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環境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民主社會主義、大學生、家庭環境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股重新評價民主社會主義的熱潮,學術界對中國是否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同時,青年大學生成為了社會思潮不斷興起和傳播的一個關鍵性載體,本文主要從家庭環境的角度來探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大學生的影響。
一、民主社會主義相關概述
"民主社會主義"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的社會、社會黨和工黨的思想體系的總稱。這個名稱是從國際工人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社會民主主義"演變而來的。①
1、民主社會主義的含義
從字面意義上看,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既堅持社會主義又強調發展民主,既符合當前的民主化潮流,也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消除各種特權現象的強烈愿望相一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但"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②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只要國家政權為哪個階級所掌握,民主就歸屬于哪個階級所支配,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抽象的、超階級的、全人類共有的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盛行的一種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思潮。③它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社會黨、工黨和社會黨國際思想體系的總稱,由第二國際社會右翼發展而來,伯恩施坦是"民主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的奠基者。在當代,民主社會主義不僅是作為一種理論形態,而且是作為一種實踐形態而存在的。社會在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長期執政或輪流執政,對當代世界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奉為各國社會思想體系和目標模式的統稱。
2、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
在對待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簡單化,就像"倫理社會主義"把民主和公平看成社會主義,"福利社會主義"把社會福利看成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看作是社會主義,等等。民主社會主義堅持認為,實現社會主義不需要"剝奪剝奪者",也不需要資本主義制度、奪取資產階級政權 。只要能夠實現這些原則,資本主義就可以和平演化為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吸收了費邊社會主義和伯恩斯坦主義的漸進改良成分,主張通過點滴改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目標;主張把人們從對占有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把經濟權力交給全體人民,進而創造一個使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會;主張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促進勞動者參與企業的決策、管理和監督,實現階級合作與和諧;主張通過建設福利國家來使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主張通過稅收制度、社會保障體制和分配制度來縮小貧富差距,從而最終實現社會平等和公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環境的關系
人的繁衍生息與外界環境發生著密切聯系,其思想行為的形成和發展也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是指環繞在人的周圍并給人以某種影響的客觀存在。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環境因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接受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不僅形成了接受主體的主要傾向,而且制約了接受活動的進行和開展。而家庭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地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家庭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特殊的。本文將從家庭環境角度來探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具有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并且長期共同生活的小群體,是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接受者最先受到影響的地方。家庭教育擔負著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幫助自主謀生等責任。這里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家長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規范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對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的影響氛圍。④家庭環境不僅影響到子女的個性發展,而且影響到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家庭環境作為中觀接受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⑤:
首先,家庭環境是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基礎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建立在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系、經濟關系和感情聯系等特殊紐帶關系的基礎上。家庭環境的基礎地位表現在大學生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感情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這種紐帶關系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歸屬感。家庭環境自覺和不自覺的影響成為大學生先入為主的基礎。大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形成的最初接受圖式。家庭環境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大學生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包。家庭環境在大學生成長時期仍發生作用,其基礎性作用是社會和社區等接受環境所不能代替的。
其次,家庭環境作用具有深刻性。在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有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這使家長和子女之間彼此了解較為細致和深刻,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有利于子女對家庭環境影響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同時家庭環境影響具有隱蔽性、間接性的特點,這種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多,其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家長的身教言傳表現出來。再次,家庭環境與其它接受環境具有互補性。是相對影響的內容而言。家庭環境也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
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人的活動在不斷地改變環境,使其有利于人的發展,這是基于關于人與環境關系基本觀點所得出的一個結論,也是基于家庭環境角度著力研究對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影響的基本依據。
三、家庭環境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傳播中對大學生的影響
人是社會的人,也是環境的人。人在創造環境的同時,環境同樣也創造了人。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大學生中的傳播,不能忽略了環境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區環境。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析家庭環境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傳播中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
1、家長自身的認同態度
大學生出身各異,有些大學生出身于農民家庭,有些則是城市里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自身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存在著差異,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認同態度。大學生家長自身態度,他們自身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著差異,那么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首先,家長自身的知識構成。家長對民族社會主義概念的理解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態度。家長自身知識架構,對民主社會主義是改良了的資本主義這一本質的認識、對民主社會主義基本主張的認識、對"瑞典模式"的理解等,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解,也就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家長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是積極方面的,那么在大學生頭腦里將是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崇尚,而家長對民主社會主義理解較為深刻的,能看到民主社會主義的消極方面以及其局限性的,那么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將更加全面、深刻,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就會走出字面上的理解,認同態度也將發生變化。
其次,家長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家長在各個領域、行業等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家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人社會地位比較高,就對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比較滿意,而新的社會制度將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對他們現有的身份、地位、名望產生動搖,因此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率相對較低,他們的孩子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也受到影響。而那些在處于社會底層的家長,他們在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希望得到改善,因此他們對新的社會制度--民主社會主義將產生向往,他們的孩子也會對民主社會主義比較認同。
2、家庭經濟情況差異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不再實行統一的工資制度,隨著外資企業的大力引進、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私有經濟的迅猛發展,家庭經濟情況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經濟情況的各異,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首先,大學生物質生活之間的差異引起的課余生活差異。家庭生活富裕的家庭,能提供孩子相對優越的物質生活,課余生活也比較閑暇,他們就有機會有時間比較早地接觸了網絡等多媒體工具,而網絡提供了豐富的文字和視頻資料,因此這些孩子也就能比較早地接觸了各種思想,而那些家庭生活比較艱苦的同學,他們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網絡等接觸得也比較晚,加上進入大學生活后為生計奔波,他們對新思想接觸就比較少,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因此物質生活的差異,影響了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其次,家庭經濟情況的差異引起的大學生閱歷的差異。家庭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家庭能夠提供孩子很多走出去的機會,他們能夠在物質和精神上支持孩子去北歐等地方旅游、學習,這部分大學生就能夠去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獲得親身感受,在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耳濡目染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民主社會主義。而家庭困難的孩子,家庭除了提供他們基礎的生活、學習之余就沒有多余的錢供他們去外面感受新的社會制度下的生活、學習等,這部分大學生也就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知識了解相對匱乏。這就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因此,家庭經濟情況差異引起的大學生的閱歷差異,將影響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3、家庭成員在現有社會制度下的幸福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大幅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出現了一系列改革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家庭成員在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幸福感,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首先,家庭成員的親密度下降導致的幸福感缺乏。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工作競爭越來越劇烈,工作壓力越來越龐大,加班越來越頻繁,抑或是社會發展,電腦、電視等代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等,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減少,親密度下降。這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幸福感降低,大學生對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滿意度也隨之下降,而民主社會主義趁虛而入。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下降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其次,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導致的幸福感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上學難、看病貴、就業難等社會問題,而一些大學生的家庭恰巧遭遇了其中的某些社會問題,這使得家庭成員在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下的幸福感缺乏,對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出現了不滿、質疑、埋怨,而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的那種高收入、高福利、高稅收的"三高"制度恰好填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現今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因此改革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導致家庭成員的幸福感缺乏,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注釋:
