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保護的措施

生態保護的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保護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保護的措施

生態保護的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林業生態;生態保護;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S757.4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張惠(1974-),女,壯,恭城瑤族自治縣林業局,工程師

1林業生態功能及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林業生態功能分析

森林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空氣凈化站,它對防止水土資源的流失以及涵養水源、儲存水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能將大氣中一部分降水截留,降低雨水對土壤的沖刷及侵蝕,有效緩解水土流失的影響,實現保持水土的目的。林木的根系相對于其他的植物而言是相對發達的,樹木的根系根植于土壤之中,對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森林起著屏障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風沙對農田、村莊及城市的侵襲,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定的保障。森林能促進氣候的調節,降低工業廢氣對空氣的影響,大面積的森林能降低太陽的輻射,加大空氣濕度,同樣也能起到保溫作用,減小氣候溫差,改善水分循環和氣候條件,形成區域性的降水,樹木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凈化空氣,減輕污染。

1.2林業生態環境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初級階段,經濟制度不健全,主要是以資源型經濟為主要發展模式,資源的耗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也從另一方面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人口與土地、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一些城市的大氣污染成為環境問題中的主要方面,人們呼吸道疾病頻發,大氣污染形式日趨嚴峻;林地被占用使得我國的耕地面積銳減,作物產量也不斷減少,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嚴重影響到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建設對我國社會發展來說是一項基礎產業,惡劣的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說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生態林業建設對改善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1生態林業的功能及建設意義

林業對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調節氣候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生態林業建設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林業建設能為工農業的發展提供可循環利用的資源,有效的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能促進生態環境地和諧。傳統林業向現代化生態林業的轉型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同樣也是全球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林木的砍伐及生產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經濟效益,但長久的利用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生態林業建設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相協調的良性循環整體。新時期我國林業建設的發展目標是: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生態環境建設與國家民生相結合,合理的利用林業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化、有效應用。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林業建設能穩固生態經濟的平衡、多樣化發展,在和諧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林業生態化建設能為經濟發展模式創造有利條件,保護并完善森林資源不受破壞,建設平衡的生態系統,從根本上促進現代化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林業作為環境資源,能為社會提供可再生資源,為科技發展生態化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環境基礎,生態化已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生態林業建設還能有效的促進經濟結構的重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由以粗放式資源耗用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以仿生學方式對傳統材料進行設計,是科技發展成為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核心。

2.2生態林業建設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保障

資源的使用及保護是否達到平衡是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是否處于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標準。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在遵循生態建設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生態林業系統的建設為環境及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保護及改善生態環境使對生產力的保護及發展,林業建設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和措施。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建設生態林業的總體規劃及目標,突出的反映了生態林業建設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生態林業建設能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滿足社會發展對環境的需求,我國將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我國的少數地區的農村仍然存在著粗放式的耕種方式,為了更多的獲取糧食,農民開墾森林,但由于靠天吃飯的特征,使得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惡性循環,更加趨于惡化,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建設,調整農業經濟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促進區域化發展一體化。

3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措施探析

3.1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對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在制度和法律上起到了一定的保障,對林業建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政府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加強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完善,落實責任到人,明確組織機構的劃分及管理原則,對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實施有效的管理。根據不同林木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可以建立起林業保護區,對保護區內的資源建立合理的管理規范,對外來人員的出入進行控制,并做好登記,防止外來人員對林業生態資源所造成的破壞。

3.2采取有效的經營和保護措施

森林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的一種,對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對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的是生態環境的失衡及破壞,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保護作用,固定水土資源不被流失的措施主要分為3個方面的內容: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林木的種植及養護。政府相關部門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在森林再造過程中加強林木的種植及養護,根據不同林木生長特征,積極改善其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的循環利用及可持續發展;在必要時進行封林,做好宣傳保護工作。為給林木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生存條件,一些林木在造林后需進行封林養護,同時還要加強對林木保護的宣傳工作,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林業保護意識,加強對林業資源的保護;要根據該地區的土壤條件及氣候環境選擇適宜本地區種植的林木品種,因地制宜。

