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個體化康復運動;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醫學也更加進步,對于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運動更加深入的研究。膝關節周圍骨折后,經過手術,在術后會經常會發生并發癥,因此對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伸膝裝置、關節結構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導致膝關節的功能出現障礙。膝關節周圍骨折后,一般的常規治療會采用復位、固定和功能訓練來進行治療。采取康復的時機和方法都對患者的功能恢復有著一定影響,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針對以上因素,選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1月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10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取個體化康復運動恢復功能,對照組采取傳統康復方法恢復功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1月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分別稱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在20歲-70歲,平均年齡在(35.5±11.5)歲,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7例,脛骨平臺骨折18例,髕骨骨折15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在22歲-35歲,平均年齡在(33.5±12.5)歲,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8例,脛骨平臺骨折18例,髕骨骨折1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上無明顯的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將100例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分別稱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取個體化康復運動恢復功能,對照組采取傳統康復方法恢復功能。

1.2.1觀察組康復方法觀察組采取個體化康復運動恢復功能,首先要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來制定個體化的康復運動方案。因為患者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突然造成的活動不便,不能動,這會造成患者在心理上的恐懼、不安、恐慌、暴躁等負面情緒,會擔心自己一輩子這樣不能正常活動等,所以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多和患者溝通,告訴患者做康復運動的重要性,給患者講成功案例,讓患者更加有信心,這樣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療。要進行股四頭肌、踝關節等屈伸練習,將膝關節墊高后做下肢伸直練習,做屈伸膝關節練習,雙手抱住股部做屈膝練習,雙手抱小腿下肢做屈膝練習;在飲食方面做好營養的補充,這樣可以更加快速地恢復健康。

1.2.2對照組康復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方法恢復功能,首先在患者術后拆去石膏后開始進行功能恢復訓練,讓患者做下肢抬高、膝關節做屈伸活動,等有好轉后,開始扶著拐杖負重來做一些簡單的活動。

1.3觀察指標主要觀察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在術后經過個體康復運動后對功能恢復的影響。觀察患者在術后3個月以后,采用普通測角器策略患者膝關節的活動范圍(ROM),Lysholm膝關節評分:跛行5分、需要扶持5分、絞鎖15分、不穩定25分、疼痛25分、腫脹10分、上下樓10分、下蹲5分。滿分為100分,84分以上正常,66分-84分還行,65以下較差。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都是采用專業的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所有計數數據采用t進行檢驗,結果以χ±s表示,并且P

2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中體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關節,它在人類直立行走活動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膝關節骨折包括股骨髁上及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以及脛骨近端骨折。除股骨髁上骨折和脛骨近端骨折外,其余類型的骨折都累及到膝關節的關節面,屬于關節內骨折。膝關節周圍骨折一般是指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周圍骨折后,經過手術,在術后會經常會發生并發癥,因此對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伸膝裝置、關節結構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導致膝關節的功能出現障礙。膝關節周圍骨折后,一般的常規治療會采用復位、固定和功能訓練來進行治療。而采取適量的、定向或者有針對性的機體運動來幫助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方法也就是康復運動。康復的三條原則是:①強調自身功能訓練;②注重整體,就是整個人的康復;③目的在于回歸社會,參加社會勞動。康復運動主要是針對疾病和損傷所致的功能障礙,使其盡可能地恢復到正常狀態或者接近正常狀態而應用的醫學與技術,稱之為“康復醫學”。

在整個康復的過程中與手術醫生的溝通非常重要,因為創傷的面積和部位將直接影響康復計劃的實施。術后康復指導對每個患者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康復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提供適當的應力,在保護創傷愈合的同時恢復關節的活動范圍、靈活性、肌肉力量和本體感受,以達到日常生活和體育活動的功能需要。膝關節骨折及脫位術后由于損傷和長期制動,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液吸收和回流受阻,膝關節長期腫脹,這些不但影響了創傷組織的修復,而且還使周圍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變性、粘連和攣縮,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最終膝關節僵硬和失去功能。因此,術后應盡早采取措施防治腫脹、粘連和肌肉萎縮等各種并發癥和功能障礙。術后早期的主動訓練[2-3]可促進機體靜脈及淋巴回流,減少關節內粘連和關節外肌肉的粘連、攣縮,有利于預防關節活動障礙,促進功能恢復。

在早期就采取功能恢復訓練可以讓不平整關節更好的恢復,減少創傷性關節炎出現[4]。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持續被活動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有很重大的意義[5]。根據本次實驗結果,觀察組治療后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Da lury DF,Jiran ek W,Pierson J Pearson SE.The long-term out 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魏冬梅.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膝關節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1):38.

