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外貿易存在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的發展現狀
1.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貿易額不斷提高
隨著對外貿易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貿易額不斷提升。2010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額達10128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 34.1%,其中出口5912億美元,占全國出口37.5%;2011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292.3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31.0%,出口 6612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4.8%;2012年,進出口總額11868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30.7%,出口6980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4.1%;201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總額達13302億美元,出口7807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達到35.3%;2014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3237億美元,出口7897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為33.5%,從2010年的出口貿易額5912億美元,到 2012年的6980億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億美元,可以看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貿易額不斷上升,同時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迅速,占全部商品進出口比重較大。可以說,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撐行業,同時也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2.電子信息出口產品結構變動不大
我國電子信息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動不明顯,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元件是主要的進口產品,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是主要的出口產品。自1997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進口產品是電子元件。為了與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電子元件通常被用來構建計算機及其相關電器。由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更新較慢,導致電子元件出口產品的結構變動不大。如果企業生產的電子信息產品長期處于一種產品結構,就會使國際貿易進出口的范圍受到影響。一成不變的產品產業結構,會大大降低產品在同行間的競爭力,尤其是對于電子信息這類對技術性要求較高的產品種類。
3.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
201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各類貿易方式出口額可以看出,進料加工貿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該貿易方式的出口額占全部出口額的比重達到60%,這反映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出口貿易不斷增長和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是由進料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進口加工貿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對外貿易的主要貿易方式,進料加工貿易主要是依靠我國豐富而廉價的人力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進料加工貿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利用我國的現有資源,參與國際分工,強化出口貿易,然而這種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術含量和附和值較高的工序在國外完成,而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國內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我國出口貿易額的虛高,以及貿易順差引起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此外,進料加工貿易也不利于國內企業進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不利于企業內涵式發展。從長期看,這種方式并不利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良性發展,國內企業中有不斷通過技術模仿、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提高產品質量,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能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對外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足夠的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沒有足夠的自主創新能力,導致電子產品更新與應用基礎的總體水平較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沒有打破技術依賴的現狀,導致缺乏出口產品的技術能力和知識產權的相關集成電路與元件。由于人們對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未形成將企業視為主體地位的技術創新系統。由此可見,我國相關企業產學研技術協同機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觀念較不完善,沒有改變對國外先進關鍵技術的依賴,導致生產的電子信息產品的專利成本不斷上升。如果這種狀況長期持續,可能不益于企業的生產經營。企業產品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在同行競爭中綜合實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講,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普遍存在著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系,這不利于出口產品在我國相關企業的長期發展。
2.產品產業結構不合理
如果電子信息產品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增長緩慢。產品結構不合理是阻礙產業結構發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現為集成電路產業整體水平較低,基礎電子產品的發展較為緩慢,核心產品的創新程度不足。這可能直接導致我國電子產業的總體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劣勢地位。2008年,由于我國部分電子信息產品的技術層次較低、產能相對過剩,導致產品銷售業績停滯不前,倉庫庫存積壓較多,從而降低了部分相關企業的經濟效益。由于部分產品在結構提升方面較為緩慢,導致技術不能被正確應用,技術升級與資源整合的壓力變大。進言之,產品產業結構不合理是阻礙電子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國內企業發展速度緩慢
