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外貿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外貿易范文第1篇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外國的公司、企業(以下簡稱外方投資者)同中國的公司、企業(以下簡稱中方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設立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中外合資對外貿易公司(以下簡稱:合資外貿公司)

第三條合資外貿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在合資外貿公司的注冊資本中,外方投資者所占比例應在25%以上。

第四條設立合資外貿公司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外方投資者申請前三年年平均對華貿易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合資外貿易公司注冊地在中西部地區的,外方投資者申請前三年年平均對華貿易額在2000萬美元以上。

(二)中方投資者應具有外貿經營權;申請前三年年平均進出口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合資外貿公司注冊地在中西部地區的,中方投資者申請前三年年平均進出口額在2000萬美元以上。

(三)合資外貿公司應具備下列條件:

1、注冊資本不得低于5000萬元人民幣;注冊地在中西部地區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00萬元人民幣;

2、有自己的名稱和組織機構;

3、有與其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相適應的營業場所、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必備的物質條件。

第五條申請設立合資外貿公司,中方投資者須將下列文件通過當地外經貿主管部門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以下簡稱:外經貿部):

(一)項目建議書、中外各方簽署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合同、章程;

(二)中外各方的注冊登記證明文件(復印件),資信證明文件和法定代表人證明文件;

(三)擬設立合資外貿公司的進出口商品目錄;

(四)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中外各方近三年的年度會計報表;

(五)外經貿部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外經貿部對各地上報材料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自收到全部文件之日起90天內進行批復并頒發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

第六條設立合資外貿公司的申請獲得批準后,申請人應自批準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或其授權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并依法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

第七條外方投資者及中方投資者可用貨幣資金、實物以及無形資產(包括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場地使用權)等出資。合資外貿公司的合資各方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按期繳清其認繳的出資額。

第八條合資外貿公司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經批準的經營商品范圍內自營或貨物、技術進出口及相關服務,經營本公司進口商品的國內批發業務。

第九條國家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出口商品,合資外貿公司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申請并獲得配額、許可證后,方可進口或出口。合資外貿公司進口或出口國家實行配額招標的進出口商品,須按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關于進出口商品招標、投標的規定執行。

第十條合資外貿公司的外匯收支,應按照國家外匯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一條合資外貿公司應依照國家有關稅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納稅,對其出口貨物可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享受出口退(免)稅待遇。

第十二條合資外貿公司應執行國家有關財務、會計、統計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并按期向當地有關主管部門上報財務、會計、統計等報表。

第十三條合資外貿公司可以加入進出口商會或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如加入須服從商會或協會的協調。

第十四條合資外貿公司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受中國法律、法規的管轄,其合法權益受中國法律、法規的保護。合資外貿公司違反中國法律、法規的,按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第十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的公司、企業與內地公司、企業舉辦合資外貿公司,參照本辦法辦理。

對外貿易范文第2篇

四、域外市場與對外貿易的拓展域外市場是指秦漢王朝與疆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交易場所。過去,學術界對域外貿易多有論述。這里,專就秦漢時期,我國與域外市場的聯系及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局限諸問題,做一些簡要的敘說。(一)域外市場聯系的加強域外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商周時代,就與鄰近的方國有貿易往來。不過,這些方國間的貿易還不具備今天科學意義上的域外貿易,它仍然屬“華夏”境內貿易的范疇。準確地說,域外貿易當始于秦,而興于漢。秦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地域上也已大致上形成了今天國家的輪廓,漢是秦的繼續。秦漢時期,隨著水陸商道的開辟,擴大了與域外市場的交往,國際間的商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1、中國與東鄰國家的貿易。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早在戰國時期,燕齊之民,常常有人遷往朝鮮半島。到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四、域外市場與對外貿易的拓展

域外市場是指秦漢王朝與疆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交易場所。過去,學術界對域外貿易多有論述。這里,專就秦漢時期,我國與域外市場的聯系及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局限諸問題,做一些簡要的敘說。

