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學校學生心理特點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高職學生主要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問題;預防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自卑感強,情感極其脆弱、就業壓力大,心理焦慮程度高、自身對就讀高職認識不明確,悲觀、厭學,心理壓力大、完善思想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消除不良心理、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增強其就業信心、加強學習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各種競爭日益加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顯,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學生,除了具有和其他青年大學生一樣的心理問題外,由于社會、家庭、個人認識水平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還產生了自卑、焦慮、悲觀、厭學等一些獨有的特點。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建議。
論文關鍵詞:高職;心理特點;預防建議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從2O世紀8O年代初的“職業大學”開始,迅速發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分支,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來自身心發育、情緒變化等方面的心理困惑與不平衡,使許多學生陷入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其自信心、學習能力、人際交往、環境適應能力和心理調解能力等方面都隨之產生一系列問題。研究和探討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并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把高職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成為高職高專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1高職學生主要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問題
作為青年學生,高職生與其他同齡的在校大學生一樣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較強,心理沖突表現明顯,有許多的心理問題亟待解。如世界觀和理想的缺失、意志力和耐受挫折力缺乏、內心依賴感和孤獨感強、嫉妒心和虛榮心嚴重、自負與自卑兩極傾向嚴重、價值觀和成才觀偏離、性生理與性心理發展不協調等。但由于傳統偏見、高職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發展的局限,致使高職學生形成了一些獨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自卑感強,情感極其脆弱
進入大學學習是令每一個學生感到高興和自豪的事情,但高職學生在具有這種情感的同時,與周圍的本科生相比,總會有一種無形的自卑感,且情感上敏感、脆弱。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與本科生相比,自己沒有文憑上的優勢,他們是本科,而我們是專科,所以“低人一等”所造成的。同時社會對職業院校的認同程度不高,就業與繼續升學深造的局限,更促進了他們對未來的迷茫和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懷疑。這種不良心態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人際關系敏感,一些男同學急躁、易怒,嚴重時甚至會發生過激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1.2就業壓力大,心理焦慮程度高
自1999年擴招以來,就業壓力大成為大學生普遍擁有的心理問題,而社會大部分用人單位盲目的對學歷要求偏高,致使高職學生在就業大潮中更加處于劣勢。很多用人單位在本科生、研究生實習期間即簽訂了就業協議書,但對高職生卻要求必須在其拿到畢業證后,才與其簽訂就業協議,使高職生無法與其他人公平競爭,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面對這種窘境,有的高職學生將全部時間和身心用于學習,希望通過“升本”考試取得更高的學歷,然而近年來專升本考試“推薦制”的實行和錄取率的大大降低,使他們更感到未來的渺茫。還有一部分同學不知所措,無法應對,于是選擇了逃避,破罐破摔,沉迷于網絡,成為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差生,但其內心的焦慮并未因此而減少,相反時光的虛度和學業的荒廢使他們的焦慮感更加強烈,不知如何調整心態的他們往往通過瘋狂的吸煙、酗酒和網絡游戲來麻醉自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1.3自身對就讀高職認識不明確,悲觀、厭學,心理壓力大
部分高職學生并不了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對自己所學專業也絲毫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動力。他們中有的是在高考成績不理想時因沒有信心復讀而選擇了高職院校,有的只是為了混個文憑,還有一部分同學只是為了應付父母而來高職讀書。這種個人興趣與所學專業不符的情況使他們不能調整心態面對現實,造成了他們較大的心理壓力,并產生悲觀、厭學、混日子的消極心理。
2預防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建議
我們應當認識到高職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思想活躍,敢拼敢闖,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作為教師,我們應根據其心理特點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2.1完善思想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消除不良心理
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情感投人,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并以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信服,同時教育方法也要靈活多樣。由其注意要深切關愛學生,深人學生思想、生活當中,掌握其思想動態,了解他們的需要,采取嚴愛結合的管理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和集體的溫暖。在教育他們的時候,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絕不能用輕視、挖苦的語言。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他們焦慮、孤獨和自卑的心理。
2.2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增強其就業信心
學校要教育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舉辦就業指導講座,傳授就業技巧,盡量緩解學生就業前的焦慮感。社會應轉變用人觀念,正確對待高職學生,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家長應與學校密切配合,正確教育學生,培養其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質。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的密切配合,將使高職生的就業焦慮得到極大緩解。
2.3加大職業技能培養力度,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基礎
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學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兩種證書制度并重的目標(即“雙證書”制度),學校應積極進行社會調查,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結合學生專業的實際,科學地幫助學生選擇用人單位認可、有助學生就業、技能含量高的證書組織學生進行考證。并鼓勵學生以自愿、量力為原則,獲得多種職業資格證書,一方面全面提高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適應就業能力的需要,增加學生在就業大潮中取得勝利的硅碼。同時以就業為導向,下大力度增加高職學生實習實踐的機會;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提前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而增強自信心,并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組織、交際才能,為其將來的就業創下良好的基礎。
2.4加強學習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人學專業教育、學習經驗交流,專題講座等方式,使高職學生快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專業技能競賽、優秀畢業生事跡報告會等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并為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努力奮斗。
2.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
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同學們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調試能力。將心理健康課納人常規教學體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使高職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講座的交流,學會正確認識、評價自己,調整心態,樹立自信心。重視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在學生班級建立由心理健康委員組成的心理健康預警機構,使之提供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信息,及時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和發現心理行為異常的學生,從而及時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引導、教育直至心理咨詢,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