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常見疾病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顱腦外傷 康復護理 生活質量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交通日益發達,因交通事故、高空作業失足墜落和暴力斗毆等原因所致的顱腦外傷逐年增多。顱腦外傷危害性大,是造成死亡或傷殘的重要原因,傷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感覺、運動、認知、生活能力、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因此,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生活質量、社會適應能力都有重要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3.5歲,均經頭顱CT或MRI以及臨床檢查確診,GCS評分5~12分,其中交通事故64例,高處墜落13例,頭部打擊傷8例,摔傷11例,腦挫裂傷合并各類顱內血腫82例,腦疝14例,手術治療75例,非手術治療21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受傷類型、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手術治療的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兩組傷后(或術后)均按照《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護理常規》、《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常規》、《神經外科康復治療規范》等進行治療、護理、康復指南。
1.2.2 治療組同時采用以下早期康復護理
1.2.2.1 早期康復護理最佳時機: 選擇在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傷后或術后48~72小時),無神經系統進一步損傷的征象,且骨及骨關節無受損,即可開始。
1.2.2.2 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全面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制定詳細、具體、個性化康復護理計劃,在實施計劃過程中及時修改,向家屬及患者介紹顱腦外傷疾病的知識、愈后情況及早期康復護理的意義,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1.2.2.3 功能鍛煉:
(1)護理:每隔2h變換一次,保持關節正確的良肢位擺放,近年來國內外康復醫學發展證明盡量多用患側臥位,減少仰臥位,并提倡早期由臥位坐位過渡,以正確的姿勢預防褥瘡和肢體痙攣。
(2)肢體功能鍛煉:
A.被動運動與按摩:對患者肢體進行揉、按、壓、擠、捏、拍打等感覺刺激,按摩由遠心端到近心端,由輕到重,由慢到快,每日2次,每次30min,配合被動運動,在關節活動正常范圍內,將肢體由上到下,由近到遠,有序地進行被動鍛煉,防止異常運動模式的產生。
B.主動運動:不斷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循序漸進地訓練患者由仰臥到坐位,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位平衡及步行訓練,加強腰背肌、臀肌、股四頭肌肌力訓練,防止甩臀、拖足等不良步態的發生,促進肢體運動從共同運動中分離出來。
1.2.2.4 認知康復訓練
(1) 對患者目前的認知能力做具體、詳細的分析,并據此制定出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找出功能缺陷的主要認知成分,對障礙環節采用反復的學習、詢問和訓練,達到以點帶面全面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從而使記憶、學習、解決問題等整體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2) 娛樂療法在認知康復中有相當的應用,對改善患者精神和情緒,提高患者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和主動性,潛在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具有輔助作用。
1.2.2.5 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包括進食、飲水、穿脫衣褲、個人衛生、控制大小便、用廁等。訓練時強化動作技巧且動作應輕柔、緩慢,防止墜床、跌倒。訓練內容貫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且與患者的需要相結合,增加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2.2.6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在傷后(或術后)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給予支持、疏導、鼓勵等。通過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使其敢于面對現實、激起對治療的信心,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毅力。
1.2.2.7 康復護理效果的評定方法: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進行評定,認知能力采用LOTCA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
