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家庭環境調查

家庭環境調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庭環境調查

家庭環境調查范文第1篇

(新疆伊犁州婦幼保健院兒保中心新疆伊寧835000)【摘要】目的:調查本地區不同家庭養育方式與學齡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關系。方法:用感覺統合診斷量表、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自制兒童生長發育調查表對2272名學齡兒童進行心理行為問題調查。結果: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59.37%,其中輕度失調32.04%、重度失調27.33%,男童失調發生率(61.30%)高于女童(57.10%) P>0.05,學習能力不足發生率最高(59.24%);城市重度失調發生率高于農村。結果表明:感覺統合失調與矛盾性、獨立性呈正相關,與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觀、組織性、控制性呈負相關。結論: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現狀易成為成人心理障礙的潛在因素,應引起重視,家庭環境、教養方式至關重要,及早干預,可減少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從而保證兒童的全面發展。【關鍵詞】感覺統合失調;家庭環境因素;學齡兒童【基金項目】伊犁州科技局課題資助項目(YZ201001023)【中國分類號】R1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054-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of children. Methods: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2272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Diagnostic Surv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and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m.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SID was 59.37%, among which mild was 32.04%, serious was 27.33%. The incidence rate of SID in 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P>0.05.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went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59.24%).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isorders in urban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corresponds to contradictoriness and independence; whil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ffec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knowledge, amusement, morality,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Conclusions:Children's SID is liable to become potential factor ofpsychological disorder. Theref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amily environment, upbringing styles. Only are these intervened early can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of children be decreased, which is a guarantee of children's all-around development.【Key words】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family environment; children of school age感覺統合能力影響兒童的身心發育已逐漸被認識[1 ],學齡期兒童感覺統合失調(Sense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SID)是以前庭平衡、觸覺防御及空間認知以及學習能力障礙為表現影響身心健康。該缺陷造成兒童學習困難、行為障礙和情緒問題往往是兒童心理門診的常見癥。本調查通過問卷方式對本地區6~10歲學齡兒童感覺統合能力及家庭環境因素調查分析,以探討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科學育兒及尋找有效干預措施提供依據。1 對象和方法1.1 研究對象:整體隨機抽樣的原則選擇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農村小學各3所(漢族、維族、哈族學校各1所),在小學一至三年級(6~10歲)學生發放漢文、維文、哈文問卷共2750份,收回問卷2699份,剔除資料不全者,回收有效問卷2272份,有效回收率82.6%,其中農村1333份、城市939份,漢文768份、維文908份、哈文596份,男生1230人、女生1042人,男:女=1.18:1。1.2 研究方法:(1)感覺統合能力評定 選用臺灣鄭信雄編制并經北京醫科大學修訂的兒童感覺統合評定量表[2-3],由家長(父母親)充分理解后共同填寫,4項標準分中每項

