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作物資源調查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導向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目前,生態旅游己成為旅游業中最新的國際流行色,并被譽為綠色旅游。
生態旅游從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相結合的角度考慮,實際上是保護大自然,實現環境保護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開發形式。與傳統旅游相比,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環保性和自然性等特點。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保護農村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發揮生態效益,同時也可進一步為農村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真正發揮綠化在文化教育、科學考察、衛生保健、環境教育、旅游觀光上應有的功能,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脫貧致富。
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現在處于初級階段,各地區都有以當地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的例子。深刻認識生態旅游在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發展,對其生態價值、社會價值進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筆者通過考察麥秸溝流域資源條件,分析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并采用生物游憩資源分析和風景資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其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從而預測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以期對各地農村生態旅游區建設規劃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同時也希望能給其他嘗試開展農村生態旅游的地區提供借鑒,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1、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麥秸溝流域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北部的龍泉鄉劉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積860km,屬于涇河水系二級支流,為土石溝壑區,海拔高程593~452m,相對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狀,主溝道長2000m,溝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紅土■作者簡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在0~30cm。天然樹種主要為野生酸棗,草主要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氣溫l3℃,l0℃以上積溫在4100~4500℃;年均日照時數2192h,無霜期213d。
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是在麥秸溝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基礎上建立的。該地歷史上因處旱腰帶,水土流失面積大,土壤養分含量低,年年廣種薄收,經濟條件比較落后。
當地一名中學教師為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積蓄承包了劉德村北的荒溝荒坡,并且以得天獨厚的天然酸棗資源嫁接各類名優棗類品種,使嫁接成活率達90%,很快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另外,旅游區還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喂養奶牛,利用糞便產生沼氣,利用土肥供養草(樹木)達到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旅游區主要景點如下。
1.1.1各類棗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棗資源豐富的優勢,嫁接各類名優棗種153.3hm2。當年嫁接,當年收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棗類品種有梨棗、冬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豐富的棗類資源構成景區一大特色。
1.1.2其他經濟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臺地上,營建葡萄園25.0hm,栽植石榴12.0萬株,日本甜柿13.0萬株,花椒2.0萬株,香椿2.5萬株,雪松、楊柳等3.0萬株。覆蓋了12座荒坡地,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1.3現代化奶牛場。旅游區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現己建成現代化奶牛場1座,有奶牛100多頭。
奶牛場利潤較高,同時也是旅游參觀的絕佳去處。
