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太極步;膝關節穩定;四柱學說

【中圖分類號】R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314-02

膝關節損傷是關節外科學常見的損傷,術后需要較長的周期固定。從而導致了膝關節僵硬,軟組織粘連,伸膝肌群及屈肌肌群萎縮,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減退,進一步使膝關節穩定性下降。采用太極步訓練方法后,對恢復膝關節穩定性取得了較好療效。

1臨床資料

從我科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62患者隨機分為訓練組、對照組各31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最小為16歲,最大為59歲;髕骨骨折12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34例,內側韌帶重建術后6例,外側韌帶重建術后3例,單純半月板損傷5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2例。患者膝關節制動2-12周,其中髕骨骨折在2-3個月行康復治療,韌帶損傷在2-8周行康復治療。

2方法

2.1 對照組采用關節松動術、運動療法及中醫按摩等治療方案。用關節松動術對膝關節進行治療,改善因制動引起的關節粘連,每日1次,10-15min/次。運動療法包括伸膝肌群及屈膝肌群的肌力訓練,每日1次,3-4組/次,肌力訓練以等張結合無痛點不定角度等長訓練為主。運動療法結束后對膝關節周圍肌肉進行中醫按摩, 10-15min/次。上述治療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5個療程。

2.2訓練組在對照組的康復治療方法上,加入了以四柱學說為理論基礎,采用傳統太極拳中的太極步樁功的訓練方法為康復手段的訓練模式。運用四柱學說,把膝關節分為四個柱,即前柱:股四頭肌、髕韌帶、髕骨及前關節囊;后柱: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腸肌及后關節囊;內側柱:內側韌帶、縫匠肌、股薄肌及內側關節囊;外側柱:外側韌帶、髂脛束及外關節囊。太極步即雙腳開立,比肩略寬,雙腳腳尖外撇到自己感到舒適位置,雙手交叉放在小腹上,雙膝緩慢屈曲,到不引起患者膝關節疼痛為度;腳掌虛攏,五趾抓地;然后緩慢移動重心,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在移動過程中上身務必保持與地面垂直,雙眼目視前方,呼吸均勻,重心一側為腳掌外緣著地,另一側腳掌內側緣著地。治療時間為每日2次,10min/次,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5個療程。

3評定方法

2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5個療程后采用全膝關節評定系統進行評定。主要包括:雙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和患者步行與上下樓梯能力的評定量表兩部分,滿分100分。

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用(X±s)表示,數據分析應用SPSS14.0版統計軟件ANOVA方法進行,P

5結果

治療結束后,訓練組及對照組的關節功能評分,步行、上下樓評分均有所提高。訓練組合對照組治療結束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膝關節損傷術后,一定周期的絕對固定和相對固定,引起膝關節的關節囊、韌帶、肌腱、肌腹等軟組織不同程度的攣縮及萎縮,阻礙膝關節正常的生理運動、膝關節動態肌力及靜態肌力明顯下降,本體感覺功能減退。

針對上述因素,對照組首先采用關節松動術,對髕股關節、膝關節、脛腓關節進行松動,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生理運動。然后對膝關節周圍肌力不足時采用等張結合無痛點不定角度等長訓練模式為主;患者仰臥位,負重直腿抬高及膝關節屈伸開鏈運動模式,增加肌力及關節本體感覺功能;患者俯臥位,采用伸髖屈膝運動模式,增加伸髖及屈膝肌群的力量;以訓練結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關節無痛為訓練標準。訓練結束后對其參與的肌肉進行中醫按摩,視膝關節運動結束后的腫脹程度決定是否使用冷敷。

訓練組在接受上述治療基礎上,加入了加入了以四柱學說為理論基礎,采用傳統太極拳中的太極步樁功的訓練方法為康復手段的訓練模式。依據不同年齡、身體狀況及膝關節損傷恢復速度等因素制定了重心高低即關節屈曲角度的大小訓練強度以訓練結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關節無痛為訓練標準。

