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傳播中噪音及降噪方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研究主要從傳播者、受傳者和傳播渠道三個維度出發,通過分析新聞語言、新聞環境和傳播形式等,探討新聞中的噪音類型、噪音形成原因以及降噪方法。
【關鍵詞】新聞;新聞傳播;新聞噪音
新聞事件發生時,雖然有了多種媒體不同程度的報道,但最終的關注度并沒有預先設想的高。例如,復旦大學關于四中全會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民對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關注度較高,有68.2%的受訪者表示知道在北京結束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其中,49.3%受訪者表示“非常關注”和“比較關注”。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新聞的知曉率并不如傳媒期待中的那樣高。由此,產生了時政新聞傳播中的噪音研究問題。
一、新聞傳播各環節噪音研究
(一)傳播者角度:信息編碼不準確
傳播者又稱傳者、信源等,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主動發出者。在社會傳播中,傳播者可以以個人的形式出現,比如人際傳播活動;也可以以群體組織的形式出現,前者如群體傳播,后者如大眾傳播。對于傳播者而言,其最主要的職責是采集、編輯和新聞,其編碼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新聞傳播者的編碼準確性與否和受眾最終接收和理解的信息有直接關聯。編碼的不準確,會導致受傳者理解的偏差。編碼的傾向性,也會引導受傳者態度的轉變。某種程度上說,傳播者是新聞傳播中噪音的源頭。不在源頭嚴加把控,傳播過程中出現噪音的可能性將變強。由此,提升新聞傳播者編碼信息的準確性和矯正其中的傾向性也是新聞傳播中降噪的關鍵環節。
(二)傳播形式:分層傳播導致失真
在諸多的新聞傳播中,都是由主流媒體首先播送,其它下級媒體再加以編輯和轉發。信息會由于二次編輯而導致與一手信息一定程度的失真。每經過一次編輯加工,新聞都會變得更適應后來的傳播媒體或平臺的特性,并且帶上具體目標導向的媒體自身定位和編輯方針的導向,即分層傳播導致了噪音的產生。此外,技術的運用也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噪音。例如,對于廣播而言,新聞播送時只能聽不能看,只有聽覺的渲染而沒有視覺的沖擊力,受眾往往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腦補具體事件發生時的畫面,由此便產生了信息的失真。
(三)環境因素:低俗文化充斥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信息爆炸到泛濫的程度,社會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有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大眾文化信息,也有一些低俗文化充斥在其中。受眾在各種信息之間挑選,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受眾容易只了解到新聞的表面就被另外一些信息吸引,難以深入了解。有太多的信息在不斷地分散受眾的注意力,分占他們的時間和精力,由此出現零和現象。一方面的增多導致另一方面的減少,是削弱新聞傳播效果的重要原因。
(四)受眾角度:心理噪音
現如今,各類新聞充斥著電視熒屏和網絡,每天日常性的新聞報道雖然重要但是受眾早就見怪不怪而不加以特殊重視,而真到了有重要事件發生時,又不能敏感地察覺到其中的重要性。受眾的冷漠態度,即是受眾對于新聞心理噪音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很多人認為網絡上的新聞到網上檢索一下就能知曉,不必費大工夫去記憶。較強的可得性增強了受眾的拖延心理,長此以往循環下去,受眾未知的信息會越來越多,最終導致了受眾新聞素養的貧乏和對新聞敏感度的下降。
二、新聞傳播環節降噪研究
(一)傳播者角度
1.內容編排:煉好主題
在新聞的傳播中,每個傳播機構或平臺都會根據自身的傳播方針和受眾定位提煉好相應的主題。在如今眼球經濟時代,主題質量的優劣關系到一條新聞的傳播效果的好壞。因此,提煉好一個適合的主題是非常必要的。受眾依靠對主題的理解和辨別來決定是否深入了解其中的內容以及了解這個傳播機構本身所要傳達的態度。此外,如果一個新聞傳播平臺所報道的新聞事件主題態度善變,則會擾亂其在觀眾心目中的印象,導致在下一次觀眾有需求時,不能及時定位到這個機構或平臺。
2.新聞語言:拉近與受眾距離
