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營造技術論文

營造技術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營造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營造技術論文

營造技術論文范文第1篇

當前,我國人工林地保存面積居世界首位,林業資源的總量持續增長,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顯示,森林面積凈增2054.3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的林業資源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雖然我國林業發展取得很多成就,但林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國林業發展成績與問題并存,要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基礎上正視存在的問題,加大對營林造林技術的探討。

2常見營林造林方法

我國幅員遼闊,森林的分布不均,營林造林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播種造林。

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肥沃,地理條件較好,比較適合采用播種造林的方式。所謂的播種造林就是將種子播撒在造林地里進行造林。這種造林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撒播和穴播,撒播就是直接在土壤上拋撒種子,穴播就是在平整過的土壤上開穴并均勻地播下種子,然后覆土輕壓。種造林這種方法程序簡單,施工便利,應用比較簡單,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種,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造林方式。但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對土地條件要求比較嚴格,在植被茂密、死地被層厚的地方播種的幼苗不易成活,幼苗成活率比較低。

2)植苗造林。

造林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植苗造林,植苗造林就是將生長好的小苗木進行移栽的方法,因此,又被稱為栽植造林。這種造林方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移栽的苗木帶有根系,栽種后能夠很快的適應環境的要求,生長快,成活的幾率很大,尤其適用于干旱、雜草繁茂或土壤貧瘠的地方。這些地區采用播種造林效果不明顯,植苗造林是最好的選擇。然而這種方法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需要提前培育苗木,這項工作費時費力,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3)分殖造林。

通過利用樹木的枝干、根系作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的過程,能夠有效地節約時間和成本,林木的生長速度很快,成活率也比較高,是一種經濟有效的造林技術。但受造林地條件、材料來源的限制,這種造林方法應用范圍有限,得不到廣泛的應用。

4)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顧名思義,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樹種組成的一種造林技術。這種方法既可以將樹木在行內彼此隔株進行,也可以隔行進行混交,還可以把樹種栽植成塊狀,與另一種樹種的塊狀依次進行混交。樹木的混交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獲得多種木材原料,而且還能夠調節樹種之間的平衡性,增強林種的穩定性,實現樹種的速生豐產。但是混交造林要嚴格樹種的選擇,確保混交出來的樹種具有較好的抗病抗災能力,這樣質量才能過關。

3林業營林造林技術探討

1)整地技術。

造林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整地,它是營林造林的基礎。整地技術就是在造林前清除林地上的雜草或植被,翻墾土地的生產技術措施。造林整地可以通過帶狀整地、魚鱗坑整地、穴狀整地、高臺整地等方式開展。在山地緩坡、丘陵地區可以用帶狀整地的方式;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質山地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坡地營林造林可用魚鱗坑整地的方式;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帶可以運用穴狀整地的方式;而對于間歇性積水、輕度鹽堿地的平整則可以用高臺整地的方式。整地能夠使土壤變得松軟,增加含水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利于苗木根系的自然伸展,能夠保障造林施工的有序開展。

2)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是營林造林最核心的一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是樹種選擇總的原則。樹種的選擇適當與否關系到造林工作的成敗,關系到林木的成活率,因此要慎重選擇。在選擇樹種時可以從適地適樹適種源這方面考慮,意思就是看看所選的樹種能否適應造林地的自然條件。有的樹種喜歡濕熱的環境,適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長,適合在南方地區種植,比如樟樹,它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耐寒性不強,耐水濕,不耐干旱,適合在南方生長。而有的樹種抗旱能力比較強,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西北干旱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這種樹種,例如胡楊,它木質纖細,樹葉闊大,耐旱耐澇耐鹽堿,生命頑強,能夠適應干旱的環境,它就比較適合在干旱的沙漠中種植生長。當然,如果不確定該地區到底該種植什么樣的樹種,最好就選擇適應性強、抗性好的鄉土樹種。樹種選擇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各種條件,比如氣候環境因素、土壤環境、樹種對光照的需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優良樹種,確保選好、選對樹種。