國內企業發展速度緩慢會導致其與國外企業在經濟與技術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國家統計局官方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電子產品出口貿易在發展進程中長期面臨著嚴重的技術困難,各類生產電子產品企業的R&D強度僅為2.5%,還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了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企業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數企業投入力度不夠。技術資金投入不足,使得產品內部所包含的技術也相對較低,直接導致了國內企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我國內地企業發展速度較為滯后,技術升級較慢的產品不能在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環境中產生絕對的優勢地位,尤其是對于電子信息對外貿易。由于國外先進技術的不斷發展,導致國內部分企業生產的電子信息產品滯銷或銷售緩慢。這不益于我國國內企業的產品的進出口與產品技術發展。因此,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創作高技術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國內企業發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對外貿易的對策
1.培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環保意識
電子信息企業的不斷創新可以增強我國企業的綜合實力,進而不斷強化其國際競爭力。因此,培養企業創新意識對于強化企業競爭力非常重要。相關企業應調整并創新企業結構,從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產品中的所占比例。通過加大對外來先進技術的引用于吸收,促進我國先進核心技術產權過的開發與應用。另外,應積極吸收國際貿易組織的相關法律法規。這樣使企業創新在國際規范的范圍內進行,促使企業創新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優化和更新。
提升環保意識,使企業生產標準化可以使企業設計與生產的產品綠色環保。這樣可以增強企業出口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由于人們消費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們環保觀念的逐步深化,導致綠色貿易在國際市場中有很大的銷售需求。由于部分發達國家利用其較高的技術水平,以可持續發展為旗幟,通過相關法律手段對進出口貿易的產品制定所謂的標準化,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渠道。這些不利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因此,我國相關產業應逐步強化對有害物質的控制,增強自身產品的環保意識,促使自身出口產品可以得到國際貿易組織的標準。
2.改善電子信息產業結構
電子信息產業要在對外貿易形勢正確變化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由于我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較高,其應通過調整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對其進行改善。雖然沿海地區對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只有擴大內需,才能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不斷夯實。比如以沿海電子信息產業前提,在人口比較集中的中西部地區進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這樣才能使現有的信息產業布局得到改變與完善。沿海地區應以發展加工出口企業為主,內地應以發展電子基礎技術產業為主。這樣可以有效的促進沿海地區與內地經濟的共同發展。內地-沿海共同發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國貿易格局的產業結構。
在對外調整電子信息產業時,應拓展多樣化國際市場,使其地緣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在遇到與港澳臺等地區的外部區域拓展時,要注意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強化。海外資源信息產業結構的改變是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關鍵環節。人們可以通過強化我國與中亞、東盟等地區在信息產業領域的合作,這樣可以在國內外相關產業技術交流的同時,促進雙方經濟的發展。
3.發揮政府作用,加快企業發展速度
當地政府對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增加對電子信息產業的關注與扶持力度,可以幫助推動企業的發展。當地政府可以彌補電子信息企業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幫助其發揮多個要素的優勢。由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導致我國相關企業整體競爭只能通過國內外市場的自然調節。對于對外貿易結構是一種需要長期調整的戰略決策,這急需政府幫助企業完成部分調節。比如,出口被進口代替的激勵政策、促進跨國經營、反補貼以及相關保障措施等。進言之,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職能,積極促進新型出口點的萌發。政府還可以擴大企業的出口程度,從而使我國較為優勢的企業向發達國家投資或出口。這樣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貿易的領域。國際貿易組織是促進并協調各國產品貿易的國際組織。所以,政府應仔細審核并做好國際貿易組織給予的相關后續工作,使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的對外貿易更加便捷。
總之,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出口,呈逐步上升,進言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貿易的發展前景極具潛力,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中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需要通過培養創新意識與環保觀念、調整產業結構、增強政府投入等途徑,改善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大而不強的現狀,隨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升級的加速,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出口貿易帶來新的契機,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必然迎來更大的發展,這也是是完成中國夢的必要途徑。
原玲玲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101149)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21 世紀以來,外貿發展速度更為強勁。就貨
物貿易而言,北京市對外貿易發展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進出口不平衡,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有待提升,對外貿易主體有
待提高以及對外貿易市場集中度過高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文章從改善外貿環境,促進北京對外貿易發展;實現產
業升級,改變產品結構;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以及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方面,提出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北京市;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地理方向
【中圖分類號】F127.1;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768(2013)12-0115-02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21
世紀以來,外貿發展速度更為強勁。2012 年,北京進出口總額為
4 079.2 億美元,同比增長4.7%。首次突破4 000 億美元,為歷
史最高。出口額為596.5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進口總額
3 482.7 億美元,同比增長5.3%。2013 年1—4 月,北京進出口總
額為1 400.3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87%。出口額為195.8 億美
元,同比增長10.2%,進口額1 204.5 億美元,同比增長1.7%。①
但客觀地講,北京對外貿易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在當前錯
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如何提高首都對外貿易的競爭力成為人
們關心的熱點問題。
一、北京對外貿易的現狀
(一)進出口總額持續增長
