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農業研究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現代農業; SWOT分析;發展路徑;重慶三峽庫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2-2939-06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Way of Modern Agricultur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U Zhao-juan,LI Ping,LI Ping,CUI Jin-bo,GAO Dong-mei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y applying the SWOT method, the three paths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ultivating modern agriculture advantageous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am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amping modern agriculture basic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pointedly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insisting synchronous advanc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cting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reasonable distributing,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enhancing financial security,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y referenc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path;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農業生產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三個歷史階段[1]。目前,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2]。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龐大的農業生產和農業人群,承擔著養活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的重任,這決定了發展現代農業在中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3]。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產業基礎,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推進農村改革,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在需要,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矛盾,實現農村經濟新發展的現實途徑。
位于中國西南的重慶三峽庫區是一個特殊的經濟區域,同時有移民、扶貧、生態環境3大難題交織,結構性經濟矛盾突出[4]。隨著三峽水庫175 m水位成功蓄水,庫區移民工作重心已由“遷得出”轉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新階段,加快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實現庫區移民群眾的安穩致富、生態環境的保護改善等目標,已成為新時期庫區工作的重心。然而,在三峽工程建設的脅迫下,庫區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使庫區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農村經濟發展困難,不利于庫區新階段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如何實現庫區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奔小康,改變傳統的二元結構,構建和諧庫區成為了研究熱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當前迫切地需要加強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明確庫區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方向和對策措施,這對加快庫區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標、生態環境建設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對探索中國中西部貧困地區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1 重慶三峽庫區概況
重慶三峽庫區位于川東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北靠大巴山,南依云貴高原,地處東經106°5′-110°07′,北緯29°16′-31°41′的范圍內。庫區地貌類型為山地、丘陵和臺地,主要土壤類型有山地黃壤、黃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庫區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氣候溫暖濕潤。境內山川縱橫,江河密布,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穿全境,有嘉陵江、烏江、綦江、大寧河、小江等主要支流。庫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植被豐富。庫區獨特的自然條件適合多種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生長,區內有全國著名的“柑橘之鄉”、“甜橙之鄉”、“名柚之鄉”、“榨菜之鄉”和“黃蓮之鄉”分布。
重慶三峽庫區行政上包括重慶市的江津區、巴南區、渝北區、長壽區、萬州區、涪陵區、武隆縣、豐都縣、石柱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等15個區縣,幅員面積4.39萬km2,占重慶市域面積的53.39%。2011年底,庫區總人口1 532.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 020.52萬人),占重慶全市總人口的66.60%;當年國民生產總值3 996.03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9.91%。
三峽庫區的農業以種養業為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庫區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總產值從1999年的124.81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269.06億元,凈增加144.25億元。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目前已建成了優質柑橘產業基地、優質草食牲畜產業基地、優質榨菜產業基地、現代中藥材產業基地、優質油菜產業基地、優質水產產業基地、優質香料產業基地等商品基地。庫區農業在全市的地位突出,如2011年,庫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全市的48.88%,糧食總產量占49.70%,蔬菜總產量占46.21%,肉類總產量占45.80%,水果總產量占69.77%,均接近或超過全市相應農產品產量的50%。
2 重慶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發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綜合考慮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因素來進行系統評價,從而制定戰略的主要方法。其中,S是指企業的知識產權優勢,W是指企業的知識產權劣勢,O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T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
2.1 優勢(S)分析
三峽庫區地處亞熱帶,具有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境內氣候溫暖濕潤,水域資源、生物資源、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為庫區特色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為拓展庫區農業文化傳承和休閑功能提供了基礎。庫區市場優勢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的需求呈現平穩增長趨勢,對農產品的需求結構將不斷優化,現代農業的發展市場前景較好;同時,庫區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地位日益顯著,如奉節臍橙全球聞名,長壽沙田柚被譽為“國優水果”,石柱黃連、巫溪西洋參、涪陵白術等中藥材供不應求,具有一定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近年來,庫區積極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通過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為庫區農業生產規?;洜I不斷掃清障礙;通過推進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限制的戶籍、社會保障、衛生醫療、公共服務等體制改革工作,為促進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村土地流轉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2.2 劣勢(W)分析
