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外貿易摩擦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正確估計和認識貿易摩擦帶來的困難和挑戰,辯證、理性地看待貿易摩擦,積極應對并通過磋商妥善處理因貿易摩擦引發的問題,對于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著重分析了我國所遭遇的貿易摩擦原因,并提出了解決貿易摩擦的戰略。
關鍵詞:貿易摩擦因素戰略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已全方位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2005年進出口總額達1.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已躍升至第3位。與此同時,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連續第11年位居全球之首。
從貿易摩擦的數量來看,2005年國外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91起,其中反傾銷立案調查51起、保障措施立案調查5起、紡織品特保35起。從涉案產品來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紡織品、輕工業品和化學工業品,總計占涉案產品的83%。從涉案金額來看,大案件增多,直接涉及金額上升約20%,僅2005年前三季度,我國遭遇各類貿易摩擦涉案已達89億美元,約400億~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從發起國別來看,目前提出對我國貿易救濟國家正在從美國、歐盟等規則制定主導國向其他國家擴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目前占我國此類調查總數的60%。我國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已悄然到來。
一、我國貿易摩擦趨高的因素分析
1.近年來,以反傾銷措施為主流的貿易救濟措施,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愈演愈烈。(1)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的國家越來越多。過去主要是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拿起貿易救濟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比如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等國。(2)貿易救濟措施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1995年~2003年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共發起2416起反傾銷調查,其中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是印度379起;美國329起;歐盟274起;阿根廷180起;南非166起;澳大利亞163起;加拿大122起;巴西109起;墨西哥73起;我國72起(按WTO統計口徑)。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占總數的77%。(3)貿易救濟措施涉及的商品品種越來越多。產品涉及鋼材、化工、機械、電子產品、紡織品、食品、礦產品等多個品種。
2.我國出口步入競爭擴張期的必然結果。出口增長取決于需求(主要是世界經濟形勢)和供給(主要是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兩方面,在一國出口產品結構與競爭力不發生大的變動之際,需求是決定出口的主要因素。回顧20多年我國出口的發展情況,我國出口的年際變動與國際市場需求變動存在著較強相關性,說明我國出口一直受國際市場需求變動的影響。近年來頻繁遭遇各種形式的貿易限制,反傾銷尤為突出,但這些并沒有影響到我國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出口貿易保持了30%以上的年增長率。出口的快速增長:(1)表明貿易摩擦的增多對總體貿易增長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同時也表明我國產品具有了越來越強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就更容易受到進口國競爭產業的抵制;(2)貿易規模與貿易摩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如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都是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對象。(3)我國經濟和貿易規模的不斷增長也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日益被某些國家視為潛在和現實的競爭對手,于是貿易摩擦也被作為一種手段,用以達到一定的非經濟的戰略目的。
3.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1)表現為國內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太大,而且集中度也太高,貿易風險過于集中。據統計僅2004年就超過了70%,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我國貿易進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數國家及地區,對美、日、歐盟三大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這些貿易大國的經濟增長直接影響到我國對該國的進出口,尤其是美國,其經濟的繁榮與否不僅對我國出口產生直接影響,也將會影響到我國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增長;(2)我國一些重要產業產品依存度極高。部分大宗輕紡產品在某些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過臨界點。如我國輕紡和家電等產業對外依存度普遍較高,特別是服裝和鞋類的出口依存度都在70%以上,一些加工貿易“拳頭”產品對某個具體目標市場也存在依存度過高的風險。一旦出口受阻,國內生產和相關企業將會受到嚴重打擊。
4.出口秩序和出口產品的結構因素。(1)我國的出口企業缺乏對特定市場的長遠打算,一發現新的市場就會蜂擁而入,而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最終結果往往是將出口商品的價格殺到無利可圖,直至導致“假冒偽劣”產品出境,從而引起被進口國的反傾銷,如俄羅斯、越南等國的深刻教訓。(2)貿易保護要么是保護本國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尚未成熟且不具備國際競爭能力;要么是保護夕陽工業,夕陽工業優勢已經衰減且面臨產業調整。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主要的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是某些勞動密集的產業環節上,如紡織服裝業、玩具、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裝配等。而這些產業正是發達國家的夕陽工業,競爭優勢已經削弱,但在各種貿易保護和政府補貼政策的支持下,仍有一部分資本和勞動力滯留在這些產業中,同時由于這些產業具有相對較高的就業敏感性,因此歐美國家便將貿易政策作為一種社會政策(保護就業)來保護這些夕陽產業。
(3)從現實的角度看,針對我國的貿易限制措施,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紡織品、服裝、鞋、玩具、輕工產品、家用電器等領域,這正反映了我國目前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巨大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的身份主要是商品的輸出者,而非資本的輸出者,而普遍來看,資本的輸出者遠較商品的輸出者受歡迎。以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為例: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美產業結構逐漸趨同,加強了它們之間產品的競爭性;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石油進口國的貿易收支惡化,促使日美為彌補逆差而擴大出口,這些因素導致了美日之間貿易摩擦越來越多。
