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藥劑學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聽力教學;聽力理解;策略訓練
引言
英語著名的語言學家D.Jones認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聽力,才能學好語言,Carl Weaver說:“聽是交際活動中的核心”[1](P99)。由此可見,聽力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聽,作為語言活動的一種形式,在人類認識、交流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國外學者調查表明:就以英語為母語的一般成人而言,“聽”的活動占其言語交際活動總和的40%。由此可見,在言語交際中,一個人花在“聽”上的時間是相當可觀的,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更是如此。英語學習者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大腦在不斷地主動接受信息,積極思維,反復過濾,分析合成。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聽力理解的全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信息處理的過程,其具體環節可表達為:接受聲學符號言語聽辨(解碼)信息重建(理解)儲存。學生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和制約學生英語的測試成績。[2](P43)如何提高英語聽力技能是廣大學習者普遍關注的問題。近些年來,眾多西方學習者進行了大量以聽、說為重點的語言學習策略訓練研究,旨在找到提高學習者外語聽力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分析影響聽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并對其策略訓練作進一步探討。
一、影響聽力理解的重要因素
1、說話者特征。Markham(1988)對性別偏見和說話者的權威性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聽力理解的影響作了實驗研究。他發現:(1)中等和高級程度的學習回憶非專家的男性說話的發言要比非專家女性說話者的發言更容易;(2)高級程度的學生能夠回憶起男性專家的講話內容;(3)如果說話者為女專家,兩組學生表現比非專家的女性說話時要好。因而Markham指出,“性別因素”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因素。但這涉及文化問題,不同的文化對此有不同的反應。
2、任務特征。聽力理解任務的類型對聽力理解的過程亦有影響。對不同問題類型學習者的反應程度不一樣。例如,多項選擇題比“wh-問句容易完成。另外,Shohamy和Inbar(1991)發現,對具體的線索的提高比依靠整體(global)線索的提問往往更容易回答。顯然,概括推理和綜合信息要比尋找特定信息更困難。低年級的學生對這兩類問題的敏感度更強。凡是能回答整體性問題的也能夠回答細節性問題,但能回答細節性問題的不一定能夠回答整體性問題。
3、學習者特征。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記憶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識等是影響聽力理解的重要方面。研究者們認為,目的語輸入的記憶跨度要比母語短。隨著目的語水平的提高,能成功地處理的目的語輸入數量也隨之增加。因而記憶時間長度是學習者整體語言水平的標記。在注意力方面,程度低的學習者遇到生詞或難句時,通常停止聽,或者不知道他們已經不在注意所聽的內容了。聽力過程中,聽話者的自信心對聽的效果十分重要。至于背景知識對聽力過程的影響那更是不言而喻的。學習者對熟悉的話題的興趣和理解率都要高于一般的話題。
二、聽力訓練應對策略
目前人們比較一致地認為聽話者對語言輸入的處理是主動的。處理方式有兩種:認知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包括通過考慮如何貯存和檢索信息以解決問題。元認知策略包含計劃、監控和評估理解。除此以外,聽話者還利用有關他們自己及最佳聽力狀態的元認知知識(個人知識)和有關聽多少內容、材料難度如何等知識(任務知識),以及有關策略及他們與材料的任務之間關系的知識(策略知識)。既然聽力策略對聽力的效果有影響,那么對學習者進行適當的策略訓練肯定能促進學習者聽力技能的提高。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教什么樣的策略,認知,元認知,還是兩者兼教?認知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報告認為,兩者兼教對提高學習更為有效。
Brown和Palinscar(1982)建議分三個層次進行策略訓練:(1)盲目的(學生做一種需要某種策略的學習,但不指明該策略及其價值,也不討論);(2)有意識的(學生被告知策略及其用處);(3)控制的(學生被提供機會比較和評價他們使用不同策略的情況)。在對母語有障礙的學生所做的實驗中,學生從(1)到(3)受益程度明顯呈上升趨執。Long(1985)的研究表明說話者和聽話者交流的變動,如會話控制、擴展、重復和說明,要比沒有聽話者參與所作的改動更促進聽力理解。Pica(1992)指出,當交際一方向另一方傳出信息不清楚信號后,協商就開始了。這一過程包括兩個步驟:(1)雙主使對方注意個別影響理解某一信息意義的詞或句子(認知過程);(2)雙方通過重復和重新組織所有部分話語加以回應(語言過程)。Pica指出,協商將語言過程和認知過程結合了起來。他指出,重復、重組和其它活動的擴展對理解過程至關重要。顯然,只有在聽話者的要求下,這些才顯得有效。
Oxford等人曾指出:語言學習策略訓練是教師指導學生者在學習和使用語言過程中,根據需要有效地運用策略的能力。學習策略訓練有利于學習者提高學習效果,有利于他們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成功進行策略訓練呢?第一,教師首先應培養學習者的策略意識;第二,進行學習策略訓練前,教師應調查學習者現有的學習策略及其使用情況,從而使訓練更有效和更有針對性;第三,教師應從學習者的年齡、性別、學習風格、個性特征、學習態度和動機等因素考慮,選擇大多數學習者需要的策略進行訓練。著重訓練的策略應具備如下特征:1)簡單、直觀、易操作(如聯想策略、記筆記策略等);2)與學習者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密切相關(如與聽力任務密切相關的重復策略、集中注意策略等);3)已為學習者所使用但需進一步強化(如翻譯策略、演繹/歸納策略等);4)趣味性強、見效快(如提問/澄清策略、合作策略等);第四,教師應從語言學習的客觀環境、學習者因素及訓練者因素等方面出發,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訓練模式。一般來說,學習策略訓練模式包括講座式、研討式、教材滲透式、教學活動滲透式。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影響聽力理解重要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找到提高外語學習者聽力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徑,即采用教學活動滲透式對學生進行聽力策略訓練。這種以學習策略為主的教學模式(SBI模式)時時將學習策略的訓練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并給予學習者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練習,因而能取得較好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 Vogely, A. Perceived Strategy Use During Performance on Three Authentic Listening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5.:96-104.
