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神經科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提要】人體神經解剖生理學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針對心理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課時較少,學生興趣不夠,且對該門課程不夠重視,不同教研室分別教學,課程內容安排不夠合理,未緊貼心理學的專業特點。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進行了一些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方面的變革,以使本課程更適合于應用心理學專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知識及本專業的思考理解能力,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神經科學及心理學研究的前沿。
【關鍵詞】心理學;神經解剖學;生理學;教學方法
人體神經解剖學和人體神經生理學是人體神經解剖生理學的兩部分內容,而神經生理學是心理學專業所要學習的重要部分。解剖學關注的是正常人體神經系統的形態結構,生理學部分則側重研究神經系統的活動規律及其產生原理。一個是“骨架”,一個是“血肉”,二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1]。心理學專業缺乏醫學背景,如何有針對性地選擇本專業的神經生理學教學內容,讓這部分課程內容變得通俗易懂;怎么變革教學方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神經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常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教學改革的目的。本文就這些內容說一點膚淺的體會。
1應用心理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應用心理學為本校新開設的專業,其人體神經解剖生理學與人體神經生理學這兩門課程整合為神經解剖生理學,該必修課程教學任務由生理學教研室和解剖學教研室教師共同完成,無教材,安排理論課20學時,實驗課26學時。目前,學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興趣不夠。教師常常講授比較難的結構書本知識,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學生感覺這些內容比較枯燥單調,很容易出現厭學,沒有意愿去了解掌握這些知識。(2)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是緊密相連,很難分割的。部分學生未能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認為與專業課沒有太多聯系,上課考試僅為拿學分,不夠重視。(3)不同教研室分別教學。教學任務由解剖和生理兩個教研室的教師一起承擔,很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重復,從而影響教學效果。(4)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心理學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神經科學和“應用革命”的飛速發展,使社會心理學向認知神經科學和經濟管理科學發展。如何看待心理學本身的研究主題[2],就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應該更多側重于精神、情緒、精神疾病等方面[3-5],而非神經結構本身。
2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所做的一些實踐
[論文關鍵詞]學習記憶學習環境設計有效教學
[論文摘要]近十幾年來,由于跨學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的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文章從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神經科學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分別闡述了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以往經驗的不足和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一、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呈現的新特點
(一)學習已經成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對象
從歷史看,有關學習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學的領域。但是,今天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已變得十分寬泛,其中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同時還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目前在學習領域已經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來自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重大進展,這種專業分布式的合作對于進一步發展學習科學是至關重要的。
(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相結合
1內容選擇要適應醫學本科生的需要
神經生物學目前尚沒有全國統一的大綱和教材,各教學單位均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內容進行教學。就本學科的內容而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究竟哪些內容適合于醫學本科生教學,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斷探討的問題。最開始,我們選用了神經生物學主流研究工作相關度比較大的內容,即:把微觀研究成果的講授作為課程主體,主要包括離子通道、信號轉導、神經發育等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之所以把這些內容當作主體的原因,一方面是對于教師來說,這些內容與平時的研究工作密切相關,非常熟悉,講起來得心應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神經生物學的新內容、新進展主要集中在相關領域。但教師單純地對本學科新內容與新進展的講解,卻未能讓學生“買賬”。眾所周知,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結果,如果僅僅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是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學生的意愿、培養目標和職業需要等因素,而不能僅僅從教師自身的興趣和意愿出發。痛定思痛,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多次的問卷調查,綜合學生的反饋信息,發現:醫學本科生更希望知道這門課的內容能解決醫學上的什么具體問題,對其他醫學課程學習有什么幫助。基于這種情況,經反復論證,在保留部分原有微觀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以行為、整合等神經機制為主體的應用研究成果,將情緒、注意、學習和記憶、大腦功能偏側化、語言等作為教學內容的主體。同時,注重基礎與臨床的聯系,尤其是將神經系統典型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有關的前沿進展系統地介紹給學生。教學內容改革后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轉變是成功的,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2理趣結合
神經生物學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各種神經系統現象的本質研究,對本科生來說較難理解,很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進而產生厭煩情緒,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神經生物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我們在實踐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獨具特色的授課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1部分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或臨床實例,使理論知識有切實的載體例如,對恐懼情緒的講解中,對中國科學家在NR2B受體發現中的貢獻作重點講解,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探索神經科學知識的熱情和欲望。
2.2在講授方式上,每一個主題先從歷史講起,對一些獲得重要結論的原始文獻進行詳細講解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脈絡,便于對知識的整體把握。
作為人類有意識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音樂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息息相關。情感是音樂藝術中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心理學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與音樂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當今已成為一種趨勢。
音樂情感一直以來是國外音樂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這也應歸功于19世紀中葉實驗心理學派的努力,該學派促使了現代音樂心理學的萌發。我國音樂心理學起步較晚,在這之前的研究重點偏向于從專業性的音樂角度進行思辨性質的分析,而沒有實證研究的支持,理論略顯空泛。在音樂心理學引入我國后,音樂情感的研究更多地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緊密地結合,展現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對國內關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進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樂情感的相關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對音樂情感的定義
音樂情感是人與音樂的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包括各種人類感情因素的心理過程(劉濤,2006),這個廣義的概念包括與音樂實踐活動有關的情緒、心境、偏好、趣味和態度等,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模糊量。
揚州大學的周新葉在《音樂情感剖析》(2005)中提到,“音樂情感”應等同于“音樂的情感”,它既包括由音響直接引發的情感成分,同時也包含主體對社會生活內容聯系思考而產生的情感成分,是兩個源頭合成的一股流。
摘要: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是人類表現性藝術最早的形式之一。隨著心理學的誕生,尤其是實驗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音樂情感的研究逐漸趨向一種科學化、實證化的描述和解釋。結合計算機科學技術、腦神經科學、生理學等眾多學者的聯盟,音樂情感的研究呈現了諸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局面,這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文章對音樂情感在我國的研究狀況進行概括性的梳理,并提出相關見解。
關鍵詞:音樂情感;心理學;認知
作為人類有意識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音樂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息息相關。情感是音樂藝術中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心理學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與音樂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當今已成為一種趨勢。
音樂情感一直以來是國外音樂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這也應歸功于19世紀中葉實驗心理學派的努力,該學派促使了現代音樂心理學的萌發。我國音樂心理學起步較晚,在這之前的研究重點偏向于從專業性的音樂角度進行思辨性質的分析,而沒有實證研究的支持,理論略顯空泛。在音樂心理學引入我國后,音樂情感的研究更多地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緊密地結合,展現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對國內關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進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樂情感的相關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對音樂情感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