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總體規劃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DEM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土地勘測定界是土地征收利用、土地劃撥出讓以及土地的流轉、土地規劃、土地整理、土地開發等工作中至關重要的技術工作,同時該項工作的技術難點又在于計算各類占地面積。在《土地勘測定界規程》中針對土地面積有著明確的規定,地表在平面的投影所占面積即土地面積,但在實際的土地利用規劃中,土地所有權人往往對依照規程所劃分的面積并不認可,尤其在農用地流轉過程中,依照規程所得到的土地面積往往比農民認知的面積要少,因此農民會要求重新測量,但實際上這一測量精度是準確的。這種差距主要來自于農民所認知的土地面積為地表面積,而依照規程測量的土地面積為地表投影面積,并且坡度越大二者之間的差異也越大。為了減少甚至消除地表面積和投影面積的差異,則應當尋找一個方法計算地表面積。實際生活中地表往往是起伏不規則的,其表面積無法用確切的數學模型予以表達,因而就無法精確地利用數學公式計算出精確的地表面積。雖然采用一些其他的方式可以盡可能地對地表曲面進行模擬,提高計算結果的精確度,但是往往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差距。
1. DEM概述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測量技術也不斷得到革新,數字化測圖技術開始被應用于地形測圖中。利用數字化測圖技術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測量中的不足,提高測量計算精度,令局部地表面積的高精度計算成了可能。利用數字化測圖進行地形數據以及地物數據的采集,其特征點利用三維坐標表述,相鄰兩點之間相互連接可以形成空間三角形,從而構成連續坡度,用以表述現實中地表的起伏,這種表述方式也是DEM的表示方法之一,而這些空間三角形面積的總和便可以對應相應地表面積,從而提高地表面積的精確度。
2.提出問題
數字地形模型作為一種數字表達形式,可以準確地表述地表形態屬性,并且這種數字描述方式具有一定的空間位置特征以及地形屬性特征。在該模型中,若地形屬性作為高程,那么其是數字高程模型,即DEM。在地理空間中,高程作為第三位坐標存在,而在傳統的地理信息中,以二維的形式構建地理信息,數據結構為二維結構,DEM則是三維地形模型構建的必要補充。通常情況下,DEM使用高程矩陣表示,而高程矩陣由地表規則的網格單元組成。廣義上的DEM除了上述表示外,還包含了三角網、等高線等地面高程數字。DEM在地理信息系統構建DTM中起到了基礎作用,為DTM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而其他地形要素例如坡向、坡度等要素,則可以間接、直接通過DEM導出,這類地形要素一般稱作“派生數據”。正是由于各類地形參數都可以從DEM中提取,因此該技術在土地規劃利用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對各區域、種類、行業用地進行統籌協調是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前提,土地利用劃的目的是合理調整土地利用布局及利用結構,其工作重點在于確定耕地、基本農田規模范圍,掌握生態用地、城鎮用地以及基礎設施用地的分布和面積,對區域土地用途進行總體規劃,并制定相關規則約束土地用途。自然環境下,土體用途會受到坡度因素、坡向因素以及海拔因素的影響。例如在界定生態保護區時,主要依據自然地貌特征劃分,例如山腳線、山脊線等自然界線。而確定建設用地管制分區的擴展分區時,也需要綜合考量自然地貌。DEM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應地表真實性的數字模擬手段,而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應用DEM,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
3. DEM的實際應用
3.1 提取坡度
Arc GIS空間分析模塊中的Slope的命令從DEM中提取實驗區的坡度分布數據。在處理過程中應注意DEM高程數據的單位是否與水平距離的單位一致,如不一致應在坡度分析對話框的z參數中調整。坡度數據分布的范圍理論上在0°~90°,但由于是以像元為單位進行計算,分析結果細節表現過于明顯,某一等級坡度區內可能有破碎的其他等級坡度數據存在,不符合實地地貌情況。
3.2 處理高程數據處理
DEM數據中主要應用到的數據包括海拔和坡度,由于涉及高程數據與坡度數據的疊加,而實驗區海拔在125m~685m,因此需將高程數據標準化到坡度分布數據范圍內。采用線性變換的方法將高程數據標準化到坡度分布范圍0°~90°之間。標準化公式為:
X=kx+b (1)
式中:x為原始數據;X為標準化后的數據;k、b為變換常數。
計算可知,k=9/56,b=-1125/56。
3.3 疊加柵格數據
DEM中的高程與坡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關性,且兩因素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影響方式類似,因此在考慮兩者的共同作用時可以用矢量距離方法()來反映這兩項因素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共同作用。
在Arc GIS空間分析模塊中用柵格計算器按上式對坡度和高程柵格進行疊加計算,得到柵格數據疊加結果。可以看出,疊加后的數據已能反應高程和坡度兩因素的共同作用,海拔高、坡度大的地方柵格值大;海拔低、坡度小的地方柵格值小。但該數據由于是以像元為單位計算的,數據細節體現比較明顯,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類分區過程中應在考查地貌特征的基礎上對地貌類型進行一定的概括。從這方面分析,該數據直觀性較差,需要做進一步處理才能被利用,而不能直接應用。