入世以來,北京的對外貿易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態,除
2009 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進出口總額下降外,各年對外貿易總
量呈不斷上升趨勢(見表1)。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1 年北京
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514.98 億美元。其中,出口117.72 億
美元,進口397.26 億美元。2012 年,北京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
達到了4 079.2 億美元。進出口總額是2001 年的7.92 倍。
(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更加優化
入世以來,北京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出口產
品中,初級產品占到百分之十幾,工業制成品占到80%以上。而
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達到60%以上,工業制成品占30%多。
2012 年,北京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到15.9%,工業制成品占
到84.1%。而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達到62.5%,工業制成品占
35.3%。2013 年1—4 月,北京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到
20.1%,工業制成品占到79.9%。而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達到
62.5%,工業制成品占37.5%。
近幾年,位居出口前五位的產品為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
機、成品油、鋼材、船舶、服裝及衣著附件;位居進口前五位的是
原油、汽車(包括整套散件)、鐵礦砂及其精礦、農產品和成品
油。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在60%左右,高
新技術產品在30%以上。北京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20%以
上,高新技術產品占10%左右。2012 年。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
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為62.7%,高新技術產品為31.7%。北京進
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20.7%,高新技術產品占8.5%。2013 年
1—4 月。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為62.1%,
高新技術產品為33%。北京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17.5%,高
新技術產品占7.6%。
表1 2001—2011 年北京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北京市商務委員會. 統計數據. 北京市進出口完成情況統計數據,http://
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2013-05-20/2013-06-09
(三)對外貿易主體多樣化
北京市對外貿易已形成出口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外商投資
企業一直是北京對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2006 年,國有企業對
外貿易所占份額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成為北京對
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2012 年國有企業出口320.9 億美元,占
出口總額的53.8%,其次為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13.5 億美元,
占外貿出口總額35.8%;再次為私營企業,出口總額59.8 億美
元,占出口總額10%。集體企業、其他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占比
重極低。在進口方面,2012 年國有企業進口2 537.3 億美元,占
進口總額的72.9%;外商投資企業進口531.2 億美元,占進口總
額的15.3% ,其他企業占進口總額的8.1%,私營企業占進口總
額的3.4%,集體企業占進口總額的0.4%。
(四)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多元化
在外貿多元化戰略的指導下,北京對外貿易市場呈現多元
化發展趨勢。無論進出口,亞洲市場是北京的主要市場,占貿易
總額的一半左右。歐洲、北美、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是我國的重要
市場。從貿易國別看,2012 美國是北京第一出口市場和第二大
進出市場。美國、香港、日本、印度和韓國居出口前5 位。沙特、
美國、安哥拉、德國和澳大利亞居進口前5 位。出口前15 位國
家和地區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4.1%;進口前15 位國家和地區
占我國進口總額的68%。
二、北京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進口增長強勁,出口增長緩慢
從表1 可見,2001 年北京進口額397.25 億美元,2003 年突
破500 美元大關,達到516.13 億美元;2006 年突破1 000 億美
元,達到1 200.83 億美元;2008 年突破2 000 億美元,達到
2 141.93 億美元;2011 年突破3 000 億美元,達到3 304.7 億美
元。而從出口方面看,2001 年北京出口額117.72 億美元,到
2008 年突破500 億美元大關,達到575 億美元;受金融危機影
響,2009 年北京出口額回落到483.58 億美元;以后緩慢上升,
2012 年達到596.5 億美元,離600 億美元,一步之遙。北京這種
進出口結構與北京特殊的地位分不開。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
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時是高校和科研力量最為集
中的地區,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于吸引內資企業、外資企
業,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等公司的投資中心、管理中心、研發中
心、采購中心、銷售中心、結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在北京設立總
部,而把生產加工基地安排在營運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從而
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因此,北京地區進口大于出口。
(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有待升級
近年來,我們發現北京市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隨著產業高端化的發展,北京信息、金融、科技、商務、物流等生
產業取得了發展,帶動了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帶動北京
市優勢產業發展。北京出口機電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比重在
6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在30%以上。但是近年來,北京地區前
五位的出口產品基本是手機、成品油、鋼材、船舶(或煤炭)及服
裝,出口潛力不大,為擴大北京出口貿易發展,急需尋求和培育
新的出口增長點。
(三)對外貿易主體有待提高
我們看到,北京對外貿易主體為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
無論進口還是出口,其所占份額都在85%左右。近年來,民營企
業有了一定發展,活力增加,但于,由于自身競爭力不強,占進
出口中所占份額不高。因此,扶持民營企業發展成為政府的一
項主要工作。
(四)對外貿易市場集中度過高
近年來,北京對外貿易出口地區集中度較高,排在前3 位
的是美國、日本和香港,上述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占北京市
出口總量的1/4 左右(見表2)。
北京對外貿易進口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美國、
德國和日本。從排名前5 位國家的進口占北京市進口總量的
1/3 以上(見表3)。
對外貿易市場過于集中,導致外貿風險增大。一旦主要貿
易國遭受經濟蕭條或貿易政策調整,都會對北京對外貿易產生
深刻影響。
表2 2006—2012 年出口排名前三位國家和地區
