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語心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dǎo)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yīng),有一種默契。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學(xué)習(xí)《論語》,學(xué)習(xí)任何經(jīng)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jīng)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盡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靈之道
三、處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于丹老師在書中有著這樣一段關(guān)于處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yīng)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里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tài)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
閱讀到這一段時,不由的在腦海中閃現(xiàn)出班上那幾個被家長嬌慣的已無任何道理可講、“無藥可救”的學(xué)生來,縱使各科教師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誘,不計前嫌,也無法祈得他們的改變,老師們只能被他們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踐踏著的尊嚴,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想,我是老師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見識呢?于是在繼續(xù)的關(guān)愛中,繼續(xù)遭到這幾孩子的踐踏,懂事的孩子有時會來勸我,“老師別和他生氣,不值得。”
片刻一陣驚醒,孔夫子在兩者之外的第三種態(tài)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師也是有尊嚴的人呀,為什么對待如此這般的學(xué)生要無謂的浪費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對待那些有負于你的人呢。這樣的人當然也包括學(xué)生啊,我想孔子的這個在態(tài)度就是要告訴,應(yīng)該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應(yīng)該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學(xué)期不妨就來嘗識一下吧,這第三種態(tài)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呢?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親也經(jīng)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變老變丑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么不好好念書呢?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經(jīng)看到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xué)女博士。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yīng)該保有。
無論父子母女之間,還是多年夫妻之間,一旦沒有了這種距離、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到了《論語》中說的“數(shù)”這個階段,彼此已經(jīng)不獨立了,就產(chǎn)生了隱患,離疏遠甚至崩潰就不遠了。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nèi)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yīng)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
那么對待工作是不是應(yīng)該越熱情越好呢?無論是份內(nèi)的工作還是份外的工作,我們是不是都應(yīng)該做得越多越好呢?
對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嗎?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憲問》)也就是說,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這是當代社會特別應(yīng)該提倡的一種職業(yè)化的工作態(tài)度。
可能有許多大學(xué)生去外企實習(xí)過。你一進去,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會給你一個jobdescription,就是關(guān)于你的工作崗位的描述,告訴你,這個崗位是干嘛的。從一個文秘打字員,一直到高級主管,都有自己的崗位描述。
我們很多單位現(xiàn)在所缺失的正是這種崗位描述。我們對崗位往往有定性卻沒有定量。我們老是說:年輕人要好好干,一個人干仨人的活才好呢。認為這樣是替領(lǐng)導(dǎo)分憂。實際上這并不符合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精神,誰的活兒誰操心,這樣的話,大家合起來才是一盤棋。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里面隱含著一個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你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那么,在其位,怎么謀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什么叫做“義之于比”?就是用“義”作為比照,作為法則。
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薄沒有厚,沒有遠沒有近,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事。道義,就是行事的原則和標準。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在“言”與“行”之間,孔夫子更看重“行”。他很不喜歡那些夸夸其談的人。
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xué)而》)愛說漂亮話,做出取悅于人的樣子,在這種人里找不著真正的仁者。
孔夫子鼓勵的是什么呢?是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孔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用老百姓的話說叫“禍從口出”,沒那么嚴重的話,起碼也是“言多語失”。
孔夫子的學(xué)生子張,要學(xué)習(xí)干祿。什么是干祿呢?就是做官。
子張想到社會上擔任點職務(wù),請教老師應(yīng)該怎么做。孔子告訴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多聞闕疑”,就是要先帶著耳朵去,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jīng)驗;而聽聽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包括他經(jīng)歷的坎坷,走過的彎路,那是間接經(jīng)驗。你多聽點間接經(jīng)驗,也有好處。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時也要小心。“則寡尤”,就會少了很多怨尤。
“多見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問的地方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闊天空呢?
你閱歷豐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作為機場管理者,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yīng)該是管理者與員工的和諧。我覺得管理者和員工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xué)習(xí)這本書后,我應(yīng)當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員工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機場管理者,我面對的是一個團體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員工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的教育員工,而且要對我的員工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肯定我們的員工。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也許已經(jīng)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么處理的?我在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管理者,你是員工。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讓你來干。現(xiàn)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管理者”這個名詞的結(jié)果。而“仁”解釋是“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guān)愛我的員工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員工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的工作管理理念,爭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管理工作。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員工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員工。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員工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
三、處世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lǐng)導(dǎo),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yīng)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yīng)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yīng)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yōu)槿说母荆鋈说臉藴省?赡芪覀儫o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zé)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zé)”。
其次是第二種境界,我認為這句話很好理解是說沒有永久的物質(zhì),永久的是自己的追求。每天忙碌在這個環(huán)境中我們追求的是什么?是我們得到的物質(zhì)還是自己心中的信念?在讀完“論語”心得后我們應(yīng)該弄清楚自己只有在不斷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會得到永遠的快樂。
最后是第三種境界,其實她的意思很明確就是指的“和諧”。什么是和諧?就是在堅持不同的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于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容入。的確現(xiàn)在我們不斷的聽到這個詞,我們也需要這個詞。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很迅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參差不齊。我們只有相互和諧才能在不同的領(lǐng)域,不同的起點某得發(fā)展。在我們教學(xué)中也是這樣的,我們擔任的工作不同,我們自身也存在著差異。但是我們應(yīng)該看到我們共同點,大家的信念是相同的這樣我們才能和諧的發(fā)展。
五、交友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交友的標準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是說要和一個正直、誠實關(guān)心自己的人交朋友。應(yīng)證了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朋友在我們的身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和對自己有好的影響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書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六、理想之道
小學(xué)作文課上老師就讓我們寫《我的理想》。現(xiàn)在是否實現(xiàn)了我們的理想了呢?讀了于丹的《論語》我想也許成為機場經(jīng)理不是我那時的理想,但確是我現(xiàn)在志向吧。在網(wǎng)上對于丹的《論語》心得熙熙攘攘的贊與貶,我想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人在焦慮,大概是我們每天走的太快,沒有時間去審視自己的理想了吧。今天看到這些千年前的文字的確是給了我們每個人一種震撼。正是這種震撼才撫平了我們內(nèi)心的焦躁,讓我們有了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
于丹在《論語》心得理想之道中說了這樣一句很美的話“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這可能就是我們追逐自己的理想的一個出發(fā)點吧。在我們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時候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所以在我們工作中不需要一個多么華美的開始,但是需要一個嚴謹?shù)倪^程。
子游說:“是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論語-里仁》)如果沒事總跟在國君旁邊,雖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不遠了;有事沒事總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豪豬的哲學(xué)》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那怎樣與朋友相處?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論語-顏回》)“花未全開月未圓”,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謀其政”:1、原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逋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處理事情,沒有遠近、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做事情要考慮后果。其次要注重禮節(jié)。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好好修練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再想法讓別人安樂,并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連堯、舜都發(fā)愁沒做好,難道還不夠君子么。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lǐng)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dǎo)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與人為善、修身養(yǎng)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yīng)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xué)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xué)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jié)合別人的間接經(jīng)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那么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對“益者三友”及“損者三友”進行了深刻的詳細的解釋,其內(nèi)涵令人思考!人生難得一知已,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金錢、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標準,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xué)習(xí)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養(yǎng)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的打開了一個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xué)習(xí),從書本上學(xué),從社會上學(xué),從小學(xué)到老,其實就是學(xué)習(xí)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么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xué)會舍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