①殷敘彝.民主社會主義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②列寧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③張濤.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2008.6
④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關鍵詞:家庭環境青少年優化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青少年正處于成才過程的素質優化期,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為高層次的人才。
一、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礎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青少年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1.1家庭遺傳提供了生理素質
“遺傳”這個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種自然現象。生物親代通過生殖繁育把親代的特性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備與親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現象就叫遺傳。遺傳物質的差異、優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層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質很大部分是來源于親代的遺傳,生理素質差異性決定了青少年的才華見識在質和量上潛在的差異,從而影響青少年成才的速度與層次。智力素質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礎。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遺傳率高達60%,僅有約40%的平均智力水平歸功與環境差異。除了智商有遺傳基礎外,特殊才能也有遺傳基礎。如音樂、繪畫。
1.2提供了物質基礎
家庭的物質條件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對青少年的思維力、創造力以及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發達城市,青少年接觸的新事物的機會就比較多,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識、參加各種科技實驗活動、眼界開闊、思維敏捷,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同時,他們展現自己天賦、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大這有利于青少年較早的確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質條件,如營養、學習資料,受培訓的機會等。好的經濟基礎,不但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好的學校,優化智力,同時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有一個好的體質。
1.3提供了精神環境
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家庭關系、文化氣氛、家庭成員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人格、情緒產生好的影響。青少年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員關系不穩定、不和睦,青少年則會產生不安全感,表現出敵對、偏激、孤獨等心理,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敗,不能單憑智能水平,還要看他的個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系和人才思想素質。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子女學習水平、志向、態度等,從而制約青少年智力素質優化。
二、家庭影響具有長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包括父母、子女等親屬在內的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對青少年成才具有長期影響。青少年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離不開家庭。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貫穿始終。首先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方向產生影響。由于遺傳和家庭的長期共同生活,父母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等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鏈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蘇軾兄妹,構成了詩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層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關系的親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對子女最為了解,對他們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熏陶性。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過程中少走彎路,加速其成才的過程。
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起到促進的作用。
三、優化家庭環境
3.1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3.1.1維系和諧的夫妻關系
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環境。夫妻關系的和諧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起著重大影響。夫妻感情深、互相關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生動教育。而夫妻經常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異夢,動輒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會給孩子心靈上投下陰影。孩子長大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表現出粗暴、刻薄,嚴重的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3.1.2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兒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對青少年成才就有深遠影響。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依戀逐漸變淡,渴望脫離父母,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希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與父母向朋友一樣交往。這時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地更新思想、認識到青少年不單是家庭的成員同時也是社會的公民。形成開明、民主、平等的家風。其次,確立正確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高期望,有時對子女的要求脫離了子女的真實情況,甚至有的家長還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這樣以來,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挫敗、自卑心理。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他們確立正確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3.2.1加強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優良遺傳物質必須接受優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質,實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對青少年成才影響很大。父母的素質高就會對青少年實施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備條件。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教育,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非常危險的。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養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必須把自己的智慧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強也會獲得同伴的贊許這也會強加他們的自信心。有信心才會敢想敢做,才會出創造性的成果,才會為社會做貢獻。
3.2.2樹立科學成才觀
科學的成才觀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學的成才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決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興趣和愛好。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來幫助他們早日確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其次,根據社會需要培養人才。人才之所以為人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內在素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造性成果可以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的進步。作為父母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并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確定成才之路。: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對青少年影響最大,最持久的環境。加強家庭環境建設對青少年成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羅洪鐵.人才學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職生德育的必要性
中職生一般是年齡在15歲至19歲的孩子。相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源于初中分流和社會回流的學生,他們缺少系統的學習教育,道德觀念淡薄,是非辨別力差,自卑心理嚴重,學習態度不端正。甚至有些學生把上學讀書當成是來“混日子”,各方面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就一些中職院校而言,學生普遍自主學習差,依賴性強,勞動觀念淡薄。日常生活中,隨地吐痰,臟話連篇,課桌文化等不良現象隨處可見。
總的來說,中職生的道德素質參差不齊,離不開他們生長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所以要改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道德,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做好對家庭因素的分析是我搞好職業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分析
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位母親給自己的母親洗腳,被年幼的兒子看見。不一會兒,這個孩子也端著一盆水,請媽媽洗腳。情節簡單,卻折射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庭氛圍、家庭結構、家長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等都是影響中職生道德素質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肩負著諸多使命。首當其沖的是對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家長德育觀念的淡薄導致很多家庭走進了誤區,不但沒有發揮其自身優勢,反而給學校的德育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比如,很多家長重智輕德,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側重其智育的發展,把學習成績、有一技之長當作成才的標準,忽視了道德品質的教育,導致學生只知道學習,缺乏榮譽觀念、集體觀念、道德觀念。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信息的反饋,這種功利性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在工作時通常以賺錢多少為準則,而不考慮自己從事的工作是否正當合法。
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是學生道德發展的重要條件。就目前中職生的家庭環境而言,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與家庭之間相對獨立,生活在這種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的相處,也失去了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導致中職生缺乏學習尊重、合作的機會,使他們變的自私自利,沒有尊重的概念,不懂得合作與分享,萬事以我為中心。而“四二一綜合癥”家庭結構,也使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部分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缺乏家庭的溫暖,沒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早戀、拉幫結派。這些不僅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提高德育素養的家庭對策
對孩子進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道德發展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庭比學校更能行之有效。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轉變重智輕德的教育理念,克服“代償心理”。針對中職生的年齡及性格特點,關注家庭成員關系、家庭特點,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在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的同時,創造性地選擇和運用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勵孩子,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培養他們勤勞吃苦的精神。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優化德育環境,必須優化中職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家長要正確評價和對待獨生子女,相信孩子,多給他們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同時減少夫妻之間的爭吵,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單親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要盡量滿足中職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空缺,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避免在生活上放任自己,進而減少一些社會問題,讓學生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加強與學校、社會的合作 做好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學校開展德育課程外,還需要家庭、社會的配合。因此,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養,全天候地與學校保持溝通,與教師交流,了解中職生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利用自身優勢,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德育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智君.“90后”中職學生品德行為偏差的表現、成因與矯正[J].文教資料,2010(6).
