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馬詩二十三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3、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前出塞 唐代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5、馬上作 明代 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快走踏清秋的上一句是“何當金絡腦”。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賀寫的,這首詩的名字叫做《馬詩二十三首·其五》,這首詩表面上是歌頌馬匹的,其實是在借物抒情,感慨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
這首詩的原文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是描寫了邊疆的景色,婉約的說出了自己想為國效力的決心,后兩句就是感慨自己沒有人賞識的無奈,渴望自己能夠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 )
2、器乏雕梁器,材非構廈材。趙彥昭《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應制》
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漸老念鄉國,先歸獨羨君。簡長《送僧南歸》
5、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6、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陸游
7、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10、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岳飛
11、寧不知傾城與傾國句子大全/。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12、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柳宗元《詠三良》
1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14、漢臣曾此作縲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詠北海》
15、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6、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陳恭尹
17、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潘大臨《江間作四首其三》
18、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19、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20、相對向、斜陽凄怨。梁啟超《金縷曲丁未五月歸國旋復。》
21、天時地利與人和。劉過《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22、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三》
23、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25、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倪瓚《人月圓傷心莫問前朝事》
2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27、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讀書》
28、國破山河落照紅。朱敦儒《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29、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30、宮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蘇軾《虢國夫人夜游圖》句子大全/
31、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曹植《怨歌行》
32、待罪居東國,泣涕常流連。曹植《怨歌行》
33、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34、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35、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36、龍虎方交爭,七國并抗衡。張華《游俠篇》
37、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屈原《國殤》
38、望上國,山呼鰲抃,遙爇爐香。柳永《送征衣過韶陽》
39、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杜甫《琴臺》
40、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41、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陸游《病起書懷》
4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3、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44、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45、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王守仁《元夕二首》
46、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47、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48、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9、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地圖》
50、少年射虎名豪,等閑赤羽千夫膳。元好問《水龍吟從商帥國器獵于南。》
51、盛世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
52、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李白《鞠歌行》
53、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
54、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55、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杜甫《為農》
56、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送人赴安西》
57、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辛棄疾《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
58、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59、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如果追溯教學的源頭,原本就是具備了個體行為的特征――每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教學理論、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材料和教學方法。比如孔子的教學就有其自己的教學理論(性相近,習相遠)、教學思想(有教無類)和教學目的(學而優則仕),由此形成了自己教學的個性化。由于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也就需要有個性化的教學。例如孔子針對不同學生反映出的不同求學心理,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會不同(學、思和行結合;具體說來就是啟發誘導和因材施教),通過自己編選的教材(六:《詩》、《書》、《禮》、《樂》、《易》和《春秋》),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
孔子闡釋“仁”(孔子認為的最高道德標準)的定義,對于不同的學生會有不一樣的說明。顏淵問“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因此孔子就把“仁”的最核心的內涵分析給他聽: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仁的規范;具體做法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此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仲弓(即冉雍,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問“仁”,孔子的回答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對仲弓的評價很高,認為他“可使南面”(即可擔任封國之君),所以對他講“仁”,就引申到擔任公職時的如何運用(凡事都要嚴肅認真):出門辦事如同接待重要貴賓,使喚百姓如同進行重大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司馬牛問“仁”,孔子的回答:“仁者,其言也。”又問:“其言也,斯謂之仁已乎?”孔子的回答:“為之難,言之得無乎?”由于司馬牛性格急躁,說話嗦,所以孔子在論說“仁”的時候,就告誡司馬牛要成為“仁”的人,說話就要慎重,而要做到說話慎重是很難的。樊遲問“仁”,孔子回答是“愛人”。樊遲不如顏淵聰明(曾經想學種田),所以孔子在回答他的提問時,答案就是直截了當的兩個字。樊遲打仗英勇,亦有謀略,不過需要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于是孔子向他具體指明如何提高自身領導能力的實際方向:首先要有關愛下屬的能力(愛人);其次要有了解下屬的能力(知人);再次要有培養下屬才干的能力(育人)以及任用他們才干的能力(用人)。
盡管教學有其共同的規律――任何教學都是人的教學。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始終是教學者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孔子是這樣,墨翟(教學目標:培養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兼士或賢士)、孟子(教學目標:培養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韓愈(教學目標:學所以為道)和朱熹(教學目標:明人倫)等也是這樣。各人的教學宗旨可以說是大同小異,但是具體的做法又有差異。墨子的教學方法是主動、創造、實踐和量力;孟子的教學方法是教亦多術;韓愈的教學方法是學業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學的基礎上求精通,把學習和獨創結合起來;朱熹的教學方法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如此也就有了各自的教學個性化,這種教學的個性化并非是想標新立異,實是因時、因地和因人的需要。如果要做到有效的教學,必須要有自己對教學的認識、思考、理解、掌握和運用,機械地模擬他人的教學方法也許就會產生“水土不服”的后果。
