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品安全檢驗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范文第1篇

俗話常說 “人是鐵,飯是鋼”,說明了人必須要吃飯的同時,也表明食物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正式基于這種重要性,人類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才一直沒有停頓過對于我們所食用的各種食物進行研究,包括了對食物的種類、營養以及產出數量等等項目的探討。在這些科學技術中,包括了能夠同時增加產能和提升作物各種抗災抗蟲特性的基因工程技術成果——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即轉基因食品。

從專業角度來講,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某種能夠產生預期結果的外源基因導入目標生物的方式,或者通過做分子重組的方式改變目標生物的基因特性,由此得到的生物為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對轉基因生物進行生產加工得到的人類可食用的產品,即為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

食品安全管理是指政府及相關食品管理部門,為了保障食品市場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通過立法和有關技術手段,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原材料的采購,食品生產、流通、銷售及食品消費等過程進行協調及整合的活動過程口。

二、國內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比較

基于我們人類對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可能存在潛在的危險性還未為可知,所以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監管顯得必要和慎重。從轉基因食品的原材料在農田里進行播種、栽培到原材料的采購和銷售流通,再到工廠生產中工人的安全性保障,以及消費及售后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確保是安全的。由此,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監管是非常冗雜的,為保障轉基因食品鏈的每一環都是安全的,就要求管理體制和措施都適應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要求。

(一)國外典型國家和地區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

1.美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

美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對歐盟國家較為開放,其監管原則與非轉基因食品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1)安全監管部門。在美國是由美國環保局、農業部、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國立衛生研究院以及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對轉基因食品產品進行管理。

(2)涉及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2001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頒布《轉基因食品知情權法案》。根據該法案的規定,從植物內提取成分與動物結合而成的轉基因食品,生產開發商必須在產品進入經營銷售的120天之前準備好相關資料,向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提出申請,以確認該產品與相應的傳統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F在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對轉基因食品和其它產品的監管還是一樣的,如若轉基因產品能夠在過敏原、新成分、營養成分和毒性等常規的檢驗項目中合格就準入進行生產和銷售環節,但是要求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強制性標注,以示與非轉基因產品進行區別。

2.歐盟地區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

1998年,英國的Arpad Pusztai教授在實驗中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存在隱藏的損害風險之后,成員國的大多數公民對轉基因食品就非常憂心甚至抵制。因此歐盟成了世界上對轉基因食品的監控最為嚴厲的地區,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嚴格并易于操作執行的監控體系。

(1)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則。在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則上,歐盟秉持嚴格的審批原則,沒有通過成員國和歐盟雙重審查的轉基因食品都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其中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審查囊括了涉及轉基因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這也就成為了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監管的獨特模式和特點所在。

(2)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2002年1月《有關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管理條例》是歐盟對于轉基因食品監管的標志性法律。在該《條例》中規定了轉基因食品強制要求貼標簽,以及各種轉基因食品貼標簽的操作規范,貼標簽的作用除了明示消費者以外,還體現了歐盟對于轉基因食品監管的另一制度——可追蹤召回制度,標簽中具體表明了制品的成分、組成、轉基因生物的含量以及每一環節的生產商。2003年又頒布《轉基因食品及飼料條例》和《轉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標識辦法以及含轉基因生物物質的食品及飼料產品的追溯性條例》。

(二)我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現狀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規定了多項管理辦法。2000年以前,我國就對轉基因食品進行了監管,分別為:1990年國家衛生部的《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方法》;1993年12月24日,國家科技部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以及1996年7月農業部頒布的《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這些規定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管理搭建了基本框架,而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是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下文簡稱《條例》)。此后為明確實務中的具體操作問題,農業部相繼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這些法規在明確具體監管部門及其職責的同時,也確立了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際聯席管理會議制度。2002年4月衛生部公布《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了在我國也實行轉基因食品標簽制度;2006年,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從主體適格上確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從業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

三、中國現行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轉基因食品雖在我國擁有廣闊的運用和市場前景,在監管上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受傳統食品安全監管弊端的影響,在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相關的法律條規