(一)域外市場聯系的加強

域外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商周時代,就與鄰近的方國有貿易往來。不過,這些方國間的貿易還不具備今天科學意義上的域外貿易,它仍然屬“華夏”境內貿易的范疇。準確地說,域外貿易當始于秦,而興于漢。

秦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地域上也已大致上形成了今天國家的輪廓,漢是秦的繼續。秦漢時期,隨著水陸商道的開辟,擴大了與域外市場的交往,國際間的商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

1、中國與東鄰國家的貿易。

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早在戰國時期,燕齊之民,常常有人遷往朝鮮半島。到了漢代,武帝曾在燕人衛滿所統治的朝鮮半島西北部,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莬四郡。于是,那里與漢朝中原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如今,在朝鮮半島出土了不少漢代文物就是例證之一。西漢時,樂浪是朝鮮的貿易中心,當時中原通往朝鮮的交通有水、陸兩路:陸路以燕(薊)為起點,史稱:“北鄰烏桓、夫馀、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1]。這是燕(薊)與朝鮮、穢貉、真番之間的交通干線;水路乃從齊(今山東)的之罘出發,浮海直達朝鮮半島。當時中原內郡商賈去的不少,朝鮮的特產和西漢的漆器、絲織品等,是相互交換的主要內容。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始于秦代,傳說,秦始皇時曾派徐巿下海求靈藥到了日本。西漢時中、日交往增多。據記載: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來獻見云。[2]

倭人初通中國也,實自遼東而來。[3]

日本(倭人)與中國的交往主要是通過朝鮮半島進行的,日本商人一般先浮海至樂浪,再舍舟經遼東而入。到了東漢,中、日聯系日趨頻繁。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4]。光武帝綬予的“漢倭奴國王”金印,已在日本出土,這標志著中、日兩國政府關系的正式建立。兩漢時期,日本對中國的“獻見”、“朝賀”帶有官方易貨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也取得了中國的鐵器、銅器和珍貴的絲織品等,使中國的商品進入日本市場。

2、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貿易主要動脈。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正式開通絲綢之路后,中國漢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宛、大月支、大夏、安息、奄蔡、條枝、黎軒等國,中西貿易日趨頻繁。如據《史記·大宛傳》及《漢書·張騫傳》的記載:

(西漢王朝)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時。其后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

西漢同這些國家加強交往,主要是為了斷匈奴右臂,“分匈奴西方之援國”,遏制匈奴勢力;但同時也有與各國開展經濟交流,尋找新的市場,發展對外貿易的要求。西漢時,隨著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許多手工業品,特別是絲綢等,需要在域外市場上打開銷路,換取“殊方異物”。而中亞、西亞諸國與漢通使,也多出于經濟上的目的。在那些地區或國家本來就不乏擅長經商、逐利者。如大夏“善賈市……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5]。安息“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6]。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史稱:“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善賈市,爭分銖”[7]。各國來漢的使節,很多是“貴漢財物”的變相商人。利之所在,中外商人絡繹不絕地往來于各國之間進行貿易。西漢方面,一年出使十余批的人中,去中亞、西亞各國的“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外出經商的時間很長。

東漢時期,為進一步打通對西方市場的商貿聯系,曾經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故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旅途之艱險,成為東西方商貿交流的嚴重障礙,未能到達大秦。《后漢書·西域傳》稱:“大秦國一名犂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贝笄鼐唧w地點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指古代羅馬帝國,或指古代東羅馬帝國,包括今地中海東岸土耳其、敘利亞及埃及一帶。也有以為專指敘利亞者。當時羅馬帝國國力強大,在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顯為活躍。到東漢桓帝時,中國乃開始與羅馬帝國正式接觸。據《后漢書·西域傳》載:

(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羅馬皇帝安敦究竟是何人?待考。但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后,中國與羅馬帝國有了正式交往當屬實事。

