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護理干預的概念

護理干預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干預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干預的概念

護理干預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早期綜合護理干預; 抑郁; 乳腺癌; 生活質量

doi:10.14033/ki.cfmr.2017.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1-0087-02

乳腺癌患病率最高的女性惡性腫瘤疾病,超過40歲年齡段是發病高峰,但是近年來低于35歲年齡段青年乳腺癌的患病率有較明顯的增長趨勢。同中老年乳腺癌相比,青年乳腺癌有其自身的分子學、生理解剖以及病理學特征,加上青年患者年齡、社會屬性、心理特征等特殊情況,患病后情緒反應、心理精神壓力更為嚴重,生活質量也受到極大影響[1]。筆者所在醫院對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36例青年乳腺癌患者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效果理想,現作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2014年2月-2016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接收的72例青年乳腺癌患者,隨機劃分為兩組。研究組36例,年齡

22~35歲,平均(27.12±3.11)歲;已婚27例,未婚9例;病理分期:Ⅰ期17例,Ⅱ期19例。常規組36例,年齡22~34歲,平均(27.20±3.13)歲;已婚28例,未婚8例;病理分期:Ⅰ期16例,Ⅱ期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常規組患者圍治療期臨床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隨診指導、注意事項指導、圍手術期護理、檢查指導、圍化療期護理等內容。給予研究組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結合健康手冊向患者介紹乳腺癌的病理知識,并避免大量使用術語,以通俗、易理解為主,主動詢問患者困惑之處,并耐心解答。在科室門診建立健康知識專欄,便于患者與其家屬進一步了解疾病;由科室組織知識講座,由資深醫師、護理人員針對患者與其家屬對乳腺癌知識認知情況及認識誤區等進行專業解答,提高其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度[2]。

1.2.2 心理干預 在患者確診后立即對其實施心理干預,時間控制在20~30 min,應用解釋、安慰、勸告、保證、鼓勵、支持等語言同患者進行交流,幫助其樹立抗、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在患者治療期間定期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緩解恐懼、自卑、抑郁等消極心理,使患者保持積極、平穩的心態配合治療[3-4]。

1.2.3 生活行為干預 指導患者改掉熬夜、不合理飲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飲食方面注意營養豐富、搭配合理、食量適度、進食時間規律,忌食高熱食品,多食粗糧、纖維類及果蔬類食物;戒掉煙酒,規律作息,不可熬夜。指導患者保持每天30~45 min的有氧運動,多到戶外走動。

1.2.4 音樂療法指導 向患者推薦一些舒緩、柔和的音樂,然后指導其下載到手機等電子設備上,每天保持30 min以上的聽音樂時間。患者聽音樂時調整呼吸、放松肌肉,達到緩解壓力、改善心理的效果。

1.2.5 社會支持干預 社會支持干預包括3個方面,一是患者配偶、家長、子女等家庭成員,二是患者親密好友,三是患者間的交流。患者親屬、朋友的關懷、鼓勵、安慰能夠給予患者繼續治療的勇氣、希望、信心,有助于消除自卑、抑郁、孤獨等情緒。護理人員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建立患者交流群,鼓勵患者相互鼓勵、交流經驗、一起參加跑步、爬山、聚餐等社交活動[5]。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實施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對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進行評分。以BDI抑郁自評問卷評價患者抑郁狀態,問卷共有13道問題,每道分值為0~3分,分為重度抑郁(>15分)、中度抑郁(13~15分)、輕度抑郁(10~13分)、無抑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采集的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抑郁評分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和常規組的抑郁評分分別為(14.53±5.21)分和(14.32±5.40)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7,P>0.05);干預后,研究組和對照組抑郁評分分別為(5.35±3.18)分和(11.25±3.26)分,研究組抑郁情況改善效果比較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2,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均改善,但研究組生活質量提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青年乳腺癌具有病史發展快、病情嚴重、腫瘤侵襲性強、轉移快且轉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6]。青年時期是人生命中的黃金時期,面對乳腺癌疾病,青年患者承受的壓力、心理變化、情緒波動均比中老年患者更大。再加上對疾病認知不足、治療費用負擔、擔心預后等因素影響,患者會產生恐懼、孤獨、自卑甚至絕望、崩潰的心理,不僅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巨大的負性影響,也對臨床治療不利[7]。對此,在起病早期對患者實施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緩解患者的壓力、改善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對患者的治療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對研究組患者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從心理、社會支持、健康宣教、生活行為等各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和常規組護理前抑郁評分分別為(14.53±5.21)分