表1 男女兒童各項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發生率比較(男= 1230、女= 1042;例,%)2.3 不同年齡組感覺統合失調發生情況 6歲組為55.93% (66/118),7歲組為60.66% (293/483),8歲組為58.27% (391/671),9歲組為59.75% (291/487),10歲組為60.04% (308/513),各年齡組失調發生率無差異性,χ2 =1.232,P =0.267。2.4 城鄉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發生情況比較 農村兒童失調發生率59.86%(798/1333),其中輕度失調38.26%、重度失調21.60%;城市兒童失調發生率58.68%(551/939),其中輕度失調23.22%、重度失調35.46%。城市重度失調率明顯高于農村,差異具有顯著意義,χ2 =77.808,P =0.000,;城鄉兒童各項功能失調發生率,前庭功能失調城市低于農村,其余各項無差異性,詳見表2。表2 城市農村兒童各項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發生率比較(城市= 939、農村= 1333;例,%)2.5 不同民族感覺統合失調發生情況 漢、維、哈族失調發生率分別為:63.80%(490/768)、60.13%(546/908)、52.52%(313/596),差異具有顯著性,χ2 =19.062,P =0.001;不同民族輕、重度失調發生率詳見表3。表3 不同民族兒童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發生率比較(漢族=768、維族=908、哈族=596; 例%)2.6 感覺統合失調與家庭環境關系 感覺統合失調與矛盾性、獨立性呈正相關,與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觀、組織性、控制性呈負相關。2.7 感覺統合失調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職業的關系 接受高、中、初等教育的父親組其子女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分別是50.21%、62.13%、61.64%,χ2=32.253,P =0.000;母親組分別是51.08%、62.39%、60.00%,χ2 =37.384,P =0.000,差異均具有顯著性。職業為無業、干部、管理人員、個體、工人和農牧民的父親組其子女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分別是57.14%、46.94%、54.32%、61.55%、60.59%、64.41%,χ2 =52.984,P =0.000;母親組分別是58.00%、47.20%、61.81%、64.22%、63.30%、62.74%,χ2 =53.243,P =0.000,說明不同職業父母與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發生有密切關系。2.8 家庭教育方式與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關系 教育方式說服、放任、打罵,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分別為58.33%、62.65%、80.90%和26.04%、36.14%、49.44%,χ2 =31.310,P =0.000;父母雙方教育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分別為58.24%、72.27%和25.85%、44.70%,χ2 =30.846,P =0.000。2.9 兒童發育與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關系 會爬和不會爬兒童,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分別為59.68%、56.12%和27.41%、26.53%,χ2 =8.189,P =0.225;2歲內不尿床和2歲以上不尿床兒童,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分別為55.82%、65.04%和25.92%、29.71%,χ2 =16.273,P =0.000;不撒飯和撒飯兒童,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分別為57.17%、66.42%和24.45%、36.53%,χ2 =31.76,P =0.000。3 討論3.1 感覺統合失調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伊犁州6~10歲2272名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檢出率為59.37%,其中輕度失調占32.04%,重度失調占27.33%,均高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報道[4-6];各項感覺統合失調發生依次為前庭功能失調占2.82%、觸覺防御過度占0.66%、本體能力失調占6.47%、學習能力不足占59.24%。本研究顯示:前庭功能、觸覺防御、本體能力失調均低于國內報道,而學習能力不足明顯高于國內其他報道水平[7-8],且城市重度失調率高于農村,這可能與新疆兒童活動空間較大,能和大自然更廣泛接觸,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而學習能力不足,可能與家長對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早期認識不足以及教育方面的相對滯后有關。本次結果顯示,男女童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無差異性,這與國內其他報道不一致。3.2 影響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一般因素: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與兒童的年齡、族別有關。本次調查6~10歲組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分別為55.94%、60.66%、58.27%、59.756%、60.04%。結果顯示: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并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下降。據李旭東等[9 ]對310例兒童6年隨訪追蹤結果報道,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累積發生率33.16%,自愈率為48.13%,說明感覺統合失調問題會進行性加重,且自愈率低,有其他報道認為感覺統合失調與年齡相關,但并不隨年齡的增長而改善[10],本調查結果也與之相一致。另外,從不同民族來看,漢、維、哈族失調發生率和輕、重程度分別為:63.80%、60.13%、52.52%和35.55%、31.94%、27.68%和28.25%、28.19%、24.83%,均以漢族>維族>哈族,這可能與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底蘊有關。3.3 影響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家庭環境因素:本研究在排除了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后,篩選出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親密度、親子情感交流、矛盾性、獨立性、父母文化、娛樂性、家庭道德觀、組織性和控制性;研究結果發現感覺統合失調與矛盾性、獨立性呈正相關,與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觀、組織性、控制性呈負相關;說明家庭環境對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有顯著影響。父母身體狀況良好、性格隨和、愛好文學,其子女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低;父母身體狀況一般或體弱多病、性格急躁或固執、愛好麻將撲克和影視,其子女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高。一些研究顯示,家庭氛圍越融洽,暴力、爭吵、冷漠行為越少,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發展就越好[11]。提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越大,家庭成員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越多,越有利于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反之,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程度,家長對兒童的過分保護都將不同程度地削弱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因此這種教養方式無形中剝奪了子女許多學習的機會,減少了刺激的來源。本次研究和劉寶花等[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均發現過度保護易導致兒童感覺統合失調。3.4 影響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家庭養育方式 本研究顯示:教育方式打罵、放任和父母教育不一致性的兒童,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高于說服和教育一致性的兒童,這和王曉笳等[13]報道:家庭爭吵(不和睦),對孩子教育方式不良,打罵孩子,不善于說服教育,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危險大,相一致。嬰幼兒期會不會爬與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無明顯相關,但2歲以上還尿床和經常撒飯兒童,其失調發生率和重度失調率比2歲內不尿床和不撒飯兒童高;還與親子游戲、同齡人游戲、玩具數量的多少、活動空間的大小、與家長溝通時間的長短和對兒童未來的期望值呈負相關。對兒童需求滿足程度顯示:很少滿足、合理滿足、總是滿足兒童的失調率和重度失調率分別為66.67%、59.51%、54.76%和36.23%、26.83%、29.76%;說明欲望很少滿足的兒童其失調率高,并且容易發展為重度。父母長期的拒絕否認可使子女缺乏自信、無主見和創造性,使這些兒童因缺乏內驅力而不愿積極地投入到環境中,不愿嘗試學習新經驗,從而易導致感覺統合失調[14]。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①在學齡前期及小學低年級進行感覺統合失調的篩查,以能發現感覺統合失調兒童,并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進行感覺統合矯正訓練,改善感覺統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兒童的注意力和語言、閱讀能力,減少多動,提高學業成績[15];②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家庭、社會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等有密切相關。因此,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父母采取科學育兒的教育方法,學校和老師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兒童保健人員定期開展兒童感覺統合能力評估,將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早發現早糾正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結果為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工作者,教育部門、家長、社會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基礎資料,對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防治提出科學的依據。參考文獻[1]任桂英.兒童感覺統合與感覺統合失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4):186-187.[2]任桂英,王玉鳳,顧伯美,等.兒童感覺統合評定的測試報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145-147.[3]鄭信雄.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M].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1992 (第8版印刷).185-190.[4]黃悅勤,劉寶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區3~6歲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的現狀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1):44-46.[5]馬士薇,張鳳玲.上海市幼大班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調查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2,20(8):491-495.[6]單毓芬,李海浪,汪寧,等.南京市鼓樓區2539名學齡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調查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2,21(2):140-143.[7]郭建華,劉言訓,趙洪寧,等.8~12 歲市區學齡兒童感覺統合失調與不良行為及家庭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5):552-554.[8]姜峰,劉曉莉,李若玲,等.家庭環境對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5):212-214.[9]李旭東,黃悅勤,王玉鳳.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歷史隊列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1):43-44.[10]高燕勤,張秀英,程劍,等.儀征市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調查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5):573-574.[11]王芙蓉.家庭背景與幼兒感覺統合能力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3):170-172.[12]劉寶花,黃悅勤,王燕玲,等.幼兒感覺統合失調與父母教養方式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3):203-204.[13]王曉笳,胡珍玉,徐銀兒,等.6-12歲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及影響因素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4):251-252.[14]劉寶花,黃悅勤,王燕玲,等.幼兒感覺統合失調與父母養育方式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3):203-204.[15]黃悅勤,劉寶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區3~6歲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的現狀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1):44-46.作者簡介:林文玉(1972-),男,漢族,福建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兒童保健工作。