[2]趙玉堂.家庭因素對中小學生德育的沖擊[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4(4):11-12.
[3]許靜靜.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暴力及預防對策――職校德育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陶奕.有種影響了無痕跡――論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J].考試周刊,2012(54):174-175.
[5]陳建芳.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需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J].成功(教育版),2012(12):121-122.
【關鍵詞】 學習困難;智商;行為問題
學習困難是中小學生常見的問題,國外研究學習困難的發生率為20%~25%,國內一些地區的報道為13%~17%[1]。尋找患兒學習困難的成因是必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習困難患兒的薄弱環節,我們對來心理門診咨詢的34例來訪者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 象 ①入組標準:連續兩學期各主課平均成績在班級居第10百分位者;②無明顯身體、神經及其他心理疾病;③既往無明顯腦損傷病史者;④總智商在70分以上者。符合標準共24人,年齡8~12歲,平均9.5±0.65歲。對照組為同年級,年齡(±6月)、性別基本相同,平均成績在同年級中上水平者,其他標準同學習困難組。
1.2 方 法 采用上海惠誠咨詢公司生產的兒童2.0心理測驗軟件,由專業心理醫師測驗。①智力測驗:瑞文標準推埋測驗對學習困難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智商測定;②行為評定: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調查兩組學生的行為問題,由父親或母親填寫調查表,內容包括12個分量表,包括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學校情況、分裂樣、抑郁性、交往優良、強迫性、體訴、社交退縮、多動、攻擊性、違紀。有行為問題者再應用CONNER’S量表測定;③患兒過去史調查:詢問患兒其母孕期疾病史、出生史;④家庭環境量表:由父或母填寫,有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包括親密度、感性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等;⑤學習困難篩查量表:有理解記憶、語言表達、時間與空間、運動、社會行為5個項目。
1.3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結果用(x±S)表示,兩組兒童智商及行為因子分析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應用SPSS統計學分析軟件。
2 結 果
2.1 兩組兒童智力測驗結果比較(表一):學習困難患兒的總智力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類同比較、圖形比較分值較高,系列關系、比較推理、組合及互換等抽象推理等C、D、E組方面有顯著差異性(P
表1 兩組智力測驗結果
注:總智商和A、B兩組P>0.05,C、D兩組P
2.2 行為問題 以CBCL因子中的任何一項得分超過正常范圍為標準。學習困難組24例有行為問題者11例,對照組發現有行為問題2例。
2.3 行為問題因子分統計 11例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其中女3例。主要問題因子為抑郁評分明顯增高,男8例,多動8例、違紀6例、交往不良因子4例(問題因子有重疊)。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t=4.13,P
2.4 過去史 學習困難組有母孕前3月內有病毒感染史者3例,出生時異常史者8例。對照組有母孕前3月內有病毒感染史者2例,出生時異常史1例。
2.5 學習困難篩查結果 言語表達、理解記憶有差異性,t=3.19,t=3.28,P
2.6 家庭環境情況 學習困難組的親密度、感性表達、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控制性分較低,顯示家庭環境欠佳,兩組有顯著差異P
表2 家庭環境情況測驗結果
注:在中國,該量表的修訂工作只進行一部分,其親密度、矛盾性、知識性、娛樂性具有較好判別效度且內部一致性滿意;內部一致性滿意或稍差一些和判別效度較差的3個分量表即組織性,成功性和控制性;剩下的3個分量表(獨立性、道德宗教觀和情感表達)的內部一致性尚不滿意,因而不能肯定這3個分量表所測量的得分的實際概念。
3 討 論
國內有關研究表明,智力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非常重要,但相對于社會因素及非智力因素而言,這一影響在正常兒童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2、3],本研究通過對學習困難兒童的智商測定、行為問題研究、過去史調查、家庭環境調查,對智商正常兒童學習因難主要原因進行分析,發現智商正常兒童學習因難主要為行為問題、出生史異常、家庭環境因素及智商中推理等因素所致。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智商無明顯差異,但比較推理、系列關系、組合及互換等抽象推理等異常,主要表現在C、D、E因子和智力結構發展的不平衡,主要問題因子是交往不良、多動、違紀等外向行為問題。兒童行為問題不僅在短期內影響學業,從長遠來看,還易導致與之相關的精神問題,對其危害性應予足夠重視。
出生因素可導致智商下降、行為問題及學習因難,與文獻報道一致[4]。其中可能與出生時大腦部分中樞損傷有關。家庭環境因素亦不可小忽視,不良的家庭環境可導致從兒童到成人發育過程中不良的社會或情感反應,造成心理、行為的異常,對兒童造成廣泛、深遠的不良影響,進而造成學習能力降低、難以建立和維持滿意的人際關系、在正常的環境常被消極的情緒和不幸的感覺所因惑。本組的親密度、感性表達、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控制性兩組有顯著差異P
參考文獻
[1] Carey WB, MeDevitt SC. Copi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New York[M]. Basic Books,1995:141-147.