資料來源: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統計數據.北京市進出口完成情況統計數據,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表3 2006—2012 年進口排名前五位國家
資料來源: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統計數據.北京市進出口完成情況統計數據,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 2010 2011 2012
排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國家 占出口比重(%)
1 美國 9.8 美國 8.6 美國 8.2 美國 6.7 美國 7.7 日本 9.2 美國 8.4
2 日本 8.7 日本 7.6 日本 7.1 香港 6.4 香港 7.2 美國 8.4 香港 8.0
3 香港 7.8 香港 7.2 韓國 6.9 日本 5.8 日本 6.5 香港 7.8 日本 7.9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排名 國家
占進口比
重(%)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國家
占進口比重
(%)
1 日本 8.3 日本 7.8 沙特阿拉伯 10.6 沙特阿拉伯 9.6 沙特阿拉伯 9.3 沙特阿拉伯 9.8 沙特阿拉伯 8.8
2 安哥拉 8.2 安哥拉 7.8 安哥拉 9.9 安哥拉 7.9 安哥拉 8.2 美國 6.8 美國 8.4
3 沙特阿拉伯 7.9 沙特阿拉伯 7.7 日本 7.0 美國 7.4 德國 7.1 德國 6.3 安哥拉 8.3
4 美國 7.5 美國 6.6 美國 5.8 日本 7.2 美國 6.4 安哥拉 6.1 德國 5.8
5 俄羅斯聯邦 6.7 韓國 5.8 德國 5.1 德國 7.0 日本 6.2 日本 5.1 澳大利亞 5.1
三、發展北京對外貿易的對策
(一)改善外貿環境,促進北京對外貿易發展
近年來,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了外貿
環境。北京CBD 商務區的建設,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和北京亦
莊保稅物流中心的批準以及中關村科技園各種優惠政府的落
實,極大促進了北京的發展,為北京外貿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
機。今后,為了北京外貿的順利發展,市政府要從制度、法律入
手,消除阻礙對外貿易發展的障礙,消除各種貿易壁壘,落實各
種優惠政策與措施,為北京外貿順利發展保駕護航。
(二)實現產業升級,改變產品結構
發揮首都優勢,發揮總部經濟優勢,利用北京科技優勢,加
大科研投入,重點扶持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興產業,
如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等產業發展,推動創
意設計、動漫、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帶動出口產品結構的
優化升級,為北京對外貿易發生提供新的增長點。
(三)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更加激
烈,只有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處于領先。
北京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為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
生產提供了條件。一方面,通過資金、技術和各種優惠政策,鼓
勵北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雙自主”企業進行產品
創新、技術升級;另一方面,運用高新技術改造(下轉第144 頁)
創新、光伏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光伏產業智能電網局域網建設
和光伏產業政策集成創新。2012 年底嘉興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園
區正式啟動建設。半年多來,園區按照產業基地建設、技術創新
體系與機制、商業模式創新、智能電網局域網和政策集成支持
創新“五位一體”的基本思路,從高端切入,進行錯位發展,全力
推進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規模化發展。2013 年3 月18 日嘉
興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獲得19 個項目
(總投資約合67 億元)簽約。2013 年6 月18 日嘉興太陽能光伏
產業投資推介會上嘉興光伏產業園區又與12 個項目(總投資
130 億元)完成簽約。
(二)創新光伏產業商業模式
光伏產業商業模式創新是指通過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示
范應用,以政府為主導、相關政策為配套,建立光伏發電標準化
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維管理規范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光伏
發電商業創新模式,向全國推廣應用。主要有屋頂太陽能光伏
發電項目投資模式創新(建立光伏發電投資公司)、屋頂太陽能
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模式創新(如鼓勵各類光伏發電工程服務公
司項目總包模式)、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運維模式創新(如
鼓勵成立各類光伏發電專業運維一體化的商業公司)。嘉興市
政府對嘉興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面積14.2 平方公里)要求
園區建筑物屋頂基本實現光伏發電系統的全覆蓋,3 年內達到
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00 MW 以上,并為全省更大規模的光伏發
電推廣應用提供新經驗。同時設立的10 億元光伏產業發展專
項資金,重點支持光伏發電推廣應用、核心部件與專用設備制
造、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與高端人才
引進、培養、使用。2013 年6 月19 日,市政府決定對嘉興光伏產
業園區建成的個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給予2.8 元/ 度的補
貼(國家補貼標準是0.45 元),該補貼期限為期三年、每年下降
5 分錢。
(三)成立產業聯盟
嘉興市不少光伏企業正著手從發展戰略、技術創新、市場
開拓等方面做出調整,而更大范圍內的抱團合作也在積極醞釀
中。2012 年6 月底,嘉興市光伏產業聯盟正式成立,首批32 家
單位加入。光伏行業協會暨產業聯盟將成為推動企業轉型、產
業協調發展的強大力量。聯盟首批會員共有32 家單位,其中既
有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團有限公司、福萊特光
伏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業界知名龍頭企業,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興工程中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
所這樣的科研機構。產業聯盟將在促進企業合作溝通方面發揮
全方位作用。比如說聯盟將抱團組織對外原輔料采購談判;上
下游企業采購時可優先考慮聯盟內企業;在備品備件上可以組
織合作,減少重復備品備件,節約成本;在技術開發、標準制定
上聯盟也可以促成企業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聯盟還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區域光伏發電品牌,一起向省、國家反映政策訴
求等。
六、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已經發展到重要的戰略調
整期,危機中蘊藏著機遇,需要把握好這個歷史時機,積極調整
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政府應積極扶持光伏產業發
展,從宏觀和微觀上為光伏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從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產業園,幫助企業突破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光伏產業商
業模式,啟動國內光伏市場;成立產業聯盟,促進產業溝通,降
低企業成本等。努力爭取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利用發展戰略新
興產業趕超發達國家,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 賈根良.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在于發展模式的革命[J].經濟理
論與經濟管理,2013(5).
