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流通的矛盾與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公有制市場經濟中流通的基本矛盾
(一)公有制市場經濟的基本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制經濟關系構成了社會主義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并影響到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國民經濟運行的各個領域。公有制基本的經濟關系表現為,勞動人民共同擁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占有權和使用權,‘因而勞動產品也歸勞動者共同所有,根據有利于勞動者的原則進行分配。在公有制為主體結構運行著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即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日益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公有制面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環境,其經濟聯系必須運用市場機制,市場經濟就成為社會主義經濟明確利益關系,建立經濟聯系,實現資源配置,調節經濟運行,分配勞動成果的,個不可替代的經濟運行方式。這種運行方式又以“普遍的經濟方式”支持著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具有這二方而基本關系特征的社會主義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亦可稱為公有制市場經濟。
流通作為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不可能游離于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之外。公有制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關系中的二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流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流通作為社會產品交換的途徑和滿足消費的手段,必須服從于公有制基本關系決定的滿足勞動者需要這一要求,作為具體所有者代表的國家就必須通過流通來保障全體勞動者的基本需要,包括滿足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滿足各個不同層次(生存、享受、發展)的需要。這種規定性,使政府的日常工作必須有很大比重考慮安排市場。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當市場出現問題時,人們不去找商業部門,而要去找政府的荃本原因(即使是商業部門,夕、們也把它當作是國家的代表)o因此,社會主義流通具有滿足需要、保障供給的職能。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交換,又必須符合商品經濟的一般原則—等價交換,流通的運行也,必須依靠自身的一般原則,以講究效益作為動力。流通部門的行為還要受到流通基本規律的制約。這些基本規律有商品自由流通規律、賤買貴賣原則、合理差價原則、盈利原則.等等。這些基本要求構成了流通部門處理與生產部門、消費領域關系的基本制約機制,構成了流通內部處理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之間關系的基本制約力量。這就構成了社會主義流通由市場經濟關系內在決定的商業盈利職能。由于公有制關系和市場經濟關系是內地統一于社會主態義經濟之中,并在它們之間對立統一之中展開矛盾運動過程,滿足需要和講求盈利就構成了社會主義流通發展的一對基本矛盾,影響著具體的流通過程和流通行為。
(三)不同體制下的矛盾表現特征
從歷史上看,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模式的變化,社會主義流通基本矛盾運動有不同的表現特征,在改革前的以集中統一為主的傳統體制下,流通基本矛盾的展開以“保障供給”職能主導為主體特征。由于理論上不承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在實踐中又把全國的公有制經濟當作一個大工廠,計劃指令縱向從指揮層到各個企業(相當于車間、班組)之間實行物資的調撥和消費資料的供應,商品經濟關系僅僅作為一種“外殼”用于經濟核算,社會主義流通過程實際上就變成了一種忽視商品經濟內在要求的利益關系的一種配合、供給過程。這種特征明顯表現在對生產部門的統購包銷、流通過程中的計劃調撥以及對用戶和消費暮者的計劃分配上。實踐證明,這種流通體制,有適應當時的經濟體制,帶來社會穩定,滿足生產發展和生活需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內在的謂節機制和發展動力,特別是忽視了社會主義流通過程中同樣存在的豐富的經濟內容和復雜的經濟利益關系,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經濟高效率發展的要求。
