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激勵強度; 激勵期限; 授予價格; 業績條件; 管理防御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8-0066-05

一、引言

兩權分離引發享有控制權的股東與握有經I權的經理產生提高股權收益與追逐自身獲利的利益沖突。在追求自身利益心理動機的驅動下,經理為了最大化自身收益及保證職位穩固產生了管理防御行為。經理管理防御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1],且會引發過度投資[2]、以股權稀釋為代價融得資金[3]、減少股利發放[4]、選擇低現金股利[5]等不良經營行為,長期存在必然危害企業健康穩定發展。Berle et al.[6]最早發現,經理持股能使其利益與股東利益趨于一致,從而達到經理與股東共享利潤、共擔風險的目的。隨后,國內外學者從緩解經理管理防御的角度對股權激勵運行原理及激勵效用展開探討。研究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對經理實施股權激勵能夠緩解其管理防御行為。如張維迎[7]認為股權激勵可以很好地緩解由于股東與經理間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經理對股東利益的侵占行為;Bettis C et al.[8]認為實施股權激勵對經理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呂長江等[9]認為股權激勵能夠緩解經理與股東的利益沖突;張雙才等[10]發現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能夠正向影響現金股利支付水平。另一種觀點認為股權激勵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會成為經理的福利。魏剛[11]的研究表明經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不相關,且高管人員持股比例越高,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相關性越弱;程隆云等[12]發現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總體上無法發揮有效性;許汝俊[13]的研究也未能發現股權激勵對上市公司業績的積極作用。

目前對于股權激勵與經理管理防御的關系研究之所以會出現分歧,原因在于未能對股權激勵契約設計本身進行深入研究。現有文獻大多從外部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結構對股權激勵有效性進行分析,如繆富民[14]認為股權激勵有效性難以發揮的原因在于證券市場的弱有效性;呂長江等[15]提出我國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福利型股權激勵計劃是其無法發揮激勵作用的根本原因;辛宇等[16]發現股權激勵兼具激勵、福利和獎勵三種性質是影響國有企業股權激勵有效性的原因;王新等[17]認為國有企業股權激勵失效的原因在于股價信息含量的噪音。但本文認為股權激勵契約設計是根本,如果契約設計本身缺乏合理性,即使有完善的外部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股權激勵也無法發揮有效的激勵作用。更加細致地對股權激勵契約設計中各個要素進行研究,能夠優化股權激勵契約設計,緩解經理管理防御行為。

基于此,本文以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股權激勵契約設計出發,分析股權激勵各契約要素對經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股權激勵通過賦予被激勵對象部分公司股權的形式,使其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公司運營決策,分享公司利潤,并且承擔相應的風險,促使其與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從而減少侵占股東利益的行為。因此,給予經理股權激勵,能夠利用經理追逐自身股權收益的自利性動機提高股東收益,有效緩解經理管理防御對股東利益的侵害。股權激勵契約設計的內容是影響其有效性的關鍵,因而有必要逐一分析股權激勵各契約要素與經理管理防御的關系。股權激勵契約設計包括激勵強度、激勵期限、授予價格、業績條件和激勵對象。本文主要探討對經理實施股權激勵產生的效果,將激勵對象限定在經理層,進而分析激勵強度、激勵期限、授予價格和業績條件對經理管理防御的影響,不再分析激勵對象與管理防御的關系。

基于股權激勵運行原理可知,對經理實施股權激勵本質是將與股東利益一致的股權收益加入經理薪酬,促使經理做出有利于股權價值增值的行為選擇,從而避免經理管理防御行為對股東利益及企業價值的不利影響。然而,目前上市公司通常對經理實行“工資+績效現金獎勵+股權收益”的薪酬結構,股權收益并非經理獲得薪酬收入的唯一途徑,經理行為選擇會顯著受到薪酬結構中最大組成份額的影響。可見,股權收益占經理薪酬總收益的比重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股權激勵對經理行為選擇的引導,而激勵強度即股權激勵授予經理的股票份額占公司股票總額的比例則直接影響著經理股權收益。因此,股權激勵強度越大,在單位股權收益一定的情況下經理股權收益越多,股權激勵對經理與股東利益一致的引導作用越強,從而能夠更好地緩解經理管理防御程度。由此提出假設1。

假設1:激勵強度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負相關。

激勵期限即股權激勵計劃的時間安排,以股票期權為例,激勵期限包括待權期(是指股票授予日至可行權日之間的期限)和行權期(是指可行權日至股票賣出之日的期限)。《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規定股票期權的待權期不得少于1年①,并沒有明確限定行權期限,因此,激勵期限對行權期的影響更為明顯。設定較長的激勵期限會延長股權激勵的行權期,要獲得股權收益就需要經理在較長時期內維持股票價格高于預先確定的購買價格,實際上加強了股權的長期激勵效用,消減了經理只顧自身眼前利益、放棄企業長遠發展的短期行為。雖然現有法律法規沒有規定股票期權的最低激勵期限,但一般可達5年,即股票期權的行權期維持4年之久,在如此長的時間段內維持股價高于預先確定的購買價格,要求經理必須做出長遠規劃,避免任何不利行為或負面事件造成的股價波動,經理自然會約束自身防御行為的不利影響,以保證獲得高額股權收益。由此提出假設2。