3)移植補栽。

不是所有種植的樹木都能存活,樹苗有一定的成活率。因此,營林造林工作結束后,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檢查,看看樹木有沒有不長或者死苗的現象,如果有,要及時移植補栽。造林結束后,要及時給樹木澆水灌溉,為樹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若遇到大雨天,要及時做好苗木的保護工作,保證存活率。在移植補栽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一般苗木所帶的吸收根越多,成活的幾率越大,因此要盡量保護吸收根,在運送的過程中也要盡可能保護土球的完整。此外,要把握好樹苗移植補栽的時間,一般秋季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移栽最合適。地區不同、環境不同,移栽的時間也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后期養護。

營林造林過程中,整地技術是基礎,樹種選擇是核心,后期養護是關鍵。樹木不僅要種好,而且要管理好,林木的養護可以通過適當澆水、施肥、對樹葉進行修剪、自然災害的預防、病蟲害的防治等方式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養護工作的重點,小樹苗的抵抗能力比較差,極容易感染病蟲害,需要采取更多的保護措施。噴藥法是防治林木害蟲最常用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極易造成環境污染,且對一些頑固性害蟲的防治效果不佳。防治害蟲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樹干涂白法,就是將栽種完的樹木局部涂白,這樣能夠防止害蟲在樹干上產卵,并防止日灼。其次還可以用農藥埋施法,在樹木的根部挖坑、打孔,放入農藥,根部將農藥輸送到樹木的各個部分,害蟲吸取后中毒而亡。這種方法比較直接,且藥效持久,不受溫度、降水的影響,效果較好。

4結語

營造技術論文范文第2篇

甜櫻桃素有“春果第一枝”之稱,具有耐寒、適應性強、效益高等特點,果實色澤艷麗,味美甘甜,上市早,經濟價值高,被列為早中珍品。阿壩州于1987年從大連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始引進試驗,1990年起先后在適宜區建立了甜櫻桃生產示范園,取得了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為全州果樹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園地選擇

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背風向陽、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壤

土或輕粘土建園。并做好園地規劃,建設好排灌系統、路道和防護林。

2品種選擇

阿壩州地處西南高海拔地區,選用品種應遵循早結果、豐產、大果、風味好、抗病性強的原則,在“早”字上下功夫,適當搭配中、晚熟品種。充分利用立體氣候明顯的特點,在不同的海拔地區建成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甜櫻桃栽培帶。主栽品種以紅燈為主,搭配美早、拉賓斯等品種,授粉品種為巨紅、早大果和意大利早紅。

3定植

在定植前,按株行距挖定植穴,規格為直徑80cm、深80cm的圓柱體,將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放,每穴備充分腐熟有機肥40~60kg,磷肥1~2kg,同表土混勻后,填入穴中至穴80%處,再填心土至地平,泡透水沉實,備用。3月初定植,將沉積好的定植穴覆土至地平,選擇直徑0.7cm以上、苗高80cm以上、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芽眼飽滿的一年生優質苗,按品種捆扎,用3~5°Bé石硫合劑浸泡10~12min消毒,再在清水中浸泡12h左右,讓其充分吸水,解開嫁接膜,按挖穴、展根、扶正、踏緊方法拉線定植。定植宜淺,埋土與苗木根系原土痕相齊為宜。以苗木為圓心,做1m直徑的窩圈,灌足定根水。3d后松土保墑、復壘窩圈,有條件的進行地膜覆蓋。

4土肥水管理

4.1土壤管理

甜櫻桃是淺根性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cm深的土層中。從定植的第一年開始,通過擴穴改土、中耕除草、果園覆蓋等方式改良土壤。擴穴改土時間為每年的9~10月,在株間開挖壕溝進行擴穴,一層基肥,一層土壤;每年中耕除草2次,夏季6~7月割草壓青,增加土壤水分和有機質,秋季9~10月全園鏟除雜草,結合秋施基肥和深翻擴穴埋入底層。