柵格數據的單位為像元,而每一個像元存在特有的柵格值,所以在應用中可以將單獨的像元視為矢量點,但是這個矢量點具有一定數值。分析像元點密度,繼而生成密度圖像。在Arc GIS中,點數據構成了密度地圖。并且計算每個單元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圓形搜索區或環形搜索區,而用于計算輸出柵格數據的每個單元密度值所需要點的搜距則由搜索區決定。基于這一點,試驗區從整體上被劃分為等級不同的密度區,系統分析的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細節進行概括,從而更加直觀地表述地表特征,應用土地規劃。
將柵格數據進行轉換,使之變為矢量點數據,利用density命令,在空間分析模塊中分析密度。數據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概括,數值和坡度之間呈正比例關系,并且不同坡度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接線,可以直觀地表述坡度區范圍,對結果數據分級進行調整,則分區概括不同。
結語
通過實踐分析可以總結,利用DEM可以較為準確地生成地貌分區,并且依照實際情況對結果數據分級數進行調整可以進一步提高土地總體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并對土地用途區的劃分有著指導作用。此外,在實際應用中,最終結果還會受到密度分析參數設置以及柵格數據像元大小的影響,因此最終的結果數值需要經過多次實驗才能得到最佳結果。目前,DEM數據主要應用于升級土地總體規劃管理,而在市(縣)級的土地總體規劃編制中很少應用,地方應用DEM需要經過專門審批,這對于DEM數據的推廣應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參考文獻
[1]鄔倫,劉瑜,張晶.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
關鍵詞:總體規劃 城市用地 存在問題 解決辦法
一、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一)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
城市用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區域內已經被建設、被利用的土地資源,二是已經被有關部門批準,列入了城市規劃的區域范圍之內,有待于開發、建設的土地資源。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按照我國城市規劃法中所規定的城市區域內的所有非建設的用地,象山石、樹林、池水等占用的那部分土地資源,也屬于廣泛意義上的城市用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高速發展,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鍵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既有兼容性,互有側重又互為彌補,同時還具有矛盾性。它們在規劃法律依據、指導思想、理論依據上有矛盾之處,給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
(二)兼容性:互有側重、互為彌補
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來看,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都是區域規劃的組成部分之一,二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它們是互相補充、缺一不可的兩部分。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立足點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遠景發展和統籌發展,側重點不僅是科學分析城市用地的范圍和規模,還有保證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衡、保護地球自然資源,注重整體性原則和堅持可持續發展。
(三)矛盾性:供需矛盾、過分擴張
現在我國建設用地規劃把人均建設用地指數作為標準,好像很合理,實際上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區域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城市中建設用地急劇擴張的原因等等,從而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了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效果。
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顯得很重要,現代化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很多的土地,國家相關部門雖然嚴格控制城市的建設用地,但是城市土地規劃往往只是從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出發,不把全局的土地資源供需考慮在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規劃沒有起到限制作用,城市建設的用地不合理地擴張,侵占了耕地,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二、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存在問題
(一)發展定位不當
因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立足點是最大限度地對資源進行保護,然而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的立足點是追求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一般情況下會為了城市的發展,想盡辦法調動區域范圍內一切可調動的資源,有時候還會利用本城以外的各種資源來為城市建設服務,二者在在這一層面上是矛盾的。
