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節祝福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讀下面一段話,請依據拼音把生字正確、規范地書寫在括號中。(12分)
chà
dào
大路的( )(
)口上有一個村寨,這里
liáo liàng
hóng yàn
山歌(
)(
),流傳著一個(
)(
)書
的美好故事。每當夕陽西下,牧童短笛聲聲,(
)
yān
měi
wèi
(
)裊裊,巧手的主婦正在煮著(
)(
)的
yí
rán
肉羹……好一派寧靜(
)(
)的山鄉風光。
2.選擇填空(只寫序號)。(4分)
(1)下面詞語中沒有錯誤的一組是(
)。
A 翻天覆地 去粗取精 揚長辟短 優勝劣汰
B 莫名其妙 連綿不絕 各抒己見 久負盛名
C 栩栩如生 行云流水 身臨奇境 一絲不茍
D 南腔北調 前仆后繼 東張西望 左顧右盼
(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是 (
)。
A我多么愿望與他永遠不分離呀!
B百部優秀影視片重現了英雄風采。
C李夏很興致地發問道:“噢?說說看。”
D我們班被評為文明班級,大家都感到無比高興和榮譽。
(3)沒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句是(
)。
A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
B 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
C日初出大如車蓋。
D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 像巨象, 像駱駝。
(4)使用關聯詞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海馬是一種馬,還是一種魚?
B 無論她多忙,對我提出的問題都耐心解答。
C 齊白石老先生的畫不但在全世界出名,而且在中國也很有名。
D之所以我被深深的陶醉,是因為節目太精彩了。
二、語匯積累 (22分)
1.生活之中處處有語文,面對四季交替為我們帶來的不同的生活感受時,你胸中會涌動哪些美妙的詞語或詩句?請至少寫出8個四字詞語或詩句。(8分)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音不同義”是漢語的一個特點,如某學校教室黑板上方寫了這樣四個同音字,“敬”“靜”“凈”“競”。請你寫出師生想表達怎樣的意思。(4分)
“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正確恰當地使用成語、歇后語會使我們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關于成語、歇后語你積累的一定不錯吧! (10分)
(1)“四面楚歌”說的是項羽的故事 “煮豆燃萁”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我還知道__________________說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遇到白費功夫、空歡喜的時候,人們常說“竹籃打水――__________________”。新年聯歡晚會上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特長,王老師說我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古詩憑著凝練的語言表達著真摯的感情。當我們憶起母愛,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會自然吟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引用古詩句來表達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理解(共34分)
文段一
[材料一]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材料二]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根據你閱讀的情況填空。(9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從文體來看,它們都是____________,并且用了同一個___________,所描寫的對象都是______。但詞的思想內涵不同。陸游詞里風雨交加的黃昏、孤獨綻放的梅花,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的心情。在讀陸游詠梅詞后,卻反其意而用之,表現了______________精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懷。
2.讀了這兩首詩詞,請你結合詩詞意境,描繪出一幅梅花圖來,并用一、兩句話來描述自己的心境。(3分)
文段二
那年那天那首小詩
那年我十三歲。早上,我在媽媽的目光注視下,撕掉了昨天的日歷,然后面對媽媽噘起了嘴。媽媽并不明白這一天對我的意義,仍忙忙碌碌地收拾屋子,我只好失望地走出家門。
我朝熱鬧的公園走去,邊走邊在心里寫著一首憂傷的小詩:
一朵離枝的小花
被風吹出花園……
在公園里,我躲在亭柱后面,眼淚汪汪地盯著兒童游樂場。一隊隊身著五顏六色服裝的“花朵”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正盡情地享受著“六一”節的歡樂。我的心繼續作我的小詩:
