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資源可創造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范文第1篇

1、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記憶)

旅游者是主體、旅游業的服務對象;

旅游資源是客體,旅游活動的基礎;

旅游業是中介體,連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資源的紐帶。有三大支柱: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條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閑暇時間、適宜出游的身體條件、一定的文化素質和旅游動機)

3、旅游的基本類型

分類依據

分類內容

按游覽區域劃分

國內旅游

地方性旅游、區域性旅游、全國性旅游

國際旅游

跨國旅游、洲際旅游、環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劃分

觀光、度假保健、公務、宗教和購物五種。

備注:在我國,多數旅游者的旅游屬于觀光旅游。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游客,開始步入獨家保健型和購物性旅游的行列

4、現代旅游活動的特點:①旅游主體的大眾化;②旅游空間的擴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內容可以是觀光度假、探親訪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風問俗、宗教朝圣、體育競技、狩獵考察、訪醫問藥等)④旅游目的的娛樂性

5、現代旅游的六要素

現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購、娛六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①食: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干凈。②宿:不用住太貴的飯店,因為出來主要是為了旅游,而不是睡覺,所以干凈、舒適即可。③行:選擇游覽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該處進得去,也出得來。④游:一定要同導游配合好,才可領略更多樂趣和學到更多知識。⑤購:在異地購買些物品,既有紀念意義,又是樂趣之一。⑥娛樂乃人之常情。

特別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絕大多數旅游者必須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覽活動主要依托旅游景區開展;c、“購”和“娛”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徑;d、“宿”和“食”是人們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業必須滿足的條件。

6、旅游業是一種“朝陽產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并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7、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①經濟作用:a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b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d促進區域經濟發展;②促進社會文化繁榮e促進國民素質生活質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g促進文化交流。③區域環境影響:h有利于保護當地旅游資源;j有利于保護旅游環境;k促進城市衛生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8、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旅游業的不穩定,導致區域經濟的不穩定,旅游業的發展導致消費品和房地產價格上漲。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

:給旅游區的社會治安帶來隱患,對旅游區居民健康的不良影響,

【討論】列舉旅游業發展有利于保護的措施:①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②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舉例說明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①由于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9、旅游資源的三種基本類型:①自然旅游資源:包括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等類型。(自然景觀)②人文旅游資源:包括遺址遺跡、建筑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風土人情等類型。(人文景觀)③湘教版還有第三種是自然和文化景觀旅游資源。

種類

舉例

旅游價值

核心

表現形勢

形成過程

自然

旅游

資源

地文景觀

路南石林

對于探險者獵奇、游樂、療養等性質的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

形式

自然

過程

水域風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觀

黃山迎客松

天象與氣候景觀

黃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資源

遺址遺跡

北京故宮

表現在教育性(知識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義

具體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歷史過程及當代人類活動

建筑與設施

蘇州園林

旅游商品

景德鎮陶瓷

人文活動

傣族潑水節

注意:自然旅游資源還包括宇宙類(太空、星體、天體觀測、隕石等)。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消閑、求知、健身類(科學教育文化設施、療養和社會福利設施、動物園、植物園、公園、體育中心、運動場館、游樂場所、節日慶典活動、文藝團體以及其他消閑、求知、健身活動)。

說明:地文景觀包括地貌景觀(如丹霞地貌、巖溶地貌)、地質過程遺跡(如火山口、海蝕景觀)等;水域風光如泉、瀑、景觀河段、濕地等;生物景觀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樣性景觀;天象景觀如日月食觀測地等;氣候景觀如海市蜃樓、佛光發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資源的特性

與其他資源相比,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非凡性、可創造性和永續性等特征,對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旅游資源

特性

含義

旅游

資源

共性

多樣性

旅游資源極其多樣,且廣泛存在

非凡性

旅游資源是在同類中具有非凡特點的事物或現象

永續性

多數旅游資源可反復使用,并且使用是無消耗的(與其他資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點)

自然景觀

季節性

有些自然景觀隨季節變換而呈現不同特色,稱為季節性,如霧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自然景觀的地域差異