[2] 包海波.光伏產業發展模式———以浙江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3(6).
[3] 李慧.淺析中國光伏產業“雙反”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2
(15).
[4] 陸俊.太陽能光伏產業提升問題研究———以海寧為例[J].當代社科視
野,2012(5).
[5] 劉玉蓮.中國光伏產業的“昨天、今天、明天”[J].經理世界,2012(9).
[6] 騰達.我國光伏產業現狀綜述[J].電源技術,2012(8).
[7] 倪秋菊.從光伏產業看我國產業升級[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 張路陽.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我國光伏產業動態演進分析[J].福建論
壇,2013(2).
[9] 張沖.探析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景[J].產業經濟,2012(3).
[10] 薛大帥.中國光伏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
(8).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演進
1978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僅占世界第32位,到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首次成為繼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并延續至今,持續增長的外貿出口與投資、消費一起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外貿易不僅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商務部統計,僅從1990年至2006年,中國的累計進口額高達4.2萬億美元。
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年度增幅皆維持在20%以上。2006年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6.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其中出口9690.8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20%。相應的是外貿順差打破了2005年創造的年度紀錄,達1774.7億美元,增幅高達74%。近年來,中國外貿進出口正在發生著重大而劇烈的變化:
從出口結構來看,首先是產品構成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十年中,中國外貿增長主要是靠輕工產品和紡織品服裝來支撐的,90年代到2000年這十年,主要是靠傳統的機電產品的增長來支撐。目前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55%。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外貿產品構成進一步發生變化,以IT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都在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近30%。工業制成品占絕對優勢,加工深度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斷提高。其次是貿易方式的變化,中國加工貿易這幾年比例急劇上升,大體上占到我國出口總額的55%。再次是貿易主體的變化。國營外貿進出口公司一枝獨秀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現在國有企業的出口占比不到五分之一,進口占約四分之一。外資企業已占據進出口總額的58%以上。民營企業從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21%,超過了國有企業。最后是貿易市場的變化,目前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伙伴已擴展到了220多個,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韓國以及港澳臺地區多年來一直是我國的主要經貿伙伴,我國絕大多數的對外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活動都是與這些國家(地區)進行的。
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一是初級產品進口增幅加快,但已有放緩趨勢。初級產品占進口的比重從2002年的16.7%依次上升。二是資源進口占全球貿易比重上升。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內需求的擴大帶動了石油、鐵礦砂、銅等資源產品進口的大量增長。
所有這些變化均表明,中國正在迅速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生產營銷的鏈條當中去,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制造業轉移當中的重要角色。
二、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貿易失衡問題
一是外貿順差急劇擴大已成為當前影響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我國外貿的戰略取向,致使我國外貿順差近年來增長較快,特別是2006年順差總額達到1775億美元,比2005年的1020億美元增加了755億美元,增長74%,是2004年的5倍多,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同美國的貿易順差也達到了創紀錄水平。外貿順差過大,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帶來了貿易摩擦加頻加劇、外匯儲備激增、人民幣升值壓力、國內流動性過剩加大等一系列問題。外貿順差是結構性的,是由國內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這表明中國經濟在國際資源配置、國際分工協作體系之中,尚未找到一個最優化的進出口結構。通俗地說,就是做了不該由自己來做的產業、而買了本該由自己生產的產品。二是中國服務貿易孱弱,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表明,2005年中國服務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額10%以下,且長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郵電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我國仍處于較低水平。
(二)商品結構問題
在中國對外出口產品中,雖然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高新技術產品在中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的比例僅為27.9%,2006年,這一比重上升到29%。表面上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很快,但其實是中國技術產品出口的一個幻象,因為90%以上都是外資企業的出口。國內自主創新的高技術產品僅占外貿總額的2%。同時這些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中還絕大部分使用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關鍵性技術。