三峽庫區山多河流多,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暢,農村與外界缺少信息流通,農業發展仍受到庫區農民傳統思想觀念和耕作方式的制約。從經營規模來看,庫區農業的規模普遍較小,主要以一家一戶為單元進行“小而全”的生產經營,生產組織結構松散;從耕作方式來看,主要依靠手工工具及人力和畜力進行生產[5]。庫區農業產業化水平還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業龍頭企業單體規模和群體規模都不夠大,農業產業層次低,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庫區市場體系及農業產品質量、安全、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緩慢等方面。庫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農田、畜禽圈舍、魚塘等建設落后,農產品交易、倉儲、物流、信息等基礎建設不配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同時,庫區人地矛盾突出,農業生態環境脆弱,資源開發不合理,一些地方農村面源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約束壓力較大。庫區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才缺乏,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較弱,與現代農業對科技的需求不相適應。庫區農業結構矛盾凸顯,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業主導產業地位不夠突出;二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矛盾加劇,農村勞動力的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同時并存的特征逐步顯現。而且庫區扶貧的任務重,15個庫區區縣中,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9個,庫區移民安穩致富任務重,三峽工程重慶庫區農村移民實際生產安置人口累計48.37萬人,其中縣內農業安置20.29萬人,占農村移民實際生產安置總人口的41.95%,使得本來因三峽工程建設而導致資源環境承載容量不斷縮小的庫區面臨著嚴重的農業發展負荷,增加了促進庫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難度。
2.3 機遇(O)分析
近年來,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包含以“四取消”、“四補貼”為主要內容的直接惠農政策,對糧食主產縣和財政困難區縣實行獎勵補助的激勵政策,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的調控政策,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政策,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促進政策等符合農業農村實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涵蓋“三農”各個方面的政策體系,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07年6月,重慶市被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之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重慶市著力在改革、發展及制度建設上探索創新,大力促進城市資源、工商資本下鄉進村,為庫區現代農業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三峽工程的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三峽庫區成了全國矚目的發展熱點,為庫區農業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給予了特殊的靈活機制,使庫區現代農業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2.4 風險(T)分析
相比其他產業,農業是弱質產業,至今還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命運。三峽庫區地勢起伏較大,生產條件惡劣,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早春的倒春寒、夏季的高溫伏旱、秋季的寡日照和連陰雨發生頻率均在80%左右,尤其是干旱、洪澇和地質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最大,損失最重,對農業和生態環境有很大的破壞作用,給農業帶來較大的損失。土地、勞動力是農業發展的兩大核心要素[6]。在三峽工程建設脅迫下,庫區耕地資源大量流失,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還將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資源,使庫區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將越來越少;由于農業效益比較低下,農村年輕勞動力普遍外出務工,使得農村勞動力主體逐漸以老人和婦女為主,農村勞動力素質逐漸降低,對農業健康發展很不利。同時,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有特殊性和相對較長的周期性,以及小農經營的天然局限性,使得庫區農業產業面臨著市場波動風險的沖擊。
3 重慶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
3.1 培育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
重慶三峽庫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征、氣候特點和生態資源。庫區優勢特色產業的選擇,應在考慮現有產業基礎條件和自然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分析庫區資源環境的約束條件,同時,確保選擇的產業本身必須有利于拓展現代農業的功能價值,能夠與域內人文自然景觀、資源現狀相耦合,產生協同效應。根據庫區資源環境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庫區應大力培育柑橘、蔬菜、生態漁業、畜牧業、茶葉、中藥材和蠶桑等七大優勢特色產業[7]。
重慶三峽庫區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柑橘優勢區域,應始終堅持新建與改造并重、鮮銷與加工并重、生產與市場并重、農戶與業主并重、防疫與發展并重的發展模式,盡快形成健全的柑橘產業體系,力爭把庫區建成全國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最大的種苗生產集散基地和最大的柑橘休閑旅游基地。三峽庫區是重慶市重要的蔬菜基地,應加快以武隆為重點的高山反季蔬菜基地,以及以涪陵、萬州為重點的三峽庫區榨菜標準化生產加工區的建設,加快石柱加工型辣椒的發展,把石柱建成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辣椒生產縣,把青菜頭打造成為重慶蔬菜“第一品牌”。三峽庫區具有豐富和寶貴的淡水資源,應加快庫區水產良種場、增殖保護基地和水產苗種基地的建設,加強庫區漁政執法管理體系、漁業資源環境監測中心、漁港、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魚病防治網絡、水產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使三峽庫區形成魚類組成結構合理、魚類資源儲量豐富、捕撈生產科學有序的天然生態場,成為全市最大、全國有名的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庫區內較為豐富的草場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畜牧業的基礎條件,應加快建設完善庫區畜禽良繁體系、畜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及技術支撐等配套服務體系,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優質牧草種植面積,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基地,構建完善的庫區畜牧業產業鏈;庫區是我國的茶樹原產地中心之一,應加快建設生態、有機茶生產基地,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及推廣體系,茶葉生產、制作清潔化、機械化工程,品牌和龍頭企業培育配套體系,科技支撐工程和茶葉市場體系,以及發展茶葉深加工延伸茶葉產業鏈,將三峽庫區建成聞名全國的“無公害茶葉”、“有機茶葉”產區;重慶三峽庫區中藥材生產歷史悠久,應結合庫區區域特色和自然資源特點,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重點打造長江流域、烏江流域中藥材優勢產業帶;庫區還是重慶市重點蠶區,應按照區域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要求,調整區域布局,優化蠶桑產業結構,以蠶桑種植大戶為重點,以蠶繭加工企業為龍頭,加快發展繅絲、織綢等產業,積極推進桑椹、桑葉系列產品精深加工,打造高效生態蠶桑產業集群。
