中遼東灣地區比重高于渤海灣、萊州灣兩地區,由1708%上升到3282%。為了更好把握未來海洋經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線擬合法、一元回歸、冪函數、灰色理論(GM(1,1))模型同時結合各地“十二五”規劃[8-11]分別對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與區域經濟總值進行綜合均值預測,計算出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貢獻度(見表3)。

擬合預測結果(見圖3)顯示:未來十年萊州灣地區GOP占GDP比重上升趨勢更加強

烈,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力推動下,將進入海洋經濟騰飛階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將分別達到25%、31%;渤海灣地區海洋資源開發強度高,“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將大力發

展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海洋經濟發展,預計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產值分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舟山;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1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陸地分隔成并且相互連通的廣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積的30%以上,約3.6億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總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類飲用占2%。地球主要有5個大洋,它們分別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為止,人類對海洋的認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還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級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即人們對海洋中各類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包括對海洋資源的開發生產活動和與之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如海洋捕撈業、海洋油氣業、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旅游業等。

1.3可持續發展

在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的時候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需要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地開發、對海洋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地保護的基礎上進行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使海洋資源滿足后代人發展的需求,使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2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

2.1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海洋可以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大量資源,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海洋的開發保護,人類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態向海洋發展,國際間以海洋為中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術為核心的經濟競爭。目前海洋領域的產業主要分為海洋漁業、海洋能源工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運輸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的海洋產業實現了從勞動力資源粗放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轉型發展,對海洋資源的高效利用成為今后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

2.2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這個新形勢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海洋的開發利用,并制定了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的戰略,海洋經濟快速發展。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的影響力不斷向各個領域延伸,表現出了迅速增長的態勢,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其發展速度大大高于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經濟的區域性變得顯著,區域布局逐漸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為中心的海洋經濟區迅速發展,同時,沿海各綜合經濟區發揮各自區域比較優勢,已基本形成以遼寧沿海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深圳經濟特區為中心構成的海洋產業經濟帶,海洋產業在我國沿海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海洋經濟現階段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總量穩步增長,但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仍制約著我國海洋經濟健康穩步發展。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同時,我國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導致對海洋開發利用的層次不斷拓展。廢棄物排放過多、海洋資源消耗過多的粗放型海洋經濟會導致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和對海洋資源的大量浪費,造成并加劇海洋經濟及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的矛盾,影響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妥善處理好海洋經濟帶來的環境、資源問題,對我國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3對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

3.1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分析

從漁業資源的特性看漁業資源屬于可再生生物資源。魚類通過自身不斷的生長、繁殖,實現自我更新,使種群數量維持在在一定范圍內。但要實現永續利用必須要實行適度的捕撈。如果捕撈不當,嚴重超過自我更新的速度,將會嚴重破壞漁業資源。

目前我國海洋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面臨著海洋漁業環境破壞嚴重、海洋漁業資源驟減、海洋水產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問題。這其中,最為嚴重的表現為:最近幾年,不少地方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也對我國海洋漁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黃渤海區由于缺少餌料性魚類,使經濟性海洋魚類生長緩慢。對海洋魚類生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導致魚群數量減少,嚴重影響著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2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分析

隨著我國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來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質的最終積聚地,而海洋本身強大的自凈能力也使它成為污染物的天然處理場所,海水的流動和海洋生物、化學、物理過程的作用,污染物通過稀釋、氧化、還原等一系列反應被分解為無害物質,但是這種潔凈的能力不是無限的,一旦進入海洋的污染物質數量和速度超過了海洋自凈的能力,海洋就會被污染,海水水質必然受到破壞。

4舟山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區位優勢

舟山市在舟山群島上,具有較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處于杭州灣外緣,面朝太平洋,海域遼闊,開發利用潛力很大,離上海、杭州和寧波等大中城市較近,是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重要海上門戶。舟山還具有非常豐富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港口資源為舟山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擁有全國最大的漁場,漁業年產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約有120萬t,種類也非常豐富,約有500多種。舟山還擁有2447.87km的港口岸線,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線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

海洋經濟在舟山經濟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經濟正在由“涉漁型小產業”向“臨港型大產業”的轉變,初步形成水產加工、船舶機械制造等臨港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鏈、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協調發展的經濟體系,經濟發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這一些問題,仍有很多因素制約著舟山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3制約舟山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制約著舟山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主要有兩個問題制約著舟山海洋經濟的發展:一是海洋生物資源日趨枯竭。對魚群的過度捕撈大大超出了魚群的繁殖速度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很多魚群的退化現象嚴重,難以形成大規模的魚汛,很多被破壞的海洋生物資源難以恢復,海洋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二是海水污染嚴重。由于工業排放得不到有效處理、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油污無法得到及時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響著舟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舟山的產業結構也存在著一定問題,第一產業占有的比重過高,二、三產業的相對薄弱。舟山漁業較發達,但是第二產業主要是傳統船舶工業,附加值不高,結構單一,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開發、海水生物等高新產業的比重較低,產值不高。第三產業中的對外貿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還需進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5.1產業方面