太極步的訓練模式以靜力訓練為主導思想,避免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對膝關節滑膜的刺激,增加了靜力練習的趣味性;在運動過程中使股四頭肌及分廠腓腸肌得到充分鍛煉,也避免因長時間靜態馬步練習對關節腔的壓力,在放松和緊張中對膝關節內的軟組織進行無損性恢復性訓練。另外,五趾虛攏時,使踝關節得到康復訓練,在重心左右轉換中對患者一定周期的制動引起的本體感覺功能減退得到恢復。

因此,把太極步的訓練模式融入到膝關節損傷術后康復中,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此外,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關于膝關節術后應用太極步訓練模式進行康復訓練的臨床機制研究和太極步訓練模式長期療效的研究。

參考文獻: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 康復療法 備戰第十二屆運會 運動損傷

前言

第十二屆全運會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常見運動性損傷,主要損傷部位有膝關節損傷、腰部損傷,運動員損傷會大大影響比賽成績的發揮,這對競技體育的比賽來說是關鍵問題,在康復方面應該盡早進行應用施治,否則會在比賽中直接影響成績的發揮。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18名省級運動隊男子速度滑冰隊運動員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年齡19-30歲,訓練年限8-16年。

(二)方法:跟蹤、隨訪病例記錄及現場觀察。

收集整理部分省級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2010年至今常用的康復療法,對多種損傷康復治療資料進行研究,評估,歸納,分無效,有效和顯著、其中對2010-2012備戰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的運動員傷病康復、治療實施中研究的內容作為主要研究指標。

二、結果

(一)腰部損傷治療方案:速度滑冰是一項體能技術為一體的競速性項目,訓練強度大比賽激烈,腰部長時間承受負荷,容易造成腰肌老損、腰間盤突出和急慢性損傷。制訂康復治療方案如下:

1.急性損傷固定1到2天。立即冰敷15-20分鐘;

2.每天堅持睡前熱敷15分鐘左右;

3.電針,傷后次日進行針灸一到兩周;

4.手法按摩,神燈,砭石療法;

5.功能練習,每天一到兩次,時間根據傷情而定;

6.腎藥物,腎主骨生髓,六味地黃丸,應用補腎藥物調理臟腑,促進康復。

(二)速度滑冰運動員膝關損傷康復方案:速度滑冰運動員膝關節用長期處于蹲屈角度,且進行大負荷訓練,易造成職業性損傷。

1.強化肌力與關節穩定性,增加身體素質訓練課次;

2.電針,超短波,每天一次;

3.按摩;

4.功能性訓練,依墻靜蹲;

5.口服氨基葡萄糖;

6.功能康復:水下跳躍練習,陸地雙腿蹲起練習,自行車臺練習(有氧強度),坐姿伸膝(負重2.5-5公斤沙袋),橡皮筋拉力練習。

(三)康復療法綜合評估:備戰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運動員傷病康復為主,研究結果:

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傷病治療效果統計

康復療法 適應癥 療效評估

按摩 腰、膝、關節肌肉損傷 有效、顯著

針灸 急性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腰背筋膜炎 顯著、治愈

砭石 髕骨勞損、髕尖末端病、踝傷、腰背筋膜炎 有效、顯著

主要保障重點運動員,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應用治療方法,如制訂傷病恢復方案,確保對重點核隊員全面保障。

三、討論

速度滑冰運動員運動創傷腰、膝發病率很高,慢性病較多,采用康復治療方法對于傷病控制,改善機能,促進病情好轉,有重要意義。

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慢性損傷以韌帶、肌肉為主,采用中醫按摩,針灸,電療,顯示有效與顯著。

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方法,在治療中指導作用要強化,療法的應用對運動創傷應該多加關注,損傷程度,部位,一定要明確,對癥施治。

砭石療法,對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關節軟骨、韌帶損傷,膝關節翼狀韌帶損傷占總人數6/18人,腰部傷占4/18人,用砭石療法進行康復治療,有效、顯著有效,均得到驗證。

針灸治療運動員的軟組織急性損傷與腰扭傷,應用在實踐中配合按摩效果較好。

四、結論

男子速度滑冰運動項目腰、膝傷病較多,病情很復雜,用傳統康復治療方法進行對癥治療,對于備戰重要賽事進行大負荷訓練起到積極、重要作用,結果顯示,多種傷病通過傳統治療方法應用,有效緩解及康復。