[3]朱寧,王景凱,王凱斌.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障礙的早期預防和綜合康復治療[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1):2180-2182.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范文第2篇

方法:將80例行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鍛煉指導,觀察組實施系統康復鍛煉,半年后進行療效比較。

結果: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0.0%與65.0%,P

結論:系統康復鍛煉對膝關節鏡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膝關節鏡術 系統康復鍛煉 觀察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25-01

膝關節鏡手術具有直觀、精確、創傷小、恢復快,檢查和治療同時進行的優點而深受歡迎[1]。對我院近三年的80例行膝關節鏡下治療,并輔以系統康復鍛煉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9年06月至2012年05月共收治80例行膝關節鏡下治療的患者,40例半月板損傷,27例為骨性關節炎,13例為付韌帶、交叉韌帶損傷。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在20-58歲。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人。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功能鍛煉指導。即術后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患肢的伸膝活動,逐漸的直腿抬高練習和膝關節的屈曲等活動。

觀察組實施系統化的康復鍛煉訓練方案,包括康復知識的宣教,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平衡功能,本體感覺訓練等。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了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和程序。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指導患者行足趾、踝、膝關節伸屈、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及雙下肢蹬腿訓練等。

1.2.2 術后。鍛煉方法:①患者術后6小時,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床上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每次30-40min,每日3-4次。②術后一天開始做等張運動,即坐起,對抗小腿重力,伸膝關節屈曲伸直練習,不宜超過90°。③第三天開始將對側小腿壓在患肢的踝部,以增加練習的阻力,練習強度每次30-40分鐘,每日3-4次。④術后三天開始CPM機被動鍛煉膝關節功能,關節伸屈0°-15°,每次30-60分鐘,每日1-2次,每天增加屈膝50-100次,循序漸進。⑤術后第四天開始負重行走,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⑥加強下肢平衡功能、本體感覺訓練。半蹲訓練,慢跑訓練,騎固定自行車都可以增強平衡功能和本體感覺功能。⑦指導患者三個月內堅持正規的功能訓練,以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和功能。

1.3 療效評定。隨訪至半年時進行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2]。按照跛行、腫脹、支持、上樓、絞鎖、下蹲、不穩定、疼痛等情況,綜合評價,總分100分,大于85分為優,75-85分為良,60-75分為一般,小于60分為差。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資料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X2檢驗,兩組患者術后半年Lysholm膝關節評分比較。

2 結果

隨訪至術后半年,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0.0%與65.0%,P

3 討論

術后早期有系統的康復鍛煉,對維持關節及韌帶的正常張力有重要作用。因為粘連的形成始于手術創傷發生的即刻,術后三天水腫、粘連達高峰[3]。因而術后系統康復鍛煉可減少關節內粘連及纖維組織增生,達到最大運動范圍,而防止髕上囊粘連、肌肉萎縮的發生[2]。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功能,膝關節的反應性和膝關節的活動度一樣,是膝關節發揮完整功能所必須。同時早期下床活動,可增強患者自信心、自理能力和成就感,使其主動參與治療護理和康復訓練。

參考文獻

[1] 席淑英.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08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膝關節周圍骨折;中藥熏洗;康復訓練;關節功能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脛骨近端和股骨遠端骨折,多因高能量暴力所致,保守治療不易,多需要術治療,而術后關節易發生粘連而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1],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來,我院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中藥熏洗聯合康復訓練,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雙盲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16~69歲,平均39.5歲;左膝18例,右膝20例,雙膝7例;按骨折部位:股骨髁上14例,股骨髁間12例,脛骨平臺9例,髕骨6例,復合骨折4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齡15~72歲,平均39.8歲;左膝17例,右膝19例,雙膝9例;按骨折部位:股骨髁間14例,股骨髁上13例,脛骨平臺10例,髕骨5例,復合骨折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平均年齡、病變部位及病情方面的差異比較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 給予康復訓練,具體如下[2]:膝關節嚴重疼痛者可采用股四頭肌舒縮法鍛煉,每次收縮股四頭肌的持續時間超過5s,標準是髕骨上下明顯移動。同時可給予膝關節伸屈鍛煉法,患者坐在床邊,盡量伸直膝關節,使之處于懸空位,保持1~2min后再逐漸屈曲,反復進行,逐漸延長伸直、懸空時間直到超過5min,每次鍛煉1h,3~5次/d,直到能夠正常行走。情況允許時取患肢膝眼、承山、委中、血海、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每次采用平瀉平補手法針刺3個穴位,留針30min,起針后立刻鍛煉膝關節功能,1次/d,連續半個月。