1.2.2.8 統計學方法:數據錄入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以P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192-01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中老年人常見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逐漸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該病主要為軟骨環或腰椎間盤纖維環完全或不完全破裂或斷裂后致使髓核組織移動至裂隙方向進而壓迫周邊脊髓、關節以及神經根后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疾病,主要表現為下肢運動障礙或感覺異常以及下腰痛伴腿痛等[1]。該病明顯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加重家庭負擔。當前臨床尚未統一規范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手段,主要采用手術療法。而手術成功性不僅關聯于操作者手術技術,還關聯于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本文為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應用的臨床效果,現選取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按照護理模式劃分為兩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為32~68歲,平均(46.2±8.1)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8:12,年齡為34~67歲,平均(45.6±7.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包括并發癥護理、病情觀察等。觀察組行早期康復護理,共3階段,遵循原則為強化、早期、堅持以及規律,具體如下:①第一階段為術后4h~3d,開展床上鍛煉,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或術后神經根粘連。護士教會家屬如何開展被動抬腿運動,伸直膝關節,協助被動將腿抬高30~60°,停留15s后交替練習雙下肢并適當活動踝關節,包括背伸、跖屈以及環轉等。疼痛緩解后逐漸主動抬腿,耐受后每次抬腿高度需超過30°,20次/組,每間隔6h開展1次。②第二階段為術后第4d~14d,可增加訓練內容,鍛煉腰背部柔韌性。叮囑患者貼墻,將腰圍佩戴好后靠墻,保持足跟、臀部、雙肩以及頭部均靠墻或貼墻,持續5min,3次/組,2組/d。開展背伸運動,俯臥并用下肘部支撐,小腹部與床面貼著,后仰頭部維持上半身約15s,而后向直臂平升雙手并抬頭后仰訓練轉變;伸屈髖膝訓練:仰臥,開展屈曲膝關節與髖關節鍛煉,手將單側膝關節環抱住并逐漸向胸部靠近,5s后雙手抱膝向胸部靠近,5次/組,3組/d。③第三階段后術后2周后,下床鍛煉促使腰背部肌肉強度增強。行腰背肌五點式運動,仰臥,上肢屈肘屈膝屈髖,在雙足、雙肘以及枕骨支撐下將腰背部舉高,停留約25s,3組/d。伸腰運動:將腰圍佩戴好并雙手護腰,分開雙腳與肩同寬,后伸腰部,停留25s后放松;飛燕式運動鍛煉腰背?。喝フ砥脚P俯臥,在背部放置雙手,抬頭挺胸,伸直膝關節,雙大腿、頭胸等用力向后與床面分離,維持4s后放松。出院后堅持鍛煉,持續3個月,隨訪6個月,觀察術后恢復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2-3]
依據Nakai評分與中華醫學會脊柱外科制定的標準對療效予以判定:術后4周可正常運動,不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未出現腰腿疼痛殘留現象為優;功能基本未受影響,可從事輕微活動或工作,腰腿疼痛偶爾出現為良;術后腰腿疼痛明顯緩解,但是無法從事活動或原工作為可;腰腿疼痛癥狀未明顯改善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20.0統計學處理上述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對比為卡方檢驗,對比以P
2 結果
兩組術后恢復效果對比 見表1。
3 討論
骨科門診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十分常見,是腰腿痛主要原因。手術可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是術后會出現肌力下降、腰腿痛遺留疾病等,因手術對纖維環穩定性與完整性產生影響,導致剩余髓核組織再突出;術后亦會出現瘢痕或血腫,導致神經根粘連,對手術效果產生影響。經大量實踐后發現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恢復。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分階段進行,先為床上被動鍛煉,而后鍛煉腰背部柔韌性與促進腰背部肌肉強度增強,對臨床癥狀予以明顯改善,緩解疼痛,加快康復,改善預后。早期康復護理涉及面廣,對神經產生刺激,將通道拓展后避免術后神經根粘連,且促進血腫消退。各種訓練方法可對患者神經根予以刺激與牽拉,避免瘢痕組織固定與粘連,促使神經根活動范圍增加,故而可加快術后康復。本組對照組臨床優良率為76.7%,明顯低于觀察組90.0%,對比差異明顯(P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術后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緩解腰腿疼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徐潤蓮,戴愛桃.腰背肌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護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醫,2012,34(8):1245-1246.
[2]李貞梅.腰椎間盤突出癥129例圍手術期康復護理報告[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4):63-64.