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很少受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約,城市建設用地有過度擴張的情況,這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有不良的影響,它使城鄉一體化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保護資源成了迫切的任務。應該從理性的角度,準確定位,綜合考慮經濟發展、人口資源增長、城鄉流動等因素,根據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能提出建設性的策略。
(二)布局不合理
城市并不等于工業基地,那是工業革命時代的標志,近代以來,城市的發展就往往和工業聯系在一起了,一提到城市的時候,就會使人們聯想到工業基地。
然而,城市不能局限于發展工業,還有更多的功能,現代化的城市是金融、商貿、科技、信息交流都很發達的地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規劃也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認識不到這一點,不能兼顧城市各種功能的開發,城市朝著片面的方向發展,將導致資源浪費和行業發展缺陷,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三、具體解決辦法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不占或者盡量少占農用地。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中建設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
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規劃,就是注重提高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立足于城市的全局發展和社會的整體發展,注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發展經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時,要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性循環為目的,增長經濟、開發資源要和協調發展、環境保護齊步進行。
(二)資源保護與發展優先并重
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很少受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約,城市建設用地有過度擴張的情況,不顧耕地資源的流失,優先發展經濟是不可取的做法。
要兼顧優先發展和保護資源,正確處理城市發展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城市建設用地規劃要和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大方向上一致。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發揮了應有功能基礎上,靈活地科學地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環境開發、資源利用、把市場需求、保護治理要統一發展。
(三)各類規劃管理部門協作
城市規劃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應該加強業務上的互通有無和日常工作上的協調合作,既保證發展又保護資源。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人員應當充分考慮,使規劃能夠充分反映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要求,自覺實行局部服從全局的原則,工作中的協調和調整應該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標準;城市用地建設項目預審的時候,凡是超過了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制定的用地規模的項目,要以總體規劃為標準。各部門協調工作,共同努力,才能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社會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字:石油廠區總體規劃用地 給水排水 景觀分析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石油企業廠區的總體規劃與景觀工作非常重要,它既有要遵守的原則又包含了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工作。總體規劃就是在區域統籌原則、生態優先原則、集約性原則下,做好企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良好的生產環境以及促進生產效益的最大化。其規劃目標就是保證石油廠區開發用地安排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使用方便,提高生產值,而景觀分析目標就是維護生產環境良好,優化景觀特色。下面筆者從廠區用地布局規劃、給水排水工程規劃以及綠地景觀系統分析來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闡述。
石油企業廠區用地布局規劃。
企業廠區用地布局要遵循整體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和彈性發展原則。就是保證石油化工基地的功能布局和設施配套都應立足區域整體進行考慮并且要充分結合區域的規劃現狀建立與之相協調的用地開發與產地布局模式,在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面向未來,為將來的發展留足余地,保證規劃有節奏有彈性的發展。這里的用地布局包括加油站與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布局、工業用地布局、主次干道布局等。