從前文我國監管現狀可以看出,除了《條例》是由國務院頒布的之外,其它大部分食品法規都是由部委制定的,并無權威的立法機構通過的法案,法律效力不強。另外,由于該《條例》在立法上存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之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對于正常開展轉基因產品的國際貿易是十分不利的。

(二)轉基因成分的標準量與國際上通行的不符

需要明確一點的是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是與非,轉基因食品能夠構成威脅的前提也是在超過了食品和營養標準通常認為,每單位物質中含有的異已物質含量對人體的有害性是可以忽略的,則可認為是安全的,對于轉基因食品也不例外。而我國現行的監管制度中卻沒有 類似的最低比例規定。

(三)相關部門缺乏統一的檢測標準和具體規范

除了對轉基因食品含量沒有明確標準之外,各單位依據的檢驗基準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可行規范,導致每個部門對同一產品有各自的檢驗結論。采用不同的的檢測方法會有截然不同的檢測結果與結論,因此,從轉基因產品監管的規范性和專業性角度來看,不但需要設定基準檢測值,還必須確定具體的法定檢測方法,只有這樣,相關檢測部門作出的轉基因成分的檢測結論才具有可信度。

四、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監管對策

轉基因食品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作用下人類對生物技術和食品的選擇?;谌祟悓τ谵D基因食品本身的了解并沒有達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生物科技還有很多位置領域需要我們去探索,所以我們無法真正對其潛在的安全性進行評價和保證。為了盡可能的做到在享受轉基因食品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好處的同時,能兼顧到環境保護和消費者的健康,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向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從而使轉基因生物工程給我們創造更大的利益。

學習和借鑒國外轉基因食品監管方面的優秀經驗,對于我國建立和健全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轉基因產業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建立食品安全風險測試制度,實行可追蹤召回制度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的機構,另外,從事后救濟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仿效歐盟嚴格標識制度,只有嚴格表明轉基因食品每個環節的經手方,使轉基因生產鏈透明化,才能在風險出現以后及時救濟,也更利于對于各個環節的監管。

(二)加強監督管理和風險評估

當前,我國的轉基因技術方法比較先進,但是安全保障技術措施還比較落后,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有待加強,因此,應加強和加快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和風險評估,建立快速、準確而經濟的檢測體系,從而實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更加公開、透明。

(三)加大違法處罰力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嚴格執行轉基因的各項法律法規,對于違反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必須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并且根據情節和影響的輕重處以適當的罰款,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保證轉基因食品的正常生產和流通,并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參考文獻:

霍飛,江國虹,常改.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現狀及安全性評價.中國公共衛生.2013(9).

李書國,陳輝,莊玉亭.基因工程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糧食與油脂.201l(2).

余月書,楊益眾,印毅,等.Bt棉花對棉鈴蟲幼蟲選擇性行為的影響.昆蟲知識.2013 (5).

Hillers Virginia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in national plants of action fornutrition.Food Control,2007(1).

Ford Runge,Lee Ann Jackson.Labeling,trade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10(2).

楊洋.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現狀及其安全管理.食品工業科技.2004(6).

邱彩紅,柳鵬程,馮中朝.中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生態經濟.2006(7).

王玉秋.錢茜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發展現狀及安全管理.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6).

勵建榮,鄧剛,楊新輝.轉基因食品的優點和安全.食品工業科技.2010(4).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范文第2篇

關鍵詞:加強食品檢驗檢測 建設意見

一、充分認識健全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重要意義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是食品生產經營和食品執法監管的重要技術支撐,在準確識別判斷食品質量、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初步形成了“市縣兩級覆蓋、職能部門監管、專業機構實施”的食品安全公共檢驗檢測體系;市政府從2007年起將食品安全動態監測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安排200多萬元專項經費,對市區重點領域的食品安全加強動態檢測;各監管部門積極開展各類針對性的專項監測,指導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強內部自檢工作,全市食品安全形勢總體比較平穩。