[2] 程灶火,龔耀先.學習困難兒童的神經心理研究[J].心理學報,1992,24(3):297-299.
[3] Shapiro BK, Gsllico RP. Learning disabilities[J]. Pediatr Clin North Am,1993,40(3):491-505.
論文摘要: 本文就家庭視角評述國外關于處境不利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關研究。有關文獻表明,處境不利兒童的自我概念有明顯的外在化特征,區分性低,較少指向未來;他們存在社會信息加工中的譯碼困難和歸因偏向,其信息加工技能和認知控制技能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社會性情緒發展也存在諸多困難;他們的親子依戀往往是不安全甚至矛盾類型;他們往往難以被同伴所接納,在交往中更多地表現出適應不良性行為,其友誼質量也比較差,但自我效能、自我調節以及良好的群體特征是改善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各種不利因素還會對其社會交活動中的活動能力、活動數量、活動水平和活動技能帶來影響,在他們身上也更容易出現攻擊、退縮以及各種過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當前,有關這些兒童的神經生理與心理學結合的研究也正在進行之中。
處境不利,是指個體在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相對困難與不利境地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必須承認的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處境不利的群體。近年來,盡管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兒童的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權益維護狀況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部分處于不利境地的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狀況還是不容樂觀,他們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特別關注和大力扶持的群體。其中,由于身心缺陷、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經濟文化因素等的負面影響而形成的處境不利兒童更應成為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共同關注的對象。兒童青少年處境不利既可能表現在其學校生活中,如學業不良或同伴關系不良,也可能表現在更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如輟學、童工、流浪甚至違法犯罪,但從起因上看,大多與不良的家庭環境有關,或者正處于非常不利于其發展的家庭處境之中。因此,我們把這部分由于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家庭經濟文化的弱勢狀況和家庭內部關系不良而對身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的兒童統稱為家庭處境不利兒童。本文僅就家庭視角對國外關于處境不利兒童在社會認知、社會性情緒、社會交往和社會行為等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領域的研究做一概述,以期對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1 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幾種典型及其關系
盡管不利于兒童發展的家庭環境情況各異,非常復雜,但從焦點表現來看,國內外研究大都集中在三類比較典型的兒童上。⑴家庭貧困兒童或經濟文化弱勢兒童(economicallydisadvantaged children,underprivileged children)。對于這部分兒童的界定,一種是由較明確的指標來衡量,另一種則是根據某種約定成俗的社會等級或少數民族身份。前者如美國,每一個時期都會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均國民收入狀況劃定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SES)。如當前有研究者往往把美國家庭年收入低于10400美元界定為低SES[1],而20世紀60年代末期則以年收入4000美元為界[2]。在以色列,界定家庭貧困兒童或經濟文化弱勢兒童主要依據父親的出身、父親的受教育程度和住宅密度等三個參數[3]。后者在一些社會等級制度或特征比較突出的國家或地區比較通用,如印度的研究者除了以家庭收入為指標外,還往往以婆羅門家庭和“神的子民”家庭作為區分處境有利和不利兒童的依據[4]。⑵家庭關系不利兒童。即由于父母分居、婚姻沖突、離異、再婚、死亡、失蹤等家庭各種不穩定人員關系或負面因素等導致缺乏必要的關愛和照顧的單親撫養、隔代撫養或寄養兒童。其中以離異家庭兒童為最具代表群體。美國當前每年有100多萬的兒童經歷父母離異,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年也有十多萬兒童遭受父母離異的痛苦[5],我國學校中的父母離異兒童數目也非常龐大。⑶受虐待兒童(maltreated children)。
指由于家庭成員暴力或精神傷害而受到身體虐待、待、情緒虐待、醫療保健虐待和被忽視的兒童。根據美國健康和公共事業部(USDHHS)在2003年的統計,有180萬兒童被報告為受虐待或被忽視,而被地區和州兒童保護和服務機構提名的此類兒童超過300萬。這個比例達到全美兒童人口比例的12.3%[6]。近年來,被忽視的兒童尤其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在紐約州,1988年的兒童虐待調查發現有92%的兒童虐待涉及忽視而不是身體虐待和待。有研究者強調,“有關研究和公共政策明顯地對忽視在兒童發展中的毀滅性影響重視太少”,“這種虐待的潛在影響可能是由于更多慢性的、彌漫的、自然的疏忽而產生的。它可能反映了整個家庭功能紊亂的一般性水平”[7]。無論如何,兒童虐待和忽視對其認知、語言、社交、情緒等的發展都帶來非常有害的影響,并使之處于出現一系列行為問題、精神失調以及病態人格的增進的危機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研究的上述三個方向僅僅是代表了與家庭有關的不利處境兒童的比較典型性的類別,除此之外,還會有因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社會文化變遷、各種突發事件而導致的短期或長期的家庭系統紊亂或家庭環境不良,從而出現與之相應的各種家庭處境不利兒童。
另外,對于某些兒童來說,各種不利或弱勢因素很可能會交織在一起發生交互作用或多重影響,比如,家庭貧困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和父母沖突,也容易引發父母對兒童教養的粗暴簡單和對兒童發展的忽視,父母離異也容易導致單親家庭失去經濟支柱而窮困,也容易引發單身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的虐待和忽視。在這其中,尤以受虐待和被忽視兒童為問題集中表現群體。在考察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還須注意的是,上述三類兒童在其社會性發展中既有共通之特點,也有相異之發展軌跡和方向。
2 社會認知與社會性情緒
