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旅游特色文化

旅游特色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特色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旅游特色文化

旅游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特色文化;融合;旅游產業

一、特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當前,敦化旅游業發展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旅游行業競爭加劇,旅游市場悄然發生變變化,消費需求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深入貫徹落實,也走向多元化、個性化,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和壓力逐漸加大。盡管近年來敦化市在旅游產業建設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績,六鼎山旅游區還躋身全國4A級風景名勝區。但是,不可否認,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產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盡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韻、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上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品牌形象還有待樹立提高。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內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滿族龍興文化、渤海歷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區域文化。但從產業發展來看,這三種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上,目前體現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點全市有三處,即正覺寺、清祖祠、渤海廣場。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雖然改建了正覺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廣場,但明顯地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雖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區相比,相似性太強,沒有個性和比較優勢,缺乏壟斷性和獨占性,不能真正彰顯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內容淺薄,渤海國文化主要從渤海廣場墻壁上刻畫的的幾尊國王畫像來體現,清祖龍興文化也僅以大殿內擺放幾尊皇帝塑像來證明,無法讓游客真正了解那個時期真正的歷史。普遍存在內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濃,不能真正彰顯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產品不足,文化內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產品開發上同旅游發達縣市相比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種數量少,盡管旅游管理部門動了很多腦筋,也搞了招商引資,但品種還是比較少。二是產品本地文化內涵不足,好多旅游產品沒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產品雷同,在這里能買到的,在其它旅游景點也能買到,而且完全一樣,使游客失去了興趣。三是大部分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包裝,與文化不搭邊,單純賣當地產品,檔次不高、沒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的寥寥無幾,滿足不了游客的購物欲。四是產業鏈條短,以木耳為例,基本都是原生態的包裝產品,沒有開發以木耳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產品。

3、品牌定位不準,宣傳手段有待于豐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韻、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為重點,大力發展佛韻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韻”這句話放到幾大佛教名山都適用,比如,九華山、峨眉山、五臺山,而且讓人浮想聯翩的東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沒有突出主題,也沒有突出特色。因為敦化山無名山,水無名水,佛無道場,所以這樣的品牌定位很難打出去。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應圍繞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與“xx佛道場”聯系起來,廣辟宣傳渠道,豐富宣傳手段,加大選出力度,讓“xx佛道場”根植人心,會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與旅游結合不緊,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構筑。目前,我國的旅游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門票經濟階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級的階段,游客到景區多以看景為主,來去匆匆,雖然敦化旅游業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但大多數來敦化的游客以觀光為主,逗留時間短,消費不足,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這種狀況,歸根結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層次的跨界結合,旅游產業鏈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業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發揮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進地方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建議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敦化旅游產業要上檔升級,必須走與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資源為支撐,以佛教文化為內涵,以資源整合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為目標,深刻挖掘內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勝地。

1、圍繞文化深度開發,提升內涵品位。要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確立全新的旅游資源開發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筆、大動作全力推進旅游產業向縱深邁進,提升旅游業的發展層次。一是圍繞“道場”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獨有的金鼎大佛,建設“xx佛”道場,圍繞“道場”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場”佛教文化特色,逐漸擴大影響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會大眾圈,在循序漸進中提升競爭力。二是圍繞“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選擇最為典型、最有特點的東北原生態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農民生產、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態為展示內容,附以鏟地,犁地,編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娛樂項目,延長游客逗留時間。三是圍繞“佛事活動”做文章,展現佛教文化。利用正覺寺,金鼎大佛的優勢,通過策劃某一特定佛事活動,精品化佛事活動內容,品牌化佛事活動名稱,廣泛宣傳,使佛教居士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宿感。四是圍繞“歷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題文化。要進一步創新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理念,注重歷史文化的發掘與傳承。已經建成的渤海廣場和清祖祠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實歷史內容,使渤海歷史文化更具傳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滿族龍興文化更具觀賞力。讓游客在市內不同景點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2、注入文化色彩,完善服務功能。要通過招商引資和發動社會的力量大搞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形成銜接緊密、特色鮮明的旅游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增強游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一是在吃上要有文化品位,風味小吃要開發出佛家素食風味,本地民俗風味,滿清系列風味,渤海傳統風味,體現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傳統,吃得好、吃出品位,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二是在小商品上要講究特色,深入挖掘推出一批敦化本地的旅游產品、如,用本地獨有的樹種磨制的佛珠、佛璉,民間編制,渤海和滿清的特色用品或飾品等有特色、有內涵的旅游商品,不斷提高購物對旅游收入的貢獻率。三是打造“佛韻梵音”夜景燈光晚會,讓游客在佛歌梵音中度過美好的夜晚。