二、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統籌協調管理

針對目前食品安全分環節監管和分部門執法的實際,各級政府要依法履行對本行政區域內食品安全監管的領導、組織和協調責任,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統籌管理,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完善食品檢測綜合網絡,促進食品安全檢測資源和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共用,提高食品安全綜合監管效能。

(一)明確監管部門及公共檢驗機構職責分工。農業部門及其所屬的檢驗機構負責種植養殖環節的農產品、畜禽產品,流通和消費環節源于農業的初級農產品、未經生產加工的畜(禽)產品,以及除生產環節外的米、面、生鮮乳類產品的監測檢驗。海洋與漁業部門及其所屬的檢驗機構負責養殖、流通和消費環節的水產品及水發制品的監測檢驗。質監部門及其所屬的檢驗機構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測檢驗。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檢驗機構負責保健食品的監測檢驗。衛生部門及其所屬的檢驗機構負責流通和消費領域其他食品的綜合監測檢驗。工商部門負責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相應的檢驗業務工作委托各公共檢驗機構實施。檢驗檢疫部門及其所屬的檢測機構負責進出口食品監測檢驗。

(二)健全食品安全監測協調機制和信息網絡。建立食品安全監測檢驗協調會議制度,由綜合監管部門牽頭、各職能監管部門和公共檢驗機構參加,及時會商協調食品安全監測檢驗中的業務工作。各職能監管部門既要按照法定職責和上級要求,指導督促所屬機構做好分工范圍內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也要接受綜合監管部門和食安辦的統籌協調,加強關聯部門之間的銜接配合,確保各項檢驗檢測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避免多頭檢測、重復檢測,節約行政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務效能。建設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綜合管理網絡,由綜合監管部門負責、各職能監管部門和公共檢驗機構配合,依托政府電子政務系統,開發專用管理軟件,形成行政監管部門和公共檢驗機構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的業務平臺。通過健全會商制度、完善管理網絡,統籌協調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的使用管理,有序推進食品安全監測檢驗工作的組織實施。

三、注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綜合能力建設

每個部門要積極適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趨勢和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現有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的基礎上,按照整體規劃、科學配置、共建共享、完善體系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大投入,不斷強化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綜合能力建設。

(一)重點加強食品安全公共檢測能力建設。突出政府舉辦的公共檢驗機構在食品安全監測檢驗中的主導作用,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不斷加大有效投入,著力提高公共檢測的能力和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監管需求。繼續整合現有資源,進一步調整歸并功能重疊的檢驗機構,優化重組檢測力量,逐步形成以一家綜合機構為主、若干家專業機構為輔、市縣兩級機構分工協作的公共檢測體系??茖W配置新增資源,結合本地食品生產經營的特點和食品安全監管的需要,重點加強專業實驗室和公共實驗室建設,注重緊缺、特需、先進、高效的儀器設施和執法一線快速檢測設備的配備。充分發揮地方和條線兩個積極性,多渠道籌措、爭取建設資金,加強儀器、設施配置的協調管理,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二)嚴格規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自檢工作。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在保證食品安全上的主體責任,堅持從源頭抓起,督促指導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農副業生產基地以及大中型批發市場、城鄉集貿市場、超市等經營單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自檢機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注重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推動行業企業自律。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部門和職能監管部門要逐步將企業自檢情況納入食品安全信息平臺統一管理,對發現的食品安全隱患,要迅速督促落實補救措施。

(三)積極鼓勵社會機構參與食品安全監測。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實驗室和經國家認證的商業性檢測機構在人才、設備和技術上的優勢,密切與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聯系和合作。對公共檢驗機構無力完成的檢測任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擇優選擇本地區或其他地區有認證資質和能力的檢測機構實施。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渠道,對社會檢驗機構檢測發現的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問題,要依法及時通報并落實相應管理措施。

四、完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升食品安全科學監管水平,是新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為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實保障,確保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完善、有效運行。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把健全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按照對本地區食品安全負總責的要求,定期聽取情況匯報,研究落實推進措施,及時解決突出問題。各級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部門和食安辦要加強統籌指導,精心組織實施這項工作;各職能監管部門和公共檢驗機構要密切配合,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支持,共同推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范文第3篇