……在這小花的節日
一個角落
一個被鞭打的夢幻……
一位叔叔走向我,關心地看著我。我低下頭又揚起頭,看游樂場。我聽見叔叔自言自語地說:“花朵的節日!”“不是我的!”我說。叔叔笑了笑問:“你在思索這個節日嗎?”我點了點頭。叔叔說:“你思索著的時候,這節日便真正屬于你了!”我不太懂,但覺出叔叔很了解我,便對他講述了自己因家貧而輟學的故事,還說出了我心里未寫完的小詩。叔叔沉思了良久,問道:“冬天有花嗎?”我愣住了,不知該怎么回答。叔叔遞給我一張名片,笑著說:“把詩改好寄給我。”然后就匆匆地走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我琢磨著叔叔的話回到家里,看見媽媽正呆坐在床邊看今天的日歷。我走近媽媽,媽媽一把摟住我說:“媽對不起你!”我偎緊媽媽問:“冬天有花嗎?”媽媽聲淚俱下地說:
“有……有……你的名字不就叫小梅嗎?”我也忍不住哭了。那天我終于改好了那首小詩:
一朵枝頭的小花
始領報春的風寒
這也是節日
一種清冷的思索
會融進不遠的春暖
我將改好的詩寄給那位編輯叔叔,它成了我第一首發表的詩作。后來,我成了作家。
十幾年后的今天我仍難忘當年那首小詩并想對每一位少年朋友說無論你身處怎樣的境地只要能昂起頭來思索奮進成功就一定在你的前面
1.填空。
“噘”是個( )結構的字,如果不認識它,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來解決問題,首先查( )旁,再數( )畫。(3分)
2.在作者的小詩中“一個被鞭打的夢幻”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寫出短文的主要內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給文章最后一段加上合適的標點符號。并寫出你讀了這一段話的體會。(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小女孩前后寫的詩比較一下,說一說有什么不同(至少寫出兩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習作實踐(28分)
1.根據下面提供的具體的語言環境寫話。(2分)
費俊龍、聶海勝叔叔乘坐著“神舟六號”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神圣使命,凱旋而歸,全國人民歡欣鼓舞:
(1)工人日報記者說:“以美好的姿態去擁抱藍天,去享受自由飛翔的快樂,去探索宇宙無窮的奧秘,是人類誕生以來就有的夢想。”
(2)天津鋼管公司工會主席張福林說:“看著神舟六號快速升空的瀟灑英姿,胸中涌動的自豪感也節節上升。”
(3)紅其拉甫海關關長劉蘇靜說:“我們在共享快樂。”
我想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好的祝福讓人身心愉悅,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對不同的人表達自己恰當的祝愿,你愿意試試嗎。(6分)
⑴節日期間,你想對堅守工作崗位的叔叔祝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天媽媽生日,你想對媽媽祝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奶奶生病住院了,你會怎么祝福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習作。(20分)
從下面的兩個內容中任選一個:
(1)你有過沒有作業的星期天嗎?你向往過沒有作業的星期天嗎?請你自擬題目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或想法。
(2)在魔法學校學習的哈利?波特,最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想體驗一下在中國過節的樂趣。小朋友,你們家鄉是怎樣過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哪些經歷體驗最有意思?請寫一封信告訴哈利?波特,向他發出邀請。
要求:真實的校名和姓名用假名或“××”代替。字數在400~500。
小學畢業復習數學綜合
評價題(三)參考答案
一、認真填一填(22%)
1. 1又3分之一, 3.03 2. 4, 6, 12.5, 1
3. 1/5,3/5,3/10,3/5,4. 1295330000, 13
5.長方形,三角形6. 19457. 1478. 0.36
9. 9810. 898 11. 第二盞燈亮,2 12. 2991421
二、慧眼辨真假(8%)
1.錯2.錯3.對4.錯5.錯6.對7.對 8.對
三、請精挑細選(10%)
1.B2.A 3.C 4.B 5.C 6.D
四、計算小天地
1.略
2. 9 8又4分之3 10 2
3. 5.5 8 38 19.2
五、觀察與思考
1. 0.785平方厘米
2.以AB為軸113.04cm3 以BC為軸56.52cm3
以AB為軸旋轉得到的圓錐體積大. 大56.52立方厘米
3. 285厘米 2355平方厘米
六、數學與生活(24%)
1. 黑色12塊 白色20塊
2. 744平方厘米4個
3. 200米 4.買團體票 需要220元
【關鍵詞】吉祥語;中國;日本;福文化
一、中日兩國的吉祥語概述