旅游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文化旅游;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061-02

一、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是一地區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它具有更強更大的吸引功能和價值層次。特色旅游資源不僅具有一般大眾旅游資源的共性,而且還有其自己的獨特的性質。一般來說,其特色主要是依據旅游資源的稀有程度、悠久程度、歷史地位和其他地區文化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凡是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成為旅游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都可視為特色旅游資源。

特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就是以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效益為前提,保護旅游資源的旅游環境,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利用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不斷提高當地特色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從而使人類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永續地進行,永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二、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基礎理論的構成分析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概念是在1978年由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的。1987年,布倫特在他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做了闡述。他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p>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在我國,不同的領域根據自己的特性對其有著不同的定義。在《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十分詳盡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這是正確認識和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系統,其目標是實現社會發展系統的可持續性,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質,是要開創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代替傳統落后的發展模式,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3)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4)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處理好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5)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6)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能力建設,要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上整體把握。

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保持和增進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旅游者和東道主地區當前的各種需要。具體地說,就是要求旅游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在保持和增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使當代人和后代人,以及外來旅游者和接待地區居民都能得到同等的滿足。其核心就是要求旅游的發展應該強調公平性,包括同代人之間的公平和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

(二)區域經濟學理論

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旅游區域合作就是打破地方區域性,強化區域合作聯系,優化區域系統合作組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謀求較大系統的整體效益。使旅游者以及諸多旅游要素實現自由流動適應經濟區域化與旅游區域合作發展的新形勢,積極打造無障礙旅游區,切實推動旅游區又快又好地發展。

(三)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除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外,還有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浪費的產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環境治理的經濟評價;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等等。它還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合系統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從而揭示生態經濟發展和運動的規律,尋求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相互適應、保持平衡的對策和途徑。

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其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主要解決的是如何使旅游業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既能開發資源,又能持續利用,捋順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四)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理論的主旨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通過這種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洼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圍繞著旅游活動,為了獲得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一些相關的企業及機構在某一特定的區域里集聚,主要是依據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作建立起來一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聯合體系,從而形成一種更具有活力的新型產業組合形式。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旅游者的需求和滿足,相互之間主要是橫向聯系為主,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

三、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開發的基本原則

(一)選擇特色

選擇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中富有特色的精華部分,是發展特色旅游的基礎,只有選擇具有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和區域性,能夠產生巨大的空間影響力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才能具有發展的潛力,實行可持續發展。比如,西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風古韻作為自己開發的主題定位,以此資源來進行開發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對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應盡可能地保持自然和歷史的原始風貌。任何過分的裝飾和全面毀舊翻新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特色旅游資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狀態,那么將會失去了它的文化內涵,削弱它的特色的價值,從而失去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開發。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開發必須突出資源的特異性和獨特性,著重圍繞著資源的主題特色進行開發,盡可能地凸顯它的典型性和特異性,強化它的壟斷性,加大和其他地區的資源特點和文化環境的差異性。比如云南的旅游開發,不但在景觀上凸顯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藝表演、民族風俗展現上都強化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協調特色

在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必須因地制宜,注重景觀的開發和周圍的環境的整體特點要協調,從這種協調中來襯托特色、增強特色,形成以自然為本,以特色為根的文化提升,讓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徹底地讓資源特色融為旅游細節。比如杭州的整體旅游風格,整個城市的特點宛如一個大大的城市花園,完全體現了“休閑之都”的風貌。

四、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體系構建

特色旅游資源的價值體系構建主要包括有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是現實價值,而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是潛在價值。

