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化與鄉村旅游

文化與鄉村旅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與鄉村旅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化與鄉村旅游

文化與鄉村旅游范文第1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少數民族;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C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3-0098-05

一、遙遠的少數民族鄉村

對于古代的文人墨客、時下的城里人,鄉村景觀應該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鄉村的生活應該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步入鄉村映入眼簾的應該是“原生態的歌聲、原始的舞蹈、古風猶存的衣服頭飾、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和延綿千年的生活方式……”

千百年來,鄉村在某種意義上是作為藝術的對象而得以呈現,并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流傳,是以藝術化的鄉村形態存在,是異于鄉村人生活和自我感受的那個空間。韋勒克和沃倫說:“偉大的小說家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人們可以從中看出這一世界和經驗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從它的自我連貫的可理解性來說,它又是一個與經驗世界不同的獨特世界。”[1]“鄉村世界”在不自覺中成為了一個與經驗世界所不同的想像世界。

隨著西學傳入我國,鄉村逐漸從一個藝術化的概念向一個理性化的概念轉變。鄉村亦更加“遙遠”的,并開始成為一個不僅僅是與城市相異的地方,而是一個與城市相對立的地方;鄉村以及鄉村的人、物成為了落后的、傳統的,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在啟蒙話語下鄉村成為了封建的、需要被破壞、改造與消滅的對象。鄉村、鄉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的鄉村與鄉民開始披上了在文明發展程度上、歷史發展階段上均落后于城市、城里人的“話語”外套;至此,理性、科學的話語形象取代了藝術性的鄉村話語形象。站在遠方的建構者成功地實施了建構,這個過程卻使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成為了更加遙遠的他鄉。這種想像心態、對鄉村的回憶與認知進程深深地影響了當下少數民族鄉村的文化進程、生活方式與旅游開發。

先生曾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2]如今少數民族鄉村似乎比中東部的漢族鄉村要更名副其實,少數民族鄉村更具“土氣”和歷史的味道。“當外面的人們以一種獵奇的心理和看野蠻和蒙昧的不良居心來我們這片圣地‘觀光’時,我們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是的,我們需要外面的世界了解我們……我們拒絕他們用異樣的目光和居高臨下的俯視來‘同情’和‘施舍’”[3]。當下不容忽視的是,城里人到少數民族村寨去旅游,多懷拽著“獵奇”的心態去看新鮮和土氣,看與城里的生活、中東部的生活的與眾不同之處,這也是當下少數民族鄉村旅游熱的重要原因。

2011年7月筆者一行在貴州鎮山村、偏頗鄉、西江苗寨、郎德上寨、肇興村、堂安寨、岜沙村等7個旅游村寨開展以“鄉村旅游與社區發展”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歷時半個月,共收集有效調查問卷1 039份,訪談137個。此7地均屬貴州民族旅游開發較早或較為成熟的鄉村,特別是郎德與肇興,均在20世紀末開始民族鄉村旅游開發,其中郎德、西江也是貴州較為著名的少數民族鄉村旅游景點。如今旅游業成為了這幾個鄉村的主要新興行業,旅游收入成為了大部分村寨的主要收入來源,現代旅游事業也給以上7地外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表現形式等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2011年1-6月,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接待游客達74.7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7億元,成為雷山旅游業發展的龍頭;郎德上寨被稱為“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08年奧運火炬傳遞點之一;肇興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之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這些村寨近幾年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旅游者到此來觀賞民族傳統,另一方面也保留與創造了很多傳統景觀,即少數民族旅游管理與開發部門也主動迎合這種“被想像”的心態,主動地刻寫“土氣”和“與眾不同”,以迎合城里人對其民族和生活方式的想像。正是這種想像與刻寫雙重作用下少數民族及其鄉村的呈現方式再次發生了改變。

三、想像與刻寫的互生

在調查期間,筆者發現,以上地區均不同程度的在向外界或城里人展示其傳統的民族性的生活部分,主要是服飾、舞蹈、房屋建筑等可視層面。村民們在主動保留或嘗試著放棄他們的可視性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存在著旅游開發與管理部門為了顯示其民族特色,特別是城里人對其民族與眾不同之處的“想像”與回憶,要求或強迫村民們保留或展示其民族特色和與眾不同之處。

“我們所有的人相互認識的方式,是通過讓對方描述,通過作描述,通過相信或不相信有關對方過去和身分的故事”[4]18。由于我們國家積極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宣傳,55個少數民族的確認另一種意義上就是認可與尊重了其他異于漢族和漢族生活的另外55個民族生活特色。民族鄉村旅游就是通過去感知他們的歷史而實地欣賞少數民族的生活與文化特色的方式,其實是一種城里人對異鄉他族過去和身份的想像與傳統記憶的體驗。然而正如康納頓所言:“回憶被當成文化活動而非個人活動的時候,它容易被看成是對一個文化傳統的回憶;反過來,這種傳統也容易被想成是某種刻寫的東西。”[4]5在當下的少數民族鄉村旅游過程中,就出現了民族文化傳統、生活方式被刻寫的夢魘。以下將通過民族服裝、頭飾、由傳統的吊腳樓到半木樓半樓房、吹蘆笙等可視性生活方式的改變上來探討想像與刻寫的問題。