1.2.2 觀察組患者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3],中藥為細辛、三七及木通各10g,甘草15g,大青木香、木瓜、雞矢藤、七葉蓮及茜草各20g,伸筋草、紅花、沒藥、乳香、蘇木三棱、白芍、地鱉蟲、防風及桃仁各30g。將上述中藥用小塊紗布包好后放進盛有400~500ml清水中浸泡30min,然后煮沸30min。囑患者處于臥位并脫去長褲,患肢平放于30cm×50cm×50cm鏤空木頭支架的上層,把藥液盆放于支架下層,膝關節放在中藥液上方15~20cm處,熏洗處的外面覆蓋大毛巾或布單,使藥盆與肢體形成密閉空間,用熱氣熏蒸膝關節;待藥液溫度下降到45℃時,用浸潤中藥液的紗布塊熱敷膝關節,并按揉其周圍穴位;待中藥液不燙手時,指導患者鍛煉膝關節。每天早、晚各1次,30min/次,持續熏洗3周。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 優:患肢膝關節疼痛、腫脹全部消失,關節活動范圍超過120°,可完全伸直;良:疼痛、腫脹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于90°~120°,伸直受限小于10°;可:疼痛、腫脹有所減輕,關節活動范圍于30°~90°,伸直受限超過10°或膝關節活動范圍較前增加30°以上;差:疼痛、腫脹以及膝關節生理功能無改善伸直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其中P

2 結 果

對照組45例患者中優7例,良14例,中16例,差8例,優良率為46.67%;觀察組45例患者中優13例,良20例,中10例,差2例,優良率為73.33%。兩組患者優良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膝關節周圍骨折之后,常常由于局部血腫,膝關節囊以及周圍肌腱、韌帶、肌肉等發生粘連、攣縮而使膝關節屈伸出現障礙,關節發生僵硬。中醫學認為,手術、創傷等致局部血氣壅塞、經絡不暢,血氣不能濡養肌肉、經脈,久之肌肉萎縮、經脈攣縮而導致屈伸不利。因此,治療時應該活血化瘀、舒筋通絡[3]。本研究所用中藥方中的伸筋草、雞矢藤、木瓜、七葉蓮能夠舒筋通絡;紅花、桃仁、三七可活血祛瘀;乳香、沒藥消腫生肌、活血止痛;茜草、白芍、大青木香、蘇木、甘草、防風可緩急止痛、行氣消腫;細辛、地鱉蟲、木通能夠脫水、溫經、通絡。諸藥共用,共奏散寒止痛、活血化瘀、宣痹通絡之效[3,5]。中藥熏洗利于有效消除早期活動而致的疼痛、腫脹,藥物加溫熏洗時因溫熱刺激,擴張患處血管,發揮痛經活絡、溫經散寒的效果,且藥物浸入皮膚直到病變部位,滲透患肢周圍組織,增加患肢血液供應,松弛肌腱、肌肉、韌帶,有效預防肌肉痙攣及關節強直,起到藥療和熱療的雙重作用。因此,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給予中藥熏洗聯合康復訓練,能夠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的康復,值得在臨床上加強研究,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定啟,梁麥添,李俊豪,等.中藥熏洗的方法治療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后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3(7):193.

[2] 楊月果.中藥熏洗綜合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8):74.

[3] 凌惠菊,諸利華,呂松芬.中藥熏洗用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關節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5):436-437.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康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膝關節骨性強直

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的效果直接影響患者膝關節的功能。患者相應膝關節出現以關節面軟骨萎縮,退變,直至鈣沉積骨化等嚴重生理、病理改變,并多有肌肉廢用性萎縮致肌力不足,這給術后康復訓練增加了難度。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計算機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強直病例8例11膝,配合早期康復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計算機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強直8例11膝(類風濕性關節炎7膝,強直性脊柱炎3膝,化膿性關節炎后遺癥1膝),男7膝,女4膝;年齡35~49歲,平均43歲。

