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膝關節的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關節置換;康復訓練;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414—01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治療各種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所致關節疼痛、強直或屈曲攣縮的有效方法。術后病人有效配合功能鍛煉是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手術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醫護人員需及時給予全面的指導,深入細致的康復護理,并實施有針對性、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使病人早日康復。
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對21例膝關節骨性疾病患者施行TKA治療,術后經康復治療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齡35~68歲,退行性骨性關節炎1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2例,膝關節結核3例,均為單膝,術后功能恢復良好。
2 術后康復訓練方法
2.1 術后早期(手術當日~術后第2日),訓練目的是消腫、鎮痛,減輕肌肉攣縮和炎癥反應,預防關節粘連的發生。手術當日,留置硬膜外麻醉管持續鎮痛,利于早期鍛煉。將患肢用軟枕抬高于心臟水平,膝關節伸直以防止屈曲攣縮,同時防止患肢外旋和足跟受壓,并保持足高髖低位。有資料顯示:深靜脈血栓(DVT)形成是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并可繼發危及生命的肺栓塞(PE)。如果TKA術后未進行任何形式的機械性或藥物預防,DVT的發生率高達40%~88%(1)。DVT在創傷早期即可出現,此時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局部或全身的靜脈血流淤滯。目前,預防DVT發生的主要措施為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應用凝血酶阻滯劑和改善微循環藥物。故本組在術后當天給予患肢使用足底靜脈泵(1h/次,2次/d),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及梯度加壓彈力襪,以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滯留(2)。麻醉清醒后就開始練習踝關節的跖曲、內翻、背伸、外翻組合的“環繞運動”,并輔以深呼吸,15次/組,3~4組/d。以主動活動為主,主動的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和肢體功能。術后第1天給予低分子量的肝素皮下注射,并保持室溫在25℃左右。繼續進行肌力鍛煉,包括股四頭肌、腘繩肌、臀大肌等肌肉收縮運動,6組/d,25次/組,每天持續5s,放松10s,如此反復。指導患者行患肢的被動關節活動練習,如仰臥位屈曲膝關節,保持足跟不離床面,將小腿向近端滑動,盡量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
2.2術后中期(術后第3日~術后第2周)訓練目的是在不增加疼痛和腫脹的前提下發展肌力,加強行走和膝關節的主動屈伸訓練。根據患者體質恢復情況,可下床鍛煉,在護士幫助下先床邊站立練習,3次/d,5min/次,而后再逐步進行手拄助行器適應性行走練習。注意在行走的過程中調整步態和姿勢,并完成將重心由健側下肢向患側下肢的過程。繼續膝關節屈曲練習,達到120~150。在訓練中遵循個體化、力量、安全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2.3 術后3周~3個月內,在輕度坡面上獨立行走,除屈膝功能訓練之外,還應進行伸膝功能訓練,同時指導患者獨立完成日常生活動作,如穿鞋、襪、褲等。
3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每日功能鍛煉的強度以次日不感覺疲勞為度,預防假體松動,術后2個月內避免坐矮凳,體胖者勸其減肥,吸煙者勸其戒煙,飲食應以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多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低糖飲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應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動,防止膝關節假體承受過度壓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 老年; 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個高發群體,同一般骨折群體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等基礎疾病,而加之自身肢體功能的下降,術后恢復相對較慢,如術后康復過程中不能堅持功能鍛煉,可能遺有肢體功能障礙。近年來,我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老年病人進行住院期間康復性護理及指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齡56~79歲,平均63歲。入院后均行X線及膝關節CT檢查。按Schatzker分型標準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隨機分為兩組,護理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兩組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礙者,嚴重基礎疾病影響康復訓練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入院宣教,普通護理及骨科常規護理,飲食指導,協助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引流量觀察等,治療組給予康復性護理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2.1 手術前后心理護理 心理干預在老年骨折病人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對較差,性格獨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認這一點,拒絕別人幫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觀心理,甚至拒絕手術或術后康復性訓練,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對于老年人骨折的特點,骨骼質量下降的原因等進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緒得到舒緩,充分認識自身骨折的特點及康復訓練的意義,積極配合治療。通過交流和溝通,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心理狀態,解除患者恐懼及憂慮心理,將術后康復內容向患者適度地解釋和說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術后早期康復護理 手術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協助患者作患肢踝關節、跖趾關節的被動內、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轉等動作,每天每個動作120次左右,并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主動自足進行上述關節運動。
1.2.3 術后中期康復護理 手術后8~21d,在早期康復護理的基礎上,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力量訓練,即平臥位主動收縮股四頭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訓練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產生膝關節的微動,對于正確的收縮股四頭肌的方法給予指導,在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時,可能產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適,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說明及指導,消除患者認為可能影響骨折愈合的顧慮。