(2.89±0.15)L/(min?m2)和(278.29±12.41)m,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4.20±0.16)L/min、(45.82±5.96)%、(259.40±15.29)dyn/s、(2.50±0.14 )L/(min?m2)和(103.69±10.14)m,且兩組治療后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 充血性心力衰竭; 臨床療效; 心功能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Stati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he Indexes Changes of Heart Function/TANG 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7):044-04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the cardiac function.And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A total of 200 CH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anuary 2016.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40 mg/times,oral,continuous treatment for 2 weeks.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icacy,cardiac function chang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and 6 min walking test (6-MWT) results.Result: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75.00%(75/10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5.00%(65/1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2.89±0.15)L/(min?m2),(278.29±12.41)m,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4.20±0.16)L/min,(45.82±5.96)%,(259.40±15.29)dyn/s,(2.50±0.14) L/(min?m2)and (103.69±10.14)m,and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torvastat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Heart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eihai Hospital of Yantai City,Yantai 2657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1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主要表現為左室功能下降,機體組織器官灌注不足,常導致肺循環和體循環瘀血,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臨床主要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硝酸酯類藥物、利尿劑以及洋地黃類藥物治療為主,以緩解心臟功。他汀類調脂藥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法他汀等,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3-4]。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對CHF患者的短期臨床療效,并評估對其心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月CHF患者200例,病例納入標準:CHF病史3個月以上,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低于40%。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肌病、二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急性冠脈綜合征、頑固性心力衰竭、帶有心臟支架或起搏器患者、嚴重肝、肺、腎等疾病患者。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齡46~77歲,平均(65.09±9.33)歲,心功能分級Ⅱ級43例,Ⅲ級126例,Ⅳ級31例。根據就診編號按單雙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研究組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心臟病史等基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治療,予地高辛片0.25 mg,1次/d,口服;氫氯噻嗪片25 mg,
3次/d,口服。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規格20 mg,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49)40 mg/次,口服,連續用藥治療2周[5-6]。
1.3 評價標準 治療2周后,評估患者心功能改善狀況及臨床療效。(1)臨床療效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或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心功能改善2級及以上;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或體征部分緩解,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或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7-8]。(2)應用超聲心動圖評估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每搏心輸出量(SV)、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及舒張末期容積(LVESV)和(LVEDV),計算LVEF=(LVEDV-LVESV)/LVEDV;外周血管阻力指數( SVRI)、心臟指數(CI)及6 min 步行試驗(6-MWT)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應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顯效率為75.00%(75/100),高于對照組65.00%(65/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SV和LVEF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且兩組治療后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SVRI、CI和6-MWT結果比較 研究組CI、SVRI和6-MWT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組臨床綜合征,是心臟病患者病情發展的嚴重表現,患者心肌收縮力顯著下降,心排出量難以滿足機體需要,心肌嚴重缺氧,同時伴隨神經內分泌激活、循環受限或全身瘀血等癥狀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謝和減少超負荷心肌的能量消耗,最終導致各個臟器嚴重的功能衰竭,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9-10]。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在臨床上非降脂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廣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