1.2 術前指導

超聲排除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后,加強患肢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練習及踝關節主動運動,要求股四頭肌每次收縮保持10秒,每10次1組,每天完成5~10組。進行患肢直腿抬高運動,每天2~3次。 行患肢按摩以恢復僅有的軟組織彈性增加患肢血液循環。教會患者如何使用習步架行走,為術后做準備。心理護理:患者因長期慢性疾病影響其日常生活,多對手術寄予很大希望,認為只要手術成功,就能解救痛苦,但患者在術后體會到康復鍛煉的艱苦后會出現意志下降,康復欲望低下,滿足于已獲得的功能,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耐心解釋病情,給病人以鼓勵,增強其康復信心。

1.3 術后指導

(手術后1~3天 )維持關節功能位,石膏托板固定膝關節,保持足高髖低位。間斷充氣加壓泵預防深靜脈血栓。讓患者了解鍛煉的核心是提高患肢肌力。術后第1天即開始進行(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方法為:患肢伸直,收縮股四頭肌,持續10秒后放松,3次/天,每次15min。(2)繩肌、小腿三頭肌鍛煉:足部抗阻力跖屈,每次不少于20次。(3)鼓勵患者在ROM范圍內主動伸屈踝關節和趾間關節,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后三天內疼痛較明顯,可采取鎮痛泵持續輸注。

(術后第3-7天)(1)拔除引流管后可練習直腿抬高,不高于30cm,每 5~10個一組,每天3~5組。(2)持續被動活動器(CPM)進行髖膝關節屈曲被動鍛煉。骨性強直患者多因肌肉廢用性萎縮致肌力不足,應用CPM替代主動膝關節功能鍛煉,對肌力的恢復、髖膝關節活動度恢復有良好的作用,它幫助患者及早開始被動活動,從而防止關節周圍組織粘連,使關節活動改善,促進功能康復,增強韌帶強度[1]。初次練習屈伸由0~30°開始,以后每天增加10°。術后兩周應達到120°,每日2次,每次30min。頻率由慢到快,活動范圍以患者無痛為準,并要考慮到患者恢復情況。當患者感到疼痛時說明范圍過大,應保持前一次的角度鍛煉2天后遞增。(3)彎腿練習 術后第3天起可在床側進行,患者坐于床邊自然放松,腿憑借重力垂到床下,就能達到90°,然后再用好腿放到前方,幫助向后壓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夠忍受為度。由于關節置換術后要保持假體的穩固性,且患肢肌力較弱,從保護促進結構功能恢復的角度分析,運動強度應當從小強度開始,隨病情恢復逐漸過渡并保持中小強度。

(術后7天)習步架輔助下床功能練習。習步架步態訓練:用雙手握好把手,身體站立目視前方,先向前移動習步架,然后移動健腿,再移患腿(注意習步架放穩后再移腿)。在廁所、走廊、病房等處要注意加強保護,防止意外創傷或骨折。

(術后2周~6周):進行股四頭肌和繩肌的力量訓練,保持關節活動度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漸進; 患者坐在床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主動伸直; 患者站立位,主動屈膝,練習繩肌。此外,行走和上下樓本身也是對肌肉和關節功能的一種康復鍛煉。心理護理:每日了解患者的康復鍛煉情況,如關節活動度、直腿抬高的程度等,與患者一起制定合適的康復計劃。做好患者家屬工作,使家屬能夠主動參與患者的康復鍛煉,以利于出院后康復鍛煉的繼續。組織患者之間交流、互相介紹鍛煉感受和經驗,以提高鍛煉效果。

1.4 出院后康復指導

出院時給患者制定詳細康復鍛煉計劃,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訓練中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做跳躍和急轉運動,防止關節損傷。練習行走時患者應每天增加次數,然后逐漸增加距離。使用習步架來保護膝關節,并應注意以小步走動轉身,避免扭轉膝關節。不要坐在低軟的沙發或躺椅上等。

2 結果

患者主動康復鍛煉,術后疼痛均明顯緩解,畸形得到矯正, 術后兩周時膝屈伸ROM:平均101(-1~109°) 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術后三周膝關節屈伸ROM:平均110(-1~112°)。術后隨訪3~12個月,平均關節屈伸活動范圍3°~115°,優良率98.2%。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強直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以改善膝關節功能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但如果術后康復護理和早期功能鍛煉不得當,膝關節伸屈度往往不滿意[2] ,早期功能鍛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力量,預防關節囊粘連和萎縮,軟化瘢痕,是術后膝關節康復的重要因素。康復鍛煉應循序漸進,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掌握膝關節活動的角度,避免意外發生。還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焦慮和抑郁心理,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關節早日恢復正常的功能。膝關節骨性強直病例膝關節軟組織廢用性萎縮更為嚴重,術前術后康復尤為重要。術前大量的肌肉功能練習作為手術前提為術后康復做足資本。術后的循序漸進保護了退化的側副韌帶和關節囊等脆弱的軟組織結構。膝強直病例的康復是在止血與抗凝預防深靜脈血栓,運動與保護韌帶的矛盾中度過。