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建立,需要以新興產業為發展核心,這是促進海洋經濟升級的關鍵。為了實現海洋經濟和社會全面對接,一定要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發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興產業,對于舟山來說十分重要,可以開拓海洋相關設備制造業、服務業等等。比如,水下檢修系統、海洋防污系統、海洋電子技術等等。這些都是和海洋產業開發有關的新興產業,能夠從新的角度來拓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空間,為海洋地質、海洋信息、海洋藥物等等領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術經濟增長點,建立系統化海洋結構,完成高效益技術的升級,實現海洋經濟的持續性發展。

5.2資源方面

漁業捕撈行業的管理需要從強度方面進行嚴格控制,漁業資源保護與修復要共同維護、同步推進。舟山漁業經濟的發展核心要從“拼資源”轉移到“拼技術”。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洋資源產業技術含量的提升,就意味著海洋產業發展的可升級空間擴大。對于非資源型海洋產業的發展,也要用可持續觀點來維護產業發展。舟山海洋產業需要根據新的漁業技術升級來尋找現代“綠色漁業化”的方向,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積極發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產業。尤其是海洋捕撈漁業更要向著保護近海資源方向發展,通過遠洋漁業、外海漁業來提高產品的隱性附加價值,促進海洋漁業效益型的轉變。

5.3環境方面

產業結構調整要以產業升級轉型為契機,根據新興產業的技術需求來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產業鏈建設,在推廣高新技術應用的同時,用清潔生產示范工程來強化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方式。在大力發展海洋環保產業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來提高企業對污水、廢氣的處理能力,將污染物排放壓縮到最低程度。在進行海洋災害預警機制建設時,需要根據海洋防災減災應急響應系統能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實現海洋經濟的健康、安全、全面發展。舟山市組織的“碧海生態建設行動計劃”,就是將河口、海灣為治理重點,以海洋生物資源保護作為目標,利用新技術對灘涂等等海洋環境進行保護與合理開發。著重開發無居民海島的海岸沿線資源,促進海洋經濟發展規模、速度能夠與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這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秦宏,孫浩杰.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度實證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11(1):139-142.

[2] 楊美麗,吳常文.淺析我國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產業經濟學角度[J].中國漁業經濟,2009(3):12-15.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34-02

一、競爭力的來源及內涵

“ 競爭力”一詞最早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產生,它的研究起源于歐美,在20世紀70年代末得到發展。從貿易資源稟賦出發,李嘉圖等人認為競爭力是一種“比較優勢”。以效率為出發點,波特把競爭力定義為生產力或生產率。所謂的競爭力,就是競爭主體在稀缺資源背景下及一定競爭范圍內擁有比其他主體獲得更高利益的能力,在市場經濟中, 即是指競爭主體能否以更低價格、更高質量、更優服務的產品,持續占領市場的能力。

二、產業競爭力的內涵

國內外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多是針對理論研究與評估技術。國外學者對產業競爭力研究較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是第一位從產業層面研究國家競爭力的學者,他創立了競爭優勢的“國家鉆石”模型,為形成系統的產業競爭力理論和方法奠定了基礎。[1]

國內學者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時間不長,競爭力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才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金培博士[2]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或在排除了貿易壁壘因素的假設條件下),一國特定產業以其相對于他國的更高生產力,向國際市場提供符合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者)或購買者需求的更多產品,并持續地獲得盈利的能力”。1998年,中國社科院裴長洪博士[3]專門就“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展開專項研究,他指出:“產業競爭力是指屬地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它的一般市場絕對競爭優勢的綜合。”

三、海洋產業競爭力

(一)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內涵

海洋產業競爭力是指某國或某一地區海洋產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在人才、資本、國際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體現的是海洋產業的投入產出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的比較關系。[4]

(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范圍廣、角度多,但關于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目前, 國外學者對海洋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產業發展模式上, 尤其是對海洋漁業、[5]海洋油氣業、[6-7]濱海旅游業、[8-10]海洋電力業、[11]海水利用業、[12]海洋生物醫藥業[13]等特定產業的評價分析。

國內學者在海洋產業競爭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從研究區域上看,目前研究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廣東、山東、浙江省、江蘇省、海南省和長三角地區。研究方法主要運用定性分析及常見的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等定量方法。

以全國沿海地區為研究對象,李彬等,[14]孫林林等[15]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狀況。殷克東等人[4]利用解釋結構模型方法,從海洋產業人力資源、海洋產業資本、海洋產業國際化水平,海洋產業科技競爭力,對我國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梯度類型劃分及動態評價,探明了中國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發展的動態變遷特征、關鍵因素及其內在關聯效應。劉大海等[16]從科技水平、經濟狀況、資本實力等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沿海省市的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定量評估及比較。郭孝偉[17]利用層次分析法從海洋產業實力、海洋人力資本、海洋產出能力、海洋運輸能力、海洋科技研發能力五個方面,通過綜合加權法和因子分析法對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