衣服、頭飾似乎是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及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的重要的可視性區別之一,傳統的衣服、頭飾是少數民族身份的重要表征。然而,城里人希望看到傳統的衣服、頭飾時,少數民族村民卻開始將之放棄。芭沙苗人以“最后一個持槍部落”和“鐮刀剃頭”,現型無疑會對城里人對這兩種“想像的傳統記憶”造成巨大沖擊。在衣服方面,年輕村民們也越來越傾向于現代服裝而不是民族服裝,比如布依族的B說道:“我們家都是穿漢族的衣服,以前穿那個衣服(布依族服飾)很麻煩,要包那個頭嘛,這個很麻煩,就不穿了,穿漢服。”不僅是頭飾影響了衣服著裝,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衣服要做很久的,一年就這個時候(夏季)做衣服,農歷六月份開始。有種植物泡在水里,這時候天氣很熱,放點米酒,水就變成藍色了,把自己織的布泡到染料里,過些天取出來曬干,完了后還得弄好多其他的,這段時間手都是藍色的,都是染料染的,做一套衣服一般的2個多月。由于是土方法染的,天熱了,這種衣服穿著很不好,一出門衣服上的顏色都跟著汗掉,身上也沾著藍色”。民族服裝制作程序復雜,更致命的是熱天穿著掉色,相比之下,現代服裝就具有明顯的優勢。如今西江、岜沙等地的旅游開發部門與村委會只能鼓勵村民們穿民族服裝、保留頭飾,除了老年人在延續以往的生活樣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明顯了告別了民族服裝與頭飾,告別了城里人對其的想像。

另一方面,城里人的想像是有時空限制的,對服裝與頭飾的想像局限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由于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村民進入城市,為了避免城里人的異樣眼光和對其“傳統=野蠻”的想像,少數民族村民們也主動放棄了民族服裝與頭飾。岜沙的A說道:“像我們出去打工的人就沒有留那種頭飾了,留那種笑都要被笑死的,人家就會說怎么留這種頭發呢?像我的崽在學校也不好留這種頭飾,同學們笑他,覺得土,像野孩子。”

外地人對傳統建筑的想像也造成了旅游管理局對村民的生活進行了想像化的刻寫。這方面西江與郎德上寨進行得最為明顯,西江的D說:“我們這邊搞了田園風光建設,就是為了讓城里來的人看,但我們這里一點好處、收入都沒有,從2009年(開始)縣里規定不準起新房子。我們這邊田地都要留著,自己家的田都不讓自己起房子。現在人多了,老房子根本住不了,有的人家兒子結婚了,因為沒有地建新房子,全部都擠在一個房子里,根本沒有土地建房子。搞得現在村里有2戶在隔壁村買的土地,沒有辦法啦,這邊根本不讓起房子。”“我們自己家的老房子根本住不得人了,我前些年建了一棟樓房,現在非要我在外面包一層木板,要多花幾千塊,還要油一層油漆”。“現在的房子是政府強制刷成黑的,不過下面還是有2家就是不刷,因為他們上面有人,村里拿他們也沒有辦法,一般人老百姓哪敢啊,讓刷還不是就刷了”。為了鼓勵村民們居住傳統木房子,西江旅游管理局還專門制定了每年根據木房子的歷史年代進行一次旅游收入分紅的辦法,但也同樣因為村民新建房屋而發生了暴力沖突事件。村民E更是一語道出了城里人的想像和刻寫與村民們的實際生活之間的沖突之處。E說:“我們村建房子都喜歡新露露(當地方言,意為新的)的,不喜歡黑溜溜的、舊的,但是你們游客看的時刻喜歡看舊的,住的時候又喜歡新的,要設備高檔的,沒有人喜歡住舊的。”城里人不僅想像著舊的、傳統的建筑,更想像著少數民族應該是居住在這舊的、傳統的吊腳樓里面,不僅是高樓大廈應該是城里的景觀,連磚制板房也都應該在非民族地區看到。這種想像與刻寫無疑就把少數民族定格到非現代景觀之中去了,少數民族仍然被建構到傳統、土氣的格局之中,定格在想像之中的過去。