參考文獻:

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術;功能訓練;護理

膝關節置換術不僅僅有著緩解關節疼痛的作用,同時對于關節畸形有著矯正和對膝功能狀態改善的作用 [1]。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膝關節置換術后有效的功能鍛煉及護理方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間收治的120例膝關節置換術患者,54例(45.0%)為男性,66例(55.0%)為女性。年齡15~78歲,平均年齡為(55±2.6)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20例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中的60例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及時的關注患者的病情情況,做好患者的基礎治療。

1.2.2觀察組觀察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做好患者的術后功能訓練及護理。①加強患者的功能鍛煉,患者手術之后進行早期主動功能鍛煉,并加強患者的臥床練習。患者仰臥狀態時將患者的腿抬高,并保持放松的狀態,患者術后的第3d,持續進行連續被動運動,結合患者的耐受情況,盡可能的使得患者屈膝關節,引導患者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手術后第3d就開始使用助興器下地行走,術后常規均留有鎮痛泵,術后第3d拔出鎮痛泵,使用藥物止痛。②患者術后的1w,加強患者伸屈鍛煉,并保證患者小腿下垂,對膝關節慢慢的進行伸屈訓練,仰臥時,就要伸直患者的患肢,并借助于習步架進行站立訓練和實際的步態訓練。加強患者的膝關節伸屈運動,并對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進行鍛煉。③患者疼痛控制過程中,采取自動鎮痛泵方法,結合傳統藥物鎮痛方法,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將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對患者的心境加以改善。

1.3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護理前后關節疼痛情況進行評價,評分范圍0~10分,分數越高則疼痛越嚴重;隨訪3~6個月,采用膝關節功能HSS評價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范圍0~100分,>85分為優,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中,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PEMS3.1軟件處理,VAS評分結果以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膝關節恢復情況用率表示,兩樣本間比較行χ2檢驗,若P

2結果

2.1護理前后VAS評分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膝關節疼痛情況的比較 見表1。

2.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的比較 見表2。

3討論

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主要是加強患者膝關節活動度的訓練,近年來研究認為,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更要加強肌力的訓練,并做好關節的穩定性訓練,從而更好地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2]。同時有研究發現,患者術后患肢功能更要及時的鍛煉,并對大量的膠原組織進行更新,避免對關節活動進行限制 [3]。

我院通過研究分析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訓練的護理,通過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加強患者的功能鍛煉。患者仰臥狀態時將患者的腿抬高,并保持放松的狀態,患者術后的第3d,持續進行連續被動運動,結合患者的耐受情況,盡可能的使得患者屈膝關節,并在患者術后加強患者的膝關節伸屈,引導患者進行主動功能鍛煉[4]。患者疼痛控制過程中,就要采取自動鎮痛泵方法,結合傳統藥物鎮痛方法,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將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對患者的心境加以改善。研究結果表明,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給予有效的功能訓練及護理,不僅僅可以減輕術后膝關節疼痛,同時也能促進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季艷萍,楊威,劉繼蘭,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雜志,2014,31(3):1-4.

[2]喬玉寧,謝秋娟,丁敏華,等.早期肌力鍛煉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4,14(5):14-16.

[3]徐曉文.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對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2):88-90.

[4]梁曉燕,范麗娟,雒玉.早期康復訓練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2):26-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内江市| 南华县| 马尔康县| 茌平县| 河南省| 贡山| 壤塘县| 金湖县| 东丽区| 安多县| 灌云县| 三亚市| 镇沅| 岱山县| 湄潭县| 扎赉特旗| 广安市| 邮箱| 胶南市| 普格县| 河东区| 怀宁县| 河源市| 双柏县| 改则县| 拉萨市| 板桥市| 白城市| 乳山市| 神农架林区| 中牟县| 沅江市| 江北区| 同仁县| 读书| 油尖旺区| 临汾市| 苏尼特左旗| 额济纳旗| 高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