3.3保證充足的資金的供給,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

政府在林業資源的保護與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以及必須的機械設施配備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撐,人才的建設及機械設備的應用能有效解決林業生態資源保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人類社會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為生態環境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對水平流失、大氣污染等治理問題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成果收效甚微,在治理效果上依然不是很理想,我國的林木生態資源保護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需要加強整頓。明確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能讓人們在思想上對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視,凸顯出林業資源保護的意義。林木對防止大氣污染及防止水土流失等房間都具有優勢,傳統掠奪式的開采方式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國家加強對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重視并加大力度進行林木的保護、培育,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續發展循環體制,這對當前及今后的環境保護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3.4加強林木種植的數量及質量,建立有效的循環機制

林木的種植及保護是林業生態資源建設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對一些林木貧乏的地區適當增加森林的覆蓋面積,利用荒地開展造林活動,提倡退耕還林;政府要制定嚴格的林木保護政策,嚴格執行征林審批制度,保護生態林,向人們推廣林木栽培技術,有必要時封山育林,同時還要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嚴格杜絕森林火災,保護與種植并行。建立良性且有效的循環機制是實現林業資源保護的重要途徑,林木的生長速度高于林木的消亡速度才能算得上是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良性的循環機制的主要內容是將林木保護責任落實到個人,并根據工作狀況對其進行負責人員進行獎懲,深化人們對環境保護的理念,更好的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從社會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說,養成良好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生態與環境之間的有機結合,創設科學、統一的機制,促進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4結語

拓展融資渠道,保障充足的資金供給,國家要不斷加大對林業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嚴格的規范制度,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環境特點,種植適合本地區生長的植物,改善林木種植結構,真正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林業建設是兼具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生態價值在可持續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多受到重視,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態效益為經濟效益提供了基礎。在當前社會發展中,既要注重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炎.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有效措施分析[J].綠色科技,2015(01):117-118.

[2]唐曉華.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有效措施探討[J].科技風,2015(17):84.

[3]吳俊亮.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分析[J].吉林農業,2013(03):186-187.

[4]趙宇翔.中國林業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管理對策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2.

生態保護的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湖泊濕地;生態修復;保護措施

作為全球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所具有的功能有很多,能保護水源,對水質也有凈化的作用,能夠蓄洪防旱,還能夠對氣候起到調節作用,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控制,維護其多樣性,這些生態功能都是濕地特有的。健康平衡的生態體系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重要的一個多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可持續性發展中不能缺少的一個系統,我們有必要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并找到有效的保護措施,維護其平衡性,讓人類能夠和自然和諧發展,從而帶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

1 湖泊濕地保護技術

濕地的區域是處在水陸交互作用的位置,有著很豐富的生物種類,但是濕地面積并不大,在整個地表面積中才占了6%,然而就是這僅有的濕地面積卻是20%左右生物種群的生存空間,尤其是那些非常瀕危珍稀的鳥類,它們也是在濕地中生存和繁殖,濕地已經成為多數珍稀瀕危的水禽生物最主要的生存之地,還有一部分水禽生物是在濕地中進行季節過度。要是濕地面積足夠大足夠多,那么在這個濕地系統中生存的物種也就會越多,生態系統也就會更加穩定,為生物種群營造更有利的生存空間。所以,我國非常重視濕地面積的修復,讓生態系統更加平衡,同時還要限制人類在濕地周邊進行耕地,不能有的造田的行為,如果有已經成為種植地的濕地,就要對其進行收入,讓耕地重新變會濕地,讓濕地環境得以恢復,并適當增加濕地的面積。近年來,濕地的水量也在逐漸減少,濕地正在逐漸萎縮,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對其進行保護,讓濕地的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加上水文條件的限制也讓濕地的健康平衡發展受到了制約,所以還要通過水利工程對濕地環境進行改善,使湖泊深度和其廣度都能有效地擴充。此外,還要增加魚的養殖,讓其產量有所增加,控制好調蓄功能,并在各個濕地中加大引水通道的建設,讓濕地能獲得更多的水源,并保證水源的質量足夠好。在濕地環境保護中,要可以在水利工程方便加強設施建設,并對其進行定期維護,河岸堤防也要適當加固,將上游水土的保持工作給做好,清理多余的泥沙,不讓其淤積,同時將各個平原結構給恢復好,這樣將其蓄納洪水的功能給提高上來,這樣也能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棲息地和繁殖空間。