(三)貿易方式問題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大幅增長,但是由于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使得貿易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比較有限。如在2004年中國1.1萬多億的總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就占了6000多億美元,而外來加工的出口貿易占全部出口額的58%。中國加工貿易國產化率已經下降40%左右,使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嚴重縮水,同時也背離了我國當初提出的“利用加工貿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根據國際經驗,采取來料加工方式的加工貿易,國家從國際貿易中實得外匯收入平均約為貿易額的20%,而國民從加工貿易中獲得的收益則更為有限。
(四)貿易主體問題
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都是由三資企業完成的。據統計,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國對外出口中三資企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50%。其中,在三資企業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為國際知名廠商的貼牌生產,由于中國缺少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潤都由外商賺去了。從這方面講,目前中國的貿易結構仍停留在“以外商為主”階段。
(五)貿易市場問題
即是在“總量實現平衡的條件下,中國與重要貿易伙伴之間的不平衡卻日益加劇,這將使中國努力追求的貿易平衡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中國對美國、歐盟的貿易順差均在持續擴大,另一方面,中國對日本和韓國的貿易逆差則進一步增加。這種復雜的雙邊貿易不平衡使得中國在雙邊貿易談判中,無論是對逆差國還是順差國都處于劣勢。像美國這樣的逆差國,會迫于國內壓力對中國施壓,順差國也會擔心過度依賴中國而對中國產生戒心。
總之,我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數量擴張型的,數量擴張型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和增長方式不合理的外在表現,主要表現為“四個不夠協調”:一是速度與效益不夠協調;二是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不夠協調;三是貿易和產業發展不夠協調;四是東部和中西部外貿不夠協調。
三、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合理產生的影響
(一)貿易結構不合理導致出口競爭激烈
我國外貿產品結構不合理,出口產品檔次低,與周邊國家類同的格局使我出口面臨的競爭空前激烈。
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出口產品迅速經歷了由石油、糧食等初級產品為主到工業制成品為主的結構大轉變,實現了我國外貿的持續高速增長,但毋庸諱言,當前我國外貿出口產品的技術、資金含量還不高,更談不上高科技知識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容易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存在眾多的現實競爭者和后續競爭者,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就在于勞動力的低成本。隨著生產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會漸漸喪失;國民收入水平更低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會作為后續競爭者取而代之成為主要出口國。從需求方面來看,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爾定律必然發生作用,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將下降。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我國繼續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都不符合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更不符合我國外貿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非但如此,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結構還使產品出口容易受到美、歐、日等國國內廠商的激烈競爭。因為雖從理論上講,發達國家由于在高附加值產業及新興產業方面比較優勢更大,然而發達國家不會輕易退出一些低附加值產業和傳統產業,如紡織品產業等。
(二)貿易結構不合理導致外貿摩擦加劇
就商品結構而言,我國的出口多為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及機電、電子等低附加值商品,這些商品成了國外反傾銷的對象;就市場結構而言,我國直接出口和經香港轉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歐美為目標市場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對某一地區出口量大且急劇增加勢必對當地市場產生沖擊,而成為反傾銷對象。近年來,世界各國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多。20世紀80年代,對我國出口商品實施反傾銷主要集中在歐共體、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范圍已擴大到部分發展中國家。從1979年我國出口糖精、食鹽在歐共體遭受反傾銷起,截止到2006年年底,已經有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在內的61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提出了反傾銷指控,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已影響了國內12個行業的近2.2萬家企業,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中國產品成為世界各國的反傾銷調查對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偏低。這與中國傳統的出口創匯外貿發展戰略所導致的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密切相關。由于中國勞動力價格便宜,中國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一味壓低價格,造成中國出口產品長期處于增量不增價的局面,產品的升級換代緩慢,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商品大量存在于國際市場,一方面引起本國國內廠商的惡性競爭,無法體現中國勞動力的正常價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出口傾銷的感覺,引發對外貿易摩擦。特別是在世界不少國家目前還不愿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中國商品在國際反傾銷調查中往往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貿易結構不合理導致貿易大而不強
一、FDI的概念
FDI,指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取得或擁有國外企業經營管理權和控制權的投資。FDI是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式之一。