1.2.4 術后晚期康復護理 手術3~4周以后,囑患者做主動的抬腿訓練,輔助患者固定膝關節,以免產生骨折處反常活動,鼓勵患者配合康復護理訓練,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對患者膝關節局部做按摩護理,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環,協助患者做仰臥位主動抬腿、側臥位外展、膝關節屈伸、內外旋動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勵患者作主動屈伸膝關節、靜態負重、原地重心轉移及跨步練習。依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并限制患者過度活動,告知患者過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處的斷裂,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減少患者的急躁情緒。
1.2.5 出院前做康復性護理指導 患者出院前,詳細告知膝關節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在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并對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給予說明,6個月后做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1]。
1.2.6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完成,采用兩組計數資料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術后半年膝關節功能優良率86.7%,對照組優良率為70%,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質量下降,強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發生骨折,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數屬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后肢體固定時間較長,容易發生膝關節僵直等并發癥,影響膝關節功能,老年人優于自體身體條件等限制及心理特點等原因,常不能進行主動功能恢復性訓練,而有條件的、盡早的主、被動功能活動是防止骨折后并發癥發生,關節功能減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縮,相鄰關節的主動運動,膝關節的伸屈運動均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癥消退,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老年人心理倔強,對于術后的恢復常有過高的期望值或絕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絕恢復性訓練,而有的病人則自行增加訓練強度,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認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同時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質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性訓練,護理人員對其訓練方法,強度應進行合理的指導,必要時進行協助,以免過早鍛煉引發重大并發癥,或過遲訓練影響關節的功能恢復,甚至不合理訓練引起骨折不愈合等嚴重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在進行康復性護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康復性護理起到的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積極作用[3],由此可見,對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病人進行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能起到重要作用,適宜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開展運用。
[參考文獻]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純潔.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4):2795.
【關鍵詞】 自我護理模式; 膝關節; 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手術
Orem護理模式是由美國護理理論家奧瑞姆(Orem)提出的一種臨床護理模式,是圍繞護理目標即最大限度地維持及促進患者的自理而組織的。根據患者的自理需要、自理能力和護士的職責范圍將護理系統分為3個部分,即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及支持教育系統[1]。合理而有步驟的應用自我護理理論,可發揮患者最大的自理潛能,以便能更好的自我照顧和鍛煉,有助于疾病康復,更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老年人常患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的疼痛和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礙,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關節鏡手術由于治療費用偏低,手術創口小,手術精細,術后疼痛相對輕,已廣泛應用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而關節鏡術后的康復護理尤為重要,可以提高手術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質量,減少復發率。我們嘗試將Orem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手術治療的護理中,發揮患者的自理潛能,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和自護能力,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4 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 55~72歲,平均 64.5歲,病程6個月~4年。臨床表現為反復患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爬坡上樓尤其明顯,伸屈活動時患膝關節摩擦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7例,自護組27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54例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50例為單膝,4例為雙膝選擇癥狀較重一側,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關節鏡手術治療,手術效果滿意。
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模式,自護組按照Orem自理模式實行規范化管理,應用自理理論模式以護理程序為核心,根據手術后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存在的護理問題和自理缺陷,分別給予完全性補償護理、部分性補償護理及提供支持教育系統。
(1)完全補償系統的護理 關節鏡治療術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在手術后6 h內,生命體征不穩定,在身體、精神上完全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沒有自護能力,這時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完全補償護理,幫助患者完成所有的護理工作、以補償其自理缺陷,滿足其治療性自護需要。密切觀察患者血壓、 脈搏、 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術后6 h內取平臥位,術肢膝關節伸直抬高位,膝下不能墊枕,防止關節攣縮,促進靜脈回流;術后第1天即可用冰袋置于手術的關節周圍,1~2次/d,每次30~60 min,以利于消腫和減輕疼痛[2];適當加壓包扎防止關節腔內滲血、滲液[3]。