假設2:激勵期限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負相關。

授予價格即股權激勵機制中預先確定的購買價格,授予價格與即時股價之差決定了經理的股權收益,可見經理股權收益受到授予價格與即時股價的共同影響,也就是說要獲得心理預期的股權收益,經理有提高即時股價或降低授予價格兩種選擇。當股權激勵機制預先確定了授予價格,那么要達到經理心理預期的股權收益,即時股價成為唯一的可調控變量,制定的授予價格越高,則需要經理投入更大的努力以提高即時股價獲得期望的股權收益。此時,經理的行為以提高即時股價、增加單位股權收益為目的,較高的授予價格需要較高的即時股價以保證股權收益,即能更好地激勵經理創造與股東一致的利益。由此提出假設3。

假設3:授予價格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負相關。

業績條件是在股權激勵契約中約定的、經理在獲得股票時應達到的業績水平。業績條件的高低決定著經理獲得股票的難易程度,實際上是經理拿到股票之前股嗉だ作用的集中顯現。如果業績條件過低,經理較容易獲得股權,導致股權的前期激勵作用大幅降低,該股權激勵設計則表現出較強的福利性,無法促使股權激勵在前期驅使經理為獲得與股東利益相同的股權收益而付出大量努力,即沒有做到從股權激勵初期就很好地利用該激勵原理“利益一致”的特點,以激勵約束經理自利性的防御行為。由此提出假設4。

假設4:業績條件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負相關。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考慮股權激勵實施效果具有長期性,分別選取股權激勵宣告實施前后三年為時間窗口進行研究。為獲得相對完整的數據,本文選擇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日)至2012年12月31日宣告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根據本文數據統計顯示,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中采用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方式的公司占樣本公司的98.21%,因此僅考慮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剔除數據不具有可比性的金融類上市公司,以及ST、*ST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得到219個觀測值。數據來自于銳思數據庫以及巨潮資訊網等。數據處理和分析使用SPSS 19.0。

(二)變量選擇

1.因變量。本文從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與利益侵占度兩個方面衡量經理管理防御程度。

管理防御行為包括短視、投資不足、偷懶、低努力水平和各種非生產性消費行為等,這些可以歸結為消極的管理行為,即經理有能力做出合理判斷、選擇最優決策,但因激勵不到位而傾向于“不作為”,不愿付出時間和努力提高企業價值。這些消極的管理行為導致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降低,其表現為經理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造成資金浪費、經理努力程度不夠導致公司的低收入,以及購買不能產生收益的資產等,從而降低資產的使用效率。資產周轉率代表公司的資產運作效率,能夠反映經理對公司資產的使用效率,因此借鑒James et al.[18]的理論,用資產周轉率來衡量經理的貢獻度,用STA表示。

同時,經理產生的各種非生產性消費,實際上是對公司利益的主動侵占,表現為經理的自利行為,如進行高額的在職消費以及利用剩余控制權來尋求自身福利。高水平的SG & A(銷售、管理及行政管理費用)可以作為管理者支付與在職消費的近似替代[19],而費用比率包括企業經營費用、管理費用以及由企業統一負擔的公司經費等,這些都與經理的在職消費等密切相關,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經理的任意花費,所以用費用比率來衡量經理的利益侵占度,用ETS表示。

2.自變量。根據前文的研究假設,本文從股權激勵強度、激勵期限、授予價格與業績條件四個方面考察股權激勵契約設計,分別用IS、IT、EP、PC表示。

3.控制變量。本文選擇如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公司規模、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兩職合一、國有控股、資產負債率以及前十大股東中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分別用SIZE、TOP1、CEO、SC、LEV以及ISH表示。

具體變量的定義見表1。

(三)研究模型

模型1分別用來驗證激勵強度(IS)、激勵期限(IT)、授予價格(EP)和業績條件(PC)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MEI)的關系,以此驗證假設1至假設4;模型2是四個自變量同時進入回歸,再次驗證其與經理管理防御的關系。控制變量SIZE、TOP1、CEO、SC、LEV和ISH分別代表公司規模、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兩職合一、國有控股、資產負債率與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MEI表示經理管理防御水平,包括資產周轉率(STA)與費用比率(ETS)兩個方面。α0是截距項,α1―α10是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由表2可知,股權激勵實施以后的三年中,資產周轉率分別為80.69%、86.16%、89.69%,三年的資產周轉率不斷上升,說明股權激勵的實施對經理有激勵作用,對公司的貢獻度逐年上升。費用比率分別為18.45%、18.15%、18.20%,三年的費用比率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經理的在職消費減少,對公司的利益侵占度有所下降。

由表3可知,對于經理層的股權激勵強度最大值為5.818%,最小值僅為0.02%,均值為1.08%,說明50%以上的企業對于經理層的股權激勵強度都低于1%,股權激勵強度偏低。激勵期限最大值為10年,最小值為2年,均值為5.08,說明我國企業股權激勵期限跨度較大,但是大部分集中在5年左右。授予價格的均值僅為0.09,說明大部分企業對于經理的授予價格設立在《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規定的最低要求,授予價格偏低。業績條件的均值為0.46,說明有一半的企業業績條件要求較為嚴格,整體授予價格水平居于中等。

(二)回歸分析

表4是股權激勵契約設計要素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回歸結果。從整體來看,五個回歸的F值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模型通過檢驗,對經理管理防御程度具有解釋力。由調整的R2可以看出,模型2的擬合度最高,其次是模型1中PC、IS與IT,模型1中EP的擬合度最低。