人文景觀

可創造性

人文景觀是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建設和創造的

可變異性

人文景觀的性質、功能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14旅游資源的價值

資源價值

含義

主要的資源類型

美學價值

自然風景名勝區一般具有美學價值,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資源

科學價值

自然風景名勝區在地學上往往具有某種典型性,對一些自然現象的成因、演變機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自然旅游資源

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古跡對于研究歷史上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人文旅游資源

經濟價值

旅游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

價值上:美學價值(形式美、朦朧美、色彩美、動態美、聲音美)、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夏威夷的火山、東非大裂谷、北歐的冰川地貌景觀;廬山、泰山、華山的斷層景觀;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黃山的花崗巖地貌;長江三峽的流水侵蝕的峽谷地貌;一些地區的生物資源豐富,也成為科學研究內容;有些景觀可以研究氣候、水文等。

15、旅游資源的評價:

①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A旅游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游資源,才會對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B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能夠和很多旅游資源構成景觀群,則游覽價值大)C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不同類型的景觀在地域上分布較多,則游覽價值大)

②.地理位置與交通:交通位置閉塞,進出不暢,開發條件差;反之,開發條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通過影響經濟距離和游客心理進而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

③.客源市場:位于或者靠近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大;反之,開發利用價值小

④.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地區接待能力強,開發條件好;反之,開發條件差

⑤.旅游地的環境容量

16、評價黃山旅游資源①游覽價值:黃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具備旅游資源質量;黃山周圍有很多其它旅游景點,共同構成景觀群,旅游資源集群狀況好;黃山旅游資源的景觀特征和周圍景點不雷同,地域組合狀況好。因此黃山游覽價值很大。

②市場距離:黃山距長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較近,市場距離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黃山位于長江沿岸,交通位置優越,

交通通達性好。

④地區接待能力:黃山旅游活動設施配套,因此地區接待能力強。

⑤旅游的環境承載量:黃山山頂無平臺

,環境承載量小。

17、對武夷山景區開發條件的評價(明白、應用)

①游覽價值(1)美學價值:武夷山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其中九曲溪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諸多風景享有聲譽。(2)科學價值:武夷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區,又好似世界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顯著。

(3)歷史文化價值:武夷山文化遺產豐富,包括公元前1世紀的漢代遺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學術活動的書院遺址等。此外,山上還有許多寺院、道觀、亭臺等古代建筑和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經濟價值: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高,游客數量多,旅游業發達,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②市場距離:武夷山的國內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達,而且與武夷山的距離較近。我國的北方、華北地區距離武夷山較遠,客源市場還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國外客源市場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為主的亞洲,而歐美和大洋洲因距離較遠,客源市場還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前景廣闊。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覽區位于我國福建省西北部,臨近江西省;對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鐵路、航空線通往全國各地,已成為福建省內對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區接待能力(基礎設施):武夷山景區基礎設施完善,擁有多家賓館、酒店,有較強的接待能力。我國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時間是夏秋季節: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豐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觀,景色豐富、且變幻莫測,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錢塘大潮最佳的觀賞時機是農歷八月十八,因為農歷八月十八日,出現天文大潮,外加此時盛行東南風,東南風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灣,抬高了潮位);4月鳥類到青海湖鳥島5月在此繁殖,6月飛走,最佳的觀賞時機是5月份。

19、旅游景觀的欣賞技巧

(1)選擇觀察位置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詩句舉例

高大雄偉的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巖、安徽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峽谷、幽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桂林的蘆笛巖溶洞、一線天

置身其中近觀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安赫爾瀑布、莫西奧圖尼亞瀑布、黃果樹瀑布、廬山瀑布

適當距離仰視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池

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岳陽樓、黃鶴樓、藤王閣、大觀樓)之上俯覽遠望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小的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觀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漓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云霧多,景觀豐富且富有變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可觀云海,又可觀日出日落);飛瀑——雨季

特定時間和條件下出現的自然景觀

錢塘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鳥——5月;大理蝴蝶會——5月(農歷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凇——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5)以情觀景

20、黃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名冠于世。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黃山云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

21、園林景觀要抓住構景手法。①主配②層次③框景④借景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開發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營銷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業對北京互通的社會影響—以環境變化為例[J].中國旅游研究,2007(6).