很多地方新聞節目,會議和領導活動的篇幅或時間占據了差不多一半,新聞報道政治性強、口徑嚴格、報道定勢比較明顯,新聞報道從形式到內容都難以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急需改變的是減少報道內容和受眾之間的距離感,對新聞報道要拉近、軟化和深入,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聯系實際,將時代熱點、百姓關注的焦點作為重點報道。而對于中央和省級的傳播媒體,則要致力于抓住熱點、重點,善于給基層發展帶來全局思維的影響。新聞語言要做到求真、全面和個性,新聞報道質量好、差錯少和時效性高,以此來加強傳播機構的權威性。
3.報道形式:同一主題連續報道
對于在互聯網平臺傳播的新聞,重要新聞要連續報道??山⒍壞夸?,將同一主題連續報道集中在一起。點開簡短的新聞標題之后,受眾即可閱讀以時間順序排列的新聞進展情況或是以事件性質為規則的相關事件鏈接。這對于讀者了解相關事件的各個環節和過程及相關事件具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對于重要新聞,應策劃系列報道、專題、評論、訪談,對主題進行多維展示,探討面臨的問題,做精、做深新聞。做衍生報道,多角度闡釋,形成輿論,也能展示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對社會各項事業形成有效促進。
4.傳播媒介:多媒體融合傳播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每一種傳播平臺都有其相應的特性,以適應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融合使用將有助于新聞更大程度、更方便地被受眾選擇和接收。對于不同媒體的不同特性,也要有針對性地清晰定位,形成差異化,突出傳播重點?,F階段,新聞的傳播觀念如何與媒介融合的發展背景相匹配,值得相關媒體工作人員進一步思考。主流媒體需要注重新聞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網絡化共建也為新聞的傳播奠定了新的優勢,新時代的新聞傳播要求媒體多向度并行。
(二)受眾角度
1.私人定制,尋找共通空間
此外,推送相應的新聞客戶端和有資格新聞的微信公眾號也是傳播新聞的有效途徑。根據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在報償同等的前提下,受眾都會選擇費力程度較小的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新聞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將新聞系統化、條理化地直接傳遞到受眾的手機上,使受眾輕松就能接收到相應的信息,則會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受眾可私人定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者是欄目。通過這種訂閱,相關新聞會傳送到具有特定個性特征的用戶那里。
2.利用反饋,搭建共同平臺
反饋是新聞傳播中的重要環節,將新聞傳播媒介搭建為一個受眾參與的平臺。受眾的反饋不僅有利于后期的連續跟進報道,也可以為下一次相關報道做預見。允許受眾在傳播媒體搭建的平臺上評論、回復、私信等,為主體間的理性對話和相互理解提供了條件。在互聯網營造的“輿論場”中,公眾輿論成為積極干預現實的重要力量,并以理性討論和交流。
三、結語
目前,對新聞傳播中的噪音問題研究還很少,新聞傳播的效率和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降噪處理依然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在前人基礎上,試圖為提高業界和學界對新聞傳播過程中噪音的重視以及促進相應的研究,作出新聞傳播中噪音研究的初步探索,希望拋磚引玉,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初步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徐強.“常熟新聞”引導基層主流輿論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總第284期:40-42.
[2]常江.“新聞聯播”簡史:中國電視新聞與政治的交互影響1978-2013[j].國際新聞界,2014
[3]徐少兵.把握時念創新新聞的傳播形態——我所體會的電視新聞改革[j].新聞記者,2008
[4]陳致中、雷冊淵.黨報新聞專業主義之探索研究——基于8份黨報新聞報道的內容分析[J].現代傳播,2014[11]:60-66.
作者:王培培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