2 湖泊濕地生態修復技術

對濕地進行修復,主要是利用生態技術或者是生態工程去修復已經退化消失的濕地,如果濕地情況非常不好,還可以對其進行重建,使濕地的環境回歸到以前健康的狀態,讓其功能還能發揮,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結構,還原濕地原有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物理、化學特性,讓其作用發揮的更加明顯。從濕地構成的特征以及生態系統特征來看,修讀濕地生態環境主要有3個部分,只有做好這些修復,也就能將濕地原本面貌給還原。第一,濕地生態環境的修復,對于這一修復目標來說,主要是通過相關的技術方法和修復措施,將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以及異質性都給提高上來,這個恢復過程既有濕地的基底修復,還有濕地的土壤修復以及濕地水狀況的修復,這里所說的基底修復,主要是用工程建筑的措施對基底穩定性進行保護,讓濕地面積不會縮小,還能去改造濕地的原本面貌和地形。第二,濕地生物的修復,對于這一修復目標來說,主要就是對選育優秀的物種和科學的培植技術,并引入更好的物種保護技術,還有種群的控制技術等等,讓這些技術的作用都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對濕地進行修復。第三,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和功能的修復,對于這一修復目標來說,主要是對尋找生態系統的設計技術,對整體結構進行修復,并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科學地應用集成技術,以完成濕地修復。在所有的濕地修復技術中,生態的修復是最難的,也是科研人員重點的研究對象。

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視,切實加強對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濕地污染源的綜合整治與管理,通過部門間的聯合,加大執法力度。要嚴格控制濕地氮、磷肥及農藥的施用量,控制畜禽養殖場廢水對濕地的污染影響,大型畜禽養殖場廢水要嚴格按有關污染物排放標準達標排放,有條件的地區應推廣養殖廢水土地處理。植物是人工濕地生態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凈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對水質的凈化有一定作用。在選擇凈化植物時既要考慮地帶性、地域性種類,還要選擇經濟價值高、用途廣以及與濕地園林化建設相結合的種類,盡可能的做到一項投人多處收益。

3 湖泊濕地攻關技術

3.1 濕地退化機理與生態恢復機制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濕地生態恢復研究方法和技術。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生態系統內在的生態學過程與相互作用機制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生產力、恢復力、演替規律、可持續性研究,濕地的環境功能及人類活動對濕地資源與環境的影響研究,不同干擾條件下濕地生態系統的受損過程及其響應機制研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景觀診斷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過程的動態監測、模擬及預報研究等。

3.2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技術

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利用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技術研究內容包括城市濕地水系統生態修復技術、城市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植物種類篩選、城市退化濕地高效生態修復模式、城市濕地修復生態工程示范關鍵技術等。

3.3 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技術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應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優化配置與重構及其調控技術、物種與生物多樣的恢復與維持技術、濕地治污生態修復技術等研究;選取各種類型退化濕地的典型代表,進行生態恢復示范研究。

結束語

加強湖泊強濕地保護,恢復濕地功能,制定出濕地保護規劃,運用環境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理論等先進技術,在查清濕地資源的基礎上,建立濕地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濕地監測系統,能有效維護湖泊濕地的生態平衡,讓人和自然有良好的生存空間,時間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白萍萍,張偉,劉曉哲.淺議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J].商品與質量,2015.

生態保護的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水庫;環境治理;保護措施

1工程概況

遼寧省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由青山水庫工程及輸水工程組成。青山水庫壩址位于葫蘆島市綏中縣北頭道河子村上游,壩址以上控制面積1650km2,占六股河流域的54%。青山水庫工程包括主壩、副壩、溢洪道和輸水洞;青山水庫輸水工程線路總長為71.032km。水庫總庫容6.67億m3,為大(2)型水庫,Ⅱ等工程,最大輸水能力為21.05萬t/d。水庫設計洪水標準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5000年一遇。工程的主要任務是以向葫蘆島市市區供水、防洪為主,兼顧改善流域下游農業供水條件以及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青山水庫解決葫蘆島市城市工業與生活用水不足問題,同時提高六股河中下游地區的防洪標準,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蘆島市的生態環境。

2工程建設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

2.1對受水區的水質及水資源的影響

本工程運行后,將關閉遼寧渤海造船廠的稻池鄉老水源,年減少地下水取水量292萬m3;關閉高塔沿海平原區自來水公司的11眼井,年減少地下水取水量為296萬m3,并關閉部分城區自備水源井,減緩并能夠逐步改善海水入侵危害。本工程將促進葫蘆島市范圍內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使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2對下游河流水文情勢的影響