二、FDI企業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發展相對成熟,并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一支重要力量,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問題,并嚴重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其主要表現是:
(一)項目檔次低
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在技術層次、投資規模、產業投向方面具有以下特點:技術層次上,東南亞國家、日本、韓國在資金技術含量及層次上較發達國家低,技術密度及層次也較低,而發達國家相對較高;從投資規模來看,雖然發達國家在中國投資的企業規模較大,但投資比例不是很高。而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投資比例較高;從投資產業看,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或具有出口優惠政策的食品加工制造業、服裝紡織、鞋帽類、玩具、自行車等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度的投資比例偏低,僅占20%左右。
(二)抑制我國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
目前,在外資的出口企業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仍然占據很大的比例,新產品所占的銷售收入比重僅達到14.3%,遠遠低于平均出口水平。而技術型出口的比例則更低,比例不到5%,且多生產與我們內資企業相競爭抗衡的產品,因此,在進口國按照原產地規則對進口商品實行配額限制時,外資出口產品的增長就意味著內資企業產品出口比例的降低和縮減,即對我國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造成阻礙。
(三)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區域分布過度集中
在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的產業及區域上,不僅存在投資產業的不均衡,同時在投資區域上存在不平衡。表現為過度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比例過少。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我國吸引外資項目3004821個,東部沿海地區有250218個,占總額的81.33%,而中西部地區僅有54603個,占總數的18.67%。合同外資額東部地區為4605.02億美元,占總數的87.04,中西部地區598.90億美元,占總額的12.96%。
(四)國際收支不平衡
外商投資在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同時有一個被人們所不易察覺的問題是外資企業的進口增長快于出口增長以及企業的利潤匯出增加較多,實際上造成了國際收支的不均衡。據資料顯示,外資企業的進口額在全國進口額中的比例高于其出口額占全國出口額的比例,在2009年甚至高出了10.6%高達54.73%。造成外資企業進口大于出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外資企業的構成中,較多的是“三來一補”企業,生產原材料等生產要素主要依賴進口,同時進口進來的一部分原料又被轉為國內內銷而不進行出口;二是工業企業的比例逐漸降低,而非工業企業的進口發展迅猛;三是在一些特殊的個別行業,其進口比例較大,成本較高,造成外匯逆差;四是外資企業有關二手設備的進口方面國家的相關管理不到位,這樣使得低價值的進口增加,同時又抑制了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
(五)實際資金到位率偏低
自2006年以來,可以說中國連續六年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外資引入國,僅次于美國。但實際上,實際到位資金大大低于合同外資金額,差距較大,資金情況不容樂觀,2006~2011年,我國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達4096.77億美元,實際使用額為1857.86億美元,平均資金到位率為45%。
(六)我國出口嚴重依賴外資企業,風險較高
在我國2005年以來的進出口額中,外資企業所占的比例快速增加,尤其是出口額從2005年的12.58%快速升高到2011年的44.6%,幾乎占據了我國進出口額的大部分江山,可以看出我們的出口較多地依賴外資企業,且依賴程度較高。同時也意味著如果外資企業從中國撤離的話將會大大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經濟沖擊。
三、積極引導FDI,提高FDI的貿易促進效應
對外資的利用,我國提出了積極合理有效科學利用的基本方針。雖然在外資企業發展中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對于提高我國貿易地位,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外資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還是需要加強管理,積極、有效、科學、合理地使用外資,使FDI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成積極地推動作用。因此,為積極引導FDI,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提高FDI引入質量水平的前提下保證FDI流入的規模
雖然目前我國的FDI引入的規模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日益出現增速減慢、增幅減少的趨勢。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的經濟尚在恢復期,且面臨全球經濟通貨緊縮的情況,我國應繼續加強外資引入工作,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投資,保證FDI的流入規模。
(二)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運作的監管力度
要完善相關法律規定的制定和執行。對于外商投資企業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改相關法律條文,對于外商的壟斷、傾銷、價格轉移等不良行為通過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管理和約束。
完善監管機構體系。外經貿委、稅務、財政、工商、商檢、外匯、海關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會計、審計、資產評估、信譽評級等社會中介機構都加強監管力度。
對其資本運營進行全方位監控。對于FDI企業的立項進行監管來引導資金合理走向,加強出資管理,促進資金到位,對企業生產管理進行監督提高資金利用率。
(三)完善外部投資環境
目前我國在硬件環境方面做得比較到位,只是軟件環境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加強,創造一個公平合理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同時注意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四、結論
積極引入FDI,同時加強有效地科學合理地引導和管理,使其向著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發展道路上來,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浪南,陳景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9(6):20-26.
[2] 黃靜.吸收能力對FDI技術外溢的影響:基于工業層面及生產率非參數估計方法的研究[J].財貿經濟,2007(5):26-32.