4.2合理施肥

4.2.1基肥。定植后的第二、第三年,9~10月份,結合深翻擴穴,增施有機肥,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2.5~60t/hm2,果樹專用肥600kg/hm2。4a以后,施有機肥75~90t/hm2,果樹專用肥750~1125kg/hm2。

4.2.2追肥。每年進行2次。第一次在發芽前,以氮肥為主,株施尿素0.5~1kg;第二次在采果后,以磷、鉀肥為主,株施磷酸二氫鉀0.5~1kg。葉面噴肥全年共4~5次,發芽前噴0.3%尿素+0.3%硼砂液,花前、花后各噴1次0.3%尿素,果實成熟期和采果后各噴1次0.3%磷酸二氫鉀,可有效提高座果率,增加產量。

4.3水分管理

甜櫻桃根系分布淺,對水分狀況反應敏感,既不抗旱,又不耐澇。我州甜櫻桃園處于干旱半干旱區,結合施肥,1a需要灌水5次,著重是抓好萌芽前和硬核期、采果前和封凍前灌水。

5整形修剪

樹形采用自由紡錘形,樹高3~3.5m,干高50~60cm,主枝15~20個,開張角度80°左右,交錯排列,定植后留80cm定干,剪口下第二、第三個芽去掉,對整形帶內的其他芽進行了目傷,促發分枝。當年冬剪時剪口下第一個枝剪留60cm作為中心干,在整形帶內選擇3~4個方向適宜的枝作為主枝,其余枝條重堆或者去除。在櫻桃萌芽前,對主枝延長頭中部以下的芽進行目傷。秋后對所有大枝進行拉枝,將基角開到80°。第二年春,在中心干留60cm左右剪截,秋天繼續拉枝,培養主枝,將下部主枝及上面拉平的枝條甩放,待新梢長到20cm時留15cm摘心,

促使其轉化為中果枝;第三年的修剪方法與第二年基本相同。注意去除過密枝,及時對新梢進行摘心,以促生分枝或促進花芽形成;第四年以后,主要做好摘心和對角度不好的主枝拉枝,可在花期噴施2次15%的多效唑200倍液,以控制旺長,促進花芽形成。

6花果管理

(1)人工授粉或花期放蜂。在鈴鐺期采取花粉,在盛花初期人工授粉或花期放蜂。

(2)疏花疏果。在開花前或初花期疏除細弱枝上的花蕾及花束狀果枝上的弱質花、畸形花,每個花束狀短果枝留2~3個花序;于4月中下旬生理落果后,疏除小果、畸形果及光線照不到的內膛果和下垂果,一般1個花束狀果枝留2~4個果

即可,最多4~5個。

7病蟲害防治

初秋在櫻桃樹干、主枝上綁草把誘集梨小食心蟲越冬幼蟲、梨網蝽越冬成蟲及梨蝽象產卵,秋末解除草把燒掉;將枯枝、病枝、落果落葉集中于園外燒掉,并鏟除果園四周的雜草,集中埋入地下,可消滅多種越冬病蟲源。萌芽前噴5°Bé石硫合劑或300倍果樹康防治干腐病和腐爛病;花前噴施40%氧化樂果800倍液防治桃瘤蚜,并可兼治大灰象甲等多種害蟲;3月下旬至5月中旬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防治蠐螬(老母蟲)等地下害蟲;6月中旬噴施12%甲氰菊酯(滅掃利)乳油2500倍液,防治遷飛到艾草上的有翅胎生雌桃瘤蚜;6月底、7月中旬各噴施1次天王星乳油藥液2000倍,防治刺蛾類和舟形毛蟲等;7~8月噴1∶1.5∶200的波爾多液、大生等藥劑,交替使用,防治葉片和枝干病害。

摘要:通過園地選擇、品種選擇、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介紹,為甜櫻桃早果豐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持,從而指導果農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營造技術論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ization significantly,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enterprise surviving. The paper analyze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al effect on techniqu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gave a prospect of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關鍵詞: 信息化;技術創新;對策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1-0019-02