模型1中IS是股權激勵強度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的回歸結果。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股權激勵強度與經理貢獻度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經理利益侵占度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提高股權激勵強度可以提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降低經理對公司的利益侵占度。在單位股權收益一定的情況下,股權激勵強度越大,經理股權收益越多,股權激勵對經理與股東利益一致的引導作用越強,因此提高股權激勵強度可以降低經理管理防御程度,假設1得到驗證。

模型1中IT是股權激勵期限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的回歸結果。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激勵期限與經理貢獻度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經理利益侵占度在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延長激勵期限可以提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降低經理的利益侵占度。股權激勵期限越長,經理為了維持股價高于預先確定的購買價格從而獲得股權收益,必須做出長遠規劃,避免任何不利行為造成的股價波動,降低經理管理防御程度,假設2得到驗證。

模型1中EP是授予價格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的回歸結果。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授予價格與經理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的相關性均不顯著,其原因在于授予價格與即時股價的差值較大,經理無需投入很高的努力水平來提高即時股價即可獲得期望的股權收益,導致股權激勵無法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從而降低經理管理防御水平。同時,通過收集的現有數據發現,大部分企業對于授予價格的設計都處于偏低的水平,在本文統計的企業中,僅有9.13%的企業其授予價格高于《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規定的最低要求,其余企業的股權激勵授予價格均處在規定的最低線,說明授予價格的偏低是導致股權激勵有效性并未完全發揮的原因之一,因此上市公司應該更好地完善股權激勵契約設計,提高股權激勵授予價格,從而更好地發揮股權激勵效用,降低經理管理防御水平。假設3未通過驗證。

模型1中PC是業績條件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的回歸結果。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業績條件與經理貢獻度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經理利益侵占度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提高行權的業績條件可以提高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降低經理對公司的利益侵占度。業績條件較高,經理為獲得與股東利益相同的股權收益而付出大量努力,降低自利性的管理防御行為,假設4得到驗證。

模型2是股權激勵契約要素整體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股權激勵強度、激勵期限和業績條件均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顯著正相關,與經理利益侵占度顯著負相關,即激勵強度、激勵期限和業績條件均與經理管理防御程度負相關,并且模型2的擬合度明顯優于模型1中各個回歸的擬合度,假設1、假設2和假設4再次得到驗證;授予價格同樣與經理對公司的貢獻度、利益侵占度相關性不顯著,假設3未通過驗證。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股權激勵契約要素是股權激勵契約設計的關鍵,依據實際情況優化各契約要素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股權激勵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從股權激勵契約設計出發,探討各個契約要素對經理管理防御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股權激勵強度、激勵期限、業績條件與經理管理防御顯著負相關。由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我國目前股權激勵強度整體偏低,激勵期限多為五年,并且嚴格的業績條件僅占實施股權激勵企業總數的一半。因此,為了能夠保障股權激勵更加有效地實施,降低經理管理防御程度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建議上市公司在前期設計股權激勵契約要素時加強股權激勵強度、適當延長激勵期限、提高業績條件,從而緩解經理管理防御行為,保障股東利益。

2.授予價格對于經理管理防御的緩解作用不明顯。理論上授予價格與經理關系防御程度呈負相關關系,但回歸分析不支持這一觀點。通過分析發現,目前我國實施股權激勵的企業,其授予價格大多設定在《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規定的最低要求,很少有企業主動提高授予價格以緩解經理管理防御行為,授予價格的偏低是導致股權激勵有效性難以發揮的原因。授予價格的提高能夠充分調動經理人積極性,因此,股權激勵契約設計時應該在合理的范圍內適當提高授予價格,以提升股權激勵有效性,從而緩解經理管理防御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秉祥,曹紅,薛思珊.我國上市公司經理管理防御程度的量化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1):76-81.

[2] CHEN S, SUN Z, TANG S, et al.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2):259-271.

[3] 海龍,李秉祥.公司價值、資本結構與經理管理防御[J].軟科學,2012,26(6): 111-114.

[4] NICOS A,SCORDIS S, PRITCHETT T.Policy Dividend Policy and the Costs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8,65(2):319-330.

[5] EIJE J H VON,MEGGINSON W L.Dividend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6,1(3):61-87.

[6] BERLE A,MEANS G.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J]. Macmillan,1932,20(6):25-49.

[7]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 BETTIS C,BIZJAK J,COLES J,et al.Stock and Option Grants with Performance-based Vesting Provision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10):3849-3888.

[9] 緯そ,張海平.股權激勵對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1(11):118-126.

[10] 張雙才,郭聰媛.股權激勵對現金股利分配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4(10):94-100.

[11]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J].經濟研究,2000(3):32-80.

[12] 程隆云,岳春苗.上市公司高管層股權激勵績效的實證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6):17-22.

[13] 許汝俊.董事會視角下管理層股權激勵有效性研究――來自股權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經驗證據[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5(34):107-122.

[14] 繆富民.論企業高管股權激勵有效性[J].財務與金融,2008(4):83-86.

[15] 呂長江,嚴明珠,鄭慧蓮,等.為什么上市公司選擇股權激勵計劃?[J].會計研究,2011(1):68-75.

[16] 辛宇,呂長江.激勵、福利還是獎勵:薪酬管制背景下國有企業股權激勵的定位困境[J].會計研究,2012(6):67-75.

