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礦產分布

礦產分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礦產分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礦產分布

礦產分布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過對漳平市東北部地區礦產資源分布特點的分析,結合彭爐巖體的地質、巖石學、巖石地球化學、圍巖蝕變等特征,闡述了該區礦產分布與彭爐巖體侵入及造成的蝕變特征的密切關系,對今后在該地區指導找礦、研究成礦規律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區域地質;巖漿巖;圍巖蝕變;礦產分布

0引言

漳平市東北部地區為我省重要的礦產基地之一,區內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權林立,涉及的礦種有鐵、錳、鉬、鉛鋅、銅、銀、錫等。這固然與當地的沉積環境及區域構造有很大的關系,但彭爐巖體的侵位及引起的礦化蝕變影響深遠,研究其特征對在該區域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區域地質特征

巖體在區域上位于太華—長塔復式背斜南段核部偏東部位,臨近于區域性北西向永安—晉江大斷裂與北東向政和—大埔斷裂交匯處(圖1)。區域內出露的地層由泥盆系至白堊系均有,其中侏羅系火山巖主要分布于永安—晉江斷裂帶兩側及區域東南、西北兩個角落,三疊系大面積出露于區內西南及東北,二疊系主要分布于區內北—中部,太華—長塔背斜核部及核部兩側。受印支、燕山兩期構造運動的迭加作用,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其特點是緩傾角斷層發育、巖漿巖發育。主要褶曲有太華—長塔復式背斜及次一級的溪南向斜;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本區域內東邊為北東向的政和—大埔斷裂,控制了二疊系—三疊系地層的展布;北側為永安—晉江斷裂,呈北西向斜貫全區。區內礦產資源較豐富,已發現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銀、鉬、煤、石灰巖等。其中煤炭及鐵多金屬為主要礦產,北面北坑場勘查區鉬礦資源可達特大型規模。

2巖體特征

2.1地質特征

彭爐巖體出露于太華———長塔背斜核部偏東部位,臨近永安—晉江大斷裂與政和—大埔斷裂復合部位,平面形態呈不規則狀的巖基、巖株狀產出,由最大的彭爐侵入體及附近幾個較小的侵入體組成,斷裂帶附近常見有中酸性巖脈侵入,出露總面積大于20km2。

2.2巖石學特征

本單元為肉紅色正長花崗巖,具似斑狀細粒、中細粒、中粗粒結構。巖石由石英(25~32%)、鉀長石(42~60%)、斜長石(15~20%)、普通角閃石(5~10%)、少量黑云母(2~5%)及副礦物(1~3%)等組成。在Q—A—P圖中投影于正長花崗巖區。

2.3巖石化學特征

巖石化學成分見下表,經計算巖石σ值2.10,A/NKC值小于1.1,屬過鋁或次鋁鈣堿性巖。

2.4副礦物特征

本單元巖體的副礦物不但種類多,而且總量高。尤其磁鐵礦、磷灰石、鋯石含量較高,屬磁鐵礦+磷灰石+鋯石組合。

2.5時代討論

據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進行的同位素年齡測定,彭爐巖體K—Ar同位素年齡132~135Ma,結合區域對比,將其時代歸屬為晚侏羅世。

2.6巖體侵位深度及定位機制探討

彭爐巖體發育有細粒邊緣相帶,部分發育有冷凝邊,圍巖及內蝕變發育,具中等侵位深度。侵入體呈不規則狀產出,接觸界面平整,受構造控制明顯。巖體發育有細粒邊,往中心粒度變粗,出現中—中粗粒結構,無或局部邊部具弱的葉理化構造,表明巖漿是沿斷裂上升擴展,在區域擠壓應力作用下,不斷膨脹熔蝕擴展,脈動侵位定位于地殼中—中淺部位。

2.7成因探討

本單元巖漿主要來源于上地幔與下地殼物質的部分熔融,經結晶分異作用上侵定位,形成中酸性—酸性的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組合。