[11]崔曉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6).

[12]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雷國雄:基于文脈、地脈的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孫根年:安康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J].商業研究,2005(18).

[17]

[18]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9]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2004(1).

[20]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曉明、張紅: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22]吳必虎、宋治清:一種區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術程序[J].經濟地理,2001(4).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范文第3篇

關鍵詞: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與難點設計 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程所教授的對象為高職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旅游理論知識基礎,學習過《旅游英語》、《旅游法規》等課程,但是知識面比較窄,理論基礎不扎實。在知識運用能力上也比較欠缺,缺乏良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生對于本課程有很大的學習興趣,但由于基礎比較薄弱,學習有一定難度。

二、教材分析

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是《旅游資源學》,21世紀旅游管理專業系列教材,鄢志武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教材共分三篇,十六個章節,包括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兩方面內容,講述旅游資源的基本概念、分類、各類旅游資源的成因、特點、開發功能等,以及各類旅游資源合理的規劃、開發與保護的規律與對策。整體內容體系比較充實完善,學生反映良好。本次課講授的是第三章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內容,主要講授第二節地質類旅游資源、第三節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內容。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地質旅游資源和地貌旅游資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地質旅游資源和地貌旅游資源的分類及特征。

(二)能力目標

1、增強學生調查研究搜集整理信息等自主學習能力。

2、提高學生案例分析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素質目標

1、了解中國著名地質地貌旅游資源的分布和特征,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錦繡河山的自豪感。

2、針對旅游資源的特點編寫導游詞,培養和提高專業素質。

四、能力訓練任務及舉例

(一)課前要求學生展示上節布置的課后任務完成情況,鍛煉學生旅游資源的調查和分析能力以及現場表達溝通能力。任務:對平頂山的旅游資源進行調研和分類,可制作成PowerPoint形式或者以其他形式展示。以個人或項目小組組織匯報均可。

(二)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針對所講旅游資源案例比如張家界的地質地貌旅游資源的分類和特點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總結其主要觀點,并由小組代表向大家呈現。鍛煉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表達和展示的能力。

(三)課后布置作業任務要求學生對平頂山及其周邊地區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進行調查,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類。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設計

(一)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對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概念、分類及特征的理解認識。

2、教學難點:結合實例對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和特征理解運用。

(二)突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例如:在講述地貌類旅游資源“中國名山”這部分重點內容時,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方法,通過電子課件、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手段,使學生對地質地貌類旅游名山的特征深入理解,并能結合實例分析運用。

1、中國名山

(1)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旅游資源名山(視頻播放)

(2)宗教名山

“四大佛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地質旅游資源\宗教名山(圖片展示)

(3)其他名山

黃山、廬山、張家界、神農架、阿里山等。地質旅游資源\名山(圖片展示)、張家界旅游視頻(視頻播放)

六、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

本課程教學方法始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精神。本節課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以工作為導向”的理念,綜合使用了任務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雙向互動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導向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法等方法。下面對主要教學方法及運用進行分析。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教學法,也叫任務型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使每節課目的明確、內容實在、效果最佳。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被概括為任務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遵循了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進行授課。在復習學生學過的內容基礎上,導入到新內容,并適度拓展到學生運用的層面上來,體現了一定的難度和梯度。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完成任務;任務難度小時,有學生個體完成,任務難度大時,學生結成對子或組成小組完成。整個教學環節教師給學生設計了多個任務,比如對張家界旅游視頻的分析,分析其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分類和特點。通過任務的實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程的內容,使學生“以具體的教學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目標”,開展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把獲取來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利用并完成任務目標,集中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項目導向教學法