關鍵詞:加強;食品檢驗;檢測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仍存在不夠健全、檢測機構數量不足、地域分布不盡合理、檢測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所以,建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的相關制度建設勢在必行。

一、食品安全現狀

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由生產加工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檢驗機構接受委托檢驗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構成。我國食品行業發展很不均衡,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整體素質處于較低水平,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式企業數量眾多,不具備保證產品質量的必要條件。有相當一批企業不具備發放生產許可證中規定的環境條件、生產設備及檢測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食用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加入世貿后面臨的新形勢,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蔬菜中的農藥、泡發食品中的甲醛、豬肉中的瘦肉精、牛肉中的激素、雞肉中的抗生素、海產品中的重金屬和激素等以及環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相當嚴重。中國近年來發生了許多食品安全事件,諸如蘇丹紅事件、啤酒甲醛風波、PVC事件、韓國泡菜寄生蟲污染、大頭娃娃事件、震驚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廣大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后十年是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發展的黃金時機,必須圍繞全面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中心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實現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建設目標。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比接軌程度不夠,從而影響到國內標準在國際上的可信度。二是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水平不高,我國食品檢測技術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檢測方法不夠完善。三是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重復設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嚴重影響了我國檢驗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四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在中國雖然已經開始受到重視,但是由于我國在風險評估,尤其是食品毒理學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起步比國外晚,工作開展得不夠全面。因此亟待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二、食品安全檢測現狀

檢測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是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須對食品安全中的各類樣品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監測。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已將食品安全檢測列為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發展重點。目前在食品安全檢驗部門通常采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以及PCR、氨基酸測序儀等大型儀器來完成食品檢驗中化學源性項目的檢測任務。這些食品現代儀器檢測技術是食品質量安全重要的檢測手段,應該加大力度開展檢測方法研究,繼續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樣,傳統食品現代儀器檢測技術存在儀器價格昂貴、操作技術要求高、樣品前處理與分析時間長、對儀器的使用環境要求高,通常都在專業實驗室內使用,難以用于需對現場采集的樣品進行實時快速監控的場合。食品安全檢測具有樣品數量大、檢測種類多的特點,樣品的分析測試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迫切需要一類操作簡單、能夠對多個樣品進行快速檢測的技術,以滿足大量樣品快速分析的需求。

三、加強食品安全檢測能力的建議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各地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仍存在體系不夠健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應有效整合食品檢驗檢測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業務重疊,做到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加快食品檢驗檢測技術研究,研制檢測所需要的消耗品,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構建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網絡,減少重復檢驗檢測,保證檢驗檢測的科學性、公正性、權威性;加緊構建各部門間檢測信息溝通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互聯互通,為有效監管提供有力支持。具體還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在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中,各地要加強檢測體系建設??梢砸缘厥袨橹行?,秉著“不建則已,一建既全面又先進”的原則,整合各部門檢驗檢測資源,從提高檢測水平、增強監管實效出發,理順檢測監管機制。如此,能發揮檢驗檢測效力的模式,建立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加強對機構建設的投入,改善環境設施,增添檢測設備,完善檢測項目,擴大檢測范圍提高檢驗檢測技術水平,提高食品檢驗檢測率,可以建立起體系健全、布局合理、手段完備、技術水平滿足需要的檢驗檢測網絡。食品檢測機構規章制度是保證食品檢測機構管理科學、規范、有序的必要基礎,是食品檢測機構完成各項工作的保證。食品檢測機構或其所在組織必須是一個能夠承擔法律責任的實體。檢測報告和檢測活動,除了滿足客戶要求外,還必須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食品檢驗檢測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專業人員素質。人才是加強食品檢驗檢測能力的核心和人員素質原動力,只有不斷加強人才隊伍減少,提高專業人員綜合素質,才能適應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形勢的不斷變化。在公開、公正、競爭、擇優的原則下,通過公開招考,招錄優秀人才。要有計劃開展業務骨干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并確保培訓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使培訓工作有質、有量。積極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努力培養學科帶頭人、業務骨干和專業能手,使檢驗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逐年提高檢測的廣度和密度,重視檢測結果,逐年提高檢測的廣度和密度。