和(14.32±5.40)分,護理后分別為(5.35±3.18)分和

(11.25±3.26)分,兩組抑郁情緒均有所緩解,且研究組改善效果更理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同期144例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由(12.76±4.10)分下降至

(7.51±5.48)分,前者改善較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青年乳腺癌患者實時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其抑郁情緒,提升生活質量,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Lengacher C A,Kip K E,Post-White J,et al.Lymphocyte recovery after breastcancer treatment and Mindfulne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therapy[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2013,15(1):37-47.

[2]劉立民.個性化健康教育在外科惡性腫瘤患者隨訪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6,33(3):352-353.

[3]吳懷芹,薛鳳艷,隋春波,等.探討臨床護理干預對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4):259.

[4]鄭雪梅,劉月琴.心理行為干預對乳腺癌患者預期性嘔吐影響的研究[J].華西醫學,2016,31(5):923-926.

[5]蘇紅.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青年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醫技雜志,2015,22(10):1126-1127.

[6]戴菲,楊霞,金世任.綜合護理干預對青年乳腺癌手術患者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6,37(5):1258-1259.

[7]夏小芳,練玲玲,徐民.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根治g患者術后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126-129.

護理干預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全程護理干預;專科知識;生活質量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該病到了晚期可引發多種并發癥,給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其與癌癥、冠心病并稱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三大殺手。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95%的人群均為中老年人,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為此,加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對疾病的了解成為了當前臨床護理的重要工作[1]。鑒于此,我院通過對文獻進行查閱,提出了全程護理干預給予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旨在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和生活質量,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72例患者均選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內科接診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齡為45-85歲,平均年齡為65±9.83歲,病程11.5±6.5年,根據患者的接診順序,通過隨機數字排列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常規組僅采用常規護理,而干預組則采用全程護理干預,每組各有患者36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住院護理干預當患者到院之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專科評估,同時采用糖尿病知識調查表對患者專科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并根據調查結果和評估結果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干預:①制定教育計劃:計劃主要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以及出院前指導,其中短期教育主要加強患者最接待解決的問題;中期教育則主要通過分層次、個體化教育對患者缺乏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的干預;長期教育則主要是幫助患者正確看待疾病,并使其具備最佳的心態,樹立起長時間接受治療的心理;出院前教育則主要是對叮囑患者一些相關保薦知識,指導他們掌握尿糖、血糖的檢測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和足部檢查方法等。②教育形式:在教育中,將科室自行編制的健康教育手冊發放到患者手中,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的疑問進行及時的解答。③反饋:責任護士在給予患者4-5d的干預后,從患者中抽取部分患者對其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針對個別效果不佳的患者,根據其知識情況重新擬定教育計劃,并多次或再次進行個體化的教育。

1.2.2家庭護理干預在患者出院之后,護理工作從臨床護理轉為家庭護理,責任護士每周應當定期對患者的情況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1-2個月上門進行1次隨訪。在隨訪中,主要對患者家居條件、家庭配合情況以及支持等情況進行了解,同時對患者的服用藥物進行檢查,了解其是否過期。當著患者及其家屬面進行胰島素注射或者血糖測量等操作,對檢測結果登記到血糖檢測本中,若患者出現疑問則及時進行指導,并對一些問題進行糾正,若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非常不理想,建議其到院進行檢查,接受醫生的指導。

1.2.3門診護理干預門診專科護士再次對患者糖尿病知識進行評估和了解,根據評估結果為其擬定相應的個體化健康指導計劃,同時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指導,例如:若患者飲食方面知識缺乏,則重點加強患者飲食知識;若未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的患者,則需要對患者運動相關知識進行強化。對患者足部檢查方法以及胰島素注射方法進行檢查,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指導。若患者出現血糖無法有效控制或者用藥不正確的情況,則需要為其聯系醫生接受門診指導。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觀察,若存在心理有問題的情況,則需要給予其相應的心理輔導,幫助患者建立起長期治療的信念。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以及生活質量量表(SF-36)[2]進行測定。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對比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對比(n)