蘆笙節是苗族、侗族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吹蘆笙是村民們的重要娛樂方式。雖說“我們對現在的體驗,大多取決于我們對過去的了解”[4]5,然而,歷史的重構也往往不依賴社會記憶。“以前播種子不能吹蘆笙,就是過年、過蘆笙節的時候才能吹,我們村(郎德上寨)是首先打破這個習慣的,有20 多年了。因為游客不分時候的來,他們來了我們就要吹蘆笙、敲大鼓。開始的時候老百姓鬧得很兇,好多人到我家來找我公公(時任村支書),說‘如果今年我的莊稼收不好,就找你’,公公沒辦法,找老人開了幾天會,決定試一下,繼續吹。上面領導來看,承諾說今年收成不好,就由上面承包的欠收的部分。后來發現稻谷長得還好,收成時也沒問題,那年收成特別好,老百姓發現沒有事情,以后就不管這個了,蘆笙只要有客人來就可以吹,現在吹蘆笙成為了迎賓禮的亮點”。本來在苗族和侗族的傳統習慣里,只能在過年和蘆笙節時吹蘆笙,但由于蘆笙是這些民族的特色,為了迎合城里人對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完整想像,蘆笙最終隨時隨地都可以吹奏。如同打糍粑一樣,本來在苗族習俗中,打糍粑只能是在過年的時候打一次,若在西江違反這個規定是要受到民約“四個一百二”(即罰120斤米,120米酒,120斤菜,120肉)的懲罰,現在搞旅游了,就什么時候都能打了”。如今的城里人來到西江,以為吹蘆笙和打糍粑是這些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其實這個想像卻并沒有歷史基礎。

“一個村子非正式地為自己建構起一段綿延的社區史:在這個歷史中,每個人都在描繪,每個人都在被描繪,描繪的行為從不中斷。日常生活幾乎沒有給自我表現留下什么余地,因為個人在如此大的范圍內記憶與共”[4]14。民族鄉村的個人分享了自己民族和鄉村的歷史與文化,成為了歷史的天然描繪者,但由于超越于歷史的想像與刻寫,個人的日常生活均被重新描繪,民族及鄉村的歷史與傳統躍出了歷史和生活的邊界、古與今的范圍,這段民族及鄉村的歷史不是在綿延中傳承,而是在轉折中斷裂與劇變。

四、文化的原真性與想像

“原真性”(Authenticity)一詞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有“權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涵義,原指宗教經本及宗教遺物的真實性。在英文辭書的釋義中,“authen-ticity”有“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實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種含義。英國文化遺產專家David Lowenthal認為,“Authenticity”表示與“虛偽”(false)相對應的“真正”(true),與“偽造”(fake)相對應的“真實”(real),與“復制”(copy)相對應的表示“原作”(original),與“欺騙”(corrupt)相對應的“誠實”(honest),與“世俗”(profane)相對應的“神圣”(sacred)[5]。在當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中,城里人往往認為少數民族文化就等于其特色和與眾不同,不同于現代都市生活和漢族農村生活之處,這是一種內含著不自覺的想像性的原真性。

羅蘭·巴特在《符號帝國》中這樣描寫一位當代旅游者一次典型的日本遠足,“那是一次十足的符號旅行,筷子——鞠躬——彈球戲——車站——湯水與薄片——沒有中心的菜肴……”[6],旅游者們就是在這些的符號系列中漂流,并且滿足于享受這些異質符號并陶醉其中,貴州的民族旅游也無不是在侗族鼓樓、蘆笙、苗銀、苗繡、吊腳樓中流轉。“旅游者關注傳統,為過去的文明遺跡所吸引,并不是要完全重復過去的故事,或是認真地想了解遺跡背后的真實內涵,他們對于傳統的興味大多在于它們給當代生活提供了饒有趣味的‘新’符號,依此可與現代文化符號相參照”[7] 。如此的旅行過程通常是一種把想像、分類付諸于少數民族或不同地區的實踐,同時亦是欣賞少數民族自在的或旅游開發部門有意刻寫的種種可視性異文化表征的過程。

如今的蘆笙節、迎賓禮、苗繡、吊腳樓等可視性形式都已然不同于半個世紀前的樣式,甚至還出現了多個民族互借傳統的情況,當下城里人看到的傳統是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民族傳統,是強行分類后的地方傳統。這些傳統民族服裝、頭飾、樂器、娛樂形式等普遍成了城里人的“拍照”“欣賞”的文化表像,甚至將少數民族村民們禁錮在國家邊陲,并被付諸“世外桃源”的想像,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使這些傳統定格在原真性之中。旅游開發的推進,這些原本處于現代文化邊陲的少數民族文化加強了與現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少數民族文化的承載者們開始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或使用現代生活方式,但原真性的想像、傳統與現代的分類卻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他們與現代文化的交流和自身全面的發展。