1.1.4溫泉游泳池。旅游區地下水豐富,溫泉資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區充分利用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個。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觀光后,還可在游泳池盡情嬉戲游玩,享受溫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區還有窯洞賓館1座,內有窯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條,并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氣溫偏高。秋季是造林黃金季節,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具體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適宜度由適宜月個數/12個月獲得,適宜溫度為20~25℃、濕潤度為0.4、日照時數為210h以上、風速小于3m/s。
表5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及其適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統計資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氣溫穩定的初終日期及積溫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麥秸溝流域5~9月的溫度、濕潤度、日照時數、風速均符合適宜指標,是旅游的黃金季節。
1、2、1l、12月這4個月氣候干燥,溫度較低,日照較短,從氣候上來說不是旅游最適宜的時期,但是在這4個月中,麥秸溝流域被白雪覆蓋,加上地勢起伏、可以滑雪欣賞冰凌樹掛,別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來游玩。3、4、10月這3個月溫度、濕度也比較合適,且正值樹木發芽或收獲果實的季節,也不乏旅游者前來觀賞游玩。另外,旅游區大于10℃積溫為4351.4℃,也比較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可看出,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有著豐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賞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涇陽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麥秸溝流域位于涇陽縣北部的基巖山區,系北仲山灰巖、頁巖塊斷山脈。旅游區周圍全為平地,而旅游區內地形多為山地、高地、溝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區突兀于人們面前。流域內溝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為東南。流域地下水也很豐富,pH在7.0~8.4,水質較好,適于農業灌溉和基本生活飲用。
2.2生物資源分析評價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棗類及其他經濟林種占絕大多數,旅游區利用生態治理取得的良好環境效果,發展生態旅游,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植物資源主要有梨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楊柳、櫻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麥草、蘇丹草、露麥科什等2O余種。各類植物資源類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觀賞價值。動物資源有老鼠、狐貍、黃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區以植物資源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蓋面積659.6hm。根據式(1)計算得:綠色植物覆蓋率為76.7%。
豐富的植物資源令麥秸溝流域四季景觀變化明顯,氣候宜人。春天花團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蔭濃,涼風習習;秋季碩果累累;冬日銀裝素裹,還可以領略滑雪的樂趣。
2.3風景資源綜合分析與評價
2.3.1區位條件。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距西安市約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廣闊的旅游資源。此外,景區內有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涇陽縣內也有較多的歷史遺跡,著名的有涇陽張家山風景區,另外還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崇文寶塔、太壺寺、文廟、云陽革命舊址等共計1O處景點。在旅游資源方面,麥秸溝流域又與其他涇陽縣內景點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觀光農業,是開辟生態旅游較好的地點,也可成為西安市和涇陽縣內其他旅游資源的補充。
2.3.2觀賞設施。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分休息區、游憩游泳區、觀光游覽區、科學試驗區、柿品加工區、奶牛場區、賓館區。①休息區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組成。②游憩游泳區是利用地下溫泉上涌這一天然資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觀光游覽區是主體,果樹成熟季節還可以吃到新鮮水果,登高遠眺,微風習習,讓人心曠神怡。④科學試驗區由現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噴灌節水示范田組成,用以探索園區發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廠與日本人合資興建,柿種主要為日本甜柿。⑥奶牛場有奶牛100多頭,游客可在這里嘗試擠奶,并且有工作人員為其煮好,供游人品嘗。⑦賓館區是由具有陜西特色的50眼窯洞組成,對城市來的游客吸引力較大。到了麥秸溝旅游區,游人不僅可以領略自然風光,還可以住窯洞。旅游區的各個景點不僅具有觀賞功能,還可以向游人宣傳科普知識,起到科普宣傳作用。