3變質作用與圍巖蝕變

3.1各組地層的變質特征

本區構造發育,伴隨著彭爐巖體的侵入,區域動力變質、巖漿熱接觸變質均十分強烈、廣泛,從老到新的各地層均可見強烈的變質特征。區內棲霞組灰巖巖性不純,受巖體侵入帶來的熱接觸變質作用明顯,極易產生矽卡巖化,變質后見粒狀的透輝石、石榴石集合體或纖維狀陽起石、透閃石集合體。文筆山組巖性主要為細粉砂巖、砂質泥巖夾薄層粗粉砂巖、細砂巖。受變質影響,巖芯普遍見紅柱石化、空晶石化蝕變。童子巖組煤系地層經區域動力變質及熱變質雙重作用后,其系列可概況為:重結晶砂巖(或粉砂巖、泥巖)—板巖—角巖化砂巖(或粉砂巖、泥巖)—角巖,極少保存不變的原巖巖性,而煤層也往往石墨化或變為石墨。受變質作用影響,翠屏山組中常見絹云母化、紅柱石化及角巖化。原巖的泥質基底常變質分異形成絹云母、綠泥石、陽起石及透輝石、紅柱石等變質礦物。局部見強烈的硅化及磁黃鐵礦化變質現象,經采樣分析,其間發現有金礦化現象。溪口組主要變質類型為紅柱石化、綠泥石化及角巖化等,局部含鈣粉砂巖、泥巖可見較弱的矽卡巖化。

3.2圍巖蝕變的分帶特征

本區圍巖蝕變在空間上出現分帶性,在時間上具有多期多階段性。蝕變帶寬度幾米—幾公里不等,巖體內部蝕變主要有硅化、次為綠泥石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等,由巖體往外依次可分為鉀長石化帶———矽卡巖化帶——鉀長石-電氣石-石英化帶———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帶。

4變質作用對地質找礦的影響

4.1對煤炭資源的影響

首先是對煤系地層的影響,巖體的侵入對童子巖組煤系地層造成了巨大的吞蝕和破壞作用;其次巖漿熱接觸變質作用強烈,破壞了巖石的原生結構,改變礦物成分;然后是對煤質的影響,由于巖漿侵入帶來的熱變質作用使煤層變質程度增高,局部產生石墨化,煤層硬度、比重均增大。

4.2對多金屬礦產資源的影響

4.2.1圍巖蝕變與成礦的關系

本區礦產資源豐富,許多金屬礦產形成都與彭爐巖體的侵入有著密切關系,礦化與圍巖蝕變的關系十分密切,礦石實際上就是礦化了的蝕變巖石。因為巖漿侵入活動不僅帶來了大量成礦元素,同時帶來的熱能又促使圍巖產生交代蝕變,導致圍巖中成礦元素進一步富集成礦。

4.2.2成礦模式

本區深部廣泛分布石炭紀—二疊紀含鐵碎屑巖建造,尤以經畬組硅鐵質沉積建造為主,彭爐花崗巖體的侵入不僅對于先期形成的鐵多金屬礦質進行改造,形成了較富的礦體,同時還提供了礦質(鐵、鎢、鉬、銅等)和熱液,形成巖漿熱液型礦床。本區斷裂構造發育,且區內賦存有石炭系中統經畬組,鐵礦成礦條件優越,是馬坑式、湯泉式鐵礦重要成礦部位。而區內的二疊系碳酸鹽巖建造則極易形成矽卡巖型磁鐵、鉛鋅多金屬礦產,特別是棲霞組頂部,F1斷層下20m內為一重要的成礦層位。其圍巖蝕變以矽卡巖化為特征,地表常見有褐鐵礦,為直接找礦線索。另外,以區內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帶為控礦構造,彭爐巖體的為礦體提供熱液,伴隨熱液蝕變,于巖體外接觸帶充填交代產生細脈—網脈狀鉬礦體,可形成中—高溫熱液交代蝕變巖型礦床。

4.2.3成礦的專屬性

彭爐巖體與鎢、鉬、鉛、鋅、鐵等成礦關系密切,現有分析資料表明,其巖石中W、Mo、Pb、Zn等元素含量較高,在其內外接觸帶上有多個鐵多金屬礦、鉛鋅礦、鉬礦分布則充分體現了其成礦專屬性。

5結論及建議

雖然彭爐巖體對本區童子巖組影響、破壞巨大,增加了煤炭勘查的難度。但在成礦模式中,多數金屬礦的成礦與巖體及其蝕變特征緊密相關,圍巖蝕變同時又是一種重要的找礦標志。因此,加強對該巖體的研究,對區域多金屬礦勘查有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韋德光,揭育金,黃廷淦.福建省區域地質構造特征[J].中國區域地質,1997,16(2):162-170.