(2)部分補償系統的護理 患者在術后康復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訓練自理能力,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如洗臉、刷牙、梳頭、進食等。利用健側肢體支撐改變、保持患側肢體于功能位、正確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患者在術后 6 h即可在床上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活動,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以利于腫脹的消退和積液的排出,并為抬腿運動做好準備。從術后第2天起,應每天進行直腿抬高運動,如果關節腔內積液消退,可做膝關節的屈膝鍛煉和壓腿運動,術后第5天開始關節活動訓練。在進行功能鍛煉時,要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原則及重要性,使其主動配合。在進行康復訓練時,遵循循序漸進、個別對待、主被動形式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訓練后及次日的反應給予增減運動量,患者易于耐受,能夠主動配合康復鍛煉,從而保證了鍛煉的效果。
(3)支持教育系統 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的功能恢復程度與肢體功能鍛煉的正確與否有直接關系,但多數患者擔心疼痛,懼怕或拒絕功能鍛煉。護士應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給予相應的康復教育和心理疏導,使患者掌握自我護理的方法,幫助病人恢復自理能力。告訴病人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幫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礙,讓病人從被動鍛煉轉為主動功能鍛煉。講解進行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先被動后主動、主被動相結合、循序漸進并以不疲勞為原則。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出院后仍要堅持關節的康復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患者出院前要做好出院指導,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時間、活動范圍,防止關節腫脹和疼痛,直至關節疼痛消失,下肢行走恢復正常為止。由于膝關節術后一年內的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十分重要,故指導患者出院后1個月及手術后3個月、6個月和1年要按時復查,給與患者專業指導。我們還選取治療前、出院時及術后3個月、6個月等時間段進行膝關節功能評分,通過對照比較,了解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從而保證康復訓練的質量。做到電話隨訪或門診咨詢,解答疑問,指導膝關節的康復訓練。
3.效果評價 ①觀察兩組患者下地活動時間、平均住院天數以及出院時患者滿意度情況。②選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出院時及術后3個月、6個月等時間段進行HSS膝關節評分[4]評價膝關節功能康復程度。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畸形、穩定性6個方面,總計100分,得分越高,功能康復越好。
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以P
結 果
1.兩組下床活動、術后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自護組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
2.兩組患者HS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出院時、術后3個月、6個月HSS評分依次顯著高于前一時間段(P0.05),而在術后3個月、6個月自護組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討 論
美國當代著名護理理論家奧瑞姆 (Orem)在 20世紀 70年代提出的自理理論認為:人與生俱來具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需求,當個體的自理能力受限或缺失時,可以由他人幫助其建立、提高自理能力。自理模式的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在疾病狀態下學會自我護理、控制病情、預防并發癥,促進疾病的康復[5]。Orem自理模式激發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護理轉為主動參與治療、護理。同時Orem自理模式調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豐富了職業內涵,護理人員在通過應用自理模式對患者幫助、教育、指導、訓練的過程中,增加了接觸和了解護理理論的機會,加快了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使護士的責任心和愛心得到升華。護理人員在實施Orem自理模式時親切的語言、熱情的態度以及不厭其煩地進行解釋和指導,加強了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交流,因此患者與護理人員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本研究采用Orem護理模式對關節鏡治療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實施護理,結果顯示自護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好于對照組(P
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患者的自我護理需求。Orem自理理論指出,護理人員應認識到患者的自理缺陷,彌補患者的自理缺陷,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護理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維持和恢復個體的自理能力[6]。護理人員把患者的自我護理需求和行為納入到護理工作中來,這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提高基礎護理質量,提高臥床患者生活質量有一定促進作用。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的功能恢復程度與肢體功能鍛煉的正確與否有直接關系,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出院后仍要堅持關節的康復訓練 ,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Orem護理模式給予患者詳盡的康復訓練計劃,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時間、活動范圍,防止關節腫脹和疼痛,直至關節疼痛消失,下肢行走恢復正常為止。在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可通過電話隨訪,門診復查等形式指導鍛煉,解答疑問。本研究表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隨時間而逐漸好轉,在出院時、術后3個月、6個月HSS評分依次顯著高于前一個時間段(P
總之,Orem護理模式充分發揮患者的自理潛能,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和自護能力,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著積極的作用,值得我們重視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
[2]戴 紅, 關 驊, 王寧華,等. 康復醫學[M].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4,194-203 .
[3]趙艷紅,全明花. 膝關節鏡手術病人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功能鍛煉[J].吉林醫學,2006,6(27):632.