家庭環境調查范文第2篇

一、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語言環境現狀調查

1.父母外出務工形式、時間及監護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中,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占到了總打工人數的52%左右,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另一部分留守兒童是母親出去打工,占了67%左右,而父親出去打工的在33%左右。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約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出去打工,而從小就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占據留守兒童總數的63%左右,并且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照顧的,由祖父母照顧的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7%左右,并且有20%的留守兒童的父母都是出外打工超過兩年的。另外大約有12%的留守兒童是被姑媽、姨媽照顧。

2.監護人基本情況

留守兒童的父母出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祖父母照顧。根據數據統計可知,照顧留守兒童的長輩,其年齡在60歲以上的,占到監護人總數的17%左右;50歲以上的,占到了48%左右。監護人的年齡都偏大,而且由于地區原因,這些監護人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受教育水平在高中或是中專以下的占87%左右,其中小學文化水平的大約占36%,初中文化的大約占35%,而文盲占16%左右。而父母單獨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留守下來,其中父母一方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之下的,大約占65%,而大部分都是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因此,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這對留守兒童的語言環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3.家庭經濟狀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父母為了改變家里的經濟狀況外出打工而產生的,所以,大部分留守兒童家里的經濟情況并不是很好。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可知,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大約有97%是為了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有一部分則是為了讓孩子過上和城市孩子一樣的生活,這樣的家庭只占10%左右。剩余的86%的家庭,經過打工,每個家庭的月收入為3000~7000元,大約有46%的家庭會把每個月的收入寄回家中,以改善家里人的經濟狀況,寄回的金額一般在300元左右。而且留守兒童的家里適合學齡前兒童的讀物也很少,能夠擁有十本以上讀物的,僅僅占3%,能夠提供5~10本書的,大約18%,而提供1~5本書的則在51%,一本也不能提供的占28%左右。從這些調查結果可知,留守兒童的家庭語言環境情況十分糟糕,急需解決留守兒童家庭語言環境問題。

