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銀行行長履職報告

銀行行長履職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銀行行長履職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銀行行長履職報告

銀行行長履職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試點經驗;基層央行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11-008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24

一、引言

金融消費者是指,為了滿足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金融機構提供的商品或接受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的公民個人或單位。金融消費者保護是經濟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早在20世紀中后期,一些發達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如英國的《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美國的《金融服務現代法》等,都是在大金融的背景下提出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以促進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近年來,我國近年來發生的“海南發展銀行關閉事件”、2006年ATM跨行查詢收費事件、2007年跨行通存通兌收費事件以及銀行收取點鈔費糾紛等事件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銀行是我國的金融市場宏觀管理部門,負有協調解決金融運行中的重大問題、監督管理相關金融業務活動、維護國家和區域金融穩定的重要職責。而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利益,是維護國家金融穩定與安全的重要方面。同時,人民銀行在信貸、征信、銀行卡、賬戶及人民幣流通、票據等金融領域負有具體監督管理職責,這些領域又是現階段產生金融消費爭議較多的地方之一,人民銀行在這些領域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在履行其法定管理職責。

二、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1.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是缺乏專門立法,現有法律的適用存在障礙。《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最基本法律,其對市場經濟活動中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起著一般性規范和指導作用。但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并沒有專門的立法,大量與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在概念、標準、原則、范圍、基本制度等方面均不一致,甚至連金融消費者的概念也沒有明確含義,導致難以明確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具體制度和標準,適用上存在較大的困難。二是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還沒有真正納入監管立法。我國僅確立了審慎監管的原則,對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目標并未明確寫入法律之中。三是立法針對性不強,缺乏適用性。《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法律法規雖然明確規范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行為,但也沒有對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和金融機構的義務做出有針對性的規定[1]。

2.金融維權信息不對稱,侵權事件解決率和滿意度偏低

目前,各金融機構在專業人才的支持下研發出了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普通消費者很難用以前在實物消費市場中積累的經驗進行分析判斷,加之金融機構通過合同安排或制度設計對告知義務履行不力,導致金融消費者在消費和維權過程中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金融消費侵權事件解決率和滿意度偏低。

3.金融維權效果不隹,金融消費侵權事件發生率不斷增高

實踐中,一方面由于消費者無法提供充足的侵權證據,消費者協會等機構無法對金融機構的內部規定進行查證處理,使得消費者仍需自擔損失。另一方面部分被處理的金融消費案件雖然危害大、涉及面廣,但對受害人缺乏相應的賠償補就措施。

4.金融消費者自身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和金融常識

金融產品是關于金錢的一類特殊商品,具有收益性及風險性。金融產品收益性的大小是通過收益率來衡量的,而有收益就有風險。金融產品總是伴隨著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金融消費者如果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或有關金融常識,則極易遭受損失。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金融服務的復雜性增加,大部分金融消費者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即使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未必能意識到,缺乏維權能力。

三、基層央行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必要性

1.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人民銀行依法履職的必然選擇

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作為化解金融矛盾與糾紛、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重要途徑,對于基層央行履行維護金融穩定和改善金融市場服務的兩大法定職責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人民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在轄區內擔負著為金融機構提供統計、征信、結算、反假幣、外匯等業務服務,因此開展金融市場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具有諸多優勢。

2.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基層央行強化職能作用的需要

銀行監管分設后,基層央行出現了“重宏觀、輕微觀,重服務、輕管理”的傾向,這很不利于央行有效履職。與此同時,近年來上級行對基層央行的履職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基層央行面臨的履職形勢也越來越復雜。同時,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更是基層央行實現從“有位、有為”向“有為、有位”的轉型發展需要。

3.基層央行開展金融市場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金融消費市場發展的需要

金融消費已成為社會民生的重要內容,目前在金融消費市場中供給與消費雙方維權能力不平衡,而且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現象比較嚴重,同時在日益發達的社會主義市場中金融消費糾紛處理機制不完善,基層央行開展金融市場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已成為金融消費市場發展的需要。

四、政策建議

1.借鑒國外經驗,健全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

借鑒美國的《華爾街金融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英國的《金融服務與市場法》和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經驗,建立和完善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核心的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適時修訂《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基層央行要根據上述法規,盡快制訂符合轄區的“實施細則”,明確金融消費者的權利義務,明確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及其職責、權限,最大限度地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同時,在這幾個大法的框架下,設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專職機構,如總行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分行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處”、中心支行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科”,以便更好地暢通金融維權渠道。