3.2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重慶三峽庫區地處秦巴山脈、武陵山脈和渝東嶺谷地區,是一個生態脆弱區,人口密度大,地質地貌復雜,自然資源與土地條件差,人均耕地少。尤其在三峽工程建設脅迫下,分布在溝谷地區的優質耕地被大量淹沒,致使庫區耕地數量進一步下降,人地矛盾更加尖銳。為促進庫區移民安穩致富、構建和諧庫區,迫切需要加強庫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庫區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為庫區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一是不斷加強庫區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庫區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庫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加大病險水庫排險加固力度。二是加強改善耕地質量,包括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加快農村宅基地復墾,大力推進庫區農村土地整治;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庫區土壤有機質提升行動,統籌做好建設占用優質耕地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積極推進庫區培肥沃土工程;加強實施以生態綜合治理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加快庫區中低產田改造。
農業裝備是農業生產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工具,是農業產業化的支撐,庫區當前迫切需要加強農業裝備建設。按照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的要求,結合庫區山地丘陵農業實際,引進、開發、生產多功能、經濟型中小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在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進展,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夯實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農田基礎條件,重點解決庫區耕作地塊規模小、形狀不規則、坡度大、通行道路缺乏等農機作業、通行條件,把改善農業機械作業環境和作業條件作為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項目的重點,盡快突破丘陵山地復雜地形地貌的制約。加快區域適宜性的農業裝備科研基地建設,積極研發農業生產中關鍵農機化技術和裝備,推進適合山嶺重丘的農機新產品和農業工程新技術的開發進程,突破丘陵山區農業裝備科研瓶頸。
三峽庫區是中國生態環境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繁。加強庫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實現庫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大力推進庫區長江防護林、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還林還草、農業生態工程、庫岸帶生態屏障建設、消落區治理、防治噪音等“藍天綠水青山工程”,提高庫區森林覆蓋率,加強庫區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庫區農業污染綜合治理,包括加強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完善畜禽養殖污染集中治理設施建設;大力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積極推廣化肥、農藥合理使用技術,鼓勵低毒生物農藥的生產與推廣使用,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建設庫區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預警系統;開展庫區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實施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工程,重點整治城區近郊重點區域的農田土壤污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在庫區推廣建設種植業與養殖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大力推廣“豬-沼-果”生態模式、稻田生態養殖、庭院生態觀光休閑、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等生態農業技術與模式,加快庫區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按照“一池三改”標準和要求,突出庫區移民戶和貧困戶重點,大力推進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
3.3 加強現代農業基礎體系建設
近年來,三峽庫區農業產業化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建設發展與農業產業化進程要求仍有一定的距離。三峽庫區應積極探索創新產業化新型組織形式,大力推廣和發展企業、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農戶相互參股,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互促進的投資模式;鼓勵加工、倉儲、運輸、商貿、信息技術、科研服務行業多方面的投資農業,與各類農業組織、農戶共建利益共同體;積極探索和發展“公司+農場(飼養場、專業大戶)+農場工人”、“公司+中介組織(合作社)+基地(自營基地、定點基地)+農戶”等多種新型產業化組織形式[7]。庫區應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重點特色產業,建設好各類優勢農產品基地;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撐和投資保障機制;加強庫區農產品品牌建設等,培育壯大一批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集群,推動庫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當前庫區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服務效能不高,亟需加快庫區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一是進一步強化農業公共服務,加快構建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庫區專業化服務組織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內部管理不夠規范,應盡快制定信貸、稅收、保險等方面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種子種苗、植保、農機等農業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業專業化服務水平;三是應進一步強化供銷服務、農村金融服務、農業保險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等其他服務體系,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效能。
庫區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完善的保障體系,當前必須加快現代農業保障體系的培育。一是庫區應加快培育產業經營體系,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扶持和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新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形成縱向相通、橫向相聯、產加銷銜接、農工貿一體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網絡,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二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這是提升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主要包括加快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發展,加快科研創新平臺、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三是加快建立形成以財政投資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支撐、社會投資為補充的政府、集體、信貸、農戶、社會投資多位一體的現代農業投入體系,保障農業發展資金需求。四是加快構建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心系“三農”、開拓進取的人才體系,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五是盡快建立起與現代農業發展相匹配的現代農業市場體系,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力度,大力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和新型流通業態,完善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最后,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建設,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包括加強庫區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和人員隊伍的建設與壯大、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環境治理、生態建設、農業監測預警等。
4 重慶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4.1 堅持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
只有把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同步推進,才能有效地改善現代農業建設的外部環境條件,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8]。因此,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庫區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現代化跟上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強制度建設,促進城鄉互動、資源共享、要素對進。