國內外研究認為,他汀類藥物除具有調脂作用外,還能夠有效阻斷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活躍、抑制心肌細胞肥大、抗氧化作用、內皮保護作用及抗炎作用[11-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顯效率高于對照組,心功能評分顯著降低,研究組患者治療后SV、LVEF、CI、SVRI和6-MWT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CHF患者具有較好的短期臨床療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梁可起.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依那普利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2015,35(5):61-63.
[2] Silvestre J,Montoya M,Bruera E,et al.Intensive symptom control of opioid-refractory dyspnea in congestiveheart failure: Role of milrinone in the palliative care unit[J].Palliative & Supportive Care,2015,13(6):1781-1785.
[3]王冬松.阿托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冠心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4):84-86.
[4]龐和能.氟伐他汀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0):2253-2254.
[5]樊留芳,殷泉忠,崔俊友,等.阿托伐他汀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相關炎癥因子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15,29(12):1014-1017.
[6] Pareek A,Chandurkar N,Thulaseedharan N K,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fixed dose combination of atorvastat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with atorvastatin alone among Indian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J].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5,31(11):2105-2117.
[7]金麗紅.阿托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冠心病的可行性及效果初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120-121.
[8]靳玉麗.厄貝沙坦聯合辛伐他汀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J].臨床醫學,2015,35(12):70-71.
[9]郭春香.左卡尼汀聯合參麥注射液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9):137-138.
[10]張愛文,巨名飛,張娜,等.阿托伐他汀對舒張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構及腦利鈉肽、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藥業,2015,24(24):52-54.
[11] Dokainish H,Teo K,Zhu J,et al.Heart failur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background,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tudy (INTER-CHF) [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5,170(4):627-634.
[12]俞旭波,洪浪,李林峰.阿托伐他汀聯合美托洛爾治療慢性心力衰竭[J].實用臨床醫學,2015,16(11):3-6.
[13]黃南清.美托洛爾聯合苯那普利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14(19):1592-1594.
[14] Tani S,Takahashi A,Nagao K,et al.Contribution of apolipoprotein A-I to the reduction in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by different statins: comparative study of pita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J].Heart and Vessels,2015,30(6):762-770.
[15]李蓮.血清NT-proBNP與慢性心力衰竭程度相關性及其在預后判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9):59-62.
[16]王曉勇,燕成英,孔祥明,等.左旋卡尼汀聯合環磷腺苷葡胺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0):1895-1898.
[17]楊海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與低鈉血癥的治療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2):22-24.
[18] Potey C,Ouk T,Petrault O,et al.Early treatment with atorvastatin exerts parenchymal and 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in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aemia[J].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5,172(21):5188-5198.