[17] 王新,李彥霖,毛洪濤.企業國際化經營、股價信息含量與股權激勵有效性[J].會計研究,2014(11):46-53.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比例

近年來,股權激勵已成為國內經濟學界和實務界的一個熱門話題。2006年1月1日,經過修改的與中國證監會(試行)同時開始實施,中新增條目有許多值得關注的亮點,最為突出的是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三項,即公司可以收購本公司股份,并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這一條就為股票期權的實施創造了制度條件,是在股權激勵方面的一項重大突破,高管人員股權激勵也由理論探討變成了現實。僅2006年前2個月,境內上市公司出臺股權激勵計劃的就有22家國企和10家民企。

從實踐來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方案五花八門,各要素設計時考慮因素不一,股權激勵的額度或比例大小不一,一些上市公司在實施高管人員股權激勵后并未達到應有的激勵約束效果,我國理論界也有學者懷疑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的有效性。因此,探索適合于我國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額度是非常必要的。參照新公司法,本文界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

一、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的理論與現狀分析

1.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作用機理。現代委托——理論認為,高級管理人員和股東之間存在委托——關系,高管人員作為經濟人,其行為會偏離股東利益。委托人和人各自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后者追求自身人力資本的增值和個人收入的最大化,由于目標的不一致,導致人出現機會主義,也導致對經營風險的態度不同。為了將兩者利益有機聯系起來,形成共同的利益取向和行為導向,股權激勵應運而生。

對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與業績的相關性,大多數學者持肯定意見,關鍵在于股權激勵的形式、比例及相關配套機制的完善與否。在我國實行股權激勵,建立新的企業薪酬決定機制,將有效地推動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和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進程,有效地解決我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長期激勵不足問題,有助于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并以較低的成本引進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促使高管人員與所有者的利益目標趨向一致,并可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承擔必要的風險。

2.國內外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現狀。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普遍實行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制度。從實施范圍看,目前,全美已有40%以上的公司實施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在全球前500家大工業企業中,有89%的公司已對其高級管理人員采取了股權激勵機制。從股權激勵比例看,在美國1000家最大的企業中,1991年上市公司高管人員持有本公司的股權平均為2.7%(Jensen,1993)。如果統計口徑擴大到董事會成員,比例則大得多,《財富》雜志1980年公布的371家大公司董事會成員平均股權激勵比例達10.6%。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總裁杰克·維爾奇在1998年的總收入高達2.7億美元以上,其中股權激勵所獲得的收益占96%以上。在西方發達國家,以股權為主體的薪酬制度已經取代了以“基本工資+年度獎金”為主體的傳統薪酬制度。

我國目前尚處在股權激勵的探索階段,在實施中也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實踐情況不盡如意。從目前國內國有上市企業的情況看,高級管理人員股權激勵比例偏低,不能產生有效的激勵作用。我國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平均股權激勵1.9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014%(吳澤桐、吳奕湖,《經濟管理2001年第9期)。這樣的低股權激勵比例,根本無法把高級管理人員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說明:

(1)數據來源:2005年5月10日

(2)括號內樣本敷的統計截至時問為加o1年l2月31日;

(3)股權激勵市值別除了高管持非流通股的樣本以及中小企業板塊。

二、決定上市公司商管人員股權激勵額度或比例的幾個假說

在現代企業理論中,一般職工被認為是“依賴性”資源,而企業的核心資源則被稱作“唯一性”資源。究竟管理層即經理持有多少股權對于公司資產增值最有效率,理論界存在三種假說。

1.利益趨同假說。隨著管理層所有權的上升,偏離價值最大化的成本會下降,管理層擁有剩余索取權會使得股東與管理者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也就是說,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有助于降低成本,從而改善企業業績。

2.掘壕自守假說。如果管理者擁有的所有權增加時,會使他有更大的權力來控制企業,受外界約束的程度減弱,則他會更多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偏離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3.風險回避假說。根據現資組合理論,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管理者已經在企業里投入了人力資本,如果再在企業中投入更多股份的話,勢必會承擔較大的風險,作為風險回避者,管理者不應持有過多的股份。如果他們必須持有較多股份的話,那么他們將追求回避風險的經營策略。關鍵是管理者對風險收益的權衡是從自身出發來考慮的,這與企業價值最大化時的風險收益權衡是不一致的。因此,管理者回避風險策略指導下的經營決策會對企業業績有非正面的影響。Morck.Sideifer和Vislmy(1988)認為,在0%一5%的區間內,利益趨同假說有效,此時隨著股權激勵的增加,管理層會越發關心企業價值最大化,越來越接近股東的利益;在5%一25%的區間內,掘壕自守假說有效,當高管人員股權激勵達到一定規模時,他們擁有了更大的權力,使其能夠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忽視其他股東的利益;在25%一100%的區間內,利益趨同假說又重新有效,因為管理層的股權激勵比例很大,他就是大股東,所以利益又結合在一起了。

利益趨同假說和掘壕自守假說反映了激勵與約束機制應相互結合,沒有約束的激勵肯定會帶來負面效果。高管人員股權激勵這種激勵機制的特殊之處在于:隨著激勵強度的增加,約束的成本也會進一步增加。風險回避假說揭示當管理者發現他承擔的風險已超出其風險收益權衡最優點時的風險,肯定會采取降低自身風險的策略。管理層的回避風險策略意味著回避風險時就回避了收益,這說明股東在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這種激勵機制的使用上應考慮激勵與風險的權衡。所以,企業和管理層的特征對高管人員股權激勵能否發揮作用有影響,股權激勵的比例或額度對該機制的效用起著關鍵作用。