在石油企業的規劃中,公共停車場設置是這樣規定的,除在公共設施用地中商業金融設施較集中的地段開辟公共停車場外,其他部門原則上不設大型停車場。為了適應未來不斷增加機動車量的要求,規劃中對交通設施的考慮依據各企業用地及商業要求來定。而公共加油站的設置是按照1.2公里的服務半徑來設置的,要集合停車場車流集中的地方設置加油站。而工業用地的布局既要滿足自身產業需求又要強調經濟區上下游產業的密切聯系。同時處理好工業用地與恭送交通的關系,而且盡量集中布局。主干道是石油廠區地對接區域交通和聯系各功能區的交通性道路,區間的交通要注重便捷性。規劃盡量形成“兩縱一橫”的主干道系統。而次干道為連接主干道之間的輔交通,承擔個功能區之間交通集散功能,保證產區方面運輸及出行,做好產業運輸的輔助工作。
二、石油企業廠區的給水、排水規劃。
廠區在給水方面首先,石油廠區用水要做好水量估算,各用水量要達到標準不能無故浪費。工業用水以及消防用水都有標準量,要合理計算和使用。其次,要做好水源規劃,給水水源有明確的選擇并且要努力進行水源創造工程,以滿足發展對水的需求。做好水源地的保護工作,建好防護帶。再次為了充分節約與利用水資源,建議污水要深度處理,考慮中水回用,用于澆灑道路及綠化用水,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加強水的重復利用率。
在排水規劃上,排水體制盡量做到雨、污分流制。污水量有數量控制,污水處理廠在工業區中部進行布置,處理后的水排入中水管網。污水管道沿著干道采用枝狀布置的形式,收集的污水排入污水處理廠。在雨水系統上,規劃一個匯流分區,沿著規劃道理布置雨水管,雨水管道盡量沿著道路順坡布置,來減少管道埋深,還有不要設在機動車道上。以便于保證更好的排水安全。
石油企業廠區綠地景觀分析。
石油廠區的綠地景觀系統是集合自然環境基礎,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構建水綠相接的綠化景觀系統,這樣構成各功能區綠地環繞的格局。景觀布置功能上要滿足生態、游憩、環保等功能。
(1)景觀林蔭路設置。盡量在主干道兩側設置10米長的綠化帶,形成景觀林蔭路。并由林蔭路來盡量貫穿水、林蔭與集中綠地。構成廠區中央開放的景觀,將水景引入石油化工廠區,景觀林蔭路成為捕捉水景的視線走廊。在石油廠區內形成張弛有度、開合有致的景觀綠化系統。
(2)景觀系統的構成。在各個功能區內形成的不同風格與形式的建筑景觀區、街道、廣場、以及綠地形成的人文景觀帶加上兩者之間的景觀軸線共同組成了景觀系統,這個景觀系統就是在綠化廠區的基礎上優化廠區環境,形成良好的人文與生態相和諧的狀態。
(3)景觀要素分析。景觀的建設要追求行人的視覺感受,重視建設界面的連續性和開放性,景觀的存在就是為了更大的欣賞價值存在,鼓勵在各個要素之間留出足夠的空間設置,建筑之間的空地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以景墻、廣場、標志物、花卉等景觀布局,展示石油廠區豐富有序的街道景觀特色和豐富、舒緩的輪廓線。景觀的節點的設置要做到合理,在節點處設置標志性建筑更加吸引人眼球,重點處理標志建筑物頂部,其他景觀過度用簡單處理以避免喧賓奪主,出現奇特色彩。在出入景觀節點與公建中心節點處,盡量由開敞綠地結合石油廠區主題標志物構成,景觀的要素只有合理美觀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結:通過以上對石油企業產區的總體規劃和景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的規劃與景觀布置確實是一項有政策性、技術性的任務,需要不斷的優化升級,而且石油企業總體規劃綜合性強,設計多領域、多角度、多方面,不是以上的幾個方面可以完全涵蓋的。石油廠區企業規劃布局與景觀設置應該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在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經濟效益的整體最大化實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政策下,在國人努力下,石油企業不僅在規劃上還是在效益上都會有長足的進步,中國石油事業將會不斷推動國內經濟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1、趙志潤.對遼化總體規劃及廠區平面設計的看法.《工業建筑》1986年第09期
2、李明秀. 工業區景觀總圖設計理念與要點分析.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年第15期
關鍵詞:珠江三角洲;內河涌綜合整治;排澇規劃;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降水豐沛,水源充足,內河涌河網密布,交通便利,在此特有的地理條件下,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魚塘人工生態系統。由于受到城市化和工業發展的影響,很多內河涌受到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給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阻礙。在2010亞運會的大背景下,廣州啟動《青山碧水藍天計劃》,全面開展污水治理和內河涌綜合整治,珠江和河涌整治堅持推進近十年,投入各項資金100個億,目前在珠三角城市中已實現大面積的內河涌綜合整治和大中型水庫的基礎建設,加大了對于珠江三角洲內河涌的綜合治理力度,目的在于通過對其實施治理恢復內河涌原有的生態功能,從而為生態城市和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條件,提高城市的總體建設水平。
一、規劃的標準和計算的公式
(一)規劃標準的選擇
在進行河涌的排澇規劃時,可供選擇的標準有以下兩種:一種是由水利部規定的排澇標準,主要是按《灌溉排水工程設計規范》和《排水工程技術規范》進行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采用的排澇設計為降暴雨的重現期為十年一遇全天候暴雨3d排水至農作物的耐淹高度。另一種是由城市建設部門制定出的排澇標準,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和《城市排水規劃工程規范》進行設計,在對降水量進行計算時,通常分為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暴雨重現期一般為1-2年,暴雨的強度計算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Q =253271(1+0.4631gP)/(t+10.01)0.675,其中Q值為暴雨強度,P值為暴雨的重現期,t值為降雨的持續時間,因規范的設置不同,因此計算出的排澇規劃結果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城市建設部門制定出的排澇的設計更能夠滿足城市的排水要求,適合在排水需求面積較小的局部區域。在包括農田、道路和山地的區域中,由于排水的需求較大,需采用水利部門制定的排澇標準。