在中國吉祥、平安與幸福是人們的追求與愿望, 吉祥語,又稱“吉利話”、“口彩”,是民間在逢年過節、結婚祝壽之喬遷開張等喜慶日子或隆重場合使用的,認為能給人帶來好運的詞語。民間認為說吉利話可以為節日慶典增添喜慶氣氛,它是人們渴望平安、希望富裕、祈求幸福、熱愛生活的具體體現。
根據吉祥語的內容和不同的使用場合,可以將這些吉祥語分成婚慶吉祥語(比翼雙飛、白頭偕老)、拜壽吉祥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開業吉祥語(財源滾滾、日進斗金)、升學祝福語(金榜題名、獨占鰲頭)等。根據不同的節日,可以分為春節祝福語(新年吉祥、新年新氣象)、端午節祝福語、七夕祝福語、中秋節祝福語(月圓人亦圓、千里共嬋娟)等。尤其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是說吉祥語最多的時候。
吉祥語還多采用可直接張貼的吉祥圖案來反映出來。吉祥圖案的主要題材均直接或間接取自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器皿、用具等,并且還依然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山東淄博、萊蕪等地表示吉祥的圖案就有“吉祥如意”(圖案多為童子手持如意,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等。表示長壽的通常是“鶴壽延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禽,故有“鶴壽”之說。“松鶴遐齡”,亦稱“松鶴同春”、“松鶴長春”、“鶴壽松齡”,畫面以青松、仙鶴構成。吉祥語也可以采用實物諧音的方式。實物方式,如橘子、筷子、生菜、石榴象征“吉利”、“快子(早生孩子)”、“生財”、“多子”的祝愿。
日語中的“八”由于發音“ya”,人們認為“八”字形上窄下寬,逐漸擴展,有“八方開運”,“事業興隆”“錢運恒通”之意。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商業城市名古屋,將圓圈中加八字作為城市的標記。平成八年八月八日這一天作為吉日,進行了多達140項的慶祝活動。如果孩子出生日連續出現“八”,人們都認為是前途無量,很吉利。中國也有認為“8”是商業,企業很吉利的數字。但與日語中由字形而來不同,中國更看重的是“8”的諧音有“發”的意思。由此可見,雖然同樣重視“八”的吉祥寓意,但兩國對其解釋原由并不相同。
日本每到新年、中元等重大節日,人們都喜歡抽簽,特別是抽到“大吉”表示運勢極佳。這與中國的吉祥語“大吉大利”極為類似。日本很多的拉面館,烤肉店招牌取名為“大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在日本,“壽”字與中國一樣也是經常使用到的吉祥語。對于日本人來說,“壽”有恭賀喜事、祝福的意思,因此,在包袱皮等物品上常常有“壽”字樣以表示祝愿。由于日語中“壽”的發音“ことぶき”是從動詞“壽ぐ”(祝詞的意思)變化而來,因此與中國的“壽”字在意思上并不完全相同。中國“壽”含義:1壽命、2長壽、3年長者4、賀壽5生命結束(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等五種意思,在日語中則是1值得祝賀的事、喜事及相關的儀式;2長壽;3慶祝喜事及其祝詞(三省堂《大辭林》)。由此可見日語中“壽”作為吉祥語已脫離單純長壽的含義,另增加了祝福,慶祝,喜事等含義。
日本是個島國,海產品極為豐富,因此有吉祥寓意的物品中以海產品居多。例如鯛魚,日語發音“tai”與可喜可賀的詞匯“おめでたい”諧音,有“恭賀”、“慶祝”的意思。過年過節是必出現的一種食材。另外,烏魚、昆布等都是蘊含祝福意愿的吉祥物。特別是海帶,有“多子多孫”的祝福寓意。新年,年夜飯里必有一道鯡魚子。他們認為鯡魚子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另外,鯡魚子還有個別名“かずのこ”有子孫繁盛的意思。可以認為是把鯡魚子當作希望子孫后代繁盛的吉祥物的原因了。
吉祥語這種語言表現,在中日兩國流傳已久,被人們廣泛使用。吉祥語往往通過字音,字形及含義來表達祝福,吉祥的寓意。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人們社會交往,緩和人際關系很好的劑,是一種重要的交際語言。
二、中日兩國“福”文化
1、“福”字含義
“福”字,單從字義上看是一切順利,幸運,與“禍”相對:福氣。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的意思。該字形成自今,歷史悠久,是國人逢年過節最常用的字,也是吉祥語中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一個詞。要正確認識,還要追溯漢字演化的源頭。甲骨文的“福”字,雙手捧酒,把酒澆在祭臺上的會意字。由此可見,“福”字原本最初就是祭祀,祈福之義。“金壽富貴之謂福”(《韓非子》)。“福”字富有傳統意義,“福”字還包含四個含意:左“衣”旁意為有衣穿,“一”為有房住,“口”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福”就可以安居樂業。
日語中“福”字源自漢字,文化含義與中文基本相同。大致含有兩層意思:1“さいわい、しあわせ、幸”(幸福,幸運);2“神のりもの”(神賜之物)(廣辭苑第六版)
2、“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什么是“福”,抽象的說:福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人們如此祈盼的“福”具體包括那些方面呢?