【關鍵詞】 腦出血;恢復期;康復護理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血管引發的自發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疾病,預后比較差,常見于中老年人,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1,2]。因此,在恢復期采用合理的身心護理方法對促進其康復有重要意義。雖然當前治療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治療后患者也多伴隨有一定的功能障礙,對于恢復期的康復護理要求比較高。當前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康復運動可以改善腦出血所造成的功能障礙,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本文具體探討了腦出血恢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與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2月~2013年3月來我院診治的腦出血恢復期患者50例。入選標準:腦出血治療后生命體征穩定1周內;有肢體功能障礙;GCS評分>8分;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對比
1.2 康復方法 對照組:進行內科常規簡單康復,只遵照醫囑進行自行鍛煉,讓家屬依據自身能力幫助患者進行康復。實驗組:患者病情穩定后即給予早期床邊康復治療,主要以物理療法為主;出院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功能障礙情況,在康復病房或康復中心繼續康復治療。干預2個月后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家中進行康復,由治療師指導或上門指導,進行必要的康復訓練。康復的內容主要是言語理解、記憶訓練、表達練習、社會交往和解決問題等。兩組的康復周期都為4個月。
1.3 觀察指標 兩組在康復前后采用簡化的Fugl-Meyer量表(FMA)進行總體功能情況評價,所有評定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康復醫師完成,實行盲法評測。
1.4 統計方法 對所有數據采用SAS13.0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FMA評分對比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所有患者都順利完成康復,FMA評分在兩組患者康復前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均有提高,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康復前后FMA評分對比(x±s)
3 討 論
在恢復期,腦出血患者常伴隨有多種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在很多情況下需要依賴他人,給個人、家庭及社會保障體系造成巨大負擔。目前,針對恢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專門治療師還較少,使得康復發展相對滯后于運動療法,影響患者恢復。腦出血多見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高血壓病患者,多在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時血壓上升而發病。常有頭昏、頭痛、嘔吐或偏癱,預后取決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有無并發癥。輕型可恢復工作、生活,重癥致殘率高,CT檢查可顯示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穩定后應積極進行康復訓練,防止廢用和病理性姿勢形成。發病半年內是腦出血疾病的最佳康復時間,兩年內仍然是疾病的恢復期,所以應抓緊時間,克服治療訓練過程中的疼痛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能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
近年來,我國康復醫學不斷發展,使得康復治療在提高腦出血患者的康復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只要患者的意識狀態不再惡化或血腫未破入腦室,積極的康復能夠減少腦出血患者的并發癥,對綜合功能預后有利。基本的認知功能訓練也具有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康復方法要有針對性,并且盡量早期進行,要配合按摩療法。比如雙掌挾按于肢體兩側,來回做方向相反的推擦活動,有利于改善患肢血液循環。要積極采用不同的自我護理方法,比如指導患者練習握筆、整理床鋪、刷牙洗臉等,使他們達到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3]。
本文所有患者都順利完成康復,FMA評分在兩組患者康復前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均有提高,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4 體 會
在護理工作中,護士應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及限制,在緊急情況下,護士可在無醫囑情況下給予醫療處理,但應及時報備醫生,加強醫護之間的溝通。此外,良好的醫護和醫患溝通可有效預防醫療糾紛發生。雖然腦出血引發的死亡率要高于腦梗死,但當腦出血患者由急性期搶救成功后,其后期的運動和認知等能力的恢復在醫務人員合理的功能鍛煉和康復訓練指導下恢復效果要好于腦梗死?;颊叱鲈簳r要叮囑其避免情緒激動、注意休息防止過度勞累;戒煙并忌食肥甘厚味,以預防腦出血的發生和復發。出院后要定期檢測血壓??傊?,在腦出血患者整個治療康復過程中護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歡,程坤,王熒,等.綜合護理干預腦出血術后患者的療效評價[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16-217.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作者單位:525000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院內科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約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其后遺癥偏癱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為了使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盡可能地恢復正常,我們對12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首次發病的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檢查證實,年齡56~73歲,平均64.5歲。入組條件為哥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評分>8分。120例患者隨機分成康復組60例,對照組60 例,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康復組除常規護理外,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方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變性質、癱瘓側別、既往史評分、伴發疾病評分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祻徒M除常規護理外,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方案。