青山水庫樞紐位于六股河中游,調水水量占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的23%。然而,青山水庫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僅占流域總徑流量的48%,壩址下游區間匯入水量達到了2.78億m3,距壩址約10km處的支流黑水河多年平均匯入水量可達0.91億m3,同時青山水庫為多年調節,在枯水期仍可以保證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因此,從水量上看,調水將使得河流上游回水河段和下游河段水位流量發生變化,下游河段的水位會降低,水量將減少,但工程對河流水文情勢的影響是局部的,主要體現在枯水期。

2.3對項目建設區域景觀的影響

由于林地多分布在坡地,水庫淹沒的主要類型為農田。水庫蓄水后林地的景觀優勢度仍最高。同時水庫蓄水增加了水域面積,水生態系統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因此,在工程正常運行后,區域景觀仍具有較高的干擾阻抗能力和恢復能力。

2.4對六股河魚類的影響

由于六股河沒有珍稀、瀕危種類以及洄游性魚類,大壩的阻隔作用不會對魚類產生影響。水庫蓄水后,動水生境轉化為靜水生境,庫區內適應靜水環境的魚類種類和數量將會有所增加。由于淹沒區上游還有上百公里的河段,壩址下游有黑水河和王寶河兩條較大的支流,河道內適應動水環境的魚類仍可以找到適合的棲息地,因此本工程對魚類的影響較小。綜上所述,水庫的建設對項目建設區域的原生沙質海岸帶及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相對輕微,但對六股河部分河段水環境、水生態、河口生態與水庫淹沒區和移民安置區環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庫區八家子河流域等礦區污染存在供水安全隱患。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環境治理措施,以確保青山水庫的水質安全和周邊生態環境不受影響。

3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措施

3.1青山水庫水質保護措施

(1)為了確保青山水庫的六股河優質水源不受污染,市政府已劃定了青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在保護區范圍內禁止排放對水質造成污染的廢水。(2)按照《青山水庫工程上游八家子礦區污染風險控制方案》要求,在水庫初期蓄水前,現已完成八家子鉛鋅礦尾礦庫大壩防滲加固、截洪導流和污染治理廢水回用工程,重點企業治理與關閉工程,受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清理工程以及礦區生態恢復治理工程。對六股河河源建昌雹神廟錳礦采取停產整頓治理措施,以達到廢水零排放。(3)為了確保青山水庫上游易受礦區重金屬污染的八家子河河水入庫,根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關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環審[2009]572號)的文件要求,需要在八家子河中游修建八家子河丁家溝攔河導流工程,將八家河河水引到其下游綏中二臺子河內。該環保工程包括導流壩和導流隧洞及部分附屬工程。截至目前,八家子河丁家溝攔河導流工程已施工近半,其工程總投資約3.20億元,預計2017年底完工。

3.2青山水庫生態下泄流量保護措施

為確保水庫下泄不低于0.79m3/s的生態流量,保證下游河道水環境、河道景觀用水和生態用水量的要求,水庫建立了生態流量在線監測系統,確保水庫在初期蓄水和運行期的不同來水保證率條件下,從56m蓄水至輸水洞底板高程62.7m期間的生態下泄流量的排放隨時有監控記錄備查。

3.3青山水庫魚類保護措施

為了對項目建設區域魚類進行保護,在青山水庫管理區內投資建設了魚類資源增殖放流站,開展鰱魚、鳙魚、香魚和黃顙魚等魚類野生親本捕撈、運輸、馴養和人工繁殖放流。該工程投資879.74萬元,預計2017年6月完工。