根據康復治療方法應用,對于備戰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有明顯作用,是速度滑冰運動項目的主要治療方法和康復手段,在創傷康復與治療方法應用學方面,提出的創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楊德仁.傷科疑難析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沈慶法.實用中醫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第3篇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11-0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骨關節外科收治的膝關節OA患者中根據Kellgren-Lawrence分級標準分級,對71例膝關節OA患者,均由同一組醫生行膝關節鏡清理治療。按照術后康復的不同隨機分為A組為早期應用CPM進行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組,共35例,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50.1±3.9)歲,其中按Kellgren-Lawrence分級Ⅰ級10例,Ⅱ級11例,Ⅲ級14例;B組為傳統的主動加手法被動的康復組,共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齡(50.5±3.5)歲, 其中按Kellgren-Lawrence分級Ⅰ級11例,Ⅱ級12例,Ⅲ級13例。

1.2手術方法

硬膜麻醉后,大腿根部上止血帶及消毒防水鋪巾,常規入路進行全面的關節鏡檢查。行關節腔清理術,具體包括清除、沖洗關節腔內的剝脫的軟骨碎屑、游離體、不穩定的撕裂的半月板以及引起撞擊的骨贅,修整軟骨面,切除過度增生的滑膜。大量生理鹽水持續沖洗關節腔,清除殘留的碎屑以及炎性物質等。

1.3術后康復計劃

1.3.1 A組采用CPM鍛煉。我們強調早期功能訓練,麻醉過后即開始踝關節主動屈伸和環轉運動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一天開始應用CPM進行訓練,患者取平臥或半臥位,設定好CPM的屈伸角度, 頻率及運動時間。屈伸角度根據患者的情況從0 - 60°開始,逐漸增加,每次增加5 - 10°的屈膝幅度, 以患者感到稍痛為最佳,早期運動頻率每2分鐘1個周期,逐漸加速為每分鐘1個周期,移動速度20mm/s,循環周期2 - 6min。運動時間為每次30 - 60分鐘,每日2-3次, 共1-2周。術后第一天CPM即要求達到0-120°的活動范圍。停用CPM機后,囑患者加強自主活動、肌力訓練及其它功能鍛煉: 俯臥屈膝,仰臥垂腿,坐位抱膝,坐位“頂墻”。

1.3.2 B組作為對照組,手術當日麻醉過后同樣開始踝關節主動屈伸和環轉運動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1-14日在醫生輔助每日被動活動膝關節2-3次,盡早達到全關節范圍活動。被動活動后的主動訓練同A組。

1.4 觀察評價指標

術前、術后7天、14天、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評價膝關節活動范圍、VAS評分、Lysholm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住院時間:A組平均為(9.3±3.5)天,B組平均為(9.7±5.1)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獲得隨訪6 - 12個月(平均10.9個月)。無感染和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隨訪期間無因癥狀加重行膝關節置換的病例。

兩組術后7天、14天、1個月A組患者關節活動度,VAS評分、Lysholm評分與B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盡管關節鏡用于膝關節OA的治療存在爭議,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支持這項技術實用、有效,尤其是對早期的OA療效更為顯著[1]。CPM是以持續被動運動理論為基礎,通過模擬人體自然運動,激發人的自然復原力,發揮組織代償作用,進行下肢關節功能恢復練習的一種儀器。文獻報道CPM可增加關節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激發軟骨細胞增生,修復軟骨,加速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腱及韌帶的損傷修復,緩解關節損傷和術后引起的疼痛[2]。早期有計劃地進行相應持續被動活動,能有效地預防關節微小的粘連和攣縮, 改善關節內滑液的分泌;同時可調動機體的代償作用,促進血液循環, 維持正常的內環境,還可刺激關節軟骨有限的愈合能力,促進全層軟骨損傷的愈合,同時還可有效地預防關節內粘連,防止關節活動障礙。