2.3.3游人數目。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每年平均約有2.07Y人次前來參觀避暑,節假日游人稍多,約占全年游客總數的59.4%,旺季5個月游客總數是全年總數的2/3。2009年開始,園區每年可接待游客2.5萬人次。
2.3.4風景資源評價。
2.3.4.1建設年代得分。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建于1999年,屬于20世紀,根據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麥秸溝流域距離西安市約70km,屬100km以內的范圍,故A,=10分。
2.3.4.3優美程度得分。經涇陽農業局、林業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單位專家給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優美程度打分,旅游區優美程度屬于四級,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麥秸溝流域屬于區縣級風景資眼,充分改善區內水、電、路條件。現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籌建,占地4.0hm的噴灌節水示范田也即將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廠已經動工,旅游區正朝著多元化發展,先后被縣委組織部授予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稱號、被團省委授予保護母親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稱號。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及內容。對旅游區內的景觀、景點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是對旅游區進行全面評價的前提條件J。對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的調查采用了對當地群眾走訪、到有關部門查找資料和現場調查等方法。調查主要內容如下。
1.2.1.1觀光景觀布局調查。包括流域面積大小、范圍、酸棗分布;大棗類型、分布、產量狀況;棗農間作景觀布局;葡萄、梨、蘋果產量;觀賞設施布局等。
1.2.1.2環境質量調查。包括區位和交通、大氣、水和地質環境等。
1.2.1.3景觀資源調查。包括地表景觀、水體景觀、氣候景觀、歷史遺址遺跡、民族風情和旅游特產等。
1.2.1.4生物資源調查。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資源種類、數量和植被覆蓋度等。
另外還有人文資源調查和自然災害調查。
一、上半年工作小結
1、全力開展“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建設
按照市農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單位的工作要點,積極開展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推廣“三新”農業技術。在全市范圍內,已建“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8個,分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試驗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優新抗病花生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蝦連作”生態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共計安排試驗示范項目9個。所有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有實施方案、有技術措施、有專人負責,并從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保優栽培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培訓到戶、指導到田,提供全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真正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市農技推廣中心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投標承擔實施“*區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全市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等大型培訓活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到位率與普及率。利用《*日報》、《農技推廣》、《農作物病蟲情報》、《土肥簡報》和專業雜志刊登、發表專項技術材料近百期,同時通過“*三農網”、地方廣播電視臺和農技110等媒體傳播實用農業信息,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接受農民的技術咨詢,解疑釋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3、高度重視,打好抗旱保苗攻關仗