3.4青山水庫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措施

青山水庫工程移民涉及興城市、綏中縣、建昌縣三個縣(市),移民總人口17349人,故移民安置的環保問題尤為重要。移民安置工作由以各縣(市)為主負責,青山水庫管理局為輔配合完成。目前,三期移民安置區已全部建完,除第三期移民要在2016年11月末遷入外,其余已全部入住。安置區和集鎮的水土流失防治、水環境保護和垃圾處置等問題已全部解決。興城市大部分移民已入住興城市臨海產業園區附近的集中安置樓內,靠在周邊企業打工、打漁、經商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3.5庫區及其周邊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1)為了加強庫區周邊生態環境治理,青山水庫在庫區、庫區上游周邊、移民后靠安置點開展了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工程。在2015年春,水庫周邊栽植了大蒙古櫟、大五角楓、銀杏、云杉、西府海棠等樹木、花灌木、花卉共計64種植物,還有經濟林、景觀樹及蘋果、梨、棗等果樹,綠化總面積64hm2。同時,在庫區上游周邊的興城市三道溝區、建昌縣八家子區和綏中寬邦區三個區域建設水保林、經濟林、護路林、修建排水溝和作業路等。在移民后靠安置點建漿砌石擋墻、漿砌石排水溝及綠化工程等。(2)為了避免在庫區周邊有放牧、打漁、采砂等違禁行為的發生,保護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下一步要在整個庫區周邊預埋混凝土樁1500個,用鐵絲圍欄3000m將整個庫區圍禁起來,以防止外來人員及牲畜的入侵,便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4結語

生態保護的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影響;措施

隨著我國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城鎮化建設水平逐步提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就目前來看,我國城鎮化建設發展進程中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很多城鎮氣候與水質污染十分嚴重,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以下就城鎮化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進行論述分析。

一、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徹底扭轉一些地區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應充分考慮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把城鄉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承載能力,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經濟利益。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制度。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二、城鎮化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

1、 城鎮化建設對周邊農村和農業污染的影響。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各類化學肥料、農藥用于農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規模化養殖等都對農業產生了很大的污染,鄉村及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的所產生的污水、垃圾等嚴重污染區域空氣。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取代有機肥料的化學肥料對區域環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趨加重。

2、 2、農村工業對農業生產基礎的影響。農村工業對區域環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并不是危言聳聽,比如我國西南地區土法煉硫就使周邊大面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遠遠超出了國家標準。局部地區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煉硫附近山同內嶺呈現"禿頭",周邊大面積農田不長莊家,成為死地,成千上成的農民失去了懶以生存和養育后代的農業生產生活環境。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治理工業污染的舉措,然而受企業基礎條件,經濟環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約,很多落后地區的鄉鎮業依舊如故,并沒有太大改善。

3、鄉鎮工業開發建設使得污染源逐步擴大。鄉鎮企業是城鎮化建設發展農村經濟的核心主體,在這一戰略進程中生態環境與鄉鎮企業發展是緊密聯系的。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然而鄉鎮企業一般規模不大,分布比較分散,經營方式粗放等等,這些不利因素嚴重污染城鄉生態環境,對城鄉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極為不利的。

二、城鎮化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1、政府需加強管理干預。基于我國國情,行政手段、經濟制約和法律監督是政府管理農村農業環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夠規范,缺乏約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進一步規范、優化和完善,提高執行力度和行政干預的嚴肅性。經濟手段則是通過補償、收費和排污交易等對企業進行制約。這一手段在我國運行已久,問題也十分尖銳。比如排污收費制度是以排污濃度強弱為收費標準,而標準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業寧愿交排污費也不愿出資治理污染,極大地壓制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法律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動監督城鎮經濟活動、規范經濟活動,促進城鎮化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大目標保持一致的法律行為。目前,以法治化建設管理我國農村農業環境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系列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相斷出臺,但對于農村農業以及城鎮化建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仍相對薄弱。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強化法律監督機制,提高法律手段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城鎮化建設必須以維護自然與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在過去的城鎮化建設發展過程中,主要以推動區域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為目的,并沒有將自然環境資源列入保護范圍,極易形成對自然和環境資源造成忽視和破壞,導致了很多生產者不顧自然資源保護與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將自然與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作為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核心,才能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之間彼此依存,有機地結合起來。

3、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發展。以生態、經濟和系統學為指導,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農村良性互動發展為基礎,將現代科技成果融入傳統農業技術,使農業活動、經濟發展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資源更新高效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生態農業的基本理念。生態農業并不是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有機農業,也不是完全依賴于外界投入的工業化農業,是將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統一。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當前應以發展立體種植生態農業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環境下以自然生態原理為指導的生產種植。這是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夠將農業生態系弘巧妙地構劃,合理利用資源,使各生物之間形成互相依顧、利用關系。