第一層面“衣食是福”。傳統福字俱進有幾千年歷史了,她是中國最古老的漢字之一,形體變化較多,按象形而論不管以酒祭天之說,還是求取“五福”之論,數千年前我們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識主要目的還是為“衣食”。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也還是把“衣食”作為福的主要目的。“衣食”代表“物質層面”,“物質”是“福”的“前提”,“民以食為天”,“貧窮不是社會主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些事理都在強調“衣食是福”;
第二層面“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源自《莊子》“平則福”距今兩千多年。是什么讓古人產生“平安是福”這種理念的呢?應該是自然災害與戰爭。“平安”是一種“狀態”,是人們對平和安定生存過程的渴望。沒有平安就沒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礎保障”我們說的“長命百歲”,“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創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寫照;
第三層面“和諧是福”。人擁有“衣食”物質和“平安”狀態并不一定會感覺到幸福,人類對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諧是福”。“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者,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諧是福,始之于創建和諧社會。和涵蓋了:謙和、和善、和順、和睦、和美、和諧等方面內容,從任何一個詞語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點。“和諧”代表“精神層面”,“和諧是福”是人們對福的一種精神感覺,當然人的思維不同,追求不同,對福的感覺也不同。但以“和諧”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蓋的精神層面上的祈福理念卻能符合絕大部分人的祈福觀點。
日本福文化主要體現了人們對幸福,幸運的向往和追求。其文化內涵基本源自中國。在流傳過程中表現形式有了變化。但主要精神及文化元素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除去幸運的吉祥含義外,主要還有衣食富裕的寓意。
3、與“福”相關吉祥語,吉祥物
中文中與“福”字相關的詞匯,吉祥語有很多。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率也很高,特別是新春佳節,見禮問候,說吉祥話,最常說的恐怕就是一些含有“福”字的成語了。例如:“福如東海”。該詞本意為福如東海之水,浩瀚無邊。用來表示祝愿別人福分大。而多半該詞與“壽比南山”接在一起,特用于向長輩,及尊者使用。類似的詞還有“福壽年高”、“福壽齊天”、
“福壽無疆”。另外還有“百福呈祥”是用來形容各種福運呈現吉祥瑞氣。“百福”,即多福,寓指吉慶之事多多相繼而來,生生不息。“福至心靈”表示福氣來了,人的心竅也開了,心思都顯得靈巧了。形容人遇到適當時機時思路靈活、舉措得當。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些與“福”相關的民俗活動。
貼倒福。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忌諱將漢字倒寫,尤其是人名,倒寫象征對人否定和詆毀。但“福”字不受這一觀念制約。每逢春節,中國人最喜歡把“福”字貼在大門扇板上。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個家庭的門面,是一個莊重恭敬的地方,貼上“福”字,有“迎福”,有“接福”、“祝福”之意。倒寫倒掛“福”字,“倒”與“到”諧音,有“福到”之意。
踩五福。《尚書》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蝙蝠因為“蝠”與“福”同音,是常見的吉祥圖案,在古代建筑,服飾,器物上都經常使用。人們畫蝙蝠五只,寓義“五福”,據傳說人們按由大到小的順序踩踏五只蝙蝠后會返老還童,五福臨門,福如東海;按由小到大的順序踩踏五只蝙蝠后,會福貴雙全,五福隨行,福壽無疆。
送豆腐。中文“豆”與“都”諧音,“腐”與“福”諧音,有“都福”、“大家都有福”的寓意。因此,成為中國某些地方婚禮,年夜飯必有的菜。婚后回娘家的新娘在返回婆家那天,娘家把豆腐包好,新娘盡早出發,以便在婆家人還沒起床到達。寓意大家早點得到福氣,“都福早到”之意。
日語中與“福”相關的詞匯也有很多。例如“お福面”也稱為招福面具。面具上白面肥胖,憨態可掬的女子笑容滿面。這也表示“福”在日本人心里即意味著生活安逸,吃穿不愁,心寬體胖,沒有煩心事吧。日語中有一句諺語“目的笑うには福が來る”(笑口常開迎福來)這句話也是人們在新年時常說的吉祥話,有祈求來年福氣的意思。
日本與“福”相關的民俗活動:
福袋。日語“ふくぶくろ”,日本的百貨公司于新年時販售,將多件商品裝入布袋或紙盒中,進行搭配銷售,這種袋子或者紙盒就稱為“福袋”。通常的福袋內容都不會事先公開,但商品均屬于大致一個類型。例如家電商場售出的數碼相機福袋中,往往會在數碼相機之外還帶有其他小型家電。從價格而言,福袋中的商品價值一般會高于其標價。例如售價1萬日元的福袋可能會裝入標價為8、9萬日元的商品。對于消費者而言,福袋相當于商場打折優惠,而且在購買時對于福袋內商品的期待感也非常有吸引力。新年時買“福袋”至今依舊非常流行。這除了商家促銷因素外,人們也希望討口采,望來年福氣到的寓意。