針對今年春節前后麥油罕見旱情,市農技推廣中心高度重視抗旱保苗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縣(市、區)生產一線,實地調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體技術方案,并通過發放技術資料、贈送田管技術光盤等形式現場指導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東“百億糧倉”,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行動,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務于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工作。在強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實現了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重大病蟲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蟲處置率達85%以上,即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害處置率達到70%以上,化學除草比例達到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降低到3%以內,超額完成了預案目標任務。
5、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經各地農委和農技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為切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益性職能,積極調研、總結基層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示范站建設經驗,指導基層完善其農技服務組織建設;召開了“基層農技體系管理座談會”,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推廣方式方法創新帶來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并出臺了《“*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機制運行創新活動”實施辦法》。
6、穩步推進農業環保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配合“國家無公害害食品行動計劃”、“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農產品質量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報任務;還積極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主動聯系各生產企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材料匯總上報工作,布置無公害農產品專項整治自查。此外,還組織實施了新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徑流小區建設,做好小區田間管理、觀察記載、采送水樣等工作,并認真開展*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編寫《秸稈禁燒政協提案》、《2009年*市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方案》。
7、推進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市農委效能建設具體實施辦法,結合中心實際,布置中心效能建設工作,根據《市農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對照自身職能,分解制定單位、個人工作計劃。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認真理論學習的同時,市農技推廣中心工會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等各項活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強化了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意識。
8、千方百計尋機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
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大了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力度,緊縮其它開支,制定《市農技推廣中心招商引資具體實施辦法》并下發文件,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力爭農業項目在20*年的基礎上又再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已編報各類農業科技項目9個。同時,加強了項目資金的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項農業科技項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抓好“三情”監測,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秋季農業豐收。
2、繼續加強“三新”農業示范基地(片)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4、積極參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創新體制和機制,提高農技人員服務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彩斑植物;資源調查;利用現狀
1引言