0 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生存力,進而加速發展的關鍵。作為人類發展的三大資源之一的信息已成為當今信息時代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更是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資源。因此,要提升制造業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新力就必須加強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鑒于此,關于企業信息化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的研究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Song M(2005年)等人從計算機輔助的通訊技術的角度、站在企業的層次上分析了信息技術對技術創新的影響[1]。Song M(2007年)等人對在新產品開發中影響知識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在新產品開發中信息技術對知識的產生存在較大的日益增加的影響[2]。李時椿(2007年)等人認為在知識創造、傳播和使用機制方面,信息化將更有利于制造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3]。祝明偉[4](2008年)等人認為信息技術能力對研發合作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同時信息技術能力通過信息共享間接地對研發合作產生影響。張金標[5](2004年)以制造業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為主線,分析了PLM對產品創新的作用。[6](2003年)發現在CAD/CAM/CAE/PDM(C3P)集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化開發,使汽車的新產品開發周期從20世紀80年代的48個月,縮短到目前的24個月,并正在向12個月的目標進軍。

1 存在的問題

目前,學者們研究比較多的領域包括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內涵、要素、階段模型、規劃、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度與評價等方面。關于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如下一些不足。

1.1 研究內容尚未集成 當前研究大多從信息技術、業務流程、戰略、經營管理、基礎設施、信息安全、信息化主體、組織結構、運行機制、企業文化等某個或某些方面對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影響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闡述,這種研究的碎片化現象的結果是研究僅僅關注信息化的某個或某些方面,缺乏整體的、系統的及相關的考慮,往往顧此失彼,失于片面。

1.2 研究角度尚未集成 國內外多數研究側重于分析信息技術及信息技術能力、應用軟件、信息化人員等技術因素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而忽略了企業文化、業務流程、組織結構、決策、管理體制,以及決策者、管理者素質等非技術因素的作用,缺少從這些角度的綜合與集成研究。

1.3 研究層次不全面 以往的研究較多地關注企業層次,忽略了行業環境、宏觀環境及社會服務體系等。

1.4 理論研究缺乏深度 盡管眾多學者都認識到了企業信息化對技術創新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對此方面的研究還未達到相應的深度,并未形成系統深入的認識,還沒有揭示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規律和特點。在為數不多的研究信息化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文獻中,大部分研究成果還停留在認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徑上,僅僅指出了制造業企業信息化與技術創新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未能進一步地探究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影響技術創新能力內在機理及作用路徑,理論研究缺乏深度也導致了難以對政府和企業的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

1.5 實證研究不完整 國外學者能夠在調研數據或案例基礎上對實際問題展開深層次的分析:一方面,經常圍繞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和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大量的調研活動并應用結構方程模型等先進的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以揭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與技術創新在統計上的相關性;另一方面,結合典型案例,分析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影響技術創新的內在過程。同國外相比,國內學者所用的數據較少,數據處理方法落后,同時也缺少典型案例的支持,其研究結論不足以讓人信服,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有待于實踐的檢驗。

2 解決問題的對策

2.1 研究內容集成化 針對研究內容碎片化現象,未來的研究應綜合信息化的技術要素和組織要素,統籌考慮上下關系、內外關系、軟件與硬件關系,兼顧業務流程、經營管理、戰略決策各個環節,以使研究內容呈現出集成化趨勢。

營造技術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圖書館;特藏資源;建設;建議

隨著高校圖書館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藏書服務已難以滿足高校師生教學和研究的需要,特藏資源建設逐漸成為各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重點[1]。特藏資源通常是指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2],即根據本校的辦學、專業、地區等特點以及主要讀者群的需求特色,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地區或行業優勢的館藏資源體系。特藏資源建設可為讀者提供特色服務并提高圖書館的影響力,因此,建設特藏資源對圖書館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信息網絡化的環境下,特藏資源的數字化將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呈現出巨大的作用。