然而,出于傳統文化的保護、民族旅游開發、文化殖民主義、藝術審美等原因的考慮,當下的一些人類學者、旅游者、民族旅游開發部門等群體更是普遍站在“保持傳統民族文化原真性”的立場上,特別是“知識”與“權力”結合而產生的學者話語,更使“原真性”問題蒙上了一層道德正義,民族發展、生活形式變遷等反而增添了非道德的意味。

五、文化變遷中的“好古厚今”

社會發展與變遷本是常態,然而當下少數民族旅游卻不經意間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即來自社會飛快變遷的城里人回憶、想像另一個遙遠的靜態、原真之鄉,并希望描繪與觀賞一個“落后、傳統”的歷史化現狀。

在此,我們并不否認旅游對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及旅游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傳承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不能否認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是一直處于變動之中的,是一個進程,而非一個恒定的結果與結構,恒常狀態的文化變遷是一個辯證過程。“一方面變遷中必然有某種文化傳統的連續性,否則就是文化的斷裂或消亡;另一方面在傳統的連續中必然產生變遷,否則這種文化也由于無法應付環境的挑戰而窒息了自身的生命力”[8]。

如今,由于伴隨著城里人對少數民族傳統及其生活、文化的想像而興起的民族旅游熱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旅游開發與管理部門,甚至是村委會和部分經濟能人,主動地固化本民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或者有意地改變日常生活習慣而創造文化形式,導致了民族文化的一種向“原真”回歸的刻寫狀態。這種刻寫化的文明傳統,一方面改變了文化自身的發展進程,另一發面也改變了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流互動,窒息了少數民族人民對更舒適、方便生活形式的追求。通過城里人、旅游開發管理部門、部分鄉村能人的共謀而產生一種文化進程中的“博物館情結”。此情結由于“過分好古”而或主動或被動的拋棄“今天”,拋棄現代文明,以致忽略了文化發展變遷的恒常狀態,忽略的人的真正發展和進步,忘卻了文明的發展也有一個相對的標準和常態,從而使少數民族成為生活在異度時空中的“被觀賞者”。

面對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變遷,他想到“任何變遷過程必定是一種綜合體,那就是:他過去的經驗、他對目前形勢的了解以及他對未來結果的期望。過去的經驗并不總是過去實事的真實寫照,因為過去的實事,經過記憶的選擇已經起了變化。目前的形勢也并不總是能得到準確的理解,因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到利害關系的影響。未來的結果不會總是象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因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許多力量的產物”[9]21。我們對社會變遷不能割裂的對待,走到了“古”與“今”“傳統”與“現代”兩者的極端,要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三者之間找到一個度,這個度就是“好古厚今”,既要尊重傳統文化對身份認同、生活延續與民族生存的核心意義,也要考慮到當下民族融合、文化傳播與涵化的宏大社會背景,同時也要尊重文化變遷的常態和趨勢,而不是依托想像與強力擅自改變其變遷之路,在文明進程普遍加快的現代化背景下而要求少數民族文明向原真性回歸。

一些人類學者、旅游者偏好于傳統社會、民族地區,然而也不可一味沉溺于傳統的價值的想像和原真性的追求之中,特別是對其研究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想像而忽視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也不可假定經驗與現實之間的連續性,從而“讓歷史變得毫無意義,使情感成為理智的影子,用我們所有人內在的‘野性思維’,取代了特定的叢林定的野蠻人所特有的思維”[10]。當下要在“好古”的同時,也要“厚今”,尊重當下的文化變遷之態和社會文化現狀,不能一味站在“遙遠的少數民族”去想像并刻寫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傳統,將其歸類于現代之外。要積極地如先生當年希望“建立一門研究人的科學以及在使一切文明之間真正的合作上分擔他那沉重的負擔”[9]1,分擔著“文化自覺”的重擔,尊重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變遷趨勢,而非將少數民族一味的定格在“想像式的異邦”,尊重民族的文化變遷和民族的發展,學者如此,旅游者、旅游開發部門亦當如此。

參考文獻:

[1] 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75.

[2] .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3] 楊建忠.給外人一個完整的苗族形象[EB/OL]. [2011-04-28] ..

[4] 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David Lowenthal, Authenticity: Rock of Faith or Quicksand Quagmire,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http://getty.edu.

[6] 羅蘭·巴特.符號帝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58.

[7] 蔣原倫.傳統的界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19.

[8] 肖 青.民族村寨文化的現代建構[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353.

