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市場發展特色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大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十七大為新時期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文化商品、文化服務以及文化資源營銷活動的場所。從市場的構成要素看,作為文化市場各要素的市場主體、市場客體、交易設施、運行機制以及規則系統等各方面要素近年來已發生深刻變化。從市場構成要素分析,近年來文化市場發展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市場主體多元化、規?;厔菝黠@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文化企業基本是國有企業,原有的文化生產單位都是行政機構的附屬物,不存在真正的市場主體。改革開放以后文化企業與行政機構初步分離,文化企業呈多元化發展格局。首先,從所有制看,文化企業出現國有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等多種形式。出版業方面,到2009年年底已有268家地方出版社、100多家高校出版社、101家中央部委出版社完成了轉企改制。2009年1月,柳斌杰署長在全國新聞出版局長會議上表示:“要積極研究民營文化工作室參與出版的通道問題,對于規模大、實力強、導向正確的民營文化工作室要積極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發揮好新興文化生產力的作用。”民營出版者將越來越多參與到出版業當中。廣電業方面,2009年8月文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快廣播電視有線網絡發展的若干意見》確立了201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有線網絡省內整合的階段性目標。截至2009年年底江蘇、廣西等13個省區市已經完成省內有線網絡整合工作。演藝院團方面,據文化部統計,目前已有114家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專業演出團體數量至2008年達到5114個,社會辦劇團的數量已經超過文化系統。其他文化主體如動漫產業、音像產業等早已形成多元主體競爭的格局。
其次,文化企業規?;厔菝黠@,行業整合加速。在轉企改制過程中,依托政府的支持,一批文化企業加速向規模化集團化擴張。2007年年底新組建的省級出版發行集團有二十多家,上海市成立的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將原上海京劇院、上海戲劇中心、上海芭蕾舞團等18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劃歸旗下。在規?;耐瑫r,文化企業展開了跨地區、跨行業的整合、重組、兼并。2008年貴州省新華書店與四川新華文軒合資組建成貴州新華文軒發行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5月,煙臺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光速影視文化傳播公司收購煙臺中聯專業文化傳播公司。2009年6月26日,天津出版總社、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遼寧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在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資本的力量滲入文化企業運作,推動融資、兼并、重組,同時帶來許多新問題產生
資本是推動市場快速發展的力量。自國家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以來,國有、民營及外來資本立即介入到文化市場運行的各個環節,文化市場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
(1)資本推動文化企業擴張、融資、兼并、重組。通過資本的力量,文化企業實現超常規擴張,以追求高額回報。在新興的互聯網游戲領域,2008年11月—2009年11月,中國互聯網行業共披露并購事件20起,涉及金額4•66億美元。2009年,盛大網絡宣布以約462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華友世紀51%股權。傳統國有企業、傳統媒體也通過資本運作加速擴張,如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8月收購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有關發行資產,11月收購天津出版總社資產。2009年12月31日,中國出版集團以現金、資源和股權交換置換的方式參股黃河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2)資本擴張使部分文化企業出現行業壟斷趨勢,中小企業利益受損,消費者文化權利亟待保護。行業整合催生一批具有壟斷性質的企業,引起主管部門重視。2009年,由于在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核中受阻,新浪與分眾傳媒宣布放棄已達成的高達13•74億美元的合并計劃。2010年11月騰訊公告,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與奇虎公司展開著名的“3Q”大戰,兩公司互相向法院提起反不正當競爭訴訟。在工信部等三部委的積極干預下,騰訊與360實現兼容。但事件反映出的濫用市場優勢形成壟斷地位,網民利益如何保護等問題引起人們關注。同時,與其他行業中小企業一樣,中小文化企業也面臨著融資難題。銀行缺乏對中小文化企業放貸積極性,國家對中小企業缺少配套政策等問題依然存在。中小企業面對不斷規?;瘮U張的國有大型文化企業,缺乏競爭力,最終無疑影響到整個創意產業。消費者在文化消費時,面對各個文化產業壟斷行為時,沒有選擇余地,利益受損時不能得到充分保護,最終影響到文化消費水平。
3新型文化業態不斷發展,文化市場結構急劇變革
新型文化業態實際上是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其目標是采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包括移動多媒體、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網絡廣播電視、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等,近年來還涌現出電子票務、網絡游戲、手機文化、數字文化節目制作、三維動畫等文化業態。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規劃提出“要積極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2011年總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1年要重點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其中包括“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政策明確支持的環境下,新型文化業態對文化市場的影響正不斷顯現。
(1)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促使文化市場規模擴大。
近年來新型文化業態蓬勃發展,廣播電視網、3G網絡市場呈爆發性增長,推動文化市場規模加速擴張。2009年“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啟動,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指出,NGB的建設目標是:用1年時間建成用戶規模達到1000萬戶的示范網絡;在隨后的10年內,基本建成覆蓋全國3億戶以上家庭的有線、無線并用的NGB網絡,使之成為以“三網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2009全國337個地市級以上城市中,已有190個城市開通了CMMB信號,與之相聯系的音頻手機報、音視頻雜志、互動電視等新業務不斷擴展。2009年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其中,中國移動TD用戶達394萬,三家電信企業共完成投資1023億元,完成全年計劃投資1435億元的72•3%。