在進行排澇的工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區域中,要進行20年一遇的全天候設計,暴雨1d進行排放完成的設計,在中等城市和城鎮中采用10年一遇的全天候設計暴雨1d進行排放完成的設計。以此為標準計,珠江三角洲的排澇的標準設計為10年一遇最大全天候設計暴雨1d排放完成,并且不能產生洪澇災害。
(二)計算公式的選擇
在對洪峰的流量進行計算時可以采用公式推理、毛雨概化峰值和綜合單位線法進行計算,以上三種方法根據所規劃的珠江內河涌特征和條件進行選用。在面積較小的流域中,面積小于或等于10平方千米時,由于洪峰的區域中呈現出樹葉狀,因此會產生水流的向中部區域的聚集,從而就難以進行實際測量,此時就需要采用推理公式法。在面積較大的流域中,面積超過10平方千米時,采用綜合單位線法。在一些含有耕地等的地形中,采用毛雨概化峰值的計算方法。
二、排澇水文計算
在進行排澇水文的計算時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水文分析軟件模擬法、平均排除法和比降法。
(一)水文分析軟件模擬法
在產生暴雨的時期采用推理公式法對水溫進行計算,在暴雨集中面積較小的區域使用推理的方式進行計算,按當地的暴雨等值線分布圖和暴雨的徑流圖對產生的洪水量進行計算。計算過程中要根據統計參數分布圖對集水區域中的各個點進行降雨頻率的計算,然后再按暴雨的定點定面的關系進行暴雨量的計算,對于頻率相同,時間不同的降雨量分為長短包進行控制,通過計算得出設計暴雨的時間歷程的分配,通過產流的計算得出設計的凈雨量的產生過程,使用匯流計算的方法得出設計的洪水水量。在進行排澇的水文計算時主要采用水文分析軟件模擬法進行計算。其軟件能夠實現對于河涌整體布局的全面模擬,在對泵站的運行進行掌握的前提下實現合理調度,提供水量平衡,為設計人員進行更加準確的數據核對和治理分析提供有力的條件。在整個分析過程中要將來自于上流的水量的產生過程以線性的方式進行輸入,同時對各個泵站和河涌進行良好的設置和調度。在對其進行計算時要實現正常水位、排水位和控水位。該軟件已在廣州、佛山等多個城市的多個片區的排澇規劃計算中成功運用。
(二)平均排除法
采用平均排除法進行水文的計算主要是根據排水面積中設計出的徑流的深度,對固定的排水的時間內產生的排澇的總量。設計的徑流深度是按照徑流系數和實際的暴雨降雨量相乘,并減去滯水量所得。
(三)比降法
在珠三角內河涌中的河床大都沒有比降,而在水流的流動水面中存在著比降,因此就要采用比降的水文計算方法保證排澇泵站的規模能夠滿足排澇的要求。采用這種方法能夠實現閘站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且在使用的過程中,實踐證明效果較好。
通過對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得出,使用平均排除法進行規劃的流量較低,但在具體的使用中,排澇的面積較小,水文分析專業軟件的使用能夠直接計算出河涌的水位線,而比降法的使用則對排澇的條件進行了綜合的考慮,因此在使用中涉及到的問題較全面。
三、引入水面率及興建調蓄湖對排澇規模的影響
(一)水面率
水面率是指承載水域功能的區域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比率,其目的是提出一個指標,評估在自然力與人類活動雙重作用下人類社會和水域自身的協調發展程度,進而通過水域管理工作,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一般情況下,水面率減小,排澇模數相應增大,但是二者的關系是非線性的,不同地區水面率與排澇模數之間的關系不盡相同。水面率過小使城鎮的調蓄能力減弱,造成排澇流量過大,給城鎮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加重了經濟投入成本;而用無限加大的水面率來減低排澇模數又不符合城市發展建設,給城市用地布局帶來影響。因此,要尋求最優水面率以確定適合當地排澇標準的排澇模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興建調蓄湖
在內河涌規劃設計通常會考慮興建用來蓄滯洪的人工調蓄湖,利用調蓄湖蓄澇水來減少排澇。目前珠三角比較出名的人工調蓄湖有廣州白云湖、海珠湖、蘿崗湖等。以海珠湖濕地公園為例。海珠湖濕地公園于廣州城海珠區東南部,被稱為廣州市的“南肺”和“腎”,主要包括萬畝果園、海珠湖及相關河涌39條,總用地面積約800公頃,水域面積達380公頃,是珠三角河涌濕地、城市內湖濕地與半自然果林鑲嵌交混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因此,興建一定規模的調蓄湖,不但可以減少排澇泵站的投資,還可以減少日常運行抽排和維護費用,對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增加環境生態效益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束語
進行排澇規劃是進行內河涌治理的關鍵問題所在,不僅要按珠江三角洲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設計,還要保證設計能夠滿足今后計劃時間內的使用。采用科學的、成熟的方法進行計算,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實現最優的排澇方案設計,促進其排澇工作的有效實行,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通過水域管理及內河涌整治工作,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豐效.定性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研究[J].固原師專學報,2002(16).