兩漢時期,從東西方交換的商品來看,當時中國對中亞、西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漆器、玉器、鐵器、紡織品等,其中尤以絲和絲織品占突出地位。而中亞、西亞各國輸入中國的商品,則主要是毛皮織物和奢侈品等。

3、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貿易。

西南的“滇緬道”、“蜀布之路”或“西南絲綢之路”,是通往今緬甸(撣國)、印度(身毒或天竺)、越南(林邑)等地的商貿要道。緬甸是中國近鄰,兩國人民早有往來,東漢明帝時派人去印度取經途經緬甸。同時它又是東漢與大秦之間的橋梁?!逗鬂h書·西南夷傳》說:和帝至安帝時,“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边@說明大秦也通過緬甸與中國發生過聯系。在緬甸之南的印度,地域廣闊,物產豐富?!逗鬂h書·西域傳》說:“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磐起國,皆身毒之地。……土出象、犀、瑇瑁、金、銀、銅、鐵、鉛、錫,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毾、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弊晕鳚h武帝經營西南夷道后,中、印聯系增多。蜀布、邛杖等蜀郡土產,可“市之身毒”[8]。蜀地商人不顧當時政府禁令,“或竊出商賈”,以走私方式前往該地區從事貿易[9]。東漢和帝時,印度對中國“數遣使貢獻”[10]。至于山水相連的越南,自秦以后,因受經濟文化的影響,貨物交流不斷。

自從南越設郡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也隨之得到發展。當時海上交通初具規模,在沿海已出現了可供船舶??亢统龃母劭凇7ń駨V州)是南海最大的港口,已成為國際性商貿海港。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其中有不少綺麗器物,估計來自東南亞地區,表明番禺至遲在南越王時期已與海外有貿易交往。此外,徐聞、合浦也是當時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這條材料在航海史上極為重要。其中所記錄的地名,中外學者多有考證和研究。大都認為:黃支國應在今印度南部泰米爾納邦的康普臘姆;皮宗國即今馬六甲海峽的皮宗島;已程不國即獅子國也就是今之斯里蘭卡。至于都元國、邑盧沒國、諶離國、夫甘都盧國的具置,學者雖然意見不一,但就大的范圍而言,都在今天的東南亞地區乃可肯定。為何西漢商使的海船只到達東南亞的黃支國而不繼續向西至印度洋?有人認為其原因有多種。“或者因為到了黃支國已滿足了要求,不必繼續向西遠航;或者因為那時還不知道利用信風,橫渡印度洋;或者因為怕被馬六甲海峽西岸、安達曼群島和尼科馬群島的海盜或野人所剽掠殺”[11]。

至東漢時期,情況已大不相同。中國與印度(天竺)、羅馬(大秦)已有頻繁的海上往來。他們的船舶利用信風,橫渡孟加拉灣或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經越南沿海而達番禺(廣州)。通過這條交通線,更有利于與東南亞及西方各國人民互通有無和商貿的發展。

兩漢時期,中國在對南亞、東南亞的貿易中,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雜繒”或“繒帛”,還有漆器、銅器、陶器等?!半s繒”或“繒帛”是漢代絲織品的總稱。包括縞、素、絹、練、紗、綺、錦多種。中國的這些特產,產量多,質量好,深受東南亞人民的喜愛,所以銷路極廣。進口商品主要是琉璃、果布、犀牛、琥珀、瑪瑙。還有象牙、翡翠、玳瑁、水晶、珊瑚等。大多數是供統治階級用的奢侈品。

》卷116《西南夷列傳》。

[10]《后漢書》卷88《西域傳》。

[11]周連憲、張榮芳:《漢代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上交通和貿易關系》,《文史》第9輯。

(二)對外貿易中出使兼通商合一

秦漢時期的域外貿易和國內貿易不同。當時的官營貿易不僅占主導地位,而且有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出使兼通商,外交與外貿的合一。

