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外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神經外科范文第1篇

臨床研究

傳統的外科觀念受到極大的挑戰,微侵襲概念已經深入到外科學診斷與治療的各個領域CT和MRI的應用,是神經系統疾病診治發展的里程碑,隨著新一代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與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技術的應用,對顱內病變,特別是血管性病變的診斷更加快速和準確;將解剖形態和功能代謝有機結合而開發的核磁共振頻譜分析(MRS)和功能核磁共振影像(F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及腦磁圖(MEG)等,可反映病變組織結構的變化,更進一步檢測功能代謝方面的細微變化,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理生理改變提供了新的手段。

影像學、放射外科學和立體定向技術的有機結合,衍生出多種新型治療手段如腦血管造影定向術、磁共振立體定向術、多普勒輔助立體定向術、內窺鏡立體定向術、PET輔助腦立體定向術等。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概念的引入,r-刀、X-刀及質子束放射系統的應用,使微創或無創的概念得到更進一步深化。通過無框架式立體定向系統引導外科手術在三維空間定位、精確設計手術入路、模擬最安全的手術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系統(surgescope)作為高科技的結晶已在臨床上得以應用。

顯微外科技術現在已經成為神經外科的常規熟練的顯微手術操作結合豐富的顯微解剖知識,使以往被視為手術的腦干病變切除成為可能。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已完成腦干腫瘤460余例,死亡率僅為1%。顱底外科得益于顯微手術的進展,使解剖復雜、位置深在、并有重要血管神經穿行的中顱窩及斜坡腫瘤手術達到全切除;新型專業內窺鏡、接觸性激光、電磁刀等新技術的引入,使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日臻完善。

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介入神經放射治療)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展對于難以手術夾閉及切除的動脈瘤或血管畸形有肯定的療效或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近十年來,我國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技術發展很快,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且逐漸形成一支專門從事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的隊伍。

膠質瘤的治療是神經外科醫師長期探索的課題之一但迄今為止尚未找到令人滿意的根治方法。對于膠質瘤的治療采用包括手術切除,輔以放療、化療、免疫治療以及微波等綜合治療的方法。在提高膠質瘤外科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的同時,應用硼中子捕獲、r-刀等放療手段或新型抗腫瘤藥物和控釋化療手段進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膠質瘤的治療效果。免疫治療與基因診斷及治療在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礎研究

神經外科的基礎研究近年來較突出的領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的保護與修復是神經科學家們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所涉及的理論問題多為神經科學前沿。許多研究已證實,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不僅表現為對外界各種刺激有強烈的代償與適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結構與功能上具有損傷后修復或重建的能力。這個過程的實現既需要神經元自身發育適宜的基因調控程序,又需要相當復雜的局部環境與條件。

生長因子在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發育成熟中起關鍵作用,并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轉移NGF、NT基因是當前人們較關注的熱點,利用基因轉染技術把神經營養因子相關基因導入哺乳動物細胞株,然后移植到腦內,或用逆轉錄病毒基因載體直接感染腦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使這些經過基因修飾的細胞在局部表達相關蛋白,從而達到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目的。

神經多潛能干細胞體外分離培養的成功,為神經系統損傷后的結構重建提供了可能性,移植的干細胞可在宿主體內分化成為相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以實現損傷修復,另外還有望作為基因治療的載體細胞,持續表達某些神經遞質,達到治療目的。

神經外科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針刺療法;偏癱;手術后

偏癱是額、頂、顳部腦外科手術后常見并發癥,為觀察針刺在癱肢恢復過程中的促進作用,2007年10月~2008年4月,筆者采用針刺療法對25例腦外科術后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專業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選擇在我院腦外科術后24h內即出現單側上下肢肌力均下降者(按照0~5級分類法記錄術后肌力),除外術前已有肌力下降或術后有意識障礙者。

1.2一般資料50例腦外科術后偏癱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針刺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17~76歲,平均56.0±15.6歲;原發病:腦瘤12例,腦出血13例;肌力:上肢0級9例,1級5例,2級4例,3級4例,4級3例;下肢0級7例,1級5例,2級7例,3級3例,4級3例;左側16例,右側9例。對照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19~73歲,平均52.3±14.0歲;原發病:腦瘤13例,腦出血12例;肌力:上肢0級9例,1級4例,2級5例,3級4例,4級3例;下肢0級6例,1級5例,2級5例,3級5例,4級4例;左側12例,右側13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抗炎、降顱壓、營養等治療。針刺組除常規西醫治療外術后3天加用針刺治療,取內關、水溝、曲池、合谷、三陰交、極泉、委中等穴,并合用頭針,治療30天(每天1次),對照組只用常規西醫治療。觀察兩組術后30天肌力,計算肌力提高幅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專業會議修訂的療效標準[1]。有效:癱肢肌力提高幅度≥1級;無效:癱肢肌力提高幅度<1級。