文化與鄉村旅游范文第2篇

鄉村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營建良好協調的村莊文化,增強文化建設,提高村莊綜合競爭力,我們總結了近年來我鎮村莊文化建設的做法與經驗,深入分析存在的艱苦與成績,發展村莊旅游,是城鄉兼顧發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村莊的重要內容。

鄉村文化建設幾點思考

村莊文化建設正處于重要時期:一是縣委、縣政府加速了“文化強縣”建設措施,為我們加速推進村莊文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強烈,為我們加速村莊文化建設增加了內涵能源;三是近年來文化建設本身積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特色文化發展呈現了好的勢頭,這為我們加速村莊文化建設奠定了一定的根基。但新村莊文化建設要真正取得實效,必需突出一個“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氣象、新面貌。這就要求村莊文化必須加倍重視自發創新,完成文化內容、文化形勢、文化方法的創新,盡力找準契合點,不斷打造新亮點,能更好地滿足村莊大眾日趨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鄉村文化的自主創新:

把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為完成文化自發創新的原動力。致富奔小康是新村莊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廣大農民最急切的希望。所以,村莊文化建設必須很好地與農民致富奔小康聯合起來,盡力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不斷增強文化創新的原動力。村莊文化建設要自動順應廣大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要,突破文化活動即是唱唱跳跳的成見,將狹義文化向廣義文化延長,在滿足農民大眾文化娛樂需要的同時,在活動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司法、市場常識,讓村莊大眾從活動中學到更多致富本領。要積極領導、攙扶農民發展村莊特色文化財產,讓農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真正嘗到文化的甜頭,真切領會到文化的價值,從而引發他們在新村莊文化建設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豐富內在,增強活力,使之成為有力的宣傳手段。

要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村莊文化自發創新的最好切入點。村莊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文化接近農民的認知方法和審美習氣,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積極發掘村莊現有的、本身身旁的奇特的汗青文化遺產或民族文化資本,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官方文化活動和精神產物,可使他們在休息之余不出村就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陶冶。應用特色文化展開村莊文化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堅持其膾炙人口風格的同時,充分其內容,創新其情勢,付與時代性、教育性,使其成為流傳先進文化的載體。應用這類“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完成村莊文化的創新,大眾最容易接受,也最樂于介入。同時,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展開生態旅行縣開發,豐富汗青文化資本,爭取在5年內構成一條欣賞性強、內在豐富的汗青文化旅行帶。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重點開發我鎮獨具特色的萬國寺等汗青文化遺產資本,讓廣大大眾可以或憑借本身擁有的資本前提積極介入文化資源開發,在村莊經濟發展和文化提高兩個方面間接受益。

以隊伍建設推進村莊文化的自發創新。首先,要繼承落實好村莊文化工作者的相關政策,盡量地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實在地增強對村莊文化工作者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和業務素質,不斷增強其自主創新的才能,盡力樹立一支思維、政治、文化、業務素質強的文化管理人才隊伍。同時,經由流程制度上墻,使人人都能自發遵守,穩固下層文化隊伍。其次,要大力增強農民專業文化隊伍建設。農民是文化建設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設的新力量。只要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吸納到文化隊伍中來,才能更好地摸清農民大眾的文化需要,提高村莊文化自發創新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農民專業文化隊伍的建設,也有利于施展典范示范作用,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村莊文化建設、介入村莊文化建設。

鄉村旅游開發對文化生態的負面影響

鄉村文化過度商業化。“在旅游的發展對目的地文化的負面影響方面,最顯著的影響是本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因為開發程度較低,缺乏經驗,還有的是出于逢迎旅客的需要。有些處所特別是晚期開發的村莊,將本地的民風節慶文化舞臺化、商品化,這類功利商業性生產和加工,造成了村莊文化的失真和歪曲,失去了原真性的村莊文化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不只使旅客不能真正熟悉和懂得村莊文化,久而久之,甚至本地農民對自我文化的懂得和繼承都存在嚴重問題。

淳樸民風受到沖擊。旅游活動中的文化樹模效應客觀存在,這主要是旅游活動的文化性質所決定的。旅游的發展,對旅游目的地的社會風尚影響較大,特別是經濟發達的村莊。抵擋旅游者生活方法和價值觀點帶來的不好影響,侵蝕和污染才能較弱。因為經濟好處的驅動,質樸的農民學會了“宰客”,五花八門的手腕甚至是巧取豪奪、坑蒙拐騙,惹起旅客的激烈不滿;村民之間的和氣平和也被沖破,經濟糾紛時有發生;有的農民過于依附旅游業,產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動方法。

文化與鄉村旅游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景觀;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方法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意義

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旅游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受人青睞的旅游類型。其重要意義體現為:

擴大旅游發展領域,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在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進程中,鄉村旅游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基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文化差異較大,促使形成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發展空間較大的優勢,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但解決了農村的就業困難問題,還為鄉村開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強城鄉交流,繁榮鄉村文化

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異性不僅僅表現為空間物質上,更體現在文化背景的差異。正是由于城鄉之間的差異性,才使得城鄉之間的居民被彼此吸引。開發鄉村旅游,不僅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鄉村觀光旅游,體驗不同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文化景觀。還帶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讓村民開始認識到文化的價值,從而形成文化保護的理念。