2.1 自我概念的內容與特點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是兒童個性發展的中心任務,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內部動力因素,更是調和不利家庭環境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的核心變量。Fahey和Phillips等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做過一項對處境不利小學兒童自我概念的內容分析研究[8]。結果發現,處境不利兒童的自我概念描述中包括了性別識別與認同、姓名、年齡、身體外貌、家庭和同伴關系、一般社會地位、家庭住址、興趣、職業、財產、志向、品德、宗教從屬關系、種族意識、素質、學校學習、技能等。處境較好的兒童總體上的自我概念描述種類與處境不利兒童相似,但卻有兩個額外的種類,即抽象認同(abstract identification)和社會身份(social status)。前者如“我是屬于世界大家庭的個體”,“我僅僅是世界的一個點”等的抽象宣稱說明這些兒童經歷了更多的有利于他們發展的刺激環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自我中心,其社會認知成熟與其它關于智力和形式運算的研究相似。后者則體現了處境較好兒童的自我概念描述趨向于通過聲明他們是“家境好的”或者有錢人家的子女而把他們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在涉及到有關同伴關系和交往的認知時,處境不利兒童的自我概念描述趨向于強調和他們的同伴的競爭性的經歷,而處境較好兒童趨向于更多地指出積極的同伴的關系;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志向的種類上,處境不利兒童表達的志向顯著較少,而處境較好兒童表達多種多樣的志向和理想。從自我概念描述的結構上看,處境不利兒童的所有反應都與當前時態相聯接,而處境較好兒童更多地是根據過去的、當前的和未來的理想自我來構想自己。他們更多地趨向于把理想自我置于他們的自我描述中,從而提升了他們自我概念的質量;處境不利兒童則在自我描述上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方面,特別是在學校成績和技能方面很少能積極地看待自己,自我接納一直隨附著滿足于外部標準以及他們的老師和父母的期望的特征。因此,他們的控制點更多的是外在化的。
2.2 社會信息加工和認知控制
社會認知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許多研究認為家庭處境不利會給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Cicchetti等人對受虐待兒童、低社會經濟狀況(SES)家庭兒童和中等社會經濟狀況的正常兒童進行錯誤信念任務測驗,發現虐待和忽視比家庭經濟貧困對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遲緩發展影響更大[9]。Dodge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社會信息加工理論已經在探討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社會認知發展問題上得到了驗證。Dodge和他的同事們發現有身體虐待史的學齡兒童在面對曖昧、不明確的信息時候,比對照組兒童更有可能遺漏相關的社會性線索而歸因于別人的敵意意圖[10],隨后大量的研究也都證明處境不利兒童在社會信息加工中的譯碼困難和歸因偏向。Rose(1999)的研究也發現,家庭處境不利的高危兒童經歷了大量的負性生活事件而傾向于更為悲觀的歸因方式[11]。Joseph等人就小學階段受虐待兒童對不同人際關系身份的個體(父母、教師和同伴)的歸因傾向進行研究,檢測兒童敵意歸因傾向與虐待的頻次、嚴重性的關系,并探討兒童對父母的歸因特點在調節受虐待兒童對不熟悉同伴的敵意歸因的關系上的作用。結果表明,相對于正常兒童,身體受虐的男孩更可能對各種人際關系身份的對象作敵意歸因,包括他們的父母、不熟悉的老師、他們的最好的朋友和不熟悉的同伴。男孩中發現了身體虐待的發生次數和敵意歸因存在正相關。結果支持了身體虐待和敵意歸因趨勢在小學早期存在聯系的觀點[12]。另外,Toth和Cicchetti等人還在有關研究中提出,歸因方式的負性偏向并非是處境不利的唯一結果,而正確的歸因方式還能在家庭虐待和兒童外在化行為問題之間發揮調節、緩和作用,歸因方式和兒童對家庭狀況與父母行為的積極認知和正確理解在抵制兒童虐待的有害效果時發揮了保護性作用[13]。
Rieder和Cicchetti認為,兒童在信息加工中出現的譯碼偏差與歸因偏向同其認知控制機能有關,處境不利兒童和處境較好兒童存在著認知控制機能的發展差異。在其巧妙的實驗中,發現處境不利兒童在處理無關的攻擊性信息時,往往是缺乏效能的,即他們無法抑制對無關信息的注意,其攻擊性幻想的特征難以控制地使他們的注意指向攻擊性刺激[14]。近年來的事件相關電位測量(ERP)證實了社會信息加工、認知機能控制理論以及認知—情緒平衡理論的類似假設。當兒童對表現生氣、害怕和高興的面部表情的圖片進行反應時,受虐待兒童對生氣表情的圖片比控制組兒童出現較大的P3b振幅。這說明與虐待有關的異常的情緒經歷可能改變了他們注意的分配以及靈敏性[15]。
2.3 社會性情緒的發展特點
兒童社會性情緒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往往為兒童年齡、性別、身份等變量所左右。一些研究指出,早期家庭經濟貧困或社會文化弱勢往往作為起始原因,持久而深刻地影響兒童社會性情緒的發展。或者說,父母因經濟拮據而帶來的情緒失調往往具有代際傳遞的特點。在一項縱向研究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在5歲和14歲時的情緒健康狀況總體上具有一致性,焦慮、抑郁、害羞、退縮等特征比一般兒童更加突出[1]。然而,就父母離異的兒童青少年來說,孩提時代的父母離異會作為一件破壞力極大的生活事件影響當時的情緒和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成熟,這種心理創傷會在其它積極因素的參與下得到治愈。Franklin等人的研究發現,父母離異的大學生在抑郁以及其它一些觀測因子上沒有發現與正常家庭大學生有顯著差異,低自尊和抑郁并不是離異家庭大學生的性格[16]。Valarie(2002)的研究也表明,盡管父母離異對子女在成人期的人際信任有負面的影響,但在過去的親子關系被考慮進來后,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就消失了[17]。早期受虐經歷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齡前兒童的人際信任、人際情感距離、好奇心、成就欲以及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尋求[18]。從對自我的情緒體驗來看,受虐待嬰兒典型地表現出對點紅實驗中鏡子中的自我影像的消極或中立的情緒。這說明受虐待的嬰兒對自我的感覺是不好的或具有羞恥感的[19]。學齡階段,受虐兒童的抑郁癥狀也比正常兒童顯著突出[20]。兒童后期和青少年期的同伴交往的挫敗強化了這種早已萌芽的自我體驗,他們的自尊感也就受到極大的破壞,有證據表明,受虐兒童自尊感的削弱與所有的受虐待類型有關[21]。
兒童對道德情境中的情緒體驗是衡量兒童社會性情緒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Smetana(1999)等人設計的一項學齡前兒童關于假想和真實的道德犯過情境的道德觀念的實驗中,發現了受虐待兒童和正常兒童之間以及受虐兒童各類別之間的情緒判斷上的一些微妙差異。比如,在假想的犯過情境中,正常兒童比被忽視兒童更多地判斷犯過者在犯過時是難過的,受虐待兒童更多地把受害者看成是害怕的,被忽視兒童比身體虐待兒童和正常兒童對假設的不公平情境報告更多的害怕反應,等等;在真實的犯過情境中,無虐待經歷的男孩比受過身體虐待的男孩更多地認為受害者是生氣的,受過身體虐待的男童則比其他組兒童更多地認為受害者是難過的[22]。這些細微的差異,都可以被認為是特定的家庭不利處境或經歷給兒童社會性情緒發展所留下的痕跡。
3 社會交往和同伴關系
3.1 親子交往和親子關系