3.以食品安全可靠為終極目標,增強檢測頻率,擴大檢測項目、批次和覆蓋面,提高抽檢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進行食品專項安全評價性抽驗,加強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消費預警和趨勢預報工作;針對易發生質量問題的品種、質量信譽度較差的企業,進行目標明確的監督抽檢。食品的檢測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引導群眾安全消費。同時根據檢驗數據,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客觀、公正分析,形成食品安全狀況報告,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魏毅麟;做好基層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08年12期

2.張月麟;進一步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年08期

3.鄭燕燕;康麗榕;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J];科技風;2010年01期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范文第4篇

關鍵詞:食品檢驗檢測 加強 現狀

前言: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監測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國家進出口食品貿易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多頭化、檢測體系的不完善、檢測標準的混亂已嚴重制約了食品安全監管效力的發揮。

1.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現狀

(1)食品檢驗檢測制度不夠完善

當前, 由于政府承擔了制定檢驗監管食品質量的職能多,部門分頭管理,從而導致檢驗監管缺位, 陷入了監管定位模糊的困境。目前, 我國涉及到食品安全監管的政府部門有農業、衛生、食品、質量監督、工商、環保等多個部門, 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信息交流, 協調聯動性不強, 出現問題時相互推諉, 形成了一種大家都監管,但大家都管不好的情況。

(2)食品檢測的方法不如意

就食品監管來說,對食品的控制監測可謂說是貫穿了從播種收獲到制成食品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很嚴格且有效的,但并不是相當完善,因為國家對于食品監測體系相關方面的投入有限。在實際的檢測工作中,傳統式、突擊式以及運動式的抽查比較普遍,這也致使監管監測工作不能達到全程化、日?;约跋到y化,最終難以杜絕有害食品在生產銷售領域的流通。而且食品檢測方式存在差異性,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標準,使各個地區食品監測出現疏漏,使食品安全存在潛在危害。

(3)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差強人意

目前由于受到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的限制,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例如蘇丹紅、三氯氰胺等事件,不僅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更嚴重挑戰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水平。特別是一些地區資源匱乏,相關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的建設仍然比較滯后,基層綜合性的食品檢測機構十分缺乏, 食品監管的重點大都放在了放在最終產品的出廠監督環節,而對相關產品的過程控制不夠重視。只在最后出廠時有大型企業進行最后的監測,單絲這種檢測效果力度可以說是微小的,會出現嚴重失誤的。

具體來說,目前我國食品檢測技術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多殘留檢測方法較少、快速檢測方法開發利用率低下、檢測技術手段單一、待檢測樣品檢測前處理方法落后、檢測方法不適用于現代食品安全生產標準、檢測項目不完善等等,嚴重降低了我國食品檢測技術的準確性和實效性,造成食品檢測方面不到位。

(4)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力量薄弱

目前出現了兩極分化嚴重。省級、地市級檢測機構設施先進,技術能力強,檢測效率和水平較高,而縣級檢測機構設備老化,專業人才匱乏,直接導致開展的檢測項目少,范圍窄,檢測水平低,檢測的結果只能作為參考數據,缺乏法定性和權威性。有的檢驗檢測機構人員較少,相關經費不足, 嚴重制約了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監管的范圍與技術方法的推廣雖然, 我國對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缺乏對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檢測技術。如食品的農藥殘留分析技術方法的推廣難以滿足目前食品質量安全的技術需求。一些縣級及其以下檢驗監管部門無能力購置必要的檢測儀器和設施, 使檢驗監管工作流于形式, 檢測能力差、檢驗周期過長、檢驗檢測不準的情況時有發生。

(5)重視程度不夠。

檢驗檢測工作的強度較大,一個樣品的檢驗檢測流程比較長,前期準備工作比較繁雜。管理部門對檢驗檢測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就不能真正認識到檢驗檢測工作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這樣容易打消檢驗人員的工作熱情,致使人浮于事,不利于檢驗檢測工作的開展和進一步發展。