4.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由于庫區自然環境、資源配置、經濟基礎、傳統觀念等的多樣性[9],以及庫區區位條件的差異性,庫區現代農業發展一方面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發展基礎、發展可持續性等進行庫區現代農業發展類型區劃分,優化庫區現代農業區域發展格局,明確不同類型區現代農業發展方略,比如可將庫區15個區縣劃分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主導型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型現代農業、生態特色型現代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類型區[7]。另一方面,在特色農產品基地的發展中要避免同質化,基地建設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體現出差異性,合理布局,從而使特色資源發揮出更好的效益,如石柱的黃連、忠縣的柑橘、涪陵的榨菜等都是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產品[10]。
4.3 強化政策支撐
4.3.1 完善支農政策 加快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提高支農資金中直接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項目資金的比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實施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糧食直補等各項補貼政策,增加補貼種類,擴大補貼資金規模和地域范圍,提高補貼標準[2],完善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補貼政策。積極完善庫區土地權屬變更、“四荒”地使用權獲取、土地使用權保護、土地使用權辦理、土地使用流轉等土地使用政策。加大庫區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向國有商業銀行推薦庫區重點農業產業項目,落實政策性貸款。加大對庫區財政稅收支持力度,將三峽庫區列為重慶市公共財政預算安排重點支持區域,對庫區農業龍頭企業實行財政返還、災害補貼、流通補貼、成本核算、減免建筑配套費、用電等稅費優惠政策。強化庫區人才智力支撐、人才培訓、人才引進等人才政策。
4.3.2 深化農村改革和創新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探索創新農村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制度,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拓寬大型商業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培育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構筑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本后盾。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積極穩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改革、深化縣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及推進征地制度、糧食流通、專業合作、城鄉管理和國有農場、林權水權改革等農村其他方面的改革。
4.3.3 加大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力度 堅持以“工程效益反哺移民,實現收益共享”為后期扶持的工作理念,研究并完善后期扶持的政策體系。加快庫區土地整治工程的規劃實施,不斷改善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建議擴大庫區移民后期扶持發展基金,延長后期扶持時間,實施三峽水電資源使用征收資源調節補償費機制,增加地區財政收支轉移補償力度,建立起持續的移民后期扶持支撐機制[11]。
4.4 加強資金保障
一是提高財政資金的投入,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和保險服務體系,使生產經營者得到可靠的信貸和保險服務,降低生產經營中的風險。二是開拓資金來源的渠道,充分利用市場化運作機制,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現代農業,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金、外商資本等多元化的社會資金參與投資,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的投入機制。三是建立起可持續的、長期的三峽庫區補償基金,并通過國家稅收、財政轉移支付補償給庫區,真正讓庫區移民“遷得出、安得穩、能致富”,確保庫區社會和三峽大壩的長治久安。
4.5 強化科技支撐
面對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主要特點的世界農業科技革命浪潮,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動力。現階段要以重慶市農科院、畜科院為重點,加快農業科研院所建設步伐;以農民和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加快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現代農業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發;加強扶持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推廣。首先,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科技成果服務轉化能力。其次,探索創新多樣化推廣服務模式,不斷完善 “科技指導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農技人員+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科技示范戶”、科技下鄉等多種推廣模式,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促進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普及。最后,加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通過電話、電視、電腦“三電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開展農業信息服務,創新基層農技推廣的管理與手段。
4.6 加快人才培養
加快創新型科研人才隊伍建設。以重慶市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主陣地,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整體素質,優化人才專業結構,重點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創新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實施人才計劃,大力引進國內外人才智力,打造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營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激勵機制。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人員隊伍建設。從體制改革入手,在人員編制、入學深造、職務評聘等方面制定政策,穩定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隊伍中的業務骨干。堅持選賢任能原則,形成競爭機制,調動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人員的積極性。切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人員的待遇水平,積極引導、鼓勵和推動農業大專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普及、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增強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隊伍實力。
農民是庫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要緊緊抓住農民教育這條主線,加強庫區新型農民的培育。制定新型農民培育規劃,全面推進新型農民培育工作[12]。加強庫區培訓基地建設,加大培訓經費的傾斜投入,深入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快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明宇.白城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 詹慧龍.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2(5):1067-1074.
[3] 趙其國,周應恒,耿獻輝.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路線與發展戰略[J].生態環境,2008,17(5): 1721-1727.
[4] 余治國,李 東.三峽庫區主體特色農業發展戰略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 (3):135-138.
[5] 段小梅.三峽庫區高效生態農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 (4):88-93.
[6] 林 琳,楊國永.基于SWOT分析的漳州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4):30-34.