植物的花、葉、果實、枝干等部位的異色斑點、條紋統稱為彩斑[1]。彩斑是園林植物的主要觀賞性狀,能夠大大提高植物的觀賞價值,彩斑植物也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彩斑主要分為葉部彩斑和花瓣彩斑[1],二者均能形成獨特的觀賞效果,在園林綠化和室內裝飾中能制造特殊優美的園林景觀和美化效果;病毒引起的彩斑植物也是抗病育種的重要資源,利用病毒株系間的交叉保護作用,通過人工接種,可以培育抗病植物新品種[1]。國外非常重視彩斑植物資源的收集以及對各類彩斑成因的分析與利用。本文通過對楊凌及周邊地區的詳細調查,摸清了楊凌地區彩斑植物資源情況及利用現狀,為該地區開展彩斑植物引種育種提供基礎數據。
2調查地概況
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北緯34°19′19″和東經108°5′30″之間,海拔403.2~530.1m,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37.6mm,蒸發量1110mm。平均氣溫12.9℃,年溫差27.3℃,歷年最高溫度平均38.5℃,極端高溫42℃,最低氣溫平均-13.4℃,極端低溫-19.3℃,無霜期221d,≥0℃積溫平均為3185℃,≥10℃積溫平均為4185℃。全年日照1900~2500h。災害性氣候有干旱、連陰雨、大風、霜凍、干熱風等。其中以干旱災害最為嚴重,連陰雨次之,干旱占67%,連陰雨占21%,大風占5%,霜凍占3%,暴雨、冰雹、干熱風各占1%。
3調查方法
以實地調查的形式,調查楊凌及周邊地區所有苗木花卉基地、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種綠地。對調查的彩斑植物實地拍照并確定其分類學地位、紀錄彩斑特征、調查園林用途及生長適應性。
4調查結果
4.1資源數量
楊凌地區共有彩斑植物29種,其中葉部彩斑26種,花瓣彩斑3種;木本花卉11種,草本花卉18種,分屬22科27屬,結果見表1。
4.2資源分布
彩斑植物在楊凌地區分布主要集中于較大型的苗木花卉基地,占總資源的86.2%。其次是科研院所,占總資源的65.5%。分布于各類綠地的只有4種,占總資源的13.8%。多數資源長期溫室栽培,占總資源的55.2%,能夠露天栽培的占44.8%,且大都是草本植物,占露天栽培植物的61.5%。由于彩斑植物昂貴的價格以及對環境的苛刻要求,楊凌地區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與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積栽培。其應用多見于布置花壇花景。
4.3資源特性及在園林、室內美化中的用途
(1)文殊蘭(Crinum.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er)別名白花石蒜、文珠蘭、十八學士。多年生常綠草本。葉闊線形,深綠色,葉緣有白色條紋。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鹽堿土壤,不耐寒[3]。
園林用途:用作盆栽觀賞,溫暖地區常在屋前、路邊叢植或作花境。
(2)冷水花(Pilea cadierei)別名白雪草、透明草、花葉蕁麻。多年生常綠草本。葉卵圓狀橢圓形,綠色葉面上分布有許多銀白色斑塊。適應性強,喜溫暖、濕潤氣候,有較強的耐陰性,忌強光直射,冬季溫度不低于5℃,盆栽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最好[3]。
園林用途:適宜盆栽和吊盆栽培,點綴幾架、桌案,也可作室內帶狀或片狀地栽布置。
5.1存在的問題
(1)資源種類數量少,色彩單一,花瓣彩斑、木本彩斑資源十分稀少。具不完全統計,現有觀賞植物群體中,共計324屬的植物具有花部彩斑,184屬的植物具有葉部彩斑,而且彩斑種類多樣,色彩豐富[1]。相比之下,楊凌地區的彩斑植物資源非常稀少,彩斑類型單一,花瓣彩斑多為花斑和花眼(花心),少見其它類型,比如花肋、花環、花邊等。葉部彩斑多為條帶斑。
(2)資源分布零散,未大面積種植,應用單一。由于彩斑植物昂貴的價格以及對環境的苛刻要求,楊凌地區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與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積栽培。其應用多見于節日布置花壇、花景。
(3)資源未徹底馴化,不能完全露天栽植,大大限制了其發展。彩斑植物多數原產于熱帶地區,在楊凌地區栽培屬于引種馴化。由于引種歷史短,彩斑植物未徹底馴化,加之該地區干燥的空氣和寒冷的冬天致使引種的彩斑植物不能完全露天栽植,生長期的多數時間都在造價昂貴的溫室中度過,大大限制了其發展與利用。
5.2采取的對策
(1)積極引種,短期內迅速擴大該地區彩斑植物資源。引種是短期內迅速豐富某地區植物資源的一種有效育種途徑,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對于觀賞植物缺乏的地區特別適用。引種時應該詳細研究引種植物的生態學習性,做到適地適花,切勿盲目引種。
(2)開展人工栽培措施對彩斑植物適應性及觀賞性狀影響的研究,加速馴化進程。植物的適應性也是性狀,性狀是可塑的,合理的人工栽培措施可以誘發植物的適應性發生變異,使其適應性增強,適應范圍變廣。
(3)廣泛收集各類彩斑植物資源,建立彩斑植物種質資源圃。種質資源是育種的物質基礎,為了更好地利用彩斑植物資源,應該廣泛收集各類彩斑植物資源,包括野生資源,并對其性狀進行系統的研究。
(4)開展系統的彩斑植物育種工作。楊凌是國家級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農作物育種方面一直走在國家乃至世界前列,但在植物育種方面處于劣勢,尤其園林植物育種工作還是空白。為了協調發展,充分利用科研優勢,使楊凌在中國花卉市場能有一席之地,應該大力開展彩斑植物育種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
參考文獻:
[1] 程金水.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陳俊愉.中國花卉品種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 陳榕生.草本花卉[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關鍵詞】:草坪;育種;工作;研究;
1、收集、保存、鑒定了一大批優良草坪草種質資源