(6)檢測機構對于檢測方式,結果選取不同

由于國家法律對于食品檢測結果的認定沒有統一的標準,致使各地區對食品安全的認定有了不同的選取而導致對食品安全的認定結構出現差異性,部委認定和行業主觀認定并存,重復的而檢測認定給檢測實驗室帶來了負擔,不利于認定工作的開展,而且為“有心人士”創造了條件,成為食品安全又一隱患。

2.如何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

(1)增加檢測投入

提高檢測水平和能力的關鍵在于加大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投入,完善設施建設,引進專業人才,特別是注重加大對縣一級的基層檢驗檢測機構的投入,改善基層檢測機構的各項硬件和軟件設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2)改善對食品的檢驗檢測

由于食品的檢測方法存在不合理,所以我們須加強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改革,從傳統式的抽查,突擊查,運動查這種閉路式的檢查方式改革為現在開放式、競爭式、并且對責任負責式的檢測市場進行重點投入。逐步消除行業壟斷和壁壘現象,加快民營性質的食品檢測機構的力量注入,將食品檢測工作引入到規范的市場競爭模式當中。

民營性質的食品檢測機構的存在,不僅可以為食品安全檢測工作設立有力的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屏障,更可以為我國政府的食品檢測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準確性和實效性的提高,有競爭就有發展,民營與國營共存的經營模式將會使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進入另一個。

(3)提高檢驗技術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我檢驗檢測對從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基礎力量,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高度重視,加強企業自身食品安全檢驗室建設;積極培訓企業員工,提高人員素質,通過一系列措施,確保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儲運等各個環節不出差錯,盡最大可能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無論是源頭管理、市場準入、產品

抽檢等都要有相應的檢驗技術。當前,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對質檢機構的檢驗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戰, 對質檢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下的食品質量檢驗工作, 質檢機構一

方面要加強硬件建設, 不斷充實新的檢驗設備、先進的檢驗手段, 另一方面還要配備高素質的專業檢驗人員, 為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監督尋找到最直接的保障。

(4)統一檢驗標準

我們知道,由于檢驗認定標準的不統一,使監測環節出現紕漏,造成檢測室和檢測人員的雙重壓力,因此健全檢驗標準迫不及待。我們可以結合我國食品行業監測體系的特點,借鑒國際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加強食品檢驗檢測先進技術、方法、標準的研究。積極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檢測技術。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資質認定,明確準入條件、法則等。除法律明文規定外,不再將檢驗檢測機構的資產性質、部門隸屬關系等作為檢驗檢測市場準入的前提條件。建立國家級的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管理制度,開展食品檢驗檢測能力驗證活動。

(5)檢測資源和檢測信息共享

在有效控制和合理解決檢測機構重復建設的同時,國家應加緊構建國務院各部門間檢測信息溝通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互聯互通。其

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整合當前各部門的檢測信息和資源數據庫,形成國家統一的、全面的食品檢測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并通過對信息的電子化、網絡化加工,實現檢測活動的電子監管,再輔以科學合理的信息機制,可保證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遞和共享。

結語

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之多,讓我們看到,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步步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順應經濟發展,順應市場要求,最大限度地健全中國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把好百姓生活的第一關。

參考文獻

食品安全檢驗制度范文第5篇

【關鍵詞】食品質量安全的現狀;措施;食品質量安全監管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每個人要生存、生活下去,就離不開食品。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國消費者的“心頭大患”,事關消費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對公共健康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之一。因此,重視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面對嚴峻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政府組建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并出臺了《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然而這未扭轉食品安全管理混亂的局面,從2008年“三鹿奶粉”爆發,到“地溝油”“蘇丹紅”“塑化劑”“鎘大米”“毒膠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牽動著國人神經,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1 當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現狀

隨著我國工農業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城市產生的大量廢氣、廢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大量滲入到土壤中,從而導致土壤中含毒量、金屬量超標,嚴重影響了食品質量安全。另外,在食品種植、養殖的過程中的不合乎安全標準的人為行為也增加了食品質量安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食源性中毒問題