(一)經濟價值

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主要是建設旅游設施、提供旅游服務、開發旅游產品等這些具有經濟特性的活動,使特色旅游資源具有社會再生產的性質,因而產生經濟價值。這樣的經濟價值表現為資源的自然再生產的能力之上,主要有為開發、保護和恢復特色旅游資源再生產所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反映的是社會對此投入的價值。以及對特色旅游資源進行的調查、評價和依托特色旅游資源進行的交通建設、景點開發、宣傳促銷等投入的價值,這些都被稱為“現實價值”。

(二)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是特色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體現的是間接使用價值。這種潛在的價值是由使用資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所決定的,同時稀缺性的特征也決定了特色旅游資源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在充分認識其稀有性的基礎上,明確其相應的價值。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基礎,提高產業標準,在維護和景觀設計上都要保持生態資源的完整性。結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很好地體現景觀設計和主題文化協調的生態氛圍,提高生態環境的協調性。

旅游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旅游紀念品對于游客的意義

作為旅游觀光的紀念品雖然對于游客來言并沒有巨大的實用價值,但游客看重的卻是它的代表意義。它不僅僅是代表了一段美好回憶,更是對于地域文化的一種體驗的保留。作為旅游紀念品首先具有標記旅游經歷的作用。旅客大多到達一個旅游地點都希望能夠有某樣東西可以將這段記憶保留,或者拍照,或者購買紀念品等。旅游紀念品反應了游客對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體現了景區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個性。比如在眾多的四川旅游景點,到達峨眉山游客可能會選擇購買一只特色的猴子玩具,或者購買各種佛教有關的紀念品等。峨眉山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加之猴群出沒,所以設計和猴子以及佛教相關的紀念品無疑也是峨眉山一種地域文化的體現。

其次旅游紀念品具有概括旅游意象和感受地域文化的特點。旅游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進行的活動,由于那個空間是無法移動的,所以游客除了保留美好的記憶之外,也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保存那種空間意象。而購買旅游紀念品無疑就是一種極好的選擇,不僅滿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讓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特色。比如九寨溝屬于四川最著名的旅游景點,由于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溝地質條件復雜,遍布原始森林和108個湖泊,并且擁有豐富的少數名族文化,因此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結合九寨溝地域文化特色進行的紀念品設計豐富精美,比如白馬藏民雕塑擺件、熊貓公仔、舞掛飾等。充分結合了本土文化,突顯九寨溝特色。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地域文化作為設計旅游紀念品的根基,而且也是游客在旅游過程當中所體驗到的主要內容,是紀念品展現自身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合理的設計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體現文化特色和豐富紀念品的內涵。既能夠滿足游客的需求,又能夠從側面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從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1.地域文化在旅游紀念品當中的傳承和創新

地域文化是某一個區域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特色文化,它既體現了當地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性,又清楚的區分不同地域獨具特色的文化特點?;诘赜蛭幕M行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需要不斷的挖掘和汲取地域文化當中的優秀部分,這是保障設計成功的基礎和前提。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旅游紀念品設計,并不是進行生搬硬套,而是將紀念品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進行有機結合,是一種全新詮釋和呈現。讓旅游紀念品獨具特色吸引眼球,同時成為傳承優秀地域文化的新平臺。

2.以體驗文化方式為主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在整個旅游的過程當中缺少不了對于旅游的體驗,也就是人們通過旅游體味到不同的風土人情、傳統技藝等。旅游者通過參與其中得到親身體驗,細細品味地域文化特色。以四川的三國文化作為背景,引出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首先三國文化是我國歷史上最輝煌、最精彩并且驚心動魄的時代之一,其留下了豐富多彩的三國文化。比如戲曲、歷史人物、傳說等,這些東西不僅緊緊地吸引了國內旅游者的眼球,而且對于國際友人也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且四川具有三國文化特色的旅游點數不勝數,比如武侯祠、劍門關、龐統祠等。針對這些四川三國文化進行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也頗具特色,比喻三國人物臉譜、雕塑等。