我國從1951-19993年先后組織全國和省級規模的草地勘察和植物資源調查30余次。初步查清,在野生草資源中有保護、引種、育種價值的種質29科184屬567種,另外從31個國家收集到21科123屬306種。截止目前,已搜集到的草種資源不足8000份,絕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牧草及草坪草品種和地方品種,國產的野生優良種質資源相對較少。
為了保存草種質資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作物品種資源長期庫,同時承擔飼草及草坪草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任務(40-50年)。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成總面積為634m2的中期庫,保存20-25年,現已保存牧草以草坪草種質資源3500余份。
2、引種
我國草坪科學的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草坪草引種開始的,自50年代的野牛草引耐高溫低溫能力以及抗旱能力、耐踐踏耐修剪能力等,在此基礎上,還利用灰色關聯分析對草坪草引種進行評價,這些研究為以后草坪草的大范圍推廣與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引種和馴化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最為顯著。20世紀50-60年代間,以胡叔良先生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將北美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成功引入北京并栽植成功,這標志著我國近代草坪草育種工作的開始,之后,細葉結縷草Zoysia tenuifolia Wild.、溝葉結縷草Z.matrella及雜交狗牙根C.dactylon×C.tronsvaalensis品種“Tifagreen” “Tifway”等相繼引入國內。 此外,有100多個草坪草品種先后從國外直接引進推廣使用,包括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兩大類。
3、育種
20世紀80年代以來,草坪草育種工作全面、迅速發展。1981年召開全國牧草育種、良種繁育學術會議,1986年成立全國牧草育種委員會和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進行牧草與草坪草的審定和注冊工作。1986-2002年,通過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回審定登記的牧草品種有8科66屬93種,共250個,但作草坪用的品種不足10%,且在登記的草坪草品種中,絕大多數是引進品種或野生栽培品種。從20世紀50年代起,育種工作者采用野生草馴化、國外優良品種引進、選擇育種及誘變育種等途徑和方法,篩選培育出一批草坪草品種(系)。
3.1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馴化
在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馴化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內蒙古畜牧科學院所自1985年以來,對從荷蘭、美國、瑞典等國家引進的草地早熟禾11個品種和國內采集的野生種進行了引種馴化,篩選出了瓦巴斯、凱布達克茂2個品種適應內蒙古當地的氣候特點,是適宜推廣種植的優良品種;中國熱農科院熱帶牧草研究中心將當地野生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經栽培馴化育成華南地毯草等。
的科研人員以分布于大青山地區的野生草地早熟禾為育種材料,采用單株選擇方法,經過長期栽培馴化、選育而成大青山草地早熟禾,它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黃晚,綠色期長達250-255 d。該品種在抗旱、耐寒、耐貧瘩等方而高于國外同類品種,品種特性綜合評價己達到國外同類優良草坪品種的品質水平,適宜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推廣種植、利用,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冷季型草坪草新品種。
3.2系統育種在草坪植物系統育種方面
系統育種是指對自然便宜材料進行單株選擇的系統育種,是異花授粉植物和無性繁殖植物常用的育種方法。
在對華東地區狗牙根種質資源系統調查研究和評價基礎上,推出矮細型狗牙根系列選系,育成的南京狗牙根已先后在高爾夫球場、開放綠地、足球場及護坡草坪上獲得成功應用。科研人員從國內外引種和收集新疆當地野生草坪草150余份,經過系統選育從中篩選出適于新疆種植的、坪用性和抗逆性好的新農1號狗牙根。中國科學院江蘇植物研究所選育普通狗牙根新品系‘爬地青’,也屬于這種情況。
3.3誘變育種
利用物理或化學等因素誘導植物便宜,并從中進行新品種選育稱之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方面,國內也有所報道,利用Co60r射線分別對高羊茅和狗牙根不同種源進行處理,結果表明,9000Rads處理狗牙根匍匐莖,對其數量性狀如植株高度、草坪知底及色澤方面能產生較為穩定的理想變異。
3.4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是指通過種間或種內不同品種間雜交創造新變異而選育品種的方法,是草坪植物選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雜交育種方面,我國用黑麥草‘Derby’和高羊茅‘Houndog’的屬間雜交,未經胚培養就獲得雜種,并從染色體配對表明,‘Derby’和‘Houndog’染色體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親緣關系,這進一步證明對高羊茅和黑麥草的屬間雜交改良是完全可行的。同時,新發展的組培技術和體細胞融合技術也為草坪草育種提供了另一可能成功的途徑。
3.5高新技術育種
高新技術育種工作近年也有較大發展。我國也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草坪實驗室在狗牙根愈傷組織中培養出無性系,再利用物理方法誘導體細胞發生變異,已篩選出三倍體雜交狗牙根的矮化突變體。