由于在食源性會引起大量腸炎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已經成為了導致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食品污染問題

在種植、養殖過程中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催長素等,尤其是國家明文規定禁止使用的農藥,這是影響人民身體健康的潛在因素。

1.3 食品加工未嚴格按照標準工藝要求操作

現在許多企業都超量使用添加劑,甚至超范圍非法添加引起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如用違禁“工業鹽”腌制的四川彭州泡菜,添加化工原料“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陳醋,鬧得談紅色變的“蘇丹紅事件”,“毒豆芽”等。另外新技術、新工藝帶來了新的食品質量問題,如轉基因。

1.4 食品流通環節的問題

目前,對食品的倉儲、儲運、貨柜達標問題都是食品質量安全的薄弱環節,導致許多保鮮、保質的產品在流通環節中變成腐敗變質的食品。

1.5 違法生產經營的問題

在生產經營中大量使用劣質原料加工、添加非食品原料、在食品中投毒等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嚴重導致食品質量安全,切實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

2 導致食品質量安全的因素

2.1 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制度有待完善

主要體現在,首先相關技術部門的職能混亂,責任分工不明確,有重復監管和漏管。其次就是缺乏相應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制度。

2.2 食品質量檢驗標準不統一

我國目前用于質量檢驗的標準琳瑯滿目,其中國家標準里面又分強制性標準和非強制性標準,除此之外又有各行業制定的行業標準,同時又有各級相關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標準。而且這些標準中,很多標準存在過時不適用的情況,而且各標準也有內容出入之處。因此給質量檢驗帶來麻煩。

2.3 政府執法不力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更為深層次是因為政府在食品質量安全市場的監管規則、職能范圍不完善。如現行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滯后、食品質量安全出現多部門同時監控導致監管不力的混亂與脫節、食品質量安全執法過程中缺乏制度化、執法處罰力度不強、容易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抓源頭來控制,直接導致食品質量安全下降,難以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3 改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相關應對措施

3.1 完善食品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監管

增強食品質量安全的全面預防能力,完善全過程的監管方法,建立預警系統、可追溯系統、檢測系統、應急系統,推動食品質量安全準入制、食品質量安全認證制度、食品召回制以及食品質量安全數據庫采用口。

3.2 不斷強化監督審查和證后巡查以不斷提高監管成效

我國設立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機制,旨在從源頭對食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規范,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因而作為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人員,為確保工作成效,必須對企業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頒發進行監督審查并不斷強化,并審查責任考核制和責任追究制切實落到實處,尤其對于發證審查存在的違規行為堅決嚴肅處理,以提高發證的科學合理性。在此基礎上,還應做好證后巡查工作并不斷強化。切實從源頭減少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3.3 建立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系統

1)食品質量安全檢驗體系作為開展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工作開展的強力支撐與重要技術保障,對于緩解當前食品市場層出不窮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體系的建立,應做到嚴格把握技術關;明確任務,強化應對措施;加強對于檢驗機制與檢驗技術的創新;針對食品質量安全檢驗人員,建立起完善的目標責任制度。2)針對檢驗工作的重點、難點進行重點控制。首先,對重點產品進行重點檢驗,其次,對重點食品生產企業進行重點監控。再次,對食品生產的重點環節進行嚴格控制。3)注重食品質檢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按照相關法律與上級部門的要求,制定嚴格的檢驗操作制度。同時應加強對于質檢人員專業操作技能的定期培訓,并努力提高其食品質量安全責任意識。培訓結束后,還應根據培訓結果,進行嚴格的考核,并采取相應的獎罰措施來增強檢驗員的工作積極性。