1.3 綜合康復護理方案[1]
1.3.1 心理康復護理與健康教育 心理康復是腦血管患者進行其他康復治療的先決條件,要利用鼓勵、暗示、支持、疏導等方式進行心理調節。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與積極配合康復治療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屬主動參與康復訓練。收集患者資料,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后,采用個體教育、小組教育、集體教育等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腦血管病的基礎知識、康復知識、合理用藥、飲食指導、生活作息、預防并發癥等健康教育。
1.3.2 病情早期 采用床上健肢臥位,翻身1次/2 h,預防或減輕上肢的肩下沉后縮、肘關節屈曲、腕關節掌曲、手指屈曲;預防下肢的外旋、髖膝關節伸直、足下垂、內翻、痙攣等異常模式出現和加重。
1.3.3 病情穩定期 在無進行性卒中發生,生命體征穩定后48 h,根據偏癱的不同階段和患側肢體的功能狀況循序漸進地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對偏癱肢體關節做無痛范圍內的屈、伸、內旋、外展被動活動,主動輔助運動;借助滾筒、沙磨板等器具進行上肢分離運動及控制能力訓練、下肢的床上橋式運動,同時訓練健側肢體;翻身訓練:協助患者向健側和患側做翻身訓練,逐漸從被動運動過渡到自主運動;坐位、立位平衡訓練;步行及上下樓梯的訓練。
1.3.4 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細協調訓練,運用正確的姿勢反復訓練握筆、穿脫衣褲,協助患者逐步學會洗臉、刷牙、入廁等。
1.4 統計學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第20天評價,對不夠20 d的患者在出院前對其進行評價,由一名治療師進行半盲評價,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組間率的比較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肌張力評定采用Ashwarth評分法,將0~4級評定引用為患者相應的肌張力得分0~4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肩關節半脫位評定采用手法評定:即在肱骨頭與肩關節銜接處能嵌進一橫指判斷為半脫位。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各評定指標的比較 康復前后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見表1。常見并發癥為壓瘡、關節攣縮、肩關脫位,觀察組分別為:0例、5例(8.3%),8例(13.3%);對照組分別為:0例、17例(28.3%),14例 (23.3%)。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
表1
康復前后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x±s)
組別例數康復前 康復后
康復組6028.98±12.1371.24±34.00
對照組6028.40±8.14 60.30±7.92
注:兩組經組間t檢驗:P
2.2 康復前后兩組肌張力比較 見表2。觀察組康復干預前后肌張力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康復前肌張力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康復后兩組肌張力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
表2
康復前后兩組Ashwarth評分比較(x±s)
組別例數康復前康復后P值
康復前60 2.11±0.75 1.86±0.83
對照組602.03±0.742.11±0.85 >0.05
P值>0.05
3 討論
現代康復理論認為,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在在結構或功能上均有較強的重組能力,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以再生。腦卒中的康復以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大腦的功能重組理論為基礎。早期康復通過肌肉和關節的運動,向中樞神經系統輸入大量的本體感覺沖動,刺激腦部血液循環,提高病灶周圍半暗區的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神經元功能恢復和代償,最大程度重建功能,從而促進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與恢復,有助于肌肉收縮和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康復介人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及整體療效越好。綜合康復技術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療在內的非藥物性物理療法,主要的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等。合理、標準的康復護理配合,有助于加快功能恢復,提高恢復效率,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循證醫學的資料表明[2,3]:綜合康復護理方案可顯著的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綜合護理的原則重視心理康復并鼓勵自我護理,在護理中引入了功能評價的方法,使現代康復與護理的有機結合,具有規范化、標準化、個體化、程序化的特點。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康復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偏癱側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綜合康復護理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綜合康復能最大限度恢復運動功能和能力,減少肩手綜合征、肌痙攣、廢用綜合征、內翻足等二次損傷并發癥的發生。
早期的心理康復護理對患者的軀體、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積極的影響??梢哉{節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發揮心理防御能力,還可改善、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緒,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4]。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可減輕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陷,降低致殘率,改善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是促進急性腦卒中功能恢復的有效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朱玉連,胡永善,謝臻,等.腦卒中偏癱患者規范化綜合康復治療方案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1):68-69.
[2] 鐘美容,胡艷寧,王慶武,等.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研究.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5):517-519.