從產品經濟向有計劃商品經濟直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主要變化,表現在社會主義經濟各部門之間,部門與個人之問的交換,必須遵循商品經’今為柳律,以市場經濟為運行祝方式。這樣,社會主義的流通過程,就不是一個蒼白無力、內容單調的產品調撥過程,而是依據流通的內在規律進行展開、銜接和互相促進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發展,理所當然地使長期以來被淹沒的流通職能的另一方面—盈利開始發揮主導作用。在近15年來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這種主導作用日益明顯,市場的建設,購銷方式的調整,經營組織結構的變化,管理體制的調整奮經營利潤的追求,使流通和商業成為改革以來全國發展最暇目的部門之一。商業和流通部門盈利職能的發揮,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過程,市場的繁榮又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助推劑。然而,從社會商業結構來看,在全社會商業中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商業(包括國有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商業),由其所有制的內在關系所決定,在盈利職能發揮的同時,仍然擔負著安排市場、滿足需要的職能。依據“要安排好市場”的指令,在市場波動的時候,商業部門仍然要把保證市場供應作為工作的重點,國營商業仍然擔負許多經濟上吃虧,而在政治上重要的任務。這在!988年的市場搶購和1990年的市場疲軟兩個時期表現得非常明顯。因此,隨著體制的轉變,社會主義流通基本矛盾的兩個主要方面,并不是一個此長彼消的關系,而是在一個新的體制基礎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他們的對立和統一關系。
二、流通基本矛盾對流通過程的影響
社會主義流通基本矛盾的運動,對流通發展過程、流通企業行為以及流通利益格局都會帶來重要影響,具體有如下兒個方面:
(一)流通基本矛盾對流通企業行為和企業與國家關系的影響.流通的職能具體是由流通企業來承擔的。因此,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社會主義流通的基本矛盾就會具體外化在流通企業的行為上。從行為目標看,在公有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流通企業就同時具有安排市場和講求盈利這兩個行為目標。這種雙重目標的存在,使企業行為表現出一種既要考慮盈利目標,又要完成市場安排任務的混合過程,同時又使國家與流通企業的關系表現為一種雙向依賴的機制。從國家角度看,一方面,國家要從公有制經濟活動目的出發,要求流通企業具體承擔政府安排市場、保證供應的職能;另一方面,國家又要以國有資產代表的身分要求流通企業交納資產使用費(具體表現為國營商業上交的利潤)。從企業角度看,如果安排市場目標和盈利目標統一,企業行為就表現為單一性,在流通過程中既取得了利潤,又滿足了需要。如果這二個目標矛盾,企業行為就會出現“分裂”,目標指向擺動。一方面,企業仍需要與國家保持直接的聯系。表現在,企業要完成國家安排市場的任務,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就會
要求國家提供必要的財務條件,如虧損補貼、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等。這種聯系的存在,又會產生一種副作用。即會使企業在完成經營效益任務的同時,由于長期擔負國家安排市場的任務,要求國家提供必要的市場經營條件。另一方面,’企業受盈利目標制約,要面對市場,一旦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和牽弓I,就會要求擺脫國家對企業經營的直接、干預.還權于企業。這種國家與企業在流通領域中的復雜關系,會隨著市場波動而不斷浮現它的主一要方面。這種流通基本矛盾所決定的企業行為的兩重性f1l政府行為的兩亞性,實現上是公有制市場經濟下國家與企業利益關系的反映。這種利益關系的存在,既導致了企業與國家的雙向依賴.政企不能完全分離,又是導致現階段中國經濟巾許多流通現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流通基本矛盾制約著流通宏觀調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計劃仍在市場機制運行基礎上發揮作用。計劃與市場同時作用于流通過程‘它們之間的結合方式.受基本矛盾運動的制約,并隨著基本矛盾的展開形式而變化。從全局來看,它們之問不是’.半斤對八兩”的均衡結合,而是服從于調節日標的有主有次、主次經常易位的非均衡結合。這種非均衡結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而:
1.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流通過程表現為市場自山流通基礎_L的宏觀計劃調控過程。這個過程表現在:在市場流通總量tt,.絕大部分是山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商品自由流通、但仍有一部分是屬于計劃調節的,而且這二者之間又呈現交叉混合狀態。表現為.有一部分商品在流通的前一階段由計劃調控,在流通的后一階段又屬于自山流通.有一部分商品則相反;還表現為,由于價格雙軌制,部分商品從進入流通過程起,或在流通中問,就開始分為計劃調控和自由流通兩大塊,各自按自己的軌過運行。目前,在我國的流通過程,盡竹山市場調節的自由流通比重日益增加.但這種混合流通的過程還存在。
2.流通巾計劃調控和自山流通的比重,隨宏觀經濟波動出現十分明顯的關聯變化。表現l在:在經濟過熱和趨向高漲時.流通的j一十劃管理力度加大,原因是山于需求旺盛.商品供應呈現供不應求的蕊本特征,為了滿足需要.安排好市場,必須加強對商.話流通的計劃調控力度。在經濟過冷或趨向收縮時.山于需求收縮.供給與一需求變動影響的‘’時滯”效應.商品供應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態。于是·在解決了安排市場的墓本任務以后·如何減少積壓·加強銷t叭以保持企業的流通利潤又成為關注的主要方而。這l討,在流通的汁劃i)4控_l二,力度下降,范[l1收縮,代之的是亦品自由流通比重擴大。這是一個大體的規作·