[2]福建省煤田地質局.閩西南地區鐵多金屬礦深部地質找礦研究與靶區優選[R].2015.09.

[3]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1:25萬龍巖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2004.06.

礦產分布范文第2篇

[關鍵詞]黃金金礦 地質勘查 金礦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F416.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7-304-1

1黃金礦產資源在我國基本分布及特點

我國黃金資源在地區分布上是不平衡的,東部地區金礦分布廣、類型多。砂金較為集中的地區是東北地區的北東部邊緣地帶,中國大陸三個巨型深斷裂體系控制著巖金礦的總體分布格局,長江中下游有色金屬集中區是伴(共)生金的主要產地。從大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黃金儲量/資源量占31. 6%,中部地區黃金儲量/資源量占30.7%,西部地區黃金儲量/資源量占37.7%。

在我國黃金礦產具有以下特點:資源分布廣泛,儲量相對集中;巖金礦為主,伴生金占有較大比重。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開采技術條件比較復雜,可供露采的礦床很少;難處理金礦資源已得到開發。

2黃金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2.1我國黃金工業現狀

我國黃金生產的迅猛發展始于改革開放。自1978年以來的30年間,全國黃金產量一直以較快速度增長,近幾年進入了穩定增長階段,并有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全國生產黃金270.491t,產量增幅已達到12.67%,2008年產量增長有所放緩,增幅為4.26%。2008年產量增長放緩有三方面因素: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度導致周邊黃金礦區的生產停頓;為支持第29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北京周邊地區禁止進行爆破開礦作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黃金行業資產重組、規模經營已初見成效。全行業產量規模1t以上的礦山(集團)22家,產量占全國產金量的41.58%;產量規模2t以上的礦山(集團)10家,產量占全國產金量的34.20%;同時形成了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招金集團有限公司、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靈寶黃金股份有限公司、中礦金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大黃金集團公司

2.2當前我國黃金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運行機制落后,企業社會負擔大。勞動生產率低,現代化的大型采礦裝備不能充分發揮利用。人才流動困難,自動化、計算機化和信息高速化水平低。資源分割嚴重,開發能力分散,資源利用率低。由于歷史原因,黃金資源被人為分割。重復建設、大礦小開、一礦多辦,礦連礦、廠連廠的現象比較普遍,使本應統一規劃、規模開采的大礦區,成為小礦林立、各自為戰的資源爭奪場,嚴重違反了礦業開發的基本規律,造成了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也限制了大公司的成長和發展。

3地質勘查現狀

3.1地質勘查程度低,資源短缺現象普遍

我國黃金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為黃金工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源基礎。但黃金礦產資源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可供工業利用的探明儲量嚴重不足,成為制約黃金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總體分析,金礦后備基地匱乏,老礦山深部找礦研究及勘查程度偏低。

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低。表現在大比例尺地質調查面積不足,一些重點金礦化集中區或區帶的找礦工作仍需加強,此外中深部勘查程度低;

(2)綜合研究工作滯后。在對成礦新理論的引進、研究和應用方面還不夠,尤其對深部找礦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而且由于基礎地質研究和礦床地質研究,地質理論研究和找礦實踐方面的脫節,使基礎地質的新成果、新認識不能及時指導礦床地質研究及找礦,或者一些較宏觀的理論還不能及時運用于找礦工作中。因此,綜合研究工作滯后是金礦找礦取得突破急需解決的問題;

(3)金礦勘查工作缺乏總體部署,主要表現在一些重點有望金礦找礦地段被圈而不探,或少量投入影響勘查進度等情況,并使重大地質找礦項目無法布局,不利于金礦找礦取得突破。

3.2金礦地質勘查程度低的原因

金礦地質勘查程度低的原因主要在2個方面:

(1)礦產地質勘查市場尚未形成,相關礦業政策法規不完善;