項目 常規組(n=36) 干預組(n=36)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飲食 12 19 13 35

運動 21 25 20 34

藥物 22 30 23 35

自我監測 24 27 24 35

并發癥 17 21 18 33

糖尿病足預防 15 24 14 33

2.2兩組患者SF-36評估結果對比見表2。

表2兩組患者SF-36評估結果對比(±s)

指標 干預組(n=36) 常規組(n=36)

總體健康(GH) 79.66±3.75 74.75±4.48

生理功能(PF) 80.13±4.45 75.63±4.67

生理職能(RP) 78.23±5.62 72.50±4.41

軀體疼痛(BP) 76.67±4.73 73.61±4.50

活力(VT) 77.51±4.75 73.27±5.25

社會功能(SF) 75.62±4.23 72.51±4.56

情感職能(RE) 79.24±3.66 74.44±4.24

精神健康(MH) 78.52±3.13 73.36±4.73

3討論

全程管理最早出現在美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全程管理主要通過評估、計劃、執行、協調、監督以及評價來選擇最佳的醫療服務,使醫療服務能夠最大程度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本次研究通過住院期間、家庭以及門診護理干預給予患者一個全程的護理干預,并在干預過程中,不斷提高加強患者的專科知識,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和指導,這在最大化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進而促使患者加強自我管理,最后幫助自身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根據本次研究結果來看,通過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干預組患者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常規組,由此可知,全程護理干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護理模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護理干預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護士; 職業獲益感;職業認同感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護理人才流失,護理隊伍不穩定現象較為嚴重,護士職業問題已引起醫院管理者及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護士留職意愿 、離職意愿、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等現狀及影響因素方面[1~5] 。對臨床管理缺乏干預措施方面的指導意義。職業獲益感是指從業者感知到所司職業帶來的實際獲益,對所從事的職業感到喜歡,認為有價值,從而感到滿足的積極情感狀態[6,7]。其是一種內源性的激勵因素,對其職業有著正性的積極的影響,護士職業獲益感與其對職業的認知評價有關。并可經認知干預得以增強[8] 。 這給護理管理者提供了對護士職業問題進行有效干預的新思路,提示護理管理者要高度重視護士職業獲益感對其職業的積極情感作用,采取有效干預措施 深入挖掘護士職業獲益的豐富內涵 引導護理人員理性地轉換視角客觀梳理并切實感受自身職業獲益 使其對所司職業進行積極認知評價,增強護士職業獲益感,強化職業認同,以感恩之心投入所司工作,回饋職業獲益[9]。 2014年,我科室將護士職業獲益感這一概念,應用于護士的在職教育中,通過采取各種干預方式,強化護士的職業獲益感,引導職業獲益體驗,促進低年資護士的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有效地降低了護士的職業倦怠,提高了護士的職業認同感。現將結構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三甲醫院胸心外科護士,均為女性,均為注冊護士,年齡在22~48歲,工作年限從1~27年,未婚7名,已婚8名。其中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5名,護士5名。

1.2工具 研究工具B r o w n 設計的《 職業認同感問卷》 [10] 。此問卷共包括8個條 目, 為5 點量表 , 從" 完全不符合 " 到 " 完全符合" 分別記做1 ~ 5 分。計算各項目的平均分、總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認同感越強。

1.3方法 對三級醫院胸心外科的護士,采用問卷形式,分別在干預前(2013年12月21日),干預后(2014年7月2日)進行職業認同感的測量,資料收集后進行統計比較。

1.4強化職業獲益感的實施方法 通過羅斯(Ross,L.)的認知干預手段:概念重建、強調反復以及內省及頓悟從護士職業保障、職業實惠、二方面來強化護士的職業獲益感。