[7] 羅 榮.重慶農業譜新篇:重慶市農業資源區劃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8] 蔣和平.建設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途徑與政策建議[J].世界農業,2009(9):1-5.
[9] 張 放,楊京平,張士良,等.三峽庫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途徑和對策[J].經濟地理,2003,23 (1):64-69.
[10] 黃 云,毛 蘋,賀稚菲,等.三峽庫區城鄉統籌推進中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9(8):42-46.
>> 天長市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及對策 天長市二峰灌區現狀及發展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桂林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嘉興市南湖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興寧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濰坊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區江家店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舒城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海門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全椒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臨朐縣彌河流域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 赤峰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一) 南京市江寧區推進城鄉統籌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現狀及對策 淺談現代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 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其趨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張鳴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九屆全國農經網絡大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3(12):84-88.
[3] 黃祖輝,邵峰,朋文歡.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13(1):8-14.
[4] 陳錫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幾個主要問題[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曉.建設我國科學農業現代化的思路和對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1(1):35-38.
[6] 米松華.我國低碳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7] 雷玲.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評價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8] 龔大鑫.甘肅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9.
[9] 曹承忠,孫素芬,羅長壽.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2):788-790.
[10] 藏波,呂萍,楊慶媛,等.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的丘陵山區農用地整治分區與發展策略:以重慶市云陽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5(2):272-279.
>> 論和諧林業背景下的林業建設 基于生態論的我國林業災害和諧管理途徑分析 論和諧企業的建設 和諧林業背景下的林業建設 和諧林業發展的思考 論和諧企業 論家具色彩的和諧化設計 論企業中人與人的和諧關系 論推進和諧企業的建設 基于共同體思想論私營企業和諧勞資關系的構建 淺析林業資源和諧發展的途徑 論企業和諧勞動關系 試論和諧林業 淺談和諧林業背景下的林業建設 芻議和諧林業背景下的林業建設 論企業文化的建設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基于系統論的和諧社會分析 論構建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和諧審計模式 論工會在構建和諧企業、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論和諧企業建設與廉政建設的關系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 張國慶.基于和諧論的企業和諧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鄒韓.試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思想淵源[J].黨史文苑,2009(10):55-56.
[7] 張國慶.減熵化理論及其應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張國慶.生態論之“心”與“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釩.和諧管理思想與當代和諧管理理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1,21(3):23-26.
[10] 劉文瑞.和諧管理理論評析[J].管理學報,2009,6(12):1566-1577.
[11]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84-87.
[12] 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30-31.
[13] 張國慶.復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2013(11):192-195.
[14] 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世界林業研究,2003(6):46-50.
[15] 張國慶.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05-315.
[16] 張國慶.基于生態論的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148-152.
[17] 國慶.災害管理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4-25.
[18] 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19] 張國慶.論標準化原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37.
[20] 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和諧林業[J].綠色中國,2004(增刊1):80-84.
[21] 張國慶.基于系統健康管理理論的林業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管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198-199.
[22] 張國慶.系統法學與我國生態法制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60-161.
[23] 張國慶.基于系統關鍵因子分析理論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關鍵期分析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201-203.
[24] 張國慶.林業標準化原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25-226.
[25] 張國慶.林產品溯源系統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26.
[26] 張國慶.生態環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24-225.
[27] 張國慶.標準的分類與命名[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30.
[28] 張國慶.和諧城市融入文化、生態[J].綠色中國,2005(9):53-55.
[29] 張國慶.論天柱山旅游業的發展[J].今日中國論壇,2005(增刊1):110-113.
[30] 張國慶.分類經營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2002(1):31.
[31] 張國慶.現代和諧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N].中國綠色時報,2008-05-20(004).
[32] 張國慶.信訴互補:當下中國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EB/OL].(2015-07-31)[2016-11-02]..
[33] 張國慶.保障勞動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EB/OL].(2015-05-26)[2016-11-02]..