撒福豆。日本有節分時撒福豆的習俗。節分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但主要是指立春的前一天。在立春的前一天傍晚,家家熄掉電燈,住宅正門,窗戶,廚房門四面敞開,往往由父親戴上鬼的面具擔當鬼的角色,孩子們向“鬼”撒一種炒的黃豆,這時候人們異口同聲地喊“鬼出去,福進來!”借此軀趕家中的邪氣,引進福氣,場面十分熱鬧。民間信仰認為,吃了和自己的年齡一樣多的豆子就能在這一年平安無病,因此人們就要吃掉比自己的歲數多一粒的豆子。而且長年不使用的器物必須丟到屋外,用火燒掉,以免有妖怪作祟。所以就有大掃除的習慣流傳下來,叫做“除舊布新”。
除此之外,還有“吃福餅”,過年時“取福”等等活動。
三、結語
中日兩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也是至今仍在使用漢字的少數異民族國家,由于長期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日語中有很多類似的吉祥語。盡管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傳統文化,及民族語言特性,地理環境,物產特殊性在語言中的體現,但仍然有很多共通之處。最重要的是,人們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隨著時代的變化,民俗語言,樣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今后人們會創造出更多的吉祥語。
【參考文獻】
在現代化、全球化語境中,伴隨著對現代性與文化同質化的質疑、辯駁,邊緣、差異、多樣性等話語進入了藝術學的理論場域。民間藝術作為廟堂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藝術的對立面,其邊緣地位與異質性現在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文化身份,產生了新的文化功能,成為一種時尚的話語資源,一時間爭相言說,眾聲喧嘩。然而,由于榮寵來得太快,一些基礎性的問題尚未來得及清理與深入探討,譬如民間藝術究竟有何異質性,其異質性發生根據何在,在美學上有何特殊表現,等等。本文擬對民間藝術美學的三個核心范疇――民間性、生活性、藝術性進行初步探討,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一、民間藝術的民間性
S.拉什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一個不斷分化、自主化的歷史過程。“在未開化社會,文化和社會尚未分化,宗教及其儀式的的確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神圣是內在于世俗之中的。就藝術而言,在原始社會中,不僅各種藝術形態具有高度整一性,而且藝術活動融入在社會生活之中,歌舞與戲劇都是巫術、宗教慶典的組成部分,阿爾塔米拉洞穴里的繪畫、金字塔、帕特農神廟等,并非為了審美的目的,而是與神靈溝通的一種手段。在較為復雜的文明社會中,文化不僅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出來,而且自身也發生了分化。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出現了專業從事文化生產的群體,從而產生了一種從日常生活中剝離出來,具有封閉的生產與傳播系統的文化形態。由于這種文化形態只在少數人之中傳播,社會大眾被排除在這一系統之外,這樣,少數人的文化與社會大眾的文化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對此,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其《農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創造性地發明了大傳統與小傳統兩個概念。所謂“‘大傳統’是指一個社會里上層的士紳、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它是南學者、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reflective)所產生的精英文化(refined culture);而相對的,‘小傳統’則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鄉民(peasant)或俗民(folk)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如果說文化大傳統產生了廟堂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藝術,那么,文化小傳統則是民間藝術生長的土壤,是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壁龕。
與大傳統相比,小傳統是一種“沒有歷史的文化”,它似乎有一種特別頑強的力量,堅守在“過去”之中。S.拉什說:“現代化導致文化與社會的分化,導致世界上各種宗教中神圣的東西與世俗的東西的分化。”但在小傳統內,這樣的分化并未發生,文化仍然主要表現為民間信仰與相應的民俗活動,作為相對自足的系統,保持著系統內文化生態的平衡。小傳統的未分化性對于民間藝術存在與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民間藝術處于審美自律的歷史敘事之外,它只能生存于特定的文化生態壁龕中,與民間信仰、民俗活動等文化形態保持共生關系。“在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間藝術創作也最為活躍。如中國春節前后用年畫、剪紙、春聯裝飾環境,為孩子趕制服裝,社火花會的戲具,慶賀元宵節的花燈紙扎;端午節懸掛的天師符,鐘馗像、五毒服裝飾件及龍舟彩船;中元節的荷花燈、中秋節的月餅花模、泥塑兔兒爺;結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帳;祝賀幼兒百天和生日用的虎頭帽、虎頭鞋、長命鎖、長命衣。”