1.4.1護士獲益概念建立,了解從業動機,強調護士職業獲得的實際利益。首先利用茶話會形式,組織全科護士座談,了解護士們的從事護理事業的動機,而后親密輕松的引入護士優越的職業獲益概念。如"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大學生就業難是普遍現象,相比之下,護理專業就業形勢一直較樂觀","護士就業環境相對良好,職業穩定"。對于從業動機不確定的護士,通過個人單獨談話,避開為人民服務等高尚空洞的從業動機,強調護士職業獲得的實際利益及職業保障、職業優惠等,強化護士的職業獲益感。

1.4.2通過強調反復的認知干預法,肯定護士的堅強的職業保障及優越的職業實惠。利用科會、晨會,每月至少一次利用舉例比較的方法,強調護士職業穩定,收入有保障,其他一些福利保障等。"醫院給我們都買了醫療保險、勞動保險、失業保險等,感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我有幾個高中同學在大學學的是其他專業,畢業都2年了 一直都沒有找到正式工作。她經常羨慕我們護士有穩定的工作"。由于醫療服務體系、保障體系不完善,醫藥衛生資源總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目前,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我國城鄉居民及國家政府致力于解決的突出民生問題之一[11] 。利用晨會或是平時護士交流中,強調重復護士這一職業帶來的職業實惠及便利性,"從事護理工作最大獲益就是就醫便利,護士可因職業背景免受就醫難的困擾",做護士優勢就是就醫方便,檢查,取藥,治療等比較省時","還能為親朋好友提供一些醫療幫助"等。

1.4.3潛移默化,人文關懷,喚醒護士的內省與頓悟。護士或其家人生病、需要幫助時,主動詢問護士的需要,并給予最大的幫助。讓護士感知:護士職業帶來的職業便利,從而強化護士的實惠性及便利感,增強其職業獲益感的認知。

當發現護士有職業倦怠或是離職傾向時,找護士私下溝通,認可她的感受,了解原因,"臨床科室太辛苦"、"爸媽嫌我辛苦"等,通過與其護士或家長座談,"我們醫院設置了其他比較輕松的崗位"同時強調從事護士的職業實惠,及良好的就業環境,強化護士職業獲益,改變其對護士職業的認知。

2 結果

通過對15名護士干預前、干預后的護士職業認同感問卷的結果統計,發現干預后較干預后明顯提高,統計結果,見表1。

注:P=0.019 (

3討論

護士職業獲益感即護理人員從護理職業中感知到所司職業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與實惠時的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是護士職業發展的內在激勵因素,是護士職業認同的影響三因素之一。強化護士的職業獲益感一定程度上提高護士的職業認同感,消除了其職業倦怠,對于降低護士的離職率有一定的作用。護士職業獲益感包括從實際益處中獲得的較低層次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獲益中感知到的較高層次的情感體驗2個層次[9]。由于本次的干預時間較短,覆蓋面較小,只能從職業保障及職業實惠兩方面落實,提高護士從實際益處中獲得的較低層次的情感體驗,尚未上升到從精神獲益中感知到的較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年輕護士的職業價值觀尚未形成,所以其職業認同水平尚不穩定。另外,職業認同( professional self- identity) 包括個體的職業自我概念、職業獲益感、職業動力感 3 個因素。[12]我們在強化職業獲益的同時,忽略了其他兩個因素的變化及對職業認同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琳. 護士留職意愿理論模型的研究[D] . 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 2011.

[2] 陳芙蓉 閻成美. 護士離職意愿相關因素研究進展[ J].護理學雜志,20072211 78 - 80.

[3] 王琳 陶紅 劉曉虹. 護士留職意愿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 [J ]. 中華護理雜志, 2011:19-20.

[4]龔滿英,黃遠泉,李先榮. 深圳市社區護士職業認同及工作壓力對職業倦怠的影響研究[J]. 護理管理雜志, 2013(11):1-2.

[5]吳惠娟,沈鑒清,章秋萍. 護士職業倦怠狀況與壓力源的關系分析[J] . 護理學報,2007:83 - 85.

[6] 胡菁,劉曉虹. 護士職業獲益感的研究與思考[J]. 中護理雜志,2012:470 - 472.

[7] 陳祥麗,張樂華,楊昭寧. 護士職業認同量表的編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71512 1136 - 1138.

[8] SharoffL.Explorin gnurses′p erceived benefitsofutilizin gholistic modalities for self and clients [J].J Holist Nurs Pract,2008,221:15 - 24.