三、確定上市公司商管人員股權激勵額度應考慮的因素

1.與企業的盈利和績效相掛鉤。股權激勵作為一種重要的激勵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鼓勵高管人員為提高公司業績、增大公司市場價值而努力工作。因此,高管人員股權激勵的比例和數量必須同盈利和績效相掛鉤。實現了盈利,獎勵高管人員的股份越多,才能實現股權激勵的作用。

2.要區分公司和管理層的特征。股權激勵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出現的,公司的特征將影響到是否適合使用這種激勵方式,因為在某些公司內其他的激勵機制可能更有效、更合算;管理者自身的特征也影響著股權激勵發揮作用的程度,如管理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因為管理者已經將大量的專用性人力資本投入了企業,所以風險回避的管理者不會接受再在企業中投入大量的物力資本。管理者個人財富的多少也影響著該機制的作用效果,如果管理者個人財富相對較少,那么該機制的作用就會強些;如果管理者的個人財富相對較多,那么只有較多的股權激勵可能發揮激勵作用。

3.合理確定考核指標。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比例的確定。應根據實際完成的社會經濟效益情況,并考慮高管人員在生產經營中所負責任的輕重及承擔風險程度等因素具體確定。具體實施時,首先要建立科學的、能全面準確地反映高管人員業績的考核指標體系,可確定以下三類指標:資產經營考核指標,即資產保值增值率;資產營運效果考核指標,主要包括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綜合管理類考核指標,包括質量管理、產品開況、安全生產和公司管理與改革等。其次,從考核標準看,初步考慮可由高到低依次劃分以下幾個檔次:一是完成由董事會確定的年度任務指標;二是年度主要經濟指標達到或超過本公司最好水平;三是年度主要經濟指標居國內同行業領先地位;四是年度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兼顧公平與效率。股權激勵旨在使高管人員獲得企業現在或未來的部分物質產權,從而承擔起對公司經營的風險。股權激勵比例過小,會使股權激勵流于形式,不足于起到激勵的作用。而股權過于集中,會拉大公司內部收入差距,產生新的收入分配不公。

5.把握好股權激勵的授予形式與時機。根據新實施的(試行),股權激勵的形式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及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主要有三種。(1)股票期權:即是按約定價格和期限,給予激勵對象購買公司一定數量股票的選擇權;(2)實股:董事會授予高管人員獎勵或用部分現金購買的股份。主要面對經營業績良好、凈資產增值較快的企業,對在企業長期發展中做出貢獻的高管人員獎勵一定數量的本公司股份。(3)期股:以實股為基數按照配股比例獲得的股份。期股獎勵是向激勵對象獎勵一定數量公司股份的受益權,所有權仍屬公司,激勵對象離任后,其持有的期股由公司收回。從授予時機看,可以在受聘、升職和每年一次的業績評定的情況下獲得股權激勵,一般受聘時與升職時獲股權激勵數量較多。

四、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額度的確定

在一定的限度內,高管人員股權激勵能夠改善企業業績,但當股權激勵水平超過一定范圍后,股權激勵可能會帶來負面作用。而且孤立的股權激勵可能是無效的或并不能取得顯著的效應,必須具有相應的內外部條件,它才能發揮作用。

1.現有政策對股權激勵數量的規定。指高管層群體股權激勵占公司總股本比例,股權激勵額度通常沒有下限規定,但是往往規定有上限。在香港主板和創業板市場,授出股權可認購之股份數目不得超過相當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0%,個人參與期權計劃,最多不能超過該計劃所涉及證券總數的25%。對于受益人來說,也有單獨規定最高限額的,比如雅虎公司規定每人每財務年度獲贈的認股權不得超過150萬股。我國(試行)第十二條規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權激勵計劃所涉及的標的股票總數累計不得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0%。非經股東大會特別決議批準,任何一名激勵對象通過全部有效的股權激勵計劃獲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計不得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

筆者以為,在我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數額的確定要適合中國國情,既可以按公司總股本乘以一個較低的比率來確定,也可以找一個固定數額確定。數量的確定從政策上應區分不同的企業情況。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中小企業內,高管層群體股權激勵的比例應不低于10%一15%;在大型企業,高管層群體股權激勵的比例應不低于5%;少數凈資產額較大的企業,高管層群體股權激勵比例經批準,還可適當降低,但不得低于3%;對個別嚴重虧損面臨退市風險的企業,允許高管層持大股,股權激勵的比例可增至20%左右。因此,對絕大部分企業而言,高管層股權激勵總額的比例應在15%范圍內較為合理。具體幅度的確定則視完成考核指標的不同檔次、股權激勵的形式來確定總額。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股權激勵 激勵模式 上市公司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發展,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越來越分離,委托人與人的矛盾沖突日益嚴重。股權激勵機制正是針對委托人與人之間缺乏有效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一套針對經營者的長期激勵制度。但由于現階段我國相關的法律環境及企業內部環境都還不具備股權激勵實施的條件,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真正的經理人市場還未形成,股權激勵的效果并不理想。對我國股權激勵機制形成機理進行分析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股權激勵機制形成機理