(2)地質隊伍自身方面,主要是人才斷層和技術裝備落后。

此外,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勘投入嚴重不足和急功近利思想,而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尤其突出。就所投入的資金而言,扣除物價上漲和人員增加等因素,更顯得捉襟見肘。因為資金不足,使許多該做的工作做不到位。因為沒有大的投入,很難找到大礦,而且金礦的分布比較分散,這更需要相當規模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地質勘查資金不到位不僅使技術設備更新成為空談,也使人才培養和人才流入成為奢望。結果便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泥沼:金礦產業越來越沒有吸引力,越沒有吸引力就越是得不到重視;越是得不到重視,各方面越是得不到保障,也就越沒有吸引力。

4關于金礦地質勘查工作的建議

(1)地勘隊伍自身要發揚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充分發掘內部潛力,在既有的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具有找礦潛力的地方干出一些有影響的工作成績。這樣既可以展示自身形象,為贏得各方面的支持打下基礎,同時也給自身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各級政府應盡可能地對為保證金礦資源貯備而開展的必要勘查工作提供較為持久的保障,應樹立長遠發展意識,盡量避免產生急功近利思想。

(3)充分運用當前的新成果、新認識指導礦床地質研究及勘查,綜合運用多種勘查手段,加大綜合分析研究力度,總結成礦規律,加強深部及老礦山的探礦工作,爭取在金礦找礦工作中有新的突破,為黃金產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證。

參考文獻

[1]范文玉.中國西南地區銅礦資源現狀及對地質勘查工作的幾點建議[J].地質通報,2010(09).

礦產分布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低產田;分布;狀況;改良;措施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陽安鄉位于平樂縣的南部,2009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276.5 hm2,其中水田976.9hm2,占耕地面積的76.5.7%;全鄉土地平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陽光充足,是平樂縣一個以雙季稻為主的主要產糧鄉。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農田建設薄弱等因素的影響,全鄉中低產田(水田,下同)673.9 hm2,占水田面積的69%。[1]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鄉糧食生產的發展。

1 中低產田的類型及分布

根據平樂縣2008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耕地地力評價結果,陽安鄉中低產田主要分為鹽堿耕地型、漬潛稻田型、沙化耕地型、瘠薄培肥型四大類,以鹽堿耕地型和漬潛稻田型為主,兩種類型面積共357.6 hm2,占全鄉水田面積的36.6%,占中低產田面積的53.1%[1]。

1.1 鹽堿耕地型

鹽堿耕地型面積222.1 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3%,主要分布在陽安、雙合、雷鋒等村,該類土壤母質多為石灰巖發育而來或長期引用含鈣質的溶洞水灌溉的水稻田,因此這部分稻田仍保持偏堿狀態。主要特點是:pH值較高,有石灰反應,土壤膠體沉淀快,土壤結構受破壞,易板結,干時堅硬,濕時粘韌,耕性較差、耕層變淺,偏堿性還易引起氮肥中的銨態氮揮發損失,并易形成磷酸鈣鹽沉淀而降低磷肥肥效[2]。

1.2 漬潛稻田型

漬潛稻田型面積135.5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20.1%。主要分布在久宜、善福、雷鋒、古端等村。主要類型田有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潛育田、爛湴田等潛育性土壤。主要特點是: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噴出,土體內部長期漬水,鐵錳物質被還原,產生灰藍色或青灰色潛育層,亞鐵含量過高,對水稻正常生長有不良的影響,其生產性能較差。禾苗易座蔸[2]。潛育型稻田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響,一般多分布在丘陵山區低洼處地下水位高的沖田、洞田以及石灰巖槽谷低洼的田,其排灌系統往往很不完善,排水困難。

1.3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面積105.4 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15.6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桃村、加東等村。主要特點是:沉漿板結、結構不良,耕性差,耕層淺薄、養分缺乏,漏水漏肥、早衰低產。

1.4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面積85.5 hm2,占中低產田面積12.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陽安、雙合等村。土壤主要特點是耕層淺薄,小于12cm,土壤熟化程度較較差,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壤養分偏低,有效鉀缺乏,供肥保肥力弱。土壤較瘠瘦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

2 改良措施

2.1 鹽堿耕地型土壤改良要技術措施

2.1.1停止施石灰。pH值7.5以上的偏堿稻田,應停止施用石灰,減輕石灰的危害。

2.1.2合理排灌。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地引用水庫水灌溉,搞好排灌系統,做到排灌分家。