處境不利兒童的童年大多是不安全、不穩定的,所建立的依戀關系也大都是以不安全依戀類型為主。在有虐待史的兒童中,更是發現突出的矛盾紊亂依戀類型[6],另外,婚姻沖突和家庭親密居住關系的解散更是破壞了親子關系。無論是家庭經濟困境還是家庭關系不良都會減低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容忍度,同時又增加了兒童令人厭惡的破壞性行為。過去和當前都有大量的研究證明了兒童早期低質量的依戀關系和不穩定的家庭關系能預測兒童今后的病理性內外行為問題[23]。作為一種循環,親密依戀關系的減少,增加了兒童某種反社會或非社會性的壓力和弱點,導致了兒童對環境控制的妥協、控制情緒和反應能力的下降,并潛在著各種悲傷、沮喪、憤怒和害怕,這些情緒又轉而表現在行為問題上,增加了家庭的不和與沖突,同時也導致家庭結構的瓦解數量的增加。從長期來看,不安全依戀關系也導致兒童喪失人際交往的情感和信任基礎,缺乏必要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能。但是,近年來一些研究樂觀地指出,家庭處境不利導致的親子交往障礙以及親子關系質量低劣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可怕。一項對五年級處境不利兒童的寫作研究發現,盡管他們的家庭頻繁破裂或經濟拮據,但是他們依然充滿了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愛,在以“我的家”、“我的家庭”、“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學校”、“我的城市”等為主題的短文寫作中,這些處境不利的兒童盡管明知自己的家庭狀況,但是依然用他們在周圍環境中所看到的積極方面埋葬那些消極的生活事件,表現出愛、分享和幫助,學習著我們一直提倡的傳統的價值理念[24]。還有些研究指出,早期親子關系問題并不一定為今后社會交往帶來直接的不利影響,自我調節和控制比嬰兒期依戀和童年期親子關系對今后的社會適應有更大的預測作用[25]。特別是對那些受虐待和被忽視的處境不利兒童來說,積極的自尊、自倚、自信和自我調節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早期交往不利所帶來的影響。
3.2 同伴接納與友誼
許多研究發現,家庭處境不利的兒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敵意和攻擊性。虐待和忽視經歷還能使兒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出退縮行為,在青少年時期,這種逃避和退縮還可能使他們卷入逃避性的青少年違法中。Shields等人(2001)以7日夏令營的方式,讓互不相識的處境不利兒童和對照組兒童在小組中開展交往與和娛樂活動,在第四天讓每一個兒童在小組中根據合作的、分裂性的、怕羞的、打架的發起者、領導者等五個特征之最進行同伴提名,結果發現有虐待經歷的處境不利兒童表現出大量的適應不良行為,在同伴提名中被更多的被認為是最具分裂性、缺乏合作性以及打架的發起者[26]。在另一項夏令營研究中,也發現有虐待經歷的處境不利兒童更為明顯地避開其他兒童,遠離表示友好的同伴的接近;與對照組兒童關切的表現不同,他們對那些難過憂傷的同伴不僅沒有表現出關心,反而會趨向回避甚至攻擊。所以一般來說,有虐待和忽視經歷的兒童很少主動發起同伴交往,表現出更多的負性社會交往、更多的外在化行為和不恰當行為、較少的親社會行為,他們很少可能成為受歡迎者,更多可能被同伴所拒絕。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氛圍融洽的良性群體中,處境不利兒童同伴交往的頻率、多樣性、復雜性以及積極情緒的表現都與對照組兒童相似,而在新形成的群體中,他們缺乏能力表現,其積極情緒的表達也隨著年齡減少[27]。這說明,積極的同伴交往和良好的群體氛圍是驅除家庭處境不利所帶來的陰影的靈丹妙藥。
從雙向互選的友誼關系來看,正是由于處境不利兒童低劣的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技能,使他們在廣泛地建立友誼和維持友誼關系上面臨很大的困難。友誼的情感質量和友誼的親密需求是密切相關的兩個指標,Toth等人曾讓兒童從這兩個維度描述了他們與父母、老師和最好朋友的關系,結果發現,處境不利兒童在這兩個維度上毫無相關,他們對同伴的親密行為期望也較低,這種低期望值的同伴關系概念不利于他們與同伴形成互惠行為,從而阻礙了友誼的建立與維持[20]。
不利的家庭環境作為前因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兒童在同伴交往上的諸多問題,但也正是同伴交往和友誼在兒童早期不良家庭環境和今后社會交往之間充當調和因素。目前,恢復性同伴治療(RPT)作為一種對處境不利兒童的干預方法在學校、家庭、社區都得到運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社會行為與行為問題
社會行為是社會性發展的外部表現,其核心是社會適應問題。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社會適應問題包括學校適應和社交適應,而從行為研究的內容來看,基本是圍繞著內因性問題行為(如退縮、抑郁/焦慮性行為癥狀)和外因性問題行為(如攻擊、舉止粗暴、過錯與犯罪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而展開。貧窮一直被認為與青春期行為不良有著密切關系。一些研究認為,在低年級階段,家庭結構的穩定性可以典型地預測兒童在學校的問題行為而非學業狀況,而家庭收入卻不僅能預測兒童的問題行為而且還能預測其學業能力。不同年齡的兒童對父母離婚的適應和反應是不同的:2歲半到3歲3個月的兒童表現出倒退行為,3歲8個月到4歲8個月的兒童易怒、粗暴和有攻擊性行為,5歲到6歲的兒童既會出現內因性行為問題如焦慮,也會出現外因性問題行為如攻擊性,7到8歲的兒童更多的內因性問題行為如退縮、害怕和抑郁,9到10歲的兒童則更多地以豐富的負性情感來體驗父母離異所帶來的傷害。許多縱向研究還顯示,家庭分裂過程比離異后的家庭結構變化對兒童的學校適應和社交適應會到來更大的困難。在兒童進入青春期后,父母離異所帶來的延遲影響可能會再一次影響年幼時父母離異的青少年,這個時候他們更容易出現吸煙、酗酒、吸毒和過錯行為。因離異、虐待等原因而造成監管人的改變以及住所的改變次數與兒童過錯違法行為、吸毒、輟學有關,情感拒絕和忽視更是輟學和逃學行為顯著相關[28]。一項家庭成分對兒童行為的預測研究發現,虐待不僅能預測兒童的攻擊性,而且還能因家庭其它不利成分而預測兒童的其他行為,比如,兄弟姐妹的被虐待和被忽視的比例還能預測兒童的活動亢進以及不專心行為[29]。
兒童社交活動的參與性和勝任性也因家庭環境不利而受到影響。有人采用兒童行為問卷(CBCL)讓兒童母親對有受虐待經歷兒童和對照組兒童的社交活動中的活動能力、活動數量、活動水平和活動技能進行評定,有關的社交活動涉及體育、游戲或業余愛好、工作和家務、組織或俱樂部團體活動。結果顯示,兩類兒童的活動數量和活動技能均有顯著差異,有虐待經歷的兒童的母親在孩子所參加的所有活動中都明顯地傾向于認為其不勝任或無能力[30]。而家庭經濟文化弱勢的兒童則表現出另一種傾向,他們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始更多地尋求家庭外的支持,家庭外行為也更頻繁、復雜。
轉貼于
處境不利兒童行為問題的內部生理和心理機制成為當前深入的一個領域。有人試圖希望通過情緒管理機能和自我防御機制說明處境不利誘因同兒童內因性和外因性行為問題的內在關系。發現有虐待經歷的兒童在情緒管理機能上受到較顯著傷害,表現出低水平的沖動控制,容易過敏、生氣、被動和抑郁。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得以不恰當的泛化施用。身體受虐待兒童比被忽視兒童出現更多的倒退、否認、投射和攝取作用,被忽視兒童比身體虐待兒童出現更多的補償、抵消作用[31]。近年來,隨著神經心理學和分子生理心理學廣泛深入,對處境不利兒童行為問題的神經生理和分子生理機制的研究也得以展開。比如,有研究發現,基因編碼中的功能性多態現象,即能產生代謝變化的單胺氧化酶A(MAOA)能緩和虐待所帶來的消極后效。具有高水平MAOA表達基因類型的受虐待兒童減少了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的可能性[32]。另外,關于這些兒童所處不利環境和不幸經歷對腦神經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的研究也在進行之中。
5 幾點簡評