隨著秦漢****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和發展,在外貿政策上,通常也是中央集權體制的延伸。當時的外交聯系與商務活動往往結合在一起。外貿并非純粹的商業活動,而是多以某種政治目的為先導,政治指導外交,外貿要服從外交。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就是為了“截斷匈奴右臂”,使漢之“威德遍於四海”[1]。同時,也有與中亞各國開展經濟交流、進行貿易往來的用意在內。當“絲綢之路”打通后,漢廷去中亞、西亞各國的使者,同樣肩負著外交和外貿的雙重任務。如《漢書·張騫傳》記載:

……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師古注:以天子意指曉告之),未能得其決?!q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烏孫發譯道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又《漢書·西域傳》載:

張騫始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大)宛善馬,……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

張騫出使中亞各國,率領隨員三百人,攜帶黃金、絲帛數千鉅萬,牛羊以萬數抵達烏孫,還派副使分別到達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等國。通過使團的活動,不僅在外交上擴大了政治影響,而且也有商貿往來,將帶去的大批金帛,買回了漢廷需要的物資。

漢武帝平定南越后,為擴大與南方各國的交往和聯系,開展對外貿易,漢廷時常派出龐大的使團到各國活動。這些使團由官府出面組織,其成員中,有的是皇帝的親信、黃門屬吏;有的是為謀取厚利的商人。他們不單是為了耀威海外;也有進行貿易的目的,將帶去的大量黃金、繒帛與沿途各國交換珍寶異物。而海外來中國的使者,其人員構成往往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來中國從事貿易的商人;另一種是官方使團以“獻見”或“貢獻”的名義而來。史稱:“奉獻者皆行賈,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2]。這都說明,當時的對外貿易和外交是結合在一起的。漢廷對外國的“奉獻”,要報以“回賞”,這實際上是一種貢納貿易,是以“貢獻”與“回賞”形式的商品交換。

東漢時期,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聯系的加強,貢納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據《后漢書·西域傳》:

(安息國)于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天竺國)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后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又《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

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

以上列舉的只是安息、天竺、撣國的“獻見”。此類事例還有許多。大凡外國使團或使者的朝賀、貢獻,中國皇帝一般都會對其回贈、“厚遺”,并給予盛情款待。史稱:西漢武帝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賞賜,厚具饒給之,以覽視漢富厚焉。大角氐,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會外國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欲以見漢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而外國使更來更去”[3]。東漢時期,對外國使團來獻,同樣是歲餐四夷之客,熱情接待,并賞賜“金銀、綵繒”。外交與外貿的合一,體現得更為突出。這個問題,對后世歷朝有深遠影響。

秦漢時期的域外貿易,雖然多為政府行為,大部分是政府組織的貢納貿易,而民間私營的域外貿易往往受到限制。但它仍有歷史進步性和重要意義。

首先,它增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例如:西漢時,罽賓國“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后來,通過交往接觸,乃經?!扒彩狗瞰I”。康居國開初也因“自以絕遠,獨驕嫚,不肯與諸國相望”。由于漢使的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終于使中、康關系得到改善[4]。東漢時甘英出使大秦,已抵條支,臨大海,到了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正式與中國交通,建立了友好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為款待外國使者和商人,漢廷設立邸舍供應沿途食宿,甚至還派人對他們護送回國。總的來說,自武帝后,中亞、西

對外貿易范文第3篇

(這里可以加些東西,比如說,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等等。)

一、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涨皵U大,具有世界性。(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二、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涨皵U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有形貨物貿易指有形的、實物形態的、可以看見的貨物的貿易。為便于統計和國與國之間進行協調,1974年聯合國秘書處修訂了1950年版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現行實施的是1974年修訂本。在該版本中,把國際貿易貨物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 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 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