二、寄宿制幼兒園在促進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語言發展方面的積極意義

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教育問題,尤其是家庭語言環境的不良影響。因此消除家庭語言環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留守兒童寄宿在正規的幼兒園,接受正規教育,同時還可以保證留守兒童的安全,能夠促進留守兒童相互之間的交流,保證留守兒童不會受到其他孩童的欺負,讓留守兒童更幸福地度過童年,從減輕父母的遠離帶來的傷害。

家庭環境調查范文第3篇

研究中的理論假設主要采用了類型學的方法。在研究實踐中,我們采用了抽樣調查、上門訪問的方法,將本校所有學生分為優秀、一般、較差三等,然后按多階段分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了30個學生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答卷30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并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擬從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具體闡述。

一.所處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于個體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的另一重要意義在于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為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這些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于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家長態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較為輕視語文這一學科。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的父母認為相對于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其他主科來說語文較不重要。而重視程度越高其語文成績相對越高,重視程度越低其語文成績相對越差。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2.家庭藏書量掛鉤成績。語文成績都隨家庭藏書量的增加而上升,并達到差異非常顯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學習條件方面,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能在家中上網、父母均為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經常和家人溝通,以及每年有機會外出參觀游玩的學生,其語文學習水平相對較高,并達到差異非常顯著性水平。

4.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也是語文成績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調查表明,好的經濟條件并不會必然帶來好的成績,但差的經濟條件必然會影響子女的語文成績。我們黃金中學的學生很多來自農村家庭外出務工子女,家庭經濟條件差是少部分學生產生心理負擔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據的經濟條件往往使學生心理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這種自卑心同樣影響教學質量。

二.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學生到社會上的網吧去上網玩游戲危害極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學生寫作時錯別字連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學生拋棄字典,萬事問度娘成了很多學生的習慣。

三.對策分析

那么在學校里,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應對呢?

1.加強對語文學科重要性的宣傳工作,多和家長溝通,提高對課外閱讀的認識,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量。

2.加強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學生的自卑感。

3.加強學生管理,杜絕學生出入網吧現象。積極和家長共同做好對手機的管理。

4.大力發揮好學校圖書館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節語文課帶學生到圖書館看書借書,讓學生提高課外閱讀興趣,培養課外閱讀習慣,彌補現階段家庭藏書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內補校外,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目的。

家庭環境調查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同伴接納水平;家庭環境;幼兒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6017(2013)06-0010-06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的緣起

“同伴接納(Peer-acceptance)”是一種群體指向的單項結構,它反映的是群體成員對個體的態度――喜歡或不喜歡、接納或排斥。幼兒的同伴接納水平是幼兒在同伴群體中的社會地位及受歡迎程度的反映。一般說來,依據幼兒的同伴接納水平,可將幼兒劃分為五類:(1)受歡迎幼兒;(2)被拒絕幼兒;(3)受忽視幼兒;(4)有爭議幼兒;(5)普通幼兒。

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指的是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安排,諸如家庭經濟收入的安排、使用,家庭陳設的布置,家庭環境的美化等等;精神環境指的是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興趣愛好和追求等等。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是塑造幼兒健康人格的第一環境。裴斯泰洛齊曾指出母親對兒童進行教育比學校教師更恰當,還聲稱:“家庭生活必須被看成上帝為教育人類所提供的唯一的外部環境。”“真正教育的最基本的‘外在’源泉。”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發展是人與環境的復合函數”,即D=f(PE)。其中,D指Development(發展),P指People(人),E則指Environment(環境)。一方面,對于幼兒來說,由于其年齡尚小,還不會主動、自覺地去選擇周圍的生活環境,因此更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幼兒時期,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的時間最長,這兩個方面便成了對幼兒影響最直接并且最大的兩個小系統環境。從家庭方面來說,家庭教育具有保育、教育、養育三結合的特點,幼兒最初的生活經驗、行為習慣都要追溯到其教養者身上。日本學者詫摩武俊說:“不管你立足于什么理論,在嬰兒期到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的形成(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要素。”兒童良好的行為模式及心理發育的成熟需要一個穩定而有安全感的環境,依戀理論則認為,嬰兒與最初的撫養者之間會形成一種內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IWM)――對他們自己及他人的認知表征――用于解釋事件及形成關于人類關系特征的期望。因此,家庭成員的親密度、情感的表達、知識性等都可能會對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行為模式和交往技能、技巧的習得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幼兒的同伴接納水平。從幼兒園方面來說,幼兒入園之后,隨著社會活動范圍擴大,同伴交往(Peer interaction)也隨之增多,同伴群體又是幼兒所面對的一個新系統環境。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更多的是成人的控制,兒童服從;兒童尋求幫助,成人提供幫助;體現的是一種“權威――服從”的關系,雙方在心理和地位上存在不平等性,而在同伴的交往中,兒童彼此之間是平等互惠的。