藥劑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主要圍繞著劑型、藥用輔料、藥物制劑過程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知識。通常制劑學、調劑學也屬于藥劑學的范疇。根據藥劑學的知識框架,一般將藥劑學分為三個篇幅:藥物制劑的基本理論(物理藥劑學)、藥物劑型概論(普通藥劑學)和藥物制劑的新技術與新劑型。三部分彼此獨立有相互聯系。很多藥劑工作者通常從事某幾個領域的研究,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在藥劑學的教學中,現有教學理論知識往往比較陳舊、知識更新較慢,學生在畢業后往往很難適應醫藥科研開發單位的用人需求,大學4年所學知識與實際脫節嚴重。在新形勢下,迫切需要學生掌握最先進的藥劑學發展動態,因此,有必要探討基于科研為基礎的藥劑學教學新模式。筆者結合自身科研經歷,淺談基于科研為基礎的藥劑學教學新模式,主要包括Seminar科研教學法、綜述式教學法、學術沙龍式教學法和開放實驗式教學法。
一、Seminar科研教學法
在科研的過程中,往往進行定期總結匯報,定期舉辦Seminar。Seminar,即小型研討會,主要用于科研實驗室的定期研究總結匯報。在國外比較流行,在國內也有許多重點院校的實驗室采用。Seminar的特點是靈活、實用、高效、系統。
首先,Seminar教學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教師往往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小組內每個學生都要進行總結式匯報,匯報時間和地點較為隨意。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進行交流、探討,學生也可以就自己的心得體會以幻燈片、口述等形式呈現給組內的各成員,靈活掌握內容和討論時間。
其次,Seminar教學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不需要像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固定于教室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人數分散在自己的實驗室或研究室內,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實地進行教授。教師一般每周或每兩周開一次Seminar,鼓勵學生思考并積極提出建設性的問題,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
最后,Seminar教學法具有系統性。由于在Seminar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要進行發言及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碰撞,往往印象更為深刻。再結合理論教學的學習,往往會有事半功倍、思路豁然開朗的效果,更能系統性地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
二、綜述式教學法
科研的訓練往往離不開撰寫綜述(Review)論文。通過綜述論文的撰寫,可以廣泛地搜集此領域資料,發現最新研究動態,及時找出該領域的成果及局限性,對某一領域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將這種思路用于理論教學將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和反響。如在學習藥劑學第三篇藥物制劑的新技術與新劑型中的第二節聚合物膠束時,學生往往難以在有限的學時內,完全理解聚合物膠束諸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擬定綜述題目為“聚合物膠束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應用進展”,并要求字數在八千字以上。針對該題目,學生需要首先在教科書上全面了解聚合物膠束的定義、分類、載體材料、形成原理、形態、載藥方法、釋藥機制、質量評價等基礎知識。但這些知識不足以回答它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應用的問題。因此,學生還要調研大量文獻,搜集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聚合物膠束文獻,并進行仔細閱讀分析,最后分類總結,形成綜述類的研究報告。教師可以將比較優秀的綜述與其他學生分享,要求該綜述作者進行發言,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通過搜集、分析、整理、推斷等過程,綜述式教學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學術沙龍式教學法