4、城鎮化建設必須兼顧農村與農業的發展。農村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目標是產量目標、收入目標、環境目標。隨著城鎮化建設發展耕地不斷減少,農業收成面臨巨大壓力,產量目標作為農業發展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農民收入和農村市場容量,只有保障了這兩大目標才能保障工業發展和勞務產品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環境目標是維護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為農村農業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可以說我國城鎮化建設能否順利實現良性發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將農業與農村自然資源納入核算機制,從實物、質量和價值等方面對相對時間與空間內的農村自然資原進行真實合理的統計、評估、測算,以此來確認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時糾正和改變過度損害自然資源現象。

5、加快和構建生態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主要以傳統城市、花園城市及生態城市為主。面對資資與環境這一日益緊迫的全球性問題,未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應向生態型城鎮發展已毋庸置疑。生態型城鎮并不是在于綠化占地面積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態功能是否良好,強調的是自然生物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調控能力。生態型城鎮建設要先對城鎮做一個整體規劃,使區域內的自然因素處于調控環境質量位置,同時兼顧區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態學設計,通過對污染集中治理,調整不合理產業結構,使高頻率下的城鎮居住環境達到無公害化。

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城鎮化建設在給我國經濟環境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產生了諸多負面問題。在新形勢下促進我國城鎮化建設水平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奎,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及期對策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

生態保護的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青獅潭水庫;水源保護;生態修復;技術;管理;措施

1、前言

青獅潭水庫位于桂林市漓江上游靈川縣,是一座集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漓江補水、防洪、發電、生態環境調節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桂林市重點應急備用水源地。是桂林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六江四庫四湖一濕地”中唯一一座已建成并發揮重要生態調節作用的大型水庫。水庫水質從建庫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均為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庫大規模的網箱養魚和旅游度假區的開發,致使水質污染日趨嚴重,已降為目前的Ⅲ--Ⅳ類。為切實凈化水庫水質,實現為國際旅游勝地桂林市提供優質水源的目標,對青獅潭水庫實施水源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青獅潭水庫水源地水質現狀

2.1水庫水環境評價標準及水環境質量狀況

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功能區劃》要求,青獅潭水庫水質目標為Ⅱ~Ⅲ類,水質評價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Ⅲ類水質類別作為評價基準。桂林水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青獅潭水庫的水質情況為:2011年為Ⅱ、Ⅲ、Ⅳ、Ⅴ、劣Ⅴ類水質。其中Ⅱ類為3月,Ⅲ類為1、2、6、11、12月,Ⅳ類為5、7、8、10月,Ⅴ類為9月,劣Ⅴ類為4月。2012年為Ⅲ、Ⅳ類水:其中Ⅲ類水質有10個月,Ⅳ類水質有2個月(即6月、11月)。超標的主要成份為: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PH值。

2.2水華現象頻繁,危機初步顯現

水華出現的時段主要在春夏換季、國慶節前后庫水位較低和氣溫升高的時候。主要特征是水體呈黃綠色,透明度低,有粘滑感,懸浮物多,腥味臭味大,有死魚現象。2011年4月1—7日水庫出現了最寬面積為14平方公里水華現象,占當時整個庫水面的73%,庫面死魚量大,水質達到劣Ⅴ類,速度很快,整個水面幾乎成了藍藻的世界。

3. 水源地污染嚴重的原因分析

3.1大規模網箱養魚是造成嚴重污染的罪魁禍首

2010年7月調查表明:青獅潭水庫水面有網箱養魚226戶2970箱,面積68840平方米,比2005年底增加84%,網箱數量大且增長很快。

3.2旅游休閑度假污染水體,燈光誘捕導致藻類天敵的消失

在庫區周邊和入庫河兩岸有29個休閑山莊,庫區有16個采礦點,庫區生活污水、群眾用于生產的農藥、化肥及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水庫,致使水庫水質中氨氮、總磷嚴重超標。2010年7月青獅潭庫區有燈光誘捕魚類設施408處,面積60041平方米,對野生大頭魚、白鯽魚等食藻魚種大量捕撈和誘殺,加劇藻類的泛濫,降低了水庫的自凈能力。