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對外貿易范文第4篇

1對外貿易會計工作展開的必要性

對外貿易會計工作積極有效的展開,促進了我國管理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

1.1對外貿易會計工作積極有效的展開為對外貿易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當前,我國社會已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而經濟的全球化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促進了對外貿易企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一種新的經濟形勢的形成。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對外貿易企業仍舊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會計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滯后,致使會計管理工作無法展開。因此,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外貿易會計工作的展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信息化、科技化以及市場化,而且對于管理落后的企業來講,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這也是財務會計人員所需要的。因此,對外貿易會計工作的展開,加強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完善,積極推動和鼓勵了企業的發展。

1.2對外貿易會計工作展開促進了企業發展面向管理國際化

加強對外貿易工作的展開可以將企業的內部經營數據以及企業的相關信息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加強會計在對外貿易企業管理決策中的重要作用,進而調動企業所有人員的積極能動性,促進企業決策水平的科學化以及合理化。對于對外貿易企業來講,企業內部的生產營銷、技術服務以及新產品的研發都將影響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而加強了企業的會計工作的管理,可以使得企業相關資料以及檔案都實現企業的一體化管理,進而為企業的管理國際化發展提供重要的保證。

2對外貿易會計存在的問題

2.1對外貿易會計缺乏內部控制

目前我國一些對外貿易企業的管理方式還比較傳統,管理效率不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無法有效地防止作弊,尤其是基于現代信息化技術管理背景下的現代化企業,企業的會計信息已經形成了一個開放的信息管理系統,具有開放性、公平性、公開性,就更加不能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它無法將企業的不同部門以及各個部門的管理者的相關信息進行有效地控制。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外人進入系統,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秘密文件的丟失,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隱患。

2.2企業對外貿易會計存在嚴重的市場問題

當前的全球化經濟化發展,為企業的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巨大市場。對外貿易企業要想有所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市場,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企業發展的運行成本過高。當前一些對外貿易企業對外的一些業務發展,投入的資金過大,卻沒有同等的收入;二對外貿易企業的會計結算制度不健全。目前一些對外貿易企業的制度還不是很完善,進而影響到企業相關制度的不健全,影響到企業的會計結算制度;三是企業的會計軟件不規范,不完善。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市場上有大量的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的各種信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軟件,企業內部的信息還沒有進行整合的情況下,更加無法對企業外部的信息進行匯總,而且也沒有一定的規范,從而影響到會計管理的使用,制約企業的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2.3對外貿易企業缺乏相應的會計理論

目前對外貿易企業的理論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實踐發展。由于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對企業的發展和目標以及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企業完善企業的會計理論,比如:如何規范會計信息,會計信息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和質量。但是企業對于會計理論還沒有豐富和完善,所以企業也就難以實現企業會計的實踐問題,無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2.4對外貿易會計缺乏相應的法規政策

對于對外貿易企業會計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相關人員正在積極探索和研究,但是隨著當前全球化的經濟化發展,使得企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的政策和法規中存在的問題就更加突顯出來,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問題。

2.5對外貿易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當前,企業的會計人才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同樣,對外貿易企業也不例外,會計人員不僅要有專業的會計知識技術,而且還要有靈活性與原則性,做到既熟悉會計理論知識,又在熟練操作會計實務,并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創新性。但是根據有關資料分析,我國的一些會計從業人員其基礎專業知識薄弱,文化素養較低,眼界狹隘,缺乏創新意識,不能適應企業的現代化發展需求,因此,對于對外貿易企業來講,其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也是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巨大問題。

3對外貿易會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針對以上提出的對外貿易會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3.1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以及相關制度

要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那么就要規范企業的治理結構,企業要從所有員工的立場出發,一方面確認企業各個崗位的管理職能之間的關系,明確每個部門內部責任劃分以及權限范圍;另一方面企業還要不但還要有效地監督企業最高管理者的各項行為,并且納入內部控制制度的范圍,同時,要將作為重點監控對象。企業要充分發揮會計管理的對企業財產的監督效力,保持企業的經營者以及相關人員能夠正確地規范使作企業的財產,并且履行自己的職責,進而依賴會計管理的各項有效的手段強化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做到有效地監督、協調,自發地控制企業的內部需求。