關鍵詞:腦梗塞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39-01
1腦梗塞的定義
腦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總稱,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是腦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缺血、缺氧,導致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1]。
腦梗塞多見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者、高脂血癥,許多病人有家族史。
2護理措施與體會
2.1心理護理。腦梗塞患者大多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或肢體方面的功能障礙,由健康或活蹦亂跳突然因病不能說話或說話吐字不清、肢體活動受限,嚴重的出現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從心理上不能接受,對生活喪失信心。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情況,進行心理開導,多和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要求,同時做好家屬的工作,取得配合和合作,使患者能面對現實,放下思想負擔,積極配合治理護理,早日康復。
2.2急性期護理。
2.2.1急性期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腦梗塞是常見疾病,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易復發,致殘率及死亡率高。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的健康,給病人帶來痛苦,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對腦梗塞病人康復護理的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病人的愈后和出院以后的生活質量。因此,必須加強監護,勤巡視,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師,及時處理,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使患者的損傷降到最低。
2.2.2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腦梗塞患者急性期絕對臥床,大多時間比較長,易發生各種并發癥,而并發癥是加重患者病情,特別是造成患者致殘的最大危害,故在護理工作中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顯得尤其重要。
2.2.2.1基本生活護理,協助患者勤翻身拍背;勤擦洗,及時清理大小便,定時清洗會陰,保持皮膚的干燥和清潔;翻身時做到動作輕柔,避免硬拉、硬扯,床鋪平整干凈,可以采用氣墊床或翻身床,防治皮膚損傷,嚴格無菌操作技術,減輕患者的損傷和痛苦,防治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讓患者能在一個舒適、溫馨的家庭化的環境內接受治療和休養。
2.2.2.2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腦梗塞患者多為老年人,再加長期臥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因吞咽功能障礙,使分泌物滯留于口腔內不易排出,易造成誤吸,引起肺部感染,所以護理人員除了定時翻身拍背外,應嚴密觀察,及時處理,對于痰液粘稠者,采用霧化吸入、吸痰等方法,使痰液及時排出,同時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確保呼吸道通暢。
2.2.2.3合理飲食,預防便秘的發生。腦梗塞患者一般都長期臥床,會導致胃腸蠕動減慢,從而易發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會使顱內壓升高,顱內壓升高則會使患者病情加重。護理人員在注意患者飲食的同時,要加強和患者的溝通,使患者能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的同時,根據患者病情和身體情況,制定適應不同患者的心理調整和康復護理,比如采取床上運動,訓練患者定時排便等,預防便秘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2.3恢復期護理及康復指導。腦梗塞患者恢復期主要是功能的康復。康復護理的目標是最大程度地發揮病人的殘留功能,讓其盡可能獲得獨立性,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得到生活自理。
2.3.1肢體和語言的功能鍛煉。腦梗塞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和語言功能的障礙,對于肢體和語言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醫護人員應懂得尊重患者,平時要做到態度親切和藹,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鼓勵患者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接受治療和康復訓練。
2.3.1.1語言障礙者,護理人員要和家屬共同教會他們控制自己的口唇舌的運動,然后從簡單的發音、單詞、短語一步一步練習。根據患者的情況每日制定練習計劃,反復多次進行練習,從而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
2.3.1.2對于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早期采取針灸、按摩康復,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和肢體功能的恢復,護理人員要指導和督促病人每天按時進行正確的肢體運動鍛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同時幫助或協助患者做關節伸展、內旋、外展等活動,防止肌肉和關節的萎縮,循序漸進,逐步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無論是語言功能還是肢體功能的恢復,不能急,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貴在堅持。
2.3.2飲食及出院指導?;颊呖祻瓦_到出院指標,醫護人員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出院指導和健康宣教。出院以后要堅持康復訓練,生活要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根據引起腦梗塞的根本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比如戒煙、限酒,飲食要科學合理;年齡大了飲食應低鹽、低膽固醇、低脂肪,同時要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切忌暴飲暴食。根據自身情況每天進行鍛煉,保持良好心情,按時吃藥,定期檢查等等,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防治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身體的進一步康復,使自己早日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