2.建立和完善維權工作制度體系

堅持制度先行,建章立制夯實基礎。要盡早制定諸如“金融消費者投訴管理暫行辦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約見談話制度”、“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協作制度”等等,并共同簽訂“金融機構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公約”。在這些框架下,成立會員制的“金融消費者維權中心”或“金融仲機制”,同時在金融機構之間建立“金融消費者投訴案例報告與共享制度”。

3.建立金融維權組織體系,深入開展調查研究

(1)分級成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一是成立當地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人民銀行行長為副組長,相關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領導為成員的轄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二是成立人民銀行內部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并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三是金融機構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多層次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領導力和推動力。

(2)深入調研,科學制定工作方案。為提高維權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摸查轄區金融消費糾紛案件情況,組織金融機構座談、走訪企業民眾,包括消費者協會,組織開展問卷調查等,理清現階段金融消費糾紛的常發、多發領域和金融侵權的手法、方式、表現形態,了解金融市場消費糾紛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明確解決糾紛的重點和難點。

4.加強與當地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溝通協作

由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同配合的系統工程,單靠人民銀行自身的力量難以達到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預期效果。基層央行在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時,要特別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監管部門的配合,從而廣泛地調動各種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5.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處理機制,提升金融維權效果

一是基層央行要整合客戶服務、客戶投訴處理、后臺支持等資源,理順內部投訴處理工作流程和職責,結合消費者協會的中立性和權威性,做好與金融消費者的溝通工作,幫助公眾獲得必要的有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信息、知識,滿足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二是聯合金融機構在消費者協會內增設立金融專業委員會,提升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專業水平和處理效率。三是聯合金融行業自律組織應建立專門的機構,利用同業自律組織的優勢,規范和約束金融同業的行為,主動解決金融同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并通過窗口指導、約見談話、行政處罰等管理手段,督促金融機構規范經營。

6.建立有效的消費者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機制

實踐證明,只有金融消費者掌握充分的金融知識,金融消費者有維護自身利益時才能處于主動地位,這樣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才能被公眾接受[3]。因此,基層央行要主動動員起包括消費者組織,金融同業公會在內的社會力量,編制消費者教育資料、建立包括電子媒介在內的消費者教育載體,定期消費者資訊、接受消費者的信息咨詢,出版對金融消費者教育以及提供比較金融產品特性的刊物,開展長效的金融知識教育和消費者信息宣傳,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努力實現消費者金融知識普及納入到公民基礎教育范疇。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毫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安徽金融,2011(2).

銀行行長履職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審計;風險導向;績效審計

一、信息技術審計研究現狀

1.信息技術審計

在人民銀行,信息技術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實施信息技術審計工作,對組織是否達到信息技術管理目標進行綜合評價,并基于評價意見提出管理建議,協助組織信息技術管理人員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責任以達成組織的信息技術管理目標,從而提高信息系統運行的效果與效率。2000年8月在貴陽召開首屆央行信息技術審計工作座談會,標志著央行的信息技術審計工作在摸索中逐步推進。2011年總行制定了《人民銀行內審工作轉型2011-2013年規劃》,明確提出:“在審計方法上,逐步由手工審計手段向更多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手段轉變”。近年來,在內審轉型與發展的大環境下,信息技術審計有了長足的發展。

2. 風險導向審計

在人民銀行,總行于2005年出臺《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工作制度》,將風險管理的理念納入內部審計準則體系。2011年,內審司成立了風險評估攻關小組,初步構建了風險量化評估方法體系。在2013年內審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郭慶平在講話中明確指出:風險導向是內審的邏輯起點,風險引導審計、審計關注風險是審計工作性質和規律的要求。

3. 績效審計

在人民銀行,1998 年內審部門設立之初,人民銀行總行黨委就明確提出了“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先抓財務資金內審,逐步加強行政執法內審,在此基礎上審查運行效率”的內審工作總體思路。2013年內審工作會上,總行內審司楊立杰司長在講話中指出:“績效審計既是一種審計類型,也是一種審計理念,在離任履職審計和各類專項審計中,都要增強關注績效的意識,圍繞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措施與效果,深入開展審計和評估分析,更好地發揮內審的建設性作用”。

二、基層央行信息技術審計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1.內控環境并不理想。盡管近些年央行在加強內部控制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受其傳統審計的思路和模式的影響,部分內審人員對于風險導向審計、績效審計等先進理念理解深度不夠。風險識別、評估、應對工作尚處探索階段,系統化、標準化水平并不高。

2.審計力量不足。信息技術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不但需要精通審計知識,而且要熟悉信息化環境下各個層面的風險評估和分析方法。但目前審計人員缺乏足夠的風險管理與控制的實踐經驗,對風險導向審計的運用不夠,難以很好的實現各類風險的科學評估。