學術沙龍是更加系統的學術討論,研究者需要閱讀該領域大量文獻,并進行總結,以幻燈片的形式,向與會者進行演講、陳述。講述結束后,與會者可以提出質疑和挑戰性的問題。在國外大學中,學術沙龍是集思廣益的最佳形式,一般每人會就不同領域的問題進行系統總結。學術沙龍的匯報時間也會更長。將學術沙龍的思想引入實際的理論教學中,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首先,學術沙龍是基于學術,都是對前沿知識的探索和了解。藥劑學中出現了很多前沿性的知識,如藥物傳遞系統(DDS)、靶向制劑系統、緩控釋制劑系統等。這些知識更新速度快、新穎性強、內容龐雜等特點,比較抽象、晦澀難以理解。鼓勵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每組分配一個領域的題目。組內成員集體查閱資料、進行總結。最后,全班統一集中進行學術沙龍式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各類知識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本著學生講授、學生吸收、教師點評的方式,合力完成藥劑學的理論學習。
四、開放實驗式教學法
藥劑學的理論知識是建立在大量實驗或實踐基礎上的,可能在課堂上教學講授十分鐘的知識,而實際只需一分鐘就可領悟。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如藥劑器械)難以理解,而如果將學生引入實際操作中時,可能使學生更易產生興趣,身臨其境地接受知識。開放實驗式教學法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情況擬定小型實驗題目,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該實驗,并形成實驗報告。這種實驗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不同于本科理論課的驗證性實驗內容,而是根據教師的科研經驗所擬定的題目。學生通過查閱研究論文、文章,進行獨立設計、操作及最后完成實驗。再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將有著更為切身的體驗的感受,有助于理論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之,Seminar科研教學法、綜述式教學法、學術沙龍式教學法和開放實驗式教學法,都是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為藥劑學的教學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盡管這些教學方法還未大規模展開,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新穎的教學方法將可能極好地補充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產生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教學變革。
參考文獻:
藥劑學是研究藥物制劑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生產技術、質量控制和合理應用[1]等內容的應用于藥品生產、研發與質量控制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實踐性強,實驗課程是其理論課程的延伸與體現,在藥劑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同時,藥劑學是藥學專業主干學科,與其他藥學專業學科相比,其具有交叉藥學全部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知識的特點,隨著藥劑學的發展,一方面其他藥學專業學科知識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藥劑學學科中,另一方面從藥劑學學科中衍生出其他學科如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等。目前完成一個藥劑學實驗,特別是綜合性強或較前沿的藥劑科研試驗,其涉及藥學其他學科知識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然而傳統藥劑學實驗課程模式陳舊,實驗內容相對單一,與現今藥劑學發展契合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社會對藥劑學技術人才培養的需求,為順應當今藥劑學學科發展,結合第三軍醫大學藥劑實驗教學特點,以藥劑學實驗教學為中心,整合藥物化學、物理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等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開設能夠貫穿藥學主干學科(包括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設計的創新型綜合藥劑學實驗,希望提高學生系統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本著此教學初衷,對藥劑實驗課程進行了初步的革新,現將革新內容介紹如下,為廣大藥劑學教育工作者在改革藥劑實驗課程時作一參考[3]。
1 優化課程體系
1.1 授課學時
