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快社會經濟大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社會各項工作實現七大突破
##縣在加快發展中,緊緊圍繞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密切聯系縣情,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協調和組織各方力量,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統領工作全局,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七大突破,
一是以水電推動式工業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縣在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為主題,結構調整為主線,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搶抓機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工業發展指導思想,依托資源和市場兩個要素,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并舉,抓住重點地區、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以水電開發為突破,培育壯大電力、冶金、化工、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四大骨干產業,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
抓重點地區。基本構建了由順濞化工工業片區、順濞冶金工業片區、金牛特色食品工業片區、上街核桃精深加工工業片區和脈地冶金工業片的“漾江工業走廊”。
抓重點產業。充分利用水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了電站建設步伐,推動電力產業的大發展來帶動工業經濟的發展。目前,該縣廣益電站等6座電站已建成發電,新增裝機0.704萬千瓦,縣境內水電總裝機達24萬千瓦。此外,電網平臺建設步伐不斷加快,6座變電站、4條主干線、“農網”和“城網”相繼完工投入使用,順濞110KV變電站運營良好,到2007年##將建成擁有裝機40萬千瓦以上的小水電大縣。
抓重點企業。立足資源優勢,營造優良寬松的投資環境,2002年底以來成功引進了大凱鋼鐵集團年產30萬噸的“大理大鋼有限責任公司##軋鋼廠”,金盞河電解鋅廠、玉龍冶煉廠等礦冶企業和躍進化工工廠等9家企業相繼投入生產,2004年底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達6580萬元,同比增41.87%,使工業經濟成為##發展的重要支撐,以工業為主導、非公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到2007年##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0億元。同時,還確定了一批重點企業作為扶持對象,到2007年末該縣將實現工業總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1戶、1億元以上的企業3戶、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戶。
二是以核桃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該縣近年新種植核桃17.5萬畝,使核桃總面積達38.5萬畝,實現核桃產量7124噸,產值達9000多萬元,農民人均占有核桃樹45株,農民人均核桃收入873元,占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52.6%,縣內核桃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5戶,年加工核桃干果達7000噸以上,年均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5000余人的季節性務工。目前,該縣已取得了##大泡核桃“原產地標記注冊證”,并列入了云南省核桃基地縣。
核桃產業的大發展有力拉動了烤煙、糧食、魚腥草等農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科技試驗示范和科技服務不斷得到增強。目前,##年均可產糧4420萬公斤;種植烤煙10687畝,煙農收入1459.6萬元;種植魚腥草2445畝,薯蕷種繁基地1100畝,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99869畝,農業結構進一步完善,糧經比例上升為56:44;畜牧業實現長足發展,全縣大牲畜存欄達65659頭(匹),年肉類總產量可達9495噸,畜牧業現價產值達7454萬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該縣還結合縣情,進一步做大基地規模,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到2006年##將建成40萬畝##大泡核桃基地、10萬頭優質肉牛、10萬只優質黑山羊基地、5萬畝優質烤煙基地、2萬畝特色農作基地。
三是以城鎮和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取得重大突破。實施了城市和集鎮、交通、農田水利、生態和能源、信息化、旅游產業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使全縣的城鎮化率達21.1%,與2002年前比,提高了2個百分點,極大地增強了發展后勁。
該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縣檢察院辦公樓、縣公安局技偵樓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投入使用,縣文體活動中心、民族綜合樓等項目建設已基本完工。
完成了總投資230萬元的美翕公路、石門關路改造工程,投資200余萬元新建和修復了縣、鄉、村、組公路12條52公里。
爭取到近億元的項目資金,進行了城區電網改造,平坡、脈地2座35千伏變電站及4條輸電線路工程開工建設,完成了順濞110千伏變電站、竹林寺110千伏變電站。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完成了雪山河一、二期治理工程,建成了一批安全飲水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總投資1517萬元的小春箐水庫工程全面完工,修復了農灌溝渠、水毀工程576條(處),修建水窖水池410個,完成了總投資270余萬元的46件國債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9270人9675頭牲畜的飲水困難等。
進行了雞街鄉頂頂庫么400畝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完成了上街碧么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新建成標準化烤房1298間;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1.37萬畝,人工造林6.75萬畝,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等農田水利及生態能源建設。
完成了縣電子政務一期工程建設,縣四大機關網站已開通,全年新增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71戶,增長108.4%;廣播覆蓋率達88.6%,電視覆蓋率達94.42%,分別增長0.5個百分點等進一步夯實了信息化建設。