3.審計方法需更新。風險導向模式下信息技術審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還處在摸索階段,可參考的標準數據庫尚未建立,風險導向的信息技術審計標準框架還未建立。計算機輔助審計手段不足,對各業務系統在業務操作過程中隱形的風險關注不多,很難在海量數據中分析出潛在的風險。

三、探索構建風險導向視角下IT績效審計模式

風險導向視角下IT績效審計是基于審計風險模型的績效審計模式,對被審計單位在信息化管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從而確定審計范圍和審計重點。期間,風險的防范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同時,關注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因此,將風險導向審計與績效審計引入基層央行信息技術審計體系,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意義,對于基層央行提升風險防范能力、風險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位一體”風險導向視角下IT績效審計模式框架,是本文的重點創新內容。通過將信息技術審計、風險導向審計、績效審計三種審計模式有機融為一體,探索出“風險導向、關注績效、服務治理”信息技術審計新思路,為促進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四位一體”審計模式框架由四個主要環節組成,第一步:以風險為導向,做好審前調查工作。首先,根據被審計單位填報的“風險評估賦值表”(風險描述、影響程度、損失的影響結果等)、“內部控制有效性賦值表”(評價對象、控制因素、控制有效性描述等),利用德爾菲法,運用風險矩陣,通過權重加總法得出審計對象的風險評估值,確定風險等級,判斷重要風險可能發生的領域,制定審計對象清單;其次,以“審計對象清單”為基礎,將信息科技管理中需要關注的風險進行細化,建立“風險指標知識庫”;最后,通過詢問、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進一步明確審計重點,并動態調整各領域風險權重及風險級別,完成審前評估報告。第二步:根據審前評估報告,確定審計重點、制定審計方案、優化配置審計資源。第三步:集中優勢力量,重點關注重要風險及績效情況,實施現場審計。第四步:綜合分析審計發現的問題,按照風險大小和影響程度將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綜合分析報告上報行領導,為領導決策、強化管理提供參謀。“四位一體”的審計框架,既能從宏觀層面較準確地引領審計方向,又能從微觀角度確定審計的重點,并能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真正體現了“風險引導審計,審計關注風險”的理念。

1. 風險導向視角下IT績效審計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是通過開展風險導向審計,審計重點從檢查和監督向分析和評價方面轉變,可以增強對關鍵風險點的判斷力,盡早發現風險易發區域和環節,對其實施針對性的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強組織治理。二是引入績效評價,有助于提升信息化管理效能。使用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標準,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對信息化系統績效目標及其實現程度進行綜合性評價。三是構建“兩個知識庫”,即風險指標知識庫及績效指標知識庫,為深化信息技術審計奠定基礎。通過重點對知識信息進行科學準確的描述,歸納整理出方法詳盡、操作簡單的評價檢查方法。可以解決目前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缺乏、審計經驗不足、范圍不寬、深度不夠的現實困境,并為將來借助信息技術開展高效的非現場審計提供重要支撐。

2. “四位一體”IT績效審計新模式基本框架

(1)審前調查評估。

構建“三步走”的審前風險量化評估體系,實現風險引導審計、突出審計重點的目標。審前風險量化評估體系:首先,通過綜合評估判斷重要風險發生的領域,其次,通過細化重要風險指標,建立相應的風險指標知識庫。最后,通過詢問、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明確審計重點,并動態調整權重及風險級別。

第一步,首先對被審計單位信息科技管理方面的情況進行風險量化評估。即從“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管理”、“信息科技管理”、“應用系統管理”三個方面評估,經綜合分析,制定《可審計對象清單》以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頻率。

首先,填制“風險評估賦值表”。“風險評估賦值表”分“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管理、信息科技管理、應用系統管理”三張分表,分別對上述三個方面風險的基礎數據進行了賦值(根據實際情況評價資金損失、聲譽損失、連續性損失影響結果)。利用風險矩陣(如圖1所示),通過分析風險影響程度及風險發生可能性,確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由低到高分為1-4級。

其次,填制“內部控制有效性賦值表”,從審計和整改的角度(最近一次審計結果、上次審計以來內部控制變化情況)對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估,確定風險級別。

第三,將“風險評估賦值表”和“內部控制有效性賦值表”中的相關數據通過風險量化評估的公式(風險級別=[(∑固有風險權重×風險級別+∑內部控制有效性權重×風險級別)÷∑A、B兩部分權重])進行計算,并填制“風險評估表”,以下圖為例。