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怎樣的教學思想,也就會有怎樣的教學方法。只是照搬教學方法,而沒有將產生教學方法的教學思想融會貫通,這就是簡單挪用他人的成功教學方法不能使自己的教學實際見效的原因。
比如語文教學,諸多大家都有其各自的教學方法。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學方法,從閱讀的一面來說,就是注重“語感”的訓練:“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到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板的符號,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而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文藝作品的鑒賞》)重視閱讀的“語感”訓練,是因為葉圣陶認為語文(語文一詞,由葉圣陶和夏丐尊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提出,之前的語文稱為“國文”)作為一門學科應體現其獨立的價值:“第一,國文是語文學科,在教學的時候,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而方法方面尤其應當注重。第二,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并不等于教學文學。”(《對于國文教育的兩個基本觀念》)從寫作的一面來說,就是注重思維的訓練:“作文課是練習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模仿不是好辦法,抄襲是自己騙自己。我懇切希望小朋友記住這兩點。”(給南京市《作文選讀》的題詞)重視寫作的思維訓練,基于作者的作文教學思想:“既然要寫出自己的東西,就會連帶地要求所寫的東西必須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如“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空口念著是沒用的,應該去尋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來。”而“這源頭,……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作文論》)
總之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學方法根植于他的語文教學思想,即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是養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段力佩先生的語文教學方法則是“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支撐這一做法的語文教學思想就是: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又要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并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學堂,而不應該是教師的講堂)。
應該講,葉圣陶和段力佩兩位先生在語文教學思想(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成為適應社會的有用之人)方面并無本質的差異,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就有不少相似之處,并通過自編教材達成教學目標。比如作文批改,葉圣陶先生不主張“精批細改”,而贊成“多批少改”;同樣,段力佩先生也不贊成教師對學生作文的精批細改,主張讓學生自己相互批改,教師則做適當的指導。葉圣陶先生曾親自編寫《開明國語課本》,以發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為目標。文章選取了各種文體,都是切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水平的。同樣,段力佩先生也曾根據學生的生活感受以及語文水平的高低,自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學習教材(初一學《西游記》和《水滸》;初二學《老殘游記》、《鏡花緣》和《儒林外史》;初三學《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高中學司馬遷《史記》中的列傳以及《戰國策》等)。即使兩位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或出自同源,然而面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學生依舊會有各自的思考和選擇。
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此也就既要繼承又要發展,所謂發展就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將具有共性的教學思想,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展現出來,形成人的教學特色。教學作為一種復雜的活動(腦力的和體力的),不會有“以不變應萬變”的終極模版。例如現在的學校教學,一般是依照統一的課程和統一的教材來安排的,統一的課程和教材固然方便了教師按部就班地教學,教師也能在相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教法,但多少也抑制了教師的個體發展,同時也抑制了學生的個體發展,帶有明顯的“計劃”色彩。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按照教學實際調整已有的教材,開發新生的教材,也許這樣會和現有的考試模式碰撞,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思想,革新教學方法,提高對課程和教材的適應、運用和拓展能力。
為傳承我校一貫擁有的厚實人文素養這一教學思想,筆者曾以《中國古代詩詞鑒賞八講》為題自編教材,用于實際的語文教學。筆者以為現有語文教材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無論從量還是質都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教材難以真正成為“學材”,不能很好地增進學生在這一領域學習體驗的積累。既然自編教材是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扭轉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那么,教師如不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將失去其生存空間。只有不被原有的教學思想所束縛,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逐步建立,進而促使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造。新的教學方法的建立當然不一定是另起爐灶,可以是在已有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適用于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具體來說便是:
1.移入。即將一些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轉移到課堂教學中,例如討論和辯論等教學方法。就說討論,不只是讓學生對已有的結論進行是與非的簡單判斷,而是讓學生的思維活動開展起來,營造出一個探求的氣氛,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南宋詞人辛棄疾是用典的高手。他曾寫過兩首北固亭懷,一首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另一首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都用了孫權這個歷史人物的典故。我曾就“辛棄疾為何在詞中屢用孫權的典故”這一問題讓學生討論,選用這一個討論題目是因為不少學生對三國的歷史還是有點了解的,這樣容易討論起來,通過討論弄清辛棄疾用此典故的用意以及用典的作用。最后大家形成這樣幾點共識:(1)曹操曾對孫權不以為然,一方面這時的孫權尚年輕,憑靠父兄奠定的基業坐臨江東;另一方面,同袁紹等北方勁敵相比,孫權此時還未能顯示出他的出眾的領導才能。然而,正是這個當時并不起眼的年輕人,日后卻成了曹、劉這些沙場老將的強有力的對手,他們都曾被孫權擊敗。(2)辛棄疾在詞中用這個典故很明白,與當年的東吳一樣,南宋王朝也是偏安一隅,但能否找得出像孫權一樣的人物呢?作者的感慨,不言而喻。(3)用典不只是回憶往事,而是和現實相聯系,藉此抒發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心情。
要了解用典的意義,必須要了解故事。或許學生的認識并不能超越研究者的水平,但卻是他們自己的所得。詩貴含蓄,用典恰到好處,就會起到耐人咀嚼的作用。因此一般的用典都是要為人熟知的,如果用典過濫過深,就會令人覺得晦澀。教師可以就此適當點撥一下,學生對用典就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2.改善。即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良,賦予新的活力。例如對傳統的講述、講解、講讀和講議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變講述、講解、講讀和講議只是講答案讓學生記憶,為提供一個思路或是一個例子引發思考,學生能從中舉一反三,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在自我體驗中欣然接受,體驗、接受的過程無形中也是一種探索。筆者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專題解讀中,就沒有一味地羅列答案,而是先舉例,比如比喻的修辭手法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二十三首》),然后讓學生自己舉一些熟悉的例子來體會,于是便有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白居易《琵琶行》),“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等。對于比喻的作用,學生大都知道有“形象化”的特征,例如“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本是無形的,不可捉摸的,用“似剪刀”的比喻形象化地描繪出了它的強大威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兩句以重字“嘈嘈”和“切切”來摹擬琵琶聲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又用“如急雨”和“如私語”的比喻,形象地揭示琵琶聲的粗重和輕細,把本來只能是意會的聲音變成了可言傳的景象。理論用于實際,完成了一次探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