基于四川三國文化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以下通過基于四川三國文化的旅游紀念品設計進行分析:第一,通過形態體現?;诘赜蛭幕厣穆糜渭o念品設計主要就是通過形態的設計,然后對特定形態符號的把握、表示等體現其約定俗成的文化心理。比如對于三國人物張飛、關羽等的設計之時,在形態之上就必須充分體現其個性特色。第二,通過色彩體現。色彩是旅游紀念品設計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元素,通過強烈的色彩能夠有力的刺激游客,增加紀念品的銷售。比如三國中的人物,關羽是個大紅臉,這幾乎是眾所皆知的事情。所以在進行設計之時必須充分結合人物特色,體現色彩的獨特性。第三,通過材質體現。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感彩和地方特色,所以把握好材料的獨特性也是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環節之一。比如蜀錦,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有中國四大名錦之稱。所以對于這一具有特色的物品和三國文化相互結合,最終設計出來的紀念品必然能夠充分的展示四川的地域文化特色。第四,通過包裝體現。隨著新觀念和社會文化現象的影響,人們對于包裝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包裝設計之上也在不斷的增添新的內涵。從某種意義而言,包裝對于內部的紀念品有著一定的體現作用。設計完美的包裝無疑有利于對內部紀念品的呈現,和對游客的吸引。應該將旅游紀念品和包裝達成一定的統一,設計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藝術性,體現紀念品特點、風格等的獨特包裝。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地域文化特色進行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不但可以增加紀念品的文化內涵和特色,而且借此平臺能夠有效的對當地優秀的地域文化進行傳承。

(作者單位:四川商務職業學院)

旅游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山區 鄉土 民族混居 文化 特色旅游

近年來人們對低碳、環保、自然、生態、綠色的追求,激發了鄉村旅游的興起,在鄉村旅游的打造過程中,鄉村旅游的定位,鄉村旅游特色打造,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這些都成為我們迫切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渝東南是中國西部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系交匯的盆緣山地,與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相連,是重慶唯一集中連片、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包括黔江區、彭水縣、酉陽縣、武隆縣、秀山縣和石柱縣所轄區域。該區域以秀麗的自然山水、獨特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熱點地區。彭水縣地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系渝東南的門戶。本文以彭水縣為例,擬從鄉村旅游的定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服務跟進,鄉村民族文化與旅游的巧妙融合四個方面探討渝東南山區鄉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設策略。

一、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定位

(一)彭水旅游面臨的困難

彭水是內陸地區,貧困山區,旅游業起步晚,旅游業的打造面臨著向外推廣的難度,面臨著旅游打造所需要的大量資金缺口,面臨著旅游從業人員等旅游相關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

(二)彭水旅游擁有的優勢

但是,彭水縣系苗族、土家族與漢族的混居地,旅游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該地有山有水,例如,百里烏江畫廊風景區、阿依河漂流、茂云山森林公園等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另一方面,該地區是黔中文化的發祥地,有獨特的鹽丹文化,其苗族土家族與漢族的混居山區遺存的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悠久,例如,郁山古鎮被毀掉的“九宮十八廟”、唐代始建的開元寺,保存下來的天然鹽泉、丹穴,二十年代彭水上八鄉民眾為同志樹立的德政碑等;再者,該地有較多的可供利用的本土人力資源,例如,該地的本土文藝、書畫作者,嬌阿依民歌、踩花山歌舞、吹嗩吶等民族民間鄉土藝人,打糍粑、做雞豆花等飲食傳人,以及彭水縣職教中心旅游專業的學生等眾多的后備人力資源。

(三)彭水旅游建議的定位

“人們外出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游覽名勝古跡、了解風土人情等有特色的旅游資源來滿足身心需求,有特色的旅游資源才有吸引力”。因此,特色旅游打造至關重要,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有特色才能可持續發展??v觀彭水旅游、周邊旅游、國內外旅游的特點,可以將彭水旅游特色定位為“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山區區別于平原,鄉土區別于城市,民族混居區別于純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中等城市有別于小城市與大都市。這樣的定位,有利于彭水旅游的規劃與設計,有利于彭水旅游特色主線的確立,有利于彭水旅游的宣傳與推廣。在此基礎上再確立各景點在“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下的各自特色,例如,百里烏江畫廊風景區、鹿角磨盤石的觀光游,郁山古鎮、綠蔭軒體驗鹽丹文化、彭水文化的文化游,老云頂、茂云山森林公園的避暑游,阿依河漂流的探險游,鞍子苗寨的民族風情體驗游等。