在現代化、城市化背景下,小傳統堅守的地方民間藝術生存狀況也相對較好。20世紀80年代之后,許多地方逐漸恢復了傳統廟會,學者們考察時意外地發現,“廟會期間整個村子甚至鄰近村落都籠罩在一片熱鬧氣氛中,有舞龍、耍獅、唱戲、扭秧歌等各種活動”。2012年12月,筆者對江蘇地區的民間藝術傳承狀況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發現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江蘇地區,傳承情況較好的民間藝術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民間信仰與民俗活動之中。比如洪澤湖的漁鼓舞,之所以得以活態傳承下來,并非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的結果,而是當地漁民仍然深信這種巫舞能夠感動魚大王,保佑漁民出航安全。與此相反,那些小傳統破壞嚴重的地區,即使將民間藝術作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大力保護,其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以江蘇省連云港市的南辰跑馬燈為例,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連一場完整的演出也很難組織起來,因為農民覺得過年時舉辦這些傳統的文化活動已經過時、沒意思了。事實上,這些民間藝術一旦脫離小傳統,僅僅作為審美的對象,的確沒什么吸引力,因為它的文化功能是一種依托于小傳統的結構性的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它的意義才能充分彰顯,意義的接受者才能心領神會。比如剪紙藝術,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窗花、墻畫,還是頂棚花,不知道是喜花、禮花,還是供花,不知道是在過年時張貼,還是在結婚時張貼,貼在什么位置,張貼時有何儀式方面的講究,僅僅作為一份工藝美術品來看待,你是很難真正理解它的意義的。
民間藝術作為集體生活與集體意識的表征,其民間性其實就是文化小傳統的烙印。它不追求分化、獨立,混雜于百姓日用之中;它不以審美自律為鵠的,依存于民間信仰與民俗活動之中;它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從未脫離民眾。民間藝術的民間性將其與藝術家的藝術區隔開來,盡管從來不乏偉大的創造性,卻從不標榜創造性;盡管從來不乏一流的大師,如瞎子阿炳,卻從沒有人以大師自居;即使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也很少有人將其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當然,這并不是說民間藝術與藝術家的藝術,或者說與精英藝術之間壁壘森嚴,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事實上,《詩經》中既有雅、頌,也有國風。京劇發端于民間,也會得到朝廷捧場。問題的關鍵在于,民間藝術一旦脫離小傳統,它的文化功能與意義就會蛻變,或者說民間藝術就喪失了民間性。難以稱其為民間藝術了。
雷德菲爾德認為,在社會生活中,小傳統總是弱勢的、被動的,隨著文明的發展,小傳統遲早會消失。這也就意味著,民間藝術遲早會喪失民間性。如果我們認為小傳統意味著愚昧、落后,那么,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消滅小傳統似乎指日可待。但是,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些傳統提供了生活、求知和行為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方式。因為它們的消失,世界會變得更加貧乏。”如果我們承認小傳統意味著人類的某種本能需要,它不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是一種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形態,那么,我們也許應該積極地探索小傳統與大傳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建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現代性模式。
二、民間藝術的生活性
民間性規定了民間藝術的本質,決定了民間藝術不能脫離小傳統。就其文化功能而言,民間藝術的突出特征在于生活性。如果說藝術家的藝術是博物館的藝術,“僅僅是美的藝術的一個標本”,那么,民間藝術則是日常生活的藝術,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總是為了日常生活。一方面,民間藝術與日常生活總是親密無間的,各種形態的民間藝術品在日常生活或節慶中往往有著直接的實用目的,對于民間藝術家而言,其藝術活動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謀生手段;另一方面,民間藝術的主題與日常生活之間往往有著直接相關性。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通過某種形式具有美學價值”,不論這些形式多么簡單,只要人們可以根據形式的完美性來對其進行評判,就可以稱之為藝術。這也就是說,不管是剪紙、說唱、歌舞、雜技,還是打鐵、彈棉花、做鞋、釀酒、建房子,只要能在形式上打動人,就是藝術。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有一種蒸饅頭的工藝,叫面塑,或面花,也有人稱之為禮饃,其中有一種是專為兒童做的,有著各種動物形態的造型,如兔子、青蛙、小魚、小狗等,小孩子玩一會兒才會把它吃掉。