2.2兩組療效針刺組25例,上肢有效20例(80%),無效5例;下肢有效18例(72%),無效7例。對照組25例,上肢有效8例(28.8%),無效17例;下肢有效14例(56%),無效11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上肢χ2=8.78,P<0.01;下肢χ2=6.72,P<0.05),針刺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3討論

腦外科術后偏癱是由于術后水腫壓迫皮質運動區以及皮質血運破壞所造成的中樞性肢體功能障礙,其恢復以皮質血運的改善為前提,自然過程通常在發病后3周建立起側支循環,繼而肢體功能開始恢復,因此偏癱后第1個月的肢體恢復情況可大致反映側支循環建立的速度[2]。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組術后30天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針刺可促進皮質側支循環的建立和水腫的吸收,加速運動區功能的恢復,進而提高偏癱肢體肌力。現代實驗研究表明:針刺能促進血及腦組織一氧化氮(NO)合成,提高NO含量,改善微血管自律運動,改善循環,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過氧化脂質(LPO)含量,從而減輕腦組織氧化損傷,減少鈣離子細胞內流,改善腦組織鈣離子的超負荷,良性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異常代謝,減輕腦細胞的壞死和凋亡[3]。也可促使因出血灶壓迫、興奮性受抑制而處在休克或休眠狀態下的腦細胞覺醒并迅速恢復其興奮性,進而使患肢的運動功能逐漸得以恢復[4]。最新的研究表明,無論何種針刺方式,針刺均通過增加Hsp70mRNA基因表達,促進Hsp70蛋白表達,從而達到保護和修復神經元的作用[5]。

綜上所述,對神經外科術后偏癱病人早期針刺治療,可使意識、言語及肢體的神經功能恢復,效果明顯,療效肯定。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2陳建華,李亞新,劉影.早期針灸治療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中國針灸,2007,27(12):907-909.

3丁晶,石學敏.“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的實驗研究進展.中華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7(4):1425.

神經外科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護理;患者;培訓

由于神經外科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具有患者病情危重復雜的專科疾病的特點,也存在變化快等諸多安全隱患。因此找出安全隱患,采取預見性的護理措施,這些隱患將直接影響護理效果,對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至關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1 年 1月至 2012 年 3月實施接受健康護理教育并能在家屬的協助下完成或獨立完成的 170例住院患者,他們存在溝通能力,神志清楚,進行住院教育以及出院教育即入醫院教育。 患者年齡為25~75歲,平均(35±17)歲;住院時間10~20 d,平均(16±4)d。

2 護理 

2.1 通過科、院培訓,對護士進行定期組織學習醫療護理核心制度,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應急預案,素質教育及職業道德意識培訓。管理者要重視安全管理,醫院護理管理規范,必須規范執業行為,同時加強人員培訓,并提高安全等。

2.2 加強“三基”培訓,提高專科技能水平。科室有針對性地對技術水平差的護士制定“一幫一”的操作月培訓計劃及低年資歷護士并由護士長親自督導考核過關;同時進行理論學習交流,利用科室業務學習及疑難病例討論等時間。并通過整體護理查房形式提高護士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護理會診強化專科理論知識,保證護理安全。

2.3 統計學方法 對于每位患者進行壓瘡評估。對于諾頓評分總分≤14分的患者保持勤擦洗、勤觀察、勤更換,并熬到皮膚完整性要勤按摩、勤整理,特別是對肥胖患者。在腋窩、腹股溝等處墊軟布以吸收汗液。加強對衛生員的管理,確保地面保持清潔干燥并統一用物規范放置。對剛拖過濕滑的地面應擺放“小心防滑”的警示牌。