微創的關節鏡手術目的就是改變原有關節不良狀態,逐漸重建新的關節內平衡。這需要不斷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肌力、關節活動度等訓練,建立關節周圍的支持穩定,保護關節,盡可能延緩骨關節退行性改變[3]。CPM具有相對無痛、療效好、見效快、易于接受等優點, 術后早期進行CPM 鍛煉是恢復膝關節功能的重要措施[4]。本組結果顯示,早期VA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評分A組優于B組,正體現了CPM的這一優點。

綜上所述膝關節鏡治療OA后早期應用CPM進行功能鍛煉患者依從性好,減輕患者訓練疼痛,康復效果滿意,有利于恢復膝關節伸屈功能。

參考文獻

[1] 敖英芳. 膝關節鏡手術學[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 245.

[2] Salter RB. The biologic concep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synovial joins [J].Clinorthop, 1989,242:12- 25.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膝關節; 關節鏡;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4-0067-02

作為兼具診斷、治療功能的微創內鏡技術,膝關節鏡手術具有瘢痕小、診斷準確率高、關節功能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已逐漸成為膝關節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常用方法[1-3]。隨著關節鏡手術患者數量的增加和難度的增大,臨床上對醫護人員的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1月-2013年 2月筆者共施行膝關節鏡手術50例,由于在手術前后采取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取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這部分患者治療前后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0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男 40例,女10例;年齡18~75歲,平均42歲;其中半月板損傷后切除或修補30例,前后交叉韌帶損傷后功能重建8例,退行性骨關節炎6例,創傷性滑膜炎4例,關節內游離體2例。

1.2 圍手術期護理

1.2.1 術前護理 手術室護士術前1 d到病房巡視,熟悉患者的病情,安撫其情緒;同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膝關節鏡手術的簡單過程和原理,以及該手術的先進性、安全性,告知術中注意事項,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增強其治療的信心。了解患者手術局部視野準備情況,如發現皮膚有破損、毛囊炎等則推遲手術。囑咐患者術前8 h禁食、禁水,按醫囑給予術前用藥。

1.2.2 術中護理 核對患者姓名及手術部位,協助麻醉醫生做好硬膜外阻滯麻醉。配置灌注液,懸掛在輸液架上,高居關節腔100~120 cm處。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認真做好記錄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認真主動配合手術,注意動作輕柔。手術結束協助醫師包扎傷口。

1.2.3 術后護理 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將患肢抬高,以利于靜脈回流,從而減輕肢體腫脹和充血;監測生命體征變化,采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切口,同時密切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及時觀察并記錄切口敷料滲液、引流管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術后24~48 h內拔除引流管。術后當天麻醉消退后行患肢踝關節背伸,趾屈鍛煉,以減輕足部水腫;術后第2天指導進行被動屈伸鍛煉,角度從30°開始,每屈伸1次2 min,2次/d,角度每日增加10°~20°,當膝關節屈伸達120°,速度逐漸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限。術后3~5 d后患肢疼痛、腫脹基本消失時,可指導患者緩慢起坐,在床邊進行主動抬高小腿的練習。

1.2.4 出院指導 囑咐患者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向患者講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系統的康復方法。當患肢能負重時,開始下蹲,行膝關節內旋、外旋練習,以提高膝關節活動度,逐步恢復膝關節功能。告訴患者遵醫囑按時服用藥物,定期進行復查隨訪。

1.3 療效評價標準

關節功能評定標準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4]:≥85分為優,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中,≤59分為差。優良=優+良。

2 結果

50例患者均順利出院,2例出現并發癥,其中膝關節血腫1例,膝關節感染1例,經相應處理后均治愈。術后隨訪6個月,本組患者優42例,良8例,優良率為100%。

3 討論

膝關節內組織結構復雜,是疾病與病損的好發部位,其關節功能非常重要。膝關節鏡手術具有高效、微創、切口小、痛苦小、恢復快、術后炎癥反應輕、并發癥少等優點,是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手段。圍手術期進行系統的整體護理則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術前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做好周密的術前準備;術中積極配合手術醫師,熟知各種器械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術后細致觀察傷口恢復情況及可能的并發癥,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這些均是取得滿意療效的重要措施。功能鍛煉可以加速關節滑液的吸收和循環,改善關節軟骨營養,減少傷口出血,促進肢體靜脈回流,減輕傷口周圍水腫,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黏連的發生[5-6]。因此筆者認為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是保證膝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證膝部功能恢復良好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劉惠花.45例膝關節鏡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57-58.