藥劑學的課程特點是注重實踐操作,其理論課程實為實驗課程的基礎[4],本校藥劑學課程在建立之初,共安排140課時,其中理論課程占80課時,而實驗課程僅占60課時。為了突出藥劑實驗課程的重要性,縮減藥劑學理論課程教學課時為60學時,并增加其實驗課程教學課時為80學時,總課時仍為140學時不變。理論課程內容雖縮減課程學時,但仍包含教材各個章節(學時壓縮前后授課章節相同),僅精練每個章節所授內容。藥劑理論知識有次重點、易難點之分,內容要求有了解、熟悉、理解、掌握之分,不是全盤皆授、讓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都理解通曉,因而授課時可以一帶而過了解內容、次要內容,或省略一些繁雜晦澀且非重點內容。例如,作為了解章節的第二章-藥物制劑的設計、第三章“藥劑衛生”,只需學生知道制劑設計的大致流程和藥劑衛生的一些常識性知識點即可,不必熟記,因而各被壓縮了1個學時。作為常見劑型,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或用到,其涉及的知識、內容較易理解和掌握,例如第五章“口服液體制劑”、第六章“注射劑”,也各被壓縮了1個學時。外用制劑和黏膜給藥制劑屬于次要知識點,只需學生了解、理解,故課程內容由原來的6章18個學時壓縮到3章9個學時。通過課時數的調整,不僅便于學生學習精煉后的內容,更重要是隨著藥劑實驗課時增加,實驗內容得以增加,使學生認識到實驗課程的重要性,改變其以往只注重理論而輕視實驗操作的心理[5],并且使學生較扎實地掌握實驗技能。
1.2 課程內容
隨著藥劑學科的發展,本校建課之初采用的課程內容已不能滿足現今學生對藥劑學知識的需求。另外,為適應當今社會對現代藥學人才的要求,培養學生扎實的實驗技能,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對藥劑實驗課程的興趣,并提高其藥學綜合素質水平,本校本著把最新、最有代表性的藥劑實驗教學內容作為課程內容的原則,修訂、優化了本科教學的課程標準和課程設計,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崔福德主編的第3版《藥劑學實驗指導》為基礎,增加新的實驗內容,不僅使其包含目前藥品生產的常用制劑劑型,而且緊貼當下最新、最前沿的劑型,使藥劑實驗課程內容更豐富、涉及范圍更廣,更適合培養現代化藥劑學專業學生,開拓其知識面且能夠學以致用。
優化后的實驗課程整體分為三部分,共11個實驗:第一部分——驗證型實驗,共九次課程(實驗);第二部分——自主設計型實驗,共一次課程(實驗);第三部分——綜合開放型實驗[6],共一次課程(實驗)。整個藥劑實驗課程按此三部分順序進行,循序漸進。
第一部分“驗證型實驗”分為常用劑型制備和新劑型制備兩部分,前五個實驗為常用劑型制備,包含目前的常規劑型如液體制劑、注射劑、軟膏劑、滴丸劑、膠囊劑、栓劑和片劑等[7],此部分課程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藥劑實驗常識性知識,掌握儀器設備正確操作方法、常用劑型制備方法、制劑的處方設計-制備-質量檢查-評價分析等一整套完整實驗設計方法。后四個實驗開設藥劑新技術、新劑型實驗,如緩釋片、微囊、經皮給藥制劑的制備等,使學生熟悉目前新劑型的實驗操作,掌握較先進劑型的制備過程和工藝技術,理解其制備方法的設計原理。每次驗證型實驗都安排在相關理論課程之后,學生已較好地掌握實驗內容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有利于實驗課程的開展。在實驗課上,教師應先與學生溫習相關理論知識,有助學生理解實驗內容,并以PPT和板書的形式[8]講授實驗原理目的、實驗試劑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結果討論等內容。學生以2人為一個實驗小組,分組學習和實施藥劑實驗,小組內成員按照教師制訂的實驗方案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驗證型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藥劑實驗方法有整體的認識,理解藥劑實驗的設計原理(即選擇藥物劑型原理,選擇藥品輔料、器材及制備設備的方法,制劑質量控制方法),為之后開展的第二部分-自主設計型實驗和第三部分-綜合開放型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其參加工作后開展自主、綜合或創造性的藥劑實驗打基礎。
第二部分“自主設計型實驗”安排在驗證型實驗之后[9-10],此時藥劑課程已進行3/4,學生不僅掌握了藥劑學基礎理論知識、藥劑實驗基本知識、實驗操作技能,而且會正確使用常規的實驗儀器和制藥設備,懂得如何分析藥劑處方和選擇實驗試劑、輔料來完成制劑的制備,能夠理解藥劑實驗設計原理并設計實驗方案。自主設計型實驗選擇制備維生素C泡騰片作為實驗內容,Vc是常見維生素,學生比較熟悉,而泡騰片是新劑型,能夠引發學生興趣,教師在實驗課開課前兩周時告知學生實驗課所用主藥Vc及其制備劑型泡騰片,學生四人一個實驗小組,分工協作,利用兩周時間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共同商討實驗方法、撰寫實驗設計方案[11-12],方案包括實驗原理目的、實驗藥品器材、實驗儀器設備、實驗方法步驟、實驗備用方案、實驗方案分析和討論,并將實驗設計方案交至教師審閱[13],教師給出方案修改意見或建議,幫助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并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指導實驗進程[14]。在設計方案中,學生應分析Vc的理化性質,制備泡騰片關鍵步驟的注意事項等。自主設計型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團隊協作精神[15-16]。