3.2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

對企業來講,企業不僅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時,還要有優秀的會計人員。一般來講,要提高企業的會計人員的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企業要開設會計實踐課程,因為我國高校的教育主要以理論為基礎,缺乏實踐操作能力,他們對企業的會計工作也沒有具體的了解,因此,在進行工作時,無法直接從理論快迅走入實踐工作中,因此,企業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實務培訓。一方面可以鞏固他們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強化他們的實踐經驗。(2)高校地進行會計教學時,可以有效地利用會計案例教學法,使得學生不空學理論,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3)企業要對員工進行思想教育,樹立會計人員的不斷學習的正確理念,充分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管理,充實自己的大腦,從而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趕上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傊?,會計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就是會計人員,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以及業務素質,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會計工作的積極展開。#p#分頁標題#e#

3.3樹立正確的會計思維模式

對外貿易企業應從傳統的傳統狹隘的模式中走出來,實現思維的創新與發展,從而樹立正確的會計思維模式以及國際貿易的新觀念。企業要統一領導和相關人員的思想,并強化領導工作,提高對會計管理的認識以及重要性,加強其規范化管理,促進企業本單位會計工作依法執行與開展。為此,企業必須要加強對會計工作的重視和管理,規范其法制行為,站在法律的高度來依法加強對外貿企業管理會計工作,使得會計管理走上國際化以及法制化的道路,為企業的開展境外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充分發揮會計工作的功能,從而使得我國企業的外貿質量有效提高。

3.4改善對外貿易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環境

要想改善對外貿易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就是數據的輸入階段,會計人員在錄入時,必須要考慮到相關信息點的正確性以及設定,同時還要采集有效的基礎數據;第二就是會計數據的加工,對于企業的所有會計數據包括其方法、原理,必須要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并且完整地體現出來,保證會計數據庫模型質量和方法科學性;第三就是要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會計工作的解決創造了有效的條件,這樣,企業就可以構造一個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對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進行有效地監督和管理,強化會計工作的公開性、公平性以及透明度。

對外貿易范文第5篇

世界貿易組織(WTO)奉行公平競爭原則,反對在國際貿易中使用傾銷手段搶占和壟斷國際市場,擾亂國際市場秩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WTO成員,在國際貿易中是最講信譽的國家,決不會公開違背WTO公平競爭原則而采取傾銷手段去損害進口國利益的,更無實力對國際市場發動一輪又一輪傾銷風潮。既然我國出口企業沒有采取傾銷行為,那么,為什么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發動一輪又一輪反傾銷風潮(參見表1),這實質是他們對我國對外貿易人為設置的連環陷阱,企圖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迫使我國出口企業接受“自動出口限制措施”,取消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損害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聲譽和形象,并使我國出口企業深深陷入貿易糾紛之中而難以自拔。我國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從下述對華反傾銷案件可以看出,中國入世前后變化是巨大的。1979-2000年,對華反傾銷為411起,平均每年18.68起;2001-2010年,對華反傾銷為564起,平均每年56.4起,入世后為入世前的3倍(300%以上)。必須說明的是,在1979-2010年的32年間,美國是發動對華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歐盟緊跟其后?,F在的問題是,我國出口產品沒有對進口國構成傾銷行為,也沒有對進口國同類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因為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并非低于國內同類產品的市場價格,出口規模也較小。然而,為什么總是被他們提起反傾銷指控。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加入WTO之后,出口產品屢次遭到反傾銷的“圍攻”,成為國際反傾銷的重點對象,中國對外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