1.股權激勵的概念。股權激勵是指上市公司將本公司發行的股票或其他股權性權益授予公司高管人員,以產權為約束,激勵高管人員從企業所有者的角度出發勤勉工作,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進而改善公司治理并推動公司長遠發展。股權激勵是一種有效地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管理方式。

2.股權激勵機制的評價標準。隨著國內外股權激勵案例的不斷增多,股權激勵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操作中都成了焦點,在以人力資本理論和以委托理論為基礎的股權激勵的研究中,學者們習慣用的衡量股權激勵機制成熟度的評價標準主要有以下四種:

(1)是否反應企業合約中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結合。現代企業理論普遍認為,企業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有者所組成的,即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訂立合約而成立的一種合作組織。但是,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及人力資本特有的性質,這種合約并不完備。它不能準確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實現的狀態及每種狀態下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這就要求合約雙方在合約中追加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企業合約不同于一般的市場合約,關鍵在于企業合約中包含了人力資本的利用。(2)是否反映傳統企業和現代企業資本雇傭勞動的動因。在經營能力屬于私人信息的情況下,市場把貧窮的企業家和較少的個人財富當作較低的經營能力信號,但貧窮的企業家可能比富有的企業家有更強的經營能力,但仍然是富有的企業家被市場選中。這是古典企業中企業家和資本家合二為一的原因所在,也是古典企業中資本雇傭勞動的由來。資本的約束是一把雙刃刀,它有可能將有能力但缺乏資本的人排除在企業家的隊伍之外,而那些只擁有資本而不具有能力的人卻只能獲得要素價格。在這種情況下,低能力和高資本的人之間的合作機會便產生了,其結果是高能力者成為管理者,從事經營活動。高資本者成為持股者,負責挑選管理者,承擔管理者經營決策的風險。(3)是否反映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對應。股份制公司是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之間的復合合約,由于現代企業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人力資本的地位急劇上升,財務資本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如何體現現代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其具體原則是“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對應”,也可以說是“風險承擔者和風險制造者的對應”。財務資本所有者之所以有剩余索取權:首先,財務資本所有者依據其對勞動的信息優勢雇傭了勞動,承擔了雇用的風險;其次,財務資本所有者一旦成為委托人,就需要擁有一些“控制權”來監督人。根據所有權安排的最優原則,財務資本所有者擁有對企業的剩余索取權。管理者之所以擁有對企業的剩余索取權:首先,人力資源的相對稀缺性。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保證了企業的非人力資本的保值、增值和擴張;其次,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管理者有權決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有權決定如何產生剩余以及產生多少剩余;他的決策伴有一定的風險性,是風險的制造者,與此相對應,他就必須為其制造的風險承擔責任,當然,也就有為其制造的利潤有分享的權利;再次,由于經營活動的重要性和監督的困難,為了使成本最小化,就必須建立起財務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的剩余分享制度。(4)是否剔除傳統薪酬的不完全特性。傳統薪酬制度不是一種完全的的事后結算形式。由于受信息不完全、市場信號扭曲等因素的影響,勞動市場不可能準確地調整管理者的工資。而且,工資的調整是個復雜的過程,受社會環境、社會風俗、企業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實踐證明,傳統薪酬制度給管理者帶來的邊際收益遠不足補償其所做的邊際貢獻和承擔的邊際責任。為彌補傳統薪酬的不完全特性,股權激勵作為一種相對完全的支付形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股權激勵機制有效性的形成機理。股權激勵機制的目的是激發管理者的正確行為,使他們為公司業績上升而努力。其形成機理就是指公司股權激勵效應的形成過程,即股權激勵是通過什么因素和傳導機制來影響公司業績的。股權激勵機制有效性的發揮需要以下相應條件:(1)有效的資本市場。激勵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努力程度決定業績,業績決定股價,股價決定報酬”。因此,資本市場是否有效,股價是否能真正反映公司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股權激勵正效應的發揮。(2)有效的經理人市場選擇機制。有效的經理人市場選擇機制可以保證管理者的素質,對管理者的行為產生長期的約束引導機制。只有在良好的優勝劣汰市場競爭條件下,管理者才能在經營過程中,考慮自身在人才市場中的價值定位而避免采取投機的行為。(3)有效的產品市場競爭機制。市場的競爭程度反映企業業績取得和管理者努力程度的關系。通過反映產品價格信息進而反映生產信息,以及經營者隱性收入給企業造成的成本,以及反映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活動,達到約束管理者的目的。(4)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明晰的產權制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股權激勵制度效應發揮的基礎。(5)相關政策的保障機制。完備的政策法規可以正面引導股權激勵制度的實施,制裁有違市場原則的行為。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范文第4篇

關鍵詞:企業 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機制

一、引言

股權激勵是企業通過股權的形式來分配收益,借以激勵企業員工,使員工與企業結成穩定的利益統一體,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多利益的一種長期激勵方式。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有效的激發人力資源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管理方式,對改善企業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增強企業凝聚力等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從股權激勵基礎理論入手,對企業股權激勵進行討論。