[9] 肖曉玲 張東華 胡秋秋等. 護士職業獲益感的質性研究[ J].護理學雜志,20141,19(2).

[10] 鄧桂蘭. 論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傾 向及其引導 [J] .湖南工程學院學報, 2 0 0 7, 1 7( 1 ) : 8 9 - 9 1 .

護理干預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護理干預;胃癌;疾病不確定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5-0147-04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e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ZHAO Ling1 YU Yaojun2

1.Department of Surgical, Shaoxing Municip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e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90 case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45 cas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nursed by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e, and control group was nursed by normal car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were detected, and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as analyz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heart rat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Gastric carcinoma; Uncertainty in illness; Nursing

不確定感是最早由Budner提出,Mishel將該概念應用于醫學領域。疾病不確定感伴隨著臨床癥狀、體征、診斷、治療以及預后等整個過程,患者對疾病的狀態無法預測就會產生不確定感,屬于認識范疇[1]。疾病的不確定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疾病不確定感增加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不利于疾病的恢復[2]。護理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目前護理模式的改變,護理工作越來越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認知干預是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其理論基礎是認為認知過程影響到人的情緒以及行為,是一種定式的、短期的、有結構性的、針對目前心理的治療方法。通過認知干預能夠幫助患者重建認知,從而緩解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改善心理問題。本研究旨在分析護理干預對胃癌術后住院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胃癌手術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納入標準

胃癌診斷明確,手術治療。患者對病情指導,并且較穩定,年齡≥18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無高低血壓、高血壓病史,無淋巴系統的疾病,患者病情允許參加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患者對病情不了解,胃癌非手術治療,非首次確診的胃癌患者,年齡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住院期間以及術后回院化療期間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住院期間以及術后回院化療期間給予認知干預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相關信息支持。患者對疾病不確定感的重要原因是因對疾病相關信息了解不夠,相關知識匱乏,因此對胃癌手術治療患者的健康教育應該以疾病誘因、病因、類型、臨床分期、臨床分型、癥狀、體征、治療方法、預后等相關知識的宣教為基礎。每周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次集體授課,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闡述相關內容,為患者講解注意事項。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面對面健康教育,詳細講述治療的方法、并發癥、注意事項、需要的注意事項,根據情況形成系統的體系,向患者提供全面、詳細、正確的疾病相關信息。②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咨詢專業的心理醫生,診斷患者出現的負性情緒,制定科學的心理干預方案。并指導家屬幫助患者排除煩惱,給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給患者之間提供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為患者營造溫馨的環境,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給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時候,讓家屬同時在場,使其掌握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方法。向患者講解健康心理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使患者了解負性心理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導患者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并掌握如何應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如何獲得他人的支持并正確對待支持。幫助患者掌握如何調整心態,包括轉移注意力、傾訴、心理暗示等。對患者的心理壓力疏導采用“一對一”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具體困擾以及壓力來源,通過傾聽、疏導的方式,緩解患者的壓力,提供支持和關懷,使患者建立樂觀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指導患者認知行為。指導患者的行為,幫助患者制定良好科學的作息規律,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積極主動進行戶外運動,并定期閱讀相關的健康資料,參加健康講座。對于化療的患者,可進行形象指導,包括佩戴假發、改善外觀等。以健康的行為充實生活,樹立樂觀的心態,使患者重新融入社會,建立自信心,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以及家庭支持。④為患者間交流創造機會,使其能夠團結互助。建立“病友會”,制定集體活動時間。住院期間由護士主持,出院后,相互間建立電話聯系手冊,使患者根據住址、愛好等情況建立“互助小組”,鼓勵組員之間相互溝通信息,增加日常溝通,定期組織活動,經驗交流,提供相互幫助,增加患者的自我歸屬感。

1.5 評價方法

采集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的生理指標,包括血壓、心率以及淋巴細胞計數。在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分別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量表[3]對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調查。改良版包含25個條目,不明確性因素15個條目,復雜性因素10個條目。采用Likert 5評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不同意為2分,不確定為3分,同意為4分,非常同意為5分。總分25~125分,不確定性因素得分15~75分,復雜性因素得分10~50分。單個條目得分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差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生理指標比較

