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歷史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地方歷史文化具有傳承性、地域性和教育性等屬性,蘊含豐富的教化育人的正元素,將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充分發揮地方歷史文化活教材的作用,構建接地氣的地方歷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于新時代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不僅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還可以促進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新時代;地方歷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地方歷史文化的主要屬性
地方歷史文化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特色極其明顯,它是其所在地區、區域歷史的積淀,是構成所在地區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的重要內在因素,也是該地區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其內涵上來說,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及其表現形式造就了絢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這些多樣的地方歷史文化,不管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它所具有的多重屬性,在不同層面上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到促進或制約作用,它不僅是所在區域人們精神領域的根和魂,也是促進地方發展、維護地方穩定的重要因素。歷史文化是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這就決定了它從來都不是消極被動的,它總是在不同層面上,借助多樣化屬性發揮自己的影響。地方歷史文化亦然,總體上來說,地方歷史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屬性。1.傳承性。歷史的車輪從不會停歇,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優秀的文化總是在繼承先進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發展,使之不僅能得到繼承,還能繼續得到發展和豐富,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在于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的言傳身教,在于總體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2.地域性。地方歷史文化是在一定區域中世代流傳和發展的,是地方人文精神構建的內核,這些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大都反映當地普適性的文化價值觀內容,具有較強的“接地氣性”和情感性,是地方文明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地方文明發展的標桿。3.教育性。我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地方歷史文化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雖然它們的表現形式不一,但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統一的,這些經過歷史沉淀流傳下來的人和事,及其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百折不撓、頑強奮斗的精神和品質已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奮斗的不竭動力。
二、地方歷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更是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靈魂和精神標志。”地方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在秉持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蘊含了豐富的正元素,將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不僅可行而且必要。1.地方歷史文化的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引領,已經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和思想共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曾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許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文化元素。以筆者所在的揚州市為例,揚州自古富甲天下,有“揚一益二”之稱,繁榮的經濟,良好的環境,使揚州成為四方交匯之城,各國、各地區的人們相會在揚州,共同促進了揚州文化的發展,也創造了璀璨的文明,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上相契合;揚州地區歷來重視教育,學院較多,歷史上有名的“泰州學派”就屬于揚州地區,這些學派提倡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倡導公平公正公開,注重法治,“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揚州為官之時,廉潔勤政,秉持公心,為民請命而不惜得罪權貴,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上相契合;揚州地方文化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從南宋的李庭芝、姜才,到明朝的史可法,到清末的熊成基,再到革命戰爭時期的江上青、朱自清,無一不是擁有高尚情懷和愛國精神的大義者,揚州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手工業和商業相當繁榮,憑著敬業、誠信精神,揚州玉器、漆器和“三把刀”如今依然全國馳名,淮揚菜依然熠熠生輝,靠著友善關愛,揚州對外來經商學習的人,充滿了關懷,他們也反哺揚州,積極回報揚州,共同創造了揚州的輝煌,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上相契合。2.地方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一致。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源長,地方歷史文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這其中既有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家國情懷,也有懲惡揚善、敬業誠信、孝廉感恩的社會道義,這些精神既覆蓋國家、社會,也涉及個人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的搖籃,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能教育,也應高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秉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勵學生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從本質上來說,地方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高度契合、相一致的,將二者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地方歷史文化的價值導向、歷史認知、愛國主義、民族凝聚、優秀人格、艱苦奮斗等教育功能,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良好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和地方歷史文化繼承、發展和傳播的雙贏局面。
三、新時代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分析
高校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所在地區所蘊含的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高校理應將地方歷史文化引入課堂,新時代高校更應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地方歷史文化的教育價值。1.有利于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高等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注重知識教育,還要注重能力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在擔負這一責任、實現這一目標上,義不容辭。新時代高校都在積極尋求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將地方歷史文化深層次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無疑是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最佳途徑。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發揮地方歷史文化的本土特性,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可以很好地認識隨著時展帶來的大學生內心世界和思想動態的變化,更好地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并對此進行積極地引導,同時這也是對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國家、民族、社會等大義上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方式。2.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地方歷史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是地方人民群眾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和精神內涵,這與當前高校倡導的素質教育目標相契合。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學生從中吸收多方面養料,在思想進步的同時,培養誠實守信、謙遜待人、樂觀向上的品質;在知識擴展的同時,陶冶情操,實現人格完善,實現道德情操、文化知識、審美情趣等素養的全面提升。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還能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引導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地方歷史文化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對于開闊大學生的視野,擴散大學生的思維,發揮大學生個性品質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也都有很大的幫助。3.有利于大學生認同地方歷史文化,促進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所在地域的環境和氛圍,與此相對應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必然會烙上地方文化的印記。地方歷史文化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清晰地認知所在地域的歷史脈絡和歷史傳承,能夠溯源所在地域的精神淵源,這對于培養大學生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大有裨益,對促進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也有著積極地作用。以筆者所在學校——揚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在揚州建城2500年之際,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尋訪揚州城市歷史發展軌跡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揚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深深地震撼了廣大學子,激發了他們對揚州地方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及對揚州的親切感,加快了他們融入揚州城市的步伐,自然也促進了他們宣傳揚州地方歷史文化的熱情。地方歷史文化蘊含了豐富的教化育人的正元素,充分發掘其教育價值,將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其活教材的作用,構建接地氣的地方歷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然可以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服務,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饒品良.地方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與利用[J].吉昌學院學報,2016
[2]趙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義[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7
[3]季衛兵,劉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浸潤式”教學及其呈現[J].中國高等教育,2017
[4]王朝昕.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淺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4
[5]張偉.論中國傳統文化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D].山東大學,2010
[6]汪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學,2012
[7]張瑾.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分析——以湖北武漢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作者:史曉明 李霞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