此外,利用禾草矮生多變異的特點,導入矮化基因,培育矮生草坪草品種的研究正在進行,若能成功地引起形態變異,將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我國在利用生物技術選育草坪草方面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僅處在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探討階段,已引起草坪草育種界重視。
4、種子生產
目前,我國草坪生產中,結縷草種子已打入國際市場,并在國內適宜地區有一定的種植面積,狗牙根優良選系‘C1’‘C2’及‘C106’已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定的推廣面積。然而,與在生產中占主導地位的國外引進草種相比,國產草種市場份額很低。我國目前草坪草種的培育和生產基礎都比較薄弱,而導致國外草種大量傾銷國內。
我國是世界上畜禽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有關資料報道,我國現存的畜禽品種達596個,其中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的87個,家禽品種是我國畜禽資源的主要部分,品種總數達165個,其多樣性豐富是其它任何國家所不及的。這些資源的價值在最近的幾年中已不斷顯現,隨著畜禽育種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禽資源的利用將進一步增加,擁有資源就是擁有未來已成為不爭的共識。保護資源和開發資源是畜牧工作者的應有責任。2002年8月我們在江西省的品種資源調查中,發現了江西省安義縣及周邊縣市的部分地區飼養一種羽毛顏色像蓋屋子用的大瓦的灰色的小型地方家禽資源——安義瓦灰雞。該資源不僅具有特殊的遺傳性狀,同時發現類似于烏骨雞的藥用價值。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查閱安義縣有關資料,結合近兩年的研究結果,現將資源的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安義瓦灰雞的形成與分布
安義瓦灰雞(俗稱瓦灰雞)以灰色為特征,是經長期自然選育和安義人民的人工選擇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優良地方禽種資源。主要分布于江西安義縣龍津、丁湖、萬埠、東陽、長均、黃洲等鄉鎮,在靖安縣、永修縣也有少量飼養,安義縣東陽鎮為中心產區。
安義縣屬南昌郊縣,位于南昌市西北部,南部為西山,與灣里區、新建縣相鄰;北部為九嶺山脈,同靖安、永修縣接壤;東西為平原,多為低丘地,平均海拔33.8m。地處東經115°27′到115°45′,北緯28°36′至29°01′;履帶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較短。年平均氣溫有17.1℃,極地最高氣溫40℃以上,極地最低氣溫有—15℃,無霜期258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517.7mm。夏季多為東南風,風力3級左右,冬季西北風,風力4–5級。該縣地處兩潦河上中游,工業污染少,水清,水質略偏酸。土質以紅壤類沙為主,農作物主要是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紅薯、花生、西瓜及果樹。全縣面積666平方公里,有6鎮4鄉1場,116個行政村。歷史上的安義縣交通落后,特別是以東陽鎮為主產地的周邊地區以山地為主,人們缺少醫療技術與藥品,智慧的安義人民在周圍尋找可利用的藥品,安義瓦灰雞對各種疾病的療效逐步被發現和利用,品種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和純化。
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志記載,瓦灰雞產地安義,1518年建縣以前在農村就有飼養,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該雞體形小、毛色美、骨骼纖細、肌纖維直徑小、肌肉嫩滑、皮下和肌肉脂肪分布均勻,既能用于各種烹調,又適應加工成食品,在中醫上有治療多種疾病的功能。1998年,安義縣委、縣政府把瓦灰雞選育和推廣作為振興縣域經濟,實現富民的戰略。經過努力,安義瓦灰雞原種繁育,果林地大棚散養、孵化、加工、銷售和育種研究等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建成安義瓦灰雞原種場、擴繁場。以此為基礎,初步形成了企業+專業戶+農戶+協會的生產銷售體系,全縣有保種飼養戶14戶,散養專業戶449戶,年出欄瓦灰雞近50萬只。
2.遺傳多樣性特征
2.1體形外貌
安義瓦灰雞不僅羽毛呈灰色、同時有灰皮、灰(毛)腳、灰喙、灰冠“五灰”特征。體形較小,羽毛緊貼身軀,光亮,外形美觀,體態良好。
灰毛:片羽、全身羽毛灰色,其中頭部羽毛灰黑色,尾羽間有黑色圓點。
灰(毛)腳:脛骨較長,有85%左右的雞有腳毛,腳毛灰色,部分金黃色;脛骨及腳部的皮膚呈灰色,在灰色的皮膚上可見有少量黑色圓點。
灰皮:皮膚顏色灰色,肌肉灰白色,骨膜灰色、骨白色。
灰喙:喙灰色,喙根深灰色,喙尖顏色較淡呈灰白色。
灰冠:單冠中等大小。公雞冠呈灰紅或紅色,母雞冠呈紫(灰)紅色。
公雞體格健壯、鳴叫宏亮、尾巴高翹,腿肌胸肌較發達,頭高昂、單冠、肉垂耳葉中等偏大、眼大有神、瞳孔黑色,虹彩桔黃色,喙大尖長;母雞腳細小,骨骼細,羽毛光亮,頭清秀、單冠紅色或灰色,耳垂大、耳葉中等、瞳孔黑色有神、虹彩桔黃色,喙大,常展翅飛翔。
表1安義瓦灰雞體重、體尺mm、kg
名稱體重體斜長胸寬胸深龍骨長骨盆寬脛圍胸角脛長
平均2.07245.175.2117.6118.366.045.854.8123.4
公最大2.31270.180.0127.0130.073.050.057.0132.0
最小1.82240.069.2106.0109.057.042.851.5117.0
平均1.42208.561.0101.493.258.935.362.794.3
母最大1.66242.068.8117.9107.071.041.076.0109.0
最小1.10180.252.190.572.050.031.852.278.0
2.2繁殖性能
在散養條件下,母雞以野外覓食為主,少量喂給配合飼料,安義瓦灰雞的繁殖性能如下:
表2繁殖性能情況天、個、%