干預組干預后心率、收縮壓、舒張壓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

2.2 干預前后兩組疾病不確定感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不確定性因素、復雜性因素以及總分得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

表3 干預前后兩組疾病不確定感得分比較(x±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t=3.833,2.773,4.023,P

3 討論

1962年Bunder提出不確定感是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情景,因缺乏相關信息,而無法給予恰當的分類或者組織時而產生的一種認知。Mishel將該概念應用于醫學領域。Mishel認為疾病的不確定感的概念模式來源并應用與護理實踐的,所以將其定義為疾病不確定感,是缺乏判斷與疾病有關的事物的能力,是一種認知狀態,伴隨著與疾病有關的癥狀、診斷、治療、預后而來,個體不確定感的關鍵在于采取適當的策略適應整個疾病過程。1988年Mishel和Braden在不確定感理論中提出,不確定感受到癥狀的形態、事件的熟悉度、事件的一致性、教育程度、社會支持、權威及認知能力的影響。患者對疾病不確定感的來源,主要是模棱兩可的疾病狀況,復雜的治療和照護系統,疾病診斷和疾病嚴重程度等相關資訊的缺乏,無法預測疾病的進展和預后。患者的不確定感表現為會重復,主動詢問相關的資訊,抱怨身體癥狀次數增加,設法延長與醫護人員的接觸,對周遭刺激變得敏感,不確定感通常伴有威脅的感覺,評估狀況能力下降,限制對危及情景控制感及無助感增加。對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成長背景、生活經驗、信仰與價值觀以及個人對疾病與健康的信念,患者住院的次數,疾病的形態,所接受的檢查及治療,患者的身體癥狀,社會支持情況等均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存在影響[4-7]。另外患者的應對策略、應對方式也影響患者的不確定感。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確定感與患者逃避、聽天由命、感情沖動、尋求支持的應對方式與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呈顯著正相關的關系,而面對、樂觀、自我依賴等應對方式與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呈顯著負相關的關系,而掩飾的應對方式與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沒有顯著相關性[8,9]。

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負相關的關系。研究顯示,疾病不確定感與生活質量中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呈正相關的關系,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越缺乏,越不了解,其生活質量中以上四個功能越差[10,11]。疾病不確定感還增加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不明確性以及不連貫性程度越高,患者焦慮及抑郁的水平越高[12,13]。研究顯示,疾病不確定感越強,則患者希望狀態越低[14]。而在患者圍手術期提高疾病相關的系統性的信息支持,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降低患者焦慮感。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影響到胃癌患者術后的康復[15,16]。護理工作除了給予疾病護理,還應該給與患者足夠好的心理支持,發揮專業優勢,從而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研究顯示,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影響患者的自護依從性,與患者的自護呈負相關的關系。