幼兒的生活和觀念中往往孕含著以后發展的各種萌芽,包含著許多值得成人思考的東西。幼兒同伴接納性與其家庭環境的關系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兩者呈現的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復雜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筆者將幼兒同時置于家庭環境和同伴群體這兩個環境系統中,從家庭環境的各個方面來理解和分析幼兒的同伴接納水平。本研究主要是采用家庭環境量表和幼兒同伴測量法來考查家庭環境和幼兒同伴接納性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假設:家庭環境可能通過不同的層面,對幼兒的同伴接納水平產生影響。

(二)文獻綜述

1 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

社會測量技術(Sociometric Techniques)是對某具體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吸引或排斥程度的測量技術,由美國精神病專家莫雷諾(J.L.Moreno)于1934年所創。近年來,該方法被大量運用于兒童同伴關系的研究。

加拿大學者海梅爾(S.Hymel)曾對大量研究同伴關系的社會測量技術的有關研究文獻進行細致的查閱,發現大致有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分別為:(1)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同伴提名法是社會測量技術中最常用的一種,即根據某種人際關系標準,要求兒童提名幾個同伴,標準可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2)同伴評定法(Peer Rating):指讓兒童對同伴的被歡迎和被拒絕程度作出評定;(3)配對比較法(Pairing Comparion):指根據某種標準,向兒童一一呈現研究中所有可能的同伴配對,要求兒童對每個對子作比較與選擇。

2 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訪和觀察家庭互動的基本頻率的方法,研究了父母的寬容民主對幼兒社會化的作用,他發現:采用寬容教養方式的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高,幼兒在這種家庭中成長會形成愛憎分明的社會行為,如親社會的攻擊行為和領導行為,求知欲高、好奇心強并極具創造性,而限制和不寬容家庭中的幼兒則表現與此完全相反的特點。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觀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處于不同家庭環境中的限制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她認為:父母對幼兒的限制應分為“嚴格合理的限制”和“懲罰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種影響較大的父母教養方式,即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她的研究表明:權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寬容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專制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社會責任感。

在國內,桑標等人也做了大量關于兒童社會性與家庭教養方式的研究,其中包括家長的職業、對子女的態度、文化態度、行為模式等各個方面,發現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著很大的相關性。也有研究表明:老人撫養的兒童其社會適應性高于父母單獨撫養的兒童。

(三)研究意義

環境教育兒童,環境陶冶原理說明環境陶冶功能大小與兒童年齡呈反比。家庭是人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表現為復雜的社會化過程的開始。而后,幼兒進入幼兒園,初次向社會邁進,良好的同伴關系是促進幼兒積極情緒情感的形成、社會認知能力獲得、人格的健康發展等的催化劑。

關于同伴關系的研究,近年來獲得巨大發展,如社會測量技術、同伴選擇矩陣、社交關系圖(The Sociogram)等。同時,關于家庭環境的研究,無論從教育史的橫向還是縱向而言都有相當長的歷史。但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及其家庭環境關系的研究甚少,筆者尚未找到相關資料。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對隨機抽取的101名5歲~7歲幼兒同伴接納水平及其家庭環境關系的研究,找出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有顯著影響的家庭環境因素,提出一些相關的意見及建議,引起家長對優化家庭環境的重視,從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被試為隨機抽取的共106名幼兒,其中大班幼兒48名,中班幼兒58名,年齡為5歲~7歲之間,各年齡組男女比例大體相當。

家庭環境量表是以幼兒的父母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分別使用同伴接納測量法與家庭環境量表對被試及其家長進行調查。

1 同伴接納測量

采用提名法來估計幼兒在同伴中的受歡迎程度,其實施過程主要包括:利用訪談法讓幼兒看著班上的小朋友說出他們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小朋友。提名法最多可選12名,沒有最低的限額(可選可不選),每個幼兒都可獲得正提名和負提名,然后在班級內標準化。根據標準化后的“最喜歡”(LMz)和“最不喜歡”(LLz)得分來計算社會偏好(SP=LMz-LLz)和社會影響力(SI=LMz+LLz),其中,社會偏好指兒童被同伴喜歡的程度,而社會影響力指兒童被同伴注意的程度。根據表1,可以分為:受歡迎組幼兒21名;被拒絕組幼兒21名;被忽視組幼兒18名;有爭議組幼兒23名,普通組幼兒18名。