[4]Insall JN,Ranawat CS,Aglietti P.A compare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Bone Joint Surg (Am),1976,58 :754.
[5]殷 磊,崔 焱,丁亞萍 ,等.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40-42 .
【關鍵詞】 膝關節韌帶; 聯合損傷; 關節鏡; 康復護理
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通常合并有半月板損傷或是側副韌帶損傷,非手術治療和開放手術治療是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常用的臨床治療方法,然而,臨床治療后膝關節不穩定和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較高[1]。隨著我國關節鏡手術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應用范圍的逐漸推廣,該技術被逐漸應用到了膝關節韌帶損傷重建和修復過程中,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2-3]。本次臨床研究對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關節鏡治療后康復護理的措施和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關節鏡治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22~78歲,平均(54.5±11.2)歲。其中,5例內側副韌帶損傷合并前后交叉韌帶損傷,1例后外側結構和外側副韌帶損傷并發后交叉韌帶損傷,1例外側副韌帶合并后交叉韌帶損傷,5例內側副韌帶合并前交叉韌帶損傷。
1.2 康復護理 患者術后型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患肢伸直位使用卡盤式膝關節支具進行固定,抬高患肢并行1~2 h的膝關節冰敷,以緩解患處術后疼痛和腫脹癥狀。對患者足部末梢膚色、溫度和循環狀況進行嚴密監測,避免過緊包扎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暢[4]。術后當天實施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每次5 s,200次/d,共分4~5次完成。踝泵訓練方法為:患者有節奏地大幅度屈伸踝關節,且應控制好運動頻率,避免發生深靜脈血栓。手術2 d后幫助患者將患肢抬高10°,并逐漸放下,并囑患者自主進行股四頭肌肌力鍛煉和直腿抬高運動。將患肢由被動至主動抬高35°,且應控制在45°以內,保持3~5 s后放下,每次持續5~10 min,每隔2~3 小時鍛煉一次[5]。
手術1周后可行CPM功能膝關節鍛煉,由30°開始逐漸抬高至100°,每天增加5°,同時實施支架保護部分負重運動,每次持續1 h,2次/d。大部分患肢術后會擔心重建韌帶斷裂或松動以及術后疼痛,因而不愿意接受術后早期功能訓練,此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解釋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功能恢復性鍛煉有助于避免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改善患肢血液循環狀態,快速消除術后肢體腫脹,避免發生股四頭肌萎縮。手術2~4周后,患者可逐漸增加負重力量,患者負重30%持雙拐下地活動,手術4周后則能夠完全負重,且無需拄杖[6]。
手術5~7周后,患者持續進行膝關節完全屈曲鍛煉以及伸膝鍛煉和半蹲屈鍛煉,雙腿0°~45°伸屈練習,3次/d。手術8~10周后,患者可進行下蹲連續,在床腿處抵住患肢足見,保持身體穩定,分開雙足與肩同寬,下蹲過程中雙手抓住床欄。手術11~12周后訓練方法為:術側足跟與臀部相接觸,并持續數分鐘。同時開始跪坐鍛煉,即強度中等的阻力固定自行車練習。手術13~18周后,若患者股四頭肌力量恢復至正常的65%以上,且關節全范圍活動度較好,無積液征象,關節穩定性較好,則可適當進行游泳和慢跑等運動[7]。
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患者術后康復訓練共包括四個階段,即早期被動練習、早期本體感覺練習、早期完全負重和早期等長肌力練習。針對患者肌肉靈活性、本體感覺、關節活動度、肌力等各個方面,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且康復護理實施過程中,應向患者詳細解釋訓練的方法和康復內容,并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及時調整。患者出院后囑其定期回院復診,并接受電話隨訪。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Cameron制定的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關節鏡療效Lysholm評分標準,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其中90分以上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以下為差[7]。
2 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均接受6~12個月不等的隨訪,隨訪結果證實,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髕骨骨折、血管神經損傷和切口感染等并發癥,1例患者髕腱部位發生彈響,且1年后自行恢復。患者Lysholm評分均在70~92分之間,其中,2例為優,8例為良,2例為可,無一例患者低于70分。所有患者關節穩定性都較為良好,僅半腱肌肌腱重建2例患者抽屜試驗結果為I度陽性。9例患者關節屈曲度大于120°,3例在90°~120°之間。
3 討論