疾病不確定感通過改變患者心理調節能力以及應對能力增加患者的精神壓力,導致患者負性情緒,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17,18]。部分患者還會因為不了解病情,不了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而拒絕相關的治療,或者部分患者因不了解護理人員進行的護理及治療的目的,而盲目猜測,從而增加心理負擔。認知干預是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其理論基礎是認為認得認知過程影響到人的情緒以及行為,是一種定式的、短期的、有結構性的、針對目前心理的治療方法。認知是認識過程、認識活動,包括思維、想象、信念以及信念體系[13,14]。不同的認知產生的情緒不同,對人的行為也具有不同的影響。認知理論認為錯誤的認知和想法會影響你到患者的情緒以及行為,通過評價及矯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改變其認知過程,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緒以及行為。我們對胃癌患者實施認知干預護理。術前除了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入院介紹外,還根據胃癌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制定健康教育小冊子,并根據患者情況、健康小冊子內容,向患者講解胃癌的病因、誘因、癥狀、體征、預防以及治療等相關知識。講解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等,并向患者講解術前準備事項,麻醉方法,以及麻醉相關知識,術中如何配合,術后應該的注意事項。向患者介紹既往預后較好患者的案例,并向患者介紹該患者的成功經驗,從而提高患者積極尋求治療的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入院后對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溝通,提供相關信息支持。術后,根據患者情況,向患者講解康復功能鍛煉方法以及重要性,除了指導患者進行鍛煉,還要向患者講解術后注意事項。通過增強對疾病控制感,從而減輕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緩解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護理人員應和家屬及患者及時溝通,使患者了解積極治療的重要性,并做好思想準備,主動配合治療,從而順利完成治療。護理干預從提供系統、科學、全面的信息支持,心理干預,指導患者的認知行為,幫助患者互幫互助等四個方面的支持。全面的信息支持有利于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引導患者正視自身的疾病,從而從信息支持方面緩解患者的不確定感[19,20]。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會增加其負性情緒,焦慮、抑郁均會使患者采取消極的態度對待疾病,不利于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我們對患者心理干預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咨詢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體統的心理干預計劃,緩解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使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研究也顯示,良好的心態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在信息支持、心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行為指導,為患者制定科學的生活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同時,科學的生活計劃,本身對患者也是一種心理支持。在一定情況下,病友之間的經驗交流更具有說服力。為患者之間制造相互交流的機會,指導其建立互幫互助小組,從而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在本次研究中,干預組干預前后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理指標均有顯著下降,而這些心理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因此結果提示,患者采取干預護理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的焦慮及緊張情緒。對照組治療前后以上指標并沒有顯著的變化。干預前后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后不確定因素、復雜因素以及總分均顯著下降,而對照組變化不明顯。說明干預組采用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影響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因素較多,而疾病不確定感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房蓓蓓. “疾病不確定感”理論在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3):110-111.

[2] 張鑫. 乳腺癌化療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其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D].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7.

[3] Mishel MH. Uncertainty in illness[J]. 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4] 王艷華,閻成美. 乳腺癌患者術后疾病不確定感與焦慮抑郁及應對方式相關性研究[J]. 護理管理雜志,2007,7(1):2-3.

[5] 張玉鳳,張翠萍. 術后化療乳腺癌病人疾病不確定感的現況調查[J]. 全科護理,2012,10(6):560-561.

[6] 張巧蓉,曹華華,胡瑾,等. 喉癌手術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護理干預的調查研究[J]. 當代醫學,2014,20(25):106-107.

[7] Johnson-Wright L,Afari N,Zutra A. The illness uncert inty concept:Review[J]. Curt Pain He dache Rep,2009,15(2):133-138.

[8] 吳秀玲,潘玉芹. 消化系統腫瘤術后化療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 護理管理雜志,2014,14(8):539-541.

[9] 劉軍燕,周建榮. 突發性耳聾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自護依從性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2014,22(9):83-85.

[10] 李春霞. 護理干預對車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 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2):67-68.

[11] 田瑞杰,苗金紅,樊少磊. 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 11(9):82-84.

[12] 孫樂英,劉芳,李紅. 骨腫瘤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中旬版,2007,23(6):59-60.

[13] 熊曉玲,劉香玲,毛婷. 疾病不確定感對惡性骨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4):1-3.

[14] 曾麗媚,陳先輝,孫靜釵,等. 家屬疾病認知水平和疾病不確定感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風險的關系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8):19-21.

[15] 劉玉玲,石霞,王雪梅,等. 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家屬疾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調查分析[J]. 齊魯護理雜志:下旬刊,2010,(10):1-2.

[16] 崔洪艷. 慢性病患者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D]. 延邊大學,2010.

[17] 單美娟,黃惠根,楊滿青,等. 疾病不確定感對初診高血壓患者降壓療效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 護理學報,2009,16(24):54-56.

[18] 黃晶. 疾病不確定感對腦卒中恢復期病人治療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 護理研究:上旬版,2009,23(7):1733-1735.

[19] 劉琳,任小紅. 認知行為治療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應激的干預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下旬版,2009,25(11):74-76.