項目導向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基于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傳統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所以,在運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實施項目來開展教學活動。比如課前要求學生展示上節布置的課后任務完成情況,即對平頂山的旅游資源進行調研和分類,可制作成ppt形式或者以其他形式展示。以個人或項目小組組織匯報均可。鍛煉學生旅游資源的調查和分析能力以及現場表達溝通能力。課后要求學生以項目組為單位對平頂山及其周邊地區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進行調查,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類。下節課集中展示上交。充分發揮學生項目小組團隊協作能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啟發式教學法

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

啟發式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就是引導轉化,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在這兩個轉化上(已知知識學生具體知識能力)。這里引導是轉化的關鍵。

在課程教學工程中,通過各種手段積極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能結合實際加以合理運用,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比如在講解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概念時,通過展示相關圖片直觀生動的讓學生對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有所認識,結合身邊的比較熟悉的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舉例分析,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深入理解。

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電子課件、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手段。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步驟1:告知(教學內容、目的)

1、教學內容

(1)內容:告訴學生教學主要內容是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概念、分類及特征,展示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相關圖片。

(2)目的:認識和了解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

2、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圖片展示(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

4、學生活動:自由討論;個別提問。

5、時間分配:3分鐘。

(二)步驟2:引入(任務項目)

1、教學內容

(1)任務:結合教材內容談談自己對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認識。

(2)內容:預習課程內容,使學生大概了解課程主要內容。

(3)目的:自然過渡到課程主題,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2、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

4、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代表回答。

5、時間分配:3分鐘。

(三)步驟3:操練(掌握初步或基本能力)

1、教學內容

(1)任務:要求學生掌握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概念。

(2)內容:講解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概念。

(3)目的: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

2、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

4、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個別回答。

5、時間分配:15分鐘。

(四)步驟4:深化(加深對基本能力的體會)

1、教學內容

(1)任務:要求學生理解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分類及特征。

(2)內容:講授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分類及特征,對著名資源著重講解分析。

(3)目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圖片展示(著名相關旅游資源)。

4、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代表回答。

5、時間分配:30分鐘。

(五)步驟5:歸納(知識和能力)

1、教學內容

(1)任務:要求總結課程學習內容,歸納重點和難點。

(2)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讓學生發揮其主體地位。

2、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討論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

4、學生活動:個別回答。

5、時間分配:10分鐘。

(六)步驟6:訓練、鞏固、拓展、檢驗

1、教學內容

(1)任務1:對張家界旅游視頻的分析,分析其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分類和特點。

(2)目的:使學生對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和特點加深理解。

(3)任務2:觀看中國名山視頻,對其地理位置、特點及類型進行理解和識記。

(4)目的:鞏固強化學習內容。

2、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互動法;案例教學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視頻播放。

4、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代表回答。

5、時間分配:20分鐘。

(七)步驟7:總結

1、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總結本次課的主要內容。

2、教學方法:歸納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

4、學生活動:相互討論;個別回答。

5、時間分配:5分鐘。

(八)步驟8:作業

1、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以項目組為單位對平頂山及其周邊地區地質地貌類旅游資源進行調查,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類。下節課集中展示上交。

2、教學方法:項目導向教學法。

3、教學手段:課件展示。

4、學生活動:記錄。

5、時間分配:2分鐘。

八、教學評價設計

(一)對教師的評價

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起組織和引導作用,應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自我表達表達能力。

(二)對學生的評價

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中,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旅游活動;屬性;構成要素;特征

學術界一直把旅游活動或旅游現象的研究作為認識旅游的起點,通過分析旅游活動的產生、本質、屬性、構成要素、特征等方面來深化對旅游的理解,作為建構旅游學科的一個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動的產生

旅游活動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其產生是隨著旅游的產生而形成的。原始人為了生存繁衍與自然界進行斗爭,他們斗爭的主要方式是遷徙活動。這種遷徙活動形成了最早的“旅游”。當時所謂的旅游只是為尋找適當的定居場所,一旦找到適合的居處便不再進行,而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是尋找一種愉悅的短暫的生活方式。就本質上講,兩種意義上的旅游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筆者認為,旅游產生的根源是一種人類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時空性特點,旅游產生的根源具體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轉換生活空間與開拓生活領域的本能。而每個時代的旅游只是人類轉換與拓展生活空間在那個時代的表現形式。