二、我國鄉村旅游的現狀探析

早在上世紀末期,在一些比較發達的農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供人們欣賞、游玩,這就是我國鄉村旅游的雛形。在98年的時候,國家旅游總局舉行了“98華夏城鄉游”的活動,全國各地的很多鄉村抓住有利時機,開發鄉村旅游,一時間,鄉村旅游受到人們的熱捧。隨后各種形式的鄉村旅游如雨后春筍般相繼發展起來,如度假村、休閑農場、民俗文化村、農家樂等。但是,鄉村旅游熱的興起,在開發建設中也暴露了許多缺點和問題:

旅游開發認識片面,資源開費

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片面開發自然景觀,對鄉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質層面的資源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不能正確認識鄉村的原生態和一些文化資源的真正價值,在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造成重要資源的流失和浪費。

缺乏市場研究,追求當前利益

發展鄉村旅游,就是把農村的旅游資源投放市場,以滿足游客的需求,最終獲得經濟效益的商業過程。在開發旅游資源的時候,必須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市場的發展方向開展工作。但是,在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當前的市場中,忽視了對潛在市場的開發。這使得鄉村旅游景區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著眼于眼前的市場,沒有長遠的規劃,使得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

與國外的鄉村旅游產品相比較,國內鄉村旅游產品較為單一,缺乏特色,文化內涵不夠豐富,農業生產、鄉村文化、地域特色與旅游結合不緊密。未能挖掘鄉村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管理經營水平不高,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鄉村旅游項目是由當地的村民或者企業直接經營,缺乏管理、經營等方面的經驗意識,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服務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諸如服務、環境衛生問題也逐漸暴露。

基于文化視角的鄉村旅游規劃方法

根據國內外鄉村旅游的開發經驗,從文化的角度開發鄉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歷史價值以及美學價值,增強文化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

保護文化資源與開發旅游相結合

對于城市而言,鄉村資源的特性主要表現在空間區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習俗的不同,這是分析鄉村旅游資源的出發點。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鄉村傳統文化中的鄉情民風,例如:傳統的服飾、歌舞、文字、習俗等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資源。在開發鄉村文化景觀切實做好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防止文化景觀的過度商業化,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中的內涵,提供可以代表鄉村文化的鄉村旅游產品。

充分認識景區特征,尊重景觀格局

景區規劃不只是為滿足游客單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為拉動一時的經濟而做,而是為了滿足景區當前需要以及未來發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區規劃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區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過項目合理安排和空間布局,與景區有機結合,使旅游項目、設施安排與基地融為一體。這樣才能為游客營造一個原汁原味的鄉村旅游環境,在保護和繼承的認識基礎上,健康有序的發展鄉村旅游。

旅游項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項目是旅游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規劃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從文化景觀出發,旅游項目是游客和景區環境的交流。旅游項目的實質是游客與游客、游客與村民、游客與環境的行為活動的安排。而規劃的目的就是強化這種行為的組織,使之有序和創新。通過合理安排旅游項目可以引導游客對旅游項目的參觀、參與,從而實現體驗、認識和交流的功能。

結語

文化景觀是歷史沉淀后的一種展現,需要被重視、保護和發揚,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文化景觀與旅游的關系,以文化景觀為基礎的鄉村旅游不但可以使鄉村景觀資源得到充分認識和利用,同時也是實現文化繼承和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吳殿廷,朱桃杏,王瑜,張艷平,王欣.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五贏模型”——以海南毛感景區規劃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6)

[3]顧琛琛.城市邊緣區旅游規劃模式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1(03)

文化與鄉村旅游范文第4篇

關鍵詞:黎平 民族文化 開發 保護

一、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的資源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對人類的重要貢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旅游業發展所依托的重要資源。

黎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處,是中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和侗族文化中心腹地。

黎平是中國革命老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示范區和貴州省優先發展重點旅游區及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旅游黃金線上的侗族風情文化旅游中心,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黎平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中國旅游最好的兩條黃金線路之一,被聯合國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為全球“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十個圣地之一,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最后家園”。

黎平的民族文化藝術原始古樸、原汁原味、絢麗多彩,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而被人類文化學家稱為“隱藏著的文明”。黎平侗族大歌多次赴海內外演出,早已蜚聲中外,是“清泉閃光的音樂”;黎平侗寨苗鄉村落古老,人與自然的關系極為和諧,傳統文化氣息馥郁,是現代社會中人類不可多得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園”。黎平民族節慶更是熱鬧非凡。有“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之說,堪稱“百節之鄉”等。值得一提的是現已開發的“中國鼓樓文化藝術節”堪稱侗族精華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貴州省政府、黔東南州政府批準的唯一盛大的侗族節日。