[2]王紅.膝關節鏡圍手術期的護理及手術配合[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2):82-83.

[3]張妮,劉翠敏.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7):96-97.

[4]張巧娥,楊巧巧.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6(4):312.

[5]陶月梅,楊雪英.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術后護理[J].新疆醫學,2006,36(3):164-165.

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康復訓練;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5-0039-02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該類患者大多數是由于高能量損傷所致出現系統癥狀,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對膝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該類患者致殘率較高,如果不能及時利用合適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會遺有各類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筆者所在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進行早期系統康復訓練,療效顯著,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進行分組,其中21例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并與同期采用早期康復訓練的21例患者治療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5例、摔傷15例、車禍傷18例、重物砸傷4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例,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齡(33.0±4.2)歲,觀察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30.0±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臨床治療 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術后臥床休息,常規抗感染止痛,促進骨折愈合等藥物治療。

1.2.2 康復治療 觀察組患者除常規治療外,當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即行早期康復訓練。術后由康復治療師、護士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1)心理康復護理:醫務人員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采用健康教育,個別交談,用語言鼓勵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樹立戰勝疾病信心。(2)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及踝泵屈伸鍛煉,術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許術后48 h后可行CPM鍛煉,循序漸進,其速度與范圍視患者病情及切口情況進行調整,禁止過早負重。術后2周指導患者坐床進行屈伸練習,術后3~4周增強肌力鍛煉為主,同時增加膝關節主動運動,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維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練習2~3次,力量以膝關節產生輕微酸脹向無明顯疼痛為宜,術后4~6周膝關節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練習后,情況許可,加大活動幅度,但要嚴格保持6~8周患肢不負重,根據X線中關節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質量,情況允許,可慢慢指導離床活動,利用輔助器練習軀體轉移。術后3~4個月可使用單拐練習,逐步加大膝關節活動度。(3)理療:術后48 h熱療,紅外線照射,2次/d,30 min/次;超聲波,軟化瘢痕,松解。(4)按摩與被動主動運動:在康復治療師及家屬配合下對患者進行按摩和被動活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9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嚴重者合并半月板、韌帶腓總神經損傷,故該部位對膝關節完整性、活動度有很大影響。術后正確系統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腫脹,還能預防深靜脈血栓、關節粘連,促進骨骼生長,減少并發癥發生。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鍛煉爭取在骨折復位,固定后盡早進行,并貫穿整個骨折愈合過程。術后早期使CPM治療可增加關節營養代謝能力,刺激可使間質細胞分化成關節軟骨,加速關節軟骨與其周圍組織愈合,同時CPM可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膝關節術后采取早期主動運動訓練,能有效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從而縮小關節內外肌肉組織粘連和攣縮幾率[2]。骨折術后,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鍛煉計劃,指導、鼓勵正確完成,定期評價康復成果,鍛煉應循序漸進。根據骨折類型及內固定的情況,嚴格控制下的延遲負重訓練,對防止關節面塌陷重要意義[3]。術后系統地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取得遠期療效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麗.膝部骨折患者術后兩種功能康復方案的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4):56-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华宁县| 怀化市| 宝坻区| 泗阳县| 湘潭市| 汶上县| 嘉义市| 元阳县| 准格尔旗| 梁平县| 安图县| 南丰县| 望谟县| 石景山区| 鱼台县| 扬中市| 嘉禾县| 肥乡县| 天台县| 都江堰市| 辽宁省| 周宁县| 沐川县| 志丹县| 大城县| 苍南县| 南漳县| 百色市| 贵阳市| 常德市| 富源县| 获嘉县| 武汉市| 鲁山县| 连云港市| 阿拉善右旗| 广宗县| 青海省| 通渭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