一、文獻綜述
現代農業的突出特點是農業生產全程高度現代化,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的農業發展模式,它的發展不僅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還需要良好的生產條件和環境與之相適應,不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錢”的投入。在“錢”的投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論,籌資的順序應該是:先內源融資,后外源融資;外源融資中先間接融資,后直接融資;直接融資中先債券融資,后股票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使用生產經營主體的內部盈余進行籌資活動,外源融資是指向生產經營主體之外的人、企業或組織籌集資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的青壯勞動力離開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來越多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以規?;洜I、農業機械化為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更多的資本金去承包土地、購買農機具、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農業部門對資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內源融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農業信貸資金則成為外源融資的主要渠道。
關于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傳統經濟學邏輯觀點,提出金融內生于經濟發展的戰略,認為農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調動“三農”的經濟資源和經濟剩余[1]。King等指出發展中國家政府的農業信貸投入低效率特點對農業增長產生制約作用[2]。針對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村金融的關系,溫濤等提出了改革開放前農村金融的前提是服從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向工業和城市輸送經濟資源與經濟剩余[3]。所以,我國的農村金融變遷是在政府強制力的作用下實現的,并非是從農村經濟發展本身內生的。因此,冉光和認為以政府為強制力主導的制度變遷極有可能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抑制作用,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失調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4]。謝瓊等認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目標存在失衡,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功能方面[5]。關于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關系,張敬石等認為農村金融效率對緩解農村收入差距有促進作用,而農村金融規模作為不利因素影響著農村收入差距的縮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個地區1997-2007年的統計數據,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城鄉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城市金融發展總體來說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有限的促進作用,其中城市存款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反向關系,城市貸款對農村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7]。丁志國等通過實證分析,提出農村金融規模的擴大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村信貸結構失調和投資產出效率的“瓶頸”,限制了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8]。
在這種情形下,要發展農業生產力,就必須更新這些阻礙生產力進步的機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資本,更新陳舊的農業生產設施需要物質資本,更新生產技術需要技術成本,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內源融資難以滿足的情況下,作為外源融資的金融信貸資金自然而然地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引入新的農業技術,如化肥、種子、機械以及現代灌溉設施等來提高農業產出,但是農業技術是資金密集型的,將會提高信貸需求[9]。信貸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幫助農民獲得營運資金、固定資金和消費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結論,即信貸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貸的及時獲取可以幫助農民購買所需的投入品和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11]。信貸還用來救濟貧困、購置種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時,信貸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產量的生產技術的采納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貸程序來提高農業產出[13]。信貸技術的使用提高了信貸需求,提高了小農戶的農業生產力[11]。信貸機構、化肥、種子、灌溉對農業生產力的影響是顯著的[1419],而用來提高農業產出的農業技術的應用也提高了農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諸多國內外研究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均為現代農業與農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礎,為開拓研究思路、豐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但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如缺乏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對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情況與金融服務相關性研究較多,而針對農業發展,尤其是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來分析其與農業信貸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上述問題為主要切入點,系統分析農業信貸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
二、現代農業總體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
(一)指標及數據的選取
現代農業的指標評價是分析現代農業與農業信貸關系的首要步驟。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對現代農業作過較為深入的研究,盡管各種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標和重點有所不同,所的結論也有所差異,但在對現代農業的本質特點描述上形成了共識,即現代農業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所進行的現代產業,具有多功能、可持續、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等特點。從評價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標設置必須在充分反映現代農業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也要考慮其產出結果;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的要素投入,也要考慮其產出效率;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果,也要考慮其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了準確分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信貸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選取了1978―2012年的農業貸款水平、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等9個指標,其中農業貸款量代表農業信貸水平,作為投入指標以反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糧食產量水平等8個指標加權后形成農業發展指標作為產出指標,權重根據專家打分法加以確定。9個指標中凡涉及價值量的指標均使用居民消費指數進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標發展水平均以1978指標數值為基點進行了指數折算。指標及說明見表1。
(二)現代農業與農業信貸關系的基本判別
本研究首先對我國現代農業和農業信貸發展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描述和統計分析(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從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從發展速度看,1978-2002年發展較為緩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農業信貸水平從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發展速度看,1978-1999年發展較為緩慢,2000-2012年直線上升。從二者的發展態勢看,現代農業的發展落后于農業信貸的發展。
(三)ADF檢驗
本研究采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作為因變量、農業信貸水平作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即:y=a+bx,其中y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x為農業信貸水平,a為常數項。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為避免偽回歸現象的出現,需對數據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本研究采用ADF檢驗法(單位根檢驗)對現代農業水平序列和農業信貸水平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信貸農業數列(y)經過二次差分后,檢驗t統計量為-8.36,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農業信貸數列(x)經過一次差分后,檢驗t統計量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