二、旅游活動的屬性

旅游活動屬性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大概有以下觀點:田里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人類在基本生存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動,本質屬性是文化屬性;李天元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涉及經濟和政治等許多方面的社會文化活動;還有學者認為旅游活動的屬性應該是一種以文化為主,帶有經濟屬性和政治色彩的綜合社會現象等。

筆者認為,旅游活動屬性是社會文化性、政治經濟性、綜合的社會現象等說法都是正確的,只是未能體現其本質屬性。旅游活動的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謂旅游活動的自然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的經濟活動。在旅游業系統內、外的經濟運行體中,旅游活動的經濟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謂旅游活動的社會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旅游正是通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等的人文溝通來達到發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產關系的目的。

凡是人類所參加的活動,其本質屬性無不是社會屬性。筆者認為,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即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這種屬性可以通過文化運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政治、經濟運動來實現,所以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可以體現在屬于生產關系方面的,并與旅游有關的所有活動類型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對立統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動之中,自然屬性屬于科學范疇,社會屬性屬于藝術范疇。所以旅游活動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同時,旅游活動是生活的藝術化,藝術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動的構成要素

(一)旅游者

關于旅游者的概念定義很多,說法不一,其理論定義是指離開常住地到異地旅行和訪問的人,其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觀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務、會議,但主要不是為了賺錢。其技術性定義是針對國際旅游者與國內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語言較多,在此不一一敘述。筆者只對旅游者的概念進行理論性定義: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閑、娛樂或工作等原因而對自己生活空間進行相對自由的轉換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資源

學術界中很多關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邊緣很模糊,人們往往是認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進行關于概念邊緣認知的爭論。筆者認為,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可以稱為旅游資源的自然存在。

筆者對旅游資源進行了定義:由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創造價值、可被旅游產業利用的因素所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時空組合體,包括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自然現象及人造景觀等。

對本定義的幾點解釋:旅游資源要具備旅游吸引功能,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資源的非凡性或差別性越突出,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與價值創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資源是可被旅游產業開發利用的經濟資源,并具有價值,能夠產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沒有文化背景與內涵的事物不能稱為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整體性很強的綜合體,綜合性包括它的時空性與構成要素的復雜性,時代性很強不是指旅游資源會因時代變遷而消失,只是說它吸引力強弱的增減。

(三)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旅游者旅游經歷的締造者,是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悅的、并有所收獲的生活空間的產業。

1.產業定性的雙重性。旅游產業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具有雙重屬性的產業。旅游的本質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發點和歸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產業必須經營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使旅游產業具有文化屬性。另外,旅游產業需要以一定的物質產品為依托,組織旅游活動,形成供需雙方,從而產生經濟效應,使旅游產業具有經濟屬性。

2.行業聚集性。這是旅游產業最顯著的特征,旅游產業囊括了景點、飯店、賓館、交通、旅行社等行業,具有行業的綜合性特征。從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來講,一次完整的旅游經歷要通過多個行業共同打造,這就決定了旅游產業的行業聚集性。

3.產業產品的組合性。整體旅游產品融合了旅游行業及關聯部門的單個旅游產品或產品要素,產品具有組合性。旅游產品從構成上可分為核心旅游產品和組合旅游產品。核心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初級狀態,滿足旅游者愉悅需要,而組合或整體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完整狀態,是旅游企業或旅游相關部門圍繞旅游產品的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追加。

4.效應外部性和關聯帶動作用。旅游產業的效應外部性主要說明了旅游產業的旅游影響,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由于旅游影響的客觀存在,其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就表現出來了,主要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5.產業的永續發展性。旅游產業依托于旅游資源來發展,而旅游資源具有可創造性,雖然自然資源有其發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觀可以再生。相對于其他產業所依托資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產業的永續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只要人類生存與發展就有旅游的動機,只要人類生活進行,旅游同樣進行。