二、對華反傾銷原因分析

令人深思的是,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體制正式確立為市場經濟體制,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已有10年市場經濟的實踐,然而,WTO并沒有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而是把中國作為“經濟轉型國家”,并規定中國出口企業自動獲取市場經濟地位或待遇,需要經歷15年(2001-2016年)的轉型期。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正是依據《WTO反傾銷協定》有關“非市場經濟國家不能使用本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作為正常價值與其出口產品價格進行對比,而只能采取替代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作為正常價值與其出口產品價格進行比較,以此確定是否構成傾銷的規定,肆無忌憚地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指控。

首先,他們把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反傾銷調查中總是以生產成本或價格大大高于我國出口產品的替代國的產品為依據,進而征收高額的臨時反傾銷稅。

其次,當我國出口企業在反傾銷應訴時,他們以我國出口企業未能按國際會計準則建立生產成本核算體系為由,否定我國入世協定書15條有關“當某一WTO成員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時,若被調查的中國企業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有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成員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應當使用中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的規定,從而使我國出口企業的應訴以敗訴而告終。

再次,當最終反傾銷稅實施時,他們又按《WTO反傾銷協定》第11條有關“最終反傾銷稅仍應自征稅之日超過5年之內結束的規定”,又迫使我國出口企業在此期間采取“自動出口數量限制措施”和取消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享受的“普惠制待遇”。

最后,應對反傾銷的訴訟,無論是勝訴還是敗訴,其結果都是得不償失。這是因為,一是要支付高額應訴費用,使出口企業出現嚴重虧損;二是對心理造成巨大傷害,因為在長達12-18個月的應訴過程中讓每個應訴人員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精神緊張;三是無論勝敗,都會對出口企業聲譽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喪失公平競爭的優勢和競爭力。這就是對華反傾銷設下的連環陷阱。

綜上所述,對華反傾銷完全是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設置的一道人為貿易障礙,它已經使我國出口企業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極大地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2016年以前,他們決不會放棄這道貿易障礙,即使到2016年以后,他們還會以另種方式設置新的障礙,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做好對華反傾銷指控的應對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規避反傾銷的對策。由此可見,規避對華反傾銷勢在必行。

三、對外貿易投資的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對外貿易投資不僅是規避反傾銷和拓展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是成功規避對華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包括特殊保障措施)的戰略選擇。這是因為,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以美國、歐盟為首的一些國家不僅對我國出口產品發動一輪又一輪反傾銷風潮,而且還對我國出口產品發動一波又一波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浪潮。例如,從2002-2010年期間,對華反補貼案件為43起,對華保障措施為106起,對華特殊保障措施為33起。特別是對華反補貼和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前是很少見的。因此,中國入世后遭受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圍攻”,并形成“合圍”之勢。從2002-2010年期間,對華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案件高達692起,平均每年為77起,使我國對外貿易遭受重大經濟損失,極大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嚴重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由此可見,必須及時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加快對外貿易投資步伐,制定中長期對外貿易投資發展戰略,使我國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并駕齊驅,并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之態勢,有效粉碎妄圖阻礙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為此,特提出以下對策性建議:

(一)對于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出口產品,既是對華反傾銷的重點對象,因而又是對外貿易投資的優勢項目。因此,在對外貿易投資時在選準市場和合作伙伴條件下,擴大具有市場競爭力產品的投資規模,從而獲取更大的投資收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自治县| 民权县| 云浮市| 桦川县| 出国| 亚东县| 宣武区| 松滋市| 班戈县| 长岭县| 临邑县| 南充市| 西和县| 开封县| 阿克| 枞阳县| 商丘市| 江安县| 河东区| 镇巴县| 隆昌县| 沙雅县| 保亭| 介休市| 台安县| 建湖县| 昆山市| 枞阳县| 准格尔旗| 黄山市| 廊坊市| 正定县| 巴林左旗| 安新县| 西盟| 泽库县| 措勤县| 南康市| 盘锦市|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