二、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硬件建設,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基礎

(一)景區硬件

1.傳統建筑修復與重建

部分有傳統建筑的景區中,有的傳統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損壞和拆除,這些被損壞與拆除的建筑,根據規劃需要,對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能反應該景點特色的部分傳統建筑,要修復與重建,這些需要修復與重建的建筑,應該在尊重原建筑風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歷史,以“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這一主旋律統領傳統建筑的修復與重建,使這些傳統建筑成為彭水以打造山區鄉土的、原生態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點景觀。例如,彭水山谷公園改造“通過建設一環、兩軸、六區、十八個景點,將現有公園打造成集休閑、游憩、文化體驗等多樣功能為一體的縣城核心生態綠區,充分彰顯彭水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園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園大門主調風格的基礎上,依據山谷公園依山而建的地理態勢,各景點的修復與重建,著重反應彭水民族混居山區文化以及厚重歷史。郁山古鎮的打造,在古鎮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說懷書的茶館,仿古的書畫、文物交易市場等,彰顯古鎮悠久歷史文化。

2.“鹽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

有的景點的傳統建筑,數量比較多,損毀嚴重,例如,彭水縣郁山古鎮被毀掉的“九宮十八廟”、唐代始建的開元寺等,均被損毀,要修復與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很長的時間,在一定時間內靠本縣的財力難以修復或者重建,但這些景點的建筑是頗具影響的,很有特色的,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給予修復與重建,對本地的旅游業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要解決這一難題,可以先借鑒“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鹽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條件成熟時,再給予批量重建?!胞}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選擇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義的部分建筑、雕塑、標志等,再聘請著名導演,聯合一批業界巨匠,與本地文藝界人士組合成強有力的創作團隊,用獨特的視角和藝術手段,采用多種高科技手段,與當地淳樸的風土人情演繹“鹽丹印象”,重現輝煌歷史,在帶給觀眾完美的視聽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時,讓游人在短時間內了解黔中文化、鹽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歷史。

(二)地標建設與指示標牌

1.景區標志性建筑

每一個景區,都應該有一個或者幾個標志性建筑,這些標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該景點的山區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優勢,例如,各種高低不同、形態各異、錯落有致的大山資源,豐富的流水資源,變化萬千的奇石資源,漫山遍野的樹木資源等,結合本地的歷史,民族混居地風情等,可以做成以樹木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為主調的建筑,以流水為主題的建筑,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風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風格,有的是漢族的風格,例如,摩圍山風景區,可以充分利用樹林里的樹木、樹樁、根藝、藤條等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莊的建筑,可以選木結構的吊腳樓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樹、桃花;磨盤石風景區、阿依河漂流區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為主調裝飾的建筑、石梯、石壩,再配以用烏江奇石組成的抽象的烏江風光雕塑群;郁山古鎮懷龍亭的打造,可以選擇有小橋流水的亭閣、的具象的雕塑等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這些標志性建筑,無論是何種風格,均使其體現“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這一主調。

2.景區內外指示標牌

除了景區標志性建筑以外,景區內外的指示標牌也是各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指示標牌,一是材質可以根據景點特色選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鋼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標牌的文字內容體現民族混居特色;三是盡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標牌,并分別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標注,使游人不僅能在彭水境內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點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彭水作為“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

(三)其它硬件

1.酒店、商店

“吃、住、購”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一個地方旅游,除了欣賞當地的風景名勝,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還要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購買當地的土特產等旅游紀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對餐館、酒店、旅館等餐飲與住宿處,超市、商店等購物處的建設及裝飾要注意規劃與設計,這種規劃與設計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檔次按照不同的風格以及不同的類別,由政府牽頭進行規劃與建設,這種規劃仍然要圍繞“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 這一大的主線,使其在統一中保持個性,例如,在郁山古鎮規劃仿古民間小吃一條街,以及賣小飾品的仿古一條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屆“一節一賽”召開期間就進行了店鋪裝修與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稱贊。隨后,對學校、社區、商場等的建設,也可以有選擇地加以規劃與建設,使這些特色輻射面更廣。