二、股權激勵基礎理論

(一)股權激勵理論

股權激勵機制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委托理論和契約理論三種:首先,人力資本是企業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本,是能夠帶來現在或未來收益的存在于人的知識技能與健康等綜合價值存量,是企業維持與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人力資本是財產的一種特殊形式,存在著產權問題,其所有者屬于個人,因此需要依靠激勵機制來調動。企業是一個特殊市場合約,由眾多獨立要素所有者所擁有的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共同訂立,企業通過經營者股權激勵機制設計,使經營者擁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權,經營者的人力資本價值得以認可。其次,委托理論由米契爾?詹森與威廉?麥克林于1976年首先提出,該理論認為,任何滿足人參與約束及激勵相容約束而使委托人預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勵合約中,人都必須承受部分風險;如果人是一個風險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過使人承受完全風險,即讓他成為惟一的剩余權益者,來達到最優激勵效果。委托理論中,由于委托人無法觀察人的私有信息,也不能觀測到人的行動選擇或者觀測成本太高,只能觀測到企業的業績,因此委托人需以激勵契約來促使人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為。第三,現代企業產權關系的兩權分離管理方式,促使委托關系的產生,而委托關系是通過契約的形式建立的,在激勵機制方面,股權激勵可以彌補不完全契約的不足,企業高管人員的自身素質與經營能力決定了高管人員獲得的股權激勵的收益多少,因而具有自我激勵作用。

(二)企業股權激勵常見模式

按企業股權激勵的表現形式,常見模式有管理層收購(MBO)、經理層股票期權和員工持股三種;按基本權利義務關系則可分為現股激勵、期股激勵和期權激勵模式三種。管理層收購模式是指管理人員通過舉債融資來收購所在的企業,改變本企業的所有者結構、控制權結構與資本結構,從而達到本企業重組并獲得預期收益的一種收購行為一種股權激勵模式。管理層融資收購真正實現了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完全結合,企業管理層不僅包括企業的董事長、董事、財務主管等高級管理人員,也包括子公司的相應高級管理人員。經理層股票期權模式是指有條件地授予企業高層經理人員和部分有突出貢獻的員工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本企業股票的權利的一種企業人力資源激勵機制。員工持股模式是指企業內部員工出資認購本企業部分股權,并委托一個專門機構作為社團法人代為管理和運作,委托機構以法人形式進入董事會參與管理、按股分紅的一種新型企業財產組織形式。

三、企業股權激勵的幾點討論

(一)結合企業生命周期選擇企業股權激勵設計方案

企業在進行股權激勵設計與策略選擇時,應根據企業的生命周期特點,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個階段制定符合現狀的方案,妥善解決員工的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的問題。如在企業的初創期,由于企業現金量相對不夠充裕,因此應采取長期激勵尤其是首先考慮股份,激勵對象最好是全體員工,尤其是企業關鍵人才,應給予一定的實股,使每一個員工與企業緊密相連。但在企業衰退期,由于員工存在對企業的信心不足,股份激勵作用相對較小,反而現金激勵員工會覺得更實惠。因此,企業應考慮生命周期,選擇適合企業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考慮激勵對象、激勵方式、員工持股總額及分配等關鍵因素進行方案設計。

(二)經理人、股東利益與企業股權激勵關系問題

實踐中企業股價的變動不僅取決于經理人本身努力,還與經濟環境、行業發展狀況等因素有關。在企業股權激勵中,經理人往往關心的是其股票市場價格而非企業的長期價值。尤其當受激勵成本與經理人投資能力限制時,經理人持有股份的數量是有限的,這樣經理人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在股價相對高位時減持股份,經理人持份數量和時間的改變,會使公司股價與公司長期價值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將制約股權激勵的效果。

四、結束語

文中從企業股權激勵理論、企業股權激勵常見模式、如何進行企業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等方面進行討論,提出應結合企業生命周期選擇企業股權激勵設計方案等建議,供企業股權激勵機制研究借鑒。

文獻參考:

股權激勵的關鍵要素范文第5篇

1 民營企業發展問題 

民營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力量,目前尚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而民營企業自身的特點,也使得其在壯大過程中凸顯出許多無法協調的問題[1]。民營企業的發展優點在企業發展前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企業管理存在嚴重的漏洞逐漸顯現。 

首先,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制度導致員工工作積極性低。家族式管理模式,以血緣為管理層樞紐,導致民營企業內部傾軋、產權模糊、效益不明確。員工積極性低,有才能的人才得不到提拔,人才流失嚴重,嚴重制約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 

其次,民營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完善。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大多數缺少管理知識體系,在企業發展初期,創業者運用個人素質對優秀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模仿。未能形成符合自身企業發展的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歸屬,使企業日常運行體制和實踐不相符,嚴重影響日常工作效率。 

最后,民營企業缺少制度性管理,導致企業人力資源凝聚力小,積極性不高,人才流動過于頻繁,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影響企業的壯大發展。由于民營企業的家族式管理、內部管理制度缺失等問題導致企業缺少健全的發展模式,缺少戰略理念,從而導致許多現有的中高層管理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沒有穩定的歸屬感,更沒有企業文化認同感,在其他企業的人才攻勢和誘惑面前隨時有可能甩手而去,對企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局面,甚至有可能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2 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和趨勢 

2.1 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現狀 

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促進企業優化升級,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促使企業制度化、科學化發展,從而適應當前知識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潮流,帶動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才的有效管理[2]。另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實現我國企業同國際接軌,提高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經濟影響力。當前,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實現新型管理方式,向國際優秀企業借鑒學習,調整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加強對企業管理的監管,使國內企業能與跨國企業相抗衡,增加市場份額。 