(2)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推動文化市場結構調整。
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導致部分傳統文化市場規模下降。據統計,2008年我國音像業出版品種2•35萬種,比上年下降26•48%,發行數量為4•10億盒,比上年下降16•49%,發行總金額為18•44億元,比上年下降了41•38%。音像業的萎縮與手機音樂、網絡視頻等新型文化業態的沖擊不無關系。新型文化業態推行的網絡免費下載、接收音樂渠道多樣促進了在線音樂的繁榮,傳統音像業務卻相對萎縮。另外,新型文化業態發展促使傳統文化企業升級轉型,積極轉型的傳文化企業迎來新的生機。出版行業本來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在新媒體時代,出版業掀起數字化浪潮。據統計,數字出版業的整體收入將超過750億元,并首次超過傳統出版業的產值。此外,2009年數字出版實現了業態多樣化,電子書業早已在大多數出版社不同程度展開,75%的報社涉足網絡報,55%的報社擁有手機報。全國手機報數量將突破1500種,手機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終端之一,用手機看電視、上網、閱讀書報成為時尚。未來幾年數字出版用戶每年將增長30%,收入每年將增長50%。
4文化產業法規政策和文件密集出臺,規制與促進措施都在加強
完備的文化市場法律規范體系是文化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保障,對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文化產業主管部門,國務院、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為促進與規范文化市場發展,推動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從主管網站公布的數據看,僅2010年文化部就出臺了19部文化市場相關部門規章。國家廣電總局制定5部部門規章。這些法規政策包括市場主體、交易規范、融資政策等,涉及文化市場各個方面,對規范文化市場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近年出臺的法規政策呈現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規制與促進都在加強,對文化市場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認識還有待深入。文化市場法律規范規制的加強包括市場主體的準入、文化活動的專項許可、對文化產品內容的審查等都方面的條件,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廣電總局關于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等。促進方面的政策法規包括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文化部《關于深化國有文藝演出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局《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這些政策文件包括對文化企業的扶持、產業園區建設、文化企業稅收優惠等措施。規制與促進的加強其實質上反映的是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社會屬性。商品屬性內在要求政府要推動形成市場充分競爭,產品不斷創新,企業效益不斷提高,形成市場繁榮的局面。而文化產品的社會屬性內在要求政府要加強對產業產品的管制,以保障文化安全,引導健康精神文化的形成。但文化市場主要在于充分發展其商品屬性,以考慮社會影響理由而犧牲文化市場的發展是不可取的,應該在保障文化市場公平交易,繁榮發展的基礎上維護文化產品的社會屬性。
二是層次較低,規范性文件、部門規章出臺較多,而法律法規很少。從2009年以來制定修改的法律緊密涉及文化市場的僅有一部《著作權法》,法規僅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進口影片管理辦法》、《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錄音制品支付報酬暫行辦法》等少數法規。其余的都是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這反映了目前文化市場快速發展,法律法規的制定因周期長無法及時出臺,只能以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來代替的現狀。但因為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效力層次不夠,不少出于維護部門利益的需要。部分文件、規章與法律、法規沖突,給市場秩序造成混亂,不利于文化市場形成穩定的交易規則。
5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的對策建議
文化市場體系的完善涉及市場主體、客體,規則體系等多方面的建構。從政府部門管理的角度,筆者建議針對近年來文化市場發展新特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管理理念要切實轉變。加強對各類文化產品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基礎研究,從市場準入、內容管理、事后監督等方面認真分析各類文化行業對經濟與社會影響,該加強管制的要嚴格管制,該充分放手交給市場來配置資源的應充分信任市場的配置能力?;镜脑瓌t應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在市場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引導主流文化形成凝聚力、號召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障文化安全。
(2)對文化產業出現的壟斷傾向要引起充分重視,對中小文化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文化企業壟斷是市場自由競爭的阻礙,它妨礙公平競爭,扼殺文化產業的創意動力,侵犯消費者文化權益。主管部門要引導企業公平競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對近年來文化企業出現的壟斷趨勢需引起重視。結合《反壟斷法》的規定,制定文化市場壟斷行為認定、處罰標準,對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實施壟斷行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壟斷行為及時處罰。中小文化企業具有文化市場創新的動力,能夠及時發現市場需求,是文化市場“百舸爭流“的基礎,對文化市場長遠健康發展意義重大。政府要在企業孵化、項目融資、政策準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3)加快文化市場法律法規等的制度建設,加大文化市場執法力度。及時制定法律法規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減少行政干預,通過穩定的交易規范保障市場體系的有效運行。當前對文化市場、文化產業尚沒有一部基本的法律,急需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對現有的文化市場規范性文件加以清理,將成熟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上升為法律。同時完善相關法規,對不適應文化市場大發展大繁榮的規定加以清理。
市場體系的有效運行還要求加大執法力度。當前要堅持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綜合執法的加強包括文化市場執法主體的綜合,提高文化、工商、公安、海關等各部門綜合協調能力;運用法律法規的綜合,提高全面運用相關法律法規的能力;執法手段執法工具的綜合,加大執法投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創新執法方式,提高綜合執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