3.3管理體制不明,監督缺位

水庫雖然運行了50多年,但工程管理范圍沒有真正地確權劃界,目前只局限于法律層面文字表述。歷史的情況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由水庫管理單位負責水面養殖,80年代后期由地方政府成立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水面養殖,2005年后基本上沒有單位負責管理。由于缺乏明確的管理主體,庫區養殖和旅游管理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態,缺乏有效監管。一些別有用心的養殖戶打著庫區移民的旗號趁機而入,為了一已私利或將來獲得政府的拆遷補償,大肆建造網箱,致使水庫網箱面積呈現爆炸式增長。

4.技術和管理措施

4.1總體目標

工程總體目標:2015年青獅潭水庫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Ⅲ類水標準,2020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Ⅱ類水標準,水量和供水保證率達到供水生態規劃目標要求。2025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水源地水質全面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Ⅱ類水標準。

4.2技術和管理措施

4.2.1從源頭抓起,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在保護區邊界設立隔離防護設施,防止人類活動等對水源地水源保護區水量水質造成影響,攔截污染物直接進入水源保護區。在水源地周圍選擇適宜的樹木種類進行營造防護林。在入庫河口設置淤積壩、滲濾池、沉沙池、集水設施和水處理設施等,保護農田不被洪水沖刷,防止洪水把污染物帶到庫中,減少泥沙的淤積。推廣應用太陽能殺蟲燈。重點實施生態護岸、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水源保護區界標、警示標志和宣傳牌、配套設施建設。

4.2.2從生態凈化入手,做好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一是投放生態魚苗(鰱魚、鳙魚、草魚、鯉魚等),完善水體生物鏈。二是在水庫周邊正常蓄水位225m至多年平均運行水位之間的消落區,種植香根草,保護庫岸,凈化水質。重點在三個鄉(鎮)入庫河段,規劃清理阻水屏、河道內源污泥,河道兩側排污口,疏浚河道,整治河岸垃圾場,增加水體復氧,減少污泥、垃圾、污水進入水庫。主要實施內容:生態修復保護、清障截污、生態護岸工程及建立水源地水生態水質監測系統。

4.2.3立竿見影之策,堅決取締網箱養魚。認真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切實保護好桂林市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的高度,把整個水庫水面全部按一級保護區標準進行管理。痛下決心,排除干擾,堅決果斷地把網箱養魚和燈光誘捕設施全部拆除。對非法礦山開采企業、廢舊輪胎冶煉加工及違法建筑進行查封拆遷,對上游及庫區周邊度假村、休閑山莊限期整改,確保污水達標排放。

4.2.4長遠之計,體制改革長效管理。及時研究制定保護青獅潭水庫水質的長效管理方案。成立青獅潭水庫水源地保護領導小組,制定水庫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建立執法機構,明確責任,落實三定方案,確定人員編制、經費。充分發揮庫區群眾的積極性,推廣有利于水質保護的生態養魚,成立養殖合作社,科學管理,群防群治,有效經營。對庫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進行實地幫扶,形成長效投入機制。對青獅潭水庫綜合治理和水源地保護納入執法監督考核范圍。嚴格按照《廣西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完成青獅潭水庫工程管理范圍、保護范圍的確權劃界,以確保水庫工程的安全管理。

4.2.5啟動民生工程,實現青獅潭水庫向桂林市城區供水。青獅潭水庫調蓄能力大,水量豐富,無論是從水量、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還是供水位置和工程地質條件看,都完全可以作為城市供水的首選水源地。實施“引青入城”的最大好處是徹底斬斷“備而不用”的觀念,市民也絕對不會自己在自己的水缸里“投料”。為此,建議市政府及時啟動“引青入城”工程(青獅潭水庫向桂林市城區供水)規劃并擇機實施。使這一福庇子孫后代的工程,盡快地造福于桂林人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宁强县| 平南县| 炉霍县| 江都市| 日喀则市| 郓城县| 靖州| 南召县| 房产| 奉节县| 娄烦县| 永春县| 日喀则市| 科技| 婺源县| 衡阳市| 聂荣县| 观塘区| 吴桥县| 黑山县| 东至县| 通城县| 阳江市| 兴义市| 乌兰县| 托克逊县| 泽州县| 铁力市| 胶州市| 枣庄市| 牡丹江市| 襄垣县| 阿克陶县| 谢通门县| 蒙山县| 花垣县| 新乡市| 宜城市| 九江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