[2],陳守倫,袁建國.模糊綜合評判法在防洪規劃后評價中的應用[J].水電能源科學,2003(21).
關鍵詞: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45-1
0 前言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對城市土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方面的問題做出一個總體的規劃,是有目的的安排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土地利用好壞的關鍵所在,通過城市土地規劃,才能夠更好的制定和安排年度用地計劃以及相關的建設用地的審批工作[1]。城市用地規劃能夠為城市的用地類型進行劃分,對城市的建設用地進行分析,對城市的建設用地按照需求進行結構優化和調整等。
1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對于城市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2]。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規劃環節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職能是要為特定的城市功能安排合適的城市用地,而且還要為特定的城市用地安排專門的功能。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把土地合理的劃分為建設的用地和不能用于建設的用地。另一個方面是把可建設的用地的土地性質、建筑密度以及建設形態等進行確定。第三個方面是要對部分的可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建筑給予特殊的規定。影響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方面的因素、社會方面的因素、公共利益以及環境因素幾個方面。
2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內容與方法的探討
2.1 城市土地的利用類型
城市土地的利用類型該如何進行劃分是城市土地利用調查工作中的一個主要成分。在進行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的時候,可以按照城市土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來判定城市的用地類型。城市的用地類型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十大類、46種類、73小類。對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還可以按照城市的土地利用特點進行劃分,比如可分為科研教育用地、開發區用地、別墅區、風景名勝等。在有些時候,對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還可以不按照規范進行劃分,而完全按照城市的特點劃分。
2.2 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評價
城市建設用地的合理評價是對于城市用地進行選擇的一個依據[3]。城市建設用地的評價標準是要在對城市環境的可觀分析的前提下進行的,是要按照具體的建設需要和技術進行的。在對用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評價的時候,主要是要依據城市的用地狀況,再結合自然條件,判斷是否符合建設的需求。對于評價結果的體現,往往是把土地質量劃分為3個大類,然后再體現在評價圖上。具體的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條件優秀的,可以簡單處理就投入使用,一類是需要加以處理后才能投入使用的,還有一類就是不適宜作為城市的建設用地。
2.3 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潛力分析
對于城市建設用地的合理分析,能夠更好的規劃城市土地利用情況。城市建設用地主要分為生活性的用地和生產性的用地。生活性用地的潛力發掘之處在于城市內的一些閑置地,平房區以及中低層的建筑區。對于其分類的時候,可以按照一個標準劃分為不同的小區,然后再根據建筑密度、外部景觀等進行判斷分析,評估其發掘潛力的大小。生產性的建設用地的潛力之處在于對單位的占地面積、固定資產以及經濟密度等多個指標進行分析,最后獲得其發掘潛力。
2.4 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布局安排
城市建設用地的基本布局原則是要把握好不同城市的不同的特點和要求,按照城市用地的實際情況,主要處理生活用地和開發整治等多個方面,要把握城市性質等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過程是挖掘土地發展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情況,還要注意擴大發展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是要多挖掘土地發展潛力,而不是擴大發展。在布局方面,還要主要向著具有針對性的功能小區發展,比如科研區,商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對于城市總體布局,是要注重土地的高效利用問題,而且要突出地方特色,對必要的地段,可以有一些特殊要求。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里,就是根據城市管理的特征,設置建筑高度限制區、重點名勝保護區等類別。根據具體情況,全面統籌,制定明確的城市用地建設限制情況表,這也是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內容和方法方面的一個部分。
3 結束語
在國家對于城市發展的改革要求下,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也勢必更高[4]。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整體的分析研究,對于合理的規劃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很有意義的。本文通過幾個方面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和方法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得到更為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相信在未來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尹向東,熊進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協調的法律探討[J]. 廣東土地科學,2007,(1):34-38.
[2] 吳郭泉,翟慧敏,喬大山.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J].安徽農業科學,2007,(22):6971-6972,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