2.1.3增施有機肥,冬季種植綠肥。推廣稻草還田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2.1.4大力推廣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過磷酸鈣,鉀肥中的氯化鉀。

2.1.5施肥采取有機無機相結合,化肥采用溝施、條施、集中深施等方法。

2.2 漬潛稻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術措施

2.2.1實施開溝治水工程,開溝排水治潛,完善排灌系統設施。對山沖冷爛低田,開好環山溝,田邊溝,田中溝。

2.2.2實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次生潛育化,對潛育化嚴重的稻田要冬翻曬田。

2.2.3施肥采取有機無機相結合,增施有機肥,推廣稻草還田、測土配方施肥。

2.2.4按照科學用水管水技術進行水稻作物栽培。

2.3 沙化耕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術措施

2.3.1封山育林,涵養水源,減少洪災發生。

2.3.2逐步實施客土進田。

2.3.3增施有機肥料或種植綠肥,改善土壤結構。

2.3.4改進施肥技術,勤施薄施,防止一次性施肥。

2.4 瘠薄型土壤改良主要技術措施

2.4.1增施有機肥料,培肥地力[3]。有機肥料中不僅富含大量的有機質,而且營養全面、肥效持久,還能改良土壤結構,對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增施有機肥料應以農家肥為主、商品有機肥為補。

2.4.2恢復和發展綠肥生產,在雙季晚稻稻底播種紅花草。

2.4.3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2.4.4逐步加深耕作層,深耕要結合增施有機肥進行。而對于犁底層下有引起漏水漏肥的石礫層則采用增加客土的辦法來加厚耕作層。

參考文獻

[1] 平樂縣農業局.平樂縣耕地地力評價報告.2011.11.

[2] 平樂縣土壤普查辦公室.平樂土壤.1986.10.

礦產分布范文第4篇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指對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的一項資產。而對于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均應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但某些特殊情況除外。

一、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

(一)除企業合并以外的交易,若其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如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會計準則規定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某項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按會計準則其入賬價值為100萬元,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120萬元,若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會使該資產的入賬價值減少20萬元,此時既不是該資產的公允價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不符合會計準則中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標準,改變了該資產的初始計量,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二)按稅法規定可結轉以后年度的虧損,若數額較大,且缺乏證據表明企業未來期間將會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結轉以后年度的虧損,稅法規定可用以后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但彌補期限最長5年,這就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但是否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要視未來期間是否有足夠的應稅所得可用于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只有未來期間稅前利潤抵銷了以前年度虧損后,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才會減少,才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入,而這正好符合資產的定義,即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但若企業未來期間無利潤,繼續虧損,無所得稅可交;或者沒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于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則不能保證這項經濟利益的流入,不能確認為資產。

其實,不僅是可結轉以后年度虧損問題,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時,都要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因為只有當未來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大于待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才會使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減少,才會在未來期間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資產的確認原則。

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

(一)商譽的初始確認中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因企業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按照會計準則規定應確認為商譽,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0,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準則中規定對其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否則會增加商譽的價值。

例如,A企業以1000萬元購入B企業100%的凈資產,該合并符合稅法規定的免稅改組條件,購買日B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均為800萬元,計稅基礎為700萬元,則有100萬元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假設B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0%,則可確認30萬元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賬務處理為借記凈資產8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同時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0萬元,借貸方的差額230萬元確認商譽。但實際上A企業是以1000萬元購入B企業公允價值為800萬元的凈資產的,也就是說,這一并購行為實際上產生了200萬元的商譽,但因確認了該商譽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使商譽的價值增加了30萬元。若繼續確認230萬元商譽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69(230×30%)萬元,則會進一步增加商譽的價值,此時的賬務處理為借記凈資產8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同時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69萬元,借貸方的差額269萬元確認商譽。如此往復,商譽的價值會不斷增加。因此,準則規定商譽的初始確認中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除企業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中,如果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由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予確認。

如,某項資產按會計準則確認的入賬價值為100萬元,按稅法規定確認的計稅基礎為80萬元,若確認該項遞延所得稅負債20萬元,則其入賬價值應為120萬元,違背了會計準則中的歷史成本原則。