華南理工大學是以工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以后簡稱為“我館”)伴隨1952年11月學校的組建而成立,隨學校的更名、拆分和重組幾度更名,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更久遠的中山大學工學院、嶺南大學工學院等圖書館。由于具有較長的歷史沉淀,學校圖書館逐漸形成了以收藏化工、輕工、食品、材料、機械、電子、建筑等工科類圖書館藏為特色,同時兼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管理及少量文科類等圖書資源[3]。本文將介紹我館特藏資源的建設及利用等情況。

1 我館特藏資源的建設

我館很早就重視特藏資源的建設,1988年即建有特藏室,分類整理和收集校內外學者捐贈的特色書籍和保護古籍文獻。目前的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1 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資源

收藏了1980年以來我校研究生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論文的紙質版本,同時置于校本部和大學城分館中;還收藏了2003年以后上述論文的電子版本,可在我館的電子閱覽室全文下載,以方便讀者使用。

1.2 古文獻資源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明仲營造法式》、《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清式營造則例》、《天賴閣舊藏宋人畫冊》、《石鼓文疏記》、《中華民國新地圖》、《越器圖錄》、《易縣清西》、《園治》、《金陵古跡圖考》、《萬有文庫》等。這些珍貴文獻部分置于特藏室的展柜中,以便鑒賞和利用。大學城分館藏有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周易經傳集解》、《大易通解》、《武經總要》、《釋文紀》等文獻。

1.3 館藏書章資源

收藏超過50多枚,如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藏書、廣東化工學院圖書館藏書、中大圖書、暨大圖書、廣州師范專科學校圖書館藏、南昌市圖書館贈、湖北圖書館贈閱、龍慶忠藏書等書章。部分書章經過整理后專設展示欄置于特藏室供讀者欣賞。

1.4 特色捐獻資源

主要有我校建筑學龍慶忠教授捐贈的以建筑歷史與理論為特色的圖書文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佑啟的捐書;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長譚元亨教授的捐書等。這些捐獻文獻具有歷史、學術、科研、教學等特色價值。

1.5 網上特色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館從20世紀末開始對部分特色資源有計劃地進行了數字化建庫工作,同時參與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導航庫和專題特色資源庫、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的輕工技術圖書數字化、廣州地區高校圖書館聯盟的中外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等特色資源的建設。目前,建成了數十個數據庫與學科服務平臺,如華南理工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服務系統、土木工程與管理專題資源庫、管理案例全文庫、期刊評價與投稿指南以及機械與汽車、輕工與食品、化學與化工、土木與交通等學科的服務平臺。

2 提高特藏資源使用率的措施

我館的主頁上專門列有學位論文和特色資源等欄目。圖書館通過主頁呈現出其收藏特色,而特藏資源是吸引讀者的亮點。對于特藏資源,可在特藏室查閱,亦可在電子閱覽室或網絡上查閱和下載,方便讀者使用和共享。

在每年的新教工入職崗前培訓和新生入學時,圖書館配合學校進行介紹,使新教工和學生很快了解我館館藏特色和本校師生的學術研究現狀。研究生或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或設計時,通過查閱本校特色資源,很容易了解本專業和本課題的研究進展;在論文撰寫階段,通過查閱博碩士論文數據庫或期刊評價與投稿等特色資源,了解論文寫作的要求與規范。在接待各參觀團體時,除介紹一般館藏資源外,側重介紹網絡特色資源和參觀特藏室,把特藏資源作為我館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3 豐富特藏資源的建議

目前我館的特藏資源還不夠豐富,利用率亦不夠高,有待于進一步開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3.1 收藏本科生的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及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文獻資料

因為本科生是學校的主要部分,收藏這些資源,便于學生尋找相關資料,有利于規范本科教學和激發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

3.2 收藏本校教師編寫出版的教材、教學參考書、專著及重要的設計作品等資料

這類文獻讀者較多,分類整理和收藏有利于師生們充分利用這類資源,同時提升學校的影響力。

3.3 收藏本校師生發表的高水平論文資源

如收藏SCI、EI、ISTP以及在國內高水平雜志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的題目。由于學校科研處已委托圖書館進行這類資源的檢索,每年專門印刷一本有關此方面的資料,圖書館應注意收藏,在此基礎上可以專門收集在公認的著名雜志上發表的少數論文。