5.1 家庭貧困兒童、父母離異兒童、受虐兒童僅僅是處境不利兒童的幾種典型表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處于不良或不利于其發展的家庭環境,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這種環境的消極影響;不同之處在于這種不良家庭環境的動力學機制不同,對發展的過程和結果的具體影響也各不相同,同時,這種影響與兒童生活的其它生態系統發生不同的交互作用,從而導致這些兒童徹底擺脫這些消極影響的恢復力(resilience)也可能各不相同。為此,我們需要一方面具體細化研究各種處境不利兒童在認知、情緒、個性和自我系統、品德等方面的心理發展狀況,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要探索不利于兒童發展的共同高危因子及其動態演變、各種處境不利兒童發展的共同特點、共同高危因子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機制、促進兒童積極發展的恢復力構成要素等等。
5.2 如果說家庭貧困往往是各種家庭問題發生的起始原因的話,那么兒童忽視則是家庭處境不利對兒童影響最具普遍性的現象。在經濟貧困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不高,或每日為生計奔波。前者導致父母缺乏教養孩子的基本知識,后者導致父母沒有時間教養孩子,兩者都容易導致對孩子的忽視。在父母沖突、離異、分居的家庭里,父母要花很多時間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焦慮、煩躁以及獨立支撐的經濟壓力很難使他們顧及到孩子。我國社會總體偏低的家庭經濟水平和社會轉型期逐步上升的離婚率,為兒童忽視現象的高發性提供了可能。從國際上對兒童忽視的一般分類來看,涉及身體忽視、情感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安全忽視和社會忽視。這不僅影響到兒童的生存、安全和身體健康發育,而且還影響到兒童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教育忽視還相當于在早期剝奪了個體未來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基本條件。由此來看,把忽視理解為對兒童發展的毀滅性影響并非夸大其辭,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5.3 總結國外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值得我們借鑒的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科學鑒別,政府與研究部門共同建檔,籍此開展長期的追蹤研究、援助和干預工作;第二,豐富多彩的實證研究和建立理論模型的配合,大量的具有生態特征的質性研究方法如觀察、訪談、活動產品分析等被研究者愈加廣泛運用,以實現對這些兒童更為全面的生活化的理解;第三,神經生理、分子生理和心理學的高度整合,使研究結果更為清晰客觀;第四,非常注重干預性研究,在干預過程中強調生態化,重視家庭(父母卷入)干預、社區干預、學校干預、同伴干預的系統化與整合。
5.4 國外研究者所關注的處境不利兒童范圍相對狹窄。事實上,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文化急速變遷的我國社會,除了上述幾種類型的處境不利兒童之外,下崗職工子女、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農村留守兒童等可以廣義地劃歸入兒童弱勢群體的范疇中。對這些兒童發展的研究是極具本土特色和現實意義的。對這些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條件的關注、呼吁和扶持既是社會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研究現狀來看,對這些兒童往往是描述的多,深入研究少;呼吁的多,實質性的發展性干預少;單學科探討的多,心理學、醫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整合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少。我們應該在充分借鑒國外有關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范式和干預策略。
6 參考文獻
1 Najman J M, Aird R, Bor W, et al. The 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healt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4, 58:1147-1158
2 Tolor A . Attempt to measur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advantagedand disadvantag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969,40:407-420
3 Chalifoux L M, Fagan B . Labeling children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disadvantaged”.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1997, 91 :531-538
4 Sohani D. Level-I abilities of soci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Ef-fects of home-environment, caste and age.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1994, 10(1-2): 69-74
5 Bream V, Buchanan A. Distress among children whose separated orporced parents cannot agree arrangements for them. British Journalof Social Work, 2003, 33(2): 227-238
6 Cicchetti D . An odyssey of discovery: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threedecades of research on child mal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 (8):731-741
7 Petic Z H. Maltreated Children Fall in School. Human Ecology,1993, 21(3): 18-21
8 Fahey M., Phillips S .The self-concept of disadvantaged children:An exploratory study in middle childhoo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1,109:223-232
9 Cicchetti D, Rogosh FA .False Belif Understanding in MaltreatedChren.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 2003,15(4): 1067
10 Dodge K A, Pettit G S, Bates J E. Effects of physical maltreatmenton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4, 6: 43-55