6.產業結構層次性。游產業有著極其嚴密的結構體系。橫向涵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旅游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雖然規模不一、水平各異,但為旅游者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都可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縱向上,這些企業或行業因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作用及發展時序各異,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提供核心旅游產品的旅游觀賞娛樂業、提供組合旅游產品的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業,以及為旅游業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撐的旅游關聯行業。

7.產業發展的敏感性與彈性。產業的綜合性與旅游的特性決定了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綜合的社會資源,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旅游產業。旅游產業的敏感性主要由社會動亂、經濟危機、自然災害與旅游輔助產業的發展狀況等因素導致。由于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決定了其彈性較大,其發展有波浪式前進的特性,某個時期旅游進入低谷后,勢必迎來一次發展。

四、旅游活動的基本特征

1.異域性。旅游活動一般要離開日常居住地到另一個地方,要有空間位置的移動或變化。可以稱為異域活動,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暫時性或流動性。旅游是流動的,通過步行或交通工具達到“游”的目的。而且在異地停留時間是暫時的,最終須返回生活常住地。

3.綜合性。旅游是人們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一點反映了旅游活動的綜合性。

4.審美性或愉悅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尋找并感受美、奇特、快樂或愉悅。

5.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動始終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是人們不斷追求與向往的,是轉換生活空間與拓展生活領域的表現,是追求短暫而美好的生活或對生活現狀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寧澤群.旅游經濟、產業與政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繼剛,楚義芬,彭華.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18-45.

[4]厲新建,張輝.旅游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06-132.

[5]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156.

[7]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3-9.

旅游資源可創造性范文第5篇

一、自然景觀美

渝東南地域遼闊,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地表崎嶇破碎,氣候暖濕,形成眾多自然景觀;有生長茂密的森林,也有深奧莫測的天坑地縫,域內河流縱橫,野生動植物繁多,峽谷幽深,溶洞神奇絢麗。氣候溫暖濕潤,遠離城囂、遭受污染較少,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主要包括武隆天生三橋、天坑地縫等巖溶地貌為主的地質地貌旅游資源,彭水烏江畫廊峽谷風光等峽谷旅游資源,黔江小南海地震遺址自然旅游資源,酉陽桃花源溶洞奇觀等溶洞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風光旖旎,同時自然旅游資源作為人文旅游資源的載體,更好地體現了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二、民族建筑美

渝東南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小寨中的一座座吊腳樓前有籬笆,后有竹林,青石板鋪路,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吊腳樓一般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臥室。木材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整座建筑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建筑美學也是旅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渝東南土家吊腳樓,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各個單體所組成的街巷空間,體現出豐富絢麗的建筑裝飾藝術,展現著優美柔和的輪廓造型和構架的科學成就,表現著“天人和一”的藝術環境。同時生活在吊腳樓中的土家民族構成的行為景觀,蘊含著密切的鄰里關系,反映著傳統文化心態和審美意識。人的情態與自然景物及社會文化和諧地體現了土家族的生活理想、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表達出一股深深的友情,讓人有一種不可自抑的欣賞、支配的內心感受,形成一種融入其中的沖動和物我兩忘的審美享受。既體現了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又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貼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這一審美需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三、民俗風情美

傳統的生產、生活民俗文化是渝東南土家、苗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它們的可參與性,對游客來說是最具“震憾力”的,是民俗風情美的一種“濃縮”展示。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藝術節是渝東南每年舉辦的最大的綜合性旅游節會,每年10月下旬在不同的縣、市舉行,節慶活動有聲勢浩大的川江號子表演和氣勢恢弘的萬人擺手舞表演:既有民族舞蹈“茅古斯”、“八寶銅鈴舞”表演,也有悠揚婉轉的山歌對唱;既有雍容華貴的民族服飾展示,也有別具一格的土家哭嫁表演;還有原始神秘的儺文化表演系列。這些都是土家族民族風情的集中展示,民族特色濃郁,頗受國內外游客歡迎和青睞。這些有著巴渝文明特色的節慶本身對旅游者就充滿吸引力,當他們與當地土家族一起參與其中體驗民俗藝術創作的樂趣時,滿足了他們返璞歸真、探求本我、實現自我的審美要求,而這樣的精神愉悅是只用感官感覺所無法實現的。