(三)流通基本矛后對社會商業結構和組織形式變動的影帥。與生產流域中以公有制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相適應,流通領域同樣存在著以公有制商業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的商業形式并存的流通結構。似是其它經濟成分的流通形式(個體、私營等),山于不存在山所有制關系所規定的擔負保r準市場供給的職能,所以它們的行為口標只是單一的市場利潤最大化.當然,它fI’]的經營活動最終也有滿足市場需要的功能,但這是在它們追求利潤最大化下流通過程結束以后的一個副產品,而不是像公有制商業一樣,首先在流通過程之中,就要受到保障市場供給職能的規定和制約。因此,非公有制商業的行為,就呈現出一種“有利多干、無利不干”的特征。這種行為特征導致在市場波動時非公有制商業的二種狀態:有利可圖時紛紛加入市場,無利可圖時又紛紛退出市場。這種進入和退出行為就會影響全社會商業結構和組織形式比重的變動。
(四)流通基本矛后還會影響工商、農商等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格局。商業本身所具有的購釘活動,客觀上需要一種必要的商品儲存.但是山于長期以來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的影響,在商業的正常儲存量上又被加上一塊為保證市場供應而進行的儲存量,“蓄水池”的商業職能被附加上了國家保障市場的職能。但是,社會主義經濟并不固定表現為短缺,產品剩余狀態也時有出現.加上結構問題,商業的銷售狀態并不總是與收購狀態相適應。在銷售量增加不多的情況下,工業企業的產品仍源源不斷要求商業部門收購。于是“蓄水池怕勺正常作用被扭曲,很大部分成為滯銷商品的儲存倉庫,出現“工業報喜,商業報優”的情況·這時候,商業部門從市場盈利職能決定的經濟效益原則出發,也會拒絕收購或減少收購這部分商品,導致工商關系的緊張。當然,這又經常會遇到國家的行政干預和經濟干預??梢?,在公有制內部,工商業之問由于利益關系而經常發生矛盾,而這種矛盾又是流通基本矛盾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農商關系的利益矛盾表現有所不同,山于農民不像國有商業企業那樣與國家有緊密的產權聯系。農商關系在實踐中就經常表現為一種“多了砍.少了、的廳為,即*產品多了,收購不了或多收要多負擔.就會出現壓低價格.限量收購的,青況:農產品少了,不能滿早需求,就出現抬級抬價的搶購行為。這種山購和銷雙方利益矛后所決定的經濟周期.與農產品本身生產的自然周期疊加影響,使農商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調整工商、農商之問的這種利益矛盾.實際上就是調整社會主義流通的基本矛盾。
反之,從流通過程的角度看,公有制市場經濟的流通,既是依據市場經濟客觀規律運動,實現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商品流通過程,又是體現和實現公有制基本經濟關系,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部門和各主體的經濟利益的過程。社會主義流通過程的矛Irf運動.又是公有制市場經濟基本矛盾運動的一個具體反映。研究這個矛后運動規律,對處理好流通中的經濟利益關系,促進流通產業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推進流通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要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下的流通改革
從長遠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口標的確立和實現,公有制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流通的基本矛盾將以新的形式展開,流通中的利益關系也會呈現新的格局。但這種矛盾運動同任何事物的矛后一樣,作為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所在,仍會客觀存在并發揮作用。山于流酒基本矛盾的運動形式又往往會表現為經濟利益關系中的對立統一,因此.流通改革的根本任務,實際上就是要通過利益關系的調整,探尋一種有利于社會主義流通墓本凌矛盾運動并使其良性循環的體制和機制.促使矛后的兩個方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墓礎上的互相結合和統一,從而發揮流通在公有制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從以上認識出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流通發展和改革需要確立口標、統籌規劃、重點突破、配套改革。這里著重討論流通改革的目標模式、市場發育途徑和統一市場的發展道路、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手段等三個問題。
(一)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問題
流通產業的發展,有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要擴大流通的規模,二是要完善流通功能。流”通規模主要是解決量的問題,流通功能主要是提高質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投資、技術手段、規劃、流通組織、配套政策和發展的機制與體制等問題。從目前看,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深化流通改革加以解決.這個關系可用流通函數來說明。
設Y為流通產業生產力,L為流通領域資金,K為流通領域的勞動力,B為流通技術進步因素,A為流通體制因素,f為函數關系,則為流通函數:
Y~ABf(L,K)’
由函數式可見,體制因素與技術進步因素一樣,對流通產業的生產力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和制約作用。特別是如何把按過去傳統體制和機制所配置的流通勞動和在雙重體制下新增的流通勞動轉化到適應新體制和機制的作用范圍內,以形成新的流通生產力,更需要通過流通體制的深化改革來解決。