關鍵詞:對外貿易結構;制約因素;轉型;對策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呈現高速發展態勢。對外貿易規模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擴大到2009年的22072億美元,增長107.1倍。其中出口額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增至2009年的12017億美元,增長123.3倍;進口額從1978年的108.9億美元增至2009年的10056億美元,增長92.3倍。1979—2008年的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7.8%,進口年均增長16.6%。從增長率上看,3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17.9%,遠高于同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8%的年均增速。
由此看來,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對推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及世界貿易的持續擴大,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挑戰,中國與歐美等國的貿易摩擦也呈上升趨勢,而這些摩擦競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的貿易結構問題而導致的,而這又必然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日后發展。因此,了解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而且探討如何進行轉型,對中國來說是極為必要的。
二.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現狀及主要問題分析
中國的對外貿易目前保持著持續穩定的增長,其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三駕馬車”之一。隨著中國經濟2011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對外貿易日益引起世界關注。下面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現狀,并總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現狀
加強環境保護和金融支持的宣傳,努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地區,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和發展的綜合體現,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反映出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勞動和國際貿易。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現狀可以概括為幾點:①從出口商品結構看,工業制成品比重逐步提高并逐漸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而初級產品所占出口總額比重不斷下降;同時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為代表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也逐步超過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據統計,初級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3.5%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5.4%,而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則由1978年的46.5%大幅提高至2008年的94.6%。②在工業制成品出口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機電產品出口由1994年的26.4%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54.5%。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14.9%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28.6%。③從進口商品看,資源、基礎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占比重明顯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④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漸漸下降,這是順應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要求和我國大力推行的節能減排政策的必然趨勢。
2.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的現狀
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在改革開放后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①對外貿易主體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前,由于實行國有專業外貿公司壟斷經營,我國對外貿易主體只有清一色的國有外貿企業。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經營門檻的放低和出口管制的放松,外商投資企業、集體私營企業逐步成長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國營外貿企業份額不斷減少。據相關資料統計,集體私營企業在我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5.4%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6.65%,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則不斷上升,2001年突破50%,2008年更是創造了我國出口貿易總值的55.34%。而同期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則由2000年的46.71大幅下降至2008年的18%。②對外貿易方向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我國該階段經濟增長和外貿發展主要依賴加工貿易這種方式。2000年之后,隨著我國的技術水平和制造總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在不斷增加,而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則相對下降。我國的加工貿易逐步由單純契約式的加工貿易升級為投資式的加工貿易。③服務貿易取得長足進步。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總額不斷增加,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我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2年的9.4%上升到11.88%,居世界第五位。
3.中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的現狀
從內部看,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中國的對外貿易在我國從原來主要依靠幾個沿海省市的支持力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從外面看,主要是在日本的中國的傳統出口市場,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近年來,三大貿易市場份額逐漸減少,與三大貿易伙伴的中國保持一個較高的貿易往來的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貿易關系,特別是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對象涵蓋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
4.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存在的問題總結
筆者認為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存在的問題可以歸于以下幾點:①出口產品結構仍不合理。雖然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升級,已經取得較大成果,但是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仍然較高,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占比依然較低。②對外貿易區域結構存在問題。從內部看,我國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總額及所占比重仍然較低,并且發展相對緩慢;從外部看,我國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這樣的過于集中的對外貿易勢必會增加經濟風險和貿易摩擦。③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存在市場資源過于集中、對外貿易管理體制存在缺陷、服務貿易整體水平較低及高附加值產品稀缺等問題。
三.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的制約因素分析
在全球化浪潮中,要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大力推進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優化產業結構。下面,筆者將詳細分析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的因素。
1.要素稟賦因素
當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享有勞動力資源優勢,但目前仍然面臨自然資源不足、人口壓力過大和很多資本不足等問題,當前的要素稟賦優勢主要表現在土地和人口上面。
2.產業技術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規模第一大國,而且中國勞動力就業水平等社會問題決定了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會堅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也知道勞動密集型產品存在著需求缺乏彈性、市場擴張難度大、貿易摩擦劇烈等問題。雖然近年來,我國技術水平和制造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受制于中國資本結構和技術結構。
3.商品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雖然有較大好轉,逐步實現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商品在出口份額中所占比重仍然較小,而且這些高新技術產品中絕大部分使用的是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關鍵性技術,容易受制于人,也不利于參與國際競爭。同時,我國出口的商品中低污染、低物耗、低能耗產品的品種也較少,品牌競爭力也比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處于弱勢地位。
4.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進口國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綠色壁壘要求用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原理去統領和指導整個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到報廢的各個環節,從而形成一個周密的綠色環境管理體系。
5.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直接影響了的我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的進程。國內方面,我國存在金融體系不完善,國有銀行不良資產不斷攀升并大幅搞出國際同行的平均水平。國際方面,歐洲債務危機、匯率市場波動過大等問題也影響了中國的出口。
四.對策建議
1.擴大內需,增加消費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只有三者保持協調發展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當前存在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而忽視消費的問題。
2.大力發展自主創新
要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就必須大力發展自主創新。一是要促進中國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升級,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二是要大力促進大規模制造能力和產業配套條件的形成與改進,要組織科研力量在一些技術難度系數大、零部件較多的產品的核心技術上取得了相應突破,之后迅速產業化;三是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完善高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3.注重環境保護,發展低碳經濟
我國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仍占一定比例,這使得在國際競爭中經常面臨綠色壁壘問題。因此,我國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保護和金融支持的宣傳,努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地區,部門,使環境保護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事業。(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董紅梅.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 顧衛平,鄧雅勤.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理論思考[J],上海經濟研究,2007.4.
[3] 郭曉巖.淺析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及戰略措施[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