(四)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Granger)因果檢驗是用于考察一個序列是否是另一個序列產生的原因,原假設為序列x不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選取顯著性水平為0.1, 當P>0.1時,表示接受原假設,即序列x不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 反之,當P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在1%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x與y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x是y的因,即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這種因果關系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信貸發展對現代農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過來,y不是x的因,即現代農業發展不是農業信貸發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應增加,但農民的存款沒有就地轉化為農業貸款,而是通過金融機構流向其他行業。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貸指標是貸款量,所以現代農業發展的信貸效果不明顯。因此也能看出,消除農業存款的“漏出”現象,防止資金外流,形成農業領域內部資金存貸款的良性循環,應成為解決農業信貸資金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回歸分析結果
兩個數列經過了平穩性檢驗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歸結果(見表4)。
根據回歸結果,自變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顯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斷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說明農業信貸水平x對農業發展水平y影響顯著。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構建回歸方程為:y=1.374 14+0.067 245x,即農業信貸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
三、現代農業分項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
(一)指標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選取1978-2012年的農業貸款水平、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 9個指標作為變量進行分析,其中農業貸款作為農業信貸水平指標,是自變量,以x表示;其余8個指標作為農業分項指標,是因變量,分別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檢驗
通過ADF單位根檢驗對農業8個分項指標進行平穩性分析,得出: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為經過一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為經過二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為經過二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見表5)。
(三)格蘭杰因果分析
通過對農業信貸與上述8個農業分項指標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得出如下檢驗結果(見表6)。
格蘭杰因果分析結果顯示,農業信貸-土地生產率水平呈雙向因果關系,即農業信貸與土地生產率水平互為原因,相互影響,農業信貸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產出增加;規?;a的發展,土地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必然增加對信貸資金的需求。農業信貸-農業灌溉水平、農業信貸-森林覆蓋率呈雙向非因果關系,即農業信貸與農業灌溉水平、森林覆蓋率之間無因果關系,二者無互補影響,因為近些年來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造、植樹造林等國家直接投資進行建設,很少使用信貸資金進行相關建設,資金投入量相對較少,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造以及植樹造林面積等發展緩慢,年度變化不太大。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農業信貸、糧食產量-農業信貸、農機總動力-農業信貸、財政支農水平-農業信貸、勞動生產率-農業信貸五組變量之間存在單項因果關系,農業信貸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的因,說明隨著農村信貸水平的提高,帶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增加,規?;綆砹艘幠;找?,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也隨之提高。農業信貸-農業機械發展水平單向逆因果關系,即農機發展水平是農業信貸的因,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必需的條件,購置大型農業機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自有資金不足時信貸資金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四)回歸分析
根據農業的8個分項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展開分析,具體分析結果見表6。
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程度大體可分為三類:最高為財政投入,回歸系數高達0.2;第二類為家庭人均收入、農業機械、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回歸系數大體為0.06~0.1之間;第三類為糧食產量、有效灌溉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回歸系數低于0.02以下。
對財政支持水平回歸系數0.200 317最大,農業信貸每提高1%,財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種現象說明信貸水平的提高對金融機構來講可得到更多的財政貼息和補助,對農民來講也可得到更多的農業直補,財政資金的投入也具有較強的逐利性,農業經營主體或項目獲得金融貸款越多,財政支持也愿意跟進,最終導致金融信貸帶動了財政支農。
對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回歸系數也是比較高,均得到0.09個百分點,說明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可提高0.09個以上的百分點;對農機發展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的回歸系數均在0.07以上,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農機發展水平提高0.07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說明,金融貸款不僅促進了農業要素投入(資金、機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驗證了金融貸款對農業生產率的提升也產生了明顯的作用。信貸對農業機械作用明顯,說明盡管國家對農機購買采取了財政補貼的政策,但信貸仍然對其快速增加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森林覆蓋率回歸系數0.008 297最小,說明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水平提高0.008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水平的回歸系數也是比較低的,只有0.006 169,說明農業信貸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水平只提高0.006個百分點;對農業灌溉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012 158,農業信貸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個百分點。這三個回歸系數很小說明農業信貸對這三方面的建設投資力度不夠。探其原因,這三個指標分別代表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糧食生產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其共同特點是建設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收益低,但社會效益巨大,金融機構的趨利行為不愿意將有限的資金投放到這些領域,因此國家政策性金融應更多地向這些領域傾斜,加大信貸服務力度,同時加大對商業性金融機構投資上述領域的獎勵及補貼力度,提高其投資公益性行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農業總體指標與農業信貸回歸分析中的農業信貸系數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蓋率、糧食產量水平以及農田灌溉水平的信貸系數過低造成的。要想進一步提升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國家需下大力氣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國家政策對商業銀行的誘導,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農業基礎性、公益性事業的支持。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農業信貸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因,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的影響顯著。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顯示,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這種因果關系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根據回歸分析結果,農業信貸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
2.農業資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其邊際效益較大于其他生產要素。從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分項指標來看,信貸資金對人均家庭農業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顯著影響,但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分項指標中財政支農水平回歸系數最大,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財政支農水平可提高0.2個百分點,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作用為0.02個百分點,約占0.067個百分點的30%,遠遠大于其他分項指標的貢獻。
3.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明顯低于農業信貸的發展速度?,F代農業的發展是一項綜合工程,它的發展水平是由糧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機械化水平、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多項指標加權而得,現代農業的的發展受到諸多方面的制約與影響,有的指標由于基數大、年度變化很小,如森林覆蓋率等,使得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偏慢;而農業信貸在測度時只是使用了信貸量一個指標,信貸量在近幾年的年均遞增速度較快,使得農業信貸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現代農業發展速度,根據回歸分析,農業信貸水平的發展速度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就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業信貸支農力度。