“我們中很少有人把它看成是藝術,在當地人看來,也沒有什么不一樣,就是他生活中的東西,這個東西轉瞬即逝,它很快就被消費掉了,它無法作為藝術品留存下來。但是,如果你親臨其境,親眼看到那些美麗、可愛的造型,你就不得不承認它也是一種民間的草根藝術。”在前工業社會中,由于手工勞動的普遍性,幾乎一切做工精良的手工制品都具有審美價值,留存至今的一些手工制品,往往會被視作純粹的藝術品而收藏,但是,審美性一般來說是這些制品的次生功能,其首要功能卻在于實用性,即使是美輪美奐的云錦織品,也是直接服務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正如羅伯特?萊頓所言,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傾向于將真正的藝術看做普通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但是在小規模社會,可以在很多日常生活場景中發現藝術物品。這樣一來,這種社會中的藝術家首先是一名匠人,他所制造的東西,整體看來,最終都是為了使用的目的。盡管它們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感受,但是它們在家庭和社區生活中也有實用的意義。哪怕是歌曲,也有社會功能。”恰恰是社會功利性,而不是無功利的審美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繁榮、發展,這一點從民間藝術的創作主體方面來看尤為顯著。
康德認為,審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以此論之,藝術家似乎應該定居在與世隔絕的象牙塔之中。但是,民間藝術家卻是在日常生活的辛勞中創造了他們的藝術。不管是捏泥人、面人,制作年畫,還是在勾欄、瓦肆說書,在街頭賣藝,其首要目的都不是為了藝術本身,而是為了糊口、生存。需求是生產的動力,這條經濟學原理似乎也適用于藝術學,民間藝術在經濟層面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是其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農業社會中,由于工作機會比較匱乏,從事手工制作、演藝活動可以謀生,所以從業人員甚多,宋元以來,出現了各類民間演藝行當。《水滸傳》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誤失小衙內》中寫道:“在勾欄里……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戲舞,或是吹彈,或是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南此可見民間藝術曾是何等繁榮,何等受歡迎!而在現代社會中,以技藝謀生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曾經給人們帶來無限歡樂的各種民間藝術面臨著滅失的危險。即使采用了各種保護措施,也不過是“臨終關懷”,此間關鍵原因就在于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喪失了它的生活實用功能,失去了與日常生活的親密聯系。
與精英藝術不同,民間藝術從不表達富有個性的審美理想與價值理念,而是與大眾共享同一種審美理想與價值理念,而且,這種審美理想與價值理念總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中國的民間藝術的主題“都是祈求豐收、健康、多子、夫妻和諧、家庭和睦、兒童幸福成長、老人健康長壽,對死者也像對生者一樣地祝愿他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安樂。在這一主題貫穿下,民藝積淀形成了一系列成語、意象、紋樣程式,都與生命、歡喜、圓滿、幸福、長壽的內蘊和外形有關。如長命鎖,百家衣,雙喜、福、壽等字形,團花、富貴不斷頭、如意、生生不息紋樣等等。”這既是民間藝術的生活性的突出表現,也是其民間性的直接表現。在小傳統中,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等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物質的因素總是第一位的。巴赫金發現,西方民間文化甚至“把一切高級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東西轉移到整個不可分割的物質――肉體層面、大地和身體的層面。”總而言之,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勞作的農民與手工業者是不會像哲學家一樣地沉思的,他的精神性的、理想性的追求從不高于他的日常生活,物質的、精神的追求都匯聚于對日常生活的祝愿之中。因此,民間藝術不管是主題,還是形式,都洋溢著生活的氣息,都是豐滿的,喜慶的。
民間藝術的生活性意味著它總是在具體的時空中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它往往根植于小規模的社群,它的創造者甚至熟悉社群中每個人,知道每一件作品的功能與使用情況。比如,張姓的木匠為李姓的村民打了一張床,肯定知道這張床是結婚用的,他會自然而然地賦予其諸多喜慶的元素,若干年后,他往往有機會再次見到這張床,還會為此喜不自禁、津津樂道。相應地,只有在具體的時空中,民間藝術的意義的接受與詮釋才最為完滿。比如“游子身上衣”,只有從母親手中接過,知道她是如何一針一線制作出來的,才能體會到“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深沉情感,這與從市場上買得,其意義是大不相同的。在現代社會中,民間藝術的去地域性往往使其喪失了生活性,失去了民間藝術的本真性。收音機里的說書、電視機里的相聲表演與在街頭、茶館所見相比,其間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在一次調研中,一位基層文化工作者對我說,在電視機里看到農民的跑驢表演,覺得非常土氣,甚至有點滑稽,難以看下去,但是,到村里看他們表演時,那種熱鬧、歡騰的景象讓人由衷地歡樂,渾身上下都想動起來。對于現代化進程中民間藝術的“空間的虛化”現象及其后果,杜威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非常深刻地指出:“由于經濟體系的原因,貿易與人口的流動性削弱或摧毀了藝術作品與這些藝術作品曾經是其自然表現的地方特性(genius loci)。由于藝術品在失去了它們的本土地位之時,取得了一種新的地位,即成為僅僅是美的藝術的一個標本,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目前,民間藝術去地域性帶來意義方面的變化,已經引起了人類學家、藝術學家的廣泛關注。