3.4 收藏工業設計和建筑設計等特色文獻資料

工業和建筑設計是我校許多師生研究的內容,這些資料的收集有利于提升師生的設計水平。

3.5 豐富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善本或名畫等

可通過鼓勵師生和校友捐贈及購買等方式增加這些方面的資料,增加我館的文化內涵。

3.6 特藏資源的完全網絡化

資源網絡化可方便師生隨時隨地充分利用學校的特藏資源,提高其使用率。

總之,通過我館員工、學校師生及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斷完善,我館特藏資源將變得越來越豐富,成為廣大讀者欣賞、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金以明.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6):93-97.

營造技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圖書館館員 讀者 詞頻統計 文本分析 問卷調查

[分類號]G250

1 背景與意義

阮岡納贊(Rang Nathan)于1931年提出了圖書館學五定律:“書是為了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省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其中有3條提到讀者。劉國鈞先生認為:“圖書館事業有五項組成要素:圖書、讀者、領導和干部、建筑與設備、工作方法”。讀者在其中作為一個獨立的要素被提出來。程煥文教授曾提出:“用戶永遠都是正確的”。雖然頗受爭議,但仍然有其深遠的內涵。由此來看,讀者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使用者,是整個圖書館體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之一。作為圖書館館員,應該與讀者保持最為密切的關系。但這種關系目前是一種怎樣的狀況?是否已經與讀者逐漸疏遠?

劉虹從構建館員與讀者之間的和諧角度論述了館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從服務、管理及制度3個方面來構建讀者和館員間的和諧關系。伍曉軍基于館員的視角,從服務、理念及方式上論述了如何加強館員與讀者之間的聯系。高惠娟提出圖書館要與讀者建立緊密的聯系,必須要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保護讀者的合法權益,及時化解與讀者之間的矛盾。總體看來,先前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定性的方式來對館員和讀者關系作出慨括或改善,并未對讀者與館員的關系進行相關的描述和揭示,大部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偏重定性的總結,沒有量化的分析,無法深入揭示館員與讀者關系的現狀。為了能夠更為直觀地呈現出這種現狀,本文采用詞頻統計、問卷調查及文本分析等實證方法,對目前國內圖書館館員與讀者關系的現狀進行深入揭示和分析,得出結論:國內圖書館館員與讀者的聯系逐漸弱化,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建議。

2 方法與思路

2.1 方法

詞頻統計是基于定性分析的量化研究方法,它將用語言表示而非數量表示的文獻轉換為用數量表示的資料,并將分析的結果用統計數字描述。文本分析是一種客觀、系統、定量地描述文字內容的研究方法。與此同時本文還運用了問卷調查的相關方法。

2.2 數據獲取

詞頻統計的數據樣本取自2006―2010年間被CNKI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19種核心期刊所刊載的論文29 373篇,去除會議紀要、新聞通訊、講話、通知、目錄等內容后,得到有效的學術論文29 245篇,以“篇名=讀者OR篇名=用戶和摘要=讀者OR摘要=用戶”為檢索式分別進行檢索,共得到記錄1 141條;本文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其中高校圖書館館員200份,讀者2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386份;公共圖書館館員200份,讀者2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377份;文本分析的數據取自2006―2010年間CNKI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的3 000篇人文社科類及3 000篇理工農醫類博士論文的致謝文本。

2.3 思路

首先,通過對各年度圖書館學情報學核心期刊刊載相關讀者研究論文的篇數及其占論文總數的比例和讀者研究相關論文關鍵詞頻次占總的關鍵詞頻次的比例總結出圖書館界從業人員對讀者研究的重視程度;其次,根據對高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的館員和讀者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分別描述出兩種不同視角下館員和讀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再次,通過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致謝文本進行分析和統計,根據致謝提及館員學位論文的篇數與學位論文總篇數的百分比勾勒出學術精英們對圖書館館員的依賴和重視程度。