3.4 加強風險評估,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制度并落到實處

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必須進行風險評估。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制度已成為風險評估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所以作為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人員,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實做好市場經營食品的風險評估工作,從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可能帶來的風險;二是根據風險系數的高低確立監管順利,并加強風險比較,把監管重點主要集中在風險系數大和極易導致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的視頻上,并結合實際針對性的減少風險性較低食品檢查和監督的頻次,提升監督檢測的科學合理性和高效性,將有限的監管資源利用到最大化;三是加強風險的監控與評價,對風險評級與實踐措施的高效性進行定期的檢查,并結合實際需要,可對風險管理系統實行全面審查, 以始終確保食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處于高位運行狀態;四是加強與相關部門和機構的溝通和交流,聯合起來一道建立系統完善、暢通高效的監測信息網絡,以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全面、最準確的公共衛生事件情報,從而啟動相應的應急方法和處理措施,將其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已達到最大化、最有效的監管食品質量安全的目的。

3.5 加大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

1)大力開展食品打假活動。根據本地的實際切實將監督抽查工作落到實處,再對抽查的企業和產品的覆蓋面進一步拓寬,加大抽查力度和頻次,對于發現的重大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必須及時上報,對于那些不法企業加大曝光、懲戒、復查力度,并責令其限期進行整頓,確保其為自己的違規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2)不斷完善投訴和舉報渠道與制度。投訴和舉報是查處食品企業違法違規的重要信息來源渠道,因為為了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效率,為廣大人民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就必須對投訴和舉報渠道與制度進行完善。通過不斷拓展渠道和完善制度,來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將造假者的可恥行為公諸天下,尤其是利用現達的網絡媒體和傳統的電視臺、電臺、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的輿論和監督力量,將打假成果及時出來,對造假的企業或個人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引導全社會關注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使其樹立良好的消費意識。與此同時,還應設立相應的舉報專線,對于接到的舉報和投訴電話應及時有效的處理,并加大跟蹤和回訪力度,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對獎勵、保密等制度措施進行不斷的完善,且深入社區開展食品質量鑒定技能與知識宣傳講座,使廣大人民群眾具備最基本的辨別能力和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識。

3.6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

食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的建立能夠針對全國性的食品安全狀況,做出積極的反應并快速預警。同時還能有效加強對于食品流通以及生產加工等環節的監控,通過該系統的建立,能夠實現對于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控制以及早處理。

【參考文獻】

[1]高云峰.發達國家和地區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研究及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啟示[J].飼料博覽,2013(8):60-63.

[2]劉北辰.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概覽[J].中國包裝,2012(3):52-53.

[3]趙歡,王文華,李劍,等.綠色食品生產中施肥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J].現代化農業,2013,410(9):13-14.

[4]張孛媛.淺談食品標準化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6):152-152.

[5]唐翠芳,陳堅.淺談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J].商品與質量,2013(3):313-313.

[6]張維民.淺析食品質量安全[J].商品與質量,2013(4):152-152.

[7]吳晶.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意義[J].中國化工貿易,2013(5):241-241.

[8]毛厚瓊.食品質量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商品與質量,2013(3):327-327.

[9]蔡璽鳳.食品質量監督體系的完善對策探析[J].商品與質量,2013(5):65-65.

[10]羅善昭.食品質量與安全性控制技術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3(8):308-308.

[11]李博.談食品質量安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商品與質量,2013(2):310-310.

[12]劉乾凝,徐紅梅,史亞軍,等.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及研究方向[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2):166-169.

[13]劉秋霞.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及食品檢測的發展趨勢[J].科技傳播,2011(16):65-65.

[14]韓薇薇,王殿華.中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成本理論研究[J].學術交流,2013, 232(7):111-1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鹤山市| 璧山县| 永昌县| 德阳市| 嘉义市| 鹤庆县| 屯昌县| 南皮县| 临洮县| 绥芬河市| 大连市| 迁西县| 平昌县| 大石桥市| 保山市| 迁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旌德县| 商南县| 宜阳县| 澄城县| 红桥区| 金湖县| 监利县| 麟游县| 岳普湖县| 东乌珠穆沁旗| 淮安市| 沙坪坝区| 新竹县| 拉萨市| 富源县| 沈丘县| 磐安县| 化州市| 仙居县| 祥云县| 缙云县| 舟山市| 南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