2.道路、交通

“行、游、娛”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公路、鐵路、水路構成了彭水旅游的立體交通,大鄉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區鄉土旅游的主調,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納涼、郁山古鎮觀光,造就了彭水集運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過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選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觀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鎮街道恢復特色仿古觀光小車、仿古人力車等。

三、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服務,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保障

(一)旅行社及導游等從業服務

“旅行社作為現代旅游業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務內容是綜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娛、購等多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因此,應該加大對旅行社的組建與管理,使之適應迅速興起的旅游服務活動。同時,成熟的旅游服務中,作為旅行社從業人員的導游的素質是比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狠抓導游素質提升,打造特色優質的導游服務。其方法,一是選拔旅游專業導游方向畢業的學生到彭水各旅游景點工作,這項工作,可以由政府牽頭進行;二是對旅游在職人員素質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組織相關人員負責執行;三是對旅游后備從業人員針對彭水旅游的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縣職教中心與旅游局等單位聯動完成。這項工作,可以借助彭水縣教師進修學校胡顯強老師承擔的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旅游專業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以彭水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編寫過程中),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從而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

(二)酒店、餐飲及旅游支持服務

外出旅游,人們除了談論本身的旅游景點以為,議論最多的就是餐飲與住宿,因此,酒店、旅館的服務水平,餐館、小店的特色餐飲,以及旅游服務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館環境是否舒適,被褥是否整潔,設施是否齊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務是否熱情周到等,都直接影響游客的情緒。另一方面,餐飲的好壞更是旅游的一個重要環節,彭水的旅游餐飲,可以分三塊打造,一是以火鍋、川菜等為主的重慶特色餐飲;二是以雞豆花、蕎面、三香等為主的彭水特色餐飲;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魯菜、蘇菜、粵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飲,這樣的安排,既可以宣傳推廣本地菜系,突出“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擴大其影響力,還可以讓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時,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飲,提升旅游的滿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縣內不同旅游線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選擇,提供縣內旅游線路與本縣周邊線路的銜接線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選擇,旅游景點的門票在網上、售票景點的方便快捷購買等。

四、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積淀,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根本

(一)傳承傳統文化

旅游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增長知識、了解異域文化、滿足人們探新求異和求知的欲望。實踐表明,旅游者對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給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點的景色留給我們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讓人激動,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視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統領景點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發祥地,其鹽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過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鹽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統領景區的打造,使景區頗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過教育部門在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傳承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得以持續傳承與創新。再者,通過文化部門在村組、社區等宣傳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二)創新旅游文化

一方面,創新景點文化。人們除了關注景點本身的景色以外,景點文化成為人們對這個景點關注的重點,因此,對景點文化的包裝與策劃,以什么方式呈現與凸顯,在景區中服務人員的知曉度與導游的解說,成為景區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縣借助“一節一賽”打造旅游文化。繼去年彭水“一節一賽”取得矚目成績的基礎上,今年再度舉辦“一節一賽”,以大型民族歌舞·嬌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國摩托艇聯賽、江河釣魚大賽、烏江流域特色美食周、烏江畫廊杯首屆彭水阿依河國際漂流大賽、烏江流域特色農副產品展銷、黔中文化論壇等12項活動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統一規劃、設計與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產、紀念品,使之從另一角度呈現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產,可重推大腳菌、精絲苕粉、郁山搟酥餅等。旅游紀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區鄉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種特色旅游紀念品供游客選購,這項工作,可以在政府牽頭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門組織本土民間藝人、美術院校師生、相關廠家共同開發完成。

(三)打造本土文化

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過各種途徑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顯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借助各種資源舉辦全國性大賽,擴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縣面向全國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兒漫畫網站”以及其所擁有的眾多資源,舉辦“‘阿依河杯’全國少兒漫畫大賽”,吸引全國頂級漫畫家及眾多漫畫愛好者、學校師生參加漫畫大賽,借助本縣面向全國的唯一的“鄉土美術網”,舉辦“‘烏江畫廊杯’全國首屆鄉土美術大賽”,吸引全國民間藝人,廣大農村學校師生,相關研究人員參加大賽,通過長達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擴大了彭水縣在全國的知名度,也收到了眾多的優秀的漫畫作品、鄉土美術作品,還活躍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舉辦縣級的文學、攝影、書畫、聲樂等大賽,鼓勵本地藝人、愛好者、學生,創作本土味濃厚的作品,以豐富本土文化。再者,舉辦旅游相關的大賽,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質量。例如,此次“一節一賽”中“武陵山·烏江畫廊民俗生態旅游經濟發展論壇”的舉辦,就是很好的嘗試。