最后,綜合上述3個方面的分析結果,大體概括出圖書館館員與讀者之間關系的現狀。

3 結果分析

3.1 詞頻統計

從各年度讀者研究論文篇數及其占論文總篇數的比例來看(見表1),近5年內讀者研究的學術成果相對匱乏,大約每100篇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中僅有3―4篇論文研究與讀者相關的問題,并且各年度所發表的論文篇數及其占總的論文篇數基本上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多數維持在4%左右。

再結合各年度讀者研究論文關鍵詞頻次占總關鍵詞頻次的比例及排名來看(見表2),近5年內讀者研究的相關主題處于整個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的邊緣地帶,大約每100個研究主題中,僅有不到1個主題在研究與讀者相關的內容,并且在各年度的頻次排名中大都處于50名以后。

由此看來,近5年內國內圖書館界從業人員對讀者研究的相關主題不夠重視,使得讀者研究相關主題的進展相對于其他研究主題和整個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領域來看都顯得有些滯后,幾乎每年都停滯在同一個水平點上,沒有在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領域中形成研究的重點或熱點。

3.2 問卷調查

從館員與讀者關系的現狀問卷調查結果統計(館員部分)來看(見表3),絕大多數館員不會記錄讀者的聯系方式并主動聯系讀者,與此同時讀者也不會主動聯系館員;多數館員缺乏預見讀者潛在需求的能力,在指導讀者利用本館資源時,雖然公共圖書館館員的表現優于高校圖書館,但遠遠不夠(僅有36%的館員);大部分館員不會與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這方面公共圖書館優于高校圖書館),在參與讀者互動的活動上,絕大多數圖書館館員顯得不夠積極;在被詢問到自己是否受到讀者重視時,絕大多數館員顯然覺得自己已經被讀者所淡忘。

從館員與讀者關系的現狀問卷調查結果統計(讀者部分)還可以看出(見表4),公共圖書館的讀者似乎比高校圖書館的讀者更加依賴館員,但總體依賴程度顯得很低;大多數讀者缺乏與館員面對面交流的經驗,只有為數不多公共圖書館的讀者(13%)有跟館員面對面交流的情況;絕大部分讀者不會主動記錄館員的聯系方式并持續地跟館員保持聯系,不過少部分讀者偶爾會參加圖書館為他們舉辦的讀者與圖書館互動活動;大多數讀者都表示在自己的映象中沒有記憶深刻的圖書館員,并且認為僅憑圖書館的電子指南或自動咨詢服務甚至是單單依靠自己所具備的相關能力就能夠順利完成對圖書館資源的使用;幾乎一半的讀者認為自己與圖書館館員逐漸疏遠,在這方面,高校圖書館的情況似乎比公共圖書館的形勢更為嚴峻些。

由此看來,讀者與館員幾乎沒有太多的交互空間,并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形成對館員的認同感,圖書館館員普遍沒有意識到需要加強與讀者的聯系,同時也沒能在讀者身上找到應有的歸屬感,但卻能感受到自己已經被讀者所忽略。總體來看,國內圖書館館員與讀

者的關系日漸疏遠,相互之間的重視和依賴程度逐漸弱化,與讀者保持密切聯系這一傳統理念已經逐漸從圖書館館員的職業視野中消失。相比之下,高校圖書館的情況比公共圖書館更為普遍。

3.3 文本分析

從各年度學位論文致謝部分文本分析統計結果來看(見表5),過去五年中,無論是人文社科類還是理工農醫類的學位論文,學術精英們大約每1000人中只有6個人意識到對圖書館員的認同(5年合計0.060%),其他科研人員如實驗室相關工作人員等得到認同的程度雖然也不高(21.60%),但是與圖書館館員比起來,可以看出他們至少得到了少部分的學術精英的認同,而圖書館館員并沒有獲得同等的重視,至少他們認為不需要在圖書館館員的幫助下就能完成相應的學術研究。

由此看來,學術精英們已經不再需要圖書館館員提供幫助,即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曾經得到過圖書館員的幫助,也不會反映在自己的論文致謝中。總之,在他們回顧自己的科研歷程時,很難回想起圖書館館員的身影。如果學術精英們意識不到圖書館館員的存在,那么是否可以推測圖書館館員也已經逐漸淡出了一般學者們的視野呢?