3 結果 

3.1 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臨床應急處理能力,使其嚴格執行各項核心制度及崗位職責,使護理人員知法、依法、守法、護法,最大限度地杜絕安全隱患。因此,要經常對護理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培訓和安全教育,護理人員要求一切工作行為都應體現“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依法施護的觀念和“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定期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條例》、醫院護理管理規范等。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是加強護理安全與法律法規知識的教育,保障護理安全的基礎,法律法規有密切與安全護理的關系。安全護理重要性的認識對護理人員工作的前提,是做好安全護理較強的法律觀念。如通過對護士科、院培訓職業道德意識培訓及進行素質教育,以及利用各種科室會議、查房、護理質控分析會等進行安全教育、并參加各種法律知識講座,強化了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法律觀念,使其嚴格執行各項核心制度及崗位職責,提高了臨床應急處理能力。

3.2 療效 安全護理是一個要求我們每個護士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并必須對自己本專業不同病種有足夠地了解的系統教育過程。我們采取相應的宣教方法分析并消除患者對醫護人員誤解,在交流中了解新知識新動向和不良的習慣對疾病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要拉近醫患距離就要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讓患者家屬有提問的機會并給予滿意的解答,由于健康教育的過程也是溝通的過程所以我們的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必須提高。然而為了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并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1],就要讓教育內容盡可能通過生動的方式傳授給患者,為患者提供安全的護理和優質服務。

4 討論

神經外科住院患者住院期間不安全因素及潛在安全問題, 并制定相應護理措施, 全方位預防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認為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應提高醫護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并采取應對措施,提高護理質量。

神經外科范文第4篇

目的探討細節護理在神經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以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90例為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另90例為研究組,行細節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情況。結果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外科采用細節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并發癥的出現。

【關鍵詞】

細節護理;神經外科;質量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與法律維權意識的增強,對醫療護理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由于神經外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發展迅速、病情復雜等特點,導致其護理工作量較大,護理問題較多,極易造成醫護患糾紛,嚴重情況下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細節護理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避免護理糾紛,同時也滿足了患者的護理需求[1]。為了明確細節護理的應用價值,本文以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細節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180例患者,男100例,女80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80歲,平均(61.2±3.1)歲,文化水平:40例小學及以下,85例中學及中專,55例大專及以上。隨機劃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9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水平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入院指導、治療護理、飲食指導、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等。研究組行細節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制度細節管理,規章制度保障著護理安全、規范著護理活動,因此,神經外科應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如:查對、輸血、約束器具使用、患者身份識別等制度;(2)個人素質細節管理,護理人員應持證上崗,穿著樸素、大方,言語文明、熱情,態度和藹、親切,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醫院、疾病、治療的相關情況,同時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3)流程細節管理,神經外科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圍手術期應落實細節護理,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手術環境等內容,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并做好皮膚準備,指導患者飲食;術中應保持熱情的交談,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等情緒,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協助患者使其保持舒適的,注重預防并發癥;術后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開展出院指導與定期隨訪等工作[2];(4)安全細節管理,神經外科手術難度較大,手術時間較長、術野狹窄,因此,患者應準確、合理、舒適擺放,以此保證手術的有效開展,同時也將避免壓瘡等并發癥的出現,擺放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展開綜合的評估,根據其體重、皮膚、營養狀況、手術時間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此避免因壓力引發傷害問題的出現,同時,要注重保護患者的眼睛、耳朵等,避免壓傷,減少消毒液對其影響,再者,術中要關注患者的體溫,如果體溫過高或過低,均可能引起切口感染,因此,應注重保溫,術前半小時,開啟空調,控制室溫在24℃左右,濕度在50%左右,患者部位覆蓋保暖。

1.3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質量評分、壓瘡與醫院感染發生率。

1.4評判標準

護理質量包括4項內容,護理態度、護理技能、溝通能力與患者護理滿意度,各項評分0~100分[3]。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資料,其中以(x-±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并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質量評分

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壓瘡與醫院感染發生率分別為2.22%(2/90)、1.11%(1/90),對照組分別為11.11%(10/90)、8.89%(8/9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細節護理主要是指在護理管理過程中細化各個步驟與內容,以此提高護理質量。在實際護理管理過程中,應考慮患者的護理需求,結合護理人員的實際特點,以此調動護理人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保證護理的質量[4-5]。細節護理要求護理服務應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并強調全員參與、全程關注,同時,以患者的實際需求為依據,為其提供個性化與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為了達到上述目標,要求護理人員應注重個人著裝、語言表達、服務態度、護理操作等,在各個方面均開展細節管理后,護理安全與護理滿意度均將大幅度提高[6-7]。本文以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了細節護理,其結果為研究組的護理質量高于對照組,同時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結果表明,神經外科護理中應用細節管理,提高了護理質量與護理滿意度,調動了護理人員工作的主動性,避免了護理事件的發生,進而利于構建和諧的醫護患關系[8-9]。

綜上所述,神經外科護理中應用細化管理,完善了規章制度、細化了護理操作、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控制了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

作者:侯景輝 單位: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陳鳳.淺談細節服務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2):216-217.