膝關節是較為復雜的一種關節結構,其功能和穩定性會直接受到關節內交叉韌帶與半月板結構的影響,而且,關節外韌帶和肌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8-9]。在膝關節損傷中,膝關節韌帶損傷最為常見,一旦受到損傷,會引起腫脹、淤血、壓痛以及關節疼痛,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10]。及時、有效、合理的功能訓練,能夠將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至損傷前水平,改善關節的活動度,提高關節和肌力的穩定性,及時恢復運動器官和神經系統之間中斷的聯系,并為組織提供更多的營養供給,改善膝關節的血液循環狀態,本次臨床研究在重建較差韌帶治療后,使用伸直位支具進行內固定,從而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和伸膝受限的發生率。術后抬高肢體的基礎上進行冰敷治療,能夠緩解膝關節腫脹和疼痛程度,改善肢體末梢血液循環狀態,并避免術后并發癥。隨著當前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手術設備的不斷創新發展,在關節鏡下實施重建,是當前臨床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主要方法[11]。該種手術方法所造成的創傷小,且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病癥較易恢復,但可能會引發患者出現并發癥,如膝關節活動首先以及髕骨骨折病癥[12]。如果在護理過程中,極易引發關節僵硬、肌肉萎縮以及關節積液等并發癥。對患者實施綜合性的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以及幫助患者關節功能恢復。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手術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因而術后康復護理,對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患者關節穩定性、肌力和關節活動度的提高,以及關節運動水平的恢復。在實施過程中,首先應針對患者心理,充分調動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增強患者的自主參與意識,并根據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運動計劃。同時與患者、醫生進行溝通,讓患者了解實施鍛煉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保證有效實施膝關節韌帶損傷關節鏡重建手術。有效、合理、及時的功能恢復性鍛煉有助于患者膝關節的快速恢復。另一方面,功能恢復性鍛煉有助于改善患者運動器官和神經系統之間曾中斷的聯系,并能夠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為組織提供充分的營養供給,及時恢復和保護正常的關節靈活度和肌力。在重建交叉韌帶后,通過支具伸直位固定,能夠避免膝關節術后活動受限。肢體術后冰敷抬高能夠改善末梢循環,緩解腫脹和疼痛,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功能恢復性鍛煉具有防止關節粘連、改善滑液循環、止痛、消腫的作用,有助于關節軟骨的修復和再生。功能恢復性鍛煉實施前應制定系統的鍛煉計劃,選擇有效、安全的鍛煉程序,以改善鍛煉效果,保證患者及時恢復膝關節功能。術后肌力早期訓練有助于改善和維持關節穩定行,加強膝周肌力,進而恢復正常膝關節運動的關鍵措施。在早期康復鍛煉過程中強調被動鍛煉是最重要的,并以增加關節活動范圍為主,從而減輕患肢疼痛及腫脹,以避免關節粘連及肌肉萎縮的發生,同時必須遵循早下地、晚負重的原則。這可有效避免和預防關節粘連、關節軟骨缺乏承重刺激引起的退行性變,并減輕了術后制動造成的廢用性肌萎縮以及本體感覺的過度下降。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實施治療后,所有患者關節穩定性都較為良好,僅半腱肌肌腱重建2例患者抽屜試驗結果為I度陽性。9例患者關節屈曲度大于120°,3例在90°~120°之間。由此可見,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患者接受關節鏡治療,且術后接受系統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同時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可有效實現關節功能的正常活動,便于患者進行日常工作與生活,值得在臨床醫學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海燕.膝關節韌帶損傷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09,26(10):52-53.
[2]林東寧,孫向群,李百川.康復護理在關節鏡下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的作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20):1759-1760.
[3] Nelda, McCall,Jodi,et al. Reforming Medicare payment: early effects of the 1997 Balanced Budget Act on postacute care[J].The Milbank quarterly,2003,81(2):1023-1027.
[4]但小紅.膝關節韌帶拉傷的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6):138-138.
[5]王穎.膝關節韌帶拉傷的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3(12):283-284.
[6] Akkaya N, Ardic F, Ozgen M, et al. Efficacy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llowing arthroscopic partial menisc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2,26(3):224-236.
[7]劉得全,馮華,洪雷.急性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早期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3,23(12):719-722.
[8]夏春,黑板昌弘,吉矢晉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關節鏡再視觀察[J].中華創傷雜志,1998,14(1):176.
[9]吳毅.速技術在膝關節損傷后功能評價和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現代康復,2000,4(1):8-10.