四是精神文明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縣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扎實開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誠信##”活動深入千家萬戶,使全社會的誠信水平不斷提升。
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成效顯著。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加快,以校長聘任制、負責制、年薪制和目標獎懲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效果明顯,教學質量迅速提高,全縣高中教育打了翻身仗,走出了教育長期滯后的困境,2005年全縣高考上線率達82.42%,增幅仍居全州第一,全州排名在上年的基礎上提升了5個位次,位居全州第四。
文明單位、“十星級文明戶”等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了社會公德教育活動,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抗災救災工作取得較大勝利,面對3月份的雪災和4月份以來的嚴重旱災,縣委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使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保障。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強化,全縣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10725人,按時足額支付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352萬元,發放失業保險金75.02萬元,“兩個確保”率達100%。
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實施“獎優免補”政策,兌現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567戶54.91萬元、養老補助101人6.52萬元、教育“三免費”452人7.96萬元、中考升學加分2人等工作,促進了全社會和諧發展。
五是民主法制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取得新成績。深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清理規范性文件1183件,培訓鄉科級以上領導及行政執法人員650人次,建立了##彝族自治縣現行公開文件利用中心。
辦理縣人大代表建議、意見和批評138件,縣政協委員提案92件等做法,堅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形成了全縣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充分發揮作用、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聯系縣情,大力推進依法治縣進程,修訂的《云南省##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已施行。
深入開展了“平安##”創建活動,創建工作步入全省先進行列,##的平安創建經驗在全省縣(市、區)創建試點會議上進行了交流,普遍反映較好。強化了禁吸戒毒、艾滋病防治等工作,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加大了“嚴打”整治工作力度,切實維護了社會穩定。
六是宣傳思想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結合成立彝縣二十周年慶典活動,以為彝縣成立20周年的慶祝活動營造一個隆重、熱烈、祥和的濃厚氛圍的宗旨,扎實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實現了較大突破。
完成了《走遍云南》##專題片的制作和播出工作;邀請了省內外著名作家到##采風;先后在省、州主要報刊上就“唐標鐵柱”在##進行了討論,在《云南日報》等報刊刊出論文12篇;在《春城晚報》上刊出了反映##歷史文化和風光的文稿14篇。創作和收集了《核桃之鄉等你來》等一組反映##風情的歌曲。
以抓實黨委中心組學習為突破口,切實加強領導班子理論武裝工作,全縣在職干部參學人數累計達19936人次,撰寫了1738篇體會文章,先后在《大理日報》等報刊上刊登了21篇。
舉辦了近十年來規格最高、人數最多的一次全縣新聞通訊員培訓班,通訊員隊伍建設有新突破,2004年度全縣6人獲得了省州媒體優秀通訊員獎,尤其是獲《大理日報》一等優秀通訊員獎實現零的突破。
借船出海抓外宣,《##彝家》等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云南電視臺以及亞洲等一些國家電臺播出;與《人民文學》雜志社聯合舉辦了征文活動,與云南日報社聯合在《春城晚報》舉辦了“走進##”為主題的征文活動;由云南電視臺拍攝,以反映##民族風情和三個文明建設新成就的專題片《魅力##》正在緊張的拍攝中;縣內相關媒體開辟專欄,對全縣各級各部門二十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行專題報道。精心打造外宣精品,編輯出版了《中國核桃之鄉——##》宣傳畫冊等進一步提升了##知名度。
認真做好了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站)比賽、省內外媒體記者團的采風、“大理山友”登山隊到##石門關活動等宣傳工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七是黨建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實效。牢牢把握“關鍵要取得實效”和“成為群眾滿意工程”的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抓實了第一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目前,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已完成第一階段學習任務,第三批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云嶺先鋒”工程全面推進。縣級機關創先爭優活動、農村黨員分類定位管理和“三培兩帶”工作、“黨員掛牌上崗”等具有行業特點的黨建活動深入開展。
切實加強了基層組織和陣地建設。啟動投資300萬元的第一輪修繕或新建村級辦公樓房工程,新建或搬遷村民委員會12個,53個進行全面維修,有效加強了村級政權建設,提高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制度建設取得新突破。縣委修訂完善了7項制度、重申了62項制度、新制定了19項制度,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
干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進一步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開選拔了5名科級領導干部,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同時,先后選派20名年輕干部到省、州掛職鍛煉,26名優秀青年干部到省外發達地區謀職鍛煉,14名新提拔的副科級領導干部到鄉鎮交流任職鍛煉,70名干部進行了頂崗鍛煉,13名優秀年輕干部到基層鍛煉;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認真查辦案件,堵塞漏洞,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效明顯,為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