二、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黎平既擁有富足厚重的文化資源,又坐擁旖旎迷人的自然景觀,但這些資源的融合發展之路在黎平尚處于探索階段。“白天看寨、晚上聽歌”成為黎平旅游的寫照。黎平的民族文化仍處于淺層次的開發,沒能充分體現黎平民族旅游文化的精華,沒發掘其文化內涵,要使其作為貴州獨特模式的民族文化縣、作為黔東南推向全省乃至全國的民族文化旅游的首選之地,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一些制約創建工作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現代文明對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沖擊

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都市外來文化的沖擊,一些絢爛古樸的人文景觀、濃郁純粹的民族風情,正面臨逐漸喪失的危機。

(二)沒有注意讓游客參與

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應試創造條件讓游客體驗其中,需要通過廣泛運用多種手段為游客營造一種氛圍、一種情景,讓客人沉浸其中,努力為游客創造一系列難忘的經歷。黎平的“玩故事”在這方面雖有嘗試,卻做得還不夠。在這項活動中,一些節目都是由政府聘請的專業藝術團表演,游客只是觀眾。游客不能直接參與其中,不能切身體會文化,走馬觀花似的看一看,并不是游客想要的效果。

(三)是環境衛生狀況令人憂慮

從旅游設施和服務上看,停車場沒有,甚至連公共廁所也很少而且簡陋。常聽到游客在抱怨。這樣水準的設施和服務,實在難以博得游客們的好感。游客們乘興而來、敗興而回,口碑難起。

(四)宣傳品牌欠有力

當今“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已陳舊,“守株待兔”更不現實。“蘆笙節”、“牯藏節”等節日本身就是很好的品牌,但沒有充分利用。

(五)是經費問題。

(六)旅游人才匱乏

一些地方的旅游接待人員既是老板,又是服務員,還兼導游,有的連半路出家都不是。這樣的接待勢必降低旅游文化品位,掃游客的興趣。

三、我縣鄉村民族旅游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發展黎平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依托黎平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著力打造四大產業品牌。

一是打造旅游演藝品牌。近年來,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旅游演出迅速崛起,肇興鎮、巖洞鎮、茅貢鄉等地相繼推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展演活動,受到國內外游客的廣泛好評。要整合利用黎平豐富的民俗民間文化資源,進一步開拓旅游演出市場,積極開展商業性演出活動,打造一批具有黎平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藝精品。

二是打造民族手工業品牌。黎平民族手工業歷史悠久、工藝獨特,但也存在品種少、做工糙、旅游紀念品缺乏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加強工藝創新,應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民族手工業,使民族手工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要加強產品創新,優先抓好拳頭產品,有針對性地研發新產品,更大程度地滿足國內外游客在黎平旅游購物的需求。

三是打造民族民俗旅游品牌。黎平民俗文化底蘊深厚,侗族、苗族、瑤族等的民俗民風,也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之一。應發掘、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情風俗,推出黎平民族風情系列旅游產品,大力開發文化體驗型旅游項目,有機地把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村鎮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基礎設施不僅要方便游客的游走觀光,又要注意與侗家風情相諧調。侗人家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木瓦屋子,最好的就是保留村寨中固有的居住樣式,已經被破壞的要修復,完全損壞的要爭取再現,就算要修新的東西也要使其與傳統的村寨面貌相諧調。需要強調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能盲目跟風,一味的“趕時髦”是不明智的,民族村寨旅游必需與鄉村的整體格調一致。只有能讓游客玩好、吃好、休息好,才能保證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次。總的說來就是要保持景區基礎設施的便捷的、優美的、鄉土的、民族的、生態的。

(三)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為解決經費籌措難的問題,除政府進行一定必要的投入外,無論在創建前期還是在建成后的具體運作的過程中,都應遵循市場規律。鄉村旅游,是政府、村民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只有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經濟。

(四)要創造條件讓游客參與到民族中去。

民族村寨鄉村文化旅游發展中,不能僅僅是僵硬的陳列展覽和藝術表演,而是應該讓游客參與到文化中去,讓他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去感悟文化的魅力。

如雙江鄉黃崗村屬純侗族村寨,是侗族“抬官人”文化和男生侗族大歌的發源地。黃崗村侗民族風情濃郁,文化情韻原汁原味。黃崗村民族節日較多,最為隆重的有正月初七“抬官人”和“6?15”祭天節。如能讓廣大游客參與的民族歌舞與體育項目的體驗活動,使游客能全方位地感受民族活動中的文化內涵與身心體驗,讓游客不僅僅是黎平民族文化的“旁觀者”,而且也是“參與者”、“傳播者”,這對黎平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著重要意義。