3.4 結論

圖書館讀者、用戶的地位已經被諸如元數據、數據庫以及數字圖書館之類的東西大大排擠,換言之,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研究的焦點似乎已經從以人和服務為導向轉變為以數據和技術為導向。圖書館從業人員們基本上很少撰寫讀者或用戶方面的論文,而與之相關的期刊雜志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選題的文章上。圖書館對讀者的一切已不再那么關心,而讀者也無法意識到館員的存在,逐漸與館員疏遠,大部分讀者已經開始自行訪問數據庫、自助借書。學術精英們同樣已經意識不到圖書館館員的存在,普通學者是否也會漸漸遺忘圖書館館員呢?我們現在還無法判斷,但是答案應該離我們不遠了。

杰西?謝拉(Jesse Shera)于1972年提出:“自動化將會使圖書館員擺脫非專業工作的束縛,因而能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聯接用戶群體、決定如何最大限度滿足其需求的關鍵性的專業活動””l。在希望方面謝拉是正確的,但在結果方面他卻錯了。事實上,與之相反的情形出現了,技術本身已經成為目的,并且使得圖書館員一天天疏遠讀者而不是貼近讀者。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國內圖書館館員與讀者的聯系逐漸弱化,圖書館館員已經不再受到讀者的重視,而圖書館館員也在逐漸疏遠讀者。

4 建議

針對國內圖書館館員與讀者關系的現狀,現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圖書館學情報學相關科研管理部門應該對讀者研究方面的科研項目和學術成果給予重視,圖書館學情報學相關的期刊雜志也應該對讀者研究相關論文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導,從而鼓勵和引導廣大圖書館從業人員重視讀者研究,最終為讀者研究營造出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和科研創作空間。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育應該把重心放在資源、技術與讀者的平衡點上,而不是單一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的延伸和數據的典藏、保存及創建上,應該關注這些數據和技術的使用過程,即究竟是誰在使用這些數據和技術,它們又是如何被使用的。只有這樣,我們的專業教育才能培養出有效平衡讀者、技術和資源的圖書館專業人才。

?圖書館館員的職業化過程應該始終堅定不移地以讀者和服務為導向,充分重視與讀者的交流與聯系,在了解和信任讀者的基礎上構建聯系讀者和資源的服務能力,在關注技術和設備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他們與讀者之間的適應性和兼容性。只有這樣,我們的職業技能才能被讀者所信賴和認同,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建議科研學術管理部門在寫作規范或考量標準中增加對致謝的要求,如其中要包含對學術論文寫作提供幫助的圖書館館員的感謝,從而為學者們和圖書館館員的交流提供一座橋梁。當然,要切實讓學者們對圖書館館員表示感謝,其前提是圖書館館員必須加強與學者們的溝通,真真切切地給予學者們相應的幫助,成為他們科研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參考文獻:

[1]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夏云,王先林,鄭挺,等譯.北京:書 目文獻出版社,1988:2.

[2]劉國鈞.圖書館學要旨.上海:中華書局,19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织金县| 宁晋县| 洪江市| 武隆县| 涞源县| 桐柏县| 城固县| 云和县| 库车县| 灌云县| 城口县| 哈密市| 阳城县| 平度市| 合江县| 麦盖提县| 偃师市| 大理市| 巴林右旗| 济源市| 麟游县| 时尚| 武义县| 罗平县| 衡水市| 双城市| 龙南县| 江门市| 乡城县| 八宿县| 长顺县| 新源县| 德钦县| 渝北区| 宣威市| 阳江市| 始兴县| 洛阳市| 武安市|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