第三部分“綜合開放型實驗”安排在整個藥劑課程(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的末尾[17],學生已系統地掌握藥劑學知識,另外,藥劑學課程開設在本科大三下學期,學生已修完藥學專業及藥學相關專業的理論課程,此時開設以藥劑學實驗教學為中心,整合藥劑學上游學科如藥物化學、物理化學及其下游學科如藥理學、藥物分析等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貫穿藥學主干學科(包括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設計的創新型綜合藥學實驗較為適宜,其目的是為提升學生的藥學綜合素質,使其利用所學的藥學理論知識和藥學實驗技能,自主設計綜合型藥劑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內容[18-19]。綜合開放型實驗選擇黃連素制劑的制備及其質量控制作為實驗內容,黃連是天然植物藥,其中有效成分黃連素需要運用藥物化學等知識進行提取分離及純化得到,根據黃連素的理化性質等因素和藥劑學知識選擇合適劑型并制備成制劑,制成的黃連素制劑運用分析化學等知識進行質量控制,然后用藥物分析及藥理學知識測定制劑有效期和檢測制劑最大致死量等內容,這個實驗涉及了藥學多個專業學科的知識,能夠較強培養和體現學生的藥學綜合素質。在實驗前三周,教師提供學生制劑的主藥黃連植物,并不參與實驗方案的制訂,實驗方案內容要經學生查閱文獻和書籍后自行設計制訂,例如藥物提取純化、藥物的劑型選擇、制劑制備方案(實驗原理目的、實驗藥品器材、實驗儀器設備、實驗方法步驟、實驗備用方案、實驗方案分析和討論、質量控制方法),制劑分析方法等,并按照方案實施實驗,完成制劑制備[20]。綜合開放型實驗不僅有利于學生藥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其藥學綜合素質,而且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1.3 實踐基地
藥劑學科注重實踐,針對現行藥學教育與現代藥學服務和國際標準的差距,構建以醫院臨床藥學、科研院所及制藥企業為依托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并通過學生實踐導師制,建立藥學實踐教學-校外實踐基地,安排對藥劑實驗感興趣的學生利用暑假到實踐基地進行藥學專業實踐訓練,增強學生的藥學實踐能力。教師結合學生本人特點及其興趣,針對藥物研究、技術轉化、生產、流通、使用、監管等領域,制訂專業實踐訓練計劃,讓學生進入相關實驗室或實踐基地學習專業技術,通過實踐訓練,進一步培養其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熟悉藥學現場工作,有效輔助藥物研究與開發并提供多方面技術支持;結合藥學領域實際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解決問題。藥學實踐基地的建設,突出對藥學本科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求的藥學專業應用型綜合素質本科人才。
2 改革結果與評價
2.1 教師與學生反映情況
本次藥劑實驗課程改革后,教師反映學生上課普遍性地認真思考、勤做筆記,課后主動咨詢、積極好問,沒有以往學習態度被動、懶散、消極的現象。通過對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度、知識掌握程度、教學方法滿意度等項目做調查問卷,反映出學生普遍喜歡這種教學方式,覺得實驗內容由易到難,階梯式學習,激發學習動力,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試驗,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可以提升自己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理論課程內容精練后,也使學生學習變得容易。
2.2 學生成績
比較課程改革前后學生的考試成績,可以看到其實驗課程成績較之前有較大提高,并且從考試中的分析論述題的答題內容中,也可看到學生能夠更充分地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解決和總結。
本次改革注重現代教學理念和方法的運用,做到“以學員為中心”組織教學,穿插其他藥學課程實驗內容,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藥物制劑工作實踐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化觀察能力、自主學習并獲取信息的能力、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
3 小結