(五)加強培訓,重視引導。

要把鄉村民族旅游做活、做大、做強,必須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首先要讓當地村民在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利用中獲得利益,并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主體;其次是對他們進行鄉村歷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其三是要培育以當地村民為主的導游隊伍,體現鄉村民族旅游的本色性、淳樸性。

(六)加大力度宣傳民族旅游 ,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游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媒體對民族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借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通過縣、州級乃至省級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從前期的準備開始便進行跟蹤報道,力爭使開發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深入人心,盡可能多的拓展潛在游客。同時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筑巢引鳳,借雞下蛋,彌補資金不足。

文化與鄉村旅游范文第5篇

一、民族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文化與旅游關系密切,良性互動的關系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融合和發展。

首先,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l展中有著十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民族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但是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的自然資源,這些優勢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對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些地區,雖然旅游業的發展水平還不是十分發達,卻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后勁所在,充分依托民族文化資源,結合豐富的自然資源,在開拓適宜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的道路上,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神秘性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助推旅游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其次,民族文化構成旅游的核心內容之一,關系到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文化給旅游注入了靈魂,旅游更是以文化發展為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最終也體現在文化的競爭上。民族文化的歷史性、地域性和群體性,決定了其不可再造也不可復制,具有壟斷性和不可移動性,因而使得其在競爭中更易創造特色、體現效益,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旅游產品具有強大持久的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只有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大力開發民族文化類旅游資源,才能突出自身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

最后,旅游開發是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流融合的加速,民族文化雖然受到外部因素的沖擊日益嚴重,但是其主要威脅還是來自內部,排外的保護和封閉的傳承只會使其在時代的潮流中逐漸地銷聲匿跡。因此,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就必須在發展中尋找出路,只有向內喚醒對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向外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走出去,才能夠取得好的效果。而旅游開發無疑為此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能夠增強民族意識,讓人們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走出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推動作用,使其內在的價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釋放,進一步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石柱縣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加大對土家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

首先要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度,應當以前瞻性的思維和務實的行動來對待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進一步提高認識,克難求實,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其次要繼續加強調查挖掘,認真做好土家族文化資源調查的基礎性工作,特別是要加大對縣境偏遠鄉村的調查研究,充分挖掘潛在的文化資源。第三是要促進多方合作,提升研究水平,特別是與各種媒體進行合作來進一步推廣和宣傳土家族文化,還有要加強與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及交流,讓土家族文化在研究層面上邁上更高臺階,拓展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二)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景點景區

石柱縣除了獨特的土家族文化資源,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旅游開發上應該注重其二者的結合,在景區景點的設計和打造上,始終要注重其土家族文化內涵的重要作用。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石柱縣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要建立健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協體制,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主要是要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幫扶機制研究、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等方面下功夫,使得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的相互促進,協調同步。具體來說,一是要建立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以及各鄉鎮協作配合的長效工作機制。二是要加大引導性資金的注入,鼓勵多元化經營與多元化資金的投入,建立財政投入、社會資本、民營資本等多渠道投融資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機制。三是要大力引進專業人才,特別是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并形成專業人才管理的長效機制。此外,在實施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還應出臺對自然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文物的保護機制,嚴禁無序開發和低水平開發。

(四)創新石柱縣民族文化與旅游的聯合宣傳推介模式

一是通過政府主導,并引入市場運作,積極打造石柱土家族節慶文化和民族體育賽事品牌,如黃水國際民俗生態旅游節、鄉村文化旅游節、民族運動會等,扎實開展好已有節慶和賽事,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的軟實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有影響力的品牌,還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吸引更高層次的旅游項目及大型體育賽事落戶石柱。二是建立土家族文化旅游論壇,深入探討研究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融合協調的機制、經驗和對策,充分展現石柱厚重的歷史、濃郁的土家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擴大石柱在國內外的影響。三是加大影視演藝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力度,增強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比如創作一系列反映石柱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等文藝作品。四是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的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和表演基地,從而盡快提升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在國內外的形象及市場地位。五是加強媒體宣傳,特別是新媒體的推介力度,創新文化旅游的互聯網+模式,打造石柱縣土家族文化旅游線上線下全方位展示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镇雄县| 吉安县| 延边| 荣成市| 蕉岭县| 鄱阳县| 双鸭山市| 永川市| 庆阳市| 灵台县| 密云县| 祁连县| 博湖县| 安丘市| 绍兴市| 济源市| 若羌县| 河北区| 文登市| 罗定市| 潼关县| 固镇县| 封开县| 阿图什市| 贺州市| 舟曲县| 墨竹工卡县| 梨树县| 安化县| 金门县| 林甸县| 横峰县| 上高县| 新沂市| 开化县| 永仁县| 达孜县| 舞钢市| 永胜县| 靖宇县|