2 家庭環境量表

家庭環境的測量是采用美國心理學家Moss等編制,費立鵬等人于1991年修訂的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該問卷總共包括90個項目,可分成10個分量表。其中包括的10個方面有:(1)親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2)情感表達(Expressiveness),即鼓勵家庭成員公開活動,直接表達情感的程度;(3)矛盾性(Conflict),也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4)獨立性(Independence),即家庭成員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5)成功傾向(Achievement Orientation),是將一般性活動,如上學和工作變為成就性或競爭性活動的程度;(6)知識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的興趣大小;(7)娛樂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即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8)道德宗教觀(Moral-Religious Emphasis),即對倫理、宗教和價值觀的重視程度;(9)組織性(Organization),即安排家庭活動和責任時有明確的組織和結構的程度;(10)控制性(Control),即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測量結果是每個家庭在這10個方面都有一個得分(1分~10分之內),同時可以分為高、中、低三類。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建立了中國常模。

(三)施測過程

班級教師利用幼兒區域游戲時間,鼓勵幼兒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幼兒和最不喜歡的幼兒。利用同伴提名測量的信息在班級內進行班級標準化轉換,獲得對幼兒進行受歡迎組兒童、被拒絕組兒童、被忽視組兒童、有爭議組兒童、普通組兒童分類的可靠資料。

為了匹配幼兒與家長的問卷,在填寫時要求填寫孩子的姓名。該研究發出問卷106份,回收103份,其中數據完整的有效問卷共為101份,最終進行統計分析的有效樣本為101人。

(四)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統計。

三、幼兒同伴接納水平及其家庭環境關系的測查結果

如表2經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五種類型的幼兒(A:有爭議組;B:普通組;C:被忽視組;D:受歡迎組;E:被拒絕組;下同)在親密度、控制性上主效應極其顯著,在情感表達、知識性、道德宗教觀上主效應顯著。主效應顯著要進行兩兩比較的q檢驗(表3、表4、表5)。通過方差分析,各類幼兒在矛盾性、獨立性、成功傾向、娛樂性、組織性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由表3可以看出,在親密度上,被忽視組明顯低于有爭議組(q=0.63)和普通組(q=0.72),差異顯著;受歡迎組也明顯低于有爭議組(q=0.69)和普通組(q=0.79),差異顯著;其他組差異不顯著。從情感表達上看,僅受歡迎組幼兒顯著高于普通組(q=1.0),其他組差異不明顯。在矛盾性上,在被調查樣本中,各組之間并未發現有明顯差異。

根據表4可以得出,在獨立性、成功傾向上,被調查樣本中各組之間差異并不明顯。從知識性方面來看,被忽視組高于有爭議組(q=1.54)和普通組(q=1.50),差異顯著;其他組差異不顯著。

由表5分析可得,在道德宗教觀上,被拒絕組明顯高于普通組(q=1.06)和被忽視組(q=1.06),差異顯著;其他組差異不顯著。從控制性上看,有爭議組顯著低于普通組(q=1.25)和被忽視組(q=1.14),差異顯著;其他組差異不顯著。從娛樂性、組織性上來看,被調查樣本中各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四、幼兒同伴接納水平及其家庭環境關系的分析與探討

在該調查中,筆者發現各類型幼兒在家庭環境中的某些要素上存在顯著差異,如下即幼兒同伴接納水平與家庭環境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分析:

(一)親密度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的影響

在該調查中,受歡迎組和被忽視組在親密度得分顯著低于有爭議組和普通組。親密度得分較高,可能是由于父母過度保護、過度縱容,容易出現溺愛,養成幼兒任性、自私、偏激、脆弱、難合群的特征,因此多表現在普通組和有爭議組。親密度得分較低,多表現為兩種類型:受歡迎型和被忽視型。親密度低的家庭可能由于和父母的親密較少,缺乏安全感,就會導致幼兒消極、冷漠,使幼兒被群體忽視;親密度低,也可能是受歡迎型父母的“撤回愛護”。周宗奎認為,撤回愛護也是一種更隱蔽、更間接的愛的表達方式,多表現在受歡迎家庭中。父母跟幼兒的親密不僅僅是一種感性的東西,而且是一種較理性的情感的流露。