[2]李霄艷,宋官軼,邵海燕.強化細節管理保障護理安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3):19-20.

[3]柳平霞.細節管理在神經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3):148-149.

[4]吳靖,陳君霞,王曉芳.細節化護理管理在神經外科護理中的應用與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5):167-169.

[5]尤小娜.細節化護理管理干預在神經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下旬刊,2011,17(8):91-92.

[6]何麗群.細節化管理在神經外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4):579-580.

[7]王銳.神經外科護理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9):150-151.

神經外科范文第5篇

[關鍵詞]神經外科;重癥監護;護理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病情嚴重,復雜多變,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對其實施周密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第一時間實施有效救護,目前,我國多數醫院已建立重癥監護室,對重癥患者尤其是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實施嚴密監護,對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本文就神經外科重癥監護患者護理經驗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神經外科實施重癥監護患者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17~68歲,平均398歲,重型顱腦傷24例,其中硬膜外血腫9例,硬膜下血腫3例,顱內血腫2例,腦挫裂傷7例,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3例;腦出血11例,原發性腦干損傷6例,顱內腫瘤切除術后3例。

12 護理措施

121 生命體征的監測與護理 由于重型顱腦傷、腦出血、原發性腦干損傷及顱內腫瘤等神經外科患者多需要進行開顱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亦可導致患者呼吸、心率、血壓及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出現紊亂,因此,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的監測與護理是患者順利康復的基礎條件;①心率:心率變化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病情變化有較高的敏感性,是機體應激狀態下最先發生變化的指標。②血壓:血壓是循環系統和顱內壓變化的重要指標,血壓穩定也是患者機體各項功能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③體溫:開顱手術的主要并發癥為中樞性高熱,對腦組織造成損害,若患者出現高熱,應及時采取正確降溫措施,減輕腦水腫,有利于患者預后。

122 瞳孔的觀察 瞳孔改變是神經外科患者的重要體征,是患者改變意識改變主要表現;①瞳孔形態改變:主要為瞳孔散大、縮小、大小多變及形態不規則等。②瞳孔對光反射:主要表現在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

123 意識的觀察 意識改變是患者分析患者病情變化的重要指標,常應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進行客觀判斷:①清醒:運動、睜眼。語言均正常,GCS評分>14分。②嗜睡:精神倦怠,喚醒后可正確回答問題,GCS評分13~14分。③淺昏迷:刺激可睜眼,答非所問,有角膜反應,GCS評分9~12分。④深昏迷:意識喪失,刺激無反應,瞳孔對光反應減弱或消失,GCS評分3~8分;正確判斷患者意識狀態,可為患者病情診斷提供客觀依據,判斷治療效果。

124 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正確吸痰保障患者呼吸道通暢,不僅可以維持心率、血氧飽和度和血壓的穩定狀態,還可防止重癥患者長期臥床,排痰不暢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②囑清醒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能量、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促進患者康復。③給予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被動鍛煉,防止患者長期臥床造成肌肉萎縮,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愈后生活水平。④經外科重癥監護患者因病情較重,給患者及家屬造成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較重,容易產生恐懼和焦慮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增強患者及家屬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采取多功能監護儀對患者心率、呼吸、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指標實施24 h動態監測,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意識及瞳孔的變化。

2 結果

本組44例患者經治療后,42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嚴重,患者家屬放棄治療死亡,未出現1例肺炎、褥瘡、營養不良及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患者病情嚴重,復雜多變,對護理措施有較高的要求,護理措施是否得當,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護理人員應從生命體征、瞳孔和意識觀察及生理基礎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護理,對神經外科重癥監護患者治療療效和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阳朔县| 布尔津县| 瑞金市| 正阳县| 许昌市| 岳普湖县| 得荣县| 菏泽市| 赤水市| 南汇区| 延川县| 上饶县| 贡觉县| 朝阳县| 定州市| 武陟县| 岳阳县| 拉孜县| 司法| 扬州市| 龙川县| 富平县| 璧山县| 榆林市| 道真| 永年县| 东辽县| 宜宾县| 比如县| 温泉县| 叶城县| 高雄市| 涿鹿县| 廊坊市| 青河县| 德令哈市| 平泉县| 得荣县| 光泽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