四、歷史文化美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在渝東南生存了2000多年,累計了大量的名勝古跡,以西沱古鎮、龔灘古鎮、洪安邊城、龍骨寨、畢茲卡綠宮、風雨橋、龍河懸棺群、土家十三寨、土家民俗博物館為代表,從古至今組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渝東南人文景觀完整體系。歷史遺跡是人類長期實踐和創造的結果,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產物。每一個歷史遺跡都有它在歷史過程中通過文化積累形成的環境特色,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和普通實際生活的美相比較,它具有‘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點’,歷史價值是一種時空觀念的反應,它標志著穿越時間隧道所依存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軌跡,它展現的是過去,啟悟的是現在和將來。具有豐富而多樣的美學意義。

五、飲食特色美

渝東南土家飲食文化,是渝東南土家人民充分利用武陵山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氣候等條件,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創造出的具有土家特色的飲食文化。渝東南民族飲食特色突出,一是食品種類豐富。土家族擅長腌制蔬菜、熏制肉類和加工各種谷、豆類。腌制時令泡菜、榨菜;將豬肉腌制成臘肉、臘腸、煙熏肉等;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豆飯、糍粑、綠豆粉等;將谷類釀制成甜酒和咂酒。二是飲食風味特色鮮明,下料重,口味以酸辣為主,擅長熏制法和腌制法來保存食物。符合在渝東南濕熱的氣候條件下貯存食物,同時由于山區水質硬、堿性大,酸則可以中和的緣故,所以巴地的許多菜都有“酸辣”特征,如酸魚、酸肉、酸湯等。三是注重食療。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武陵山區,陰冷潮濕、瘴氣彌漫、疾病流行,因此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所用的調味品,多有祛濕、散寒、驅蟲等功效。如,魔芋,能消腫、攻毒:花椒,能溫中、祛寒、驅蟲。姜為“御濕之菜也”,它的散寒功能,對于多霧、潮濕的巴蜀地區尤為重要。巴人還擅長以茶療疾,陸羽《茶經》載:巴國境內有一種較粗的瀘茶,“其味辛,性熱,飲之療風”。可見土家在食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四是文化內涵豐富。古巴國的歷史基本上由戰爭構成,因此土家族的飲食中,遺留著“戰爭”痕跡。如,“趕年”習俗,是古代巴人為了抗擊外侮,為設伏迎防提前過年。過“趕年”要吃“年肉”和“年合菜”,“年肉”切大塊是為打仗便于攜帶。“年合菜”是因戰情緊急,合煮而食,以便緊急趕路。過年的酒宴也富有“烽火硝煙”的味道,如糍粑上插滿梅枝與松針,上掛紗布,表示征戰的“帳篷”。坐席時大門一方不設位,這是為了“觀察敵情”。相傳土家族“咂酒”也與戰爭有關。土家族士兵赴東南沿海抗倭,為讓壯士臨走喝一口餞行的家鄉酒,同時不誤戰期,村長遂將酒壇置于道口,插上竹筒管,每過一個士兵咂一El。后來這種飲酒法成為土家人招待貴客的一種飲酒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瑞昌市| 石台县| 当雄县| 佛学| 彰化县| 卓尼县| 济宁市| 南汇区| 德令哈市| 嘉善县| 塘沽区| 平顶山市| 天祝| 建阳市| 罗城| 利川市| 堆龙德庆县| 墨竹工卡县| 星子县| 柘城县| 当雄县| 马边| 乐亭县| 平原县| 上思县| 措勤县| 格尔木市| 澄城县| 裕民县| 梅河口市| 日照市| 原阳县| 章丘市| 鄂州市| 唐河县| 平阳县| 五河县| 金溪县| 宣恩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