參考文獻:

旅游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民俗旅游;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天津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180-02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進入全球性的大眾旅游時代,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逐步由觀光旅游轉向人文旅游轉變。民俗文化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明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中外游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天津作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四大直轄市之一,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民俗民風和多彩的文化藝術。這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天津獨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極大地吸引了各地的旅游者,他們在品嘗“天津三絕”――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的同時,也會產生了解天津獨特飲食文化的欲望,所以說天津的飲食和與之相關的各種民俗文化因素都可以成為民俗文化旅游的資源。

一、天津飲食民俗的形成與特點

在天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飲食民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民俗事象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是揭示和研究一個地區社會生產水平、社會文化水平、物產資源的種類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最顯而易見的佐證。

天津人飲食習俗的形成首先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說,因為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吃上一頓鮮,死了也不冤。”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都說明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嗜好。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并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由于商旅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后,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各國租界林立。以后,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臺官僚的聚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肴,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天津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發達,民間飲食習俗基本上屬于中國北方類型。但由于其居民五方雜處,故無論在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地方風味小吃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僅清末以來各類典籍中記載的民間美味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不僅如此,民國時期《天津志略》中的“生活民俗”曾專就“食俗”而述,這在以往的方志中并不多見。文載“津門人處五方,其食欲雖性有所不能強同,但津門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蜆、蟶、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鐵雀、銀魚、黃芽、白菜等,至青鯽、白蝦則四時皆有,蓋地域使然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飲食文化”。 天津自古以來,集五地徙民,薈八域食俗。從飲食習俗看,天津人以面食為主,特別是面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系,這同山西人以面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天津菜包括漢民菜、清真菜、素菜三大部分??偟奶厣珵樯瞄L烹制海鮮、河鮮,注重調味,講究時令,適應面廣,口味以咸鮮、清淡為主,講汁芡,重火候,質地多樣。小吃品種豐富。

二、天津俗語中的飲食文化

1.“拼死吃河豚”和“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影響天津飲食習俗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正因為天津依河傍海,具備豐富的河、海兩鮮,我們的先民長期以魚蝦等水產品作為重要食物來源,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水產品。如果我們看一看元、明兩朝人詠直沽的詩篇,諸如“蟹憶霜時賤”,“魚傍海潮多”,“白魚紫蟹四時肥”,“桃花春水上河豚” 之類,便可以想象出古人的飲食習慣對自然依賴是很強的,正因如此,天津詩人周寶善的《津門竹枝詞》中有“時逢節令饌求精”的話,則道出了天津人在飲食方面特別講求“應時”、“應節”的習俗。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不僅留下了“貼餑餑熬魚”的傳統美食,而且留下了天津人“拼死吃河豚”和“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豪爽氣概!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就記載了天津人愛吃河豚的風俗:當時河豚只有天津產的最多。當地人吃河豚,就像吃蔬菜一樣。可是河豚雖味美卻含有劇毒,不一定家家都善于烹飪,也常有人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事情發生。姨丈牛惕園先生說,有一個人特別愛吃河豚,終于中毒而死。這已是可怕的癖好。但死后其人還托夢給妻子,責問:“祀我何不以河豚?” 這里把天津人“拼死吃河豚”的風氣推演到至死不悔的程度。

天津衛的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形象地說明了天津人愛吃海貨的程度,為了吃海貨,不惜把家當送入當鋪換錢。嚴格地講,天津人所謂的海貨,大部分并非海產品,更不包括深海捕撈的海產品,只是指塘沽、大沽、北塘直到漢沽運河口渤海灣一帶的季節性水產品而已。天津人認為:窮,不能窮在嘴上,每年每季的海鮮、河鮮一定要飽一飽口福,即使為此進當鋪,也要大快朵頤。而且能否吃上“鮮”也是一個人體面的象征。