流通改革已經走過近15年的歷程,取得了巨大成績,也帶來了經驗和教訓。經驗主要是流通改革與整個經濟改革一樣,是由市場取向發展的。教訓主要是流通改革與整個經濟改革相比較,存在著改革過程的滯后性、波動性、不系統性和改革目標的模糊性等問題,今后深化流通改革,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其中以確立流加改革的目標模式最為重要。
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看,社會主義流通改革的自標模式,是要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宏觀調節的自由流通體制。Q’)對這個目標模式的具體內容,可以大致分成這樣幾個.層次來認識。
第一,從總體上看,它說明了社會主義流通的性質和流通體制與整個經濟體制的銜接關系,規定流通體‘制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流通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有宏觀調節的自由流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后者在流通領域的具體化。有宏觀調節的自由流通概括了社會主義流通既是市場經濟的自由流通、又是國家宏觀間接調控下的流通這兩個基本特點,說明了社會主義流通的性質,反映了流通基本矛盾的
兩個方面。由這個性質規定,就構筑了社會主義流通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即:這種新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流通領域的體現,既要有商品自由流通的機制,也要有實現國家宏觀間接調控的機制。同時具有這兩種機制有效結合的運行方式。無疑,這也是有利于社會主義流通基本矛盾運動在公有制市場經濟基礎上展開的一種較優的體制形式。
第二,適應整個經濟以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要求。這種有宏觀調節的自由流通方式構成了市場機制作用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運行機制表現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自由流通,企業自主經營”,在這種運行方式中,國家主要是通過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來引導和調控市場。如以價格、稅收、購銷政策、消費政策等經濟杠桿以及較長時期的產業政策、發展戰略等流通的影響變量來何接調控市場的運行,以國有商業、物資部門和供銷合作社等流通組織直接參與市場流通,以法律手段制訂市場交易的一系列規范,并嚴格執法,從而實現對市場的法律監督.以行政手段,從政令上保證全國的統一市場,從而實現國家對市場的宏觀間接調控和有計劃的引導.在這個基礎上,市場實行自由流通,除少數重要的嚴重短缺的商品外,絕大部分商品按照流通的自然規律進行交易,流通渠道和流通環節要借鑒國外的經驗,依各類商品的性質來確定.不僅消費品如此,生產資料也如此,以實現市場的平衡。在自由流通的基礎上,放開價格,以充分實現市場平衡供求、配置資源和調節利益關系的功能。
第三,構造有宏觀調節自由流通體制的微觀基礎。必須以產權明確、獨立自主經營的流通企業作為參加市場流通的主體。當前這類流通主體的構造的重點,主要是通過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放開讓商業企業自主經營、并采用股份制的手段改造和興建一批大型的商業企業,同時允許社會各部門(包括農民)組建規范化的流通企業。今后流通主體從所有制上看,總體上是一種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結構,公有制流通企業和非公有制流通企業并存。
第四,從流通組織形式上看,可以是公司、企業集團,也可以是大中型商場、產銷一體化企業、交易市場、行、商品交易所等.從經營方式上看,可以是批零分開、也可以批零兼營,可以采用現貨交易、也可以采用期貨交易.可以買斷、也可以代誣等等,總之,符合商品流通規律,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行之有效的,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商品交易形式、經營方式均可以采用,確立流通改革的目標模式.就有可能促使90年代流通改革克服80年代的缺點,取得一個實質性的進展。這種進展為流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體制保證和機制轉換的條件,再加上政策條件和技術條件,就有可能使流通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目標。
(二)市場發育途徑和統一市場的發展道路
市場發育首先有一個途徑選擇的問題,過去理論界有關于“是政府造市場,還是以市場造市場”的爭論,即市場發育由誰來推動。實際上這兩個力量—政府和市場發育的推動力量,并不存在著非此即彼的關系,因為市場發育問題,可分作兩個方面看,一個是市場體系的完善,另一個是市場自身質量的提高,對這兩個方面,應由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中,國家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體,又是改革的主體,在實現由傳統體制向新體制的轉換過程中,既然要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市場逐漸擔負資源配置和運行調節的主要功能,就必須給出讓市場調節的經濟空間和構建市場調節的組織體系。前者的辦法是“放”,可以通過逐漸減少指令性計劃、縮小指導性計劃的范田來實現‘后者的辦法是“建”,要求通過政府的力量來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否則放了以后,由于市場體系殘缺,市場機制不能正常作用,運動產生紊亂,還會回到傳統的老路上去。所以政府必須承擔完善市場體系的任務,積極培育市場,即所謂“市場的外生化”。市場的發育又必須通過市場自身的力量來推動,這就是所謂“市場的內生化”。