最后,對分項的“風險評估表”進行綜合分析,填制“可審計對象清單”。通過分析固有風險和剩余風險的大小,發現風險較大的領域,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頻率。以下以“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管理可審計對象清單”為例。

第二步,以“審計對象清單”為基礎,從“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管理、信息科技管理、應用系統管理”三大類風險的角度,將需要特別關注的風險進行細化,建立“風險指標知識庫”。主要包括:風險點的描述,統一的評價標準等,從而引導審計人員進入現場時知道查什么、怎么查、如何評價等。

第三步,收集風險信息,動態調整審計重點,確保審計質量與效率。主要關注的風險信息包括:上級及同級審計和監管部門報告、內部審計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突發事件處理報告、重大事故報告、人員變動及業務變化情況報告等。通過電話咨詢、郵件等方式,了解被審計單位其關注的重點風險內容。一是通過與管理層交談,了解管理層對風險管理工作的實施情況,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重要崗位風險點排查情況。二是了解管理層及科室負責人關注哪些重要風險,如人員交接、重要網絡設備的更換、系統的升級維護等情況。審計組收到被審計單位答復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對審計的關鍵環節進行微調,把握審計重點。

(2)根據審前綜合分析評估結果,制定審計方案、分配審計資源

充分利用綜合分析結果,制定配套的審計方案,指導新建軟硬件、業務系統、網絡設備、計算機機房環境及設施的升級改造等重點風險控制及管理的現場審計。并按照風險等級的大小,合理分配審計力量,提升審計效率。

(3)現場審計以風險控制為主、注重績效評價

一是突出審計重點、量化風險大小、動態調險等級及權重。圍繞審前分析出的重要風險,制定重要風險控制指標。依據風險損失程度建立了風險影響程度等級表,按照較小、中等、較大、重大影響程度,劃分為1-4級。依據風險出現的頻率建立風險發生可能性等級表,按照較小可能、可能、較大可能、基本確定,劃分為1-4級。運用風險矩陣,結合風險的發生可能性及影響程度確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由低到高分為1-4級。風險量化評價總分賦值為100分。風險等級1:比重為25%;風險等級2:比重為50%;風險等級3:比重為75%;風險等級4:比重為100%;風險分值=審前確定的權重 風險等級所占相應的比重。風險值越高,表明風險越大,關注度越高。最后,按照綜合考評得分結果評價風險管理情況。風險管理情況從高到低依次為優秀(60分及以下)、良好(60-75分)、一般(75-90分)、較差(90~100分)。審后,依據審計結果,重新調整權重及風險等級,為下一次審前分析提供重要的參考數據,有效提升審計效率。

二是關注績效評價,提升信息化管理效能。績效審計是內審工作轉型與發展中需要重點攻克的課題。本文通過深入分析信息化系統建設、升級改造及運用過程中的“3E”,初步構建信息化系統的績效評價體系。確定了以“統一指導、分類管理、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社會、經濟效益相結合”為原則,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依據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對信息化系統績效目標及其實現程度進行綜合性評價。首先,通過借鑒COBIT等國內外先進的績效指標體系,結合基層央行實際,構建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立項情況、采購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升級改造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九大類績效指標。其次,績效評價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采用比較法、公眾評價法等績效評價方法,對指標進行“分級判斷”及定量評價,重點評價項目實施全過程管理效能、使用效果。評價值總分100分,每項績效指標細分為四級,分為A、B、C、D四項,得分依次為1分、0.7分、0.35分、0分。最后,按照綜合考評得分結果確定績效級別。績效級別從高到低依次為優秀(90~100分)、良好(75~90分)、一般(60~75分)、較差(60分以下)。被評價單位可以利用績效考評結果,進一步總結經驗,關注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成本控制,強化成果的充分運用。

參考文獻:

[1] 周歡.風險導向審計與央行風險管理.中國集體經濟[J].2010,(1l).

[2] 于丹.淺談風險導向審計在基層人民銀行內審工作中的運用.理論界.2010,(12).

[3] 張金隆,于本海.面向項目績效評價的軟件過程改進模型與決策支持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康保县| 塔河县| 塔城市| 独山县| 高碑店市| 涿州市| 大丰市| 裕民县| 尉氏县| 台江县| 内江市| 盘锦市| 庄浪县| 云霄县| 凌海市| 万山特区| 石柱| 西藏| 淮南市| 香港 | 察雅县| 昌邑市| 团风县| 鄱阳县| 库尔勒市| 靖州| 宿松县| 黄浦区| 全南县| 保康县| 札达县| 江川县| 墨江| 琼中| 普定县| 民权县| 肥城市| 马鞍山市| 广昌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