[10] Saitto C, Marino C, Fusco D, et al. Toward a New Payment System for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Part I: Predicting Resource Consumption[J]. Medical care,2005,43(9):844-855.
我院自2005年以來,對39例前交叉韌帶斷裂的患者施行了自體半腱肌重建術。我們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術后重點加強了康復護理。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和護理,提高了關節鏡手術的成功率,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39例,男26例,女13例。其中左膝19例,右膝20例。年齡17~59歲。運動損傷23例,交通意外損傷16例。單純前交叉韌帶損傷15例,合并外側半月板損傷12例,內側半月板損傷7例,雙側半月板損傷2例,內側副韌帶損傷2例,后交叉韌帶損傷1例。
1.2 隨訪結果隨訪最短8個月,最長1年6個月。按Lyaholm評分:優12 例,良16例,一般8例,差3例。
2 護 理
2.1 心理護理在做治療或護理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解釋與心理支持,減少患者的恐懼心理,使其從心理上能主動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應多與患者交流,找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與患者交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使患者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從情感上得到支持,很好的配合術后康復[1,2]。
2.2 康復訓練
2.2.1 關節康復支具對重建術后的功能恢復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指導患者掌握正確佩帶支具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3]。本組39例患者均于術后開始使用卡盤式支具。
2.2.2 康復訓練方法
2.2.2.1 第一階段(0~2周)(1)髕骨內推。術后第2天開始,用拇、示指固定住髕骨內外側緣,緩慢向左、右方向推移,幅度逐漸增大。然后用拇、示指固定骸骨上緣及下緣,緩慢向上、下推移,幅度由小到大,2次/d,5 分鐘/次。這種訓練可以提高膝關節的活動度,防止粘連,可有效地降低關節僵硬的發生率。(2)支具制動及負重:①在休息時必須鎖定于完全伸直位。②在支具完全伸直位保護下,撐雙拐可根據耐受情況行部分及完全負重。(3)股四頭肌、繩肌、髖內收肌等長收縮訓練。膝關節伸直,但不產生關節活動,背伸踝關節,收縮股四頭肌,持續5秒再放松為1次。2次/天,20 分鐘/次。
2.2.2.2 第二階段(2~12周)(1) 支具制動及負重:①在休息時必須鎖定于完全伸直位。②在支具完全伸直位保護下,撐雙拐行完全負重。(2)肌力訓練:①直腿抬高,2次/天,20 分鐘/次。要求抬腿幅度不要過大,保持5秒空中停留時間,再緩慢放下。開始可給予一定的助力,逐步過度到主動抬腿。②繩肌抗阻收縮。③提踵訓練。④0°~40°半蹲。(3)全范圍被動活動(0°~120°),要在CPM的輔助下,確保重建韌帶穩定修復的前提下,適當增加關節活動度,從最小角度開始,循序漸進,2次/天,30分鐘/次,逐漸達到屈曲120°。(4)固定自行車。平衡板或軟墊(雙腿,支具限制活動范圍于0°~40°)。(5)膝后肌牽張。髖周肌、踝周肌牽張,側向活動。
2.2.2.3 第三階段(12周~6個月)(1)(0°~40°)半蹲訓練。方法:患肢足尖抵住床腿,保持穩定,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抓住床欄下蹲,逐漸加大度數至足跟接觸臂部,保持數分鐘。(2)平衡板或軟墊。(3)側向跑,2次/天,20分鐘/次,以鍛煉肌肉靈活性。后退跑2次/天,20 分鐘/次,以鍛煉患肢本體感覺。
2.2.2.3 第四階段(7~12個月)(1)平衡板。側向跑。(2)后退跑。向前變速跑。
3 討 論
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是一項長期、細致、艱巨的工作。其中股四頭肌功能鍛煉筆者認為是最基本的訓練,一方面,可以刺激肌肉微循環血管擴張,有利于肌肉組織攝取營養,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肌肉收縮產生的“泵”的作用,有利于組織水腫和膝關節積液的消退。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提高股四頭肌力量,增強膝關節穩定性對膝關節疾病患者都是至關重要的。術后前2周患者在院內進行康復訓練。2周后出院,依據康復計劃定期復診。在康復訓練中,要及時從患者方面得到反饋,根據檢查結果及時調整動作及訓練量,達到科學而有針對性的康復。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的康復護理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王國強.心身疾病的心理護理原則和目標[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