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和市場發育程序中,我國各地還出現了一種區域市場的現象。有人據此認為,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和市場發育走先區域市場后統一市場的遒路。此論值得商榷。所謂區域市場,是出于相近地區的經濟利益聯系、產品技術聯系和社會人文聯系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區域性的市場。它的形成主要受區內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區內中心城市具有的吸引力范圍、區內各地的經濟利益的統一性和區際之間的依存強度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區域經濟的相對獨立化,企業集團的發展和橫向經濟聯系的發展使區域市場在我國隊益發展。從本質上講,區域市場是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然集散范圍以及地方利益的共同產物。在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各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地方行政區又具有相對獨立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區域市場的發展有助于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勞動地域分工和地區之flu的專業化與協作,促進產業和技術在空間上的轉移,從而獲得分工和貿易的比較利益,并在全國范困內通過區際貿易平衡供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區域市場的發展,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區域內各地區的市場封鎖作用,卻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強化地區封鎖的作用。如果區域市場由于利益關系聯系強化而形成一個較緊密的利益主體,通過政策協調也有可能形成一種比地區(行政區)市場吏天的區域市場封鎖現象。這種區域市場封鎖的危害比“般的地區間市場封鎖的危害更大。盡管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由于沒有一級行政主體作為利益主體的代表,而不具備區域市場封鎖的形成條件,但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卻是存在的。前幾年出現的各地聯合起來對付中央的某項政策出臺就是與此相似的例子。
由此而決定、在市場發育的程序的選擇上,我們應該選取發展區域市場和發展全國統一市場并舉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既發揮區域市場的優越性,控制它的潛在弊端,又能加快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促進橫向經濟聯合,最終形成適應商品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通、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社會主義國內統一市場。
(三)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手段
在流通發展與改革和市場體系建設和市場發育的進程中,還要認真抓好市場法規的建設和完善,以提高市場運作的質量,規范市場行為。
市場法規的建設是運用法律手段調整經濟行為的一個重要基礎工作。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通過立法手段.制定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有關市場交易的法律和法規。例如,進入市場的法人資格要予以嚴格審核,并規定其經營范圈福對有權經營某些專門商品的部門和有權采用某些特殊交易方式的企業,要頒發許可證或建立審批手段;制定商品質量的保證和監督條例,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還要有保證市場公正交易、平等競爭的辦法。就建立競爭性的市場來說,我國迫切需要吸收借鑒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管理的經驗、盡快建立起一套反對壟斷和地區封鎖,保護商品平等競爭、自山流通的法規,如《公司法》書競爭法》、《反市場壟斷封鎖法》等等。這類重大法律規定應山全國人大立法,作為國家法律而不是地方法規執行,以提高其權威性和效力范圍。二是認真執法.多方監督。法榨通過以后,效力來自嚴格執法,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就要按法迫究責任,同時,這項工作還要與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結合起來,與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的政治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從而通過上層建筑的調整、來實現經濟行為規范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