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挑戰與實踐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長效之計,但在改革進程中面臨著來自供需協調性失衡與供給結構性失調兩方面的挑戰。為此,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應嘗試以高校管理為出發點,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為改革提供智力支撐;以創新創業為突破點,為改革提供核心競爭力;以社會服務為制高點,為改革提供目標導向。文章從以上四個維度探索適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高等教育;公共產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是將高等教育看作一種公共產品,嘗試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和研究教育學問題,這是當前我國學者一直在摸索的跨學科發展路徑,力圖借此探尋出適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供給方式。
一、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
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推動經濟發展和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1]。在此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為拔尖人才的“培養皿”,必須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力求供需平衡。
(一)矛盾沖突:高等教育與人才需求的供需錯位
把握供需雙方的平衡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思路[2]。高校作為人才供給的直接輸出地,其改革發展與社會經濟大環境密不可分,是市場經濟改革的現實需要。高校在普及化的過程中規模不斷擴大,但辦學水平卻相對滯后,質的提升與量的擴張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突出表現在高等教育無效供給過度與有效供給不足的供需錯位現象,致使“就業難、用工荒”的局面進一步惡化。為此,我國將供給側改革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力點,轉變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滿足高等教育相關主體的物質文化需求。
(二)發展趨勢:從供給創造需求轉向供需平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早在19世紀初就提出“供給會創造它自身的需求”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薩伊定律”,但這與我國當前所倡導的供給側改革大相徑庭。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強調的是供需平衡。高等教育的供給與需求作為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并無輕重緩急之分,其供給側改革應從供給創造需求轉向供需平衡的“雙管齊下式”的改革,堅持需求與供給兩手抓,找準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刻不容緩。
二、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挑戰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程度高,其資源最優配置難以通過單純的高等教育產業化、市場化來實現。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必將從“外”向“內”,從“粗放”走向“集約”。為實現內涵式發展目標,在嘗試從供給側出發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
(一)供需協調性失衡
高等教育市場的主體由“供給側”和“需求側”二者構成,在改革進程中難以和諧統一。一方面,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導致產能失衡。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874萬,增量和增幅均為近10年之最,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3],加上新冠疫情與中美貿易戰的雙重影響,就業、創業形勢更為復雜嚴峻。此外,高職、專升本、第二學士學位、研究生等在內的擴招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些擴招越發使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張。雖然這是為延緩現今就業壓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得不承認這也為后續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暴發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錯位。隨著高校人才不斷產出,就業市場處于嚴重飽和狀態,部分大學生畢業后處于“居家待業”狀態,但就業單位卻表示招不滿,無人可招。事實上,在用人單位看來,“就業難”只是表面現象,不少工科工作崗位招都招不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畢業生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當前,有不少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還存在偏移,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偏偏要應聘文秘、金融等崗位,就業單位也無所適從。二是有的畢業生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不少大學生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都還有待提升,可找工作時卻想拿高工資,還不希望太累,因此很難找到適宜的工作。
(二)供給結構性失調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除面臨來自供需雙方協調性失衡問題外,還面臨著來自供給側即高校結構性失調的挑戰。首先,高等教育資源供給質量不高。據了解,全國共有2740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共有1272所,而專科院校則有1468所,相差196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僅11.07%的本科院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僅13.84%的專科院校是“雙高計劃”建設高校。由此可見,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優質教育資源水平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其次,高等教育類型供給繁雜多樣。我國高等教育呈現結構波動大、類型種類多的特征。如大多師范院校的非師范專業數及其人數超過師范專業數及其人數;財經類院校存在大量的非財會類專業[4]。因此,不能僅憑院校名來判斷其類型,而是注重以其一流學科為著力點,把握供給方向。最后,高等教育區域供給差異過大。據全國各省市優秀高校資源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各省市高校擁有A類學科數量中,有9個省份完全沒有A類學科建設。此外,北京、上海、湖南、江蘇等省市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明顯高于其他省、市、自治區。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擁有的A類學科數量是上海市的一倍多,其他省份更不足其零頭[5]。可見,各省、市、自治區間擁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差距略顯懸殊,凸顯了高等教育區域供給不均等問題。
三、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索
立足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時代背景,為系統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應從以下幾個維度來突破改革進程中的重重困境,全面探索改革路徑。
(一)高校管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依托于高校管理,而高校管理的核心則是處理好政府、社會以及高校自身這三大行為主體的關系。高等教育需要市場作為另一行為主體進入參與調節,但又因政府調節機制的地位明顯高于市場,壓制了市場調節機制的發揮作用。政府調節機制不足、市場調節受限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缺乏自主調節三方面的影響加速了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激化,因此須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提高高校管理的自治能力,在一定的空間里各高校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精準發力,而不是“一刀切”。
(二)人才培養: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落腳點”
人力資本是供需問題的“落腳點”,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必須落到人才培養上來。一是堅持立德樹人的培養理念。高校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學業,更為學生的人生指明方向,不僅要教書育人、言傳身教,還要做到潛心問道的同時關注社會。二是堅持需求與發展相統一的培養動機。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之所以出現“就業難”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未能準確判斷社會發展方向,學不能所用,自然出現“人才浪費”。因此,讓高等教育在知識探索的基礎上,始終以社會發展為導向,關注社會問題,培養理性精神。三是堅持靈活多樣的培養形式。很多大學都設置了學生實習實踐的教學安排,目的是放開校園的大門,讓學生提前走向社會,檢驗自己學習的成果。
(三)創新創業: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突破點”
供給側改革包括制度變革、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等,無論哪些方面都是以創新為核心展開的。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直接輸出地,其關鍵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其一,從教學方式來看,高等教育通過“互聯網+”把傳統課堂推向MOOC、微課,改變了局限在教室內教學的授課方式。不斷革新的過程是新時代下環境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應在改革中不斷尋找契合點。其二,從課程安排來看,給大學生更多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和類型,提倡跨學科跨學院進行選擇,在多領域進行探索,才能碰撞出更豐富多彩的智慧的火花。其三,從實踐活動來看,自201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以來,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平臺上收獲滿滿,成效顯著。因此,高校應繼續推進此類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加大激勵機制,進而構建能激發科技創新的制度環境。
(四)社會服務: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制高點”
高等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強烈的社會服務的內在動力和需求,肩負著生產和傳播知識的重任。一方面,社會服務是“供需兩側”同時發力的表現。通過有效的社會服務,把握需求側管理動向,促使供給側精準發力,在維持就業環境的總體穩定中有效拉動供給側改革張力,使需求與供給實現有效匹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供給的成本應當由受教育者、政府以及社會共同分擔。對于高校中的一些高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項目,可以采取國家投入與市場籌資相結合的方式,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這樣不但減輕了高校“辦社會”的沉重負擔,而且還促使高校教育事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為高校提供更多價廉質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肖密.高校輔導員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路徑探析———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9):5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啟動[EB/OL].(2020-05-06)[2021-01-20].
[4]張意忠.高等教育供給側現狀、問題與改革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3(1):72.
[5]全國各省大學數量排名[EB/OL].(2020-07-11)[2021-01-22].
作者:楊安儀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