(二)政策建議
1.應重視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加大農業信貸力度。實證分析表明,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顯著影響,并存在因果關系,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起促進作用,加強農業信貸業務,必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登上新臺階。對于現代農業的分項指標中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等對農業信貸反應敏感的指標,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貸手段加以推進;而農田水利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改善對農業信貸反應不敏感,這些方面需要資金較多,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資金。在加強信貸業務的同時,還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與貸款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業生產大戶的綜合素質,可進一步克服農業生產大戶貸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貸過程中少走彎路,更多地得到貸款機會和貸款量。
2.強化政府在信貸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農業產業信貸服務模式。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風險大、盈利率低,使得銀行的趨利性特點與之相矛盾。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往往將上市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高盈利產業等列為首選的信貸支持對象,而對于農業產業則是次之對待,使得很多農村中的農業生產主體得不到貸款或得到的貸款很少,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鑒于這種狀況,政府應該著眼于構建由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業融資體系,形成合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在中央層面專門設立具有行政指導職能的 “農業產業金融服務管理中心”。該中心對全國的農業信貸支持進行整體規劃與布局,包括總體信貸規模、重點發展區域、各家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的任務分工等,真正將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作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業、作為金融部門業績考核的指標之一。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價值鏈延伸
中圖分類號:F320;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國十三五規劃指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要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因此,對石家莊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及價值鏈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決石家莊農業產業發展問題,促進石家莊農業可持續的創新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價值鏈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莊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石家莊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石家莊市以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契機,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強化五大產業建設,扶持重點龍頭企業,推動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保持較快發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359.2億元,較同期增加39億元,同比增長12.2%。到2017年,每個縣(市)、區著力打造1-2個規模萬畝以上,投資億元以上的生態富民園區,構建“山綠、果豐、農民富”的西部生態發展格局,到2020年,東部“六次產業”集群發展,成為環京津重要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西部生態農業產業形成規模,成為京津和周邊地區生態休閑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莊農業產業發展問題分析
多年來,石家莊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長足M步,具備了向更高水平發展的良好基礎。但是,從總體上來看,農業產業化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第一,農業資源和環境約束增強。土地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第二,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員以老、弱、婦、幼為主,平均素質不高。同時,由于勞動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費用增加。第三,龍頭企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不高,科技創新能力欠缺,輻射帶動作用偏弱,還有待進一步做大做強。第四,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產業單一,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大部分農產品處于產業鏈條低端。農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發展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三、石家莊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
(一)規劃思想與指導原則
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立足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產業優勢,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特色發展”的主線,全面實施“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即以美麗農業為主體,以品質農業、循環農業為兩翼。
把創新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不斷將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經營主體引入農業,不斷推進金融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不斷激發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活力,持續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
(二)優化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優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石家莊成為全省乃至全面的現代農業化示范地區。
第一,重點發展主導產業,突出地區特色。持續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閑農業,積極打造產業新興增長極。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并結合石家莊地區稟賦與實際,持續鞏固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第二,突出休閑農業的統領作用。以第三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的思維為統領,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把休閑的理念貫穿到石家莊現代農業建設的始終,實現產業鏈與價值鏈的“雙鏈提升”。第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的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升產品品質;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升市場影響力與知名度。第四,打通農業流通環節。加快石家莊批發市場、直銷點、代購點以及電商平臺的建設,與物流園區形成實時聯動的市場體系。
四、石家莊農業產業價值鏈延伸分析
根據授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可以將其應用于農業產業價值鏈中,農業產業價值鏈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農業產品種植、農產品加工生產、農產品儲運、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售后服務五個環節組成。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一個環節經營觀看的好壞,會影響其他環節的成本和效益。一般來說,上游環節經濟活動的中心是創造產品價值,與農產品技術特性緊密相關;下游環節的中心是創造顧客價值,失敗優劣主要取決于顧客服務。
第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園區,高標準建設一批休閑園、觀光園、采摘園、示范園、文化園、創意園,大力開發現代農業的多種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龍頭,鼓勵龍頭企業開展資源整合,通過組建集團企業或企業聯盟的形式,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第三,構建供應商、分銷商和最終顧客的流通網絡。第四,大力實施“互聯網+”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信息化進程。第五,發展鄉村旅游,培養現代農業美麗文化。
參考文獻:
[1]牛若峰,夏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
[2]魏玲麗.基于價值鏈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競爭力培育戰略[J].農村經濟,2011(2):47-49.
[3]王凱,韓紀琴.農業產業鏈管理的初探[J].中國農村經濟,2002(5).
[4]李世新.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的新路徑[J].甘肅農業,2006(2):42-43.
[5]養菊.中國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0:31.
作者簡介:馬世猛(1982-),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石家莊學院,畢業于河北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