護理干預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老年 角色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10-0153-02

由于老年人的主要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從主要角色轉變為“配角”,從有規律的在職生活轉變為悠閑的家居生活。因此,有許多離退休老人感到不習慣或心理上無所適從,一時難以適應,在角色適應中出現角色行為缺如、角色行為強化或角色沖突[1]等問題,有的甚至導致老年性憂郁癥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發生。因此,幫助老年人盡快主動適應角色改變,調整角色行為,平穩過渡到老年有序的生活中,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護理干預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影響老年人角色適應的因素

1.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有關個體對自我看法的一種理論[2],是指個體在一定時間內對自己的所擁有的感受與信念,而這些感受與信念是個體內在的知覺加上別人對他(她)的反應而形成,它可引導個體的行為[3],老年人群面對減退的社會作用和自身逐漸衰退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地會導致其消極的自我概念形成[4],也是影響老年人角色適應的一個主要方面。

1.2 心理調控能力

心理調控能力直接影響著人在變化在環境中能否盡快調節自己狀態使之適應新環境、角色。心理調控能力強則角色適應能力強,反之則適應能力弱。

1.3 責任意識

曾在工作崗位上擔任領導職務的老年人,由于對于工作的依戀和高度責任心,使得他們在離開工作崗位出現角色缺如、角色沖突的情況較多。

2 護理干預措施

2.1 指導老年人了解角色期待,調整角色行為,盡快適應角色

角色期待是在社會或群體中每個人提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要使角色本身了解這種期待,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才能和周圍的人保持融洽和諧的關系。我們通過發放宣傳冊,開展心理咨詢,舉辦講座,指導制定生活計劃等,使老年人正確認識并盡快適應離退休生活。

2.2 做好心理輔導,減少焦慮情緒

經常與老年人談心、聊天,鼓勵其發泄不良情緒,及時給予心理指導,這樣有助于心理問題的迎刃而解,也可以減輕郁悶、壓抑的心理;指導其當情緒不好的時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看喜歡的書,欣賞音樂,和知心朋友聊天,參加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等,這樣有利于消除或減輕心理壓抑,盡快適應角色。

2.3 責任意識轉移

指導老年人將對高度責任感轉移到退離崗位后的生活和健康促進上,將生活安排的豐富多彩。通過組織開展體育活動,組織書法、繪畫、棋類學習班、比賽和展覽,定期組織參觀、旅游,釣魚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興趣愛好,使其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隱身陶冶情操,保持樂觀、豁達、知足者常樂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

2.4 指導老年人正確對待衰老和疾病,避免老年角色行為強化

指導即要合理、實事求是地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避免過分勞累和緊張;又要不畏老、不服老,克服人為的自我頹廢心理,振奮精神,繼續為社會發揮余熱。加強保健和健康指導,使其對疾病的態度,一是要警惕,二是不要懷疑憂慮。

3 調試效果

在經過以上措施進行心理調試后,我們采用解亞寧編制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共20 個項目。該問卷采用四級評分法,項目評分從0 到3,然后計算積極應對平均分和消極應對平均分[1]。全部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應從上表顯示經調試后老年人積極應對因子分值增高,消極應對因子分值下降,P

4 體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要求每一位護理工作者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在工作中體現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加強對于老年群體的健康指導和服務,對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護理干預措施,幫助其盡快適應社會角色,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尤為重要。其中,注重對影響老年人角色適應因素的調和采取有的放矢進行護理干預措施,通過指導老年人改變生活方式,擴展情趣,充實生活,增強自我意識[3],控制不良情緒,進行積極有效的人際交往,可以幫助老年人以積極應對方式對待角色適應中的負性情緒影響,確保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延緩衰老,健康長壽是護理工作的職能所在。

參考文獻

[1] 盧玉貞,劉和菊,潘麗芬.中國健康教育,2007.23(3):238~239.

[2] 楊支蘭,孫建萍,張露等.老年人自我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7.22(6):77~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宽城| 永清县| 淅川县| 周宁县| 合山市| 黔西县| 长葛市| 饶河县| 紫金县| 酒泉市| 鸡东县| 石楼县| 铅山县| 汉源县| 安塞县| 精河县| 包头市| 肥乡县| 法库县| 泉州市| 高密市| 梓潼县| 亚东县| 临潭县| 吐鲁番市| 新巴尔虎右旗| 长岭县| 永嘉县| 淳安县| 安徽省| 珲春市| 梨树县| 长岭县| 白水县| 仲巴县| 乐安县| 泗阳县| 湖北省| 集安市|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