礦產分布范文第5篇

關鍵詞:礦產資源 產業結構 區位商 結構變動系數

一、引言

資源優勢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主要動力,西部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利用在工業化中的作用是很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本選題力圖要探索的問題。本文所指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是指多民族居住和少數民族聚居的西部八省區,包括廣西、云南、貴州、、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不管是從資源經濟學角度還是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尚是兩個板塊。因此,本文力圖將資源與地區的產業結合起來進行實證研究。更為重要的是,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水平一直都很落后,但自然資源量綜合優勢度前13位里面,西部省份卻占據了12位,而且,青海、內蒙古、、新疆、云南依次排在前5位。這說明從資源優勢看,西部省份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那么,研究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中資源和產業是否存在著關系,存在何種關系,西部民族地區對資源的利用現狀及依賴程度等,對我們認識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資源或者利用何種資源,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鑒于以上思考,本文從西部民族地區工業中資源型產業的優勢產業人手進行定量分析并與其資源稟賦狀況進行對比,從而探索西部民族地區優勢產業與資源稟賦的一致性。為了便于研究,在研究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主要選取了數據來源較可靠的礦產資源產業(包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物制品開采與初加工)和能源產業(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采與初加工)進行研究,希望從中得出西部民族地區資源與工業產業結構的關系,以及西部民族地區的利用狀況。

二、理論基礎與評價指標選取

對于資源與產業結構關系的研究,將建立在已有的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上,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的資源與產業的關系研究的著眼點在于資源與地區產業結構的關系,而產值是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因此,將借鑒有關經濟增長理論影響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來研究產業結構問題。

(一)理論基礎

1 區域經濟學產業布局理論認為自然因素是影響產業布局的首要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自然因素對產業布局有不同的影響:二是自然因素對三次產業布局的影響:三是自然條件各要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和生產發展的影響。

2 經濟發展的一般理論告訴我們,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伴隨的是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綜合以上理論觀點可以得出:一是自然資源可能會對產業布局產生一定的影響,二是工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可以通過工業總產值的增長來衡量。這說明,研究產業結構與自然資源的關系是可行的,得到現行理論的支持。

(二)指標選取

1 評價地區優勢產業的指標。對地區優勢產業的評價指標很多,為了突出反映西部省份資源產業的比較優勢,選擇區位商這一指標進行評價。其計算公式為:

Rai=(Yai/Ya)/(YiY) (1)

2 評價地區產業結構變動程度的指標。一般來說。評價產業結構變動程度的指標有:產業結構變動值指標、產業結構熵數指標、Moore結構變化值指標和產業結構超前系數。本文采取產業結構變動值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Ki=[(qil-qio)/qio(2)

三、產業優勢與資源優勢的比較

通過區位商值的計算(篇幅所限,結果略),整體來看各地區1991-2006年間資源產業的主要優勢產業為:寧夏工業中資源產業的主要優勢產業為煤、有色金屬;新疆為石油、天然氣;青海為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廣西為有色金屬;貴州為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內蒙古為煤、黑色金屬。

在以上的優勢產業中,寧夏的煤炭、新疆的石油天然氣、青海的有色金屬、內蒙古的煤炭、的非金屬礦、云南的有色金屬等資源型產業的區位商值平均或最近幾年連續超過了3,表現出很強的區位優勢。其他優勢產業的區位商值超過了1,相對具有區位優勢。那么。西部民族地區對這些優勢產業是否在不斷地加大利用呢?通過計算產業結構變動值指標對以上優勢產業從1987―2006年之間按時間序列在重工業中結構的變化情況來繼續分析,

從計算結果(篇幅所限,結果略)可以看出,除寧夏的煤這一產業的結構變動系數小于0外,其余均大于0。這說明總體來看,西部民族地區資源的利用在上升,資源對工業產值的貢獻在增加。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對西部民族地區資源與工業產業結構關系的研究是有意義的。本文通過選擇區位商和產業結構變動系數等指標,利用西部民族地區資源產業1987―2006年19年的數據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區工_業優勢產業并對其結構變動情況作了進一步的分析,通過分析發現:

(一)西部民族地區資源儲量與工業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并且相對儲量越大,優勢越明顯