以中觀尺度的省級為研究對象,對海洋大省山東的研究較多。劉洋等人[18]對山東半島7個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9大海洋產業競爭力作了聚類分析。戴桂林等[19]運用偏離份額法、李勛來,李慧[20]運用波士頓矩陣分析方法、王圣[21]等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山東省海洋產業結構及競爭力進行分析。李曉光等[22] 采用主客觀賦權相結合的方法對藍色經濟區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對其他沿海省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徐叢春等[23]借鑒波士頓矩陣方法,對廣東省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評價研究。林雄斌[24]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情況。常玉苗,蔡柏良[25] 利用主成分-TOPSIS 法,評價了江蘇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中的排位。馬仁峰、莊佩君[26]運用核心要素對比法和聚類分析法,從海洋產業發展條件、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產業社會效益、海洋科技能力四單要素測度和分析長江三角洲的海洋產業競爭力。李仁君[27]對海南省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現狀評價和綜合評價。

四、小結

從研究區域上來看,對我國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大省山東,而對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經濟發展較好的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以及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海南地區。

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海洋產業競爭力的評估分析中,最常見方法的就是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層次分析法屬于主觀評價方法,是用專家打分來確定權重的,由于引入主觀因素,評價結果的客觀因素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是客觀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以指標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進行加權的,客觀性很強,但是僅根據指標的方差貢獻率來確定主要指標的權重會損失約20%的信息量。熵值法的數學理論依據很強,避免了評價結果的主觀隨意性,但是靈活性較差,測得的權重可能會與專家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指標體系上來看,關于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定量研究中,采用的指標多集中在主要海洋產業等經濟統計指標,對政治、文化、環境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關注不夠。在指標權重設定上也存在爭議, 測評方法也很單一。由于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 學者的主觀隨意性很強。這種對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大小的不同認識, 決定了其對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的不同結果, 甚至采用相同的測算方法也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鑒于目前我國海洋統計工作的特殊性,應從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出發來選取指標,建立一套相對完整合理的指標體系,針對指標選取適當的定量、定性方法進行分析,必要時可以采取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以確保測評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各地區的海洋產業競爭力情況。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金 培.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3] 裴長洪.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 殷克東,王曉玲.中國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的聯合決策測度模型[J].經濟研究參考,2010(28).

[5] MORGAN G R.Optimal fisheries quota allocation under a transferable quota (TQ) management system[J].Marine Policy,1995,19(5).

[6] MANAGI S,OPALUCH J J,DI J,et al.Grigalunas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off 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11).

[7] FRASER S G,ELLIS J.The Canada-newfoundland atlantie accord impleme -ntation act:Transpar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offshore oiland gas industry [J].Marine Policy ,2009,33(3).

[8] KUJI 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lf.AMPO[J].Japan-Asia Quarterly Review,1991,22(4).

[9] MORGAN R.Some factors affecting coastal land scape aesthetic quality Assessment[J].Landscape Research,1999,24(2).

[10] A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

[11] MISRA B M.Sea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nuclear heat/electricity-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Desalination,2007,205(2).

[12] FENICAL W.New pharmaecuticas from marine organisms[J].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97,15(9).

[13] GAMAL A E A.Biological importance of marine algae[J].Saudi Journal,2010,18(1).

[14] 李 彬,高 艷,張士洋.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c//.中國管理學年會——城市與區域管理分會場論文集,2010.

[15] 孫林林,李同昇,吳 濤.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及其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5).

[16] 劉大海,陳 燁,邵桂蘭.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理論與實證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7).

[17] 郭孝偉.我國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及比較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2).

[18] 劉 洋,豐愛平,劉大海.基于聚類分析的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

[19] 戴桂林,石 聃,王 偉.山東省海洋產業結構及競爭力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5).

[20] 李勛來,李 慧.基于波士頓矩陣的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21] 王 圣,張燕歌.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體系的構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7).

[22] 李曉光,崔占峰,王少瑾.藍色經濟區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2).

[23] 徐叢春,宋維玲,李雙建.基于波士頓矩陣的廣東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特區經濟,2011(2).

[24] 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競爭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25] 常玉苗,蔡柏良.陸海統籌視野下的江蘇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海洋經濟,20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施秉县| 河池市| 永济市| 陵川县| 通山县| 鄱阳县| 长白| 澳门| 嵩明县| 烟台市| 正安县| 鱼台县| 兴和县| 玉田县| 广水市| 班戈县| 中超| 桐城市| 湘乡市| 山阳县| 葫芦岛市| 当雄县| 家居| 曲阳县| 龙泉市| 朝阳区| 黑水县| 广德县| 桐庐县| 大冶市| 庆城县| 四会市| 鹤壁市| 淄博市| 镶黄旗| 阳信县| 康定县| 二连浩特市| 乌兰察布市|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