5.我國在技術、環境保護、質量控制和認證等方面遠遠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與國際標準有一定差距。迄今為止,由我國主導起草的國際標準(大部分是非關鍵性標準)也不過寥寥13項。我國的國家標準在至2001年底共有19744項,但近40%的標準制定時間超過10年,與國外3到5年就修訂相差甚遠,且標準基本上屬于“無法作為”的標準,因而不能快速滿足市場和技術發展的需要。針對中歐動物源性食品貿易中抗菌素殘留問題,歐委會發言人在布魯塞爾環境宣稱“不能相信我國的食品檢驗!”顯然,歐日食品檢測的標準極其苛刻,對待問題的方式也甚是片面,而我國低效地食品檢測對于出口的發展卻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消極影響。
環境標志制度的確立和實施,使得出口產品只要取得綠色環境標志,也就取得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有些國家便借此大行貿易保護行為,嚴格限制非環境標志產品進口。由于各國技術水平的差異,其環境標志所依據的環境標準不一致,對產品的評價方法也有差異,加之對外國產品的歧視態度,發展中國家往往很難獲得發達國家的環境標志認證,即使有幸獲得,代價往往也太大,最終總會影響其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
6.我國企業對國外傾銷指控的應訴不力。我國出口企業不愿或無力支付高額的律師費用、不懂反傾銷的運行機制和法規,以及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導致我國被提起反傾銷訴訟的企業大多只是消極等待,而不愿意積極應訴。從而帶來的結果是以”不合作條款”為由單方判輸,不戰自敗。二、應對貿易摩擦的戰略思考
1.從近期來看:預警與協調戰略并舉。(1)加快建立有效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和預警機制。要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機制經驗,加快相關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建設,健全應對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完善我國政府實施“三反一保”措施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規體系,建立以企業和工業行業協會為主體的新機制。該監測預警機制應力求:管理手段先進,信息渠道廣泛,資料傳遞迅速,調查研究充分,立案反應及時。不僅可以把有關工作的重點由事后處理轉向事先預防,亦能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形成一套縱向指揮管理,橫向密切配合的組織機構,使產業、商協會、和政府部門之間能夠建立有效的渠道,遇有問題,能快速反映,快速行動,切實維護國家和產業的利益。
(2)充分利用WTO的規則,積極參與國際公約的協調機制。要解決摩擦,單靠外交途徑的談判是不夠的,還要講道理,靠法律。因此需要注重加強國際經貿規則的研究,并敢于和善于運用法律規則,通過雙邊和多邊機制解決貿易摩擦,積極維護國家和企業的權益。政府積極參與國際談判,在貿易壁壘制定的標準和規則方面,我國要爭取有一席之地。①積極運用WTO規則,就世貿組織主要成員國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的不公正待遇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包括磋商談判和利用爭端解決機制,以爭取我國應有的貿易利益。②要用足用盡世貿規則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和特別待遇,打好發展中國家這張牌。③在參與國際公約、規則的討論、制定和完善時,一方面要和發達國家增加溝通,另一方面要積極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協調合作,在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同時,真正最大限度地使各種多邊經貿和環境機制能夠反映我國的正當利益和要求。
2.從中期看: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大力實施企業出口多元化戰略,降低貿易集中度。(1)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加速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①對于某些自然資源型的出口商品,要盡量提高其出口加工程度,以避免某些國家為保護資源和環境對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征稅和其他限制。②對于一般工業制成品,要通過深加工和精加工的過程,增加其出口附加值,提高產品本身的技術、安全、衛生和環保標準。一般說來,出口加工程度淺,附加價值低的商品比較容易引起進口方的反對和制裁。③產品結構調整要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對市場需求的開發,以國內市場為依托,取得國際市場上的局部競爭優勢,逐步過渡升級到國家競爭優勢,是我國企業走向國際舞臺的必由之路。
(2)建立引導企業積極主動采用國際標準的運行機制。要使企業認識到標準認證工作對入世后自身生存、發展的特殊意義,并且借助認證手段大幅度提高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貿易摩擦雖然有著阻礙國際貿易發展的負面效應,但也具有積極推動貿易發展的機理。特別是ISO推出的ISO9000族標準已成為認可度、接受度最廣泛的國際標準之一,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企業、組織利用認證手段提高競爭實力的進程。企業只有通過貫徹實施這樣的標準,才能為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
(3)外貿企業應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調整出口市場格局。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也是我國出口集中地和技術壁壘發源地,我國要形成合理的、有層次的多元化出口格局,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抵消貿易壁壘的不良影響。一方面提高產品質量和品質,鞏固發展現有主要出口市場,同時積極開拓潛在市場和新興市場,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細分市場,開發適銷產品,以產品差別化應對市場多元化,完善提升營銷渠道;另一方面鼓勵支持企業以多種手段開拓國際市場,將投資政策和貿易政策有機結合。當前國際投資、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對一般貨物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各國占領市場的重要手段。支持國內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采用世界普遍采用的跨國經營方式可以改變我國目前出口依存度高潛伏的一些風險。
3.從長期來看:根據貿易可持續發展要求,保持總體貿易動態平衡,實行擴大內需,出口、進口和內銷并存的平衡貿易戰略。經濟增長通常由出口、投資、消費拉動,其中消費的影響力最大,對經濟影響的權重是60%以上。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消費占主導地位應在70%左右。如美國為78%,日本為85%,而我國只有10%左右。我國13億人口,國內需求市場的潛力相當大,應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長期戰略,內需的增長增強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可減少我國對外部經濟的依賴,增強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避免產業空洞化。擴大內需必須建立在結構升級和效益提高的基礎上,要有效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促進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關鍵環節,著力改善投資結構,實現消費和投資的“雙拉動”應從關注貿易順差轉向貿易平衡,實現“中性”貿易政策,因此我國外貿企業可適度地選擇產品進行內銷。加強對戰略物資的實物儲備,如石油、鐵礦石、銅等稀缺資源的戰略儲備體系,必須要像對待出口那樣高度重視進口和進口安全。我國有一定的外匯積余,有一定的進口能力,可以通過增大進口來增強買方地位,加大外匯購買國內短缺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力度,把外匯儲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國內消費市場的供給能力。
貿易摩擦,在短期內會對國內經濟和產業增長產生諸多負面影響,但如果堅持戰術調整和戰略調整相結合,貿易摩擦就會成為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加速國內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助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