三、民間藝術的藝術性
民間藝術作為一種藝術,無疑應該注重藝術性的,但是,南于它的第一要義是生活性,這似乎制約了它的藝術性主張。另一方面,它的民間性不僅排斥創新精神,還往往對精神性的需求予以“降格”,將其貶低到物質層面,這使得民間藝術在境界上似乎永遠要比精英藝術低一層次。事實上,民間藝術并未因為它的實用功能而降低藝術性要求,這只需看一看徽派的民居建筑,打量一下做工極其精致的明清家具,了解一下云錦、藍印花布,讀一讀張岱的《柳敬亭說書》、劉鶚的《明湖居聽書》,就明白日常需要與審美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杜威早就指出:“一個釣魚者可以吃掉他的捕獲物,卻并不因此失去他在拋竿取樂時的審美滿足。正是這種在制作或感知時所體驗到的生活的完滿程度,形成了是否是美的藝術的區分。是否此制品,如碗、地毯、長袍和武器等,被付諸實用,從內在的角度說,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劍橋學派開創者簡?艾倫?哈里森在深入考察藝術起源之后也提出:“假如一個藝術家一門心思以美為鵠的,他反倒通常會與美失之交臂。”就像一個人出去打獵,如果心無旁騖,一心追逐獵物,就會大獲而歸,一天都充滿,如果一心想著,則可能一無所獲,也沒有。當然,南于民間藝人迫于生計,往往很難有充裕的時間琢磨他的藝術,所以,這就難免給人造成“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的印象。與精英藝術相比,民間藝術確實不那么空靈、有韻致,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的藝術境界就低。比如,當昆曲已經成為一種在精英群體中廣為流行的高雅藝術時,國學大師焦循卻覺得地方戲曲比文人創作的昆曲有意思,他在《花部農譚》序言中寫道:“梨同共尚吳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質,共稱為亂彈者也,乃余獨好之。”以至于“每攜老婦、幼孫,乘駕小舟,沿湖觀閱。”民間藝術能讓一代國學大師“好之”,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首先,民間藝術雖然俚俗,但是卻真誠而熱烈,尤其是民歌與地方戲曲。對于民歌與地方戲曲的真摯性,明代的文人就已經認識到了。李開先說:“故風出謠口,真詩只在民間。又引何大復的話說:“時調中狀元也。如十五《國風》,出諸里巷婦女之口者,情詞婉曲,自非后世詩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馮夢龍也說:“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民歌的“真”來自真情實感,是“途號而巷謳,勞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它的內容與情感表現都是基于日常生活,其文化乃至情感體驗有著高度共享性,所以能“一唱而群和”。這也就是說,民間藝術的生活性是其美學上“真”的前提,一旦脫離特定的生活區域、社群,就可能喪失其美學上的“真”。馮夢龍收集了千余首明代的民歌,朱載?在其《靈星小舞譜》中記載了其中部分民歌的樂譜,今人卻很難唱出其民歌的味來,就是因為失去了特定的生活空間。民歌不僅真誠,而且情感表現極其濃郁、熱烈。陜北民歌唱到:“墻頭上跑馬還嫌低,面對面睡著還想你”。如此熾熱的情感表現豈是受過大傳統規訓過的文人所能表達出來的!文化的小傳統,即民間性賦予了民間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與審美形態。在小傳統中,審美理想是熱烈,而不是中庸;是強烈對比,而不是和諧。看一看秧歌小場中的各種人物,推車的老漢、耳朵上掛著一長串紅辣椒的媒婆、大頭和尚、臉上寫著“此地不可小便”的丑角,幾乎把夸張、對比的手法用到了極致,讓人一想到就忍俊不禁。不妨再聽一聽民間諺語,如“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孝”、“紅配綠(方言念‘錄’),看不足。”大紅大綠多么俗氣,但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如民間的節日、婚禮中,只有這大紅大綠才能表現民間美學對熱烈的追求。
不僅民歌、曲藝表演等民間藝術中飽含著真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所有民間生活用具中都包含著特殊的情感性因素。“外婆給外孫做的虎頭帽、虎頭鞋,傾盡了老人對后輩的疼愛和祝福;母親給孩子做的五毒兜肚,如祈福避邪的畫符,是要靠它來保護孩子的平安的;妻子給丈夫做的荷包,姑娘給情郎做的鞋墊,一針針一線線都是傾吐真情的‘文字’,它們組合的圖案花紋,是比文字更為真摯的情詩。”其實,就是最為普通的生活用具,如一條小板凳,不管是在制作過程中還是在使用過程中,都是帶有情感因素的。時過境遷,這些生活用具可能因為它的審美形態與精致的做工而被后人收藏,成為博物館式的藝術品,但是,由于剝離了具體的生活空間,它的情感性內涵就流失了。對于民間藝術來說,藝術性與生活性總是高度統一的,離開了生活性,民間藝術的藝術性也就失去了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