11 Rose E G .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prediction of resilience among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at risk for behavioral and social maladjustment.Didd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1999,59(8-B):4463
12 Joseph M P, Kathy G. Hostile Attributional Tendencies in Maltreated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3, 31(3):329
13 Toth S L, Cicchetti D, Jungmeen K. Relations among children’sperceptions of maternal behavior, attributional styles, and behavioralsymptomatology in maltreated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Psychology,2002, 5:487
14 Rieder C,Cicchetti 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Bon cognitive control functioning and cognitive-affective bala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 25(3):382-393
15 Pollack S D, Klorman R, Thatcher J E, Cicchetti D. P3b reflectsmaltreated children’s reactions to facial displays of emotion. Psychophysiology,2001,38(2):267
16 Franklin K M, Janoff-Bulman R, Roberts J E . Long-term impactof parental porce on optimism and trust : Changes in general assumptions or narrow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59 (4): 743-755.
17 Valarie K. Parental porc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n adult offspring.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2002, 64(3): 642
18 Lawrence A J, Allen J P. Effects of maltreatment on young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23 (3) :406-414
19 Schneider-Rosen, K. & Cicchetti,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maltreated infants: Quality of attachment and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self- recognition. Child Development,1984,55: 648-658
20 Toth S L, Cicchetti D. Patterns of relatedness,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 Journal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6, 64 (1) : 32-41
21 Kaufman J, Cicchetti D . Effects of maltreatment on school-age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ssessments in a day-campset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 25 (4) :516-524
22 Smetana J G, Toth S L, Cicchetti D, et al.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preschoolers’conceptions of hypothetical and actual moraltransgress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35 (1) :269-281
23 Ackerman B P, Brown E D et al. Maternal relationship Instabilityand the school behavior of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38 (5): 694-704
24 Nancy A M, Nikolaus B, A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fifth-grade disadvantaged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87(4) :228
25 Bryan V R .Perceived relatedness and self-regulatory motivations inthe adjustment of maltreated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1998,59(6-B):
3099
26 Shields A, Ryan R M, Cicchetti D.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caregivers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 as predictors of maltreated children’s rejection by pe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37(3):321-337
27 Marlys M Staudt .Psychopathology, peer relations, and school functioning of maltreated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 Children &Schools, 2001, 23 (2): 85
28 Herrenkohl E C,. Herrenkohl R C, Egolf B P . The psychosocialconsequ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instability on maltreat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3,73 (4) :367-380
29 Maureen B . Does family composition predict maltreated children’saggress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1996, 57(6-B): 4051
30 Kinard E M.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Maternal ratings of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2, 72 (1) : 1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