經過本次藥劑學實驗教學法改革和課程體系優化,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現代藥學發展需求、符合中國藥學本科教學基本要求的應用型藥學專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進一步提高學員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并為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藥劑學實驗教學改革中提供新思路和可借鑒的經驗。
摘 要:探討中等職業學校藥劑學實訓教學路線,增加教學趣味性和基礎性,加強理論與實訓教學聯系性,打破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想,加強中職學生對深奧專業理論的理解與掌握。
關鍵詞 :藥劑學 實訓 趣味性 基礎性 聯系性
藥劑學是醫藥院校藥學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涉及學科范圍廣、應用性極強。初學藥劑學,若從純理論的角度出發,中職學生必然不能理解。如何讓中職學生輕松掌握藥劑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能更好地適應藥學工業生產的實際要求,是中職藥劑學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
因此,藥劑學的教學方法,應打破以往的理論教學體系,增加教學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實訓基礎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增加實訓與理論教學的聯系性,強化學生動手能力;改進考核方法,提高實訓課時比重。
一、增加趣味性,引入生活實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就顯得尤為重要。中職學生,向來活潑好動,一到實訓室,就像炸開鍋一樣,紀律亂得一團糟。筆者在兩個平行班進行了趣味性教學嘗試,其中一班實訓第一課為實訓守則,要求學生愛護實訓儀器,做好值日工作,并鄭重宣布了每臺儀器的價格,聲明損壞儀器要折價賠償。而此時學生的反應完全出乎意料,他們并沒有因為教師的反復強調而收斂“小動作”,相反,在一片唏噓聲中,有學生提出:“老師,儀器都那么貴,那我不碰它們總可以了吧?”另一個班,筆者拋開所有條條框框,完全以抓住學生興趣為出發點,聯系生活中的實例,把“制作龜苓膏”搬進了實訓課堂。平日只能在商店才能買到的食品,搖身一變成了實訓課的內容,而當學生親手做出“龜苓膏”后,臉上泛起的那層好奇與激動深深地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龜苓膏”是一種常見的消暑甜品,幾乎沒有人會把它與藥劑學聯系到一起。而如此普通的一種食物,恰恰是藥劑學中常見的一種劑型——膠漿劑。通過這樣一番體驗,學生豁然開朗,原來,深奧難懂的專業知識與生活竟是如此的接近!在后來的實訓教學中,該班學生實訓積極性普遍較高。
受到實訓第一堂課的啟發,在后來的實訓教學中,筆者又陸續增加了“肥皂制作”“痱子粉制作”“保濕乳制作”等趣味實驗,通過提高實訓趣味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同時也為理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導入平臺。
二、增加基礎性,自編實訓教材
傳統的藥劑學實訓多為驗證性實驗,內容往往是既成經典的處方、工藝等,而實訓課也主要起驗證作用。換言之,傳統藥劑學實訓課的開展,是建立在學生具有扎實理論根基的基礎之上的。而對于中職學生,藥學知識基礎相對薄弱,面對枯燥的理論教學,往往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如若實訓課依舊遵照傳統教學思路開展,學生根本無法將實訓操作和課堂理論聯系起來。這就造成了“理論歸理論,實訓歸實訓”的局面。
為避免這種尷尬局面,必須增加實訓課的基礎性,讓實訓課的課程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自編了實訓教材。學校自編藥劑學實訓教材優勢分析,見下表。
筆者學校增加的基礎性實驗雖然簡單,甚至在專業人士看來是多余的,但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它們卻是其認識專業知識、接受復雜實訓的堅實臺階。
三、增加聯系性,倡導“理訓一師”
所謂“理訓一師”,即對同一學生群體,理論課和實訓課均由同一位教師授課?!袄碛栆粠煛钡慕虒W方式,有利于提高實訓與理論的聯系性,有利于理、訓課程的靈活安排,有利于增加教師對學生的全面認識。
綜上所述,通過增加實訓課的趣味性,提高實訓基礎性,加強實訓與理論教學的聯系性,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在實訓中提高藥劑學專業課教學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韋麗佳.藥劑學實訓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08(18).
[2]林靜,李倩.“藥劑學”探討[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