2.“下館子”與“添菜”。舊時,天津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元代漕運的發展及天津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北客商云集、貿易往來頻繁的商埠重地,而且當時不少前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貴人的宴飲,極大的促進了天津餐飲業的空前發展,從而形成了天津人好“下館子”的時尚。下館子,就是到飯莊擺宴席請客吃飯??滴踉?,天津成飯莊的第一家――聚慶成飯莊開張營業,它標志著津菜的正式形成。那時,商人為了洽談生意,經常要在飯莊宴請外地來津的客商。凡來津的各地客商到自己的商號后,都得先派人陪同去飯莊用餐,熱情款待一番。

每逢熟人在飯莊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即在飯莊吃飯時遇到相識之人在鄰桌用餐,此時,必得前去客套一番,而后再為對方點一二樣的好菜讓跑堂的伙計送去,并說明是“?菖?菖爺給?菖?菖爺添的菜”。此舉既顯示出其喜好結交的熱情,又給朋友增添了光彩,進一步密切了雙方的關系,同時還可能結識新朋友和合作伙伴,一舉數得。在天津下館子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中華全國風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響廣泛,其中的兩首風俗詩在津門傳唱多時?!皵档秸湫呤鞘逞?,西瓠餃子辣酸湯。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餅加攤韭菜黃?!币约啊懊糠晁吠壹颐妫瑖舨蛡€個歡。例菜攢來同祭品,粉皮豆剔兩三盤”。在談及天津酒席興盛的原因時書中認為:北京的達官顯貴們遇有大型招待難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齒,美食有佳,故成群結隊來津暢飲歡宴,興致頗高。清末民初之時,大大小小的飯店、酒樓、食鋪等林立街衢,成為天津這座大都會的亮麗風景,令人流連忘返。

三、天津的特色小吃與民俗文化

從現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衛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縣志》、光緒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志中,民間小食數不勝數。春餅、煎糕粉、玫瑰餅、藤蘿餅、臘八粥等,早已成為節令、歲時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明清兩代漕運繁忙,構成了鮮明的碼頭文化的特色。船只來往,裝卸貨物,不能久留,匆忙之中就出現了很多具有區域色彩和職業特征的方便食品,所以津門薈萃了像貼餑餑熬小魚、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大麻花、炸糕、鍋巴菜、煎餅果子、果仁張之類的小吃。在天津人的飲食習慣中,早餐喜歡吃面茶,可謂百吃不厭。長期以來,面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面為粉料,撒上芝麻鹽、香油、麻醬等,細膩適口,味道香濃。然而,面茶的“茶”字令人費解,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的記述也許能說明一二。原來,早先的面茶并非糜子面或小米面,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面,再加芝麻醬或牛乳或油酥,最后放少許食鹽,成為一碗飽蘊香茗之氣的面茶。

天津小吃的特點是便于攜帶,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吃,這是在漕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快餐,它不可能是七碟八菜、滿漢全席。南來北往的商船你卸我裝,隨時啟航,哪有功夫坐在飯館里品嘗慢燉細烹的飲食?坐吃碼頭,誰還去闖蕩世界。跟其他菜系盛在碗碟中的飲食風格大異其趣,天津人就餐時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葉一包或用紙一托,卷起來就咬,可邊走邊吃,既方便省時,又價廉實惠,吃起來瓷實,還不耽誤干活――這就是碼頭文化在天津民間飲食上的典型體現。

總之,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潛在市場是非常巨大的,而其中的代表――飲食文化更是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成功并形成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飲食民俗的“津味兒”地域特征,增加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參與性,開發出能夠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鳴的旅游項目,從而實現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阳县| 平凉市| 临城县| 金阳县| 疏勒县| 兴义市| 东海县| 克什克腾旗| 繁峙县| 陆河县| 汶川县| 丹东市| 丹凤县| 双鸭山市| 德钦县| 安乡县| 屏东县| 和田县| 东乡县| 阿瓦提县| 嘉禾县| 华亭县| 广河县| 友谊县| 湘潭县| 舟曲县| 灵石县| 泰顺县| 隆昌县| 霍州市| 潞城市| 靖安县| 瑞丽市| 九江市| 丰台区| 哈密市| 丽江市| 甘谷县| 抚宁县| 顺平县|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