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中的國際學生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校際交流學生人數逐年增多
由于目前國內高校均十分重視學生到國外交流學習,校際間交流學習覆蓋的合作地區不斷擴大,涉及高校日益增加,參與國外交流的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多。以筆者所在學校浙江傳媒學院為例,2011年赴海外及港澳臺地區進行短期、中長期交流學習的學生總數為154人,是2010年(58人)的2.6倍。而2012年赴國(境)外交流的學生又增長至166人,比上年增長8%。同時,2011年到我校進行交流活動的海外及港澳臺地區學生總量為115人,是2010年(41人)的2.8倍,2012年人數又增至141人,比上年增長23%。
(二)交流專業和學科多樣化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從境外院校赴中國交流的外國學生從以前的單純學中文擴展到各種專業學習。比如,浙江傳媒學院2010年之后,接收的國際生從過去全部學習中文,發展到現在除傳統的中文語言學習之外,拓展為新聞傳播、攝影、媒體制作、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課程的,所涉及的學院也已從單一的文學院,發展為包括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在內的多個學院。
二、國際學生交流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而完善的國際交流生規章制度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成績顯著。但在各國學生間交流上,仍有些問題必須亟待我們予以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決。其中,我國大部分高校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是,還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與國外高校校際交流的規章制度;在校際學生交流方面規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國外高校校際交流的進一步開展和實施。比如目前在許多高校當中,成熟的課程互認和學分轉換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國內外高校在課程學分、課程名稱、學時量和學分值等許多方面存在諸多不一致,科學而公認的課程互認和學分轉換制度的缺乏會讓廣大學生對校際交流存有隱憂,嚴重影響其參加國際交流項目的積極性,進而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二)欠缺規范和協調的國際交流生管理
高校內部各級學院與各行政職能部門是高校校際交流各項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貫徹落實的租住保障。國際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學生學籍管理、選課指導、宿舍問題、返校后學分認定、獎學金評定等手續。多部門多頭管理容易產生責任不清,管理脫節問題。職能部門之間容易產生溝通不夠緊密、工作銜接不到位問題,導致教學管理不到位等,影響交流工作的落實以及順利開展,同時也會制約學生參加校際交流的積極性。
(三)國際交流學生的語言障礙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國境交流的學生的語言障礙,二是提供給外國交流生的國際課程較為缺乏。目前,國內高校本科生在與國外(境外)高校的校際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語為媒介語言進行,無論是赴國(境)外交流的中國學生,還是來中國交流的外國留學生一般都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但目前學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識不夠強烈,無法及時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績。
(四)缺乏成熟的國際課程
課程國際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內容。目前,部分高校課程由于缺乏長期的學術積淀、充分的師資培養以及相關系列課程豐富的教學經驗,國際課程內容較隨意、系統性不足。教學內容根據國外留學生的興趣安排、科學性、合理性及與當地高校資源的適配性都較差,總體國際課程設置不夠成熟,暫時無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國際課程或雙語課程,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真正吸引有興趣的外國留學生還存在一定困難。
三、建議和對策
(一)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際交流的法規制度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認、完善的高等教育課程互認和學分轉換系統的現狀,國內各高校也應根據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課程互認和學分轉換系統,完善改進交流生課程學分轉換、成績評定標準制度。另外,還需積極健全學生交換項目的選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間的安全應急機制,通過規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項交流項目的完成質量,提高師生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國際學生交流活動的開展。
(二)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際交流的激勵機制
為鼓勵中國學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交流生,應設立高校本科生校際交流獎學金或者校際交流助學金。交流獎學金可以用于獎勵參加校際交流學習成績和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國內外學生,而校際交流助學金可以用于資助品學兼優、出國交流意向強烈但是家庭經濟困難但的校際交流學生。
(三)開發特色國際化課程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應努力開發與時俱進的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的課程強調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吸取外來優秀元素的同時,注重保持和張揚自身的特色,旨在培養學生能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將其他國家相關人文、社科等知識和經驗融入本國高校專業設置和教授的課程。開發特色國際化課程應將課程國際化理念納入學校的總體發展綱要和人才培養目標之中。國際化課程可以多種多樣,比如開發通過國際比較與借鑒得以延伸和擴大傳統學科領域的課程、國際學科特點的課程、跨文化交流課程、引進外方課程、兩國高校共同開發的課程。
(四)積極開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
校際間的交流合作我們不應拘泥于傳統合作模式,而應努力創新思維,積極挖掘非傳統合作模式,如探索雙聯或多聯合作(兩國兩校、兩國多校或多國多校)、各類短期互派學生修讀學分課程、暑期實踐學分項目、海外教師輔導制項目、兩校學生聯合作課題項目、學生海外帶薪實習項目以及跨學科研究項目等等。
四、結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國際學生交流則是是教育國際化的最有效方式,其發展直接影響著未來世界的發展。因此,開展國際學生交流,加強學生在不同國家高校間的流動,讓學生在不同地理條件、不同風俗習慣的國家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歷史背景的體系下學習,了解和體驗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架起世界各國人民友誼交流的橋梁是培養學生國際意識和為人類進步、文明和諧發展做貢獻的必修課。在當前全球一體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北京,我國高校應不斷深化全球高校間的合作與交流,繼續擴大校際間學生交流,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地從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世界中全面受益,逐步地提高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
作者:劉琴單位:浙江傳媒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