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外貿易后續發展中的貿易保護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反傾銷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策略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同時也屢次遭受國外反傾銷制裁,對我國國際貿易,國家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反傾銷已成為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大障礙。本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下,分析了我國遭受反傾銷的原因,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顧名思義,反傾銷就是國際貿易中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相同產業的利益,有效遏制出口商向進口國傾銷其商品的行為,進口國針對出口商的傾銷產品而采取的措施,多以征收反傾銷稅為主要手段。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以貿易保護為目的的貿易摩擦頻頻發生,反傾銷作為世界貿易組織允許的合法貿易保護工具,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作為貿易保護措施予以使用。
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期間,在對外貿易,連續遭遇國外進行大規模反傾銷,加之人民幣持續升值帶來的壓力,因此,如何建立和諧的外貿局面,促進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具有時代意義。
一、中國遭遇反傾銷的現狀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到2007年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在世貿組織成員2007年上半年發起的共87項反傾銷調查中,有32項是針對中國的,而位列第二的美國,只有6項。中國出口產品受實際反傾銷措施的沖擊也是最為嚴重的。2007年上半年,世貿組織成員共實施了71項反傾銷措施,其中15項是針對中國產品的。
從收到反傾銷調查的產品范圍來看,逐步呈多元化趨勢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外對我國4000多種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及五礦化工、機電、輕工、紡織、食品土畜等多個行業。
從反傾銷涉案金額看,也日趨增大,在上世紀80年代,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例中,沒有一件金額超過1億美元。而到了2007年,超過1億美元的案例已達數十起。
二、中國遭遇反傾銷的呈現的趨勢
1、涉及的中國產品類別和數量不斷擴大,反傾銷稅率趨高。20世紀80年代我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的產品只有46類,且基本上是出口量少、工藝簡單的初級產品及勞動密集型傳統產品。到2007年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在世貿組織成員2007年上半年發起的共87項反傾銷調查中,有32項是針對中國的。
2、發達國家是主要發起國,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加人了對華反傾銷的行列。80年代對華提起反傾銷指控的國家主要集中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90年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入到對華反傾銷的行列中來,從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案件所占全部對華反傾銷案件比例看,1997年達到76%,而1998年高達87%,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已經多于西方發達國家。
三、原因分析
1、國外因素
(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目前世界整體政治經濟形勢不明朗,一些國家受制于政治、經濟、社會的壓力,頻頻運用貿易保護措施;一些發達國家的夕陽產業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重點產業容易出現全球性的競爭加劇,必然導致各個國家和地區極力保護國內市場。在WTO成立以后,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積極致力于尋求WTO框架內的保護措施,便冠冕堂皇地打起反傾銷大旗,動輒借反傾銷之名,行保護之實,使反傾銷在很大程度上由WTO所允許的貿易救濟措施演變為變相的貿易保護手段。
(2)視中國外“非市場經濟國家”
盡管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根據與一些國家談判達成的協議,在未來一段較長時期,中國仍將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使我國的反傾銷問題更加嚴重,我國企業更容易被認定為傾銷。在反傾銷法中,非市場經濟國家通常是指那些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企業的生產、銷售活動和產品價格由政府決定,貨幣不能自由兌換的國家。因此,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一些國家并不是以中國商品的國內價格為準,而是以“替代國”的價格因素為參照,這也使我國應訴反傾銷調查的國際法律和政策環境更為復雜。
2、國內因素
(1)中國出口貿易秩序混亂。我國出口雖增長迅速,但較多企業管理不善,產品缺乏競爭力,只能相互低價競銷,出口貿易秩序混亂,給國外反傾銷帶來可乘之機。企業的營銷理念仍較落后,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總體把握,單純依賴低價戰略打入國際市場,給對方國家造成“價廉質劣”的印象。一些企業未能把握進口國行情及時調整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數量,致使商品大量涌入進口國,增大了進口國對華反傾銷概率。
(2)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自主知識產權匱乏、產品附加值低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以粗淺加工貿易為主,出口產品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據統計,2003年中國企業出口產品的自主品牌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比重低于10%。中國出口商品中相當數量仍然是低附加值的,首先表現在勞動密集型的商品占有較高比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
四、完善應對反傾銷措施,促進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
1、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擺脫“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爭取市場經濟待遇,一方面我國政府應利用國內外媒體加強宣傳攻勢,大力宣傳我國市場化進程,改變他國對我國“非市場經濟”的看法,同時通過政府之間的談判,早日取得他國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在避免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理順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實現生產要素及其價格市場化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還有,在目前一些國家國內立法未作改變的情況下,要避免適用“替代國”的做法,我們企業和相關行業必須用具體事實證明自己是按市場化運作的,包括企業股權制度、生產投資決策、產品定價、財務會計制度等。盡管目前還有很大難度,但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我們不應放棄這一努力。
2、規范外貿經營秩序
在出口產品中,我國產品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很多企業產品雷同。隨著國家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化,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了自主外貿經營權,如果沒有健康的外貿秩序,價格戰在所難免。為此,企業首先要規范自身的市場行為,加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財務制度,努力使有關資料和賬簿符合國際標準要求,力爭讓反傾銷調查當局認定某些具體企業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作同時要實行行業自律協會和統一的出口措施,盡可能實行國外總經銷和總制度。外經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所有外貿企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指導和協調,合理地統盤調節外貿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布局,及時有效地指導出口產品價格水平。超級秘書網
3、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
增強國際營銷觀念,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出口企業應盡快轉換現有的競爭戰略及策略,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學會運用商標、包裝、公關、廣告等多種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在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創匯率上下工夫,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在制度安排上制定“優質高價出口原則”,外銷價格的比較在經過技術處理后可統一在離岸價上進行,由海關設置“價格門檻”,出口產品的外銷價格要高出這一“價格門檻”,則“優質高價出口原則”亦可稱為“最低出口價格準則”。同時,注重全方位地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現有歐美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的海外市場,尤其要加強對東歐、拉美、非洲等市場的開拓,以降低市場過于集中所帶來的風險,并達到避免反傾銷調查之效。
4、建立反傾銷調查的預警機制
如果能有效地預防反傾銷調查,不僅能夠節省調查過程中的大量應訴成本,而且也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因為反傾銷調查而給我國帶來的大量間接損失,因此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成為必要措施。預警機制的建設包括對我國國內產業遭受外國產品沖擊可能受到的損害的監測以及我國產品出口可能招致進口國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限制措施的監測。通過對重點產業、重點產品、重點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狀況以及我國進出口情況等重要參數變化的監測、整理與分析,建立損害預警數學模型,定期和不定期地預警信息,實現產業保護工作的前置化,以求達到有效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卜海,國際經濟中的傾銷與反傾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陳家勤,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對外經貿發展[J].財貿經濟,2005,(5)
[3]龐曉東,中國外貿大而不強存在巨大隱患[J].中國經濟周刊,2005,(3)
[4]余婧,論當前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J].重慶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5]朱春芳,論我國出口反傾銷預警機制的系統構建[J].生產力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