(二)情感表達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的影響

在該調查中,受歡迎組在情感表達上得分較高,并顯著高于普通組。人們常說:“父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幼兒更能感受到其父母的愛,進一步的親近父母、信賴父母;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有助于培養幼兒樂觀、自信的性格;更為重要的是,在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滿足了幼兒歸屬、愛和尊重的需要。從另一層面講,親子間的交流能促進親子關系,有助于民主和諧家庭的建立,有助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子女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并掌握了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習得一些親社會行為模式,從而促進其同伴關系的發展。

(三)知識性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的影響

知識性是指父母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的興趣大小。知識性得分高的家長往往文化層次較高。一般認為,家長的文化層次高,教育能力強,會選擇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效果也較好。但在該調查中,被忽視組幼兒家長的知識性顯著高于普通組、有爭議組,這與很多研究相反。可能是由于被試中被忽視組的父母文化層次雖然較高,但大多從事一些較疲勞的腦力工作。父母因為職業等方面的原因,沒有時間與幼兒多接觸、多交流,忽視了對幼兒的教育,使得幼兒不善于交往也不樂于交往。

(四)道德宗教觀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的影響

道德宗教觀是指父母對倫理、宗教和價值觀的重視程度。在調查中,也就是道德宗教觀得分越高,幼兒就越趨向于被拒絕型。中國傳統的道德宗教觀較強的家庭,有時便會傾向于父母合法權力擴大化,隱性的家長意識強調子女的服從。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傳統的倫理道德多為冰冷的道德律令,與幼兒的真實的生活相反。即使父母與其子女溝通也是命令式溝通,父母雖然可能十分嬌慣子女,也可能常常懲罰、羞辱子女。孩子自幼就從父母的表情中體會到什么是“住嘴”“不能”“不準”。這類家庭強調角色權威,常使用罰戒手段,家庭關系緊張,使幼兒在同伴中孤僻、被動、難合群。普通組和被忽視組得分顯著低于被拒絕組,由于家長道德宗教觀薄弱,沒有一個合理的道德標準來約束子女,其子女往往被父母所“同化”,是非觀念、道德標準較弱,在與同伴交往中不知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阻礙了幼兒同伴關系發展。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既是一筆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開展民主合作家庭教育的巨大障礙。

(五)控制性對幼兒同伴接納水平的影響

中國家庭的行為模式大多表現為規矩和控制,控制往往通過規矩來實現。傳統的父母十分看重“規矩”二字,并以此來作為評判孩子優劣的價值標準,家長較多地使用固定的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從控制性上看,有爭議組顯著低于普通組和被忽視組。普通組和被忽視組重視控制性,一方面使得孩子很懂“規矩”,另一方面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往往采用加壓、強迫的態度,強迫幼兒做不愿意做的事,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幼兒的感受,有礙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從而影響了幼兒的同伴關系。而在控制性偏少的家庭中,幼兒多傾向于有爭議組,這基于有的父母的思想認為孩子年幼無知,所以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因而覺得這一年齡階段的一切行為都不具有是非意義。此環境下的幼兒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但是非意識往往較弱,在交到一部分好朋友的同時也被部分幼兒所“拒絕”,趨向于有爭議型。所以,父母在引導孩子掌握一定的規矩的同時,約束、調教和引導應該是合理的,而不是限制和強求。

(六)幼兒同伴接納水平在矛盾性、獨立性、成功傾向、娛樂性和組織性上無顯著差異

在該研究中,筆者并未發現幼兒同伴接納水平在矛盾性、獨立性、成功傾向、娛樂性和組織性五方面上差異顯著。從矛盾性上來看,可能是被試樣本中各類型幼兒家庭本身就無明顯差異,也可能是由于社會期望效應促使幼兒家長不愿意暴露家庭中的一些問題;從獨立性上來看,一般認為獨立性得分較高的家庭,其子女獨立性也較強,并且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但在該研究中各類型幼兒家庭在獨立性上差異不顯著;從成功傾向上來看,可能是由于當前工作中競爭日益激烈,處在各崗位的家長大多認為工作、學習是一項競爭性活動,所以差異不顯著;在娛樂性上,從各類型幼兒家庭娛樂性的平均分(M)上來看,其得分都較低,說明被調查樣本中的家長對家庭娛樂性普遍存在著不容樂觀的態度;從組織性上來看,被調查樣本中各組均無顯著差異,在平均分(M)上得分也都較高,筆者認為是因為現在家庭中的家庭活動大多表現為:父母上班、幼兒在幼兒園,都有良好的結構和明確的組織性。