開產日齡500日齡產蛋種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
135—160103(86—127)87.290.5
3.資源評價
3.1資源的特點
瓦灰雞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廣、抗逆及抗病性強等特點,自古至今采取放養,如房前屋后、村莊院落、草地、果園樹底下、樹林叢中。近10多年來陸續有養殖專業戶采用育雛期用配合飼料,飼養1個月左右后,放養于果園、樹林及草地、禾田,覓食青草、昆蟲、螞蟻、砂礫等天然飼料,喂給少量稻谷或混合飼料;也有部分農戶在果林地放養不喂飼料。自1999年開始部分飼養戶將大棚建在果林中,放養本地雞。
瓦灰雞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據百歲老人劉上早祖傳老中醫介紹,瓦灰雞可治療多種疾病,促進青少年的身體發育,以選擇東陽鎮飼養的瓦灰雞效果最佳。食其肉能治療中暑、小兒驚風、傷寒、胃病和婦女習慣性流產等,自古民間是中醫作為驗方流傳于今。劉上早先生用瓦灰雞為主原料治愈以上疾病千余例。他們全家人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都吃瓦灰雞,他說人吃了瓦灰雞可耐暑,防治暑期生瘡效果特別好。
3.2特殊的遺傳多樣性決定了安義瓦灰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安義瓦灰雞具有五灰特征;中醫學把安義瓦灰雞作為一種治療疑難病癥的驗方;特殊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等為其它資源所不及。以上的三點是目前安義瓦灰雞特殊利用價值所在,它將豐富我國家禽遺傳研究的素材,提供新的家禽產品;對家禽遺傳育種研究和開發利用等具有較大的價值。
一個動物資源基因庫就是一座金礦,它的價值不僅是人們目前所了解的,更大的利用潛力是人們至今還沒有發現或正在發現的價值。如現代的養雞生產經歷了從地面平養到籠養,近年來不少國家為實施動物保健,逐步禁止籠養。改為地面平養和散養后,目前的品種已經過多年籠養條件下的高強度選育,對地面平養和放牧飼養適應性能降低,必須要導入一個抗劣性能好的品種的血統,因而中國的地方禽種資源受到了世界育種家關注。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只有把資源的保護放到長期發展高度上去認識,才能真正保護好資源,利用好資源。安義瓦灰雞具有特殊的遺傳性狀,必然有一些與之連鎖的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的優良性狀。同樣,一些現在被認為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一般性狀,隨著社會的進步,若干年后會轉變成為利用價值大的優良性狀。優質雞的發展已經充分說明。
4.對安義瓦灰雞育種及開發研究的建議
4.1資源的收集、整理和保護
資源的保護工作首先必須進行品種調查,分析資源遺傳多樣性的實質,全面理解資源的真正含義,然后將符合本資源特征的個體收集;通過擴繁,采用獨立淘汰選育法不斷淘汰雜合子個體和不符合本資源特征的個體。在此基礎上,建立家系,通過家系等量隨機選配方法繼代保存,根據生產需要擴大群體數量,最終完成保護資源開發資源的目的。
4.2開展瓦灰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
瓦灰雞的五灰性狀是家禽資源中的一個特殊性狀。在保存開發中的首要工作是弄清這些性狀的遺傳規律。包括是質量性狀或數量性狀,是單基因或多基因控制,顯性遺傳或隱性遺傳。可通過測交等多種方法進行,這是保存和開發的基礎。
4.3進行瓦灰雞肉蛋質量分析及分子遺傳學研究
瓦灰雞的藥用價值至今仍是實踐中的一個現象,其產生藥用價值的基礎是什么,還需做大量的工作。肉質的測定包括常規成分和特殊成分的分析,如肌肉的系水率,剪斷值,PH值;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脂肪酸;肌纖維結構,血液生化指標等。根據需要同時進行有關肌肉的保健和藥用價值的成分分析。
分子遺傳學是在普通遺傳學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表型性狀的遺傳物質的研究。具體到瓦灰雞的分子遺傳研究內容可進行瓦灰性狀的分子遺傳標志及選育,特殊肌肉成分的基因定位等。
4.4相關產品的開況
據調查安義瓦灰雞目前存欄10000只左右,現已建立了保種場和擴繁場各一個。保種場收集了千余只種雞經二代的繁殖,現存欄種雞1200只。但是在擴繁中發現分離現象還較嚴重,資源整理的工作量還很大,必須進一步擴大保種數量,采取獨立淘汰方法,使資源的純度不斷提高。
資源的最大價值潛力是沒有被發現的遺傳多樣性,保護資源的目的是利用,搞好開發利用可促進資源的保護。安義瓦灰雞目前是一個較原始的資源。對其研究非常膚淺,與規模開發的要求相差很遠。需要巨大的投入,一個綜合各方面技術的科技隊伍,一套飼養、生產加工和市場開發的房屋設備。
具體的計劃是:一是以原種場保種為基礎、建立擴繁場繁育和開展品種的選育和配套,利用山區林地建立散養基礎,擴大飼養規模;二是實施產業化戰略,重點抓好一兩個集約化、產業化生產的龍頭企業,在資金上實行傾斜,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三是培植品牌,安義縣與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畜牧研究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關系,確定了合作意向。最近又將瓦灰雞的食品開發和醫藥利用進行認真的討論,重新策劃、設計、包裝,力爭在三到五年內開發2—3個產品,打響安義瓦灰雞品牌;四是搞活流通,拓展市場。主要是加大瓦灰雞的宣傳促銷力度,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建立一批固定客戶;五是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提高瓦灰雞的質量。科技是發展的先導,沒有高科技就沒有高質量,也就不能產生高效益。要針對瓦灰雞生長速度慢、飼養周期長的不足,運用現代遺傳工程技術對瓦灰雞進行配套系的研究和開發;引進先進技術、研制開發適應消費需求的多品味的瓦灰雞加工系列食品和醫療保健品。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