2.2 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趨勢 

首先,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具有全方位性,即從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等方面入手。現代企業管理方式愈加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開展項目之前,開展全面、準確的市場調研活動,收集有效的動態資料,為項目發展提供現實支持。其次,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加快企業管理組織層面的改革創新,即在企業內部形成有效的結構體系,保證員工能夠形成權利、權力和勞動付出三者的和諧高效。現代企業管理促進企業內部機構的清晰、合理。例如,使有能力的人才能夠擁有相當的權力,從而引領企業的發展。最后,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促進企業立足于自身經營目標,優化配置資源,進行高效生產活動。現代企業管理下的企業模式呈現出“以人文本”的用人制度,實現層次化的管理方式,同時進行有目的的生產活動。 

3 民營企業施行股權激勵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3.1 民營企業實現股權激勵改革的理論基礎 

一方面,實現股權激勵改革能夠在推動勞動合同法在企業間的有效實施的同時,提高中高層員工以及核心技術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施行股權激勵機制有利于提高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的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提高社會效率。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實現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了企業法人治理和內部的高效管控,很好地將企業的發展同員工自身的發展進行有機統一。利益統一化是實現股權激勵制度的高效作用的關鍵所在。隨著企業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股權激勵制度的優化改革成為發展的重點。 

3.2 民營企業實現股權激勵改革的現實基礎 

一方面,人才流失成為影響民營企業長足發展最突出的不利因素,推動股權激勵改革的發展,能夠有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時,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改變,國家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推動民營企業必須進一步快速發展。實行股權激勵改革還能帶動企業完全走向市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型現代企業。另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趨勢,要求民營企業能夠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實現人員的層次性分布,資源的有效配置。通過股權激勵機制改革,能夠推動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在企業發展中作用的最大化。 

4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方案設計 

4.1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對象 

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主要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兩方面。股權激勵的對象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即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技術骨干層(包括營銷技術)。對民營企業而言,實現股權激勵機制的關鍵在于對企業管理組織人員進行股權贈與,低價購買等方式,提高人才對企業的歸屬感;對于員工層面的激勵,主要有技術型和表現優秀的普通員工。對于技術型人才的股權激勵,有利于留住人才;對于普通優秀員工的股權激勵有利于推動其他員工的積極性[3]。

4.2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方式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方式的多樣性,是當前方案設計優化創新的重點所在。股權激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權益類的方式,另一種是現金類的方式。權益類方式常用的工具包括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業績股票、員工持股計劃等;現金類方式常用的工具包括虛擬股票、股票增值權、分紅權等。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前者無需支付現金但是增加了股東數量,分薄了股權;后者不改變股權結構,但增大了企業現金支付壓力。 

4.3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的力度 

實現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機制的創新在于提高激勵力度。可以根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工作表現,按階梯提高授予股權的份額;或是根據該類員工的工作表現,實現現金與股權的轉換比例。同時考慮其他企業的股票行權價格,提高股權轉換的優勢,使股權激勵機制具有明顯效果。 

4.4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評價制度 

股權激勵評價制度是獲得股權激勵效果的直接途徑。建立健全評價制度,促使效果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從而促使企業能夠進一步調整制度,提高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效性。股權激勵評價制度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建立,一是建立財務體系,比較企業的凈收入,二是通過與同行業進行績效評價,從技術指標到管理指標經營指標等進行對比分析。 

5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限制條件 

5.1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對象的限制條件 

為了達到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機制的最佳效果,在股權激勵制度的對象設計問題上,往往設計不同的對象激勵權限。 

第一,是激勵對象不擁有股權再轉讓的權利,主要是實現激勵對象能夠同企業共存亡,提高激勵對象工作積極性;第二,是對激勵對象工作年限的限制。股權激勵機制最初的目的是留下企業發展中的骨干,延長為企業工作服務的年限。一般而言,股權激勵對象的工作年限在3~8年。第三,是對激勵對象股東大會表決的權利。激勵對象的股東表決權必須受到原有股東的考察后才能夠擁有。 

5.2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期間的限制條件 

民營企業股權激勵對象獲得最終股東表決權需要經歷一段激勵期間。一般而言,股東激勵期間留住激勵對象是股權激勵制度的階段性目標,因而對于激勵期間的限制必須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對于股權激勵對象在激勵期間的退出機制的限制同樣能夠實現激勵對象的服務價值的最優化。首先,限制退出條件。除非特殊原因,否則激勵對象不得退出股權;其次,限制退出受讓,激勵兌現由于特殊原因退出企業持股,企業股東按持股比例受讓;最后,限制退出對價。退出股權的本質在于股權的交易,因而,限制股權退出的核心的對價合理。 

6 結語 

綜上所述,民營企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營企業要在市場經濟規律下加速發展,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無疑將起著關鍵作用。對企業核心人才實行股權激勵,加強人力資源整合,增強員工凝聚力和歸屬感應當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科學合理而又有創新的股權激勵方案設計必將引領企業走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平县| 来安县| 阿荣旗| 灯塔市| 潞城市| 什邡市| 安龙县| 黄浦区| 高陵县| 普陀区| 玉溪市| 乌鲁木齐市| 山阳县| 闻喜县| 邵武市| 比如县| 收藏| 泰来县| 十堰市| 手机| 宜春市| 沅陵县| 陇西县| 石景山区| 玉田县| 班玛县| 东乌| 遵化市| 商洛市| 阳山县| 揭阳市| 济阳县| 通许县| 邵武市| 尚志市| 怀安县| 思茅市| 三台县| 江山市| 高唐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