家庭環境調查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精神衛生;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B 84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 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CHEN Ding-wan*, HE Fan, LIU Bi -yao. *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31005 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 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problems. Meth ods A total of 1 070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questionnaired with SCL-90 and Family E nvironment Scale(FE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CL-90 and FES. Results Eachfactor of SCL-90was negatively relative to cohens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ive t o conflic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 tion with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 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hobic anxiety and expressiveness.Conclusi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 th is relative to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can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mily characteristics;Factor analy 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和行為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眾多因素 中,家庭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研究顯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因 素密切相關[1-2]。為揭示家庭環境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尋求合理有 效的家庭干預策略,降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筆者使用典型相關分析的方法探 索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特征的相關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某市小學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學校隨機抽取3 個班級, 共計21個班級1 070名學生。其中小學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 女生555人。

1.2 方法 家庭環境特征的評定使用家庭環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 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類型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3]。該量表含有10個 分量表,分別為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 觀、組織性和控制性。該問卷的中文版(簡稱FES-CV)由費立鵬等人經過3次修訂,有較好 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評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 表之一,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其他等10個癥狀因子[5]。

1.3 統計分析 數據整理和分析采用SAS 9.13統計軟件完成。

2 結果

2.1 SCL-90量表與家庭環境量表的典型相關分析 見表1。對SCL-90量表的 各因子與家庭環境量表的各因子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共可得到9對典型變量,其中前3組典型 變量相應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98 7,0.325 2和0.202 4。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這3組典型 變量解釋了總變異的86.58%。

2.2 各因子與前3個典型變量的標準化典型系數及相關系數 由表2,3可知 ,代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典型變量V1反映了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 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環境特征的典型變量W1則反映了親 密度、矛盾性和組織性3個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學生的敵對和偏執,W2反映了家 庭環境的知識性和娛樂性;V3反映了中小學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環境的情感表 達。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99,0.325和0.20 2。

3 討論

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的親密度、矛盾性、組織性、知識性、娛樂性和情感表達對中小學生的 心理健康狀況有較大的影響。家庭是人社會化的最早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因此家庭環境對 人的社會化過程及結果都具有深刻的影響作用。不良的家庭環境會阻礙和扭曲個體的正常社 會化的過程,是個體心理問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父母的矛盾沖突、家庭成員的關系緊張 等都會增加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概率。而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良又會給整個家庭 帶來很多的問題,反過來影響家庭環境的健康狀況,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根據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在3組典型變量中,以第一組的典型相關系數最高,而且家庭環 境的親密度、矛盾性、組織性3個因子與SCL-90的10個因子均有密切相關,其中矛盾性得分 與SCL-90的10個因子得分呈正相關。由此可見,對于家庭干預應從親密度、矛盾性和組織性 3個家庭環境特征入手,以此作為干預的重點。親密度反映家庭成員間互相關心、幫助、支 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員間公開表示憤怒或矛盾的程度,組織性反映家庭成員安排家 庭活動或承擔家庭責任中有無明確規定的程度。這幾個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員之間關系 的情況,包括緊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會支持對人們增進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個體的社會支持多數來源于家庭。由于年齡和時代的差異,中小學生與父母對 不同行為的認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觀念也格格不入,造成與父母關系的緊張,甚至引起矛 盾的激化和沖突。因此,這類家庭的中小學生得到的社會支持就相對較少,是造成心理問題 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預策略應該以改善家庭關系,尤其是中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為主,以 減少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 謝虹,艾憲淮,朱寶俊.家庭環境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行為醫學 科學,2001,10(5):478-450.

[2] 陳虹,姜吉吉,蘇林雁. 家庭環境與兒童少年行 為問題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155-156.

[3] REY JM,SINGH M,HUNG SF,et al.A global scale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9):817-822.

[4] 費立鵬,鄭延平,鄒定輝.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34-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茂名市| 当雄县| 龙海市| 马关县| 墨竹工卡县| 杨浦区| 德钦县| 鱼台县| 漳浦县| 铜梁县| 大兴区| 沙湾县| 临泉县| 广元市| 依兰县| 苍山县| 杂多县| 徐闻县| 洪湖市| 日土县| 奈曼旗| 永春县| 安仁县| 余庆县| 奎屯市| 金山区| 武乡县| 陈巴尔虎旗| 陵水| 石楼县| 江阴市| 儋州市| 美姑县| 安西县| 灵武市| 区。| 班戈县| 吉首市| 姜堰市|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