如寧夏煤為其優勢產業,這與寧夏區內擁有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是相一致的;新疆的主要優勢產業為石油、天然氣,而新疆的石油儲量占到了全國總儲量的約15%,天然氣儲量占全國的25%:青海的銅等有色金屬資源較豐富,有色金屬產業為青海的優勢產業:廣西的錳礦儲量占全國的32%,有色金屬為廣西的優勢產業:貴州的錳礦和銻礦資源豐富,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產業具有優勢:內蒙古的主要優勢產業為煤,與內蒙古煤炭儲量占全國的22%也是一致的。同時發現,相對儲量越大,優勢越明顯。如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平均占到了全國的約1/5,內蒙古的煤炭儲量也超過了全國的1/5,表現HJ的區位商值超過了3。這說明西部民族地區工業受資源的影響嚴重,資源產業成為這些地區工業發展中的主導產業。

(二)西部民族地區開發其優勢資源產業的力度在逐漸加大

通過產業結構變動系數的計算可以看出,除寧夏的煤炭產業外,其余地區優勢產業的結構變動系數均大于0。這說明從時間序列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利用資源的力度在逐年加大。表現出很強的發展勢頭。

(三)有些地區對優勢資源的利用還不夠,應該不斷加強

通過分析我們也發現,盡管大部分地區都能很好地發揮資源優勢,但也有個別地區未能充分利用資源。這些地區應該在資源利用方面更好更快的發展。例如,地區的銅等有色金屬儲量較大,但至今還沒有形成產業優勢,內蒙古的天然氣儲量也比較豐富,但沒有成為優勢產業。

四、西部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

通過對民族地區資源與產業結構的研究,我們得出了民族地區資源稟賦與產業優勢的一些結論,雖然民族地區對資源的利用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但我們同時也發現了諸如產業層次低等問題。要解決西部民族地區“富饒的貧困”現象,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根據筆者粗淺分析的結論,在西部民族地區資源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源的利用水平

在現有條件下,不斷發揮其資源優勢。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必然選擇。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下,許多學者和政府相關部門都提出了發揮西部資源優勢的觀點,經過本文的驗證說明,這一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為了謀求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對缺乏資金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來講,通過開發資源產業來積累資金不適為一條發展之道。既然資源產業已經成為西部民族地區工業發展中的主導產業,那么在沒有新的替代產業的情況下,發展資源產業將是必然選擇。

(二)優化資源產業結構、不斷延伸產業鏈,使資源產業成為帶動其他產業和部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根據邁克爾?波特創立的價值鏈分析方法,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是價值鏈的不同。盡管資源產業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優勢產業,但西部民族地區對資源產業的利用主要是開采和初加工。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最大可能地發揮資源優勢,西部民族地區應該轉變其產業附加值低、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現狀,更充分、更廣泛地發揮資源產業優勢,增大競爭力。

(三)整合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特色經濟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以某一資源稟賦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某一產品、某一產業或某一產業集群。一般來說,特色經濟以特色資源為基礎。西部民族地區擁有獨特的資源,為該地區培育特色經濟打下了基礎。例如。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相當豐富,被中外專家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希望之海”。如果將石油產業及其延伸產業作為特色經濟加以培育。新疆的黑色產業將帶動新疆更快、更好地發展。

(四)要處理好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資源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得好將為地區發展做出貢獻,如果濫開濫挖不注意節約利用最終將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西部民族地區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必須考慮這種發展一定要是可持續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志良,肖四如.資源經濟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李金昌.資源經濟新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

[3]劉再興.中國區域經濟:數量分析與對比研究[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3.

[4]關鳳峻.自然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貢獻的定量分析[j].資源科學,2004(7).

[5]朱廣清.關于中國西部資源開發的實證研究[j].鐵道師院學報,200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株洲县| 纳雍县| 紫金县| 井研县| 德安县| 广水市| 九台市| 台南市| 阳朔县| 朝阳县| 安宁市| 利津县| 裕民县| 平远县| 西宁市| 鄄城县| 台湾省| 扎兰屯市| 甘孜县| 衢州市| 前郭尔| 南乐县| 罗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沈阳市| 沾化县| 喜德县| 乐安县| 广河县| 邮箱| 太仓市| 丽水市| 济阳县| 广汉市| 股票| 杂多县| 抚远县| 高要市| 互助|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